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标题: 【每日分享】积少成多,积微成博 [打印本页]

作者: 如蕤    时间: 2015年6月12日 21:46
标题: 【每日分享】积少成多,积微成博
本帖最后由 综合组 于 2015年6月16日 17:00 编辑

“每日分享”说明——
每天由一位成员,负责分享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大家互动交流,以此互相学习、启发思路。当日分享者提名下一位分享者,轮流值日。成果整理后发布在论坛。
具体规则:
(1)每天由一位同仁作为值日生,分享一点国学知识。每日早八点前,首发微群。标题注明 【每日分享】。 同时提名次日分享者。
(2)分享内容不限,与国学有关即可。比方:一本好的图书、一部纪录片、一次访谈或游学,也可以谈谈经典中对自己触动较深的一两句话。
篇幅不宜过长;角度小而精,不宜过大过宽;注重质量。以个人知识性分享为主,话题式讨论为辅。
(3)针对值日生的分享,有兴趣的同志,可根据自己方便的时间发言交流至熄灯时间。值日生无需维持讨论,仅须第二日23点前,将相关分享内容及诸位同仁精彩发言,整理后发到论坛“每日分享”主题贴。




【每日分享】我和中医那些事(2015-06-12)
值日生:如蕤
讨论要点:

1、谈谈你与中医学的故事或对中医的看法。
2、回到做事上,你觉得如何才能更简单的普及内经?若需要和其他经典一起普及,有何建议?
3、入门者最需要掌握内经中的哪些内容? 对普及内经的具体切入点或何框架建议? 除了童蒙读本,是否有其他方案。
围绕要点,国学群同仁的分享大概有这样五个部分:我的中医事,中医的普及,中医的传承,中医与急救,中医与科学。
主要分享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我的中医事
王岸如 08:00
和中医的故事
家里其实并没有太强的中医传统。一般都是看西医,毕竟各种抗生素之类下去,效果明显。至于抗药性等的后遗症,就不是病人的考虑了。
工作以后,开始出现胃酸过多的症状,先去看了西医,开了药,也很有效。可问题来了,需要天天吃,不吃就犯。于是抱着试试的想法去了一个同事推荐的中医那里,扎了大概六轮的针灸,吃药的频率从每天变成了每两周。于是开始对中医产生了兴趣。
紫玄 08:25
我家跟中医还挺有渊源的,太爷爷是当地有名的赤脚医生,特别擅长给小孩治病,方圆十里都挺有名的,但是文革时期被打入了牛棚,家里好多中医学的资料和书籍都被毁了。后来我爸跟着我太爷爷学医,但是衣钵没有完全传承下来,主要是膏方留下来了!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晚上被毒蜘蛛给咬了,就是我爸用膏方给我治好的!但是,很可惜,因为现在医院的需要,我爸也没有完全用中药给人看病,好多也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但是骨科方面,中医的手法还是用得比较多的!我觉得中医在调理方面还是很有特长的,我之前痛经就是我爸用中医给调理好的!虽然很多中医著作,如肘后急备方也有很多急救好用的方子,然后有认识的一些中医自己也说中医对于急病见效也很快,但是只有耳闻没有亲历,暂时保持中立态度!
太子长琴 09:20
对于中医,我一直都持敬仰的态度。中医的哲学和理论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但就好比你知道了编程的思想、算法,写不出代码一样。中医和西医侧重点的区别也在这里,西医源于西方科学,是一种实验、验证的方式,而中医更像是一种逻辑、辩证的思维,另外部分人打着中医的幌子做着伤天害理的事,对中医的名誉也是造成了极大地损害。中医在实证上可以借鉴西方科学,先进的思想理念结合严谨的科学实验,也可能是一种选择。大师级的人物太少了。
郭坤学 11:01
我来分享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小时候,每到秋冬季节,总是气喘。采用西医的治疗方式,打针吃药,也不见好。后来家人打听到一个偏方,很简单的几件东西,配在一起,做成小丸子吃了两次,竟然从此就好了!
水娃Lavender晶 12:33
中医博大精深呐 不知道群里有没有小说党 看过一本小说里面讲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帅哥中医然后对中医愈发的崇拜了[调皮] 黄帝内经是懂中医的家人力荐给我读的书 但是很惭愧一直没有来得及看 针灸~刮痧~~这些我都觉得很神奇,用的好不伤身体还能调理,不像西医的治疗方法可能还有副作用 这比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还深远啊 一定要传承下去~ 每天路过北京中医药大学 都觉得里面在培训的都是太有用的人才呐[偷笑]
李全红 13:05
分享一个本人中医秘方显疗效的故事:我因出生时脐带剪的太短了,造成了患神阙炎40多年,后遇一秘方,只用几克药粉,就治好了我,这方还能治中耳炎和鼻当。太感恩中医税秘方了!
张鹏 16:46
[微笑]我太太跟着中医四川火神派的传人在学中医。不过北京很多高手,相信协和医院就有很多。
第二部分:中医的普及
王岸如 08:05
说到普及内经,个人感觉第一可以从养生入手,第二可能需要有比较为大家接受的白话文翻译,如果可以把某些章节做成动画,或许可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从小教育如何用内经的原则来保健强身,应该受家长欢迎吧?上古天真篇就可以考虑做成动画。
坚坚 18:10
好创意!小时候看过成语词典的动漫电影,也看过孙子兵法改编的电视,这是传统文化推广普及的最好形式!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可汗学院的做法,围绕国学精粹制作10分钟左右的小视频,通过网络推送。
李全红 12:39
我家里办的读经班,正在读《上古天真论第一》
王岸如 12:55
现在中医还是需要大家多多分享,保护各种传承
王岸如 08:13
还有一个想法是对内经章节分类,方便读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去阅读
第三部分:中医的传承
紫玄 13:01
中医的没落还一部分归因于中医学院的教学模式,现在的中医院跟以前的师传中医差太远了。中医院的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在学习西医的解剖理论,如果把这些时间拿来学习中国传统哲会更有帮助。中医的学习需要很深厚的历史及人文功底,毕竟经典的著作都是从上古传承下来的,但是字的意思和用法就有很大的差异。之前看过字里藏医那本书就觉得字本身就是学习中医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以上是我的个人愚见,欢迎交流!
紫玄 13:38
@八届-郝少春-长沙 ,对的,中医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传承断了。而且之前一直很热的中医西化什么的我觉得根本就不符合现状,如果真那么搞的话,中医只有死路一条!
王岸如 13:04
嗯,同意,看下中医教材目录就知道了,太多西医内容
太子长琴 13:09
只怕教中医的自己本来就是个半桶水,说不定自己都不相信呢。@雷蓉,而且那个教学方式,之前看过点课程,真的很难听下去。
第四部分:中医与急救
王岸如 09:03
感觉在急救方面,大家更倾向于西医。特别像心脏病之类。不清楚中风方面中医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
Qiu 08:29
之前看过李可老先生的治病案例,确有急救回来,不过也是看书看到的
紫玄 09:04
之前有听一个医生说可以用放血疗法治癫痫的,但是没有见过
第五部分:中医与科学
正直剛毅陽光 15:43
原來今天的主題是中醫。有沒有老師和同志從科學的角度質疑中醫的不科學?譬如說,其中諸多不符合現代科學研究現狀或者嘗試的方面?
紫玄 15:47
个人觉得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不管是现代科学还是中医都是对人体探究的方法,你一开始就假定现代科学是标准用它去评价中医,立场就有点偏颇,我觉得对于中医和西医应该抱着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态度
紫玄 15:50
的确,现代科学让人更容易理解一些,这个有很大的教育原因,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都是偏西方的。而中医更多的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如阴阳、五行、配伍这些东西,这些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很神秘且不是太了解的,所以这也让很多招摇幢骗的人有了可趁之机。所以我觉得要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对待中医,而为了让自己不那么容易被骗,应该自己学从五行、阴阳的方面去补充相关的理论
fox 19:37
既可以说中医不科学,也可以说西医不够“中庸”,谁能说服谁?医分中西,可病不分中西,谁治好谁牛
作者: 汪锡志    时间: 2015年6月13日 11:26
从梁冬徐文兵的“中国文化太美”的节目中,开始理论上接触中医,慢慢的也学习《黄帝内经》的头几章,其论甚妙,但无法继续,一则是时间精力,二则是无明师指导,三则,目前社会上提供的培训内容,太过表面,太过商业化,但作为长期爱好,一定会借助时间的帮助,点滴积累,让个人稍通。
回到中医的现状,最大的问题,普通人感受不到中医的效用,真正可以有为的中医师太少,或是太贵也不知是否有效,感慨之余,总不忘孙思邈所做《大医精诚论》,需要大量的接近百姓的中医师为载体,中医才能回到主流,然,时代趋近,中医亦可与时俱进,相互辅佐,让中医的秘密能更多的被现代文明所内核。
中医,周易,老子,生物,化学,物理,这些都是相通的,通过这些的共修,做到真正的理解与体悟,并行之,让中医平民化,大众化,普及化,内核化,。。。
作者: 邱莎莎    时间: 2015年6月13日 14:26
赞!
作者: 郭坤学    时间: 2015年6月13日 14:42
标题: 【每日分享】积少成多,积微成博
每天由一位成员,负责分享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大家互动交流,以此互相学习、启发思路。当日分享者提名下一位分享者,轮流值日。成果整理后发布在论坛。
具体规则:
(1)每天由一位同仁作为值日生,分享一点国学知识。每日早八点前,首发微群。标题注明 【每日分享】。 同时提名次日分享者。
(2)分享内容不限,与国学有关即可。比方:一本好的图书、一部纪录片、一次访谈或游学,也可以谈谈经典中对自己触动较深的一两句话。
篇幅不宜过长;角度小而精,不宜过大过宽;注重质量。以个人知识性分享为主,话题式讨论为辅。
(3)针对值日生的分享,有兴趣的同志,可根据自己方便的时间发言交流至熄灯时间。值日生无需维持讨论,仅须第二日23点前,将相关分享内容及诸位同仁精彩发言,整理后发到论坛“每日分享”主题贴。
作者: 王石瑛    时间: 2015年6月14日 12:36
我和中医的故事
        深刻感受到中医的神奇源于一次小病,半夜十分,突然发烧,上身很烫。因为是寄宿在亲戚家不好意思起床找药打扰大家,恰好前几日看了一本书里面有介绍退烧的点穴方法,推想发烧的原因是因为受寒,与书上说的相似,于是我就摸索着这些穴位开始按,大概过了一会额头开始冒汗,用手摸了下后背,全是汗,更神奇的是后背居然退烧了,一下不烫了。我赶紧又沿着相关经络推了一会,捂了一下汗就睡去了,那天晚上再没烧起来。
        次日起床确认真的退烧了特别开心,心下赞叹中医真是咱们的瑰宝,同时也沾沾自喜,居然把自己的病治好了,那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中医立竿见影的神效,此后有机会就会看看这方面的书,看的越多越觉其博大精深,同时也会在生活中积极推广给周边人,遇到有伤寒感冒的我这个江湖郎中就会介绍他中医治疗的办法。
        我认为中医的思想跟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用我的理解就是强调的是系统的概念,而非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其实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能系统学一下中医,做个赤脚大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足矣。

作者: 王石瑛    时间: 2015年6月14日 12:38
汪锡志 发表于 2015年6月13日 11:26
从梁冬徐文兵的“中国文化太美”的节目中,开始理论上接触中医,慢慢的也学习《黄帝内经》的头几章,其论甚 ...

我也听过这个讲座,觉得很适合入门,后来又看过身体使用手册和求医不如求己,觉得思想都很相似。
作者: 雷蓉    时间: 2015年6月14日 19:49
标题: 【每日分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2015-06-13)
本帖最后由 雷蓉 于 2015年6月18日 09:06 编辑

值日生:雷蓉
【分享内容】这次的讨论主要分成两大块,第一部分是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本身进行讨论,大部分人都觉得赞同,但是表述上各有不同,详见下文各人观点!第二部分是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推广至小孩教育问题上的讨论。
第一部分的讨论如下
王蕊-上海:己所欲未必人所欲,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二届-郭坤学-北京:所以,要换位思考!
八届-顾宝强-昆明:没看见的,不能说不存在。可以说不知道。王蕊的意思是否为成人达己?
八届-邱莎莎-北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即推己及人。
八届-顾宝强-昆明:可能心如明镜,洞若观火时,便能分清是否施于人了。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可以被改变的。我是否可以改变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人欲之,这样就不用施与人,他也会自求。过犹不及!
八届-雷蓉-杭州:人与人相处本就是互相包容互相学习的过程。我们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只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若他有感,必自求之!
四届-张家铭-北京:理应如此,没有人愿意被改变。
八届-顾宝强-昆明:每一种观点都代表着一类人群,或许不代表一类人群,只是这类人群学会了利用别人的话语。每当改革时,有人同意,有人阻止。
八届-吴伊丽-武汉:被改变是因为自己想改变!
第二部分——小孩教育
八届-雷蓉-杭州: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主要是基于望子成龙的父母而发的。希望为人父母者警惕勿以自己的愿望强加于自己的子女身上。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你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
八届-向猛-南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亦不欲人加诸己,故亦勿加诸人。教育孩子,要让他们自觉的想要做什么,而非你要他做什么。
八届-顾宝强-昆明: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怎样做。
八届-张宜文-北京:言传身教。
八届-顾宝强-昆明:我坐而论道:培养孩子,首先要弄懂人这种动物。通过心理学、生物学、哲学等。不懂人,那么培养孩子就是胡乱试药,试准了算走运,试不准就……[衰]
四届-张家铭-北京:在品德修养方面应有高标准,其它方面应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和随之承担的责任。
作者: 王旖萱    时间: 2015年6月14日 20:57
总算找到组织了!论坛看起来感觉更好更舒服,不过真的时效性、参与度没有微信群好。毕业的事情忙得差不多了,以后要积极参加讨论。
作者: 王旖萱    时间: 2015年6月14日 21:00
对了,突然想到,论坛和微信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微信的讨论仅限于当天,过了以后就没人讨论了,而论坛可以为当时来不及参与讨论的人提供平台。嘿嘿~
作者: 顾宝强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08:25
本帖最后由 顾宝强 于 2015年6月16日 08:27 编辑

【昆明现场班】顾宝强
    上文说:“我们的传统是追求贯通”。这句话我很欣赏,贯通。贯通了才有用,才有大用。任何学科发展到最后都会变成哲学。哲学无用吗?哲学不能和实际贯通,就是无用。只有当哲学和实际贯通之后,才有大用。我说的哲学和实际贯通,可不是某些不懂的人乱用。做统计研究,套模型;做数学题,套公式,有意思吗???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武术,神经不通,怎么去感觉敌人?怎么去听劲化劲?血脉不通,全身缺氧,能量供应不足,还打个毛。用心感知环境、控制身体,如果全身不能贯通,怎么做到??现在人追求瘦,好看,天天减肥。对于身体,我们首先追求的应该是健康,最重要的是大脑的健康。练肌肉有意思吗?你练得是什么肌肉???骨骼肌肌肉分成两种,白肌和红肌。白肌有瞬间的爆发力,但是难以持久,专门控制不动时比如睡觉的能量消耗,因此是基础代谢率的主体;而红肌爆发力和持久性都很优异,且能储存氧气,专门供做运动时比如跑步的能量消耗。(摘自百度)一贯之道,一以贯之!
    为什么会唯心,会陷入心学?当知识和规律发现的太多时,就会陷入对其进行应用的问题。如何应用?用心去应用。一切的问题都最终变成了修炼自己的身心。身心是体,知识是工具,一起才可解决实际问题.
(说的有点多,有的只是随感而说,如有错误,还请同志们指正,谢谢!!)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0:11
标题: 【每日分享】对“无为无不为”的理解(2015-06-15)
本帖最后由 综合组 于 2015年6月16日 17:22 编辑

值日生:张鹏
【分享内容】道德经上处处都有“为”与“无为”的辩证,但“为”这个字究竟如何理解呢?
第一层意思
简单来看,“为”是“做、行、干”的意思,比如初中课本上一篇课文《为学》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亦。
但按这个意思在读道德经时往往就会有冲突、有困惑,而不能通。
第二层意思
从“做、行、干”出发,为但更代表“做成、干成”这个结果这个状态,故有“作为、成为、行为”这些词,即有“成了”的这种感觉。
第三层意思
这个“成了”的状态,在古语义中更有“所有、拥有、私有”的状态,即是你的,是你所有拥有私有的。
理解到这一步,再来看“无为而无不为”,就有点感觉有点味道了,即“不要私有,而无所不有”!
经典对照
然后再来对照经典里的话,如《金刚经》上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与“无我相”而相通;
如《道德经》上讲“为者必败,执者必失”,私有、执着则必败、必失;用于政治上也是,故天下为公。
故“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不是“什么事都不去做又什么事都去做”的悖论,而是“不要私有而又无所不有”的意思。
体会了这个,就会理解道德经里为何要推崇水,也会体会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的古道。
谢谢!欢迎讨论辨意!
作者: 张凯4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0:18
对中医有切身体会的就是正脊,摸脊椎判病,后通过首发恢复脊椎原位,治病。与西方所谓整脊(脊骨神經醫學,英语:Chiropractic)异曲同工。
作者: 张凯4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0:19
我更喜欢论坛的形式,开心
作者: 张凯4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0:49
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
说得太好,曾有个比喻,说父母是一张弓,孩子时上帝的箭,父母在上帝的召唤下弯弓使力,把箭射向无穷远的未知终点,上帝爱这箭飞得又快又远,也爱那弓的不偏不倚、沉稳有力。
原文附下:
On Children 育儿诗
Kahlil Gibran (黎巴嫩) 纪伯伦 冰心译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罢;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作者: 张凯4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0:49
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
说得太好,曾有个比喻,说父母是一张弓,孩子时上帝的箭,父母在上帝的召唤下弯弓使力,把箭射向无穷远的未知终点,上帝爱这箭飞得又快又远,也爱那弓的不偏不倚、沉稳有力。
原文附下:
On Children 育儿诗
Kahlil Gibran (黎巴嫩) 纪伯伦 冰心译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罢;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作者: 王石瑛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2:15
综合组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0:25
【每日分享】在热力学中有一个表述系统无序性的概念叫做“熵”,熵越大,系统的无序性越强。所谓无序,就是 ...

【上海在线班10组-水滴】
         分享一个我对传统智慧的一点猜想,在高中学习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定律时,我就联想到太极图,按照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之一,这跟太极图中的阴阳转化异曲同工,阳中含阴,阴中有阳,当一面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向另一面,比如一个新生事物从诞生、发展、壮大再到消亡,然后又有新事物孕育其中。正如易经中提到的潜龙、见龙、飞龙、亢龙的一个发展规律。我猜想自然界的守恒是不是可以解释我们的阴阳图。
          还有一个猜想,我们在物理中也学过场的概念,比如说磁场、重力场等,我觉得场的概念可以跟传统文化中环境的影响相联系,比如数术中描述的命理会受到星象的影响、或者中医里有表述人体受四季或节气影响等。场的影响很有可能就是所谓的环境作用。
作者: 王石瑛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2:16
【上海在线班10组-水滴】关于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共鸣
         分享一个我对传统智慧的一点猜想,在高中学习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定律时,我就联想到太极图,按照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之一,这跟太极图中的阴阳转化异曲同工,阳中含阴,阴中有阳,当一面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向另一面,比如一个新生事物从诞生、发展、壮大再到消亡,然后又有新事物孕育其中。正如易经中提到的潜龙、见龙、飞龙、亢龙的一个发展规律。我猜想自然界的守恒是不是可以解释我们的阴阳图。
          还有一个猜想,我们在物理中也学过场的概念,比如说磁场、重力场等,我觉得场的概念可以跟传统文化中环境的影响相联系,比如数术中描述的命理会受到星象的影响、或者中医里有表述人体受四季或节气影响等。场的影响很有可能就是所谓的环境作用。
作者: 郭坤学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20:27
王旖萱 发表于 2015年6月14日 21:00
对了,突然想到,论坛和微信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微信的讨论仅限于当天,过了以后就没人讨论了,而论坛可以为 ...

是这样啊!
作者: 王涵1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23:46
【每日分享】20150616
乡愿——出自《论语》、《孟子》
第一部分:原文出处
《论语》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孟子》
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第二部分:话题引子
周围的朋友同事都说他这个人不错,很能玩的来,工作做的也说得过去,看着很不错,可为什么有时自己会讨厌这种人。第二次大课,先生就提到过这种人,称其恶心。不知道大伙听到没有,孔子有些评论人的话,很严厉,而且我们自己一想,又担心生怕是说自己。这种东西不好讲,讲了大家也不爱听。在我们的群里姑且用来自省吧。
第三部分:议论纷纭
紫玄  08:29
虽然我看得不太懂,但是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一个历史故事,具体人物名称不太记得了,好像是正值朝廷叛变还是党派之争,有三个大臣在商议是否效忠皇上,讨论的时候有两人一直很激动地声讨叛贼,说誓死效忠,另一个人默默地没有做声。结果第二天,那两个誓死效忠的就叛变了,而没作声的人反而没有叛变。个人觉得那两个人有点是。
彭博  08:29
好惭愧很久不学文言文了都没有看懂,但是@八届-王涵-北京 这样一说 联系到了先生上课时提到的那种人 好像有点理解了
ALVIN  08:30
乡愿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道德原则标准
彭博  08:31
是否可以用表里不一来形容
ALVIN  08:32
乡愿者自己只是随流,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没原则
张鹏  08:50
有深度有力度,否则亦乡愿也。
caicai  08:56
看到乡愿,想到了“中庸”,虽然能模糊感觉到两者不一样,但是也不能确切说出本质上哪里不同?同志们怎么理解的?
康钊  08:59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 太传神了。
caicai  09:07
嗯呢,这三个特点非常鲜明。以前看论语,理解的乡愿是类似“好好先生”,就是观点不明确,有点和稀泥的感觉。想想这类人可能或许把这种做法标榜为中庸了,所以才有这样的疑问。
ALVIN  09:09
中庸是知而守正,高标准的态度
ALVIN  09:16
乡愿就是好好先生,老好人。
ALVIN  09:17
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那种人
康钊  09:34
文胜质。
fox  09:36
我觉得不应该只看表面,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是最好的状态么?怎么能批评这样的人呢,关键是看是否有原则,这才是评价的原则
康钊  09:40
如果落实在生活里,自已先能做到“别装” , 这个要求就是进步了。
ALVIN  09:43
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是讲的利人利己,而是对所有事情都说对,没有是非标准。请问你是喜欢能指出自己不足的朋友,还是啥都说对的朋友
Sheldon P. Meng  09:49
我认为文言文可以发,毕竟文言文是我们学习国学的利器,有些白话不能确切表达文言文的原意。当然,我建议转发文言文的同时,附上白话解释,这样对于不喜欢文言文的同志也可以看得懂。@王涵
我对乡愿的肤浅认识是:正如孔夫子所讲,“乡原,德之贼也。”乡愿这种人最明显的特征是表里不一,内心不真诚,比较像伪君子,外表看来像模像样,其实内心各种邪念和贪欲,所以给大家不真实的感觉。就像先生在大课所讲,这种人有些假,有些恶心。看得乡愿和先生周日讲得大课,我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乡愿?自己是不是伪君子?如果有是的地方,必须马上改正,如果没有,也应该提起高度警觉!同时,我也想到,我们在以圣贤的标准看待他人的同时,是不是也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比较好的做法应该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天晚上应该像曾夫子一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当然这个标准可以换成自己要求自己的标志,比如致良知、良德等等。
fox  10:01
道德标准从来都是约束自己的,最可怕的就是用道德标准约束别人,尤其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那就是红卫兵们的悲剧。所谓乡愿都是事后来看,盖棺定论的,事前谁知道别人的做法只是出于习惯还是没有原则?如果看到一个人和别人关系处得好就讨厌,这不也是一种无原则的乡愿么?毕竟我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只喜欢听坏话,更无法保证别人也喜欢听坏话。所以如果只是看到别人善于交往就说谁谁谁“恶心”,其实是对自己缺少社交能力的一种自卑,却绑架了道德的高尚,这才是乡愿吧
向猛  10:06
“乡愿”至于善于交往是两个概念。。。乡愿的人必然“见好人说好话,做好事;见坏人,做坏事;且这个人本就没有原则”。这类人表象就是善于交往。但反过来,善于交往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此类人。有些人善于交往,能够跟各类人说上话,这类人与乡愿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有原则和标准的。
自古人们讨厌的是那类没有原则的骑墙派而已。
fox  10:15
确实如此,如果只看表面是无法判断谁是乡愿,谁是善于交往,毕竟从举动上看都很像,有道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ALVIN  10:17
不去看别人,反思自己足矣。
fox  10:18
可是最近的考古发掘自己最新文献的记载发掘结果显示,周公恐怕也不是孔子眼中那么高尚,估计王莽也未必像古人认为的那么虚伪。连这两件公案都不是那么肯定,如何去在事情还未分明时判断别人?所以所谓乡愿,只管自己,不管别人
张鹏  10:19
我经历了这些阶段,但现在理解到,必须看自己,朝内看。
向猛  10:20
孔子被人也是说省自身,而非论他人
郭坤学  11:07
@六届—张吉宏—上海 道德标准从来都是约束自己的,最可怕的就是用道德标准约束别人,尤其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那就是红卫兵们的悲剧。[强]
作者: 张锁    时间: 2015年6月17日 16:16
张鹏4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0:11
值日生:张鹏
【分享内容】道德经上处处都有“为”与“无为”的辩证,但“为”这个字究竟如何理解呢?
第 ...

张鹏同志这个见解很赞。

    也来说说我对“有为,无为”的看法。请多指点:

   为,是对于道来说的,道法自然。道可以理解成自然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可循。为,就是自然规律。

    有为,就是说你得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你就可以成功。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可以印证张鹏关于“私”的观点。水是道的一种表现,滋润着大家伙。不争不占,但又存于天地。那肯定就是自然规律了。

   从易经上来看,天是乾,地是坤。天地中间站个人。天地滋养了万物,也没见天地向人们要过什么,尽是付出。也可印证之。

   从佛家的因果来说,这也是自然规律。种因得果。为善不为恶。也是宣扬类似的精神。

   倒推NNN年,老李写完道德经,开着宝牛当神仙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老李想宣扬的理念等等也需要考虑进去的。  

    所以,古人在理解和传播这些哲学思想时,会有意无意故意不小心的将道理解为善的、好的。将有为,认为是遵道。将不为,认为是不遵道。

    实际上,大道真是无情的。有情的,是道反映出来的人。

    正是因为有了人的有情,才将无情的大道演绎成世间繁华,沧海桑田。
    正是因为有了道的无情,才将有情的作为印证得天道昭彰、淋漓尽致。
  
   
作者: 彭博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08:57
本帖最后由 彭博 于 2015年6月18日 09:01 编辑

【每日分享】2015.6.17 值日生:彭博
【每日分享】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原文:毛诗国风关雎序

    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指指出自己观点和方法的人不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而听的人可以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引以为戒。










作者: 彭博    时间: 2015年6月19日 09:41
【每日分享】2015.6.18  值日生:彭博

【每日分享】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曾国藩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l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曾说,“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曾国藩用这句话来告诫家眷,说明这是其认可的载福之道。在他已然渐渐富裕的时候,依然坚持福不多享,检字为主,懂得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反观现在我国的一个现象:“富二代”,之所以会有这个词语的出现,多是因为家境好就过度挥霍,导致富不过三代。而有势不使尽,在我看来则是自己有权有势的时候不要太得意,要懂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满招损,谦受益。
l  曾国藩的惜福意识很强,处处都有谦退之心
l  有同志提出:这个惜福理论的基础是福有定数的,故要细水长流(且再不断培福)。认可吗?那为何福有定数呢?
讨论: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关于定数问题,了凡四训有不错的答案,很多同志应该看过。
世界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福祸无门,惟人自召感觉就是这个意思。做过什么事情,一定都会联系到其他事物,所以并非福祸有定数,而是自己做了什么导致的。
l  物极必反。福和势代表阳,那末勤俭就代表阴。没有纯阴纯阳的东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福势太过便是阳太多,不知勤俭,便会阳上加阳,物极必反啊!必然会走向事物的另一面。
l  武术中,出手喜欢在有意无意之间,这样力自然不会全用尽,如果情况又变,还有机会。有点曾的哲学。
l  把握住度,克制自己。既要惜福,又要积福。打个比方,就像钱财一样,如果手中钱财不多,固然要珍惜,不能乱花;但即便不差钱,日进斗金,仍然不能浪费。
l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万事皆有度,坚定一路行。境界所在,岂会被世俗所诱,惟自强之,方笑傲江湖之中。一句箴言,一生感悟。
l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l  其实我理解王阳明是这样。万般辛苦,万般荣耀後一切都成浮云,物我便合一。他人和自我间忘掉他人,自我和事间忘掉自我,所谓物我合一,忘我。忘我其实就是物我合一的境界,就是和君课中说的神驰。修心的方法最好就是创造经历,非读书也。
讨论:对境炼心,让我们的心更宽容,更包容,更有承受力,更平和,更温暖,更慈悲。
      我理解的修心(修行)在于经历,更在于当下。儒释道都有一套修心的方法。武也是在修心,不修心练不好。经历得多,未必就能使得心境更增上,反而可能增加很多烦恼。
佛家的“空”,道家的“无”。
欲修心,先需知心,一般人难以直接自觉到自己的心,在做事中心动荡不平,先知觉到它,然后才能谈修的事。
修心就是生活。
武是以心与形合,以形修心,以心摄形。
我们作为凡夫人,有着种种的欲望,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不停地造作,睡着了心还没有停下来,还在做梦。修心的方法,可能是首先观心,让它先静下来。并且,还是要有一套理论指导的:怎么修心?要把心修成什么样子?简而言之,儒释道都是要修一颗善心,并且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到一定阶段,还要对境炼心,在事上磨练,这就是功夫。单纯的只是经历,未必能使得心境更增上。古往今来多少帝王,享尽荣华富贵,阅尽人间繁华,到头来反而是对红尘更深的留恋,心中更多的反而是贪婪、暴戾。这种所谓修心,就像镜子上涂抹尘垢,抹得越多,镜子越照不出影像了。
“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好的坏的都是风景”,当能够把好的坏的都看成风景,也就是所谓的修心了。
是这样,好坏都是风景,这其实是很高的心境,作为普通人,一旦烦恼来临,我们的心未必能承受的住。
l  做到忘我和无我确实不易,因为内心的贪嗔痴时时在侵扰着我们,妄想、分别、执着也是念念相续,儒释道也给我们提出了诸多修行方法,比如师兄说的观心,褚静说的自觉和反省,彭博说的好的坏的都是风景,也如大学提出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法提出的“戒定慧”三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六度,道家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水的精神;这些步骤估计大家都明白,但是一个知止、持戒、水的精神做到确实也不易,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争取向破我执、无我的方向去努力,争取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l  相对而言,家人与我们的缘分更深,所以先从孝、悌做起。这对普通人而言,也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如果能将此扩展到所有的生命,你就是圣人。
l  再补充一点点:我也并不是反对那些高深的知识和境界,而是强调次第、从基础做起。儒家讲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齐治平;道家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佛教谈空说有最厉害了,岂知道它的次第更严密、更井然有序有逻辑?比方谈到修心,就讲到先从舍心修,然后再修慈心、悲心、喜心。每一步怎么观想,都讲得很细致。我们年轻人很喜欢把境界、道、空、无这些字词挂在嘴边,但即便谈空说有最极致的佛教,也有一句话,叫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我们在高高“论道”的同时,海底行呢,跟上了没有?

作者: 郭坤学    时间: 2015年6月21日 17:32
端午假期,末学又重新看了群内发言,将一部分发言稍作整理后发上来了。
作者: 郭坤学    时间: 2015年6月21日 17:32

【争鸣与分享】

【老窦】粤人对父亲有着自己的叫法—老窦,估计知道这一称呼出处的人不多,在这里班门弄斧科普一下。“五代”人窦禹钧教子有方、五子登科。明清以后《三字经》问世,书中的典故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于是窦燕山成为世人景仰的“模范父亲”,人们往往把教子有方的“父亲”喻为“老窦”。

——七届家属钱莹


【修身】为己之学,由己推人,是儒家佛家重要的出发点。也是真理。

——八届张鹏

【修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犹修己也,《论语学而第一》之旨;亲民,犹安人也,《论语为政第二》之旨。大学之道,修己安人之道。止于至善,以至善可无限接近而终不可至,故而进取亦无穷尽。“学”最初的动机不是为父母、社会、国家,而是为培育自己的人格,完成自己的人格,也就是《论语》提出的为己之学。修身向内推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向外推为“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复杂的总体思维。 儒家对己,对个人的理解,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一个关系网络的中心点,是有主体性的,中心点必须和关系网路的各个面向有联系才能深刻。

——六届闫家强

【端午·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鸭蛋黄、雄黄酒。

——八届顾越峰


【端午·彩线】“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取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妇女们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欢度端午佳节。关于“彩线”,《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汉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的丝线,扎成“长命缕”,系在臂上,可以驱除瘟病、避邪止恶。其中,《系采丝》取自清乾隆年间的徐扬所作的端午故事图考。此外,端午还有佩戴香囊、包粽子和门上插艾的习俗,早上起来以后便闻到了艾叶的清香,“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八届崔九娟

【端午·互祝】端午节到了,有不少朋友又要在互祝“端午节快乐”,错了!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要扫扫肓了,不是所有节日都给互祝快乐,如淸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八届蒋丹红

【端午·屈原】端午,发端于楚国大夫屈原。本人《资治通鉴》成癖,就以此作为发端,作如是想。

屈原之死,背后却是“张仪戏楚王”。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一,楚王为什么一而再地被张仪忽悠?二,作为忠臣一派,屈原的正确意见为什么总是得不到楚王认可?三,屈原之死,为何如此这般地牵动着楚国老百姓的心?

——三届韦永烈

【谢谢】“谢”在古代的意义就是向人道歉、认错,或者表示感谢,这些意义在古代作品中不难看到。如《战国策·魏策》“长跪而谢”意思是长跪着谢罪,《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是明天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谢罪。后来多用“谢过、谢罪”表示道歉。 现在,“谢”的道歉、认错意已不多用,而多用于表示感谢的意义,如“谢幕、谢恩、谢词、谢意”等;有时也用做“拒绝”的意义,如“谢客、谢绝”等。 记得多说谢谢哦,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八届胡志超

【日用】国学在平常日用!小时在地里拔草,割麦子,翻土, 那种《锄禾》的感觉真真体会!上周日大课时,我班曾讨论吃盒饭,节约是初衷之一。

——八届石坚

【治学】之所以很多人喜欢国学却觉得难以入手,方法不当是重要原因,当然也有懒惰和浮躁,急于求成,等等,我觉得这都是需要在学习中克服的,尤其是和君国学人。

(学习经典)其实并没有那么难的,这些经典,不知多少前人已经咀嚼过多少次了,我们拿来直接吸收就行,不必从头开始,去啃骨头。前人的方法都有很多的,只要肯探索就能发现。

——六届张吉宏

【正心】这几天在群里翻看留言,发展自己的国学水平自己自己对和君国学的理解,还是太过浅薄。譬如说,在下从来没想过规定什么必读书目,一是根本就没读过那么多,二是民国诸位先生已有定论,又何故班门弄斧。同时,本人是工科生,至今仍然觉得国之大患在于科学和民主。国学复兴,或者之前有同志提到“整理国故”,都是自强与修身的方法与手段。国学,像空气、阳光和雨露,是本该有的,就是默默存在于生活的。无论社会是什么样子,该去看的人,还是会去看的。谈到国学,一是要认识国学的不足,二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切不可以为老祖宗什么都好,这太可笑了。我理解的国学,应该是中国人的圣经,中国人的圣训与可兰经;这就是说,应该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世界观为本,切不可本末倒置。部分同志的境界太高,晚生从内心佩服,这让晚生也时刻反思,原来我的国学爱好,才是叶公好龙,需要增加大量阅读之后,再有和大家讨论的资格。最后,本人觉得,或者说本人的喜好,是从国学中回答里约瑟之问,也一并回答国学能够为中国商业大势贡献各种力量。希望继续向各位学习。

——八届张鹏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用心去看书交流,我们就能慢慢体会祖辈们的思想和想法。当今之所以国学或者传统文化大热,在于社会心灵秩序的混乱,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急需重建和现代蜕变,科学与民主是现代文明的核心要素,当然不能抛弃。

——八届刘平

【士魂商才】先生在今年开年的演讲中提出了和君商学的三个灵魂: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学,深入第一线的咨询实践,与和君文化结合的中华文化。我认为眼界极高,和君商学和君咨询资本就在实践和积累商才,而我们和君国学则是在探索建立与商才相适应的士魂。

所谓士魂商才的体系,就是文化和商学结合的体系,受气学(实学)大师颜元和方以智的启发,把他们建立的体系变通一下而得到。颜元的学堂分经史,艺能,文事,武备四科,方以智认为天下学问分通几,宰理,质测三部分。

分经史,艺能,文事,武备这个好理解。经史,艺能,从其教学内容看,是指国学体系中理论和技能部分;文事,武备则偏重行为,类似于前面讨论的弟子规或者父母规,或者六艺,乃至“文武医”的地位和作用,指国学体系中的素质部分,这个可以与商业实践部分对接。

我觉得他在那个时候有这样认识,而且亲自去实践,实在太有现代精神了,可以说他的学堂就是方式的和君商学院,而两者的精神简直是如出一辙:绝不要坐而论道的书生,一定要上有理论下能实践的干将!

通几,宰理,质测则是指哲学文化,社会政治理论,自然科学三个部分,有点类似马克思的社会体系,恰好补充了颜元的不足。如此将两者结合,就得到了一个基本框架。这个框架来负责我们的“士魂”部分,而“商才”部分就是先生的商学体系,如此就可以有路标的在我们的国学体系里遨游了。


——六届张吉宏

【商学】事实上,我觉得战国时代有商家三祖,他们的文化意义需要现代商学院深挖。范蠡,子贡,白圭,这三个人都是具有独立精神的创业者,其中白圭是历史上第一个商学院的创立者。后世视商学为末学,列诸子的时候没把他当回事,实际上我觉得他的行为足以自成一家,商家,与百家分立,连农家都是百家之一,不是很可惜么!

————六届张吉宏

【取舍】读经读原典当然很重要,但是需要指路人和学术资源的引导,拒绝于丹式的乱解读。但是传统思想何其庞杂,经典也是汗牛充栋,如何选择呢?背后的思想分歧,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又了解多少呢,毕竟生活世界和自然观都不同了,换句话说,整个系统配置都变了,兼容的问题很重要啊。

传统文化背后的思想倾向就是金庸笔下的江湖,门派林立,如何取舍借鉴才是重点啊,否则很容易引起纷争,尤其是心态不平和的时候。

——八届刘平

【定位】和君应该是商学精英路线的,不要把复兴传统文化的重任压在自己身上,和君国学应该以在借鉴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养成优秀人格为核心,培养士魂商才的精英传承现代中国文明的血脉才是我们的使命。拒绝于丹式的心灵鸡汤,拒绝谈玄论道,中国目前还是要以理性启蒙为主,很多古代的认识都是以不同的自然和世界观为预设的,普通人很容易搞混,我们尊重古人的认知方式,但是目前这些不是和君国学的重点。

——八届刘平

【开新】在春秋之前,那个无数人推崇的理想社会里,方式的“君子”们,也就是士人的规范就是值得我们效仿的,也就是孔子的“六艺”。到不是说我们要死板教条的学那六件事,也不现实,而是他给了我们一套很好的框架,这个框架是符合现代性精神对人的要求的。我觉得马克思所描述的自由王国里的人也要有这个基础。

就是建立我们现代人的“六艺”,也就是做人的六种基本素养:礼,现代礼仪,乐,当代艺术,射,现代体育,御,驾驶艺术,书,人文素养,数,科技素养。

我觉得这样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否则教条的要求大家在行为规范中去复古,例如恢复汉服啥的,小范围玩票可以,大规模的推广没可能。

其实御的背后是对技术的尊重,在当时驾车是最高难度的技术。所以我理解,现代的御不仅仅是开车,更是对工业文明的掌握,从这个意义讲,开车操船驾驶飞机,甚至编程电焊修理机器等等都可以称为现代的“御”。


【次第】《弟子规》不是用来读的,主要是用来做的!读不读不是关键,关键是做到,我认为只要能够做到弟子规包含的精神,读不读倒是其次。关键是我们做到没有?《弟子规》共1080字,分别列出113件事情,其中“孝(入则孝)”24则,“弟(出则弟)”13则,“谨”24则,“信”15则,“泛爱众”21则,“亲仁”4则,“学文(余力学文)”12则。大家可以逐条对照,看看大家做到哪些?做到的程度怎样?当然对于弟子规的理解要活学活用,不能仅仅看字面意思。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大家可以看一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我也不反对大家学习四书五经、道德经、金刚经,这些经典我部分也学习过、思考过,不过现在看来那时自己只能说是在搞儒学、佛学、道学,而不是学佛、学儒、学道的那种精神气质,所以现在也学乖了,重新开始学习弟子规,重新打好做人的根基。当然在群同志觉得根基已经没有问题,那直接学习和践行(重在践行)大学、易经这些经典也不是不可以。当然你说我能不能易经和弟子规一起修学,我认为只要是按照由浅入深这样真学真干也是可以的,大学也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当然以上说法确实是渐修法门,如果是修顿悟法门路线确实不同,但是古往今来,能够修学顿悟法门成就者确实比较少,六祖大师算一个,大家要是觉得自己的资质适合顿修法门,那确实可以这样走。主要我自知自己是困而知之的下下根人,所以推荐的路线也是一步一步来!

——八届孟晓东

【修身】我们作为凡夫人,有着种种的欲望,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不停地造作,睡着了心还没有停下来,还在做梦。修心的方法,可能是首先观心,让它先静下来。并且,还是要有一套理论指导的:怎么修心?要把心修成什么样子?简而言之,儒释道都是要修一颗善心,并且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到一定阶段,还要对境炼心,在事上磨练,这就是功夫。单纯的只是经历,未必能使得心境更增上。古往今来多少帝王,享尽荣华富贵,阅尽人间繁华,到头来反而是对红尘更深的留恋,心中更多的反而是贪婪、暴戾。这种所谓修心,就像镜子上涂抹尘垢,抹得越多,镜子越照不出影像了。

【基础】我也并不是反对那些高深的知识和境界,而是强调次第、从基础做起。儒家讲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齐治平;道家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佛教谈空说有最厉害了,岂知道它的次第更严密、更井然有序有逻辑?我们年轻人很喜欢把境界、道、空、无这些字词挂在嘴边,但即便谈空说有最极致的佛教,也有一句话,叫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我们在高高“论道”的同时,海底行呢,跟上了没有?


【惜福】既要惜福,又要积福。

——二届郭坤学

【中医】医药公司当然喜欢一生服药的病人,多好的摇钱树。中医恢复病人的平衡,把人治好,简直是自断生路。

——王岸如

【乡愿】我认为文言文可以发,毕竟文言文是我们学习国学的利器,有些白话不能确切表达文言文的原意。当然,我建议转发文言文的同时,附上白话解释,这样对于不喜欢文言文的同志也可以看得懂。

我对乡愿的肤浅认识是:正如孔夫子所讲,“乡原,德之贼也。”乡愿这种人最明显的特征是表里不一,内心不真诚,比较像伪君子,外表看来像模像样,其实内心各种邪念和贪欲,所以给大家不真实的感觉。就像先生在大课所讲,这种人有些假,有些恶心。看得乡愿和先生周日讲得大课,我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乡愿?自己是不是伪君子?如果有是的地方,必须马上改正,如果没有,也应该提起高度警觉!同时,我也想到,我们在以圣贤的标准看待他人的同时,是不是也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比较好的做法应该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天晚上应该像曾夫子一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当然这个标准可以换成自己要求自己的标志,比如致良知、良德等等。

——八届孟晓东

【无为】道德经上处处都有“为”与“无为”的辩证,但“为”这个字究竟如何理解呢?

一般而言,普通的字面上是“去做去干”的意思,但这个理解在读经典时往往就会有冲突有困惑。

我的解读,“为”是有“做干”这些意思,但更代表“做成干成”这个结果这个状态,故常有“作为、成为、行为”这些词,即有“成了”的这种感觉。

但到此不能为止,这个“成了”的状态,在古语义中更有“所有、拥有、私有”的状态,即是你的,是你所有拥有私有的。

理解到这一步,再来看“无为而无不为”,就有点感觉有点味道了,即“不要私有,而无所不有!”

然后再来对照经典里的话,如《金刚经》上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与“无我相”而相通;如《道德经》上讲“为者必败,执者必失”,私有执着则必败必失,用于政治上也是,天下为公,若一家一党所有,则必败。

故“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不是“什么事都不去做又什么事都去做”的悖论,而是“不要私有而又无所不有”的意思。体会了这个,就会理解道德经里为何要推崇水,也会体会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的古道。

【儒道】如果用MBTI来解释,在第一个纬度上,老子的个人能量是向内的,所以讲“悟道”,孔子的个人能量是向外的,所以讲“求仁”。这也是道家出世,儒家入世的原因--人家的思想理论已经对门徒形成自然筛选了。


——八届钟超

【根基】烧坏了脑子,就成俗称的门夹之说了。我觉得,当某个面对大众的学问,变成“玄之又玄”的时候,也该到骗子横行,邪说霸道的时候了。

——三届韦永烈

【换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

【传播】(新华字典拍电影)好创意!小时候看过成语词典的动漫电影,也看过孙子兵法改编的电视,这是传统文化推广普及的最好形式!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可汗学院的做法,围绕国学精粹制作10分钟左右的小视频,通过网络推送。

——八届石坚

【中医】的确,现代科学让人更容易理解一些,这个有很大的教育原因,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都是偏西方的。而中医更多的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如阴阳、五行、配伍这些东西,这些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很神秘且不是太了解的,所以这也让很多招摇幢骗的人有了可趁之机。所以我觉得要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对待中医,而为了让自己不那么容易被骗,应该自己学从五行、阴阳的方面去补充相关的理论。

——八届雷蓉

【孝道】传统文化于我就像家人般具有与生具来的亲和力和无穷无尽的吸引力。虽系统学习过中国哲学思想史和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但课堂仅让我摄取皮毛,还不及各位前辈兴趣之致,惭愧!传统文化中最吸引我的是孝道,这缘于我对父母无以言表的爱与感恩,我无法想象一个不爱亲尊亲的人如何成才成功;我从儒家文化中更多地是摄取修身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道理在经历了一些事后让人豁然开朗;而道家文化给予我更多的是养性之道,道家的大智慧各人有各人的领悟,不必言明也无法言明,但只要这一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在人生路上走下去,我们就算受到了老子智慧的恩泽,不必刻意追求更高境界,因为道不能强求,悟了就是悟了。因为个人成长史中,道家与儒家对我影响非常之大,践行之下受益良多,故而想让更多的人也能汲取这些传统精华。看完所有同志的自我介绍,在修行的路上能遇到诸位志同道合的前辈良友,顿时觉得很幸福,来和君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之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会和大家一起努力,为和君商学注入国学、哲学,使国学精髓泽陂更多组织、更多人。感谢!

——八届王旖萱

【春节】我家是河北沧州的,说一说家乡农村的春节。印象中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升天开始的,意思是谢谢灶王爷一年来的辛苦保佑,从今天起也该卸任回家啦~接下来的几天会大扫除、置年货,蒸出足够大年初一到元宵灯节的馒头或者包子。到了大年三十,中午祭祖,一整天准备春节的饺子,贴对联等。晚上的年夜饭是真正的团圆饭,也是最欢乐的时候,各色菜肴应有尽有,饭后一家人打牌搓麻。记得那时候是父亲唯一会跟我们玩儿牌的时候,所以倍感温馨。初一一大早,大概凌晨四五点,就陆陆续续有人家起床、煮水饺、放鞭炮了。有一种说法,起的越早的人家会越富裕,我猜应该是取勤劳的意思。另外,初一这天烧柴要烧芝麻秸秆,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女人不下灶,犒劳这一年来做饭的辛苦;出锅的第一碗饺子要祭天地、祭神灵;还有初一不能洗涮、不能拿扫帚等等的说法,有的都老到没有人记得当时设立的原因了。吃过早饭,大家都穿着赶制的新衣服串门拜年了,是实实在在的叩头拜年。一般老人都在客厅里铺一条毯子,专供小辈们拜年。未出格的姑娘们是不能拜年的,只能在家里招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们。从初一到初四都是亲友们互相串门聚会的日子,直到初五破五后,春节基本上就结束了。其实这些都是小时候的记忆,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观念也变了,很多环节都省掉了,比如小时候偶尔还能见一见的剪窗花基本已经看不到了。真希望有些很好的风俗特色能够传承下来,让年过的始终有年的味道。

——八届蔡亚男

【诗词】西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平实】国学不是高大上到我们无法企及的文言文,而是就藏在我们生活中,植入在我们骨髓里的精神,历久弥新,国学不衰!

——八届李楠

【立志】从高中开始有缘接触儒释道后,到现在从未间断,不过比较惭愧,书读得比较多,但是做到 的还是比较少,不过自己从未放弃践行格物致知、格心致仁、经世济民的誓愿;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也未曾忘记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 仁,游于艺的修学内容,并希望自己能够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释道精髓)贡献自己 的力量,同时自己也希望与和君各位老师、同志一起真学、真干,共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全世界的和平昌盛献计献策。

——八届孟晓东

【传播】我最早对国学产生兴趣源自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喜爱。我认为在当代研究和推广国学要立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相结合,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其二是通过国学教育培养华夏独特的人文气质。这两点既可以发挥国学的价值,又可以确保国学研究与推广有所依凭,不致失去土壤。

——八届钟超

【敬畏】我可能没大家这么专业,有时间的时候喜欢读读古诗词,平时基本每天坚持读佛经静静心、舒缓工作压力。古典文化精简和蕴含着很多人生智慧,充满了敬畏,觉得要用一辈子去诵读和践行。

——四届许茂

【回归】从小在草药香中长大, 以前对传统的东西很抵制,经过年轻叛逆叛期,多年后突然回归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但学业不精,也一直由强烈的怀疑精神,所以还没把自己投身到哪个子、哪个道或者哪个教,只是感觉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已经在我的血液中,我需要去多学习,多了解,多发扬。暂时对朱熹和王守仁的学说用功比较多,愿和志同者一起切磋进步!

——八届高世杰


【日用】为什么爱好传统文化,当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看似简单问题的答案时,却发现对于我,真正的答案似乎说不清楚。如同有人问我爱你的母亲吗,我会没有思考的回答爱,虽然我也不知道爱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爱。从小我跟着姥姥长大,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但夏天酷暑难耐的时候,姥姥会慢慢的扇着扇子告诉我心静自然凉;家里做了难得的吃食的时候,姥姥会分装小碗,让我送去给邻居奶奶和阿姨;遇到难处的时候,姥姥也会说,好人有好报,车道山前必有路。做个好人,做个善良的人,姥姥从没有这样跟我说过。姥姥读过书,跟着姥爷走过很多地方,经历那么多的事情,而在我的记忆里,直到现在,从没有见过姥姥和别人吵架,没听过姥姥抱怨,我想姥姥就是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人吧。所以读了些书,行了些路,看了些事之后,觉得我们的文化就在生活中,融在民族的骨血里,是朴实的,是活泼的,有生机的;它教我们如何穿衣,吃饭,扫洒应对,待人接物,如何做一个人。如果非要为这个问题找一个答案,我想宫崎骏动画里曾说的一句话可能更为准确:我说不出来为什么爱你,但我知道,你就是我不爱别人的理由。

——八届邱莎莎

【态度】“国学”一词原本指国立的高级教育机构,而不是当前大家所理解的传统学问。人们之所以将传统学问称为国学,是因为清末民初的我们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信心,更不论大唐包罗万千的气度,以至于非要冠以一个“国”字,似乎这样可以给国民一个重视传统学问的理由。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看似有主有次,有里有外,实际也体现了这样一种不自信。所以,当我们谈到“国学”时,似乎总难免一种历史的悲凉感。

其实,中华历史文化的智慧从来不是如此。它一直发展,在吸收,在融合。

如果历朝历代都谈国学,则唐人不知宋词,宋人不知元曲,元人不知四大名著。所以,我认为,对“国学”的理解要动态地看,今天我们的生活,就是未来后世的“国学”。

大陆近百年来所取得思想成就绝非空白,相反影响深远,尤其是毛泽东的著作。只是,如果非要因为毛称他的思想来自马列,就认为它不属于中华文化,那我们现今又为何去研究释家?

学问的兴衰,前提是民族的兴衰。今天和君立志建立东方商学,振兴国学,其历史背景都是以大陆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再次复兴。台湾作为中华民族的弱势政治,何谈国学兴盛?

对于国学,我们应有的态度是:不沉湎于过去,不菲薄于现在,不裹足于未来,天下智慧明则取,暗则弃,皆可为我所用。

——八届钟超

【取舍】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很多迷思的答案。是经营之道,是成长之理,更是人生之道。很多地方讲传统文化,但是都没把最精髓的讲出来,很多人去神话传统文化或者故步自封。我想我们真该去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点,摒弃传统文化的不足。我想慢慢去探索它,利用它,修自己,帮别人。

——高勇强

【宏富】文学上,先秦我们有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汉晋有古诗、乐府和赋,唐有传奇、绝句、律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清有小说;思想上我们有过百家争鸣,儒道释糅合相生,我们还有过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研究国学就是与那些决定了华夏文明走向的史上最聪明的一批人做朋友,请他们教我们历史与智慧,为他们保管遗世的珍宝,这些还不够吗?

——八届钟超

【气质】极高明而道中庸。我爱好传统文化,因为她是日用寻常,是做人、生活的功夫。她是中华民族持而不坠之根。爱好传统文化的人,都不自觉的有天下的情怀和担当,对天地万物有民胞物与的仁爱。走在这条路上,我也体会了为学大道,在变化气质。

——七届黄姝菡

【补缺】原因如下:1.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得以绵延不息、持久发展根基。当下我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太少了,会让我们失去民族的优势。2.经常是希望学习但是又不得要领。大学的时候选修过好几门文学系的专业课,但是还是感觉不系统。希望自己能把他们系统的学习一下。传统文化的学习旁类纷杂,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比如六艺,各部经典。感觉无从下手。

——八届张宜文

【亲近】其实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原因可能各有不同,对我来说,最初主要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好奇,因为我们成长的年代和环境,中国传统文化被叫做封建糟粕,虽然时常听到,然后不知其意;其次是亲近感,古人的诗词文章透露出的境界令人向往,进而想求其实,就去翻儒释道的原作。

——曾西平

【贯通】我和一些朋友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打通中哲、西哲、马哲,真正找到能被现代中国所认同的、并且能被世界所认同的核心哲学体系,这个才是中国之崛起的文化内涵、文化意义,也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需要——不仅关系到政治合法性问题,还关系到每个人的价值理想和人生幸福。目前阶段,我主要是学习西哲和马哲,博士论文结束之后,一定会开始学习中哲。在中哲的路上,比大家走得慢些,还请大家多多帮助!

——二届杨鹏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6月21日 18:30
【每日分享】2015.6.20值日生:崔九娟
【每日分享】端午习俗
【每日分享】今天的分享有关端午习俗,先祝大家端午安康!“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取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妇女们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欢度端午佳节。关于“彩线”,《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汉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的丝线,扎成“长命缕”,系在臂上,可以驱除瘟病、避邪止恶。其中,《系采丝》取自清乾隆年间的徐扬所作的端午故事图考,有兴趣的同志可以打开以下链接详细了解:http://bbs.artron.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64238。此外,端午还有佩戴香囊、包粽子和门上插艾的习俗,“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八届 武汉 武伊利: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於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伍子胥列传》
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立碑。
——《后汉书.曹娥传》
高碑说尔孝应难,弹指端思白浪间。 
堪叹行人不回首,前山应是苎萝山。
——《曹娥碑》
八届 上海王涛:离骚绝千古,端午怀故人;
寄情于此信,渺表敬君心。  
八届 顾越峰 杭州: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鸭蛋黄、雄黄酒。

作者: 吴伊丽    时间: 2015年6月22日 23:53
【每日分享】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2015-06-22)
值日生:吴伊丽

【分享内容】
今日想分享的是《诗经》的一句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们很多时候,以赤子之心办事待人,一腔热血,却总有诛心之言来百般折辱。但是,又怎么样呢!“不笑不足以为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哈哈!

【百花齐放】
1、不动心。君子忧道不忧贫。
2、人不知而不愠。觉得这里的“不知”是别人不理解自己时,确是君子风范。
3、古人已将所有的智慧说尽,而且用更少的文字。
4、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5、干一件大善事,而不被人理解甚至遭遇百般阻挠和挫折,却仍然孤独而忘我的坚持着,真的是不易!





作者: 吴伊丽    时间: 2015年6月22日 23:54
崔九娟 发表于 2015年6月21日 18:30
【每日分享】2015.6.20值日生:崔九娟
【每日分享】端午习俗
【每日分享】今天的分享有关端午习俗,先祝 ...

“吴伊丽”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6月23日 14:45
吴伊丽 发表于 2015年6月22日 23:54
“吴伊丽”

恩恩。打错了字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6月23日 14:50
崔九娟 发表于 2015年6月21日 18:30
【每日分享】2015.6.20值日生:崔九娟
【每日分享】端午习俗
【每日分享】今天的分享有关端午习俗,先祝 ...

嗯嗯(⊙o⊙)那天用手机发帖的时候没注意。谢谢!O(∩_∩)O
作者: 孟晓东    时间: 2015年6月23日 22:24
【每日分享】关于孝道的浅议
值日生:八届-孟晓东-广州
尊敬的各位同仁,
大家早上好!
昨天中午收到@伊丽的邀请,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每日分享。父亲节刚刚过去,我想借着这个节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孝的基本理解和孝的三个层次的肤浅认识。
【孝的来源】--《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白话翻译】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基本理解】
孝,这个字,是会意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个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说明老一代和子一代是融成一体的,就是孝。(解释出处:净空恩师)
【孝的三个层次】
中国精神把它归纳总结就是一个字“孝”。我们如何来行孝?有三层含义,第一孝养父母之身,第二孝养父母之心,第三孝养父母之志。养身是让父母的身得到赡养、安乐,因为自己的身与父母的身本来是一体的,能爱自己的身当然也就要爱父母的身,父母能为我们牺牲,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给父母做出这样的奉献?我们来看养父母之心志。养父母之心是讲让父母欢喜,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希望能够做到。父母之志,他对我们的志向我们要尽力的做到,只要这个志向是正确的。如果父母对我们没有很高的志向,我们也应该以圣贤之志为志,立志做圣贤,这也是养父母之志。(解释出处:钟茂森博士)
【个人感想】
末学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个人对孝道体会的不是很深,甚至在父母教训自己时,有逆反的心理,但是自从听过蔡礼旭老师讲的《弟子规》的【入则孝】篇后,发觉自己做的真是太差劲了,从【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开始对照自己的行为,发觉没有一条可以做的及格。从那时起突然发觉自己德行真是太差了,连最爱自己的人都不懂得知恩报恩,何况他人!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从此以后自己开始慢慢学习弟子规,并从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开始培养自己的做人根基。不过目前做的还不是很好,末学愿意与诸位同仁一起努力,努力智慧践行孝道,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孝子!并最终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孝的探讨】
1.        您是怎么理解孝的?
2.        对“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有何看法?
3.        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如何看待?:
4.        对“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怎么理解?
5.        对于“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三个层次有什么看法?或者有什么补充?
6.        在现代这个社会,您认为孝道还有价值吗?在您心中怎样的孝才是大孝?
7.        您对大孝、小孝,真孝、假孝,远孝、近孝有何理解?

【更多资料见word附件】
附件1:钟茂森博士讲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的故事
附件2:蔡礼旭老师:孝养父母之身,心,志,慧

明日分享人推荐@八届-高世杰-广州


附件1:钟茂森博士讲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的故事
第一孝养父母之身
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很多这种例子。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路,出身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但是为了让父母能吃到饭,他不辞辛苦,走到百里之外买米,背回家,奉养双亲。后来双亲去世了,他周游列国,在楚国做了大官,家中的米堆积如山,随从的车辆数以百计,吃饭时,山珍海味摆满桌子,可是子路却很伤感双亲已去,再不能承欢膝下,虽想报父母之恩也不能了啊!
第二孝养父母之心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有这样的一个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姓莱的人,年纪七十了,大家都叫他老莱子。老莱子的父母还在,都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老莱子很孝顺,每天给父母提供的饭菜,都是柔软可口,便于老人食用的。老莱子很体贴老人的心,从不说自己老,怕父母伤感自己的老迈。为了娱乐双亲,他常常穿起色彩鲜艳的衣服,扮成小孩,在父母身边玩耍,甚至翻跟斗逗父母开心。有时让父母捧腹大笑,使父母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各位朋友们,现代人,能以自己的收入供养父母,已经很难得了,还注意让父母活得开心,这就更难得。广州市评出的十大孝子里,看到一个例子。一九九三年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徐育彩,在金盘护老中心工作,不久就被提升为该中心的主任。她存心让所有的老人快乐开心,每月拿出自己的工资为护老中心的孤寡老人过生日,买礼物送给他们,买生活用品提供给他们,让这些孤寡老人感受亲人的关怀。八年来,她为这些老人已支付了人民币十万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护老中心的主任心量很大,想方设法让所有的老人都开心,这种孝心多么感人!
第三孝养父母之志。
我们听说过孟子母亲教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孟母不辞辛苦,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迁到市场附近,再搬迁到学校(私塾学堂)附近,使孟子从小受读书人的影响,热爱学习。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断机杼教子’,把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孟子看了吓一跳。孟母以此告诫儿子,你中断学习,就如我剪断这未织完的布匹一样,是一事无成的。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继承孔子的儒学,而成为亚圣(孔子是至圣)。孟母有志培养儿子成为出色的人,而孟子不负母亲的栽培,果然光宗耀祖,大孝显亲,这是养父母之志。现代的父母,也都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拿出孟子那种发愤精神,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以养父母之志。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记载历史的名著,有《史记》和《汉书》等。《史记》是由司马迁写的,由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写到汉朝。《汉书》记载了自汉高祖开始至王莽篡位的这一段两百二十九年的历史。《汉书》的作者是班固。但实际上《汉书》是班固父子,以及班固的妹妹,两代三个人完成的。班固的父亲叫班彪,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读了《史记》很赞叹太史公司马迁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使中国的历史得以流传。可惜《史记》只记到汉武帝时期,于是班彪下决心要把历史继续写下去。他开始收集有关资料,经过相当的努力,终于开始写作了。可惜他的寿命不长,只活到五十二岁,还没有写完就去世了。班彪的儿子班固,从小受父亲熏陶,学识也很渊博,父亲去世后,他整理父亲的遗物,发心要继承父亲遗志,把《汉书》写完,完成父亲的事业。班固虽经历种种挫折,仍不放弃这个志愿,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诬陷,而被判坐牢。在监狱里,他还坚持整理写书,以后被皇帝释放回家,继续写作。后来班固去世了,《汉书》还有少部分未写完,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女子,又继续哥哥的事业,最后完成《汉书》。这不是孔子所说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吗!
实际上,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三者是融合一体的。为印光大师所推荐的书《感应篇汇编》中有一个例子。古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崔沔(音免),他母亲双目失明,他到处为母亲求医治疗,不惜倾家荡产。他事奉母亲三十年,总是那么恭敬真诚。晚上,不脱帽子和外衣,以便听到母亲召唤就马上提供服务。每当过年过节,或遇良辰美景,大家相聚时,崔沔一定扶著母亲赴宴,让母亲开心,和大家有说有笑,让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母亲过世了,崔沔非常伤心,祭祀母亲,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做官,收入很丰厚,慷慨地帮助他的哥哥、姐姐、侄子、外甥。崔沔说:‘母亲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了,想到她老人家在生的时候,悬挂的就是哥哥、姐姐、侄子、外甥这几个人。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啊!’后来,崔沔官做到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成为贤明的宰相。
崔沔,真是孝子啊!他的孝心里已兼有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孝子要圆满地实行孝道,必须自己不断地学习圣贤教诲,不仅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还要帮助父母提高心志和智慧,才能使父母获得圆满的幸福。比如,孔子说老年之人戒之在得(贪),因为年老了,容易对财产家业儿女贪恋执著,而导致内心不能开朗欢喜,这时孝子应该用古圣先贤的教诲开解父母:‘家财万贯,还不是一日三餐;宅舍无数,还不是夜眠六尺,应该把自己的积蓄财物分出来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比如赈灾、济贫、助印善书、捐助医药及道德教育事业等等。’使父母从做慈善事业中滋养乐善好德之心。父母退休以后一般都比较清闲,甚至感到寂寞或空虚,做儿女的应该积极引导父母学习圣贤教诲,或接受仁慈博爱的教育,使精神有所寄托,获得圣贤智慧的法乐。

附件2:蔡礼旭老师:孝养父母之身,心,志,慧
我们为人子女只要能够善体父母的辛劳,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我们对父母那一份恭敬、那份孝心,就很容易能够生得起来。我记得我大姊出嫁的时候,我的姊夫带着姊姊,要向我的父母行三跪九叩礼。当他们双膝跪下去的时候,我父亲眼泪马上就蹦出来了。而父亲当下的那种内心感受,瞬间就跑到我的脑海里面来:总算把女儿抚养长大,总算帮她找了一个安心的归宿。所以他内心才有些许的安慰,眼泪就随之掉出来。我在当时,体会一个当父亲、为人父母的辛劳。女儿都三十岁了,他才有那么一点安慰。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担心,还会持续,甚至于还担心我们的下一代。在那一刻,我深刻体会父亲对我们这份慈爱。我告诉自己,以后绝对不可以对父母讲一句冲的话。当我们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自然而然就能提起这一份孝心。
为人子在孝顺父母当中,我们可以从奉养父母的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还有养父母的智慧这四个角度来尽心尽力。
养父母之身代表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时时懂得去关怀,在古书当中记载,差不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就要把他当小孩一样关怀照顾。老人家在晚年比较容易觉得孤寂、孤独,而身体也比较虚弱下来。所以我们要能够常常体恤父母的身体状况,然后尽这一份孝心,给我们的孩子当好榜样。像在目前春秋之际,温度变化特别大,这个时候假如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家里,就应该打电话问问父母有没有这些御寒的衣服,棉被够不够。这通电话一打,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觉到你处处关怀老人的身体,能感受到父母的孝心。
养父母之心,就是时时能够关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说常给妈妈打电话,听出来母亲在想念我们,这个时候不等母亲开口,应该主动回家去看看。
有一个许老师来听中国文化的课程,听了之后她非常欢喜,她说听了三个月,觉得自己和家庭很受益。但不能只有自己家里的人受益,她希望能够回到故乡,把这些德行的教诲、圣贤的智慧,也让故乡的孩子有学习的机会。我们一听很高兴,马上拿了很多《弟子规》、《德育课本》等教材送给她,也把教学经验介绍给她。教到目前为止已经八个月了。有一次她的父亲打电话给她说:「女儿啊,你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父亲很高兴,你的行为也让爸爸觉得很光荣。」一个父亲讲出这样的话,代表父亲对她回馈乡里的行为很认同,而且我们相信她的父亲也有利益社会的志向。当子女继父母的志向做回馈社会的事,能真正让父母心生欢喜、心生慰籍。
这位老师在教孩子《弟子规》中「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这句经文之前,她非常用心,先买了一大袋的荔枝带回故乡去。回去之后她就开始教导这一句教诲,然后引导孩子说:「我们学『入则孝』」,就能理解到父母的辛劳,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侍奉父母。而别人的父母同样也很辛劳,同样对家庭有贡献,对社会有付出,所以任何人的父母都值得我们尊重、孝敬。」讲完之后,许老师就让这些孩子,拿着荔枝到整个乡里去,送给长辈们。并解释说:「我们学完之后就要马上做到。」就这样一群孩子在乡里跑得不亦乐乎,每个长辈接到孩子们送来的水果,内心都非常欢喜。整个乡里面,这种敬老爱幼的风气在那一天达到了顶点。
隔天她父亲又打了电话给许老师,告诉她:「乡里面很多的长辈都打电话到家里来。他们说乡里面从来没有一个嫁出去的女儿这么样关心自己的家乡。」父亲在讲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非常的高兴欢喜;女儿听到父亲这么讲,心里也很安慰。
买一件新衣服给父亲可以快乐一下,而女儿的行为让他觉得光荣、感到欣慰,可以欢喜欣慰一辈子。所以《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即用自己的德行去奉献社会,然后扬名于后世,让所有社会人士感受到某人能够这么有成就地在社会付出,是父母养育教诲的结果,那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所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只要你做到大孝,能够由你自己的成就来让社会人士肯定你父母对你的教导,这就在养父母之心也是养父母之志。
最后我们提到要养父母的智慧,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纵使有钱也不见得快乐。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老人家很有钱,但是每天在那边想有一千万、想要二千万,有一千万看看别人一千二百万,他自己又很不舒服,常常都活在患得患失的烦恼当中。所以孔夫子曾经提到人生有三戒:「少者戒之在色」,「壮者戒之在斗」,「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讳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其实这个「得」翻的比较白话一点就是贪,贪这个、贪那个。
别人的孙子又怎么样,我们又没有,常常就在这种情绪当中,很难快乐,很难知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透过一些机会,趁父母心情比较好,开始引导他,这一些执着要懂得放下来,告诉父母钱够花就好,家财万贯每天吃多少?还不就一日三餐。纵使你有很多间房子,躺下去之后还不是夜眠六呎而已。所以人生要知足常乐,让父母一些贪念能够慢慢放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引导父母接受圣贤教诲,让他的心能够安住在圣人的智慧中,他的晚年就会愈走愈清净,愈走愈自在。当父母亲的晚年能如此的话,那我们的孝道就做得更圆满。

【资料来源】
1.        孝经原文与翻译(全):http://www.thn21.com/wen/Famous/6147.html
2.        钟茂森博士:孝养父母之身 孝养父母之心 孝养父母之志:http://www.xuefo.net/nr/article4/44433.html
3.        《弟子规》拼音读本及注释:http://www.dizigui9.com/zx/yuanwen/255.html
4.        孝养父母之身 孝养父母之心 孝养父母之志故事来源:http://www.dizang.org/wj/xyjy/p06.htm
5.        蔡礼旭:孝养父母之身,心,志,慧:http://www.folou.com/thread-827648-1-1.html
6.        中医养生:为什么说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http://toutiao.com/a4013325354/?wxshare_count=2
7.        钱文忠:“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最后“堤坝”,出现崩塌:http://view.inews.qq.com/a/20141 ... oKiUHrIr2oey%2Fo7ZS

【拓展阅读】
1.        书籍:《细讲弟子规》、《孝经》、《地藏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母慈子孝》等
2.        视频:《母慈子孝》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mi4bpxCu2M/
3.        视频:《细讲弟子规》http://v.ku6.com/show/Se15S0eg5DhZz57o8NdseA...html




和君国学同仁跟帖如下:
1.康钊-北京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 小雅 蓼莪》
孝之与身时,才觉行之不易。尤其当父母的意见与自己不同时如何化解。有时与父母的关系是过去的情绪的积累反应。会觉得为何能对别人很有礼貌,为何对父母没有耐心。自我的独立,对孝的深入理解学习,多顺从。
@八届-向猛-南宁 如果是三观不同造成在人生大事上的选择呢?
子女发乎内心的对父母关爱之情。
身心安适。养其身,顺其心,遂其志。
@八届-向猛-南宁 真实情景中,有时父母可能不理解,我们也要去做一些事。但这与生活中我们的表现无关。还是要报平安,尽子女之道。孝更多是生活里的亲情表达,也是完成自己过程中的修炼。
内心坚定,身段柔软,无以色难。
只有自已做好了,身心愉悦,父母才能真正放心。在这个阶段是一致的。
@八届-张鹏-综合小组 直面问题,处理好个人和父母子女的关系。的确是通向幸福的必经之路。
八届—向猛—南宁
保有底线思维,弄清楚不能说服父母最坏情况怎样,如果最坏情况能接受,又何苦心急。底线思维让有助于我们保持一定耐心。另具备系统性思维可让我们明白观念差异的深层次的东西,也有助于我们判断是否要去说服对方,如何说服,如何包容
何为孝?
关爱什么?如何关爱?
@康钊-北京 使父母身心安适是为孝,这点个人蛮赞成。养其身,好说。顺其心,问题就来了,如何顺其心?是百依百顺么?。遂其志应该疑问和难度就更大。
其实上述三点,无所谓错,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度,如何处理认知差异。
问题就在这里,生活中的表现往往都很好处理,关键在于一些我们认为可以“存异”的地方,父母一行要“求同”。也有不少父母因此而心不顺,甚至家不和。我的观点是,父母不理解的事情固然要做,但同样应从他们关心的角度去解释说服,让他们顺心、放心
顺其心的要求是对的,在于如何处理这些认知差异
这要求我们对要做的事情本身要理解透彻,做出的决策一定要谨慎。从这个角度来看,顺其心这一要求不仅是对父母的孝,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人。
负责任
这意思是说,事亲、事君、立身有相通处。三者可相互参照修炼?
八届—张鹏—综合小组
@八届-孟晓东-广州 非常丰富。费了很多心思,花了很多时间,来源皆有据。只是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八届-王蕊-上海 说的很清楚啊,不要远游让父母担忧,尤其古代,出省如现在出国啊!故出国(远游)必有事焉。
我的感觉是,孝这个事,要含着、蕴着,但不能经常宣讲。孝,本该如此,情之所至。故念着孝经里的道,但二十四孝的宣讲则有些过了。故道德经里讲不要立太多典型。
@八届-王蕊-上海 现代的交通情况若在本国范围内都好。但若出国呢?古代远游如现代出国。
就是安排好,去的地方是怎么回事,家里事情安排好,等等妥当了再走,不要让父母担忧太多。
说到孝,在看电视剧《中国远征军》时,有一段,主人公韩团长在外面(缅甸)打仗,间歇时与一个国内来的兄弟说,"我们少时都学过圣人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在外面打仗,无法尽孝。然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希望父母勿忧…"听的鼻喉发酸。这也许就是经典蕴含于心的感觉吧。
其实好好看孝经就好,比论语里讲的那几句话更细更全面更深刻(更逻辑)。
个人认为我们一谈到孝,就往往是行为心里等对父母的孝顺服从,在二十四孝弟子规乃至论语里都强化这点(包括后人演绎的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等)。不是说这样不对,但有点浅层次,也不究竟。对孝的理解,还是要看孝经!
孝经里言,"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就很清晰的表达了事亲只是第一层面,更重要的是"立身行道"!
如斯与你刚才和康钊兄的讨论就不矛盾了。
这一句话就包括了"修身报国事亲"三方面,故前人的爱国心与事亲心与修身心融一。如建国前的留学生回国。(但现在人不亲切咱的国)
只言事亲之孝,不管怎么演绎,则容易产生愚孝。境界不高。必须与修身行道(报国)联系起来。
@八届-吴伊丽-武汉 向您学习!真的,虽不能至,躬身学习。
儒家不赞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八届—王蕊—上海
同志们怎么看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八届-张鹏-综合小组 现代人多少在父母身边呀。
八届—郑刚阳—北京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八届—周叶—长沙
@八届-孟晓东-广州  谢谢孟同志的分享,其中我对让父母老年精神有所寄托的话题特别感兴趣,这也一直困扰着我。关于孝,我能做的和在做的就是经常回去陪陪父母,给他们买些礼物,满足他们物质上的一些心愿。对精神寄托,一直有这个想法,但却不知如何去引导,父母没读什么书,一直在农村,娱乐活动就是唱唱歌之类的,有意性让他们看些视频时,也都无疾而终。希望能和各位在交流中碰撞出些许想法。
六届—禇静—深圳
关于这个问题,逻辑思维有一期很好的解答
大家的分享都很有意义,也是我们和君国学公众号的积淀和素材
八届—顾越峰-杭州
父母在,不远行,远行必有方
论语里的这句充分说明了韩团长的心
其实国学与日常生活、工作的契合度是很高的。易经、论语、老子中很多经典的言论,迄今为止仍让人振聋发聩,对工作、生活有着较高的指导意义,如果从此深挖,以国学与现实的结合为契机切入,得到的将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致力于不仅让大家知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易经,还要让大家了解易经更有“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等立世、醒身之句。
八届-王旖萱-长沙
封建社会的愚孝固然不能全然照搬到现代,但这不能影响孝道中的部分精华在现代的传播。亲对子的爱是发自本能,而子对亲的爱更多地是靠感恩。前者不可遏制,而后者全凭自觉、甚至看心情。
我认为孝道不是要试图解决亲子关系中的所有矛盾,而是试图缓和亲子关系中的不对等。
待亲年迈,身心上多有依赖孩子,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等我们老了自然可以体会到。但子对亲的感情是建立在感恩之上,它松散、随意。孝道则是试图强化这一层人伦。
想起上次大课先生举的一个例子。盗墓组合中一个拉绳、一个挖宝。但拉绳人取到宝后往往把挖宝人撇下,挖宝人死在墓中。因此,盗墓组合最后只有父子组合可以。但父子组合中儿子拉绳、父亲挖宝,也经常发生儿子把父亲丢在墓中的情况。于是盗墓组合最终只有父亲拉绳、儿子取宝,才能保证在取宝后两个人都能平安回来。这值得深思。
八届-秦杰-北京
【二十四史里的经典名句】
①谈历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②谈做人: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③谈处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④谈行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八届-吴伊丽-武汉
@八届-孟晓东-广州 受教了!反思吾身:第一没有照顾好自己;第二没能给父母分忧,还增添麻烦和忧虑;第三没管好弟弟妹妹!第四悖德悖礼!向晓东同志学习!不断参悟孝道,逐步践行孝道!
八届—刘国庆—南京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二届-郭坤学-北京
今天的每日分享提到了孝,晓东很认真,相当于做了一个小专题。感动!
孝悌确是我们做人的根基。孝顺父母,有一个四孝养,分享给大家:养父母之身,比方给父母钱财;养父母之心,比方让父母欢喜、高兴;还有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层层递进。我们可以对照一下。

八届-雷蓉-杭州
今天大家都分享了好多,都没有来得及看。最近看一本《三字经》的讲解,关于孝也有点启发!中间有讲一个故事就是说一个父亲为了一己私欲,背叛自己的祖国,然后那个儿子直接就去告发他了,以尽国忠。这看起来是一个忠孝两难全的故事,但是细想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一点。你可以做到忠孝两全啊,如果你发现了父亲的不忠行为时就尽力去劝导,用心去阻止,以免其成为不忠之人,实现不可变通的情况下再借用外力。就算最后父亲因不忠之事被杀,你也已经尽到了孝道!联想到自己本身,很多时候因为接受了外界的新思想,跟父母在观念上有了冲突之后,往往做得不是去跟他们分享,跟他们交流而是一味地去反驳又或者是固执己见,让父母伤心,现在想来也是不孝之极啊!

【和君国学】值日-孝道浅议-孟晓东20150623.docx

43.33 KB, 下载次数: 3867

孝道浅议


作者: 高晶晶    时间: 2015年6月26日 23:13
标题: 八届-雷蓉-杭州:这个动画真的很不错,里面的琴曲也很优美!现在居然有链接了,最...
本帖最后由 高晶晶 于 2015年7月1日 22:12 编辑

【每日分享】主题:水墨动画中的文化情怀
值日生:七届—高晶晶—上海
各位同仁早安!昨日早上收到@八届—高世杰—广州的邀请,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每日分享。几位同仁分享了很多经典的文选,做了比较深刻的解析,颇有助益。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古琴的水墨动画《山水情》,其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绝美的水墨画(稍候附链接)。我觉得这个动画的意义,不仅仅是其高超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其表达的意境和隐喻,《山水情》表达了一种传承关系:通过教导弹琴,将老琴师自己的精神品质传给了渔家少年,最后离开他走向茫茫山野~山野山峦和呼啸的风,反衬着文士的品质,充满中国传统式的优美韵味。
该片融入了中国的道家师法自然、恬淡悠远、与世无争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且充满隐喻。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的连接,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不同的感情,富含思辨的哲学味道。
【个人感悟】对于我来说,这个动画不仅仅是让我认识了古琴,更是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文士精神展现出来。其实欣赏这个动画,不需要知道它想表达的真实含义,只要跟随其脚步,都能有所思,有所得。对很多人来说,更是童年的回忆,懵懂的探索与向往,启蒙与种子。
明日分享人推荐@八届-顾越峰-杭州 

和君国学同仁跟帖如下:
八届-雷蓉-杭州:这个动画真的很不错,里面的琴曲也很优美!现在居然有链接了,最早是在朋友收藏的视频中看到的。
八届-张鹏-东莞:此动画有宋朝的风骨,有佗寂之美。后日本学去。[微笑]
八届-雷蓉-杭州:整个动画没有一句台词,所有的场景都是一幅幅水墨山水画。琴曲是龚一先生演艺的,山水画也足见画者功底!
八届-王旖萱-长沙:小时候不懂得欣赏它的美,现在看来才知道短短十几分钟背后是什么。感谢分享~
八届-王旖萱-长沙:@二届-郭坤学-北京 师兄 晶晶师姐今日分享有和君国学课题需要的题材。一方面,《山水情》是中国水墨动画片绝唱,此后中国动画走上商业化、低龄化,一味迎合受众趣味;另一方面,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脱离,使得水墨画难以为继。思考:纯商业或纯艺术(文化)的发展模式都不利于商业或艺术本身的长远发展,二者还是要完美结合。
八届-张鹏-东莞:这个思考联系的好啊!
八届-刘国庆-北京:文化衰退其实反映了内心的缺失,当中国走上今天这条路,文化与精神的逝去无法避免。
八届-张鹏-东莞:艺术、文化、国学等等这些一定要落地。
八届-张宜文-北京:美国以美国梦为卖点,欧洲关注人性为卖点,印度宝莱坞,中国动画片应该走出一条自己文化特色:注重传承,尊重传统,写意。可能不是唯一但是是个卖点。就是我的一点想法[愉快]
八届-张鹏-东莞:不过有时候也看大势,运去英雄不自由。如果是现在,能创造出这样的动画,随便几个风投一整,就牛X了。[得意]
八届-张鹏-东莞:低潮时要忍耐,要坚守,要传承,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愉快]
八届-杨轲-湖北:日本有匠人文化,对手艺人的尊重,以及相应的回报是当今中国社会难以企及的。
八届-李楠-天津:张鹏说的太好了。我分享一句: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典故:出于孙子兵法。意思: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机收手,会有收获。10字道破太多哲学。凡事预则立,执行要快,见到收益就要及时收手,不贪婪,不犹豫。
六界-张吉宏-上海:传统要和时代结合,才有生命力。

作者: 顾越峰    时间: 2015年6月27日 11:56
【每日分享】《关于乾、元的一些事儿》(2015-06-26)

值日生:顾越峰
【分享内容】
《关于乾、元的一些事儿》
杭州某村,名之乾元。
多美好的一个名字,应该寄托了起名者的无限寄托和希冀。
乾下,乾上,是为乾。
乾:元,亨,利,贞。
元:善之长。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元朝的起名也正是是源于此。
有一阵子怎么也记不住乾卦的爻辞,即便搬出降龙十八掌也是经常对不上,后来自己编了一个顺口溜:
初九九二望九五,九三九四厉无咎,上九有悔盈不久,群龙无首用九吉。
自此再也不妄。

和君国学同仁跟帖如下:
康钊北京——乾者,阳也,健也,动也。元者,在也,始也。乾元是在说宇宙诞生之奇点,第一推动之手吗?生之一,然二也,三也。周流天地,生生不息。壮哉,大哉,君子法之。
作者: 周叶    时间: 2015年6月28日 06:35
本帖最后由 周叶 于 2015年6月28日 06:56 编辑

【每日分享】我读坤卦(2015-06-27)
值日生:周叶

【分享内容】
        昨天顾越峰同志分享了易经乾卦的相关内容,今天我就聊且接着这个话题谈谈坤卦。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和阳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相互发生作用才有了这个世界。
        了解坤卦,我们先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外形—它由六个阴爻组成;第二,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第三,卦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们蕴含了什么信息呢?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一方面,坤卦和乾卦都是息息相关的。乾卦由六个纯阳爻组成,它们二者也是六十四卦中唯一的纯阴阳卦;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坤卦相较而言只多了牝马一词,牝马是母马的意思,而母马的特征是无论公马走到哪里它都会跟随,也就是说坤卦强调从一而终的配合,正如坤卦用六所言,利永贞;乾卦的卦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是运动的变化的和富含创造性的,大地是静止的包容的和富含配合性的。
         其次,我暂且结合职场和对自己配合者角色的定位,来谈谈坤卦的六个爻辞。初六:履霜,坚冰至。顾名思义,当我们踏在了霜上面,就要意识到离坚冰不远了,从而提前做好防寒准备。一般作为职场的新人,都会保持着这样高度的警觉性,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方、大都是很好的品质,不习无不利指的是学错了还不如不学,也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去沾染陋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品质持续精进。在职场呆久了的人一般都多多少少会沾染一些比较“聪明”的习惯,而这一爻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去沾染这些,否则就走不到六三;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含之一字,想象我们吃糖果的样子,最难的是一直含着它慢慢去体味那份甜蜜,所以含主要指内敛,或指疑惑,因为事物是随时可变的,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配合者,必须保持着疑惑,只有这样才能不惑,也就是要合理的判断,妥当的表达,无成有终指的是即使我们从头到尾把一件事做好了,也只是在尽我们的本分而已,是没有成就的,也就不要有邀功的想法;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囊,口袋,特征是袋大口小,也就是要我们口风紧的意思。能走到六四爻,就代表我们在配合者的道路上达到了一定高度,得到了领导赏识,这时候麻烦就来了,开始有人向你打听消息,领导也会经常问你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所以古时真正的中国人说话,是没有真假之分的,他永远只说妥当的话,也就是逢人只说三分话,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全;六五:黄裳元吉。黄是协调的意思,这一境界要求我们无为,不去制造问题,尊重别人协调关系,这一爻是最让人愉快的境界,功劳很大,却不会引起领导的猜疑;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凡事物极必反,坤卦走到了最后一爻时,出现了属于乾卦爻辞的“龙”之一字,这意味着配合者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势必引起乾卦领导者的猜忌,坤龙和乾龙相斗,两败俱伤,玄是乾龙的血,黄是坤龙的血。
         可以看到,整个坤卦除了六五爻都是比较压抑的,因为坤卦是配合者的角色定位,它的关键是利永贞,也就是绝对的忠诚(因此对跟随的领导者的选择尤为重要),既要做好份内的事又不能要求功劳和荣誉。但人生本来就是走过艰难险阻的过程,领导者也并没有那么好当。
         以上内容为观看曾仕强教授《易经的智慧》系列视频所感,他还有《易经中的管理智慧》等讲座视频,有兴趣的同志可以去了解下。

【同志回帖】
二届-郭坤学-北京:赞!感谢分享!
八届-张鹏-东莞: @八届-周叶-长沙学习了,收藏慢慢看![玫瑰]
八届-蔡亚男-北京:学习了,感谢分享

作者: 郝少春    时间: 2015年6月29日 22:47
标题: 【每日分享】关于道家之无名有名(06-28)+关于《红楼梦》之《好了歌》(06-29)
本帖最后由 郭坤学 于 2015年7月2日 10:29 编辑

【每日分享】关于道家之无名有名(2015-06-28)
值日生:郝少春【分享内容】
《道德经》开篇即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家体系里有”有“和”无“的区别,天地万物都有名,但”道“却无名,同时一切”有名“都是从”无名“而来。这有点像宇宙的诞生之初,没有人知道宇宙起始之前的样子。随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始”有名“。”有名“的东西就一定有其”属性“,”名“不仅仅是”桌子“、”人“这样的物体或东西,也有可能是”跑步“、”吃饭“这样的动作或行为。而”名“又是分层级的,有的可能是“父”级别的,有的可能是“子”级别的,比如“生物-人”,比如“维持生命-进食”,再比如”相对论-牛顿三大定律“。那么,如果”因果应“属于顶层级别的”名“,除了”道“或”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东西在此之外?另外,我们很有可能要怀疑认知范围内的一切”名“,在”绝对四维生物“看来,我们是一条”长长的虫子“,时间只不过是某一个属性(”时间“这个词也是我们起的,本来也并没有这个概念),正如那句著名的话”时间是不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PS:每次想到这些开始脑洞大开的时候,总感觉一片混沌,想不清,头大,但我相信这一切。再说个好玩儿的东西,我们每天说”日出“,”日落“,然而”日“并没有”出“或”落“。

八届-白海晶-北京:
file:///D:/Backup/我的文档/My%20Knowledge/temp/00405d91-af00-4889-b853-2ea782f01bc4_4_files/4cccabd9-38cf-4161-8a6d-72ea5cd1f3a4.jpg


八届-顾宝强-昆明:
我很不明白我们要干什么?像现有的国学培训机构一样发展吗?有些人学习国学不愿意花很多钱,也没有多少钱。有些人感觉听别人讲,还不如自己看书自己悟。

王岸如-旧金山:
我觉得需要把国学和人们的生活细节联系起来,渗透到生活中去,才能让国学扎根。期待大众自发的加入,可能还是会困于小众。

八届-顾宝强-昆明:
有那么多想发现国学的人,或者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方面。这些人中也不乏大师。为什么我们可以不同,对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这么大的贡献?社会中,有些人是义务为传统文化和国学做贡献的。如果我们不能定位好自己,这些人恐怕也不会帮助我们,和我们合作。

王岸如-旧金山:
我个人是因为中医开始对国学感兴趣的,所以觉得由点带面可能是个办法。

八届-刘国庆-南京:
个人觉得,这个和自己学习并不冲突啊。@八届-顾宝强-昆明

八届-顾宝强-昆明:
我感觉学习国学就是先入门,后来深入就容易了。同意岸如同志。@王岸如-旧金山
有些国学数现在都找不到明白的人讲!

八届-蒋丹红-上海:
觉得定位是很重要。

八届-顾宝强-昆明:
还是自己悟吧!

八届-刘国庆-南京:
我是这样理解的,不是要像很多国学机构一样发展,只是我们如果能加上商业模式会更好吧。

八届-蒋丹红-上海:
推荐看南怀瑾的书。

八届-刘国庆-南京:
自己悟了,还是要落到实地,帮助他人。想要解决实际问题,自己关上门可能不太合适哈。

八届-顾宝强-昆明:
我原来以为,我们要在国学文化普及和深入研究中做出推动性作用!!!!

八届-刘国庆-南京:
对啊,你没说错啊,要普及肯定不光自己悟还得有一个合适的模式呢。

八届-顾宝强-昆明:
@八届-刘国庆-南京 对于喜爱国学的人一般都是有自己的圈子的。
什么模式?没有怎么接触过国学培训的机构。

八届-刘国庆-南京:
大概类似于上面突然上写得,有一些不收费,有一些可以适当。刚开始不以盈利为目的。

王岸如-旧金山:
@八届-刘国庆-南京  同意,需要落地。

赵玮-北京:
@王岸如-旧金山 赞同,仅停留在课堂学习是有限的,最终是要运用国学改变生命质量。

八届-王旖萱-长沙:
@八届-顾宝强-昆明 @八届-刘国庆-南京 看着二位讨论很激烈/:@)依我之见,和君国学中的“和君”始终代表商学,而“国学”则是国学。其实质是希望从国学中寻求致力于商学、商业发展智慧;同时借助于和君国学这一支脉扩充和君商学体系。

八届-张吉宏-上海:
@八届-王旖萱-长沙/:strong非常认同你的看法,我认为我们应该始终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开展,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与市面上其他国学机构的区隔和差异化所在,否则论专业我们比不过大学的人文学院,论精深我们比不过大师们的书院,论赚钱我们比不过各种培训班,我们图啥。

八届-王旖萱-长沙:
@六届—张吉宏—上海 @八届-刘国庆-南京 嗯,尽管如此,大部分组员在捕捉到这一核心宗旨后还是不能马上接受(包括我自己),因为我们虽然同是商学和国学的爱好者,但我们却不是商学与国学结合的爱好者。本来商学和国学指导的是我们个人生活和工作的不同模块,现要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稍需时日。这估计也是@八届-顾宝强-昆明 宝强同志的困惑。【当然这属于团队建设的问题了】

八届-刘国庆-南京:
我之前看过一些国学机构后理解了,理想和现实略遥远。记得星云大师有过人间佛教的理论,我觉得很佩服。

赵玮-北京
@八届-王旖萱-长沙 看看目前商界很多做得好的企业家,海航董事长陈锋、顺丰的王卫都是从国学中得到滋养,国学与商学并不矛盾。

八届-王旖萱-长沙:
@赵玮-北京 确实~~国学滋养企业家个人,润及其团队,其对商学的助益我从不怀疑。

八届-胡志超-北京:
陈锋董事长的思维很好 我以前申请过海航的管理培训生。

八届-顾宝强-昆明:
《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说“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后才奋发的,是平庸的人,至于豪杰之士,即使没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自己也能奋发有为。”(参考译文)

康钊-北京:
义之所当,正在吾辈。

八届-蒋丹红-上海:
守候在高山流水旁【读者来稿01】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AwMzU1OA==&mid=205733959&idx=1&sn=2ed18584ef446dbf050a6ab44b3242a6&scene=1#rd

赵玮-北京: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深度好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Y1NzUyMQ==&mid=207776382&idx=4&sn=1865225066c63fd37d91bb713f63770a&scene=1#rd

二届-郭坤学-北京:
www.ehejun.com/zhuanti/booklist.html 《和君推荐阅读书目单》专题
书单里也有很多国学类图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通国学身自重:如果说真正的职业高手,其过人的功夫肯定在职业技能之外,那么内涵上的蓄深养厚、情性上的雅逸灵动,肯定是高手们“诗外功夫”的远处背景和源头活水!下面是一组国学短信,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学者编发,每日一条(或隔日?或每周?),通过手机发送,订购短信者付费。在这商业泛滥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年代,多出这么一份商业服务,倒象是在稠浊的氛围中增加了一股清气,让人好生安慰。此举堪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美丽注脚。和君咨询谨此对这份商业的发明者和提供者致以由衷敬意!我们把这组国学短信收录于此,以丰和君涵养,更冀引导全体和君同仁学会从伟大的中华传统文明中汲取个人成长的智慧与力量,先见性地看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以及决定这种曙光必然升起的智慧之根、性灵之源!http://www.ehejun.com/article/rwyd/201312/27.html

选自《和君商学简介》:和君商学的最高理想是建树和君商学派,在世界商学里造就一个中国学派。这个学派的特点:中体西用、融会古今、化繁为简、学术规范。这个学派的精神:旨归是利益众生(佛),原理是道法自然(道),路径是内圣外王(儒),至高境界是九九归一、左右逢源、圆融会通,执一而牧天下。

选自《和君商学简介》:2030年的和君商学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和君商学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做了二件事情,第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士魂商才,他们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工作人生,对产业效率、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卓越贡献。第二,在世界商学里造就了一个中国学派,成为了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以思想和文化,登上了世界商业文明的新高峰。

八届-张鹏-东莞:
在图书馆里,突然想有没有国学方面的报纸或杂志,转了一圈有文化艺术经济等等,没有冠名国学的。但朋友圈里却很多呵。
找到一本叫《文化纵横》的杂志,还不错。
扉页上是文化重建,每一期都是,这个有点意思;然后广告页后,是基金会的介绍与三个中国XX,这个更有点味道了。我现在参与一个基金会,稍明白若一个基金会运作的组织与杂志有些不简单了…



六届-张吉宏-上海:
file:///D:/Backup/我的文档/My%20Knowledge/temp/00405d91-af00-4889-b853-2ea782f01bc4_4_files/e6c9e6db-8af1-4d49-8999-a2264e0d7833.jpg


八届-张鹏-东莞:


八届-邱莎莎-北京:
这个是个好现象,中国人在自救。也是先生所言的下个十年的大趋势之三(社会重建,必文化重建)。


每日分享】关于《红楼梦》之《好了歌》(2015-06-29)
分享人:八届-王旖萱-长沙
值日生:王旖萱

【分享内容】《红楼梦》第一章《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心得随后奉上,欢迎大家畅所欲言。

八届-王旖萱-长沙:
每个年龄段都会对红楼梦产生不同的认识。以我自己为例。初中十二三岁读,彼时与小说中人物年纪最贴切,将其读成冗长的爱情小说;高中十五六岁时读,领会了其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境遇;大学读,品味了家族兴衰、世态炎凉与人生无常;现在读来,悟出了一个“空”字。
关于《好了歌》,我在进入大学前读《红楼梦》从来都是跳过它的,对于空空道士、跛足道人之类非常反感,心想他们为什么要带走一个“正常人”?回到主题上。这是一首白话歌,内容浅显易懂,完全不需要翻译;其中的道理我们也都懂,可就是不会去理会,大概因为时候未到吧^_^。这里分享我的两点领悟。
其一,幸福究竟是否等同于功名、金钱、情爱、亲情?幸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个人的幸福个人自有体会,无人能替代。人们也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但大多数人无疑将对幸福的追求转化成对功名、金钱、情爱、亲情等的欲求与实现。在追逐这些“幸福化身”的时候,人们又时常会陷入一个悖论,这些你忘不掉的、无限追逐的,正是使你不快乐的东西。我们陷入了一个得喜失落的恶行心理循环,怎么也做不到“放下”。这里我想到一句话: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亦颇具此理。
其次,我们可以注意到它所有词句都在“好”跟“了”里面。好了歌把人世间被人们异常重视的几个东西,名利、财富、情爱、亲情,都化成“好”和“了”。当你拥有了一切或更多,你自喜不胜收;当这些“好”变成“了”,你又该如何去对待?我们在人生中怎样跨越“好”这一关去接受“了”呢?这时我想到了惠能的几句禅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细想之下,“空”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状态。尘世中人,自不能完全实现“空”,但在追逐“幸福化身”时累了、败了、伤了之时,许多人会选择放空自己、清零、重新开始等,这也是一种本能的调节。人生种种并非多多益善,如果可以,记得给自己的人生做做减法。
整个红楼梦是较倾向于道佛两家思想的,这可能与作者曹雪芹自身经历的起落有关。最后以跛足道人的话结束。“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曾认为道家思想是消极无为,现在读来真觉得道出人生终极智慧。

最近在听刘心武说红楼,觉得非常舒服。与醉心于红学考证的人不同,刘心武从文学本身对其进行解读,与生活哲学紧密结合,别有一番意趣。推荐之~

八届-周叶-长沙:
@八届-王旖萱-长沙 学习了,只是还在红尘中旋转,要“了”谈何容易。此外个人感觉,幸福其实只发生在某些瞬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艰苦的过程,当能做到对一起都心安理得,不患得患失,也未尝不“好”。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能力与欲望要相匹配,无论是爱的能力还是生存的能力。

八届-彭博-北京:
有一段时间特别沉迷于红楼,读完书之后找了各种解读来看,甚至也觉得是人们过于解读了,作者在写的时候可能都没有想过那么多。后来再读,发现真的是环环相扣。语言已经不能表达对红学的崇拜了,希望能再有时间再读一遍,到时候把大家的讨论结合进去思考,肯定还会有不同的体验。

八届-王旖萱-长沙:
@八届-周叶-长沙 嗯!“了”还真要到时候 不过怎样面对得失很重要。


八届-秦洁-北京:


八届-萧伟光-北京:
【漫谈】想做生意,得好好像(应该是”向“)孔子弟子子贡学习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kxNTk3OA==&mid=206213146&idx=3&sn=aff5d7622dbcfc9b8c259672f7730f60&scene=1&key=af154fdc40fed0033875cb694a0b1b07a6a8c93daa045f5d6b56933dcd276420996780f32298f20d2e4ea6c915d6bbd6&ascene=1&uin=Mjc4MjI5NTk4MQ%3D%3D&devicetype=Windows+8&version=61010029&pass_ticket=K%2FGoDvtxuVb3NPytn0rwvW9kD%2FYXoprb0VrgGCPtwVKgz%2FyN3N7IoJT9zlhKV5De

八届-郑刚阳-北京:
這麼多的資訊與這麼多的“好友”
很感恩被和君錄取,自加入8屆,所謂“開眼界、長見識,學知識、交朋友”,不亦樂乎。
不過,今天“熄燈”之后,突有所感:我這樣一個會嚴格控制微信好友數量的人,居然在過去的兩個月內增添了幾十位新的“好友”,以及小計13個與和君8屆相關的微信群!!呵呵~(我打算把這篇短文分享到這些群中,而我知道你們一定會煩我的。)
誠然,在這13個小組裡面,有幾個群是很少有留言的;但更多的則是,每天超過100條的網頁分享或者相對高屋建瓴的發言。
對於這些資訊,我發現我搞不定的,hold不住了。這太悲哀了。
同時,本來就不太會弄微信的我,一般加好友就只有兩個目的:一,群裡的高水平發言,讓我有所感悟;二,群裡的“很養眼”的微信頭像,讓我有所感悟……哈哈~
可是,最終加了好友,失望會比較多。
這篇文章如果有讀者,看到這兒想必也知道我要說什麼了。
——我們究竟需要這麼多的咨詢和這麼多的好友嗎?
從我的角度來分析,我本來只想在核工程這個圈子里隨便搞一搞、混一混;然後,這輩子也就這樣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至於,傾心于和君,醉心、關心、熱心于和君的其它,無非也是圍繞著這一小想法而拓展的。
因此,我似乎的確不需要這麼多的資訊與這麼多的好友,我怕“被”迷失。
最後,用一句最近爛大街的話作結尾吧:“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據說這句話的出處是《華嚴經》。
祝各位同志愉快~

二届-郭坤学-北京:
楼宇烈:东方文化是现代生活的底蕴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gzNjU1NA==&mid=207107122&idx=1&sn=476cf0888dbe3ac602dd25c2bc26fefa&scene=1&key=af154fdc40fed003857d6c103ba8ea07f39c53d8c2632127d44a092aba25f51c4c1a454d6853db4658520ee71868c3c4&ascene=1&uin=Mjc4MjI5NTk4MQ%3D%3D&devicetype=Windows+8&version=61010029&pass_ticket=K%2FGoDvtxuVb3NPytn0rwvW9kD%2FYXoprb0VrgGCPtwVKgz%2FyN3N7IoJT9zlhKV5De

赵玮-北京:
徐小跃: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DA4MjQyNQ==&mid=208091051&idx=1&sn=a2a5c1af3e58dcf0895c4878aaca6881&scene=1&key=af154fdc40fed00393c6bc25c91967f40697e23a164fed9bab00c5e7a739e08e13011accc99200878603350ffaff3700&ascene=1&uin=Mjc4MjI5NTk4MQ%3D%3D&devicetype=Windows+8&version=61010029&pass_ticket=K%2FGoDvtxuVb3NPytn0rwvW9kD%2FYXoprb0VrgGCPtwVKgz%2FyN3N7IoJT9zlhKV5De

我错把第二天的整理了……重新补上漏掉的28日的分享。


作者: 综合组    时间: 2015年6月30日 11:36
【每日分享】分享一句话“谢谢”(2015-06-19)
值日生:胡志超
“谢”在古代的意义就是向人道歉、认错,或者表示感谢,这些意义在古代作品中不难看到。如《战国策·魏策》“长跪而谢”意思是长跪着谢罪,《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是明天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谢罪。后来多用“谢过、谢罪”表示道歉。 现在,“谢”的道歉、认错意已不多用,而多用于表示感谢的意义,如“谢幕、谢恩、谢词、谢意”等;有时也用做“拒绝”的意义,如“谢客、谢绝”等。 记得多说谢谢哦,和身边的每一个人^_^~
今天分享谢谢的来历,是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说一句:谢谢。其实很简单,但很多事会好很多

组员感想:
谢谢
谢谢!
谢谢谢谢
谢谢
@八届—胡志超—北京 谢谢~!

【每日分享】今日分享《大学》三纲领(2015-06-21)
值日生:闫家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犹修己也,《论语学而第一》之旨;亲民,犹安人也,《论语为政第二》之旨。大学之道,修己安人之道。止于至善,以至善可无限接近而终不可至,故而进取亦无穷尽。“学”最初的动机不是为父母、社会、国家,而是为培育自己的人格,完成自己的人格,也就是《论语》提出的为己之学。修身向内推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向外推为“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复杂的总体思维。 儒家对己,对个人的理解,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一个关系网络的中心点,是有主体性的,中心点必须和关系网路的各个面向有联系才能深刻。

组员感想:
1、为己之学,由己推人,是儒家佛家重要的出发点。也是真理。
2、修己安人 修齐治平 止于至善 谢谢分享!
3、读典籍可以与古人对话模式,细读有所转化才好
4、觉得从读到有所转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日积月累读地多了,有时遇到特定的情境了会自然想到某句话,顿悟的感觉。
5、读了张居正解读大学 再听师兄解读仍觉得经典深意远长 内涵丰富 谢谢分享

【每日分享】主题:己心纯为天理就是至善(2015-06-24)
值日生:高世杰
各位同仁早安!昨日早上收到@八届-孟晓东-广州的邀请,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每日分享。昨日晓东对孝道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很受教,我这几日刚好在读《传习录》,百善孝为先,王阳明论道也离不开孝道事亲,摘一段分享给大家。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启示录】这段话给我的启示是莫要舍本求末,万事同理,尽孝如此,对国学的学习也是这样,所谓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而己心纯为天理就是至善。
[译文]
郑朝朔问道:“至善也必须从事物上索取吗?”
先生说:“己心纯为天理就是至善,它怎样从事物上获取?你不妨举出几个例子。”
郑朝朔于是说:“就象孝敬父母,怎样才能保暖避暑,怎样才能奉养正恰,该讲求适当才是至善。基于此,方有了学问思辨的功夫。”
先生说:“假若孝敬父母只讲求保暖避暑和奉养正恰,只须一两天时间就可讲清楚,何来学问思辨的功夫?保暖避暑、侍奉父母双亲时只要求己心纯为天理,这样如果没有学问思辨的功夫,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因此,即便是圣贤,也要再加“惟精惟一”的训示。倘若认为把那些礼节讲求得适宜了就是至善,那么,现在的演员在戏中恰当地表演了许多侍奉父母的礼节,他们也就可称为至善了。”
作者: 刘国庆    时间: 2015年7月1日 13:24
【每日分享】国学眼界看商学(2015-06-30)
值日生:刘国庆
八届刘国庆:
【每日分享】《大学》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个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商人逐利,但是我们可以从国学中明白一些商学要义。真正能够做大事,有大气度,创大格局的成功商人需要明白的是德本财末,当有了足够的德行之后,身边可以有一帮人才,然后便可以开创特别之境界。一时之利,只是饮鸩止渴之行为。今天,期待大家能够用国学的境界来思考商学,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今天选择这个主题,是一直在想为何如今社会少了很多信任,方方面面,不只商业,可能真是义与利之争吧。
八届孟晓东:
自己特别喜欢《大学》中“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段话,个人认为这才是商人的经营之道,不过这样的逻辑需要长时间坚持,就像股市的价值投资一样,需要长期持有,就像巴菲特所说,最好是永远持有。短期持有不一定得到受益,但长期必然受益。附件阅读:德者本也,财者末也http://www.dizigui.cn/bk/zbs131129.asp。”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下面的经文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家也可以好好体会,如”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句话从历史的角度看朝代更替估计大家会有所体会。当然,这个顺序是一个比较常规的顺序。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应该不会错,中间的顺序你可以自己观察体会一下,看是否可以改变?改变会怎样?为什么是这样?有些需要变通着来理解,比如土地,到我们现代就需要延伸到资产、资源,也就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东西。不可只看字面意思,理解时切忌要回到当时那个背景去体会,然后在放到我们现代看怎样延伸比较好。
八届吴伊丽:
感觉每个人都是“商人”。“商人们”在客观上“卖”的东西不同。我觉得这个“卖”,分有意识无意识。教师“卖”知识,眼中看到的可能是“利”也可能是“义”,或二者兼有;学者搞研究,眼中看到的可能是“利”也可能是“义”,或二者兼有;…… 。“利”的定义也有多样:心安理得有时候也是一种“利”;大义也是一种“利”;金钱物质也是一种“利”。如果把“利”解释为金钱,那可能就很“轻”了。商人如果只注重钱,那么可能终其一生都做不大。真正能做大事,有大气度,创大格局的商人,那他应该不仅是商人了。他们可能根本不看“利”,只是为了“义”。心中“义”大于“利”的商人,可能要么做不下去,要么成为大商。
八届张鹏:
之前考虑过义利之辨有五个等阶:见利忘义,见利思义,义利平衡,义字当头,大义无形。
二届郭坤学:
计利当计天下利。当计大利的时候,也就是义了。关于义与利,还有子路、子贡救人,却受到孔子不同评价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大家都知道。
六届张吉宏:
这个故事非常能说明问题。
看来自己才疏学浅,选择的话题不太吸引人,下面把大家其他的一些讨论附上。
八届王涛:
大家好!   6月30日(星期二)晚上6:30分,在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剧场(胶州路15号,近北京西路)特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刘康德主讲《魏晋风度的成因及表现》。
八届崔九娟:
嵇康,那种风流。
康钊:
非常推荐《世说新语》,魏晋风度,于此识之。
八届崔九娟:
还有《美的征程》。
八届王涛:
竹林七贤。
康钊:
那本三合一的《美学三书》不错。
八届崔九娟:
文化苦旅里面好像也介绍过,记不大清了。
二届郭坤学:
鲁迅先生也有一篇讲魏晋风度的演讲,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下。
八届王蕊:
与药与酒?
二届郭坤学:
对的。
八届崔九娟:
初识竹林七贤是因为高中那会儿做的文言文阅读,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面那句话: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印象很深刻。后来大学语文老师讲到魏晋,说魏晋那些人很可爱,向我们推荐了《美的历程》。应该也可以说是:是真名士自风流吧。
六届褚静:
魏晋的美是时代的原因,造就了他们活在当下的态度,他们可以乘兴而去,尽性而归,不会患得患失!时代太乱反而造成了过了今天没明天得态度,美就产生了。
八届许剑:
还是欣赏儒家的自强不息。白首如新 倾盖如故的交往倒是我所欣赏的。
三届韦永烈:
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见戴?超级喜欢王微之的范儿,自由自在,随心随性。我觉得,这才是魏晋风流的精神内核。
八届崔九娟:
出世去世个人有不同的取舍。
六届褚静:
黄药师是典型的魏晋风骨。
八届许剑:
我倒是蛮喜欢药师,兰亭集序百读不厌。
六届褚静: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没是因为在极大的打破了平衡的同时保持了平衡,犹如龙越天门,虎卧凤阁。
八届许剑:
王不愧是东床袒腹 他写的鹅感觉自有一种憨态可掬之喜感。
七届高晶晶:
道家的学派分成内圣之道(老庄学派)和外王之道(黄老学派),内圣外王合一而成魏晋玄学,大爱。
六届褚静:
乱世有时候反而逼的人放下,推荐大家看国学堂有一期讲的书法节目,很棒。
八届崔九娟:
是因为乱世所以才能放下么。是因为被被迫所以才放下的么。如果他们的风流是因为悲观与绝望,过了今天没明天才有这种洒脱的风骨,那么这种风骨又有什么特別的。
康钊:
有人评价就是喜欢令狐冲“末日狂欢”,“喝酒,喝酒”的风格时,笑了。
七届高晶晶:
当时学术分野也蛮严重的,一派是以恢复事物的自然本性为终极目的,一派是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为我所用,而后者往往变成了政治的手段,所以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乱世环境所致,更是玄学的追求,不仅仅是乱世的变革,更是思想史的变革。真名士自风流。
康钊:
真性情衍生出来的玄心,洞见,妙赏,风流。
八届杨轲:
还有青眼白眼。
六届褚静:
当下中国最需要思想变革和意识觉醒,让沉睡的苏醒,让失落的再现,让真实的、本原的、天良的那个自我回到了主持生活的状态。
七届高晶晶:
对老庄思想的外延探索,回归自然的本性演化出真名士的风流。
八届崔九娟:
如同那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突然想起来,有同感。
八届杨轲:
人性回归自然,那能不能探讨一下互联网时代的国学思潮。让国学也进步起来!
八届许剑:
渴望人性回归自然。
整理到此,有感和君国学,百花齐放。三人行,必有我师。


作者: 高晶晶    时间: 2015年7月1日 22:14
高晶晶 发表于 2015年6月26日 23:13
【每日分享】主题:水墨动画中的文化情怀
值日生:七届—高晶晶—上海
各位同仁早安!昨日早上收到@八届 ...

不好意思,已修改
作者: 刘淼1    时间: 2015年7月1日 23:23
【每日分享】禅宗小故事之“我”在哪儿(2015-07-01)
值日生:刘淼
讨论要点:日复一日将内心的本我囚禁,渐渐地自己就变成了囚徒。拼命抓住了看得见的,却丢失了看不见的。在2015年下半年的第一天分享一个禅宗小故事,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请见下面)

    有一位公差,押解着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规的和尚。路途很远,负责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来后,都要清点身边的几样东西。第一样是包袱,他跟和尚的盘缠、寒衣都在里面,当然不能丢;第二样是公文,只有将这份公文交到京师才算完成任务;第三样是押解的和尚;第四样是自己。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点一遍,包袱还在,公文还在,和尚还在,我自己也还在,这才开始上路出发。日复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经常只有他们两个人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闲聊几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应,关系越来越像朋友了。有一天,风雨交加,饥寒交迫,两人赶了一天的路,投宿到一个破庙里。和尚对公差说,不远处有个集市,我去给你打点儿酒,今天好好放松一下。公差心思松懈,就给和尚打开了枷锁,放他去了。和尚打酒回来,还买了不少下酒菜。公差喝得酩酊大醉,酣酣沉沉地睡过去。和尚一看,机会终于来了。他从怀里掏出一把刚刚买来的剃刀,嗖嗖嗖,就将公差的头剃光了。然后,他将公差的衣服扒下来,自己换上,又将自己的僧袍裹在公差身上,连夜逃走了。对发生的这一切,公差都浑然不觉,一觉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醒来后,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准备清点东西,继续赶路。一摸手边的包袱,包袱还在;再看公文,公文也在;找和尚,和尚找不着了。庙里找,庙外找,到处都找不到。公差就抓挠着头皮想:和尚哪儿去了呢?呃?发现头居然是光的!低头再一看,身上穿着僧袍,恍然大悟,原来和尚也在呢!前面三样都在,第四样就该找自己了。公差又在庙里四处找,怎么也找不着自己,心里就纳闷儿了,和尚还在,我到哪儿去了?

八届—刘国庆—南京:
我抛砖引玉吧,对于这个故事,第一遍没有怎么看懂,也就是当成笑话了。第二遍一看,意思大不相同。我们有时候看很多问题,喜欢停留在表面上,处理问题也不深入。好多人推广国学,流于形式,未能深入理解。最后只得形不具神。 当我们一路上都是追逐表象,看不见的好多都擦肩而过,最后恐怕连自己也找不到啦。

八届—刘淼—北京
我也是,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挺无聊的~但是听于丹在某院毕业典礼上讲的时候,很有感触~@八届-刘国庆-南京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0978&scene=1#rd

八届—钟超—武汉:
@六届—张吉宏—上海 @二届-郭坤学-北京 研究佛学的同志帮忙鉴别一下这个故事的真伪。

二届—郭坤学—北京:
这个故事流传较广,我也不知出处。不少禅宗故事来源于典籍,如《五灯会元》等。也有的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托名禅宗。禅宗故事挺好玩的,既有趣味性,看了又能让人有所思考。大家有兴趣多翻翻。我们温习几个: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王勇:
@二届-郭坤学-北京 这个我经常在讲课作为课前秀讲

八届—钟超—武汉:
托名什么的其实会对国学形成伤害,讲道理没必要非熬成一锅陈年老鸡汤。

二届—郭坤学—北京:
像黄河涛先生编著的《禅宗公案妙语录》,里面的公案注明了出处,有兴趣读公案的兄弟姐妹可参考下@钟超
王老师好。请多分享。@王勇
和尚与公差的公案,有佛教的大德讲课时也引用过,不过也没说出处。大家明白那个道理就行啦: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也像这个公差一样,没日没夜地忙着各种琐事,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变成了囚徒,结果“我”却找不到了。

王勇:
我们不仅仅要学那些经典,有些东西看起来不入流,但可以让我们看透人心洞察人性,如罗织经、荣枯鉴,止学,权谋残卷,长短经,人物志等,更有利于我们走入社会

二届—郭坤学—北京:
感谢王老师分享。我也有个疑问,像年轻学生,是否在心性磨砺到一定程度后,再读罗织经这类特别厚黑的书?就像天龙八部的扫地僧,因为佛法深厚,所以可化去戾气,练成高深的内力[憨笑]   萧远山、慕容博两人,却因为佛法修为不够,练功时走火入魔了。与大家探讨下。

八届—顾越峰—杭州:
心性磨砺的年纪讨论。
现在90后的年轻人成长很快,他们的冒险、冲劲是创业的必备精神。但正是这些年轻人急需沉淀、急需磨砺、急需积累。
私以为当今,年轻人更需要国学的洗礼。

二届—郭坤学—北京:
赞同。读的话,还是以四书等儒家经典为主。

王勇:
我很赞同两位同学的观点,但现实是残酷的,很多读孔孟之道的儒生后来大多都转变了,可以心中向善,但要知晓善恶。儒家经典是统治者教化百姓的

八届—许剑—北京:
@王勇 赞同。年轻人应该一边创业历练 一边和鸡汤读经典强身

八届—雷蓉—杭州:
一边修习武功,一边修习佛法,佛法越高,武艺自然精进。当时进和君的笔试看三度修炼的书的时候就一直会想到天龙八部里的那个扫地僧

二届—郭坤学—北京:
我们成不了扫地僧没关系,但别成了鸠摩智哈

八届—许剑—北京:
对头,至少做个好人
作者: 许剑    时间: 2015年7月2日 23:15
【每日分享】天命之谓性(2015-07-02)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选自:《中庸》祝大家做一个开心的人~

八届-顾宝强-昆明
听别人讲,最高的境界是最低的,这样才能承载万物。最高境界是包容一切境界的。(可能是个悖论)又听别人讲,境无高低。

八届-孟晓东-广州
最高境界应该是不分高低的。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

八届-周叶-长沙
站在语句理解的意思,最低与最高其实殊途同归,并不矛盾。最低指没有区别对待,没有门槛,正因此才能承载万物,但承载万物本身就是最高,最包容。二者本意一致~

八届-刘国庆-南京
我觉得这里面的状态还是很不容易达到的,感觉每个人都有各种执着。但也许就是多样的执着,才让世界精彩了很多。

八届-许剑-北京
@八届-刘国庆-南京 我也有类似困惑 譬如有些企业家做事情经常不按常理 做一些普通人看来疯狂的事儿 管理的别人很郁闷 如果败了自然大家散伙 如果成了则可能被视为有先见之明

八届-刘国庆-南京
也许只是我们局外人被理解他们罢了。

八届-顾宝强-昆明
昨天好像说了,不容易达到。一直觉得鬼谷子很好,读过几遍,就是参透不了。

八届-曲凯-上海
最喜欢鬼谷先生的捭阖之术。

八届-李荣华-鹤壁
大家好,我叫李荣华,男,今年31年,是八届河南在线班的同志。一直从事财税工作,现在一会计师事务所任职。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国学。

八届-李荣华-鹤壁
对国学,说来惭愧,我应该连入门都还不算。这些年,国学一词火了,才知道国学一说。说到结缘,做为接受应试教育的一员,跟大多数人一样,从课本中读到了国学经典的极小部分,隐约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是对国学最初的结缘。近期回读历史,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玛雅文明、古希腊文明等,想,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这几千年来,产生了很多人类智慧的结晶,而我们中华文明,即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有非常多的经典传承至今,这些经典包含了太多的人生智慧,能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特别在这浮躁的社会,我们更需要真正的人生哲学,如“非淡薄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把它传承发扬下去。

八届-顾宝强-昆明
问大家一个无聊的话题。风险这个字,为何叫风险?不叫火险、水险、雷险、雨险?

八届-李荣华-鹤壁
未来的不确定性  见风使舵,我以为与这很类似  大概是因为是风来的更不确定吧  请资深国学者明示

八届-雷蓉-杭州
是否可以从五行上来解释,在结合易经。我想到了东西这个词的来源,东西分别属木金,皆为有形的实物,而南北属火水,无形,所以我们一般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八届-杨轲-湖北
火和水 雷这都是明险。这些东西来了跑就好了。风不一样,风凶火异,风生水起,它是一种因,因变可以防。说的我自己差点信了

八届-顾越峰-杭州
古时,风乃自然之物,且大小不一,从龙卷风到微风。

八届-李荣华-鹤壁
这问题问这好啊,牵扯出那么多。。

八届-杨轲-湖北
国学可以有这样接地气的方式,萝卜白菜嘛,高深好,普及也有好处呀。

八届-雷蓉-杭州
试着从易经来解释一下。风在八卦中为巽卦,上面两阳爻,下面一阴爻,与其相综的卦象为兑卦。两个相叠就是泽风大过!整个卦象刚好是最上面和最下面为阴爻,中间四个为阳爻,行如桥梁。两边支撑点较弱,而桥梁也一般是高于水面,处于高点又悬于水上,自然是比较危险啦!

小结:一直很喜欢率性谓之道这段话,也是我的为人处世之道,所谓传家有道唯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好好引导,一心向善向学向佛,即可率性生活,尤其是今天在八届板块上看到关于罗生门的帖子http://bbs.hejun.com/forum.php?m ... =%C2%DE%C9%FA%C3%C5
里面提到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各种罗生门,进去了可能就会不断的沉沦苦海,永远在罗生门前纠结,而挡住了诱惑,忍住了困难,守住了底线,就会越发坚定自己的信念,做一个率性豁达的人,活动很轻松。来和君也是因为看到了这种率性的文化,因为大家基本经历过和君价值观的筛选,可以生活的轻松一些,把尽可能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我方面。另外群里真是藏龙卧虎,关于风险的讨论引发出很多高论,令人大开眼界,学习了!

作者: 李荣华    时间: 2015年7月5日 22:57
本帖最后由 李荣华 于 2015年7月6日 00:06 编辑

【每日分享】2015-07-04
值日生:李荣华
分享内容:
荣华 08:45
[每日分享]关于国学最低书目,近代梁启超先生曾将国学入门书目最低限度列为——经部:《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史部:《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子部:《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集部:《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张鹏 08:51
[强] 七本中传习录没有读过。

厄页宝弓虽 08:53
只看过“《老子》、《六祖坛经》、《史记》、《战国策》”

荣华 08:54
大家以为这书目如何,对现在的我们来说,靠谱吗,或你自己心中的最低书目是什么呢

许剑 08:56
可以就这个问题讨论 大家一本一本发表感想心得 看有没有独到的补充观点

厄页宝弓虽 08:57
《易经》太过深奥,一时读不来,随着经历的增加就好懂了。

厄页宝弓虽 08:59
《韩非子》还有点兴趣。

厄页宝弓虽 09:00
《庄子》有兴趣

厄页宝弓虽 09:00
新浪公开课上有为台湾的老师在讲

厄页宝弓虽 09:01
http://open.sina.com.cn/course/id_650

厄页宝弓虽 09:02
金嘉锡

厄页宝弓虽 09:02
台湾大学

厄页宝弓虽 09:03
岛=山 鸟。和“道”同音

厄页宝弓虽 09:03
不言=辨,用拼音

紫玄 09:19
这些书籍都是各家所长,与我们而言,首先当读启蒙类的书。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梁启超和钱穆等大家自小就接受过私塾等启蒙式教育,我们不同现在的小学教育于传统文化而言,毫无启蒙的意义。所以个人认为再读各家经典之前应该先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教材![调皮]

厄页宝弓虽 09:30
有人看过这本书吗?《缠中说禅:教你炒股票108课》

River 09:33
是天涯名贴吗@八届-顾宝强-昆明 

fox 14:37
一、了解儒家从何处下手?
学习国学,过去拿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门径,我们如果要了解儒家的思想,还是从四书入手。四书可以从《大学》《中庸》入手。道家是道德经。再进一步就读周易。读周易不应仅仅停留在象数,更要去了解义理,了解宇宙的变化。
二、中学生读什么?
过去有一本蒙学读物,叫《古文观止》。作者从史书里、文集里选了蛮多文章,有很多故事性的,也有讲道理的。当然也可以读《大学》《中庸》。这些东西不一定要背,有兴趣的,感到有意思的、对自己胃口的,那就去背。不需要千篇一律。不要有个标准的答案,不要有对同一个题目,发表同一个意见的情况。对《古文观止》的注解,吴楚材的注释本最好。
三、小学生读什么?
《千家诗》句子短小,诗歌包括唐宋,不像唐诗三百首就只是唐代的作品。《千家诗》的诗里有情有景,一些诗还有曲子,唱一唱,有情趣。我小时候没有读过《千家诗》,那时在上海上的学,已经都改成现代化的教育了,传统的东西很少很少了。相对现在来讲,读到的古诗词会多一些。其他一些启蒙读物也行,比如《三字经》、《弟子规》。《三字经》涉及到很多历史事件,如果不要求他去理解,也可以看看。 ——楼宇烈

fox 14:54
以上我所举的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共九部。九部书中,有孔、孟,有庄、老,有佛家,有程、朱,有陆、王,种种派别。——钱穆

郭坤学 22:22
各位兄弟姐妹好!小组的常规活动,大概就是:学修 课题研究 落地。学修这块,分三部分:每日分享,经典学习、同仁讲座。经典学习,先从弟子规(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或论语开始。同仁讲座,每半月或一月一次,已经预约了王淼同志、张晋同志。大家意下如何?

郭坤学 22:29
张晋张总,自己做公司,并把国学应用于企业管理,咱们请张晋同志分享下这方面的经验

郭坤学 22:32
考虑到大家时间精力有限,咱们也别贪多,一步步来,并且从基础的经典开始。

郭坤学 22:36
无论弟子规还是论语,都找一位老师或同志带一下。伟光兄带论语。他是北大博士,楼先生弟子

郭坤学 22:37
弟子规和论语,是同时开始,还是一部部来,或者大家有其他建议,请说说

零圈儿 22:45
建议一部一部来,咱们有整理书单吗?

郭坤学 22:58
我个人觉得,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主要是力行,这样人不容易犯“漂”,做人的根基比较牢固

郭坤学 23:01
@八届-林圆圆-北京 没有呢。关于书单,上海吉宏兄等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以后我们再加上近年一些经典的图书,电影,纪录片等,做一个更详细的书单


作者: 王岸如    时间: 2015年7月6日 11:18
本帖最后由 综合组 于 2015年7月7日 22:08 编辑

【每日分享】对上古天真篇中的健康生活的讨论(2015-07-05)
值日生:王岸如

【分享内容】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两段关于上古之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描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 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 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不得不说内经的文字实在是非常的优美,真遗憾我们的中学文言文没有收录内经的片段。)
虽然现代人都很注重健康,但又过分依赖于现代医药,不能真正从调整生活方式开始。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才能让大家能接受“预防胜于治疗”并身体力行?

个人感想
1) 人们对短期效应更敏感;对长期效应则容易忽视。就像温水煮青蛙。健康由于生活习惯带来的恶化常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现代的人们给自己找出各种理由为各种坏习惯辩护。
2)感觉只有通过各种宣传,包括中医的上工治未病,生病以后治疗的各种副作用,(事实上还有许多的慢性病没有根治手段,病人十分痛苦),来警示大家。我觉得中医的理念在预防方面是非常先进的。作为国学的一部分,值得推广和普及。

八届-王蕊-上海:@王岸如-旧金山 内经优美在文字,可它的推广障碍也在于文字的过于言简意赅
王岸如-旧金山:@八届-王蕊-上海 不过有些段落还是很值得背诵学习的
八届-王蕊-上海:想到一个思路,现在有很多古诗的字帖,也许内经的也可以做成字帖
八届-吴伊丽-武汉:@王岸如-旧金山 我觉得,生活方式是有家庭烙印的,父母要做好表率,这个是第一重要的。家庭以外,小孩子需要从外界便捷地知悉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形成一种内心的认同感,慢慢实践和调整,养心慎独。和君国学微信号可以是其中的一个窗口,比如可以有“国学与健康”这类栏目。
八届-王蕊-上海:@八届-吴伊丽-武汉 国学从娃娃抓起
作者: 杨轲    时间: 2015年7月7日 22:03
本帖最后由 综合组 于 2015年7月7日 22:10 编辑

【每日分享】推背图(2015-7-3)
值日生:杨轲

相传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命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李淳风和一代相学宗师袁天罡推算大唐的国运,由于李淳风推演入神,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被誉为中华预言第一奇书的《推背图》便由此得名。《推背图》一共共有六十幅图像,每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从唐朝一直推演到了未来的大同世界,由于其推演的准确,更使人们将其渲染成了东方神秘主义的代表作。说明:

1、《推背图》不是出自后人杜撰,而是一部了不起的易学著作。

2、《推背图》中所有的图像谶语和颂诗都是根据易经八卦演绎出来的,都可以在《周易》中找到依据。而周易本身就是一本“卜筮”之书,千年前的古人借它预测未来,因为古人认为未来是可知的。

3、《推背图》无一字一句一图一画不源于周易,《推背图》是象数易学的经典和图书易学的里程碑。

4、《推背图》不仅是两汉象数易学的终极,也是两宋图书易学的开端。

5、《推背图》是中国历史宿命论集大成者,它以天道推人道,演历史宿命论。

6、《推背图》作为中国历史宿命论的集大成者,作为传统的神学体系和国家学说,作为东方神秘主义的杰出代表作,理应成为思想史和哲学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篇章。

7、《推背图》的历史宿命论体系充分肯定了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意识,认为人在历史宿命论面前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可以大有作为和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8、《推背图》从盘古—唐—大同—永远这一发展模式来言说历史推演历史,从而构筑了其宏大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理论体系。

9、《推背图》的预言以道家阴阳为开始,以儒家大同为结束,通过易学完美的塑造了其理论体系。

10、《推背图》是一部探索国家命运和人类命运的政治预言书,它在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进程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

11、《推背图》非常看好21世纪的中国,在《推背图》看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孕育着一个伟大的时代。当下个世纪的人们回顾这个时代的时候就如同我们经常追忆唐朝一样,那样令人神往,那样辉煌灿烂,那样的一个有着包容世界气度的时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真正脱茧而出的中国,是各阶层各民族和解的中国,是公平正义的中国,是自由民主的中国,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国。

12、《推背图》中所描述的无城无府、无尔无我、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

13、《推背图》中所描述的无城无府、无尔无我、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与马克思所描绘国家和阶级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以共产主义最终是能够实现的。

14、《推背图》对人类历史大结局的描述是世界大同,这是一个极其美好的大结局,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15、《推背图》最后一象第六十象所蕴含的寓意是极其深远的,因为作者将大同世界推向了永恒。
作者: 周叶    时间: 2015年7月8日 08:51
【每日分享】道德经关于本体论的解读(2015-07-07)
值日生:周叶
【分享内容】
一、 总论
老子的《道德经》涵盖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比如关于人的存在方式、宇宙论、矛盾论等等,但个人认为其最重要的内容乃对本体论的追问。实际上在这一时期,整个人类社会处于一种类似于婴孩时期的本真状态,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疑问,想象力也极为丰富。相应也产生了对人类文明发展史影响极为深远的西方古希腊哲学以及东方诸子百家哲学,它们很多都对世界的本源问题进行了思考。如古希腊从泰勒斯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于“水”开始,走上了一条追寻本源的漫漫长路。阿纳克西曼德提出了不确定的质,赫拉克利特提出了“火”等等,直到柏拉图了绝对理念,并由此开启了理性的时代。
老子里关于本体论的学说可谓集中体现在了第一章,之后的多章内容或是其内容的扩充或是对其的阐释。
二、第一章之解读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处的“道”和“名”,可以看做是事物的两种存在方式:本真的存在和处于与人相互作用关系中的存在。“道”是一种本真的存在,是存在之存在,即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出—离的在”或“此在”;而“名”是有所指的概念,正所谓“名分”, 由“名”定“分”,有什么样的名就须尽什么样的分,名家所常说的“正名”就是这个意思。但这个“名分”的确定却不是人为任意的,而是符合一定的规律在长期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人对这个世界的言说,关于人思想的表达。实际上这种言说已经代表了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改造,但这种关系是说人与这个世界处于一种相互作用的感性对象性关系,也是一种本真的未被遮蔽的关系,它尽可能地呈现事物本身。“道”,即事物本身所天然具有的性质以及规律,而“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虽然某种意义上存在着言说本身所具有的主观遮蔽,但其从本质上乃是以道为本,尽可能地接近道、呈现道本身,并且同时还符合了一定的历史规律与社会规律,因为“名”本身就是处于历史社会中的,是在历史规律下慢慢形成的。
这样的理解方式不是毫无根据的,一方面它是通过整篇文章的一致性而推导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环境与那个时代人们所特有的特征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各诸侯势力互相割据对立的纷争局面,战乱不断,人民处于自然灾害与政治权利剥削的双重挤压下,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作为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必然要对当政者与人民百姓的处世方式进行思考。老子从“道”入手,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入手,看到了道本身的规律,并由此看到了人及其行为在这个世界中对事物存在方式的影响。人们如果过多的对道本身进行干预,就会遮蔽道本身,甚至使得道反噬人类,因此我们要做的只是尽可能地呈现道。由此推及人本身,我们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呈现最本真的自身,而不是为多种欲望目的所驱动去有目的地改造自身,从而遮蔽了最初的那个存在本身。接下来我们会一一来说明。
“可道”、“可名”与“常道”、“常名”相对立。可道和可名是一种被遮蔽的道和名,如长江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它本真的存在着,它的道乃是孕育生命,而随着人类“有为”的深入,它成为一个仅仅提供水力资源的载体,成为这样的一个可道;同样,近代牛顿力学提出的三维空间概念,它不是对事物本身存在的言说,而是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虚构出来的一个概念,并因此把人类带入了这个虚构的空间世界,显然这是与“名”本身相去甚远的。常即恒常,常道就是恒常的道,也即自在的道,未被遮蔽的那个道。常名也是那个未被遮蔽的名。
总之,道和名是事物本真存在的两种方式,道要求我们纯粹地去感受事物,而名要求我们尽力把事物澄明地呈现出来。二者实质上是统一的,统一于未被遮蔽的感性关系,也可以说统一于相互敞开澄明的关系。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该句原文是没有断句的,因此也造成了理解的困难。我们这里探讨两种断句方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对第一种而言,这里的“无”可以被理解为“常道”和“常名”,即未被遮蔽的,只是对自身的显现;“有”可以解释为“可道”和“可名”,是处于人主观活动下的道和名,与人发生相互作用。可这种解释方法有其自身矛盾的地方,无法完全地自圆其说:“无”是未被遮蔽的事物的存在,而“有”是被遮蔽的事物的存在,而被遮蔽的事物如何能成为万物之母,这就无法合理地得到解释。因此我们只有把“有”解释为一种感性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种未被遮蔽的感性对象性关系,自然即我,我即自然。可这就与“无”的意义有所重叠。除非“无”和“有”都是指事物的本真的存在,即“常道”和“常名”:无”是此出—离的在,是此在,与“道”相对应;而“有”则是处于与人相互作用的感性关系下的在,与“名”相对应。因为“无”,事物才得以存在,因为“有”,事物间发生了相互作用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从而使得新事物得以生成。因此,“无”为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
而第二种断句方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名”并不是事物天然所有的,“无名”才是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有了人,有了人与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名”才成为可能,但也正是“有名”使得了事物的存在成为可能,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它的对象中存在的,没有对象就没有事物本身。比如说,我们所说的自然界实质上是人化的自然界,人类历史实质上是自然界转化为人化自然界的过程。没有人,纯粹的自然界本身是没有存在意义的,即没有名的物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没有人,就没有自然界。因而,可以这样说,道本身是不可被言说的,是“无名”,是事物存在的本真状态;而人与世界间相互作用的感性对象性关系的体现是“有名”,是现实世界之母,正因为“有名”,事物才得以存在和生成。
由此可以看到,这两种方式实际上也是统一的,无和有就如道和名一样,是事物本真存在的两种方式。至于无和有的关系论证,我们来看下文。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王弼注:“归终也。”因此“无”和“有”分别对应的就是始物和终物,可以认为始物就是那个此出—离的在,是处于敞开澄明状态的此在,而终物则是与人发生相互作用关系的生成之存在。
无论是对始物还是终物,我们都需要“观”。何谓“观”,观是一种感官活动。它意味着我们是无遮蔽地感受事物本身,而不是借助于各种工具借助于我们的理性思维去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事物。因为任何中介都会使得事物本身蒙上遮蔽的面纱。这种“观”,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感性对象性活动。这种感性活动是处于感性对象性关系中的事物所具有的。因此老子的这句话就是说我们要去感受事物敞开之此在,观终物存在之生成。而不是去有目的地认识事物与改造事物。我们要“无”了自己,从而才“有”了事物本身。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是老子对这个世界的本源问题的观点的集中表达。此两者,说的就是“无”和“有”。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但从根源上说都是事物本真的存在。
这句话的关键在“玄”这个字。玄即玄妙。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老子在这里所说的这个玄妙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玄妙,隐含规律的意思,而“无”和“有”涉及到事物的本真存在和生成之存在,玄之又玄说的是一个循环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事物存在本身是始基,即“无”,而后有了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有”,因而有了新事物的生成,也就是终物。而这些新事物又会产生新的相互作用关系,新的相互作用关系再次产生新的事物,由此循环下去,就构成了我们的整个世界,这也就是天地万象的存在生成规律,即老子说的“众妙之门”。
此外,老子在这里不仅表达了天地万物的存在生存规律,还表达了存在之过程的事物转化间的规律。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内容:“无”和“有”同谓之玄。这么说的根据乃在于“无”和“有”的统一。由无而有,由有而无。其实这与上文所说的事物本身之存在以及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新事物的规律本质上是同一的。但这里把这个过程特意提炼出来主要是为了整体得阐述一下老子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观点,为后文的理解作个铺垫。在那个纷争不断的年代,中国各个流派的哲学家都关注着人的生存这个问题,儒家致力于成圣,而老子说要绝圣弃智。其实老子并不是反对仁义和圣智,而只是表达了一种“由无而有,由有而无”本体论观点所主导下的人的存在方式。因为能“无”方能“有”,因为“有”才会“无”。具体内容我们通过后文慢慢来解释。
通过第一章的内容,我们已经大致看到了老子关于本体论的学说。由该学说出发,老子在该文中还表达了他关于自然、宇宙、人的存在方式等等方面的观点。这些观点与老子的本体论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接下来我们选取少量文本进行解读。
三、 余章小节选读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选自第二章)
天下所公认的美,代表了一种主流价值观。而这种主流价值观实际上暗含了人们对美之本身的一种主观的道德与审美评价,是人有目的地主观认知,是对美本身的遮蔽。并且,当这种美成为大家所公认的美时,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凡与该种美相背离的东西都是不美的,是无法得到“美”的承认的,是为“美”所摒弃的。这样就导致了美的专制与单一,导致了自在之美的衰败,导致了对美本真存在的遮蔽。因此老子是反对这种“有为之美”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选自第二章)
这里集中体现了老子关于事物本身存在之对立转化规律的思想。正如黑格尔所说,万物皆处于矛盾之中。老子说这些矛盾的存在是恒常的,是不可避免的,事物都是相反相成。推及到人的生存方式,我们总是处于祸福相依中,因此我们最好的生存方式是“无而有”。依循老子的本体论观点,“名”只是尽可能地呈现“道”本身,因此我们的生存只要尽可能地呈现生存本身就好。所有的“有为”都是我们在目的、利益、理性的驱动下对存在本身的一种遮蔽,但往往恰恰因为这种有为的目的性,反而使得我们的目的无法达到。正如西方经济学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时候反而使得自己获得了最小的利益。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而无”。因此最明智的乃是“无而有”,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和言都是对事物本身的遮蔽,我们只有无为、不言,才能尽可能地呈现生命自身,从而恰恰达到了“有”的那个目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三章)
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有其“道”,我们不应人为地加以分类等级化,并进而使得社会不安定。这是对事物本身的遮蔽。因为有人为划分的符号与等级,就有人的欲望,有人本身的分化,这种符号甚至最后能反客为主,主导人的行为,从而使得人本身丧失了其自在之存在。因此我们要回归天道自然,回归到人人自在人人自得的生活本真的状态。忘掉自己的思维与意志,追寻生命本身之载体的充实与强健,拥有健康的体魄,体会生命本真的存在。思维与意志,是打开理性与欲望的钥匙,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背离。但老子在这里并不是说绝对地否定了知识与智慧,并不是要我们做四肢发达的蛮人,并不是反对人对这个世界有任何的认识与行为,相反,他认为“无名万物之母”,我们和事物是处于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人应尽可能地呈现生命本身,而不是为理性所控制,成为异化的人。我们只有“无”了自身,才能“有”了生命本身,“有”了世间万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刍狗,用草做成的狗,用以祭祀,礼成即被弃置。这里不是说天地没有仁义,把万物当做刍狗,利用完就抛弃掉。而是说天地和圣人已经超越了仁,不执着于仁,让万物从草丛里来到草丛里去,即让万物自生自长,让百姓自在自得。因为若执着于仁,就会有主观情感有偏好有目的有理性,就会对事物本身进行遮蔽,从而无法呈现事物本身,由有而无。只有不仁,方能让万物自在地呈现自身;只有不仁,才能让百姓自在地生存;只有“无”了自己,才能“有”了万物和生命存在本身。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这是关于“有”与“无”关系的论证。
这里的“有”是指事物的器具之用,在认识论的角度,我们的行为作用于这个世界,生产出了便利我们生活的各种器具,这是为我们服务的,因此我们可以穷尽器具的实用之利。但“有”从本质上就意味着有限,总有穷尽之时,而这时“无”就为之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正因为有“无”的存在,才有更多“有”的可能性,“无”是“有”背后的支撑。正如“道”是“名”的根本与基础。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六十四章)
这里描述了一种人生的生存状态。当一切皆无时,就没任何东西可以撼动其内心,就处于不败之地。因为这时人已经没有任何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害怕,内心就能强大到足以对抗天对抗命。
其实人生来本就是赤裸裸的,生命本身是以“无”的状态到来的,只因为有了对“有”的渴求,才渐渐忘却了生命本身,才为“有”所遮蔽。但即使整个生命过程都被“有”所遮蔽,“道”的存在也会使得生命最终复归于“无”。只是这个被遮蔽的过程却是苦痛的,因为“有”,因为欲望,人不断的遭受失去遭受害怕遭受苦难。其实归根究底,我们除了生命本身别无所有。得就意味着失,生就意味着死。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呈现自己的生命本身,然后步入新一轮的轮回。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第三十三章)
这和苏格拉底的“我最大的知道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大的智慧乃在于自知之明,最大的胜利在于对自身的超越。这里老子也强调了一种生命的本真状态,强调了生命自身的强大。我们的强大不在于我们拥有渊博的认知,不在于统治了多少同类,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与地位,而在于生命自身的强健。因此老子有如下关于战争的观点: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第三十一章)
    既然生命的强大不在于统治他人,那么战争的目的也就不是为了占领与侵略,若以杀人为乐,则就丧失了对生命本真存在的尊重,是与“道”相背离的。在老子所处时代下战乱不断,可这大多数战乱都是因为人的“有为”,人的贪欲而引发,是对生命的践踏,是对生命强大之在的遮蔽。人的强大并非依靠占领所获得,生命的真正强大在于对自身的超越,在于对生命本身的显现。因此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四、总结
    总的来说,《道德经》通篇都围绕了第一章内容的中心点而阐述,即“道”与“名”,“有”和“无”,“由无而有”和“由有而无”等关系,强调了人的生存应以“道”,以生命本真之存在为根本,依托“名”,依托感性对象性活动与感性对象性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


【同志回帖】
互大班—姜海鸥—北京:@八届—周叶—长沙 鼓掌鼓掌
八届—张鹏—综合组:慢慢看呵,分享读书笔记是个好办法!
八届—周叶—长沙:但是读书笔记一般内容不少,可能及时回复上不太好操作,作为每日分享不晓得恰不恰当。大家可以讨论下。不过好期待大家的读书精华。
八届—张鹏—综合组:你这个比较拗口,不好有直接的体会感受,要动脑子累。如有广泛性的可以直接触发感受的,大家方便讨论。
八届—周叶—长沙:哈哈,是的,因为涉及到的术语还是有些的,加上逻辑论述就更累了。
八届—张鹏—综合组:是啊。突然想到,同志必读帖,你有没有回?里面肯定有好东西。
八届—吴伊丽—武汉:棒@八届—周叶—长沙
八届—郝少春—长沙:棒@八届—周叶—长沙
王旖萱_和君:棒@八届—周叶—长沙
八届—蒋丹红—上海:@八届—周叶—长沙 昨天刚好在看《道德经》,你的读书笔记太及时啦。感谢分享!
二届—郭坤学—北京:赞叹!
八届—周叶—长沙:谢谢大家的鼓励!






作者: 刘玉姣    时间: 2015年7月10日 21:46
谢谢分享,的确论坛和微信是可以很好的结合的。。。
作者: 钱莹    时间: 2015年7月13日 10:40
本帖最后由 钱莹 于 2015年7月13日 10:42 编辑

请综合组代回复
作者: 吴伊丽    时间: 2015年7月13日 10:41
【每日分享】《新世界:灵性的觉醒》(2015-07-12)
值日生:钱莹

【分享内容】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一本书《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作者:艾克哈特·托尔(Eckhart Tolle),生于德国。作者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允许自己在痛苦爆发的时刻完全地去感受当下的感觉,不再认同小我,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和家人一起阅读了这本书,并不时会重新翻阅。切身体会是,当情绪/事件袭来,“活在当下”“接受当下如是的发生”“这也会过去”等话语就在耳旁响起,使我们能更好的面对生活中发生的情绪/事件。
阅读昨天刘志勇“内观”的记录分享时,我体会到更深层次的觉知,更严肃的“戒”“定”“慧”的过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现在就体验“内观”,不妨先阅读此书,从当下就开始感知自己,迎接新世界。


个人感想:
二届-郭坤学-北京:没读过。通过内观,通常会发现很多情绪,痛苦都是自设藩篱,自我束缚。
七届-刘志勇-荆州:我读过!相当不错的一本书!
肖倩兰:呵呵,内观,感受当下的情绪,活在当下。推荐张德芬的书,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再讲,比较通俗。
钱莹:新世界正是张德芬编译
肖倩兰:呵呵,最近在学这个,看了一下张德芬的书,学了教练技术(OE),学知见心理学。公司比较倡导这个。
作者: 卜善梅    时间: 2015年7月15日 23:45
【每日分享】
值日生:卜善梅

【分享1】教育是政府好坏的源头,教育不是为了谋生是教如何作一个人。
南怀瑾说:我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作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老师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力量、财富力量以外,还要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现在人碰到事情就骂政府,我说你们错了,政府没有罪过。所谓政府,是文字上的一个符号,政府机构是水泥木头建的房子,政府里头的内容是官员。官员哪里来的?不是政府生的,是我们老百姓生的子女,培养出来送去做官的。他们做得不好,就是政府做得不好,所以应该骂我们自己没有把子女教育好。
【分享2】《庄子》“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礼物][礼物][礼物][礼物] ——告诉人们,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7月13—14日微信群讨论汇总:
建议重要事项用QQ邮箱发出。日常学习可以在YY语音群或QQ群约定时间讨论,避免信息太碎片化。
一、通知
1、小组必读–课题说明二,已经发在论坛。请大家读后提出建议和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
“和君国学”课题说明二——课题小组第一次分工:http://bbs.hejun.com/forum.php?m ... &extra=page%3D1
2、弟子规:
   1)弟子规材料:7月13日上传了细讲《弟子规》带目录、《弟子规》-全文(带拼音)),链接: http://pan.baidu.com/s/1c0ydD3i 密码: 4k9e
    2)每周一我们弟子规学修小组开始该周的学修安排,末学负责进度安排~
3、论语学修
  1)学修报名表 : http://www.mikecrm.com/f.php?t=ecgbh1]
   2)论语学修计划:http://bbs.hejun.com/forum.php?m ... &extra=page%3D1
          报名截止时间:7月15日18点
4、国学书籍链接,以后有新增的内容都会放进去,本日新增弟子规: http://pan.baidu.com/s/1jGCK1ng 密码: pphs
5、问题建议(郭子坤提出):弟子规和论语的学修已经开始了。咱们要不要分别选择一个时间段,作为相对固定的交流时间?比方弟子规是晚上8点-9点;论语是晚上9点到10点。论语有日课要求,每天读一则,10遍;最好还要写一条心得等。可在9点到10点报下日课完成情况。
二、学修讨论汇总:
1、弟子规:《细讲弟子规》-蔡礼旭-2007年
王源铤 18:22
我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知道有修学弟子规一事就立即报名了,在学校的学习可以有一技之长,但要想有大成还是要修心。蔡礼旭先生的细讲弟子规开篇以养志着手,探讨和易谦恭的处世良法,这可是我近日才总结的呀!
第一次讲座是幸福人生讲座,什么样的人生才会幸福取决于你的选择。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入行在我现在这样一个职业选择的时期尤为重要。小时候没见过别的职业,只知道上学有老师,父母做财务,数学成了这两种职业的焦点。在和君接触各行各业的XDJM后,尽量客观的了解各个行业,不同级别的信息,发现职业的选择不仅仅与专业相关,事实上在看过招股书之后我深信,这两件事是没有直接的关联的。
第一讲中说,至要莫若教子,父母的身教是对我来说印象我最大的,初中以后,知道在技能学习上帮助不了我的父母在教我做人做事的态度上煞费了苦心。关于人才,俞敏洪先生讲他的人生路,说了两件事,大学生最缺少的是:社会知识(做人的道理)和社会资源(交朋友的原则),在年轻这种最重要的资本下,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伦理道德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成为人才。所谓上所施,下所效,教育就是养子使作善也,有善良的心,做善良的人。人生要下对抉择,希望研究生的最后一年能够找准一个目标,去拼去抢,去远航!
孟晓东 20:33
1.群里们的同志,哪些事情让你一想到就会觉得很欢喜、很快乐?有没有哪位同志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幸福的感觉?
2.人生在于抉择,但是如何抉择呢?是凭经验?向人请教?还是?大家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对目前为止最艰难的抉择。比如高考、找工作、结婚。具体事实可以不提,讲步骤方法即可。
3.有小孩的同志可以分享一下自己教育小孩的困惑和难题。
我个人认为首先是我们父母不要讲脏话,其次,如果发现小孩在讲的话还是应该及时制止,并说明问什么不能讲,可以给他们讲些故事来制止。@八届 崔九娟 济南。希望能够对您的问题有所助益。

郭坤学 20:56
第11页,蔡老师讲的爷爷的故事,我很感兴趣。爷爷捕鱼为生,但他认为“没有读书没有智慧”,所以“再怎么苦也要让孩子念书“,结果到蔡老师这一代”全部大学以上,已经出了两个博士”。爷爷对知识的态度,和他不屈服、咬牙坚持的气度,让我想到三度修炼。[呲牙] 态度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正是爷爷对知识的态度改变了这个家族的命运。这是蔡爷爷的择决。
我们人生走了几十年,你觉得幸福吗?蔡老师问得好啊。想想人所做的一切事情,不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吗?只是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不同,追求幸福的方式也不一样。
但哪个人,不希望获得“幸福”呢?问题是,什么是幸福?怎么获得幸福?
周叶 21:02
刚刚手痒一不小心抢了红包,在此回应下自己关于第一个问题的感受。
首先很抱歉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报修这次的弟子规学修,所以回答的角度完全只是自己的感性体会。
我小时候感觉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爸爸打牌,至今依旧如此。可能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但还是分享下吧。
我是农村的,爸妈文化程度都很低,但爸爸数学很好(小学),对我数学成绩要求极高。同时年少时爸爸的形象也是非常严肃的,基本不对我们笑,但对别人却很和气。爸爸闲暇时间会打牌,在旁边看时,觉得爸爸特帅,技术很好,感觉超级睿智,这可能是基于孩子对父亲的崇拜。通过这种方式,小时候的我会有种自我臆想式的沟通,比如说我在旁边看时爸爸就赢得多[呲牙]。慢慢长大后,能察觉到爸爸不擅言辞的背后,其实是可以感知到我的一些想法的,只是不说,我也不说。父女的感情也是在这种沉默的爱中发展的。当自己成人后,开始会主动地用一些幽默欢乐的玩笑和爸妈聊天,撒娇,增进感情。至今仍然戒不掉爸爸打牌时喜欢往旁边凑的幸福,我想也不需要戒。
题外话:从小到大,我数学确实也是值得自己骄傲的科目。
木兮. 21:02
我之前看过一句话:幸福是一种心里感觉,可是成功与金钱跟权利有关。到底该怎样定义幸福,我现在还处于混沌期。
王源铤 21:05
“敏以求之”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践行求证对于我们来说,虽然也很困难,但只要有恒心我们还是能够做到,只是我们缺少一个让我们坚持到底的理由,因为不能深信不疑,所以很难坚持到底。这不仅是我们这一生一世的困惑,可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困惑。

《心经》里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这么一句话,我们是相信呢还是不相信?色、受、想、行、识在我们无法进入甚深禅定的来看,明明就是真实存在,怎么会是空的呢?

圣人、佛陀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都是他们在甚深禅定中亲证的境界,我们凡夫起心动念不断,哪有能力入定。对于他们所说,我们有一千个不相信的理由。

相信的理由只有一个:我相信圣人和佛陀,哪怕上当、受骗,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也愿意,除此之外我们别无理由。有人说这是迷信,不错。因为我们迷了,只能相信。愿不愿意人生都是一场赌博,信与不信都是赌注。

2、论语修学日总结
木兮. 21:21
我这两天在找论语中关于好学的章,节可是“好学”该怎样定义[难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及“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对于好学的解释,就只是”喜欢学习“不。
caicai 21:34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没看注解之前,我会直觉认为古人教导我们要听从父母的话,遵从他们的志向,这样才是所谓的孝道。但是这种解释和现在的教育理念相背离,也不符合常理。看了注解才知道,这里的志指意志,包括思想态度,行取字表意言行。这里通过父在与没的对比,说明真正的孝指对待父母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即使父母去世的时间再久,也不会情感淡薄,始终言行如一,也就是说父母始终在心里。
greenlany 22:04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什么说为人孝弟,就不会是犯上作乱之辈呢?善事父母叫“孝”,善事兄长叫“弟”。一个人若能做到孝弟,说明他心态和顺、没有悖逆之心,不会冒犯在上之人,自然更不会作乱了。这样的一个逻辑,说明德行中、有的要素是根本的,只要这个根本不坏,那么人的行为自然不会坏。君子修德,一定是注重根本,本心正,其道自生。(和君文化里面一直提到君子务本,出处就在这里。)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孝弟”是“为仁”的根本,而不是“仁”的根本。“仁”是本性层面的,而“孝弟”是行动层面的;和“仁”这个层面相同的是“义”“礼”“智”。“孝弟”只是“为仁”(或者可以换句话说实践“仁”)的根本。“孝弟”行于家中,先是一家得以仁爱和睦,推而广之,则天下都可以普得恩泽,这也是“亲亲而仁民”提倡的意思。对着《四书章句集注》在复习,多用的先人的意思,加了一点自己的白话,曲解了还请大家指正。
greenlany 21:25
论语日课:“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其言、令其色,也就是说用巧妙的辞令装饰言语、装出和颜悦色的神情,这样的表现的话很少是仁的表现。结合上一章说孝弟是行仁之本。这章就说了什么表现不是“仁”。“君子务本”,花言巧语、只顾外在的矫饰而忽略应发自本心,不是儒家所提倡的。
张鹏 21:37
[子贡在孔门弟子中的特殊地位 :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28796747429b6b47#rd]
子贡是立功的,但没有像曾子、子游、子夏等著书+门生多而有学术性的尊崇地位。

作者: 王源铤    时间: 2015年7月16日 07:19
本帖最后由 王源铤 于 2015年7月16日 23:03 编辑

7月16号早!老虎财富读报时间:
1、汇源—收购夭折下18亿卖子求生 多元布局被指盲目;
2、央行—6月新增信贷1.27万亿 宽松政策有望延续;
3、泰国—今年GDP增长或降至3% 1/6耕地遭受特大旱灾;
4、原油—进口均价同比降逾45% 国内油企利润大增;
5、统计—6月车市再遭滑铁卢:增速7年来首次倒退;
6、希腊—总理齐普拉斯:自己签的协议“含泪”也要执行;
7、阿里—成立音乐集团 高晓松任董事长宋柯任CEO;
8、日媒—中国应吸取日本救市经验 90年代暴跌与A股类似;
9、关注—含糖饮料引起的死亡率排行:墨西哥成重灾区;
10、企业—40亿坏账在淘宝平台上叫卖 中国信达只为“赚吆喝”;

【每日分享之易经起源】
伏羲氏画八卦,并创六十四卦。伏羲是根据大自然的现象画出八卦。当时伏羲氏发现了不少宇宙奥秘,但未有文字之记载而失传。至周文王时,被文王揭发了伏羲氏所发现的奥秘,经文王参透八卦奥秘后,发现内里是包罗宇宙奥秘,同时具备人生有关的一切原理、原则。后文王作易,以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记下宇宙所存在的六十四条大道理,传于后世。

至春秋时期,孔子五十岁初读易经,觉得易经所记载的都是宇宙之宏观真理,于是他开始深入研究易经,穷其余生之精力将易经进行批注成为系彖辞,并且创出十翼传于后世。此后由东周、两汉、宋代发展至今,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最久远之经书,因此被誉为『群经之首』及『中华第一经』。

《易经》对于吉凶的解释,包含人们对世界所有事物最原始的哲学理解。总的原则就是事物在变化发展中就有前途,就是吉兆;如果没有发展变化就没有前途,是凶兆。《周易》的这个认识是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最朴素的一种辩证法观点,虽然还不够完整,但极具进步意义。

曾国藩: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同志们,早上好!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第一条:
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放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晨起诵读一遍弟子规,看了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第一讲,心灵瞬间通透许多,感恩这个团体[爱心]

现在的汉服热中不乏有假借汉服噱头大盈其利之人,但更多的是致力华夏文化传承的有志之士。任何潮流的兴起都有两面性,绝不能因为其中不好的一面而否定所有!以我个人为例,在日常穿着汉服的同时,我也会研习华夏文化,增强自身的修养,以期不负汉服所承载的华夏文化内涵!

不得不说,想问题的时候要从根源开始,比如易经,比如我们的弟子规等等。我们之所以称他们是法则的法则,是因为前人生活很简单,遇到的问题很单纯,能够深度剖析自己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好坏不能一概而论,也无绝对一说,但总的来说,上行下效,苟不教性乃迁,受到什么环境的影响,也就能够造就什么样的自己,或许这是自己的潜意识,英雄造时势,或许就是自己的意识,是时势造英雄。
话说回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都会好逸恶劳,所以教育还是有必要的。孔孟学说讲仁爱,大乘佛法讲慈悲,西方圣哲讲博爱,人们的思想大致都要回归到这些点上,俗话说福田心耕,从小培养孩子的念想,学到的东西一定奉献社会,晚年必定幸福。

谈一下我的看法:
弟子规是清代以来的蒙童读本(原名训蒙文),绝无可能与易经相提并论,更不是什么法则的法则。本质上是以当时的视角,对当时以前的国学,从启蒙教育的角度,进行的一次排列组合,或者可以认为是当时的国学教育者(李毓秀)开发的一份国学教育产品。
弟子规的原创形体现在:
1、其选取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视角,即启蒙;
2、其对论语进行符合当时蒙童认知水平的注解;
3、其创新在形式,而绝非思想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做得少。那天傍晚在芙蓉街遇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伯伯在给九十岁左右的老母亲剪指甲,雨后新晴,在夕阳余晖照耀下画面更加温馨。我跟那位老奶奶聊了一会儿,她耳朵有点背听不大清楚我说的话,她一直在讲儿女对她的好,他们的孝顺。那位老伯可能并没有学过弟子规,可他做的未必比学过弟子规的读过书的人少。有时想起过世的亲人我会觉得枉读了这些书,是思想的“大”人,行动的侏儒。想起每到母亲节父亲节很多在朋友圈说祝福晒孝顺的,可是那天你醒来以后是否做到了要给爸妈打个电话说声祝福问个早安,而不是在朋友圈里 说 你的孝顺。我希望从前几日学弟子规开始,学的懂的就去做了,学了不做还不如不学。我是九零后,我现在学弟子规,是不是能够做到以后从小就教我的小孩去学,现在要我身边的人去学。我爸也不懂弟子规,可他对爷爷奶奶很孝顺,我有时就问自己以后能不能后像他对待爷爷奶奶那样对待他。   不好意思,说的有些多,有不当的地方还请各位不要介意。打扰了望包涵[爱心][爱心][爱心]

@八届 崔九娟 济南 那位伯伯那么做,你今天有这样的感悟,我觉得都是国学教育的间接结果。
圣人们的思想总结及后学们的学习传播,和民族价值观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有这样价值观的土壤,圣人们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形成了学说,学说的传播又强化了这种价值观。
很难说是大伯学了弟子规(不是指弟子规这本书,而是这本书体现的价值观),还是弟子规学了大伯(不只是大伯一人,而是像大伯那样持有相同价值观的主体人群)。
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所要进行的事业,不是将国学当做珍宝供奉起来,更不要将其宗教化、神秘化(比如预测、巫卜、推背什么的),而应当使其当代化、生活化、去神秘化。

嗯嗯。借用高中背过的政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或许寻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就有大智慧。

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所要进行的事业,不是将国学当做珍宝供奉起来,更不要将其宗教化、神秘化(比如预测、巫卜、推背什么的),而应当使其当代化、生活化、去神秘化。--对,我们要做的是把传统文化更多更好地融入国人的骨子里 生活中(现在有,但很不足)

是我对弟子规的理解太狭隘了,“这本书体现的价值观”,谢谢你!😊@八届-钟超-武汉

知行合一很重要,现在好多人都是知而未必行!知行合一从己做起!

【公告】课题说明二和第一次分组——

1、本期小组必读:“和君国学”课题说明二——课题小组第一次分工。

链接:http://bbs.hejun.com/forum.php?m ... &extra=page%3D1

2、请同志们在阅读说明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链接:http://www.mikecrm.com/f.php?t=7jwitA

每人加入的小组或参与的研究,最好不超过三个。每个“【】”为一个研究方向,选择同一个研究方向的同志可组成一个研究小组。

3、以上两项请大家于7月19日23点前完成。

4、对于和君国学的策划和落地,总的原则,是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分享干货。众人拾柴火焰高。你能为和君国学做什么,提出来,放手去做好了。当然为了整体有序,需要小组来把握和协调。

修身、齐家、兴业、益天下。造就士魂商才,传播中国文化。赞叹大家的努力和参与!

论语日课:“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省,按照三个方面:为别人谋事是不是没有做到尽自己的能力?和朋友交往是不是没有实心实意?师傅所教授的是不是没有熟习于心?朱子解释的,“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这三个自省原则,先讲忠信、再讲传习,说明忠信为传习之本。曾子如此诚切,无怪乎从他一脉一直到子思子、孟子,一直得孔子真义。按此三则每日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大家加油。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7月21日 06:52
标题: 【每日分享】庄子齐物论_7.17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1日 07:13 编辑

分享人:八届林圆圆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
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
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
                                     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
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
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
第七部分至文章结尾,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谢谢!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7月21日 06:56
标题: 【每日分享】王阳明的亲民思想_7.18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1日 07:02 编辑

分享人:八届王汉文

王阳明的亲民思想,本来是针对理学家程颐和朱熹将古本《大学》“在亲民”一语改为“在新民”而发的。
他说:《大学》所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
‘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

王阳明在这里论说的“亲民”说有三层意思:
一是爱民保民。王阳明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如保赤子”,就是说,应像君子尊贤爱亲那样爱护人民,应像父母爱护婴儿那样爱护人民。
二是顺应民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评判是否有资格充当“民之父母”的标准,就在于他能否以人民之好恶为好恶,是否以顺应民心为依归。
三是安民富民。王阳明解释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涵义时说,“‘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所谓“安百姓”,就是保持社会稳定,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起来。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王阳明的理想。
王阳明除了在《传习录》首段通过讲解《大学》之道三纲领而表达其“亲民”思想之外,在《传习录》和其他文章里也多有论述,
其所论亲民思想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认为“亲民”的核心道德是“仁”。第二,论证了“亲民”与为政、为学的关系及其与良知的关系。
  
王阳明的“亲民”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人文精神,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而且在当代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阳明的亲民思想提倡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其根本的精神就是坚持为政以德,推行德治。
这包括两大内涵,一是为政者要以德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明素质,做人民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二是要求为政者要用道德人文精神化民成俗,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急需。王阳明“亲民”思想中“以明德为体,亲民为用、止至善为要”、为政为学“皆不外乎良知”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人文教育是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谢谢。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7月21日 07:02
标题: 【每日分享】人生国学经典教育的四大阶段 _7.19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1日 07:04 编辑

分享人:七届7.25刘旭

人生国学经典教育的四大阶段 :
一、幼儿养性:零岁至三岁前,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
二、童蒙养正:至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
三、少年养志: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
四、成年养德: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故,成年学养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谢谢!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7月21日 07:06
标题: 【每日分享】钱穆让孙女钱婉约读哪些书?_7.20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1日 11:40 编辑

分享人:六届张吉宏

钱穆让孙女钱婉约读哪些书?
钱穆二子钱行的女儿钱婉约,是在孙儿女一辈中,钱穆最喜欢的一个。一则是她继承了钱氏治学家风,研究文科;二则是她喜欢读书,这正是钱穆一生所看重的。钱婉约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随即向祖父汇报。1981年,钱婉约向祖父请教读书问题,钱穆专门写信给她开出书单:“《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不宜早读,《论语新解》则尽可读”,“《庄子纂笺》亦宜看”,《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章句集》为主。《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倘读中国通史,最好能看我的《国史大纲》”。

要求孙女背诵《史记》,让人不敢想象。
在学习过程中,钱婉约写信给祖父,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方法,并将学校里的情况一一告诉给祖父。钱穆读信后不久,又给钱婉约写了封信,信云:致孙女钱婉约(1982年7月28日)
“婉约孙女:
五月来信早读到,你读《论语新解》能与《朱子集注》以及《十三经注疏》中之《论语》并读,甚佳。但《论语》一书涵义甚深,该反求诸己,配合当前所处的世界,逐一思考,则更可深得。重要当在自己做人上,即一字一句亦可终身受用无穷。此刻你已返苏州,《孔子传》当已见到,不知已细读一过否。圣人所讲道理,不必即能行之当世,但即在孔子当世,闻其教而受益的也就不少了,如颜渊即其一例。你该问自己如何来学孔子,且莫管孔子之道不能行于当时,此始为切问而近思。
你喜欢文学亦大佳事,最好能先读《诗经》,即先从朱子的注入门,能诵唐宋诗词亦佳。又贵能推广于唐朱韩欧八大家之古文,不必通读全集,能选择自己懂得的又喜爱的诵读数十倍,莫急切,只求有入门处。先生要你们写论文,与你们自爱读何书不相妨,只求能从你爱读的书来写便是。做学问主要在自己觅得喜爱,不急切求人道好,此层盼你细细记住也。莫要怕学问广、书籍多,只择你所好逐步上进,也并不吃力。主要总在保持自己的喜爱上。你刚才入大学二年级,千万莫心急,待你回到学校,遇到问题,尽不妨时时作书来问。我与你虽远隔两地,或不能一一详答,但择要告诉你几句,对你总有益。我未能进大学,十八岁即在乡村教书,亦没有先生问,但总还读了不少书,知道得许多学问。你只要其喜爱读书,便会有前途。孔子也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你今只要能志学,距三十而立还尚远。读书能如此反身读,便够了。《四书释义》中的《论语要约》,也盼你一读。完了,下次待你来信再写。
---祖父字 七月二十八日。“


以下为孙女钱婉约记忆祖父钱穆文:钱穆先生要孫女“好好地讀中國人世世代代都讀的書!”  

遠方的山——我记忆中的祖父,钱婉约回忆祖父钱穆先生
文/錢婉約/聯合報

前言:今年將迎來父親八十歲生日,我將這二十多年來他陸續寫下的讀祖父錢賓四著作的筆記文稿,刪繁就簡,整齊類別,編為一集,以作為獻給父親八十壽辰的紀念。書稿出版在即,總編囑我寫個編後記,說說我心目中的祖父,以及與祖父相關我們家族的事。我卻之不恭,搜檢回憶,不避續貂之嫌,拉雜寫出以下文字。

在幼年記憶裡,我有父母、祖母、外祖父母,經常走動的還有伯伯、叔叔、兩個姑姑幾家,因為大人們清一色都是教師,我們往往一起過寒暑假,一起陪侍祖母過春節。但是,我心中從沒有「祖父」這個概念,更不知道有這個人的實際存在。

開始知道祖父的存在,是在1969年。父母中斷了各自在蘇州的教職,接受「知識分子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被下放蘇北農村。當時,雖然戴了大紅花,與蘇州市教育系統同批下放的人一起,被敲鑼打鼓地歡送,但我明顯感到這件事不是好事,因為外婆為此哭了好幾次。我又隱約知道,這不好的事,所以輪到我父母頭上,是與我在台灣的祖父有關──因為家庭成分不好,才更有必要接受教育。事實上,同年稍早,我伯父一家亦已先期從蘇州下放到了蘇北的射陽。

經過三天的水陸兼程,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鹽城縣樓王公社範河大隊第三小隊。到達的時候,已經天黑,王爹爹(當地「爹爹」相當於爺爺)家沒有電燈,空大的堂屋裡,牆上掛著一盞豆大的油燈。他們的晚飯桌上,只有一碗鹹菜滷。這兩點我印象很深。我家被安排先寄住在王爹爹家。隨後,就在王爹爹家隔壁的空地上,在村子的最西頭,開始動土建屋,建起一排朝南三間、東西南三面是磚、北面是泥土的所謂「三面瓦房」,這要比同村其他人家的一面瓦房和四面泥土房,好多了。這年,我六歲。

父母先在范河大隊教小學,後來調升到樓王公社鎮上教中學。我跟隨著,在這裡開始讀小學。在家裡,父親讓我讀唐宋詩詞,除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等好懂的詩句以外,還有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等等令我一知半解的詩句。父親說:讀不懂,那就讀長詩吧,讀〈長恨歌〉。他的理由是因為長詩有情節,反而會比短詩更好懂,好讀。我就又一知半解地知道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等等詩句。

那時候小學放學,照例是要全班學生排著隊由學校出來,一路回家。由於我生得矮小,就排在隊伍的前部,又由於我學習好,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這就引起一些同學對我的不滿,我走在前面,身後常常會有同學的惡作劇,高聲怪叫我父親或我母親的姓名──我上大學後,才知道這是以觸犯「避諱」來羞辱人,一種很見歷史文化遺痕的罵人方式。這天,他們忽然不喊我父母的姓名了,而代之以「刺面小人!反動分子!台灣特務!」的呼聲,我就想:怎麼從父母親已經上升到了我祖父?那段時間,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正好有一課《水滸傳》選段,所以,就有了「刺面小人」這一詞。

我也曾偷偷地翻出《毛選》四卷,尋找那篇著名的文章閱讀,不求甚解中,竟有既震驚又興奮的感覺。對於那個自己繼承了其血脈的祖父,雖然沒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尋覓心情,多少也生出點「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奇幻感:這到底是位怎樣了不起的特別人物?惹得最高領袖要點名批判?也不敢多問父親,更不可能與別人說起。在我當時的心目中,祖父就像是一座遙遠的山,朦朧神祕看不清,陰雲之下,黑魆魆的山影若有若無、時隱時現。

上大學是在1981年,上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兩年前,伯父家和我家經過十年農村的洗禮,也已經分別回到蘇州。錢家第三代有五房十個孫兒孫女,也陸續全部考上了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的正規大學,其中上了清華、北大的,就有五人,占了一半。1980年,分別三十餘年後,由大陸有關方面和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協助,父輩們終於得以在香港與祖父第一次見面。我也從此看到了多幀祖父的照片,聽到家中長輩正面陳述關於祖父的一些回憶。

那座遠方的山,因為陰雲的漸漸消散,逐漸清晰起來。

我讀的是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祖父知道後,體察到大陸文化風氣的變化,非常高興,即在與父親的通信中,告知要讓我好好用功:「我在小學教書時,全國上下正提倡新文學,輕視古典文獻,我獨不為搖惑,潛修苦學,幸得小有成就。不謂今日北大開立古典文(獻)課程,乃出當局指示,世風之變有如此。讀行兒信,我心亦甚為激動,極盼婉約能學有所成,不負我之想望。」「學有所成」令我愧不敢當,而我亦在此氛圍中,開始用功學習自己喜歡的中國古典文史方面的知識學問。

那四年,讀了祖父的一些書。記得當時北大圖書館錢穆的著作都是民國本或港台本,不多不全且不好借。在八十年代的文化熱潮中,我讀了父親赴港相見時帶回來的《中國文化史導論》、《民族與文化》、《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文化精神》、《論語新解》、《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等單行本。這些書對當時的我來說,與其說是學問的引領,不如說更是一種關於中國文史知識的積累和傳統人文精神的薰陶。

祖父的書,讓我感到與我當時正接受的大學教育,是有不同之處的,簡單地說,就是其中的歷史知識是與文化信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書中對於五千年中華文化透闢的理解、圓融的闡釋、堅定的信念,對於近代以來政治文化鞭辟入裡的針砭,有一種穿越書本,直抵人心,撞擊你固有精神世界的強大力量。

八十年代的中國,真是又一個「歐風美雨」、「拿來主義」的時代,大學裡的學習風氣非常濃厚,到處洋溢著打開窗戶迎接新鮮空氣、走出門去尋找新鮮知識的真誠和執著。我閱讀了孔子、屈原、司馬遷、陶淵明、大小李杜,乃至呂叔湘、周振甫、錢鍾書等,也曾在大氛圍的感染下,今天薩特存在主義、明天柏格森生命哲學,還有佛洛依德、卡夫卡、湯恩比、朦朧詩……囫圇吞棗地瀏覽了不少西方新知的皮毛。在這樣的氣氛中,也出現了《河殤》等民族虛無主義的聲浪。不知是我所學的專業引導了我們熱愛民族文化的熱情,還是祖父的書給了我血脈相連、氣韻芬芳的精神啟示,那時,我感到自己內心是牴觸和遠離那些虛無主義的激情的,對於高舉西洋某某主義的旗幟,搖旗吶喊的有為俊賢們,也是敬而遠之的心情。

那逐漸清晰起來的大山,開始放出光來。熠熠的光輝,照耀的不僅僅是我,還包括一些像我一樣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較早地閱讀了他著作的年輕心靈吧。

見到祖父是在我大學三年級的暑假,1984年,我們與祖父在香港中文大學,一起生活了一個月。
因為祖父九十誕辰,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利用暑期,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邀來了留居港台、散布海外的幾代新亞學生。家屬方面,兒女四人,即父親、叔叔、兩個姑姑(伯父於前一年不幸病故),孫輩二人,即伯父的長子,時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堂兄,和我。這是父輩們第二次在香港父子相見,我和堂兄則是第一次見祖父。

7月4日我們到的當晚,台灣奶奶到山下車站接我們,祖父在新亞書院會友樓的臨時寓所坐等。由於羅浮海關手續的拖延,我們比預計晚到了兩個小時。推開家門,爺爺正坐在沙發上著急,他說,他一個人在家等得實在心焦,就站起來來回踱步,邊走邊數,已經在客廳走了三千步了。見我們終於到了,他萬分高興。兩個第一次見面的孫兒孫女,上前作了自我介紹,他瞇著視力很弱的雙目,對我們左右端詳。吃晚飯的時候,他興致十足,說了許多許多,還不時哈哈大笑起來。這是三十多年來,第一次三世同堂的團圓飯啊!《師友雜憶》中有一句話:「余以窮書生,初意在鄉間得衣食溫飽,家人和樂團聚,亦於願足矣。乃不料並此亦難得。」可知,他老人家對骨肉離散的痛楚,感受得比我們晚輩深刻得多。

然而,祖父遠不是只滿足兒孫繞膝、安享天倫的老人,相聚的那些日子裡,他更多的時間是查問我們每個人的學習工作情況,時時教導、敦促我們為人、治學的道理,幾乎每晚都要談到十二點以後。看著這些兩岸隔閡,三十年棄養的親生兒女,他是想加倍地、十萬倍地補償關愛和教導吧。

有幾個小細節,或許值得一記:

我們剛到,卸完行李,整理衣箱。祖父看到小姑姑的衣箱底下墊了一大張彩色的毛澤東主席的畫像,就馬上嚴肅地斥責:你們到我這裡來,還不忘帶著他?小姑姑連忙解釋說:哪是專門帶的呢?當時是為了墊箱底,隨便找了一張舊報紙而已。大家也覺好奇,因為那時確實已沒什麼偶像崇拜的風氣和心理了。再一看,原來是前一年年底的報紙,1983年十二月,是毛澤東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所以,才會有大幅畫像。我們這麼一解釋,祖父就又說:你們還在為他紀念生日?於是,大陸和台灣,兒女和父親,一時兩下無話。

又有一事,那個暑假正是洛杉磯奧運會如火如荼之時,會友樓的客廳裡有電視機,飯前飯後,大家坐在沙發上,免不了看看賽事,感嘆一下輸贏。祖父就嘆口氣說:你們也像年輕人一樣,關心這樣的體育比賽?這是西洋人的做法,所有人都只想著爭奪金牌,可是,一個比賽就只有一塊金牌!我們中國人就不這樣,講究「不以成敗論英雄」,就像下象棋,小到一兵一卒,大到象、士、車馬炮,都有自己不可代替的作用,這才是中國人的比賽方式。中國的體育是五禽戲、是太極拳。這讓當時的我聽了,很感新鮮和啟發。

我當時正在讀大學三年級,祖父就一一問我北大中文系上些什麼課,老師叫你們讀些什麼書?囑咐我學習中若有問題,可多多問他。只是我當時年少懵懂,面對嚴師般的祖父,更緊張得提不出什麼像樣的問題。記得有一天晚上,我剛從中文大學圖書館回來,問他:「只知道有《十三經注疏》,怎麼剛才在圖書館看到有『十四經』的一大套書?『十四經』是什麼?」他沉默了一會兒,有點生氣地說:「這不是問題。中國傳統就講十三經,你不要管現代那些巧立名目的新說法,要好好地讀中國古人世世代代都讀的書。」雖然是個不像樣的問題,但從祖父的回答中,我也記取了「好好地讀中國人世世代代都讀的書」的教誨。

7月4日到8月6日,三代人共處的一個月,真是既慢又快。血濃於水,親情是絕對的,而時代造成的客觀隔絕,畢竟增加了親情交融的張力和緊張度。對於父輩和我們孫輩來說,長期在自由的家庭氛圍中「解放」慣了,突然面對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猶如嚴師的父祖,小學生般地不斷接受教訓,還有不斷的兩岸對話和接受批評,委實會覺得「庭訓」時間的難捱。而要填補和彌合兩代人這三十年來觀念、意識、情感方式上的鴻溝隙縫,這三十三天的相聚,又實在是太短太短!

終於走近大山,在領略其巍峨的身軀、莊嚴的儀態、豐富多彩的植被以外,對於其蘊含著的博大精深的山中寶藏,我懂得多少?在離開祖父的歲月裡,我需要花費多少的歲月精力,才能無愧擁有這樣大山般的先祖,無愧這一個月的庭訓親炙?在這個意義上,父親為我作了榜樣,他的這本《思親補讀筆記》,就是在那以後,特別是在祖父去世之後,不斷閱讀祖父著作,在內心走近祖父的記錄。

---全文完。

谢谢!
作者: 顾宝强    时间: 2015年7月21日 10:20
本帖最后由 顾宝强 于 2015年7月21日 10:25 编辑

【每日分享】2015.7.21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值日生:顾宝强


    同志们都是明白人,我就不翻译了。
    杨炳《习武序》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
    孙武《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吴起《吴子兵法》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矣;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矣。
    司马穰苴《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和刘基《百战奇略》都有引用)
    黄石公《三略》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
    苏洵《权书》“《权书》,兵书也。…… 仁义不得已,而后吾《权书》用焉。然则《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也。”
    李耳《德道经》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联
    转: 武侯祠的联作颇多,尤以清人赵藩之联作脍炙人口而又发人深省。
    上联高度概括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赞叹其文治武功。下联总览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特点,借此提出自己的政见,予人以启迪。
    这副对联,语意简略明白,但文采照人,叙事寓情,颇富哲理。怀古喻今,感时叹世,抒情寄怀,深深地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教育历代执政者以治军治国的道理。
    相传作者在写这副对联时确有所指。作者当时任四川代理盐茶道使。光绪二十八年(1903)九月,他的学生岑春煊任四川总督。一上任就大肆镇压,万民痛恨,但作者不便正面劝阻,便作此联悬于诸葛亮祀殿前。待岑春煊上香武侯祠之机当面点破,反而惹恼了岑春煊而被撤职。岑在四川镇压民众有功,不久升任两广总督,仍用治蜀之法治理两广,结果人民不满,且触怒了清廷贵戚,结果受诬而被削职为民,岑春煊始悟出赵藩对联精髓之所在。宣统三年(1911),岑春煊被起用到四川平息保路风潮。他从赵藩对联中吸取了正反、宽严、和战、文治、武功诸方面的深邃哲理,终于避免了自己像端方那样的可悲下场。
    1958年毛泽东到成都武侯祠参观时,在欣赏诸联作时,对赵藩这副对联看得最仔细,并要求将全部的武侯祠对联都收集起来。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7月23日 09:30
标题: 【每日分享】无用之用,乃为大用_07.22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3日 09:39 编辑

分享人:八届蔡亚男

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语出《庄子》天下篇,用以阐述宇宙天道无用之用之大智慧。
庄子《逍遥游》,北冥之鱼鲲化而为鸟鹏,海运而迁徙于南冥天池。庄子运大化之笔,写出天地之间,南北之巅,万事万物,莫非物化,莫非气化,一言而道尽宇宙造化生物之机。
借佛家第一义而言,则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万事万物,莫非气化,洵非虚言。借佛家世间义而言,则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万事万物,莫非物化,皆为实言。
气化,则自他、物我不二;物化,则小大、是非本齐。气化、物化之旨,即为庄子阐发宇宙天道无用之用之大机。天地造化之机,诚为无功无用,然当其生化也,而“万类霜天竞自由”,其功其用又何其广大宏伟。庄子同老子,以天道而明人道,以天道而启人道。《逍遥游》篇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评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裂地以封。此谓无用之用大矣。无用者,正所以为大用也;有用者,其用有尽,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

推荐:陈道明--不为无为之事,又何以谴有涯之生!一文如下:

      一晃都年近六旬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过,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
  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不像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心理整个就跟着急功近利了。
  其实不光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心安,则身安。
  我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到钟爱。只要在家,我每天要弹上两三个小时,兴致高时会弹四五个小时。我有一台珍藏版电子钢琴,无论去哪儿都会带着,在外拍戏间隙就会用它来代替钢琴,有时碰巧剧组有设备,也会弹弹手风琴、吹吹萨克斯。钢琴对我来说是绝对私密的朋友,混迹于社会,难免有郁结之事,无用的钢琴练习便成了我排解心中不平的利器。
  进入中年后,我迷上了画画,没有门派,不讲章法。磨好墨汁,铺好宣纸,手握画笔,然后打开地图,回想多年来拍戏到过的地方,然后挥笔泼墨画山水。画好后贴在书房的墙上,一遍遍观赏、对比,直到自觉不错了,这幅方才作罢。又有言书画不分家,后来我又觉得书法很精妙,慢慢也迷上了,我现在最喜欢用毛笔抄写《道德经》之类的古籍,一边抄写,一边默读,入脑入心,很有意思。
  我也相当钟情棋艺。从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到军棋、跳棋、斗兽棋、飞行棋、五子棋、华容道棋……算得上无所不会吧。不过我只喜欢与自己下棋,人生如棋,下好下坏全在自己。借下棋,观天地之深广,思人生之浅狭。棋中有棋,棋里养生,抛却胜负,无心则胜,无心则乐,无心则寿。
  偶尔,我也会做点手工。我家里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专门用来放置糖人、面人,木工、裁缝所用的工具,这几项手工活我都还算拿手。女儿常年在国外,想她的时候就会浇个糖人,捏个面人,或者干脆穿针引线给她裁剪一身衣裳,聊解相思之苦,也算自我宽慰吧。当然,我更乐意干的是为妻子缝制各种皮质包包。我妻子4年前退休了,喜欢弄点十字绣之类的,有时我们夫妻俩就同坐窗下,她绣她的花草,我裁我的皮包,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其实我最大的梦想是写杂文。在现当代作家里我最喜欢鲁迅的杂文,《鲁迅全集》我全部读过。在阴雨天,我愿意一个人写东西。但写杂文一直没有尝试过,觉得很难,要有一个环境和心境,先要把心洗干净,无杂念,看着窗外的飘雪,身上披着棉袄,身后一盏纸糊灯罩的灯,一支烟燃着,但不吸,手里一支沉甸甸的笔,写一句,思三思,踱五步,方可出杂文。
  有人说工作那么忙,时间那么紧,去哪儿找闲情逸致?其实还是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我这个人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读书、练字、弹琴、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了。
  这些或许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的事儿,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更有用,但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让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无用方得从容,洁净如初的心灵及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心没病,身体自然安康。如果要说养生的秘密,这就是我越活越年轻的“奥秘”。

谢谢!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7月23日 10:22
标题: 【每日分享】吾日三省吾身等三则_2015.07.23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3日 10:24 编辑

分享人:八届李楠

1. 【自省是自律的前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心得】作为职业角色,我今天有没有不够忠诚的地方;作为伦理角色,有没有答应别人而不守信用的;作为自我角色,在一个大的传播环境下,外部的信息如此纷繁,我通过自己的内心辨识或者学习了吗,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系统了吗?曾子从职业角色,伦理角色和自我角色的角度阐述了自省的三个方面,这是中国古人就告诉我们的一种自省。

2. 【建立正确稳定的内在评价体系】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心得】别人误解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最大的祸患是自己真没能耐。只要你有能耐,一时的误解无足以成为祸患;你要是没能耐,一时的赞美也会化为泡沫。真正的君子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们都会遇到被家人朋友同事上司客户……误解,无奈、委屈、怨恨滋生,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外界对我们的认可或否定。我以前理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超凡的伟人或者广阔的心胸才能做到的,是我这样平凡的人不能做好的。但我体味了孔子这两句话,我感到愧疚:很多时候自己的彷徨、迷茫和无知,是来源于自己的“无能”,却要为了急于得到别人的认可,变得迷失自己。我要实现内在的生长、建立稳定客观的内在评价自己的方式,才能不受外界困扰的让自己不断变得“能”。

3. 【与磨难和谐相处才能不抱怨】国学大家南怀瑾处事心得: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心得】字字箴言,每句都是大彻大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这两句一直是我的座右铭。人生是一场坚持,也是一次远行,不求简单容易,否则如何淬炼打磨出最圆润炫目的美玉。

与诸君共勉!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7月27日 05:41
标题: 【每日分享】学问功夫的次第_2015.07.24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7日 05:45 编辑

分享人:四届张家铭

中国学问重功夫,而功夫是分层次的。
如古人将读书分三层次:诵书(主要是背诵、烂熟于心)、读书(分析、归纳其中的道理)、念书(念兹在兹,不断实践)。
再如大家熟知的《大学》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地方体现,也提醒我们学习时应从打基础起,然后不断寻次第而进,证修学功夫。

谢谢!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7月27日 05:46
标题: 【每日分享】书法之用笔_2015.07.25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7日 05:57 编辑

分享人:七届金藏玉。

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通过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

用笔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
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这就是用笔。
现代用笔之法具体归纳如下: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 。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清代康有为也曾讲过:“书法之妙,全在运笔”。

书法,从心开始,从运笔开始咯~

谢谢!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7月27日 05:50
标题: 【每日分享】无欲则刚_2015.07.26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7日 05:53 编辑

分享人:七届刘志勇

1.《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2. 刚在古代被看做是一种德行,所谓刚德。我理解的刚德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强大,这种强大体现在自控能力上。有欲望,但是不被欲望控制。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3.朱载堉散曲《十不足》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
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职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朝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宾陪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感谢!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7月28日 09:19
标题: 【每日分享】易经之坤卦_2015.07.27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8日 09:30 编辑

分享人:八届殷建华

《易经》,坤卦: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文言曰: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我的国学根底很浅,实在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原文,主要是看了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才略知一二。
所以这里主要引用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月亮全满,自东方出来,这时候是‘含章’。
“我们古代对于月亮,和现代科学观念一样,认为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是吸收了太阳的真光再放射出来的光明,所以说它本身里面含章,章代表了光明和美丽。可贞是很正,六三为阴爻,不算得其中,是内卦的高峰,所以含章可贞,有光明现象。以卜卦来说,‘或从王事’,如果一人为前途而卜,这个人将来可能很有前途,事业很大,乃至辅助一个人创业,如韩信、张良辅助汉高祖千古留名,但是无成,自己本身不会成功,虽然不会成功,可有结果。”

结合现代商业社会来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成“王者”,即董事长,总经理等,若能辅佐之也可创一番事业。譬如“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中除马云外我们可能其它人都不怎么听过名字,但谁都知道他们对于阿里商业帝国创立的贡献,他们自身也应当是很有成就感的。如果当时团队里谁都想当“王者”,这个团队或许早都分崩离析了。所以“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这真的是一种大智慧了。

谢谢!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7月28日 09:23
标题: 【每日分享】不患人之不己知_2015.07.28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8日 09:30 编辑

分享人:八届将建颖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这是《论语-学而》这一篇的精神所系,意思是: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
回归到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种通病,觉得自己了不起,急于作秀、急于表现,而当自己的肤浅或错误暴露出来后仅仅脸红几秒,
之后就开始一系列“自我解释、自我遮掩”,把错误归结在客观环境、他人身上,这就是犯了“患人之不己知”的错误。
所以,对人对事,正确的态度是,不要怪别人不了解你、不要怪别人误解你,而要先审视自己,看自己是否了解别人、是否对外在有一个谦逊、客观、理性的态度。

谢谢!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7月30日 10:34
标题: 【每日分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2015.07.29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30日 10:36 编辑

分享人:八届胡志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不断的练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但是我感觉这样的解释是不通的,因为古人特别是文人学习的是经,是道,并不是学习技艺,因此谈不上什么练习之说,
古人还有一句话叫“学以致用”,所以我认为本句应解释为:学习并不断的运用于实践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在我上大学时候读的是商学院,那个时候把学到的营销学管理学知识用到创业上,这种快乐是很澎湃的。
~所以儒家修身完成之后有个齐家平天下,把自身所学,实践于世,这是一种巨大的快乐,也是知行合一。

谢谢!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7月30日 10:37
标题: 【每日分享】养生联解说_2015.7.30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30日 10:40 编辑

分享人:八届李荣华

药补不及食补,食补不及动补。锻炼还须乐观,独乐何如众乐。
这是书法家费新我(1903-1992)的养生联。

上联讲补养与运动结合。药补不及食补,这是来自民间的智慧。应该说,药补与食补同属于中医进补的范畴。
药补就是根据人的体质,通过服用一些具有扶正固本、补虚泻实和调和阴阳功效的药物及其配伍,以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方法。
食补也称食养,包括平时食补和病时食疗,是应用食物的不同性味,作用于不同脏器,起着调理补养和治疗作用,以增强抗病能力、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
二者各有其特点和功效,应药食结合,食养为先。《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但二者比较起来,食补比较平和,一般不伤及脏腑,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减少药源性疾病,且经济实惠,故更易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虽然“寓健康于饮食”是重要的,但也不能离开适量的运动锻炼和劳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运动锻炼和劳动,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延缓机体的衰老。
从这个意义上说,食补不及动补。
  
下联则讲炼形与养心结合。
下联语本《孟子·梁惠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不若与众。”
良好的心态是防病抗衰的巨大力量,乐观则是心灵的维生素、幸福的催化剂。所以,“锻炼还须乐观”。
经验表明,运动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愉悦心神。
但是,独乐不如众乐,因为“与众乐之之谓乐,……又乐之尤也。”(唐·韩愈《上巳日燕大学听弹琴诗序》)
只有与众同乐,且能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人,才更能获得身心的健康。

谢谢。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8月5日 15:15
标题: 【每日分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_20150731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8月5日 15:18 编辑

分享人:八届李荣华。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今天是我入国学组以来的第三次每日分享。国学组自2015年6月12日首次分享以来,到昨天已分享49人次。国学组现有134人,那么至少有85人未每日分享过。然而在昨天我找今天的每日分享的人选时,遇到了问题,没人响应,当时我深感无助,也很失望,自己直接被130+位同志无视。我反思,是自己太没魅力了。后我去论坛看我们的每日分享的帖子,发现,近段时间来,每天只有分享,几乎没有人对分享的内容有所反应。我进一步反思,我们还要参加国学课题小组吗?还要每日分享吗?如何分享?对分享的内容如何回应?

暂告一段落。

谢谢。
作者: 齐全1    时间: 2015年8月7日 23:16
07:17【每日分享】中国古人与扇子(2015-08-07)
    扇子是在炎炎夏日必备的祛暑纳凉用具。不过,在古代中国,扇子因不同人群有不同寓意。
    1、帝王:宫扇广开视听
    舜帝发明的五明扇被认为是中国扇子的最早源头。舜帝有4只眼。有“四明”已异于常人,而广开言路如同又得“一明”,是谓“五明”。舜帝特制五明扇,以表明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
    后世由五明扇演变而来的“宫扇”是帝王出行时遮挡太阳、遮蔽风尘。长柄大扇,成双成对,用彩帛制作,上绘云纹,由侍者执之,借以体现王者威仪。
    2、女性:团扇传情达意
    西汉时,团扇在宫中开始使用。由于选用精致洁白的细绢(纨素),又叫“纨扇”。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班婕妤将之称合欢扇,因为团扇左右对称、形若满月,有团聚、合欢之喻。
    唐代女性则发掘出了团扇的遮面、护颜功能。中国古代提倡女性笑不露齿,不宜与陌生男性直视,于是一把扇便成了很好的道具。唐宋时期的仕女图上佳人美女大都会手持一柄团扇。
    3、文人:喜爱折扇
    折叠扇,简称“拆扇”,用木、竹等做骨架,上面蒙纸或绢。
    南北朝时已有折扇。在唐代,于扇面作画已成一景。到了明清,折扇更是受到文人的青睐,成为题诗作画的绝佳载体,明朝最出名的一把折扇是明末出现的“桃花扇”,故事感人、传奇:秦淮名妓李香君情定才子侯方域誓死不另配,撞头欲死,血溅定情扇。杨龙友巧用血点,在这把扇上画出一枝鲜艳的桃花……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就此题材写出名戏《桃花扇》。
同志们,早上好!

07:25
八届-雷蓉-杭州
扇子的确在中国文化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古诗中都有它的身影,“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同时它还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书画或是绣品也有很多通过它来展示

08:49
八届-郑刚阳-北京
@八届-雷蓉-杭州   讚雷蓉同志~這跟心境有很大關係啊!我想到的是,何事秋風悲畫扇…………

08:54
八届-雷蓉-杭州
因为马上就要七夕

08:59
崔九娟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09:44
二届-郭坤学
昨天刚买了一把扇子,上有“宁静致远”四字,很喜欢,以此自励。


作者: 邱莎莎    时间: 2015年8月12日 21:57
[每日分享]爱国精神
分享人:邱莎莎

感谢深圳的余航同志提名,今天由我做分享。最近大家都知道九月份要举行抗战胜利纪念阅兵,我就应个景,扯出一个爱国的主题,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说一说爱国精神,只要关于爱国,自己想到的都可以。之前我看一部抗战纪录片,《去大后方》,讲的是日本侵略中国后,千万同胞为了不做亡国奴,自发的走向贵州,云南,四川等西部后方地区的一路上的故事,都是亲历那段历史的人的口述。其中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讲和她哥哥的故事,哥哥问她要不要做亡国奴,她说不要,哥哥说那就走!于是他们就踏上了西行的路。这部片子十四集,讲的都是真实的事情,使人们看到历史中那些真实的人和灵魂。片子的最后总制片人杨麟先生说在国外有两句名言,ask not what the country can do for you,不要问,国家能帮你做些什么,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而要问,你能帮国家做些什么,成千成万的去大后方的中国同胞,他们没有问,他们做了。看过片子,在震撼,感动之余,我仍会问,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千万同胞自发的这样做,究竟是什么教育产生了这样的人,我想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究竟有多少传统的经典中会直白的说,你爱国吧,爱国好;但当你真正读懂大学,论语,孟子,以身实践这些经典,你很难不是一个爱国的人。对于不曾阅读经典的人,他们仍然知道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文天祥的故事,家庭,社会,生活在无言中教会了他们,爱国,爱自己的国家,爱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段历史过去了近七十年的今天,它仍然对我们,对于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含义,那些曾在历史上真实抗争,付出一切护卫祖国的灵魂,和他们身上承载的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今天的我们要记住和传承的。无论这个世界上谁忘记那段历史,作为曾被侵略,祖辈无数先人奋勇牺牲的中国人是绝不该忘记的。值此之际,与大家共勉!
附一段片子中南怀瑾先生的话
采访员问:你感到把这个历史记录下来,告诉后来的人,很有必要?
南怀瑾先生说:哦!这个作用很大。我给杨先生封号是民族孝子,你们诸位是民族孝子,民族后代孝子里的大功臣,这个历史作用真是很大!一个文化影响一个时代,影响后代不是儒家、道家、佛家,也不是什么哲学家,(是)小说与戏剧。中华民族能够跟日本人抗战,是靠戏来的,京戏里面,一个忠义之士没奴性。老百姓是这样来的,老百姓他晓得,就是说象岳飞一样的,象关公一样的,我们不投降,就是这个话。岳飞什么样子不知道,关公什么样子,他也不知道,看戏看来的,就是这个精神。打了七八年就是这几部小说在影响。
    推翻满清以后我们武器一直没有发展,内战就没有断过,武器不行,不是不会打。我们在战场上打败了,不是中国人的精神不行,也不是体能不行,是武器不及人家。人家要打,用坦克车、机关枪打,我们用大刀,木头前面的枪在打,而且这样都是上去打,这样打死日本人很多,用大刀砍的,上去准备牺牲,很多很多。我还有好几个部下留在我身边,结果派他出去,在四川一下就当了团长,就完了。我就晓得上去就完了,但不能不上去,我还亲自要去的。那些人说,不要了,我们先上你后来,后来我还没有机会去。去了以后,现在也来是小孩了,该叫你伯伯了(对采访人员说),一定的。这样打的!人家来的,是坦克车、机关枪乃至生化武器,在后面,比较少用,准备用的。日本人什么都赶得上,那么我们上去是大刀,背在背上的大刀,枪(木头前面装铁尖的枪)这些。
    当时我冒充总司令,四十几岁。你们哪里来的?报告司令:我们武汉打散后撤退来的。我心里头真是眼泪在肚子里流,你们不是原来都和我一样,不过我幸运叫做司令官,你们流亡那么可怜。我说好吧,好吧!先熬点稀饭给他们吃了再说。先住在一个庙子里,有被子吗?没有被子。抗战这样死了的兵很多,我们没有钱没有穿的。还有些兵出来到了大后方,夜里给狼吃了的很多,所以我只讲过一句话。我有个朋友叫刘剑华,后来做马占山的参谋长,刘剑华跟马占山报告,马占山是西北的,大后方的,原来是义勇军,说我们的兵又冻死又饿死,还给狼吃了。马占山一听,“剑华”,他是参谋长,“你做我的参谋长”。这么骂他,刘剑华只好立正。什么意思啊?“你晓得,现在我们中国人带兵,要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你有这个精神再来带兵。”刘剑华被他骂得不能答话,一边讲这样一句话,马占山自己眼泪掉出来了,“我不知道啊!我都知道啊!每个人都是人生父母养,同我们一样啊!可是现在我们国家要跟日本人打仗,中央没有钱没有粮,你叫我怎么办呢?”刘剑华听了之后,“是”,走了。他自己也哭了,两个都哭了。没有吃的,没有穿的,还被狼吃了。这个是很伟大的!打下来。不要说打胜仗,拖了你八年。日本人准备三个月把中国吃完的,结果一拖拖了八年,这八年拖下来,谈何容易啊!
作者: 郑刚阳    时间: 2015年8月14日 23:28
【2015年8月14日】【每日分享】

各位同志好!晚生是鄭剛陽。今天的每日分享由本人拋磚引玉。在分享前,請各位同志為天津事故中的死難者默哀30秒。今日分享的內容是本人最近對《傳習錄》的學習。本人閱讀的版本是,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的葉聖陶點校版本。其中一句話,本人覺得是全書精髓:“日見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同時,“唯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全書的精髓,在下看來只是一句“知行合一”。諸如“知曉許多道理,卻仍過不好此生”,那也只是未知罷了。請各位指教!祝各位有個美好的一天~

八届-雷蓉-杭州
个人觉得《传习录》中儒家与道家的观点吸收得很多。

8届-崔九娟-济南
分享《知而不行,穷死活该!》
觉得跟今天的分享有相同的地方。

三届-韦永烈-北京
也在研究并践习王阳明心学,并自命为王阳明心学私淑门徒,可就表达感悟而言,却无从作手,刚刚读了先生的心学心得,暖暖的!
作者: 蒋丹红    时间: 2015年8月15日 22:37
【每日分享】20150815谈谈“孝顺”


大家好,我是今天每日分享的值日生蒋丹红。
最近在研修《弟子规》和《论语》,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孝道”是《弟子规》和《论语》里一直出现和强调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困惑,我自己是比较困惑的。我在想,对于现代社会,到底哪样算算“孝”,哪样算“不孝”?
我理解的“ 孝”应该是:认识到了父母的局限性,依然尊重父母,挂念父母。真心对待父母,赡养父母。 “孝” 并不是说,什么都听父母的,而是了解父母和自己的局限性,求同存异,理解彼此的心意。但,决定还是要自己做,因为你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 “孝” 都是很容易被曲解和道德绑架的。
在学习《论语》,当我们在读 “孝顺” 时,应该自己去思考,何为 “孝顺” ?是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是孝?
在中国,我们很重视 “孝道” ,但常常又觉得把握不好 “孝道” ,到底何为“孝 ”,何为“ 不孝”,其实有时候是很难界定的。而社会或者父母又喜欢用 “孝道” 对子女进行道德绑架。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在小城市工作,但子女更希望在大城市拼搏,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时候,有些父母就会以 “不孝顺” 的名义对子女进行道德绑架,让子女很为难。是放弃自己的梦想,回小城市,陪着父母边上,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还是背负 “不孝顺” 的头衔,在大城市追寻自己的梦想?
我也是希望大家去思考,在现今社会,到底什么是 “孝顺” ,什么是“不孝顺 ”。不要因为被“孝顺”道德绑架,而去做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

张鹏-东莞 07:49

对头。容纳,尊重,融化,前行。

张鹏-东莞 07:53

从内心出发的亲亲为大,而不是外在形式/表现的孝顺

雷蓉—和君八届—杭州 08:00

在你自己成长的同时也要帮着父母成长,很多时候父母对的你束缚与要求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没有随着时间在增长还一直停留在他们当初的年代,所以多跟他们交流当下的流行,多带他们去看世界。有了矛盾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硬碰硬,要学会沟通。

三智赵玮 08:04

@八届—蒋丹红—上海 我认同你的观点

刘旭 08:04

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过。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没了。而你的坏,就像一道疤痕,就会永远存在了。这就是人的劣根性,生活给了我们很多考验。而我们只能学会去接受和宽容。大家早安!

蓝色的妖精 08:13

@八届-雷蓉-杭州 你的观点很好。但如果父母本身不愿意成长,也很固执,那怎么办?

雷蓉—和君八届—杭州 08:16

可以试着改变沟通方式,如果还是不行的话,至少要让他们能做到不理解但是可以包容你

蓝色的妖精 09:10

大家可以多交流自己理解的孝顺哦

水娃Lavender晶 09:53

@八届—蒋丹红—上海 [强][强][强] 这篇文章写的好好~ 时代在变化 对于弟子规这样的经典也应该去粗取精

蓝色的妖精 10:10

@八届-彭博-北京 是自己读弟子规的一点感悟,也是对孝顺的一点理解。不管是对待小孩,还是与父母相处,都希望是平等的

水娃Lavender晶 10:10

@八届—蒋丹红—上海 [鼓掌][鼓掌] 很认同你的理解~ 身教大于言传~

蓝色的妖精 10:12

所以父母应该多读《弟子规》

附录:蒋丹红写的文章《为什么大人应该学《弟子规》,而小孩反而不着急学?》


《弟子规》是一本讲述孝悌,读书态度,行为守则等的书。

现在很多家长都会带着小孩学习《弟子规》,我自己反而认为家长更应该学《弟子规》,小孩反而不着急学?

我觉得现代家长自己都做不到《弟子规》中提倡的,如何让小孩子里遵守?

小孩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言传身教,而身教又高于言传。所以,家长自己做到《弟子规》,小孩子自然看在眼里,会学习。

为什么小孩子不着急学《弟子规》呢?我觉得小孩子应该是依照天性生长,像《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豆豆一样,天真浪漫,无拘无束,充满好奇心,充满奇思妙想得成长。这时候不需要太多规则去约束他们。
而且,我觉得《弟子规》中虽然有很多很好的习惯,但是,有一些是不适合孩子学习的,尤其是那段: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我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读到这一段。我觉得父母和小孩是平等的,父母并没有比小孩高人一等,而且父母也不是权威。向父母提出建议应该是很轻松,很平常的事情。父母和小孩在一起成长,是一个互帮互助的过程。向父母提建议,不应该是很悲壮的事情。

相反,父母应该多读这一段。你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小孩了嘛?小孩提的建议,你有认真倾听,并改正吗?你对小孩提建议的时候,有轻柔你的声音呢,还是大喊大叫呢?

在中国,父母总觉得自己是权威,孩子是隶属于自己的。我的例子:小时候,妈妈和一位阿姨在讲话,我刚好知道他们在聊的事情,就把我知道的情况都说出来了,妈妈却严厉得说:大人讲话,小孩子不要插嘴。作为小孩子的我,立马闭嘴了,而且,以后,大人之间讲话时,也不敢插嘴,只是在边上默默地听着。

一直很火的《爸爸去哪儿》,我也一直一集不落得看,里面的明星爸爸,虽然年龄已经不小,名利也不错,但依然没有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个体。总觉得孩子是隶属于自己的。

记得这样一幕:林永健带着小朋友们在排练戏剧,大俊没有跟上节奏,林永健很不满得训斥,而且振振有词:我是你爹。仿佛,我是你爹,你是属于我的,你就该听我的话。而夏克立,却会跟小孩沟通,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夏克立跟他女儿可以无话不谈,而电视中,好些爸爸却不知道该如何跟自己的儿子交流。

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一起成长的,相互尊重的。谁都不隶属于谁。

中国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是隶属于自己的,没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好像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一样。所以,会以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生活。那么多漂亮优秀的女子,每每讨厌过年,一到过年,回到家,父母就会催促婚事。而这些漂亮优秀的女子,自己也会觉得提不起头,觉得自己好像不孝顺,让父母操心了。

还是有很多陈旧的思想束缚着我们。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的思想等等。有时候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害人者。

还有“父母在,不远游”。很多父母也是想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留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生活。父母对孩子的拳拳之心我们可以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放心不下,我们也可以理解。但是,孩子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人生要走。有些孩子明明想留在大城市拼搏,因为父母的原因,回到小城市,到父母安排的事业单位工作,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和想要的生活。

还有一些父母,一定要让小孩找本地人结婚,不同意外地的女婿。这样的思想也深深得影响着我,曾经让我很纠结。


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里的墙》里提到两种模式:你不爽,父母爽,最后,大家都不爽。你爽,父母不爽,最后大家都爽。我觉得古典老师的话还是挺有道理的:父母的价值观形成期和我们的价值观形成期是不一样的。他提到他的父母的价值观是形成于文革期间,那时候,稳定是第一要素。但对于他而言,稳定在他的价值观里就不是重要的因素了。如果我们按照父母的价值观来生活是很危险的。相当于你处于一个新大陆,却拿了其他地方的地图在生活。


我知道“孝”是很重要,我也要求自己是一个孝顺的女儿。我理解的“孝”应该是:认识到了父母的局限性,依然尊重父母,挂念父母。要真心对待父母,赡养父母。“孝”并不是说,什么都听父母的,而是了解父母和自己的局限性,求同存异,理解彼此的心意。但,决定还是要自己做,因为你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也是要学习的,不是天生就会成为父母的。我总是担忧自己不知道如何抚养小孩,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小孩。觉得教育小孩是影响好几代的事情,所以,总是想自己多学习教育小孩的知识,等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再开始养育小孩。


有一些过来的父母会对我讲:你担心什么,等有了小孩,自然就会了。父母也是在成为小孩之后才能真正学会。

这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成为父母的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是你没有成为父母之前无法全部学会的,需要一边学一边用,需要和小孩一起成长。
关键是,那么多父母,虽然生下来了小孩,却没有和小孩一起成长,而是依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也不怎么教育小孩。这是我不想要的发生的。

父母自己的心智成熟是很重要的。而且,在养育小孩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小孩的天性,而不应该让小孩根据大人的意愿成长。要永远记住:小孩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不是你的附属。

蒋勋觉得儒家思想对人有太多约束,更喜欢读《老子》、《庄子》。而,很多人对《老子》、《庄子》都不了解。因为儒家思想是官方推崇的思想,也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提到:儒家文化有它了不起的部分,但它有太严密的严厉,对很多年轻人走出自我是非常大的伤害。当时我写这本书(《孤独六讲》)是希望能够帮助很多华人在儒家训练系统下的孩子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部分。

我也是希望大家去思考,在现今社会,到底什么是“孝顺”,什么是“不孝顺”。不要因为被“道德绑架”而去做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

作者: 徐维伟    时间: 2015年8月23日 00:42
看大家的讨论可以学到很多!




欢迎光临 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http://bbs.heju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