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标题: 【小组必读】“和君国学”是什么?我们一起勾画和描绘!——课题说明(一) [打印本页]

作者: 郭坤学    时间: 2015年6月13日 14:55
标题: 【小组必读】“和君国学”是什么?我们一起勾画和描绘!——课题说明(一)
本帖最后由 郭坤学 于 2015年6月13日 14:58 编辑

“和君国学”课题之说明(一)

“和君国学”是什么样的?这应该是在和系人共同勾画、描绘、践行的基础上,所呈现出的状态。
末学不才,先抛砖引玉,提出个人的一点思路。大家不要受此束缚,请放开讨论,提出宝贵建议,修正完善。我们一起描绘“和君国学”的恢宏画卷,共同建造“和君国学”的雄伟大厦。
对于国学学习体系应包含的方面,我们将另作专题讨论。请大家先就团队建设、定位、受众、精神气质、推进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我们的工作分阶段进行,逐步推进。
请大家下周六23点前,留言回复。谢谢!

1、使命、团队
(1)正心、诚意。对传统文化的光大,有一种使命感。国学可以和商业结合,也可用商业的手段推广国学,这其中有公益与商业的平衡、义与利的把握。希望我们不负初心。
(2)同时,希望大家珍惜缘分,同心同愿,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努力。
(3)团队建设上,每一位同志,也要努力营造、维护和谐、儒雅、高效、民主的团队氛围。

2、成员职责
课题组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组织者和执行者,必要时需要借脑。

3、国学学习体系
并非只设计出一门门的课,然后放到线上系统。这个“体系”,一定是综合的、多面的。
(1)关于体系包含的部分内容,至少包括:课程、读本、产品形态、师资、义工队伍、学习方式、活动体系、传播体系、全球化。我们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
(2)即有线上,也有线下。即便是课程,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针对不同年龄的(和君宝宝、成人)、针对不同职业的(学生、白领、企业家、公务员)等。
希望大家打开思路!
注:关于体系包括的内容,再专门讨论。

4、定位
“为往圣继绝学”的现代普及版和惠泽众生版。让国学走进商业、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走进社会秩序和心灵秩序。

5、目标受众
高校师生、企业管理人员、商务人员、金融从业人员、互联网从业人员、科研人员、知识分子、公务员。

6、精神气质
“和君国学”,应具有以下精神气质——
(1)平实落地,规避神秘玄幻
大众根基不一,神秘、玄幻的东西或有道理,但很容易哗众取宠,从而很诱导人们走入歧途。并且,高深的东西,也需要基础的东西做根基。基础的东西,往往就是平实、普通的,甚至是人们视而不见、日用不知的常识。
在平时讨论中,也不要谈玄论道,谈论过高之理。请大家注意。
(2)通俗易懂,规避艰深晦涩
通俗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生命力,也不是没有影响力。单田芳的评书,老少咸宜,通俗易懂,有井水的地方,就有单田芳。他的评书,又影响了多少人的价值观呢!
(3)简单明快,规避繁琐古奥
简单明快,则易于大众吸收掌握。尤其在现在这样快节奏、快餐化的社会中,简单明快更切合这个时代人们的根基。
(4)生动活泼,规避古板老旧
我们的选题、工作过程、工作成果、传播方式和手段,都应该是生动活泼的。生动活泼,才能吸引大众,进而为大众接受。
比方,新华字典本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现在却有人计划将其拍摄成电影。
在现代,国学的传播,也要和互联网结合,利用新兴的技术。这也是传播方式上的生动活泼。
(5)切合日用,规避曲高和寡
国学,也在风俗中,传统中,日用中,老祖母的故事中......它们的生命力,比纯粹的学术更强,更深入人心。它们是传统文化依存的土壤,也是文化复兴的基础,因为传统文化虽然衰微,但她还在,她就在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中。
(6)静水流深,规避浅尝辄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静水流深,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学术化的国学,自有其价值。作为课题小组,我们的重点精力,不放在学理的讨论上;课题的成果,也不是推出一系列学术性著作。
但是,学理将作为我们的暗线。没有一定的学理思辨,也是无法做到具有一定深度的。

如果以平实、新鲜、活泼、切合实际和生活的方式,传播我们的文化,那会呈现出怎样的结果?世事无常,国土危脆,浩瀚的典藏会化为灰烬,再强大的朝代也会更替,辉煌的学术机构也会成为废墟,但如果化民成俗,将国学保存在日用中、风俗中、老祖母的故事中、人心中、国学就有了坚韧而持久的生命力!

请看以下同志的语录:
八届邱莎莎:从小我跟着姥姥长大,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但夏天酷暑难耐的时候,姥姥会慢慢的扇着扇子告诉我心静自然凉;家里做了难得的吃食的时候,姥姥会分装小碗,让我送去给邻居奶奶和阿姨;遇到难处的时候,姥姥也会说,好人有好报,车道山前必有路。做个好人,做个善良的人,姥姥从没有这样跟我说过。姥姥读过书,跟着姥爷走过很多地方,经历那么多的事情,而在我的记忆里,直到现在,从没有见过姥姥和别人吵架,没听过姥姥抱怨,我想姥姥就是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人吧。所以读了些书,行了些路,看了些事之后,觉得我们的文化就在生活中,融在民族的骨血里,是朴实的,是活泼的,有生机的;它教我们如何穿衣,吃饭,扫洒应对,待人接物,如何做一个人。如果非要为这个问题找一个答案,我想宫崎骏动画里曾说的一句话可能更为准确:我说不出来为什么爱你,但我知道,你就是我不爱别人的理由。

八届郑刚阳:潜移默化,沁人心脾。

和君章钊:文化是在生活里的,活生生的,可触摸,可感受。

八届石坚:小时候看过成语词典的动漫电影,也看过孙子兵法改编的电视,这是传统文化推广普及的最好形式!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可汗学院的做法,围绕国学精粹制作10分钟左右的小视频,通过网络推送。

7、组织架构
(1)逐步建立组织架构、各项制度。今后会设置理事会,吸纳积极热情,有一定思想底蕴和管理能力的同志加入。
(2)必要时,根据事项划分小组等。
(3)聘请导师、顾问等,对课题把关。

8、推进方式
(1)前期,先以方案策划、研究为主,落地操作为辅。若策划、落地齐头并进,势必牵扯不少的人力、物力。比方“和君国学”公号,对于公号的定位、栏目、风格、推送频率、稿件来源的策划,是优先要做的工作。实际的执行、操作,需要观待以后的时间。
先策划,后操作。
当然,有些事项或项目,其性质决定了一定要落实推进了才有意义,比方国学书目的推荐,如果只是提出一个思路或列出一个事项,就显得太单薄。
(2)为集中力量,优先采用的工作方式:
每一个事项或项目,集中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一起完成。而不是多个事项、项目同时进行。
每提出一个事项,大家头脑风暴、放开讨论、集思广益;整理后再公布,再完善。不断修正。
(3)从一个细小的点或角度切入,由点带面;先易后难;杜绝面面俱到、全面铺开;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9、交流工具
(1)“微信+论坛+YY”的交流方式。
(2)微群:日常即时互动。
①入群改名。格式:
A、商学院学生,为“届次+全名+所在城市”。例:八届-吴伊丽-武汉
B、和君同事、友人等,为“单位简称全名+长期居住城市”。例:和君-曾西平-北京
②每晚23点停止讨论。
(3)论坛:半开放。需要深度讨论,且涉及材料较多的,在论坛进行,微信作为辅助。非课题组成员,亦可参与、发言。
(4)YY语音,用于线上会议、讲座。
(5)论坛、微群、YY等工具的日常维护,由综合小组负责。

10、常规活动:每日分享
每日分享。每天由一位成员,负责分享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大家互动交流,以此互相学习、启发思路。当日分享者提名下一位分享者,轮流值日。成果整理后发布在论坛。
具体规则:
(1)每天由一位同仁作为值日生,分享一点国学知识。每日早八点前,首发微群。标题注明 【每日分享】。 同时提名次日分享者。
(2)分享内容不限,与国学有关即可。比方:一本好的图书、一部纪录片、一次访谈或游学,也可以谈谈经典中对自己触动较深的一两句话。
篇幅不宜过长;角度小而精,不宜过大过宽;注重质量。以个人知识性分享为主,话题式讨论为辅。
(3)针对值日生的分享,有兴趣的同志,可根据自己方便的时间发言交流至熄灯时间。值日生无需维持讨论,仅须第二日23点前,将相关分享内容及诸位同仁精彩发言,整理后发到论坛“每日分享”主题贴。

11、公益与商业
明确公益与商业的界限,以及工作成果的产权。比方读本、策划方案、“和君国学”微信公号等,属于“和君商学”。

12、“和君国学”的生态圈
和君国学,要形成一个生态圈。即有公益的社团,又有商业的运作;覆盖不同的群体,包括和君内部的学生、同仁,外部的客户、友人。形成一个“和系”传统文化生态圈,大家彼此分享,彼此扶助,彼此合作,形成合力,最终呈现的状态,或许就是广义上的“和君国学”。

任何建议、意见等,请随时提出。大家集思广益,不断补充、完善!
请各位兄弟姐妹阅后回复!

作者: 王涵1    时间: 2015年6月13日 21:07
作为一名研究国学的博士生,终日沉溺在理论的系统与枝节当中,希望借力和君让国学走出苍白的理论,还原回大家鲜活的生活。目前的微信讨论,足以见众人捧柴之势,只是国学牵涉知识驳杂,可以说包含了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大家反馈的节气一饮食、汉服、戏曲、书法、礼仪礼节、孝道亲情等就能看出这一点。作为组员我有一个小提议:大家各有专长、偏好,不如小组成员各自报上自己和国学有关的专长,然后相关相近的即结为一组,以小组展开具体的活动计划。拿我个人举例,我参加和君国学,目标明确,就是要做“职场国学”,形式上包括书籍出版,课程研发,线上线下授课,以及哲学沙龙等活动。我的专长是中国哲学知识理论,授课和撰文是优势,但对于职场人的生活状态了解不深,和培训公司的接洽不够紧密,希望优势互补的同志招手示意,我们一起把“职场国学”做起来。微信ID:WangHanWechat
作者: 张慧2    时间: 2015年6月14日 01:34
本帖最后由 张慧2 于 2015年8月4日 12:01 编辑

     【深圳班-张慧】
    我是2012年由一张“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的一张光碟走进国学的,越了解越热爱,越学习越欢喜,后来专门从事过一年半的国学家庭教育工作,主要的切入点是父母教育,倡导父母重视孩子的读经教育,秉承王财贵教授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读了一些经典,研读比较多的是《大学》和《老子》,这些对我的生活和工作启发和帮助非常大,包括我的思维认知和心态等方面。我发自内心的喜欢国学,立志未来有机会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益到更多的人。我很赞同楼主同志的观点,我也有意愿参与此课题的研究,只是担心在时间方面恐怕不能保证,因此,现在暂时先不下定论,作为一名国学爱好者和支持者,我先参与讨论。
     我很赞成楼上王涵同志的观点,先上报自己的相对专长,然后取长补短。比如,我现在从事移动互联网培训工作,对目前的职场人的生活状态比较了解,这一点刚好可以跟你来分享沟通,一起促进国学职场化的研究和落地。微信号:13751181369.
作者: 刘志勇    时间: 2015年6月14日 06:39
我的擅长方面是心理学,我对于如何把国学和心理学打通结合非常感兴趣。
国学是心灵智慧的凝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国学落到每个人心中,我觉得非常需要心理学的参与。
这是我的兴趣点,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我的一些建议:
我觉得和君国学起步的应该有这样的思路:运用国学调适身心,聚合有共同爱好的小伙伴结成社群。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来推进:
1、聚人气。——找到小伙伴
把感兴趣的小伙伴召集起来;
2、头脑风暴。——看看我们都有哪些可能性
收集所有可能的idea,不做评判,不考虑执行,想到什么都可以说出来。
3、我们现阶段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找到我们能做的
根据资源和现实条件的约束,从头脑风暴的idea中找到目前比较现实可行的课题,把暂时做不了的放到“将来推进”
4、把找到的可行的课题进行分解,5W1H——Do it!
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在哪里做,怎么推进,效果评估
5、成果展示、效果反馈。——PDCA循环
定期把我们的成果展示出来,收集大家的反馈和评估,继续推进到下一阶段。

目前我想到我们可以先期推进的活动:
1、组织成立我们的社群,QQ群+微信群+YY平台
2、组织经典抄写和诵读活动;
3、开展读书沙龙,分小组开展主题学习研究,并定期分享成果;
4、简单的修行方法学习,例如如何冥想打坐等。
作者: 向猛    时间: 2015年6月14日 09:57
“为往圣继绝学”何其宏大的愿望,何其重大之使命!就和君国学,个人提点建议:
为往圣继绝学,这个命题相对宏大一些,应进一步细化。个人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组建和君国学团队,可能包括国学研究、国学普及、运营管理、宣传营销等。
    2)激发兴趣,宣传国学,让国学脱离假大空、玄之又玄的印象,让他们走进普通大众,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国学的实用。
    3)推行国学之学习体系。让大众得以有正确之方式学习国学
    4)升华提炼,使国学也能与时俱进。
以上这些事情,有些可以并行推进。
总之,个人认为要为往圣继绝学就不能让国学只在圈子内研究,更应该深入到普通大众中去。
作者: 张静怡    时间: 2015年6月14日 18:10
我本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进入了心理学领域,发现西方心理学现在正在利用中国国学的精髓进行应用,有引导人生,疗愈内心的作用。我很喜欢南怀瑾大师的作品,也很喜欢其中关于宗教的现代诠释。我认为研究国学离不开宗教,我们如何既在中正状态,又能深入研究我们国学的莫大精深是关键。

毕竟国学是抽象和宏观的,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只是方向和标杆,持续的学习和反思,讨论是必经之路。我支持此项工作,也愿意加入此群体。谢谢!

既然我们是“和君国学”,能否我们先面向我们自己的同志,集众人之力为此开拓,具体方法待头脑风暴。等我们设计出比较易用易学的模式后,对外推出。每日一句加分享是很好的提议:)

作者: 屈妙淼    时间: 2015年6月15日 11:17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源于《礼记·大学》,在和君被引申为“修身、齐家、兴业、益天下”,是在接触和君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文化精神之一。一年多来,感同身受,在这个人生修炼的逻辑顺序中,每一步的达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修身”乃第一位。国学的了解和学习,是对“修身”过程最好的一个指引和参考。尤其是在个人修身、齐家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了一些国学文化的皮毛之后,对它给予人精神和心灵上的成长的力量感叹不已。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大都不信奉宗教(尤其是指汉民族),中国人没有信仰,所以社会才更容易充斥着各种阴暗和抱怨。但实际上我们的国学艺术却是博大精深的,只是没有大范围的传播开来而已。它不同于人们对宗教的盲目信奉,而是更类似于一种对人性解读的科学理解和工具方法,来指引人们在精神和心灵上使自己更充满力量。

论实际的“国学”理论,自己没有进行过科班的深入研究,只是粗浅的通过日常的一些接触,如百家讲坛、偶尔了解下易经、各儒家学说等等,知道大致包含哪些内容和方向,也在逐步了解的基础上慢慢的实践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觉得已经很有收获!因本人有意愿2年后前往美国继续深造进修,平日接触的外国朋友也比较多,有意愿将国学文化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中国国学的精神和力量如西方的基督教一般普度万生,所以更倾向于加入全球化的小组。不过当下,还是需要先跟各位同志一起,先确定好针对“和君国学”的具体研究方向和体系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和君系国学理论体系之后,才好更多的向外推广和宣传。

综上,加入课题研究小组,一方面能让自己在国学这个领域中积累更多的相关知识内容,同时期待与大家一起努力将国学文化通过科学的方式传播开来。平日因各种事务繁忙,时间不多,但依旧期望能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盼有机会与坤学学长和其他有志之士和专家学者一起共同探讨学习。
作者: 如蕤    时间: 2015年6月15日 13:14
1 适合不同阅读人群的国学选本
2 适合不同人群的线上课程
3 适合不同人群的线下课程,包含游学
4 适用于网络的国学交流园地
5 适应于线下的国学沙龙

作者: 屈妙淼    时间: 2015年6月15日 14:35
如蕤 发表于 2015年6月15日 13:14
1 适合不同阅读人群的国学选本
2 适合不同人群的线上课程
3 适合不同人群的线下课程,包含游学

同意先划分受众人群,再设计不同的对应体系结构。
作者: 张鹏4    时间: 2015年6月15日 14:50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30日 10:51 编辑

先引楼主此必读贴的主题讨论:
对于国学学习体系应包含的方面,我们将另作专题讨论;请大家先就团队建设、定位、受众、精神气质、推进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
我的简单思考与回复:
1.基本定位:认识国学,认知自我,继往圣之学;和君国学,一个让你心灵止于至善的地方。
2.目标受众:与和君商学的的受众基本重合,且可通过单独平台影响学习国学的人。
3.精神气质:  平和,活泼,深入,实用。
4.推进方式:和君国学这个公号平台的策划与设计,需要全面深入讨论;内部清晰,由点带面,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5.团队建设:精神统一,分组分项,分头进行。呵呵。
另外,现时觉得国学推广,得需要一个精神领袖。
谢谢。


转郭师兄:“和君国学”课题之说明(一)

“和君国学”是什么样的?这应该是在和系人共同勾画、描绘、践行的基础上,所呈现出的状态。
末学不才,先抛砖引玉,提出个人的一点思路。大家不要受此束缚,请放开讨论,提出宝贵建议,修正完善。我们一起描绘“和君国学”的恢宏画卷,共同建造“和君国学”的雄伟大厦。
对于国学学习体系应包含的方面,我们将另作专题讨论。请大家先就团队建设、定位、受众、精神气质、推进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我们的工作分阶段进行,逐步推进。
请大家下周六23点前,留言回复。谢谢!

1、使命、团队
(1)正心、诚意。对传统文化的光大,有一种使命感。国学可以和商业结合,也可用商业的手段推广国学,这其中有公益与商业的平衡、义与利的把握。希望我们不负初心。
(2)同时,希望大家珍惜缘分,同心同愿,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努力。
(3)团队建设上,每一位同志,也要努力营造、维护和谐、儒雅、高效、民主的团队氛围。

2、成员职责
课题组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组织者和执行者,必要时需要借脑。

3、国学学习体系
并非只设计出一门门的课,然后放到线上系统。这个“体系”,一定是综合的、多面的。
(1)关于体系包含的部分内容,至少包括:课程、读本、产品形态、师资、义工队伍、学习方式、活动体系、传播体系、全球化。我们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
(2)即有线上,也有线下。即便是课程,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针对不同年龄的(和君宝宝、成人)、针对不同职业的(学生、白领、企业家、公务员)等。
希望大家打开思路!
注:关于体系包括的内容,再专门讨论。

4、定位
“为往圣继绝学”的现代普及版和惠泽众生版。让国学走进商业、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走进社会秩序和心灵秩序。

5、目标受众
高校师生、企业管理人员、商务人员、金融从业人员、互联网从业人员、科研人员、知识分子、公务员。

6、精神气质
“和君国学”,应具有以下精神气质——
(1)平实落地,规避神秘玄幻
大众根基不一,神秘、玄幻的东西或有道理,但很容易哗众取宠,从而很诱导人们走入歧途。并且,高深的东西,也需要基础的东西做根基。基础的东西,往往就是平实、普通的,甚至是人们视而不见、日用不知的常识。
在平时讨论中,也不要谈玄论道,谈论过高之理。请大家注意。
(2)通俗易懂,规避艰深晦涩
通俗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生命力,也不是没有影响力。单田芳的评书,老少咸宜,通俗易懂,有井水的地方,就有单田芳。他的评书,又影响了多少人的价值观呢!
(3)简单明快,规避繁琐古奥
简单明快,则易于大众吸收掌握。尤其在现在这样快节奏、快餐化的社会中,简单明快更切合这个时代人们的根基。
(4)生动活泼,规避古板老旧
我们的选题、工作过程、工作成果、传播方式和手段,都应该是生动活泼的。生动活泼,才能吸引大众,进而为大众接受。
比方,新华字典本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现在却有人计划将其拍摄成电影。
在现代,国学的传播,也要和互联网结合,利用新兴的技术。这也是传播方式上的生动活泼。
(5)切合日用,规避曲高和寡
国学,也在风俗中,传统中,日用中,老祖母的故事中......它们的生命力,比纯粹的学术更强,更深入人心。它们是传统文化依存的土壤,也是文化复兴的基础,因为传统文化虽然衰微,但她还在,她就在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中。
(6)静水流深,规避浅尝辄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静水流深,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学术化的国学,自有其价值。作为课题小组,我们的重点精力,不放在学理的讨论上;课题的成果,也不是推出一系列学术性著作。
但是,学理将作为我们的暗线。没有一定的学理思辨,也是无法做到具有一定深度的。

7、组织架构
(1)逐步建立组织架构、各项制度。今后会设置理事会,吸纳积极热情,有一定思想底蕴和管理能力的同志加入。
(2)必要时,根据事项划分小组等。
(3)聘请导师、顾问等,对课题把关。

8、推进方式
(1)前期,先以方案策划、研究为主,落地操作为辅。若策划、落地齐头并进,势必牵扯不少的人力、物力。比方“和君国学”公号,对于公号的定位、栏目、风格、推送频率、稿件来源的策划,是优先要做的工作。实际的执行、操作,需要观待以后的时间。
先策划,后操作。
当然,有些事项或项目,其性质决定了一定要落实推进了才有意义,比方国学书目的推荐,如果只是提出一个思路或列出一个事项,就显得太单薄。
(2)为集中力量,优先采用的工作方式:
每一个事项或项目,集中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一起完成。而不是多个事项、项目同时进行。
每提出一个事项,大家头脑风暴、放开讨论、集思广益;整理后再公布,再完善。不断修正。
(3)从一个细小的点或角度切入,由点带面;先易后难;杜绝面面俱到、全面铺开;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9、交流工具
(1)“微信+论坛+YY”的交流方式。
(2)微群:日常即时互动。

10、常规活动:每日分享
每日分享。每天由一位成员,负责分享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大家互动交流,以此互相学习、启发思路。当日分享者提名下一位分享者,轮流值日。成果整理后发布在论坛。
具体规则:
(1)每天由一位同仁作为值日生,分享一点国学知识。每日早八点前,首发微群。标题注明 【每日分享】。 同时提名次日分享者。
(2)分享内容不限,与国学有关即可。比方:一本好的图书、一部纪录片、一次访谈或游学,也可以谈谈经典中对自己触动较深的一两句话。
篇幅不宜过长;角度小而精,不宜过大过宽;注重质量。以个人知识性分享为主,话题式讨论为辅。
(3)针对值日生的分享,有兴趣的同志,可根据自己方便的时间发言交流至熄灯时间。值日生无需维持讨论,仅须第二日23点前,将相关分享内容及诸位同仁精彩发言,整理后发到论坛“每日分享”主题贴。

11、公益与商业
明确公益与商业的界限,以及工作成果的产权。比方读本、策划方案、“和君国学”微信公号等,属于“和君商学”。

12、“和君国学”的生态圈
和君国学,要形成一个生态圈。即有公益的社团,又有商业的运作;覆盖不同的群体,包括和君内部的学生、同仁,外部的客户、友人。形成一个“和系”传统文化生态圈,大家彼此分享,彼此扶助,彼此合作,形成合力,最终呈现的状态,或许就是广义上的“和君国学”。

作者: 彭博    时间: 2015年6月15日 14:51
1.        正心诚意。这是我们在加入和君时就保证做到的,也一定会始终如一。
2.        和君国学的确是一幅伟大恢宏的画卷,在愈发浮躁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国学使我们沉静下来。但这并非能够一蹴而就的。国学的普及需要我们每一位愿意致力于国学推广的同志去努力,我认为我们可以在内部分享的同时,多一些以【和君国学课题小组】的名义去向全球各地的现场班和在线班普及分享,使国学越来越多的映入大家的眼帘。在耳濡目染之下,大家对国学的认知和接受度会有很大提高。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是大家毫无分歧的共同之处。虽然爱国与爱国学并不能等同,但对国学的认知的加深能够大大提高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在和君商学院中得到普及后,可以走出商学院,走向社会,真正建成“和君国学”的雄伟大厦。
3.        作为一名对国学了解并非很深入的小白成员,我愿意随时奉献大脑,虽然大家都非常忙碌,但是相信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头脑风暴,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4.        对于我们的国学课题小组,我最欣赏和看好的就是不死板、在轻松的氛围内让大家更加了解国学。希望这一点能够发扬光大。
祝我们的和君国学课题小组越来越好

作者: 蒋丹红    时间: 2015年6月15日 15:53
本帖最后由 蒋丹红 于 2015年6月23日 18:00 编辑

觉得应该思考“何为国学”,国学的范围。
国学的概念很模糊,我觉得和君国学应该有一个更清晰得定位。到底“何为国学”,和君国学想要深入研究的是哪些方面?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国学?

我想要研究国学在商业,管理方面的智慧。

附录: 我写的“学习国学”的文章

最近在看《管理百年》,该书介绍了从1900年开始100年来管理学的发展概述。该书为西方的著作,因此主要介绍的是西方的管理学发展。书中有稍微提到日本的管理思想,但几乎没有提到中国的管理思想,只稍微介绍了《孙子兵法》。

中国没有赶上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后东落西升,因此现代的管理学都是以西方的思想为主导。

但中国有着8000年的人文历史,在8000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的思想瑰宝,这些思想虽未冠上“管理”之名,却是可以运用到管理上的。

国学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取其精华运用于当今商界,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古今结合,中西合璧,可以创立中国独特的管理或商界思想。

西落东升已是大趋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在经济上的崛起,更是文化上的复兴,届时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哪一天,世界管理史上大篇幅的描述中国独特的管理思想,那才是中国现代管理真正的崛起。

最近在看《南怀瑾的商业智慧》,收获良多,摘录如下。

南怀瑾尊姜子牙为中国商人的祖师爷,推崇管子的经邦济世哲学,都是根植于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展现。他曾说:“一个人一生里做的事情,对人类永远有功劳,永远谋利于大家,这个才叫事业,如大禹治水。其他的上到皇帝,下至乞丐,都不是事业,那是职业。”

国学中有商道,这应是普通的道理啊,国学包涵的内容自然蕴含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商道。可以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髓与现代企业的实践有机地融合起来。

彼得•圣吉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南师辞世后,彼得•圣吉特地从美国赶到太湖大学堂,发愿要把南师的学问和著作进一步传到西方去,传到世界去。他说,中国文化对西方乃至全世界是很有帮助的,尤其这个时代和未来,世界充满了危机,非常需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宝贵的思想与经验。就拿管理学来说,如果只是寄托于规则和利益管理,而不是以各自的内心观照和修养为立足之本,就不是真正好的管理。

纵观南怀瑾老师一生的业绩修为,可以用两句意味深长的话概括:“身无分文,富可敌国;身无片职,执权倾天下。”他的商业实践和对工商界人士的关注与护持,他毕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众生,推进文明,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的写照,是中国古今文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高度智慧的体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多么崇高的理想和宏伟的胸襟!我们学习国学,也可以为此 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 王岸如    时间: 2015年6月15日 22:08
我是理工出身,但非常喜欢国学,尤其是中医和周易。
感觉现代人的很多问题,疾病都和我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肆意妄为有关系。
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却各种疾病更多;虽然医疗手段更多,但病人却更受折磨。

希望能够和大家探讨如何运用中医常识,推广健康的生活。同时让大家更加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

作者: 高世杰    时间: 2015年6月15日 23:37
我比较认同坤学师兄对和君国学精神气质的界定,我认为这个很重要,国学(虽然国学这个定义本身充满争议)不是玄学,我们需要以务实、辩证的眼光去看过去,也需要未来的眼光打量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智慧,在历史和未来之间寻找到我们国学课题的位置。我理解,只有以未来的眼光来看来现在对国学的继承和发扬才不至于食古不化,或纯粹为历史浪漫主义的复辟甚至是拙劣的照搬照抄;也只有回归国学本身来寻找对当下和未来世界的阐释角度——国学作为从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而不断总结完善的经验体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学习国学才不至于堕入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泥淖而沾沾自喜或无法自拔。
作者: 周顺强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08:59
其中一词最好,“借脑”  
作者: 张凯4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0:14
就前期来说,我觉得可以把
范围:缩小至针对和君论坛中的和君学子、内部员工;先内测,再公测,再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设计不同的内容。
框架:大学里的三纲八目为参考,人的三种进阶状态:新民、明德、至善;进阶具体做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容:并不限制于儒家学说,可以就一个思想,比如《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与《孟子·公孙丑上》:“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观点相互碰撞(此处参考张大春《大唐李白》里说到的《长短书》);这样既引起讨论思考,也增强可读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本人参与微信讨论较少,主要还是以论坛为主,望见谅。
作者: 顾宝强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2:40
王涵1 发表于 2015年6月13日 21:07
作为一名研究国学的博士生,终日沉溺在理论的系统与枝节当中,希望借力和君让国学走出苍白的理论,还原回大 ...

喜欢哲学,想学哲学,希望形成自己的哲学。
作者: 顾宝强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2:44
屈妙淼 发表于 2015年6月15日 14:35
同意先划分受众人群,再设计不同的对应体系结构。

如果说划分,应该通过不同的角度划分,可以做重叠划分,甚至多分一点。
作者: 顾宝强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3:53
本帖最后由 顾宝强 于 2015年6月16日 13:57 编辑

【昆明现场班】顾宝强
    不怕大家笑话,虽然我喜欢国学,但是从来没有完整的读过《论语》和《庄子》。我是从《孙子》入手的,我的文学功底很差,语文都是不及格的,我至少读了10遍《孙子》。我感觉,国学关键的是入门,只要入门了,以后就可以自学了。如何入门?就是寻找切入点,使要学国学的人进去,不一定要学习国学的全貌,慢慢来嘛!关键是进去。切入点,最好的是中华武术,中医,围棋,书画,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舞蹈,还有茶等。武术中有这种说法,以武入道。武不过是对宇宙规律的探讨和应用而已。李小龙有本书叫《生活的艺术家》。书名是不是挺奇怪的?如果你看一下,就会受益匪浅,武术便是文化,武术是有思想的。李小龙称为“功夫”,我们叫“练功”。
    文化的复兴必然会伴随着某些产业的兴起,茶,陶瓷,国画,古董等奢侈品。今天中国的茶卖的不好,当年中国依靠茶可是挣了不少钱。陶瓷,国画,古董,这里面有很高的美学哲学元素,对于一些有文化的有钱人,可能很喜爱。
    商业我不是很懂!还是多聊一些公益吧!人民大学和各地道场举行的大学生道文化夏令营(免费)。佛教各寺院的大学生夏令营(免费,或者钱很少)。马未都先生《都嘟》节目不错,也是一种文化节目!这些是不是可以参考。社会上有很多拳师在进行着义务传拳。是不是很好?但是很多人没有兴趣,为什么???顺便说点,有些老拳师虽然没有上过几天的学,但是他们的思想是相当的丰富,可不像没有文化的大学生。儿童的国学教育夏令营,武术等,那个价钱太贵了,我是玩不来哦!!!
    国学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儒,释,道,兵,阴阳,纵横。发现有很多很好的书,都没有人在讲,这些只能自己去悟!我看书看得也是很痛苦啊!!!!
如果希望形成中国文化热的话,必须借助一批经常在人民群众中间活动的国学人,一个可以普及的运动。(想想运动我就气,特别是篮球,听说,原来NBA在中国电视台免费播放,后来青少年都喜欢上的时候,开始收高价。每天操场上有人在进行篮球活动,怎能不深入孩子的内心呢??)每天都可以让孩子看见国学的身影。通过电影,制造一些拥有中国文化解释的生活用品等等。反正就让中国思想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走到人们的生活,无处不见中国思想,使其深入人心,深入孩子的心。百姓日用而不知。
    如果说商业的话,我们推动文化复兴的同时,必定建立起自己的软实力,必定培养出来一批文化的消费者,文化奢侈品的消费者。谈到中国文化之复兴,不能不谈“和君国学”,就这个牌子就值大钱了,还有国学方面的人才。
    国学文化的兴起,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必定是长久的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也留个微信吧!yunguitiandi

作者: 孙震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3:59
1、使命、团队
使命一定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体现出自身的最大特色,毕竟和君国学这一品牌的受众群体是整个世界

2、目标受众
建议先做好某一细分人群,带总结经验后进行改革并推广至其他人群。

3、精神气质
真正的国学气质孕育在浓厚的生活气息中,因而我们这一国学组织的气质一定要走进生活,契合生活,贴近生活。

4、推进方式
建议通过线下免费国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吸引受众群体,并在免费活动的开展同时总结活动的不足,进而锁定初期进行推广的人群。

5、“和君国学”的生态圈
和君国学,要形成一个生态圈。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生态圈中选号介入点,进而围绕其拓展相关联的人群。通过持续大量的社会关系的交流,发现其维系生态圈的主要通道所在,并加强此类能力的建设,最终建立起一个“和系”传统文化生态圈,大家彼此分享,彼此扶助,彼此合作,形成合力。

作者: 钱莹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4:28
本帖最后由 钱莹 于 2015年6月17日 19:25 编辑

我所畅想的是国学复兴的景象:启蒙幼儿,小学三年级以下都以诵读为主,不求甚解,但求脱口而出,了熟于心;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的孩子以领会国学精神和自身修行结合,重在陶冶情操;高中至大学,深入研究者则向专业方向纵深,其余者(包括成人)可籍此修身养性,终身可受用。

不妨以和君镇这个极致社会做畅想,做倒推,和君宝宝、青少年也是从和君人,和系企业做切入,从成人到宝宝,能承前启后。
作者: 孟晓东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5:20
本帖最后由 孟晓东 于 2015年6月16日 07:30 编辑

“和君国学”课题之建议(建议查看附件)

原文
1、使命、团队
(1)正心、诚意。对传统文化的光大,有一种使命感。国学可以和商业结合,也可用商业的手段推广国学,这其中有公益与商业的平衡、义与利的把握。希望我们不负初心。
(2)同时,希望大家珍惜缘分,同心同愿,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努力。
(3)团队建设上,每一位同志,也要努力营造、维护和谐、儒雅、高效、民主的团队氛围。
2、成员职责
课题组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组织者和执行者,必要时需要借脑。
【建议】
一、我个人建议使命和愿景单独列为一部分,并建议在使命和愿景的基础上增加行为准则。
1.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使命含义浅释: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2.愿景: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和复兴国学的中心
3.目的或价值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行为准则--知行合一
(1)修心之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2)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3)为学之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课题落地策略
对传统文化的光大,有一种使命感。国学可以和商业结合,也可用商业的手段推广国学,这其中有公益与商业的平衡、义与利的把握。希望我们不负初心。
同时,希望大家珍惜缘分,同心同愿,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努力。
二、建议团队和成员职责合并到一起。
1.建立团队方面。可以把各位同志按照各自兴趣和志向进行分组,对于每一组可以先重点培养几位团队领导者,这些领导者真正具備「孝廉、誠敬、好學」,能精进、吃苦,立志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献策献力。团队领导者培养差不多后,可以让在他们下面继续培养各个细分方向的负责人,最后争取使我们这个课题组成员成为弘扬国学的种子选手。
2.团队建设上,每一位同志,也要努力营造、维护和谐、儒雅、高效、民主的团队氛围。
3.成员职责
课题组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组织者和执行者,必要时需要借脑。


原文
3、国学学习体系
【建议】
在这方面的建议我主要从儒释道方面进行展开,我个人建议儒释道方面的建设应该是一套可学可行知行合一的体系,而且必须是由易到难、受众可以受益的体系。我先大概列一个(后续还要继续完善)
一、儒释道扎根教育
1.教材:
必修系列:儒之《弟子规》 和《孝经》,道之《太上感应篇》、释之《十善业道经》 ;
辅助教材:《了凡四训》、 《菜根谭》、 《安士全书》 等
2.主要提议:这是我们接受和学习国学圣贤教诲的根,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视、学习、真干,不仅要熟读,最重要的是真干!一分诚敬,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十分收获!没有诚敬,难有收获!(对于道学和佛学比较排斥的同志可以专学专行《弟子规》!,弟子规讲解书籍和视频推荐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 ,要是哪位同志这三本经典(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自认为做的比较到位,记得给我电话,我要拜师!!!弟子规做到的也可以!当然做得像蔡礼旭老师那样也可以!)。
最后,再啰嗦一下,对于这些扎根教诲大家一定要真学、真干、真实践,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否则为自欺欺人!

二、儒释道提升教育
1.教材:
必修系列:儒之《四书+五经》 (不含易经) 、道之《道德经》、释之《心经》 、《金刚经》 、《六祖坛经》 等
辅助教材:《群书治要》 、《王阳明全集》 、《曾国藩全集》 、《南怀瑾选集》等
2.主要提议:这些经典个人认为可以在践行扎根经典的基础上继续实践这些提升经典里面的圣贤教诲,如: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关键还是那句话,一定要真知、真实践!

三、儒释道圆顿教育
1.教材:
必修系列:儒之《易经》 、道之《道德经》 、释之《法华经》 、《楞严经》 、《华严经》 等

2.主要提议:这些经典个人认为可以在践行扎根和提升经典的基础上,进行由行到知的悟入,然后通过一以贯之的精神去实践国学精华。正如所谓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和君国学课题建设建议-孟晓东20150616.docx

20.54 KB, 下载次数: 2946

正文


作者: 孟晓东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5:22
孟晓东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07:20
“和君国学”课题之建议(建议查看附件)

        原文

由于在论坛里面有些文字格式不能有效显示,建议下载附件查看。附件建议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 顾宝强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5:32
重复前人的路,可能会像前人一样没有大的贡献。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9:29
顾宝强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3:53
【昆明现场班】顾宝强
    不怕大家笑话,虽然我喜欢国学,但是从来没有完整的读过《论语》和《庄子》。我 ...

那些四书五经我也没完整读过一本,真的汗颜。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19:49
    背一句政治上的很俗气的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觉得国学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四书五经之外的民间艺术生活习俗就怎么不是中国风。关于国学的传播,我觉得她的传播对象范围好窄,就拿身边的例子来说,我没法说服我的同学跟我念念诗看看百家讲坛,而不是去看电影,毕竟人各有所好。
    要是说儿童教育的话,从娃娃抓起就很好呀,暑假在家里办辅导班教小孩的时候,我每天都会教他们背唐诗,我弟弟很小的时候也教他念过,不过有的小朋友喜欢有的不喜欢,这也是事实。此外,不是每个人都会教孩子读读经典什么的,所以我觉得,国学的传播对象她的范围就是受限的,要是普及开来,真正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凡事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由点及面从部分到整体推广,也是很励志的。
    微信群里同志们的队伍正在壮大,如果能够根据国学的类别分分小组会不会更好些,术业有专攻,用在这里不知合适否。另外,分组以后不同小组之间也要经常互动交流,互补互学。
   
作者: 郭坤学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20:21
孟晓东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5:20
“和君国学”课题之建议(建议查看附件)

原文

赞!
作者: 郭坤学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20:33
关于受众的补充:
有几个比较天然的群体——青年学生,和君员工,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和君宝宝。
作者: 顾宝强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20:41
崔九娟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9:29
那些四书五经我也没完整读过一本,真的汗颜。

我读的都是《孙子》《吴子》《鬼谷子》《老子》《坛经》《史记》《唐太宗与李靖问对》一类。《大学》《中庸》只是拿着同学的书念了一遍。《周易》这种书不是俺现在能读懂的,以后在读。
作者: 殷建华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21:45
  我第一次接触和君,就是通过同学分享的《和君推荐阅读书目单》,当时觉得茅塞顿开,知道要想自学某个领域可以阅读这些书籍。
  同样的,国学图书浩如烟海,我觉得和君国学可以尽快出台《和君国学推荐阅读书目单》,并建议相应的研修顺序,甚至可以参照古代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有了推荐书目,对国学感兴趣的人就有个正确的学习路径,在自我研修的同时增进国学修养,在和君和和君相关组织建立良好的国学学习氛围,进而扩大和君国学的影响力。
  谢谢!
作者: 宋唐子悦    时间: 2015年6月16日 22:10
我是比较倾向于国学同商业结合来推广国学,而学习国学的方式也应该是立体化的,不应该只注重于“读”。
从古代国学看,其学习是渗透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当代伦理中提倡的儒家思想,还是深受喜爱的道家经典,于古人而言都是渗透于生活中的,从国家提倡到个人修为,其成为经典的读本都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如果当代想要复兴国学,建议将国学精髓深入生活,从而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复兴必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靠几代的人的共同努力才可能成功。
所谓的立体化,就是“学习+体验”的模式。生活中的经验,往往耳熟能详的道理是在经历过后才真正懂得,那么使得道理耳熟能详的过程,便是学习的过程,经历后懂得的过程便是体验的过程。学习是理性的,包括诗词、书画、文学、茶艺等的阅读、写作、赏析、绘画等技能的习得;“体验”是感性的,是指施予耳濡目染的影响,如音乐、服饰、节日、建筑等生活中并未被意识到的各个方面。
同商业结合,前期可以有“私塾体验”“修行体验”等方式,现在佛家寺庙也有在做,而这种方式可以扩大,内容包括以上提到书画、节日等。定位可以是学龄阶段学生及其家长,不仅学生能够接受国学教育,附带家长阶层也能同时进行,如此对于家长们而言比单独对他们的进行渗透容易得多。
另一方面,在服饰、书籍、音乐、游戏、广告等生活各个层面都施加国学影响,形成一种潮流,便很容易被接受。周杰伦中国风的歌曲走红可以作为一种案例,能看到大家对于国学的喜欢范围是能够扩大的,其过程也可足够的通俗易懂。
国学的内容也不应该只立足于文学,古代经典繁多,使更多的内容进入公众视野也是必要的。其中人才的培养是很重要的,由于国学人才并不够普及,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培养第一批国学人才来带动其他。过程中形成良好谦逊的学习风气很关键,引导社会避免浮躁,如不懂装懂的等的不良风气,对于传承真正的国学是必要的。
说了好多,首先要树好标杆,后面的和具体的再慢慢规划吧。

作者: 雷蓉    时间: 2015年6月17日 11:11
本帖最后由 雷蓉 于 2015年6月17日 11:14 编辑

关于和君国学小组的构想:
1、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愿景: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者,重塑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世界地位,重新建立以“中国文化”为主流的世界文化体系,树立国人的民族信仰,激发国人的国家荣誉感与使命感。
3、组织架构:
见下文附件(和君国学组织架构图)
4、团队建设
1)小组成员要做到出口即有文章(能过读经研习小组来提升),出手即有功夫(通过国学兴趣小组来培养),文武兼修。
2)内部读经研习小组按照和君的丁字型结构来进行构建,横向的“一”主要为启蒙类(大部分人实际接触的国学都比较少,皆处于懵懂阶段,需要启蒙)的书籍(如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观止等),纵向的“一”则可以根据中医、易经、道家、儒家、纵横等各个纬度去深入,熟读各家的经典著作形成研习成果。
3)国学兴趣小组根据各人喜好选择一样进行修习即可,这样能做到知行合一,不拘泥于书本。
5、公益与商业
1)内部读经研习小组的成果可以对外进行出版、宣传与销售。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为了不同的针对人群而专门建立不同的小组。以儿童教育为主,其实儿童教育所需要的教材就是我们小组内部自己启蒙类的书籍,也即上文所讲的横向“一”字。而在各个不同的纵向的“一”也会带给不同人群的受益。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不是一种功利性的学术体系,如果先针对不同的功用再去研习,反而容易陷入著作太多无法选择的境地。还不如先依照传统文化本来的知识体系进行研习,得到一些学习成果后再去比对不同的功用罗列出相应的书单。
2)如果说内部读经研习小组是封闭式的仅限于内部成员的组织,那么国学兴趣小组就是外放式的。这样的设计保证经典研习的纯正性,不受外来成员的干扰。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学的传承有过断代,自己内部可能就会有大的分歧,一旦受到外部没有正确理解我们使命与愿景的人的干扰,誓必无法修成正果。而国学兴趣小组可以进行商业性的运作,如茶饮文化的推广,琴棋书画培训班的开展,汉服展览等。国学兴趣小组的各个内容都是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也是比较外在形式化的,既可以通过公益方式向外宣传,引起大家对国学的兴趣,又可以通过商业运作给小组带来盈收。形式先行于实质,让大家从质感、体验上对国学有一定的认识,然后从中吸引对国学真正有兴趣的人,引导他们修习国学文化知识,进一步可以通过考察将其吸收到内部研习小组。这样国学兴趣小组就可以做为沟通外部的门户,既能了解外部的需求变化,避免闭门造车,又能时时地引入新鲜血液,带来思想的碰撞!
3)这种将运营部、策划部和宣传部置于和君论坛、内部研习小组、国学兴趣小组的上面的设计可以方便我们举行大型的国学公益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交流的方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譬如内部研习小组和国学兴趣小组全体出动现场办一场国学嘉年华,而论坛则负责时时报道和线上交流。

最后出于自己私心的一点小建议:
1)和君国学小组的人出席大型活动时,是否可以着汉服。
2)和君国学小组正式官方通知采用简体、繁体双体公布!
因为我觉得凭什么现在的各种正式场合我们要穿正装(这种衣服都是基于西方文化设计的),难道我们不能在正式场合骄傲地穿上自己的传统服饰——汉服么?就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阿拉伯人会晤他国领导时穿的长袍(不好意思,不知道那个叫什么,且以长袍代之)一样。而繁体字做为汉字的精华,从字形上就能给我们字意思的指引,理当传承下来。现在为了方便使用简体字没关系,但是做为炎黄子孙我们至少要知道我们本来的汉字是什么模样吧!
由于个人眼界和知识的限制,见识有所欠缺,请不要拍砖,欢迎交流!

和君国学组织架构图.png (10.66 KB, 下载次数: 12548)

和君国学组织架构图.png

作者: 郭坤学    时间: 2015年6月17日 11:13
雷蓉 发表于 2015年6月17日 11:11
关于和君国学小组的构想:
1、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赞!
作者: 雷蓉    时间: 2015年6月17日 11:16
郭坤学 发表于 2015年6月17日 11:13
赞!

师兄,速度好快啊!我还在重新编辑贴子呢!论坛还不太会用,有一张图片不能按照预期的位置出现,好郁闷!
作者: 于宏学    时间: 2015年6月17日 16:52
    国学中获取智慧,禅宗中所描述,苦恼的来源于欲望,但产生欲望的根源缺少智慧。国学传承了千年,一定有存在的合理性,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国学中获取智慧。
    《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需要广泛的涉猎传承的经典,每一次读到《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感觉是似曾相识的老朋友重逢,“他乡遇故知”之感。读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新意;
    审问之:对困惑抑或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不要总认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理而不议”,有佛家的“空杯”心理,“解惑”;
    慎思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通过自身思辨,将自己设身处地放到书中的环境,思考问题,如阅读《史记》一样;
    明辨之:对好坏对错做一个自身价值的判断,随着时间的发展,许多知识不符合当今的价值体系,学会辨别,如《名贤集》中的“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是否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怎样去变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古圣先贤是否适合中国的发展,塑造中国的普世价值。
    笃行之: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从何体现?在有扎实的理论及逻辑基础之上,精碎片化的知识去生活中实践。从古人的典籍中获得智慧,“知今亦鉴古,无古不成今”。
    最终,如同张载的横渠四句中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网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阅读完古圣先贤的典籍,从中收获智慧、增加人格魅力无。
    为天地立心:拓宽人的眼界,树立人生大坐标,如同庄子的境界一样,不为俗世的许多困苦烦恼干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学习古人的洒脱,就如同李白一样,“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
    为生民立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忧字,何等的胸怀,何等的伟大。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为往圣继绝学:司马迁《史记》,在《太史公自序》中,“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多么值得敬仰。
    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了一份从容淡定的心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底蕴的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先生的三度修炼中,正心诚意,从国学中获取智慧。
作者: 石坚    时间: 2015年6月17日 18:10
和君国学推进个人设想
(八届—石坚—焦作)

一、团队建设
(一)引进外部智囊团
建立国学专家顾问组,借助外脑。如学界大儒,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筑规划、考古文物、天文地理、古籍方志等)
职责作用:1、提建议,就国学推广传承提建议。
          2、把好关,对一些重要的策划方案、创作文稿把关,确保不出学术、知识上的硬伤。
(二)构建内部志愿者团队
以和系为基础,在内外诚招志愿者,探索和君国学包含内容、尝试形式。
职责作用:1、全员头脑风暴,对和君国学内涵、内容、产品、形式、渠道等建言献策。
2、内部试验分组,在前期人员磨合基础上,尝试细化领域、分组推进,如可根据产品形态分(读本、课程、视频等)、根据领域不同分(历史、文学、哲学、建筑等)、根据受众划分(儿童、青少年、高校师生、从业人员等)。小组是基础单元,各组之间也可交叉互动,形成生态平台。

二、定位
“为往圣继绝学”的现代普及版和惠泽众生版。让国学走进商业、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走进社会秩序和心灵秩序。
我赞同以上的定位。
我的理解:在曲高和寡的国学与百姓日用中架起沟通的桥梁。国学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仅指那些古籍诗文、古建筑、一些符号化的风俗等,不是与日常生活隔绝分离的。
由于建国后对国学传承的断代,改革开放后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对国学的忽视,私塾消失,大家族打散为小家庭,人们传统观念意识的淡漠,国学传承渐渐变弱……其关键问题是:缺乏国学传承的环境,缺少国学传承的载体。
21世纪以来,国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浓厚,国学研究、学习的氛围也日益炽烈,国学传承发展的内外环境良好。但国学传承普及的载体有限,主要是一些小型教育机构在尝试国学教育,影响有限。
我个人理解:国学传承普及最好的方式、渠道是融入国内教育体系,依靠国内连贯系统、覆盖面最广的教育体系普及国学。因为在国学面前,无地域区别、性别区别、种族区别、贫富区别、年龄区别,任何人都有内心之善,任何人都有国学根基,任何人都可以为国学传承发扬尽己之力。国学不是“小学”,换用佛家的话语不是“小乘佛教”,而是“大乘佛教”,只有国人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认同接受、学习传承国学,国学才能真正实现发扬光大。
所以,我个人对和君国学定位的期望:在做精和君国学基础上,影响并融入教育体系,即“让国学走进教育”,实现“教育体系内传承国学+社会培训类传承国学”双模式。两个模式侧重点不同:教育体系侧重未成年人学好国学基础、激发学习兴趣,大众普及、学习主导;社会培训类侧重各类从业人员的国学积累精进,分类小众、兴趣主导。

三、推进方式
在和君生态平台基础上,利用和系国学志愿者,先期探索国学传承基础工作(产品、课程、渠道、形式等),并在和君商学培训计划等平台上尝试推广,做优、做精内容、产品,不断扩大影响力,探索“教育体系内传承国学+社会培训类传承国学”双模式,实现最大覆盖面的传承。
目前,国内高等教育中教材使用已逐渐自由化,学校、师生可以根据社会评价、个人需要选择较好地教学书籍。我个人认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学中,统一指定的教材模式迟早会松口,和君国学的产品可以融入各级语文、历史、地理等教材(当下,英语在应试教育中的分值比重逐渐降低,语文分值比重不断提高)。
另外,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互联网学习国学,和君国学的系列产品、课程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推广。这主要面向社会从业人员和一些高年级学生。

四、目标受众
建议,在已有目标受众上加上“小初高教育系统的学生”(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原因:
1、该群体数量大,受众广,对受众的限制因素最少。
2、该群体学习力强,吸收能力好,但理解力较差。
3、该群体学习时间充足,而且是集体学习,学习氛围浓厚。
4、教育系统学习体系性强,适于国学系统推广普及。
5、中小学生系统学习国学,国学就会融入他们之后的就业、生活各个方面,是一种“先入为主”式教育,也为他们成人后再学习国学、传承国学打下基础。

五、精神气质
    赞同已有宗旨,个人无补充。

作者: 王旖萱    时间: 2015年6月17日 19:25
顾宝强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05:53
【昆明现场班】顾宝强
    不怕大家笑话,虽然我喜欢国学,但是从来没有完整的读过《论语》和《庄子》。我 ...

说得很实在,很喜欢这种平实地谈论国学的风格,内容也令人颇受启发。确实,国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论道层面,它更应该是老百姓的生活。百姓日用而不知,牛!
作者: 王旖萱    时间: 2015年6月17日 20:06
孟晓东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07:20
“和君国学”课题之建议(建议查看附件)

原文

补充建议做得比较到位哦,很赞。只是我有一点疑虑,无论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还是往后的传播比较深远的儒释道,先人们诉说的都是关于世界、人生、价值理念、思想观念、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不同的观点,这其中不乏相通之处,但大部分还是相悬甚大、甚至是对立的。如何我们现在对国学的态度竟是儒释道一并吸收,这会不会消化不良吖。这个疑虑早已有之,不知您能否解答一下。
作者: 郝少春    时间: 2015年6月17日 23:15
顾宝强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3:53
【昆明现场班】顾宝强
    不怕大家笑话,虽然我喜欢国学,但是从来没有完整的读过《论语》和《庄子》。我 ...

非常不错的想法
从感兴趣的入手,毕竟国学体系太庞大了……
作者: 李国祥    时间: 2015年6月17日 23:20
    加入和君国学,是希望能把自己学习的东西在这里有所用处(虽然所知所学很有限),同时能不断学习以获取更大进步,努力达到更优秀的自我。
    国学的概念我很难界定,但我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被现代西方文明一榔头一榔头的给敲的支离破碎,感觉无限可惜,正如梁思成林徽因看到中国老建筑被推倒,留下的只是当代立方体盒子。
    我觉得,国学不仅仅就是开孔子学院,不是叫大家背四书五经,不是叫大家反现复古,不是叫大家回复繁体字,不是一窝蜂的去练国画、挥毛笔字,更不是写好八股文能做前世秀才。真要说国学大师,我同样也不知道该怎么来描述。
    但我觉得有一点,是比较重要的。国学有一种情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贫困潦倒依然敢大声放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身死依然“威武不能屈”,即使落魄书生依然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让人有一份信念,即使过去没有国家一说,单纯的文化同样能联络大家。
    国学的发展,或许会是自然道德、社会道德的一种人文终极情怀,一种对人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的终极体现。
   
    掐指算算,学生二十余年,其实荒废了好多岁月。现在想想,依然有好多遗憾。在这里说国学,肯定有班门弄斧之嫌,也有不自量力。
    但希望有机会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添一片瓦!有机会遇到一群同行的人!
    我更想的是,以国学中那种情怀,来为现实社会导航指引。如果我们迷乱在物质世界,起码还有济世情怀来进行调节!

    对于国学和君小组,我国学功底还有待进步,仅说说个人觉得一些想法以供思考:
    一是开展项目课题阅读分享小组,进行专项性合作与深研;
    二是考虑有深厚国学功底的和只具备一般国学功底的情况,照顾好大家的积极性;
    三是国学的范畴是不是就局限在儒释道,就局限在春秋战国,以后的诗词歌赋曲中医民间文化就能忽视掉?
    四是研究国学,宣传国学,是不是只能用古文本?说写都是繁体字都是引经据典。我可能比较重其内容而相对轻形式。
作者: 郑刚阳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02:18
八届-郑刚阳-北京

1、使命、团队
和君的宏愿,令人敬仰!“为往圣继绝学”的下一句,自然是“为万世开太平”:既然先生对中国大势的判断是“改革、创新和规范”,那么国学复兴似乎必然保驾护航的有效法宝。向先生致敬!向国学课题小组致敬!
至于团队,如何用“三度”的精神去维持小组成员的投入(时间、经历、质量等)倒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3、国学学习体系
体系建立初期,“积微成博”,倒是应当被确立的,小而精,似乎更有利于起步。学生也正在思考该问题,希望在日后的“专门讨论”中贡献力量。
4、定位
像该定位致敬!!
6、精神气质
近来小组的讨论,似乎很有些偏离上述气质。这,也难怪、也难免。精神气质的建立,似乎应该和体系建立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哪些是和君做的、哪些是马上要做的、体系构架都包含哪些内容?似乎只有体系确立之后,才能够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建立精神气质的规范。
学生在此提倡两点:
一为科学(和逻辑):广义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糟粕,这自不必多说。但是,由于现今社会伦理和科学精神的缺乏,使得某些甚至在五四运动使其就被打倒的所谓的“传统文化”又重新有了市场。这太过可怕。千万不要以“先进科学还解释不了”这样的语句去揣测国学当中的某些成分。不能够拿无知当做爱国。——关于这一点,学生发现,任何国学的讨论都会出现,甚至是小组内的某些讨论,都出现过这类的显现。
二是深入显出:这“深入显出”着实不容易做到。譬如说,既然我们在“探讨”国学,那么文言文(经典的原文)又怎能不去诵读?!诚然,学生的古文功底也是浅薄,但是这不应该是借口。不要求去看《离骚》《天问》甚至《山海经》《水经注》,但《红楼梦》《西游记》都要看白话文版本的话,说实在的,就别讨论国学了。这就像我们在探讨托福或者GRE而不知道何为英文单词一样,岂不是很可笑?同时,任何国学讨论,都会充斥着“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希望组内日后的讨论能够加以避免。
综上,似乎学生思索的上述二点,可以被归纳进“6、精神气质”中的前5个方面,幸甚。
7、组织构架
学生认为,组织构架的设立,也应当是在“学习体系”构建之后,顺理成章的建立的。
8、推进方式
看了这段描述,突然让学生想起一句话糙理不糙的话:“当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呵呵~
12、生态圈
公益+商业,似乎是一个很酷的商业模式。期待ing。

综上,望各位同志斧正。

作者: 张卫健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06:51
                                                                                                                                                                        让国学生活化

国学应该是拿来用的,而不仅仅是学的,所以让国学生活化,那么人人都可学而用之。几千年前我们得老祖宗们日常生活起居遵循的不就是这些个礼法,运动可练武,读书阅五经,饮茶问心静,儒商走四方。而今我们学习国学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学,用在哪里呢,还需要思考,其实这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用的方式。


以礼制外

中国人的礼仪现在已经很好了,但是我们在重新塑造自我的价值过程中,礼仪尚未达到血浓于水的地步,所以我们很多礼仪是一种虚伪的礼仪,或者说是人前礼仪。只有不断坚持,运用,一个人的外表才会因为礼仪而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赞叹老外的俊朗外表和绅士淑女,殊不知,他们为了身材而付出的艰辛,为了绅士而付出的努力。而一切源自坚持。

以儒治内

佛教讲“戒定慧”,由戒生定,定而生慧,所以我想以礼制外,以儒治内,慧自生。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诸多的困难和诱惑,怎么解决,很难抉择。古人常说要外圆内方,内的这个方,其实就是儒家精神的原则论,我们如何将儒家精神拿来治内呢,孔子已经给出了方法,”学而时习之“。这正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快乐学习国学

国学不应该是让我们感到很困难,很难受,很痛苦的,应该是快乐的,因为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人的传承在哪里,不就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传承而来吗?所以以快乐学习国学,传播正能量,应该是和君国学的一部分。这既是使命,也是责任,同时还是生活。


天降大任,先从生活开始。
作者: 姜威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07:52
认真读完各位的分享,确实受益良多。我想分享以下几点:
1.
赞同@王涵1 的提议,因为国学知识庞杂,让兴趣/专长相近的朋友组成小一些的群体交流,来提升交流的深度。但是相对于让所有人自报家门来分组,是不是可以用在论坛上发帖的形式来自由讨论呢?比如可发一个主题帖:儒学职场化的讨论,大家通过回帖自由讨论,并可以进而组织语音/线下交流活动。这样初始成本低些。
2.
关于传播的受众和方式。如@郭坤学 所说,国学应当存在于老奶奶的故事中传播,这样才能让更多人理解国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众来说,除了一小部分真正对国学感兴趣的人,很多人阅读国学可能只是为了偶尔出口成章, 或用国学分析事情让人佩服。对这些人来说,老奶奶的故事并不一定有吸引力。
所以,即便是讲老奶奶的故事,也应当考虑雅俗的平衡,比如加入几句略难懂的古文来解释故事。
另外,也可以尝试用国学思维来解读时事/生活中的事,抓住大众关注的点:比如可不可以解读“一带一路”的战略?解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拐卖儿童?甚至可解读的明星新闻?
3.
关于国学国际化的一个事实。
背景:我在新西兰,由于新西兰对外贸依存度很高,而中国又是其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所以对于商科专业学习/研究来说很难绕过中国。一位财务方面的教授有很多中国同事和博士生,自己去过中国多次,也从商务的角度了解一些中国文化。
在讲财务系统国际化遇到的文化壁垒时,他这样描述中国文化:中国人主要受孔子与共产主义两方面影响。受孔子影响,中国人喜好面子,注重关系,而这些,在他的解释中,使中国人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比如审计师会碍于情面放宽审计标准,或以权钱交易“关系”的名义变得非常可接受。当我试着向他解释孔子自己说的义利之辨时,他表示并没有听说过。
我们在讨论国学国际化时,诚然会有一小部分外国人确实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就如也有一些中国人对古印度文化感兴趣,但是我想大部分人,是和这位教授一样,并不关心孔子他老人家曰过什么,而只是出于商务上的考虑去了解中国。或许我们更该考虑如何帮助这些人。
作者: 钱莹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09:34
石坚 发表于 2015年6月17日 18:10
和君国学推进个人设想
(八届—石坚—焦作)

在做精和君国学基础上,影响并融入教育体系,即“让国学走进教育”,实现“教育体系内传承国学+社会培训类传承国学”双模式。两个模式侧重点不同:教育体系侧重未成年人学好国学基础、激发学习兴趣,大众普及、学习主导;社会培训类侧重各类从业人员的国学积累精进,分类小众、兴趣主导。

认同!赞!!!
作者: 刘旭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11:03
前段时间,我正在学习积极心理学和教练技术,以及NLP--神经语言学的内容,美国人一直标榜自己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并且推广开来。接触了国学经典,我才知道,我们的祖先早在500年前就已经悟出来了,并且著书立说,扬名天下。
   由此感慨,我们的国学经典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我深刻的感受到,我们抛弃自己的精妙绝学,去盲目崇拜西方的后知后觉,是多么的狭隘!
   我再次建议将国学经典列入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和大学课本,让孩子们可以读史明智,吸取古人的思想精华,鉴古而知今,有时候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让他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世界,从而改变时间甚至定义世界。
   对于成人来说,如果可以有机会去私塾学学国学经典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对于成人,国学经典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直至改变人生的力量。
1 文化修养与气质的提升:经过30年经济的急速增长,我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早已严重落后,道德沦丧的批评声也已不绝于耳。“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们追求的完美目标。而国学经典正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做人的定律,久熏成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得到优化,并且进入良性循环。
2 性格的迁善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国学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于一些人心浮躁的盲目追求物质的人们,能有效的扭转其急躁的心智,迁善他的性格,改善人际关系。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的心灵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3 专注力的提高:成人学习国学经典,能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现在有读书习惯的人,越来越少。学习国学经典,从而使国人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为事业提供无限的助力。
4 拓展思想深度,解决问题一针见血:当代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严重过剩而且严重碎片化。导致人们认知和分析能力下降,知识缺乏体系和系统,处理和解决问题也是经常抓不住重点。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像庖丁解牛一样剖析问题的本质,有的放矢的提出解决方案。
   经过国学知识的熏修,可以让人们真正做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和树立“立功、立言、立德”的人生方向,从而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也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所以,希望国家可以重视国学经典的作用,积极推动我国的国学发展,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历史,认识祖先的智慧结晶,成己达人。
   至于国学经典学习体系,我个人认为:可以按照这个体系:
第一个线程就是学“经”,《易经》+《黄帝内经》+《诗经》+《道德经》+《孝经》,这是经类的。也就是地基类的。
第二个线程是学“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一类,难度也是介于中间。这些是结构类的书籍。

第三个线程是学“蒙学”—童蒙养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接龙》+《诗词启蒙》+《文学启蒙》这一类的是装修类的,比较基础的。
  学习方法可以采用:长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运用137阅读法:
137学习法是学习国学比较科学而又简单易行的方法。
  “1”就是一天至少读1遍---------必须坚持、长期性
  “3”就是每次至少读三样--------保证多样性,不单调
  “7”就是同样的内容连续读7天------循环记忆,强化效果
   我家孩子就是这样学习童蒙养正这部分内容的。仅供大家参考。

作者: 孟晓东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11:35
王旖萱 发表于 2015年6月17日 12:06
补充建议做得比较到位哦,很赞。只是我有一点疑虑,无论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还是往后的传播比较深远的 ...

个人认为儒释道的根是一不是二或三,至于儒释道的枝叶(各家经典)必有独立之处,我们有时看各家说法,或者一家的不同经典阐述的观点有诸多不同,所以这时我们便觉得怎么会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殊不知诸家圣贤说法像开药治病,面对的受众不一,开出的药方就不同。所以我们看一些经典说法一定要置身于当时的情景去思考和理解。不知我这样说能不能消除您的疑虑?不对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作者: 钱俊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11:51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要想传播国学,让大众接受,首先要自己学懂,学精,学通。所以要从自身开始,经常进行一些适度的讨论,让自己的理论站得住。然后,既然针对的是商业,也要学习商业的各个要素和要点,并结合国学的内容来进行解释。最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一个小的方面切入,先完成0到1的过程。
作者: 康钊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15:21
本帖最后由 康钊 于 2015年6月18日 15:23 编辑

几点补充:
受众:身、亲、友,众。
内容:


价值观:自利利他。
[自利]
解决问题,有所受用。完成认知、体验、表现、加深认知的循环。

阶段:点入,线进,面构,体成。
        点入-选择一个兴趣点或关心的问题切入。
        线进-进行兴趣点所属范围纵向深入(道、境、艺、器)。完成认知、体验、表现、再认知的循环。
        面构-儒、释、道各选一部经典深入学习。
        体成-体系化地推进。
方法:归于一。 一个阶段,一个目的,一本经典,一个习惯,一门爱好等。
标准:知行合一。

[利他]
一、自利基础上的自媒体传播,交流。二、系统的撰写文章、开发课程、组织活动。并公众传播,学习体验,交流反馈。

希望与大家多交流!





作者: 刘平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16:42
关于和君国学小组的构想:
    师兄提出来的基本框架我都十分赞同,尤其是和君国学气质的描述,深以为是。静水流深、切合日用、简单明快、平实落地、通俗易懂、简洁明快这六个原则总结的真好。这里我分享下自己的想法,欢迎大家讨论交流。
 1.使命
 和君国学应该将培养士魂商才的社会精英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将崇尚“义信利”(义在先,信次之,利在最后)的士商文化和价值观念作为自己最鲜明的特质和品牌。

    2.愿景
 和君国学应该成为和君人士魂的精神养分和精神家园,也是未来和君商学的哲学基础。

 在我看来,文明复兴的核心是在经济、科技、军事发展基础上的思想的复兴和创造。在农耕文明时期,士阶层是通过耕读传家,不断传承中华文明。在现代文明,我认为作为社会精英的士阶层应当是商读传世的,如此才能培养士魂商才的精英不断传承现代文明的血脉。

 我认为和君商学与和君镇正是有这种使命感的团体。因为和君镇让我想起美国的深泉学院,也让我想起宋明书院,因为这些学校都是以优秀人格的养成为核心,正如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非大楼也。资本与技术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核心要素,和君商学在培育优秀人格的基础上传授关于资本与技术的知识技能和思想,真正做到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如此方能成就国家的栋梁,商政大才来兴业、治国、益天下。
    
    3.目前工作重点
 3.1建立“和君国学”公众号,及时推送相关文章,文章重质不重量,一天1-3篇即可。

 3.2按照研究兴趣成立研究小组,产生牵头人,定期汇报研究成果,可借助“和君国学”公众号推送。

 3.3建立公益与商学运作的人才和资源,这是未来和君国学传播的核心。与一些契合和君风格的国学公益组织建立联系,学习他们的经验,适当时候让他们加入和君国学的活动平台。
    
 4.研究进路探讨
 在我看来,和君应该是商学精英路线的,不要把复兴传统文化的重任压在自己身上,和君国学应该以在借鉴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养成优秀人格为核心,培养士魂商才的精英,传承现代中国文明的血脉才是我们的使命。拒绝于丹式的心灵鸡汤,拒绝谈玄论道,中国目前还是要以理性启蒙为主,很多古代的认识都是以不同的自然和世界观为预设的,普通人很容易搞混,我们尊重古人的认知方式,但是目前不是和君的重点。
 我目前初步的思路是以人物和思想史为导向,真正进入古代士人们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提倡入世,经世致用的士人们。这些可以先参考下学界:余英时、史华慈等学者的理论资源。所谓理性启蒙,这是晚清民国以来,知识精英一直在做的事情,也就是接受现代科学的理性思维,当然现代科学有它的局限性,但不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当然爱好古代中医、内经、风水、炼丹养生等知识的同志可以自己小范围研究。
作者: 金藏玉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20:17
关于组织和活动开展,本人很认同大家分组的想法,相同一组的同志可以定期为某一话题进行探究,并定期把探究出来的结果跟大家分享。平时可以根据话题,进行跨小组的、跨地域、跨学科的讨论,时间久了,自然积少成多,慢慢的会有自己的观点。关于小组的构建,我觉得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比较好,既然是兴趣小组,都是凭兴趣报名,自然对这一事情有很深的热情,即使有些人有些时候没有时间,相信也会在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补回来的。建议按照大家的兴趣进行分类,每类进行集中,这样才有可能进行更深更细的探讨。
关于学习以及分享的内容,需要不同小组自己定义,定期给大家进行分享。

作者: 韦永烈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21:29
   
     "和君国学“,在我看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最合适,因为以此为体系,能很好地囊括育人必须之"德"”才“两部分。
       我自己是做国学培训的,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及沉潜深修,总算拟出了一套稍微成点系统的教材体系,因为面对的是中小学生,我觉得,完全可以直接纳入面向"和君宝宝"之部分,当然,要真是作为“和君国学“体系部分,还远远不够,需要修改和商酌的地方还很多。

以下是本人大体已经完成,并已经在教学中得到部分印证之体系概要,供大家参考:
"国学教学目标及计划
  (1)、以培养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德行与能力为总体目标;
(2)、一二年级(此年级划分,是本人自己根据教学需要划分的,跟学校系统之年级划分无关)以儒家经典(《孝经》、修正版《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新编幼学琼林》、《唐诗宋词选》)为根基,以“修身齐家”为本,培育“守正”之思想,奠定学生之德行人格,同时,历经这两年的学习与咏读,打开学生伦常之门,诗词歌赋感情之门,国学常识之门;
(3)、三年级以道家兵家(《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为根基,以“治国平天下”为本,培育“出奇”之智慧,打开学生之国学谋略智慧。
(4)、四年级至六年级以《古文观止》为根基,综合前三年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齐家之“守正”与谋略智慧之“出奇”融会贯通,以达成学生国学教育“内圣外王”之总体目标。
(5)、特别强调,课堂中为了说明某个问题,必定会涉及佛家诸子百家之典籍及思想、来源于《资治通鉴》之故事,在此不予细表。"


作者: 齐全1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21:30
楼主思路很清晰,勾画、描述得非常好,尤其精神气质的部分个人读后非常赞同,既有高度,又具有可操作性,水平很高,赞一个!
关于课题说明我有一个思考,后续自身加强学习后再补充:
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加强对“和君国学”的品牌塑造和影响力推广,原因有四:1.和君国学的品牌力量有利于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达到真正传承国学的目的;2.和君国学可以借势和君集团、和君商学,另一方面,也通过和君国学推广和君集团、和君商学;3.和君国学的品牌塑造凸显和君特色,形成和君差异化优势;4.和君国学不会因为此次课题组研究人员的解散而解散,因为品牌可以继续传承给下届课题组。
和君商学品牌塑造与推广方法:
1.品牌塑造与推广不是一时之功,必须从第一届课题组成立那一刻开始,一直继续下去;
2.线上、线下结合:和君商学微信公号、微博公号、官网、广告、线下活动等等。

作者: 渠涛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21:50
发扬国学,传播国学,我认为首先是国学的平实化,让躺在经典古籍中的国学解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这样更容易引起大家兴趣,增加可读性。其次是要破除虚无封建性,我本人对占卜、风水学感兴趣,但有时候也会有困惑,讲究这个那个的是不是封建迷信?其实在工作中,经常接触民营企业主,他们说,所有做生意的人都很信这些,因为企业从小到大一步步走来艰辛不易,面对各种困难变故,老板们需要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力量,认为有佛祖、神灵在保佑他们,赐予他们力量,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信仰。我对这种说法是赞同的。如果能将国学洗涤心灵,变成人们内心的一种信仰,社会就不会这么浮躁了。个人观点,欢迎交流批判。
作者: 蔡亚男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22:24
本帖最后由 蔡亚男 于 2015年6月18日 22:27 编辑

        初次接触国学,是从于丹的《论语解读》开始,有一种福至心灵的感觉,觉得它广袤神奇,永远探不到底。我可以从里面解读出我自身困惑的答案,立身处世、朋友孝悌;也能找到所有事情最本源的东西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规律。后来慢慢发展为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再到《曾国藩家书》、《人物志》、《素数》等。渐渐发现《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可以认为是其他书的本源,是最最核心所在。正所谓儒家是饭,道家是药,一样都不能少。
        虽然一直很喜欢国学,但是很少向其他人提起,因为周边同学中更多的是不理解。大家普遍认为国学是多么枯燥无味的东西,比如说弟子规。在我看来国学是立体形象的,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极富深意,都有许许多多的现实场景来对应。我喜欢观察身边及社会人群的所取、所需,价值观、追捧的文化、心的归属,喜欢思考本性和本源的东西。近两年来,渐渐的发现,身边小圈子的精神追求、文化取舍以及情感依托方面陷入一种多元而杂乱的状态,而国学总是能帮我把握总脉络,引导大家重新凝聚一种文化,重新把大家固化都一起。我想和君商学也应该是这样一种力量,凝聚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思想,总领所有的素食文化,成为人们心里的依托和信仰。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商业管理,明理、明心而后明目,都是一样的道理。
        在形式上,我想从某种文化形式或社会现象入手,各家言论的思辨式。观点不在新,而在明理育人。



作者: 张吉宏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22:51
刘平 发表于 2015年6月18日 16:42
关于和君国学小组的构想:
    师兄提出来的基本框架我都十分赞同,尤其是和君国学气质的描述,深以为是。 ...

士魂商才,应该是和君国学的灵魂和架构,否则和君国学无所不包的话,与外界有何差异
作者: 张吉宏    时间: 2015年6月18日 23:04
李国祥 发表于 2015年6月17日 23:20
加入和君国学,是希望能把自己学习的东西在这里有所用处(虽然所知所学很有限),同时能不断学习以获取 ...

赞同你的看法,和君国学,先从简单的入手:

从我们自身的提高开始,大家一起读书分享,一起身体力行
把和君国学的公众号做好
把和君国学的论坛建设好
把和君国学的宣传体系组织建设做好
……

在出去见人之前,要先把和君国学的思想体系建设好

在上述基础上,再开始对外,从给商学院学生上四季主题分享课程开始,积累经验
到给身边的人讲课
慢慢进化出一派和君国学选修课体系

成熟之后,再给企业上课


未来进化成为和君集团的文化智库,成为和君集团的精神输出中心

5年之后,能够走进校园,打出和君一派的大旗——商业国学派

10年之后,能够走进社会,,成为汉学中的和君一派,通过对商业实践的支持,实践士魂商才的理念

20年之后,能够拥有新教早期的影响力,如此可以有点气象

……


至于给和君宝宝上课,实在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怎么敢出去误人子弟



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作者: 张从寿    时间: 2015年6月19日 08:46
本帖最后由 张从寿 于 2015年6月20日 22:22 编辑

      坤学同志勾画和描绘的“和君国学”课题确实花了一番心思,真的很棒!我完全赞成。
      以下,是个人的两点小建议。
      1、先易后难,聚人气、接地气。国学博大精深,以儒、道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首推孔孟,道家的代表是首推老庄。建议以这四个代表人物的作品
《论语》、《孟子》、《老子》(道德经)、《庄子》为研讨学习的切入点,一方面大家比较熟悉,一方面文本难度不大,有利于短时间形成共鸣,更好地聚
人气、接地气。
       2、移动互联,建组织、定计划。以QQ、YY、微信为平台,近期建立并运行“和君国学”课题小组(当前重点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如微信宣传小组、
纪律管理小组、知识管理小组、课题研讨小组、国学导师小组、《论语》学习小组等等),远期建立中国国学研究联盟(出版书、录视频、开讲座、做咨询)。
同时,列出按月、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列出研究计划和阅读书单,让大家心中有数,对照执行。此外,适时举行线下见面会,加深组织成员间的认知和了解。
      
      
作者: 李国祥    时间: 2015年6月19日 09:29
张吉宏 发表于 2015年6月18日 23:04
赞同你的看法,和君国学,先从简单的入手:

从我们自身的提高开始,大家一起读书分享,一起身体力行

你说的很透彻、很有逻辑。
突然想起先生一句话,激情只能点燃一时的梦想,激情化为习惯才能实现梦想。
传统文化几千年积淀,光说其中的精华部分,就如山高。
不求把整座山吃空,每天多攫取一瓢,就是莫大成绩。
更要涉及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精华与糟粕齐飞,更需潜下心,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余,养就修身、养性的习惯。
作者: 石坚    时间: 2015年6月19日 11:09
【八届天津现场班 林栋】
        怎样平实落地呢?我想,不仅仅是讲简单的道理,而是要讲故事。把道理放在故事中,才会感动人,而不简单说服人。

赞同林栋同志建议。
美国媒体的文风平实易读,都是在讲故事。以前做媒体时,受一本书影响很大,《<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写得很好。
还有,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也是在讲故事,而且有国学内涵,有深度,很喜欢。
作者: 王旖萱    时间: 2015年6月19日 11:16
孟晓东 发表于 2015年6月18日 03:35
个人认为儒释道的根是一不是二或三,至于儒释道的枝叶(各家经典)必有独立之处,我们有时看各家说法,或 ...

您的对症下药之说还蛮有说服力的,嘿嘿,但疑虑仍然在,反正也只是探讨哦,不是争论。我觉得现在国人对于国学的态度是非常笼统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像药店推出的中药补品固元膏,并非专治啥病,但顾名思义,固本培元,啥病似乎都能理理。若传统上,儒释道等是针对不同“病症”开的“药方”,那么现在国人普遍将这几味药一齐服用,认为其包治百病,或抱着这样一种态度:有病治病、无病养身。现代人对国学的态度如出一辙,仅以精华或糟粕分之,我始终觉得有不妥之处。
作者: 邱莎莎    时间: 2015年6月19日 12:11
个人赞同郭师兄的规划,在此基础之上有一些补充,供参考,也希望诸位前辈同窗批评指正。
团队建设
1. 我们可以在郭师兄的领导下设置轮值委员会,协调日常事务(此非理事会);
2. 根据同志们各自的特长和兴趣划分常任研究小组(以国学本身的规律特点进行划分),这个小组是稳定的,大家根据兴趣对国学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是我们未来工作的基础。这样遇到如郭师兄提出的“根据事项划分小组”这种情况,我们就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应对事情和项目。这些项目可能不隶属于国学的某一分支,所以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的工作,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从项目涉及内容的各小组中召集有兴趣有时间的同志(当然对有意愿的同志,也不限制一定是某一小组),大家发挥各自的特长,一起合作为项目小组。同时,非常认同郭师兄文中说的导师,顾问;在平时的研究小组中,若有疑难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这方面的老师进行学习请教,个人觉得也不一定限制在某一层面,只要是有真知,真本事,无论民间,高校,官方等等地方都是我们求教的平台。这样有具体事情和项目时,我们就会更有把握了。
定位
赞同师兄的看法。个人考虑既然我们为和君国学,第一步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多多学习,同时通过各种方法和活动使和君的每一个同志都能开始感受到国学,从而让国学全面沁入和君商学,这样以和君商学为引领,进一步影响企业界,教育届,社会大众,达到师兄说的“惠泽众生”。

关于商业与国学,有一点自己的感想,和同志们一起交流。
我认为国学与商业并不矛盾,像郭师兄说的“国学可以和商业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倒认为国学需要和商业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管仲曾说:而知礼节,史记中有货殖列传,真正的国学从不教我们只读书,不关心生活(生活和商业就密不可分)。如果我们推广的是真理,那么它一定可以生存下去,因为人们的需要,否则那意味着我们的方法需要改进。在商业的角度,也许大家有个观念认为商业是一切向钱看。但真正的商业是如此吗?我觉得商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商业是为人们提供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所以如何用商业手段推广国学到人们的生活和心灵是对我们的全面考验。
作者: 吴伊丽    时间: 2015年6月19日 14:03
本帖最后由 吴伊丽 于 2015年6月19日 14:07 编辑

【湖北在线班】
1、“国学”可能需要加个定义。
2、“和君国学”可以与商学院培训计划产生交集,比如发布国学主题的同志必读贴,从而让全体和君学员都重视国学。潜移默化,推己及人。
3、产品形态可以有歌曲(比如邓丽君的《淡淡幽情》)、舞蹈、戏曲、广场舞等。
     风格:简洁、有力、自然(雅俗共赏)
4、或许可以建立学校:国学幼儿园、国学小学、国学初中、国学高中、和君国学大学、琴棋书画学校等。
5、和君书单加一类“国学”。
6、目标受众:从婴儿到老人。和君同志→和君同志的家庭→家庭外。由点到线再到面。
作者: 张欣蕊    时间: 2015年6月19日 15:30
    看了其他同志的回复以及最近大家在群里的讨论,确实深感自愧不如,鄙人在国学方面的造诣确实才疏学浅,在这里,我就以一个对国学感兴趣,但了解的不多的求知者的身份谈谈自己期望的国学的传播:

1. 作为一个对国学了解不多,但是还感兴趣,期望多多了解的人来说,最希望的是掌握学习国学的方法和途径,个人认为,入门阶段是最困难的,在此期间,需要他人的启发,自己的努力。当入门了,才可能无师自通。

2. 既然是传播国学,让更多了人了解国学,对国学感兴趣,自然希望我们传播的方式要生动、有趣、易于他人理解,简单地说,就是接地气。曾经的我,提到国学,想到的就是晦涩难懂,随着经历的增加,知识的积累,才改变了自己对于国学的这种偏见,我也自然希望我们传播的国学给他人更多的是气质、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是人望而却步。

    以上,为我暂时的想法,期待着国学的发扬光大。
作者: 郭蕾    时间: 2015年6月19日 22:04
【河南在线班】郭蕾
尽管在中文系读了7年,但主攻方向是语言学,对国学只能说一知半解,很多经典书籍都没有深入阅读过,回想起来,真的感觉美好的时光被白白消耗了。
我心目中的和君国学是什么样的?
一是要确定好受众群体,其一可以是普及类,重点是树品牌、造口碑,形成良好的市场反映和推广效应;其二可以是精品类,适合特定群体参与,可结合职场文化,开展企业培训等。
二是传播风格应该是春风化雨式的,贴近生活,务实,重心灵渗透不重形式,只要能够传播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就好。如果大家都觉得国学是深奥、玄虚的,国学的传播力就会大打折扣。
从个人感受来讲,我很期待有国学亲子课程。国学很多内容都和家庭伦理密切相关,诸如《弟子规》这样的课程就非常有意思。
作者: 李为    时间: 2015年6月19日 22:42
本帖最后由 李为 于 2015年6月19日 22:43 编辑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关于和君国学的一些思考

       一、春天﹒遇见
       毕业后,我和同学开始了创业,碰巧大连市刚刚开始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创业培训,我们的第一课是“财富的本源”,国学导师李显峰老师用《大学》帮我们解读了如何去经营企业。可以说从那时起就种下了一颗种子,随着企业的发展,这棵树已经带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去年夏天,我个人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这时又适时地遇到了国学教育的“职业发展讲座”,再次遇到了李显峰老师,这一次的学习让我的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打那之后,我便一头扎进了国学的学习里。个人觉得:国学的学习同样也需要启蒙老师,而且老师的德行至为重要。

       个人观察,目前的国学学习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公益式
         1、封闭或半封闭式学习
         资金来源:国学基地会有善东(一般是发心的企业家)进行捐款,学习过程吃住全免费。
         对学员要求:具普适性,所有人都可以参加。
         学习内容:非常传统和正规的国学基础,强调力行。
         讲师来源:一般是专业的国学修习老师及老师带出来的学生     
        
         2、论坛或公益讲堂
        老师的来源很多,比如全国巡讲的国学讲师,或者身体力行的学长;而公益讲堂的老师就更多了,比如大学老师、国家干部等等。
   
         3、政府宣传
         比如政府举办的学习讲座,分面向市民和面向干部的。

        (二)、收费式
         学习的形式非常多,一般时间短较短,相对收费较高,参加者基本是想解决问题的,比如周易应用,前世唤醒,企业家国学研修等等;还有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班等等。

       二、和君﹒国学     
        (一)课题小组团队建设
         扁平结构,带头人和过程跟进人(类似出书时催稿的小编)至为重要,前者能保证前进方向与高度,后者确保进度。

        (二)我们的受众:
          天然的近缘群体:
          1、和君员工(内容侧重于职业发展)
          2、商学院学生,包括往届(内容侧重个人发展)
          3、和君客户(内容侧重企业发展)

        (三)精神气质:   
         1、与时俱进
         在之前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国学学习会强调回归传统,比如学习方法中,老师还会介绍私塾的读书模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现在我们的环境(比如语言、社会发展)都已经和从前大不同了,所以“怎样能让国学鲜活起来”是我们的出发点,而这又需要我们自身的修养理论,以及与很强的与时代对接的能力。

        2、与现实相结合
       很多人学着学着变得不食人间烟火了,以瑜伽修行为例(瑜伽在印度是一种哲学),我们老师介绍学,有的人修行奉爱瑜伽,修行心灵纯净,而看身边人带着一种傲慢或批判心。再比如现在时尚的灵修,据说上层人士形成了一种“玩儿上师”的时尚,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在我们旁观者看来,未免有点偏颇。

       (四)推进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先从自身做起,自己的世界点亮了,才能照亮别人;自己有正知正见,才能给别人人正向的引导。国学的学习需要推已达人,如果自己没力行好,讲得再好都是空。国学的推进需要先从我们自身做起,学而时习之,一边学习一边实行,空谈误已。

      从自身做起一种是个人修习,比如阅读经典,内观,冥想,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还有一种是共修,大家共同学习和讨论。

      国学的学习或推广都是个人的心的体现,真心接纳、喜欢,自己受益、个人提升才能让我们做一些利他的事情。德者,本也。

作者: 王旖萱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08:48
任务:编一个文化读本
总目标:国学与商学的结合,即为商学注入国学、通过商学弘扬国学。
内容定位:
    1、时间方面:1911年后至今最佳。理由:诉诸权威、借势。【由此可知,文化读本内容并非直接指向传统国学(并非简单地将古代经典翻译过来,或单纯地对其解读),而是通过1991年后的某些与国学、商学相关的代表性人物、书籍、讲话或其他形式,为现代国学与商学的融合搭建桥梁(其实质是名家解读国学中的商学和商学中的国学)。】
    2、内容方面:首先要保证国学的高度。与其它商学读本不同,此读本从国学视角切入,自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对传统国学精华的高度概括(深入)与深度理解(浅出)必不可少;其次,要服务现代商学与其他。此读本也不是一个纯国学读本,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商学,最终目标是为商学注入国学,使商业智慧传世。因此,以史为鉴,在读本中辅以近现代相关正反面案例、企业家对国学的践行、重要人物对国学的推崇与推广等实实在在、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大有脾益。
    3、结构方面:
    一、国学概述。简单交待国学溯源、定义、派别、观点、现状等,这其中不是简单地陈述,而是需要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简明的国学发展框架,形成对国学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开始除去偏见、重视国学,尤其开始重视国学对商学的助益。因此,这部分非常关键。概述要注意语言生动活泼、逻辑思路清晰。否则容易走向死板、枯燥的陈述,这会让读者在一开始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尤其容易使商界中人对国学抱一如既往的“看不上”或“不相干”的态度。
    二、当商学遇见国学。这是读本重点,将商学与国学融合起来讲。这部分分为平行结构的数章,每一章节标题都是为商学注入国学的润物无声的高度概括,每一章节可以以高度概括的国学精华为标题,如利他之心、诚信为本、等等;每一章节下面细分为数小节,每一节都以“现代案例”对该主题进行阐析和论据支撑,如玻璃大王曹德旺、同仁堂创始人、稻盛和夫、秋山利辉等对传统文化极为重视、并将其融入企业管理之道中的案例。关于案例,不必执着于国内,国外若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治企之道中的优秀企业家,也是极佳的案例。
    三、文化与产业。这部分旨在通过国学中的各种元素的(传统服装、食物、建筑、音乐、礼仪、娱乐方式、医药等)将读者的注意力、思考引向与国学相关的文化产业。我们要做的只是抛砖引玉,将文化主题一一抛出,让读者感受国学的种种魅力与乐趣的同时,助其深入思考、挖掘其中的商机,最后通过传统文化商业化的途经得以复兴传统文化、振兴中国商业。这是一个商学与国学互益的过程。
    四、商道。始于商,归于道。【通俗地讲,从商是为了赚钱,但想成功必须合于道,做符合商道的事情。尽管最初的出发点都一致是赚钱与成功,但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谁能率先认识到国学对商业的助益、率先将国学融入团队与个人、使企业更好地在商道的指引下成长,那么在其它方面相同的情况下,重视国学、重视商道的企业必定走得更快更远更好。】这部分是对整个读本的升华。首先,创新性地提出商道的概念,对其进行阐析;其次,从理论层面论述商道对商学、商业的重要作用、意义等。我的观点是:小胜在术,大胜在道。相信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优秀青年都能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广大老百姓认识到这一点都有助于中国商道的真正实现。【需要认识一点:无奸不商,传统社会对商人及商业的贬抑无论横向比还是纵向比都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几千年的正统思想不能接受商业,使得商业在夹缝中生存,而落成今天这幅虽衣衫褴褛却坚强有力的形象。因为商业在传统社会一直居“末”的缘故,在今天看来国学中对商业的直接的智慧性启示与规范是极少的,这是传统社会的特殊情况,绝不意味着在今天也受用。今天中国商业振兴,如先生所说“群雄崛起、逐鹿中原”,俨然一副商业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到来。商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终于首见曙光,那么谁能抓住机遇、脱颖而出?这里提供一个关键答案:商道。商与道需完美结合,这是中国商学的独特之处、制胜法宝。】

坤学师兄,这是我对和君国学读本编绘的一个初步思路,还处于一个比较粗糙的阶段,希望能提出宝贵意见,一起精进。

作者: 周叶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09:18
王涵1 发表于 2015年6月13日 21:07
作为一名研究国学的博士生,终日沉溺在理论的系统与枝节当中,希望借力和君让国学走出苍白的理论,还原回大 ...

赞一个,本人觉得这提议有可行性。
作者: 周叶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09:55
本帖最后由 周叶 于 2015年6月20日 09:58 编辑

    团队建设方面我比较赞成王涵同志所说的,以各成员的专长或特点为依托,初步建立团队。这是比较快地把大家聚合在一起的方式!
    这里我主要谈一下定位的问题。定位清楚了,接下来很多事情的方向也就明晰了。依文中所言,和君国学是要继圣贤,把国学带入大众眼里。我的理解是,我们的定位是做普及,让大家都读点圣贤?还是把国学做成一个持续的培养体系?或许两方面的意思都有,但个人以为,成立初期,并不适合齐头并进,因为这两个定位涉及到的要做的事情是很不一样的。普及主要是做推广,方式很多;而国学修炼讲究深度,面太广反而适得其反。
    以我个人经历为例,在校期间仔细读过《道德经》,毕业后偶然机会下读了《常清净经》和《易经》,并看了曾仕强教授讲易经的一些视频,包括易经中的管理智慧。又因缘结识了茶艺和太极拳。总的来说,算是和国学有点缘分。但这期间最深的体会是,读些经典永远只是“读”些经典,读过之后的结果顶多就是在提起某句话某本书时会有种“我看过”的感慨,对于下次怎么读经典完全没有概念。不像茶艺,学过后因为经常泡经常喝,所以会有去追寻的热情。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受众的感受。希望能对我们的定位把握有所帮助。当然,作为和君国学的一份子,我的建议是,先把定位放在普及上,第一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现状,适合我们工作的开展;第二是因为只有建立起了“全民学国学”的大环境,国学深化修炼才有可能,否则只能走学究的路子。当然,在普及的同时,肯定要开展深化培养的学习体系研究,建议不要把受众放太广,最好集中到一到两个群体。
    若有不当,还望各位同志指正!
作者: 王涛2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10:02
【八届上海在线班】王涛


目前国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群体的重视,各种分享活动,讲座,培训也日益兴盛,和君在这个关键时刻设立国学课题小组是很有必要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开展活动;

1、定期组织公益讲座,邀请一些大家、大师来分享交流国学心得,吸引更多受众群体;

2、创办“和君国学微信公众号”,利用朋友圈拓展影响力;

3、定期举办线上讨论,可以采用语音留言或者实时对话模式;

4、可以 每个月推荐一本书籍,督促大家阅读完,然后进行个人分享;

5、可以与周边的国学结构联谊,举办线下活动,提高群体的参与度;

6、可以组织一些书法、绘画、琴艺、插画等活动交流或者科普讲座。




作者: 袁芳1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11:56
看了大家的发贴,我受益匪浅.此处也随笔说说我的一些拙见!
1.目标清晰。目前我们有100多人的组织,大家参与进来的目标是否一致,郭学长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和君国学到底落实到地面上是由哪些形式或成果所构成的。比如树立全国和君国学品牌,轻资产作内容提供者, 还是要办成一个和君国学院,如太湖学院等,我认为可以通过群内的资源,加上一些专家 还有商业运作精英进行研讨并确定下来。这将是我们国学小组的共同目标。大家也就比较容易往一块使劲。而现在太多探讨使命,价值观,我认为还不到时机,有点太空泛,不落地。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短期做成内容提供商,今后可以拓展的渠道和方向范围较广,比如和学校,培训机构合作,今后资金充裕可以作一个国学院,选一个山清水秀地方,就像先生描绘的和君镇。
2. 组织搭建。一旦确立目标,配合目标的组织需要尽快搭建起来,赞同楼上所说的分职能划分,但目前群里的人如何安排,还是要根据兴趣,特长自荐与他荐的方式进行安排。但前提是以完成目标的组织形式要确定好,这个是基础。
3. 项目推进计划及方式.建议成立一个决策委员会,针对各个职能小组或内容组提供的方案进行探讨决策。这个委员会有定期的会议组织,线上线下都可以
4. 各地开枝散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在很多城市都有据点。那么可以任命城市牵头人,对于咱整个国学小组的成果进行城市地推,或通过转发公众号,或通过举办线下沙龙。所有内容提供的小组成员在出差各地时都可以联系当地牵头人进行推广合作。同时城市牵头人可以在该城市进行相应的国学机构进行交流,探寻合作模式,并定期向组织进行汇报,集大家之力,作大事。
5. 汇聚内容资源。对于国学研究的大牛,我们群里也有很多。可以将这些人组成专家委员会,再加上外脑专家。对内容进行专业评审。每个领域专家可以带领一个兴趣小组,作为该内容领域的提供者。这是我们的核心资源,需要用心打造。

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
作者: 袁芳1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12:11
关于定位和受众问题,我认为会随着我们的逐步推进过程中,逐渐清晰的,因为这跟我们能提供什么程度的内容有关。和君商学最开始定位为青年精英,到后来总裁班,职场精英,这是一步步发展过来的。如果要一开始做的话,我认为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这个国学小组群体是什么样的一群人,这些人所能带动和影响的应该是和我们这些人相当的。那么可以从这些开始,先做小而美得东西。慢慢再拓展到宝宝,商业领袖等。虽然我认为宝宝和商业领袖是最应该学习的,因为一个带表了我们的未来,一个代表了我们的现在。但是我们自己的资源匹配到这些层次和人群吗?需要探索。


作者: 褚静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17:33
很高兴先生开始发动我们为国学做一点贡献,感谢学长的贡献,实在是因为太忙今天才回复。有以下几个想法:
1、互联网时代做任何事情希望重参与、轻管理;

2、先完成内循环,在我们自己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讨论氛围再进行外循环;

3、希望有空完成一次深层次的线下讨论。
作者: 张家铭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18:29
对“和君国学”活动的几点建议:
1.需要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和理解基础。每个成员对国学的内容、深浅和层次等方面的了解都有不同,在共同的使命和职责下,想一起做点事情需要彼此理解想做的事情和内容,在根据兴趣和能力分组的基础上,需要通过网上交流等形式定期组织共同的学习和交流。
2.提供一份国学书单和简评。通过收集、整理在国学方面有造诣之士的书单以及他们的评价,或者请人推荐书单并写评语的方式,构建一份和君国学清单,为想学的人提供借鉴。
3.组织线上交流活动。对大家感兴趣的讨论话题(包括微信中的每日分享),可以由指定成员组织特定主题的交流互动,最好能由一人主讲及阐释其想法,能聚焦一个主题。
4.分组方式。个人觉得除了负责公共职责的小组外,其他小组可以由小组发起人建立,感兴趣的成员响应,小组在和君国学的平台上自我成长,适时进行解散和重组,成长起来一个就做强一个。
作者: 殷成敏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19:34
如蕤 发表于 2015年6月15日 13:14
1 适合不同阅读人群的国学选本
2 适合不同人群的线上课程
3 适合不同人群的线下课程,包含游学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是否可以形成两个人互帮互助小组,相互促进监督。
作者: 高晶晶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21:04
学习体系,就像大家提到的入门,每人都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向进行深入,包括儒、释、道、中医,武术,音乐等等,在各门中体悟与生活的文化关联,然后在不断加入其他元素,例如比较诸子百家的共通性与差异性,论古琴与中医的结合治疗等等话题,
        奉经典,目前市面上的冠有国学名号的品类错综复杂,多一家之言,很多对经典的误读,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从经典中学习真谛。
       找定位,在职场也好,商场也好,国学的修炼方式和态度都可以结合其中,以国学指导商学,商学推进国学~
        我觉得所谓的国学,最后都是要落地到生活中,帮助我们更好的在实践中修行。目测群里已有很多国学颇有研究的,可以多谈谈感想,可以给其他同学以启发。其次要请相关领域的老师进行相关的学习指导,线上答疑,线下讲座等,建议每月可以有一个主题方向。还可以进行类似于“清谈”的交流,不仅限于学术,更多涉及生活、职场等等。
作者: 李楠1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21:59
首先非常赞同郭师兄对和君国学的定义和解释,我觉得国学看似高深,其实非常接地气,我们也要把国学讲得更加深入浅出,比如富含哲理的国学故事,可以作为每日微信里的轮值内容,从浅处入手,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再逐步深入,根据每个人的爱好和专攻,分出细化的分支。
作者: 范雪菲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22:39
本身对国学并没有很深的造诣,但是希望可以用它来理解自己的行为,进而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国学来系统化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追根溯源的理解并能够解释原由。
因为意识到跟日本人相比,中国的国学很多都只剩下皮囊,并渐渐消失、变异,很少有人能追溯其由来和历史。很多人抱怨中国人的口袋富起来了,但是素质跟不上。希望能通过一起学习,还中国国学一个位置,成为中华之崛起的第二波推助力,内部满足中国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
作者: 曾西平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22:44

总体而言,我很赞同郭坤学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于团队建设。本团队定位为“志愿者团队”,总体而言,在组织上以自愿、协作为主,能够坚持参与到最后的同学,肯定是真正想做国学而且在各方面与此事正好契合的同学,所以时间本身也是一个筛选机制。而这就要求,在未来具体计划的执行方面,所采取的形式需要与这种组织方式相配合。

我一直想学习开源世界的协作方法,我觉得开源世界的奉献、分享与协作机制,是互联网时代无组织边界,跨越时空协作的典范。这种往往是基于社区的协作方式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影响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开源项目。我们同样用以借用来产生国学的成果。

关于定位。我很同意在内容上应务求平实、平常和切身,不能玄虚。我也是基于这种契合才对此国学项目抱以共情之感。但做国学传播,需要基于国学本身——首先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身心传承,我们做国学的人首先应该深入这种传承之内——这种传承就是平实,简单不务玄虚的。我们本身成为这样的人,我们活着、我们活动,这些本身就是传播,而不需要再另作一种别的传播。

当然,我们也可以作知识的工作,以平实、切身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样的行列。

受众。除了坤学接到的那些之外,我因此也强调首先应该是我们自身。应以社群的方式营造氛围,构建社区,传播正能量。

推进方式。我觉得可以借鉴开源世界的做法,由修养较深的人确立研究与传播计划,大家领取任务,既是自习,也是内容生产,然后基于大家共同的评价选出对外传播的版本。配以社群内部的线下交流、主题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应由专门的学术委员会经过筛选,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才能进行,以确保主讲人能做充分的研究,贡献有质量的内容。
作者: 刘婷婷2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22:45
         加入国学小组后发现这么多对国学感兴趣且愿意作出贡献的人,在大家群里的发言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国学”的概念其实很难讨论清楚,如果拘泥于讨论国学包含什么、只会是让大家的努力无法继续下去。不妨以年代或者主题内容来划分为多个子题目,排出脉络、由各自感兴趣的或擅长的人负责;对于某个课题,应该要确定出涉及的经典,是否可以开发出一个类似于和君书单的和君国学书单,为想要学习国学的人指明读书方向。
        对于学习国学,经典是跳不过去的。同时,对于古人来说,这些思想是浸润于日常生活的:琴棋书画诗酒茶,所以学习国学也不能忽视这些元素。前几天看了群里面对于如何读国学的书的探讨,我去找了钱穆先生的《读书与做人》这篇文章来看,钱先生对于如何读书的建议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而且读完之后我认为,我们和君国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家找到修身之道,这是人们一生都要努力做到的工夫。
        匆匆写了一点感想,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 陈星延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22:46
看了郭同学发的帖子,感觉框架已经基本搭好,非常全面~!很赞~!现在大家集思议往里填内容完善丰满起来,就可以落地实行了。

末学不才,针对第3类““国学学习体系”里面的“课程内容”我想提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经历。我本身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差不多刚好是两年以前,我的人生算是走到了最低谷,最不开心的时期。那个时候虽然事业挺红火,感情也挺顺利,男友细心呵护,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可是我就是开心不起来~!就是作,就是想折腾,就是觉得什么都没意思,那个时候生意也不用操心很稳定,赚钱却不开心,就会想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思是什么?(小插曲:那时候还特地去买一本书叫:人生的意思,国外的,内容记不清了,对我当时没有任何帮助)

后来偶然之间,上了一次传统文化两天半的公益课“孝行天下”,一下子打开了我的心,那堂课让我明白:“其实,我以前是闭着眼睛在活着,是在摸黑中活着…因为我根本都不知道这世界的游戏规则呀,完全是在靠运气活着……我们大部分人又何尝不是是如此呢?”
其实,游戏规则古圣先贤早就告诉我们了,但我们大部份人没有学,或者说只是口头上学些皮毛的道德教育,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生活中也没有去落实……
我们五四运动把孔家店砸了,传统文化断了100年了……80后,90后普遍都缺乏道德教育的多,上了那堂课,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太差劲了~!我的同年人大都跟我差不多差劲~~(当然,和君学子是相当优秀的,毕竟是从那么多优秀的人中千挑万选出来的),回想自己,如果不是这两年来努力改过自新根本不可能考入和君,物以类聚嘛。
人生真正掌握了游戏规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啊!~以前,我也在努力,但往往方向不对呀!都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现在才真正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的我活的更努力,更开心,更快乐~!更洒脱~!对未来充满希望,大部份时候看一切都很美好~!
这是传统文化两年来对我的改变,总的来说,现在真正明白了:学习传统文化最终可以真正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这两年来,我学了什么呢?看过哪些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呢?

《遇见未知的自己》 《了凡四训》(影响最大) 《子弟规》 《孝经》   

《王凤仪语录》 《活法》等稻盛系列 《人间是剧场》 《十善业道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感觉职场培训最适合先讲孝道及五伦关系,孝道内容就太多了,很好讲,可选取材内容也多。
五伦关系用王凤仪老先生的思想比较好,不管是什么职务,作为员工,如果能帮他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最好的~能让员工更安心的工作,而且王凤仪的思想里面也有很多格物的内容,对于工作积极性、工作态度也有很大帮助。我身边有很多企业就用王凤仪的内容建议企业文化,效果非常好,员工好管理,工作自觉性高,公司业绩大幅提高!
然后讲《了凡四训》,《了凡四训》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讲法,有针对企业家的,有针对普通员工的。
《活法》等稻盛和夫系列适合对自己有要求了,想好了,找到方向了,想奋发向上了,这个时候学习更能接受吧,个人感觉,否则会看过激动一阵了,然后就不动了

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人个感觉,知其所以然非常重要,否则,只学些面上的行为规范没多大用处,不究竟,不彻底!现代人往往都很自私,有好处了才愿意干,才愿意坚持干~~那么,“所以然”是什么呢?就是因果,就是种子原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时间关系,进群时间短,昨天才知道要跟这个贴,没什么准备,说的不好,请大家见谅~!

作者: 陈星延    时间: 2015年6月20日 22:51
很多细节方面,可以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慢慢完善
和君来做企业咨询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进去,就是如虎添翼~太好了、太好了~!
作者: 杨四伟    时间: 2015年6月21日 23:57
加入的有些晚,但受兴趣和缘分的牵引,还是找到了组织,看过帖子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使命: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表述,如“让更多的人变得有涵养”;
2.课程体系:可以围绕着“为人”、“处事”、“格物”三个方面设计;
3.组织架构:个人认为可能一下子难以建全,但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一个主要思路,即“人才第一、产品第二、传播第三……”;
4.推进方式:万事开头难,可以用团队集体力量先开发出一套成熟的模式,然后再推广开来;
5.公益商业:个人认为可以看三个方面,一看付出,如果需要公众付出较多才能享受到的,则公益成分多点,如果需要和君同志付出较多才能输出成果的,则可以商业成分多点;二看群体,如果相关内容可以传授给广泛人群,则公益成分多点,如果只能传授给少数人群,则可让商业成分多点;三看阶段,就像小米手机的推广方式一样,初期售价高点,让商业成分多点,产品成熟后可变更为公益。
以上,与大家共同探讨。
作者: 如蕤    时间: 2015年6月23日 09:05
殷成敏 发表于 2015年6月20日 19:34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是否可以形成两个人互帮互助小组,相互促进监督。

好主意:)
作者: 王利锋    时间: 2015年6月23日 14:51
国学如何生活化,习惯化
作者: 陈星延    时间: 2015年6月23日 15:31
陈星延 发表于 2015年6月20日 22:46
看了郭同学发的帖子,感觉框架已经基本搭好,非常全面~!很赞~!现在大家集思议往里填内容完善丰满起来,就 ...

我这么提出是因为身边在好多这样的企业,员工从几十到几百,甚至上千人通过类似的培训对企业管理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益处哦
作者: 陈星延    时间: 2015年6月23日 15:31
陈星延 发表于 2015年6月20日 22:46
看了郭同学发的帖子,感觉框架已经基本搭好,非常全面~!很赞~!现在大家集思议往里填内容完善丰满起来,就 ...

我这么提出是因为身边在好多这样的企业,员工从几十到几百,甚至上千人通过类似的培训对企业管理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益处哦

作者: 顾越峰    时间: 2015年6月23日 16:26
本帖最后由 顾越峰 于 2015年6月23日 16:36 编辑

国学的切入点
      国学目前呈现着一种矛盾的情况。一边世人皆渴望国学,易经、论语、老子等等。百家讲坛等国学栏目爆红于荧幕。另一边,大多数人又认为国学起点很高,需要很深的修养,国学高大上的形象将很多人拒之门外。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国学的切入点的问题。
      现在社会上的培训很多,经济、金融、管理、HR等等,虽然国学近年来的课程日益增多,但课程及求学者仍偏少。身边很多人觉得国学好,但国学不能当饭吃。大家急着、忙着学习的都是与工作、生活戚戚相关的。
      其实国学与日常生活、工作的契合度是很高的。易经、论语、老子中很多经典的言论,迄今为止仍让人振聋发聩,对工作、生活有着较高的指导意义,如果从此深挖,以国学与现实的结合为契机切入,得到的将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致力于不仅让大家知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易经,还要让大家了解易经更有“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等立世、醒身之句。
作者: 刘国庆    时间: 2015年6月23日 16:47
和君国学之一

和君国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到和君,是我人生的重要选择,期待在这里完成人生三度修炼。而选择国学兴趣小组,因为相信国学精神是人生三度修炼的重要基石。
看到了学长写的文章,我觉得想得已经十分周到了,我觉得对我自己而言最主要的是就是思考在这样的框架下如果能够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增强自身的使命感,来到和君,是要做一些事情的,来到国学,更是希望能够在这方面做更多的事情。很多的使命,我期待自己是发自内心的,很多事情,我希望是自己有内在驱动力去做的。
2、学会做一个优秀的合作者,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去共同完成一件事情,那么光会做事是绝对不够的,而应该在如何做好一个合作者上面作更多的文章。
3、积极思考如何能够将和君落到实处,过去我们常常会面对很多的误解,国学只停留在精神层面,并没有做到聆听内心的声音,也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真正的应用。这是我们未来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同时,个人也有一些想法。
未来和君国学,除了传播思想,很重要的是能够贴近生活。和君的国学,必然要与别处的国学不太一样。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能像做一家公司一样来经营和君商学。现在是草创阶段,我们其实是要做好布局,建立制度,同时有一些像公众号之类的宣传窗口。现在做的是打好基础,布局未来的工作。接下来的一个阶段,会是初步业务的开展,比如说会有一些固定的活动开展。最后,国学可以做的事情还可以很多,比如说国学是不是可以真正用于企业管理,我们可不可以共同经营一家企业,用国学进行管理,或者和一些企业合作,用国学来帮助企业发展。产生收益后,可以有助于国学的推广。
梦想珍贵,行者无疆。
作者: 许剑    时间: 2015年7月1日 22:01
本帖最后由 许剑 于 2015年7月1日 22:05 编辑

看了郭师兄和部分同志想法,深感叹服!两个想法:
1、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很混乱,有些东西霍乱人心,很具有蛊惑性,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毒害,能否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事件,从国学和历史角度给出专题式讨论,起到正本清源、引导人心的作用,当然这个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要考虑如何规避风险;
2、分析其他国学公众号特点,博彩众长,突出和君特色,就像我们写论文都要有文献综述一样,这样才能打响品牌,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整合他人,提高效率,要做当做最好,追求NO1!这个工作其实是当务之急,根基无比重要,其他的都可以慢慢来!
3、尽快组织交流,面对面预言交流是最高效的交流,和君的小伙伴都很忙,建议尽量组织大家坐到一块,拿出半天甚至一天时间, 要有wifi,便于不能到现场的人远程参与,我在八届试过qq讨论组音频会议,效果还可以,yy视频据说也不错,技术上可能需要试一个手段,保证线下交流效果,试好了就在和君范围多推广,我在本届提过类似建议。第二条的文献综述,结合诸位同志的观点,就可以作为第一次讨论的内容~~有人提到目前有很多国学公众号,综合组能否把这些号列个单子,让大家自行认领,2~3人一组(避免一个人观点偏颇,漏失珠玉),分头分析总结~~

作者: 周叶    时间: 2015年7月8日 09:02
周叶 发表于 2015年6月20日 09:18
赞一个,本人觉得这提议有可行性。

已加微信
作者: 许剑    时间: 2015年7月8日 20:32
建议每天的积少成多、积微成博专题可以对每天的讨论内容筛选一下,不一定全面复制,一来有些内容确实是普通话占用版面,二来耗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对操作者和阅读者都是,就我而言,实在是没时间浏览太多bbs信息),三来相信以国学群同志的正心诚意,定不会遗漏珠玑(即使疏忽了也可以安排专人补充),希望咱们的积少成多专题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含金量的专题~~~
作者: 顾越峰    时间: 2015年7月24日 15:30
看的迟了,先mark一下,回头仔细回复




欢迎光临 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http://bbs.heju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