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标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打印本页]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12日 23:24
标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7年2月27日 10:54 编辑

一、旨趣
君子之道,修己以安人,“安人”不离“修己”,“修己”不忘“安人”。
涵育明道救世之士大夫精神,挺立儒商群体之家国天下情怀。

二、路径
(一)日课
每日定课,雷打不动;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日就月将,习与性成。
①每日定课一章,至少读诵经文10遍。
一章即论语一则,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阅读并抄录注疏,至少一种(毛笔字抄写更佳)。
③心得、札记一条。
说明:
(1)①为最低要求,②为基本要求,③为进阶要求。
(2)每日将自己的日课情况贴在微信群,参考书见后。
(3)鼓励学修小组成员在群内就当日主题进行全方位的阐释和联想,立足文本但不限于文本,参考注疏但不拘泥注疏,联系自己的切身体悟、联系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将经典激活,融入自己的生活。
(4)由学修小组遴选出专人负责每日的资料整理和问题搜集,定期(如一周)集中作答。
(二)月讲
月度会讲,切磋砥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相观而善,共学适道。
①每次会讲推选若干(可自荐)讲述1月以来的学习心得。
②相互问难,分享激荡。各地小组通过网络互通(微信、YY语音),期待水涨船高。
③挑出最用心同仁予以表彰。
(三)时论
①以我为主,季度辅导,提炼问题,约请儒门先进三五位坐而论道。
②专题讲演,约请学界领袖、商界巨子及新锐,以一段时间内日课相关的主题为中心展开,如儒家义利观的现实意义,儒家财富观等。
③约请经济思想史专家、管理学专家等贯通古今。
②、③参考和君大课形式,既有现场会场,也有网络会场;讲座结束后在论坛开贴,小组同志发表感想。

三、附录
(一)预备课程
①《大学》经一章传十章,11天过一遍。
②对经典的态度,以马一浮、钱穆、陈寅恪、汤用彤等为中心。
③读经典特别是读《论语》的方法,以程朱陆王、马钱陈汤为中心。
④修身方法。曾国藩日课十二条等。
(二)参考书目
①清陈濬《论语话解》、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
(没有或稍有文言基础)
②宋朱子《四书集注》之《论语》部分(最经典最权威,迄今无人从整体上超越,《或问》、《语类》可参;清简朝亮《〈论语集注〉补正述疏》颇见功力,惜学界注意者罕)
③杨树达《论语疏证》(经史互参,陈寅恪先生为本书作序时认为,此法殆与宋贤治史之方法暗合,为治《论语》者从来之所未有,可为治经者辟一新途径)
④魏何晏解、梁皇侃疏《论语集解义疏》,保存了大量的汉魏古注;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收进“十三经注疏”;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清程树德《论语集释》等,行有余力者可参看。


萧师俭简介:

1982年生,湖北汉川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学学士、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师从楼宇烈先生研习传统文化。现任《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辑。和君商学院八届在线班学员。

系第二、三、五届“书院传统和未来发展论坛”组委会委员、贵州师范大学国学社指导教师、北京大学耕读社师友团成员、北京大学道学社创社理事、北京大学国学社理事、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学会荣誉会员、燕京读书会首任执行会长、北京苇杭书院教习、北京继光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担任《清华研究生报》副主编、《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执行主编、中国科学报社旗下科学网博客频道主管,清华大学西麓学社社长、北京大学国学社副社长等。

系《为人与为学:胡适言论集(评注本)》(中国纺织出版社)编纂者、《<群书治要>选粹与导学》(人民日报出版社)副主编、《楼宇烈先生八秩颂寿文集》(九州出版社)副主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论坛》《世界宗教文化》《云梦学刊》《孔庙国子监论丛》《宗教哲学》(台湾学术性期刊)《北京晨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系《少儿国学》(曾名《小学语文·国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特约作者、《水木清华》(清华大学校友总会主办)特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译著《全球公民社会?》校对者,参与中华书局版《中华文化基础教材》的修订工作,参与中华书局版《蒙求·历代蒙求·四字鉴略诵读本》《龙文鞭影诵读本》的编写工作,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宗教研究方法讲记》的编纂工作等。

许久没整理了。从这周从心开始。从新开始。
作者: 蒋丹红    时间: 2015年7月14日 10:07
收到!从今天开始研习!
作者: 刘婷婷2    时间: 2015年7月14日 10:50
报名学习!
作者: 齐全1    时间: 2015年7月14日 11:31
修己以安人,趁着暑假认认真真修行。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14日 15:38
齐全1 发表于 2015年7月14日 11:31
修己以安人,趁着暑假认认真真修行。

(⊙o⊙)嗯嗯。正在看弟子规。
作者: 张从寿    时间: 2015年7月14日 16:43
报名学习!
作者: 蔡亚男    时间: 2015年7月14日 21:11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14日 23:13
《论语》学修日课情况以及学习心得、问题总结 7月14日
    《论语》学修从昨天正式开始,今晚在微信群里大家对这两日的学习心得收获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讨论的内容摘录如下:
    蔡亚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没看注解之前,我会直觉认为古人教导我们要听从父母的话,遵从他们的志向,这样才是所谓的孝道。但是这种解释和现在的教育理念相背离,也不符合常理。看了注解才知道,这里的志指意志,包括思想态度,行取字表意言行。这里通过父在与没的对比,说明真正的孝指对待父母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即使父母去世的时间再久,也不会情感淡薄,始终言行如一,也就是说父母始终在心里。
    刘婷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什么说为人孝弟,就不会是犯上作乱之辈呢?善事父母叫“孝”,善事兄长叫“弟”。一个人若能做到孝弟,说明他心态和顺、没有悖逆之心,不会冒犯在上之人,自然更不会作乱了。这样的一个逻辑,说明德行中、有的要素是根本的,只要这个根本不坏,那么人的行为自然不会坏。君子修德,一定是注重根本,本心正,其道自生。(和君文化里面一直提到君子务本,出处就在这里。)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孝弟”是“为仁”的根本,而不是“仁”的根本。“仁”是本性层面的,而“孝弟”是行动层面的;和“仁”这个层面相同的是“义”“礼”“智”。“孝弟”只是“为仁”(或者可以换句话说实践“仁”)的根本。“孝弟”行于家中,先是一家得以仁爱和睦,推而广之,则天下都可以普得恩泽,这也是“亲亲而仁民”提倡的意思。对着《四书章句集注》在复习,多用的先人的意思,加了一点自己的白话。
    …………
    坤学师兄讲,“大家从头开始研习,不在多,贵在坚持。”每天做成一件事,让论语的学习成为每日自然而然的习惯。此外,大家的问题或心得发在微群或论坛都可以哦O(∩_∩)O~~。
作者: 蔡亚男    时间: 2015年7月15日 22:01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字由人与需组成,指对社会需要的人。孔子将儒分为两类,君子之儒,小人之儒。小人之儒是说文章写的好,书读的好,理也讲的好,然而缺乏社会经验,无法对社会做出贡献,即书呆子。君子之儒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情练达,深谙世故,需要子路的“果”,冉求的“艺”以及子贡的“达”。果指做事果断,达指通情达理,艺指多才多艺。少年轻狂,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经过三年的工作历练之后,终于发现自己见识之短浅,能力之有限,始见人外人,天外天。希望还在读书的XDJM们抓住任何可能的实践机会,力求早日成为君子儒。
作者: 郭蕾    时间: 2015年7月15日 22:05
好好学习!
作者: 郭蕾    时间: 2015年7月15日 22:05
好好学习!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16日 12:41
郭蕾 发表于 2015年7月15日 22:05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作者: 郭蕾    时间: 2015年7月16日 22:37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越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越难。
作者: 郭蕾    时间: 2015年7月16日 22:37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越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越难。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16日 23:41
胡志超1 发表于 2015年7月16日 15:09
贵在坚持

不能让这成为了三分钟热度。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16日 23:43
郭蕾 发表于 2015年7月16日 22:37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越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越难。

所以上帝造人的时候,让人有四个爪却只有一张嘴巴。少说多做,坚持下去。一起加油!\(^o^)/~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16日 23:50
《论语》学修日课情况学习心得摘录 7月15日、16日
刘婷婷:
    论语日课:“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省,按照三个方面:为别人谋事是不是没有做到尽自己的能力?和朋友交往是不是没有实心实意?师傅所教授的是不是没有熟习于心?朱子解释的,“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这三个自省原则,先讲忠信、再讲传习,说明忠信为传习之本。曾子如此诚切,无怪乎从他一脉一直到子思子、孟子,一直得孔子真义。按此三则每日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大家加油。
    论语日课:“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其言、令其色,也就是说用巧妙的辞令装饰言语、装出和颜悦色的神情,这样的表现的话很少是仁的表现。结合上一章说孝弟是行仁之本。这章就说了什么表现不是“仁”。“君子务本”,花言巧语、只顾外在的矫饰而忽略应发自本心,不是儒家所提倡的。
    已经懂得的道理总要落实下去才好。同志们,加油!\(^o^)/~
作者: 蔡亚男    时间: 2015年7月17日 22:37
【2015.07.17日课】推己及人难又难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贡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虽然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但是也足见真正能做到之人寥寥。大多数世人属于“千年的媳妇熬成婆”,以此求得自身平衡。能够有意识甄别“老烦人”的行为,并有意识的避免,已经不失为一个可爱的人。虽然属于中华文化结晶,但是普及方面却远远赶不上日本。在日本,不给别人添麻烦已经成为基本道德素养,深入人心。可见,我们和君国学弘扬中华文明意义之重大!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18日 04:48
《论语》学修日课学习心得摘录 7月17日

刘婷婷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说,治理一个千乘之国,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取信于民,要节约开支、爱护人民,差使百姓要在农事之隙。“千乘之国”是能出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诸侯之国。这五个治国原则,看似简单,但真能践行到底,尧舜之治也不过如此。这五者是治国之本,孔子只言这五者而不多言其他,和“君子务本”的精神一脉相承。
韦永烈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一定抛弃三者之一,那个先,孔子先去掉足兵,然后是足食。因为,民无信不立,有了足信,自然会有足食足兵!如此治国之道,非常简单,可好像只有欧美及日本可以做到,在中国,倒成了咄咄怪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孔子的治国核心理论,既德主刑辅。在流动性很差的农业时代,每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人际关系也简单,以家族为中心,在这个范围内,推行德政礼制是可行的,在此之外,以国家刑法辅助,约束陌生人关系,这样一来,整个国家也就能顺畅有序起来。而现代社会,以工业甚至互联网为根基,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流动性的大爆炸,相较于以熟悉人为主要关系的农业时代,社会人际关系已经演化为陌生人为主之关系,这个时候,德主刑辅就应当倒过来,变成刑主德辅。很显然,不是孔子有错,而是不知变通的人有错。
    (崔九娟:德律是内在约束,刑罚是外在约束。人的认识觉悟与自律是不断发展提高的。社会越发展,却要靠严刑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这个刑字,绝非严刑之意,而是法治之意。
杨轲
    道德治国的根基是不稳滴,法律才是支持,完善的立法通道才是根本。/取信于民/还是停在以政府为主的思想上。现在的权利机构做的还不错,媒体做得差些。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皇帝极权 ,皇权天授的统治。我们现在是每个人让出一部分公权力交给法律。不一样 不能比 。现在让儒家和治国联系起来比较牵强。
    大家讨论着正热烈的时候,群里熄灯时间到了~精彩继续-_-||
    和君八届,百花齐放。大家在群里各抒己见,让我想起了春秋战国时候的诸子百家争鸣。
    我一直向往那种门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而且社会的这种和谐不是通过法律的外在约束实现的,而是靠人们的自觉行为,人们的个人素质修养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_^)如今社会法治与德治该如何平衡取舍呢~
    同志们,早安!
   
作者: 郭蕾    时间: 2015年7月19日 22:47
2015.7.19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成人一般都不喜欢别人批评自己,现在的社会潮流就是说让别人高兴的话,讨好别人。
怎样做到在大环境中,保持内心的真我,同时不违背当下的社交规则,是一个不断权衡和调整的过程。
作者: 张柳柳    时间: 2015年7月21日 10:03
好赞,向大家学习!
作者: 张柳柳    时间: 2015年7月21日 10: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这让我想起我们和君的“收到!”收到即代表着能够做到!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21日 22:27

论语学修日课情况及学习心得和相关问题总结 7月21日
    今天是论语学修第二周的第二天。首先跟同志们做检讨(>﹏<)。一是自上周五以来微信群里讨论的日课情况我一直没总结,二是我没按照规定的学修计划和做法来。知错不改更是错。要求自己要坚持用行动说话了〒_〒。
    7月20日
    蒋丹红
    ——最近在学习论语,第一篇就是学而篇。我想问一下学而时习之的那个“时“,是时时,时常的意思,还是说是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呢?
    ——最近刚好在看傅佩荣先生写得《细说论语》,他在书中对“时“的解释是}在恰当的时候的意思。
    于宏学
    ——什么是恰当,什么是时常?这东西感觉没法量化。
    张鹏
    ——都行。看古文注解要习惯几种解释,然后自己慢慢琢磨。不像中学时有标准答案的。
    蒋丹红
    ——刚开始学习,感觉会拘泥于字面意思。
    闫家强
    —— 非也,这强调回顾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乐趣,恰当可指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中的时间安排,也可是需要用该知识的时候,类此。
    ——先通读,树立全文感。
    于宏学
    ——其实没有对错的,拘泥于文字会让自己很痛苦,个人理解。
    王蕊
    ——比如先生的大课,学习好了,恰当时运用,是不亦悦乎?常常运用也是不亦悦乎。
    张鹏
    ——不能拘泥。先顺着即好。通读琢磨体会,这个不是以前考试性的学习。
    闫家强
    ——我们学习程度领悟精神,指导生活层面足矣。

    刘婷婷
    论语日课:“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出外顺从兄长,谨慎、言而有信,广泛地爱众人,亲近仁德之人。这样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学习诗书六艺。“尹氏解读说“德行,本也;文艺,末也。”孔子的这番话,实际上还是在说一个本末的问题。书本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始终是德行。德行不好,再多的知识技巧也无法造福于社会。反而会变成为祸的工具。在论语后面部分有说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也可以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联系起来理解。如果行为实践都没有做到就学习诗书知识,也许众多的知识会让心迷惑,反而淹没纯真的本心;如果行为实践做好了但是还不学习诗书知识,就没有办法从书中再次印证考究圣贤之道,不知道道理本来如此,久而久之,行为变得出于私意,也会跑偏。和君让我们不光是要修炼底蕴知识,更是要修炼人生的态度、气度,也是同样的道理。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23日 16:56
论语日课 7月22日
刘婷婷
论语日课:“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一个人能够重贤德而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辅佐君主能够奉献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言语诚实行动有信用。虽然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过了。”这四项都是德行方面的良好表现,子夏这么说,意思还是在于认为学习不是单纯为了知识、而是能够通过学习知识体悟道理并且躬身实践。行为的德行才是更本质的,而不是纸上谈兵的道德礼仪。所以整个“学而”,都是在讲君子务本的道理。说了这么多,我们也要实实在在地在与人的交往中做到,才不是纸上谈兵。
作者: 郭蕾    时间: 2015年7月23日 22:43
“君子不器”这句话,各家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教科书的解释采用何晏和朱熹等人的说法,为“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具有某方面的才艺,应当多才多艺。”
个人觉得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中的说法:“‘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更为合理,君子要适应环境,通过不断的学习,让自己在各种环境中都融会贯通。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26日 21:28
论语日课摘录
0723论语日课】【刘婷婷】《论语学而一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君子如果不稳重就不会有威严,如果学习就不会拘泥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对于“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程子他们的解读是说如果君子不内心厚重就不会有威严、不厚重的话这样学习也不会稳固。在我看来,学则不固不是不重
【0724论语日课】【刘婷婷】《论语学而一则》“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是指丧事要尽其礼,是指对待身边的人的逝去时要有审慎的态度;追远,是指祭祀要尽其诚,是指对待祖先要诚心追怀。慎终追远,表明了对于已经和现世有距离感的人事还葆有一颗感念追怀的心并且恪尽礼仪。这是我们对人的终极归宿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一种厚德的表现。
【论语日课0725】【刘婷婷】《论语学而一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到一个国家,一定会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主动求得的,还是别人给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的品行让他具备了这种资格。夫子的求得,也和常人求得的方式不一样啊!”
子禽,一说是孔子的弟子,一说是子贡的弟子。子贡是孔子的弟子,这个很明确。“温、良、恭、俭、让”,温,和厚;良,易直;恭,庄敬;俭,节训;让,谦逊也。圣人德容如是,国君一见就恭敬信服,自然会主动问政,不必像常人一样主动谋求。

【150725论语日课1】【萧师俭】《论语学而》篇一则,参阅集注、正义、话解。前二者为温习,后者为内子复印陈心泉先生书,颇接地。

【150725论语日课1】【崔九娟】《论语·学而》一则。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处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处。这是因为为和而和,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礼”跟“和”这俩字该怎样理解?礼,礼制;和,和谐。这样?我现在还用高中做文言文阅读题的思维来理解礼跟和的意思可能太狭隘了。
书上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又说:本章大义,言和必和顺于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若强立一礼,终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礼非严束以强人,必于礼得和。此最孔门言礼之精义,学者不可不深求。这样的话,有的地方把礼的意思解释为“恰当”,是不是也是可取的了?
昨晚睡前跟师兄请教了下:礼跟和该如何定义分辨。师兄说:礼制,用现在的话说是道德规范和人等级的问题。人有等级,在礼制的前提下希望等级间相处和谐。就像现在的法治社会,人们要和谐自由,也要在法律的框架之下一样。恰当的意思,也就是不逾矩。
作者: 郭蕾    时间: 2015年7月26日 22:52
这两天《论语》学习不够,给自己加加油!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27日 23:33
论语日课摘录 7月27日
【150727日课003】【萧师俭】《论语》一则。
【猪尾巴】没它不好看,有它不压称。鸡肋之意。今天学到的新词。

【150727论语日课2】【蔡亚男】
学而第一,为论语之首篇,是人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朱熹论语注解里讲如果远方的人都能成为朋友,那更何况是身边的人呢?强调学问的影响范围;而南怀瑾《论语别裁》里面讲,做学问是一件孤独的事,“远”形容知己之难得,强调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是从自身修养方面来讲为学;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做学问,有可能永远都不能被人所理解,而很多自诩做学问的人都渴望被世人接受、认同,而在暂时不被认可的情况下就会怨天尤人。真正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人,会反省自身、通过自身不断精进以谋求进步,最终寻的真理。
综合学而的三句话,做学问,首先要自得其乐,然后分享所得、与人同乐,最后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能做到这三则,才能在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时,不会“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师俭师兄:俺读的第一本注释书也是南老这本。南老洞悉时局,三教圆融,文字畅快淋漓,用梁任公的话说,读来可增兴味,但问题在于,根基不深的话,不容易把握的准确,所以读几本最经典的注本是很必要的:-)俺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150727论语日课】【刘婷婷】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仪的应用,以和为贵。前辈君王的治国之道中,以它为美,不论大事小情都是按照和谐的原则在进行。如果还有不能处理的状况,那是因为知道和为贵而一味为和而和,不用礼仪来节制,所以也是不行的。”“以和为贵”这种说法大家都不陌生了,出处在这里。这里既强调了“和为贵”的一面,同时更强调了,以和为贵是要和礼仪一起并用的。礼仪代表了规矩和节制,带着严厉的因素;而和代表了一种从容不迫,带着亲和的因素。我们不应该把“和”仅仅认为是不争吵无纷争的表面状态,一味追求“和”。礼”与“和”的并用才是中庸之道。在程子看来,“和”代表的是一种“乐”的精神。“礼”“乐”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后再继续讨论。

师俭师兄:其中几句话特别喜欢,可以与此章相发明。“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贵贱。上下协调就会互相亲近,贵贱区别就会互相尊重。过分强调乐会使人际关系随便,过分强调礼会使人际关系疏远。)。“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人道之极,莫过爱敬”,真是至理名言,与人相处之道,不过此“爱”“敬”两字而已,二者又有一定张力,必须保持恰好的中道,这正是有子强调的意思。

【150727论语日课02】【崔九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根据尹氏的意思,做到前面四件还不足,需得有这个前提:“取正于有道”。道,是“事物当然之理”,这个 理 跟这个 礼 有什么联系木有。不知道大家都是怎样理解的( ⊙o⊙ )?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给我的感觉是:学习的时候特别专注,甚至废寝忘食。除了看小说,学习的时候还没到放学的点我就会觉得饿了……
单看食无求饱四个字,我最先想到的是凡事要把握“度”。再看到居无求安这四个字,想到的就是物质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工具,人不是物质的奴隶。然后继续看下去,慎于言,想到的是 弟子规 里面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闲莫管”。读完全部的以后,整体来看就会有另一层意思了。
师俭师兄
论语中有多处论及“好学”,此其一也。可以将论语中涉及“好学”的章节汇集在一处,集中体认,这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有一个网站特别好,http://www.ldbj.com/lunyu/lunyuquanwen.htm,这里将论语全文在一个页面上汇集了,可以直接搜索“好学”,整部论语中的“好学”相关章节就尽收眼底了:)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30日 06:30
论语日课(7月28日)摘录

【150728论语日课】【刘婷婷】论语学而一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信要符合事之所宜,言语才能得到践行。致敬要接近礼仪节文,才能够远离耻辱。所依靠的不离开可亲的人,也可以宗而主之了。”
今天读到这一则,有些迷惑。特别是最后一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朱子解释为“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依什么?可亲之人是指血缘上的还是心理上觉得可靠的人?宗而主之的具体意义是?
还有就是前面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朱子认为逻辑关系是“信近于义,所以言可复”“恭近于礼,所以远耻辱”。而十三经注疏里面,把复当“覆”字讲,意思是说守信只是近于义,可以不必是义,所以言语可以不践行;恭只是近于礼,所以勉强做到免耻辱而已。在十三经注疏这种说法里,强调的是信、义的区别,恭、礼的区别。
虽然小小一则,可是发现有太多可以值得思考的,未完待续。

【150728日课004】【萧师俭】《论语》一则。
【传不习乎】刘心泉《论语话解》很直白有味:师傅平日教训,必是望我有志上进、我得他传授时节,有不用心学习的没有?楼先生以及国学院诸位老先生的传授,王明夫先生以及组内导师(已经接受和君的安排拜师)的传授,自己是否用心研习体悟了?想来惭愧。


【150728论语日课3】【蔡亚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君子务本,务,专力也。本,犹根也。言君子凡事专力于根本,根本立,则其道自生。从观孝弟者的外在表现来看,孝弟是为仁之根本,仁道自孝弟而生。然而,孝弟是仁的外在表现,却不是仁之根本。仁为性,孝弟为用。虽然孝弟本身并不是仁,但是可以通过孝弟的行为来引导自身仁的修养。正如平时人们常说的“修身养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150728 论语日课3】【崔九娟】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裕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算可以了,但不如贫而能乐道,富裕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可以开始与你谈《诗》了。告诉已知部分,就能推断未知部分。”

“无谄无骄,止于有守而已;乐道好礼,则进而有为矣。”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於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意谓得道之人,穷困也快乐显达也快乐,所乐的并非穷困显达。穷达无二致,只似寒暑风雨的节序变化而已。

超于贫富之外。五柳先生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一种超脱物质之外的淡定跟洒脱。不依赖物质而能够自得其乐。

以及,义理是无穷的,不能想当然地自我满足。学无止境。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30日 06:34
论语日课(7月29日)摘录
【150729论语日课4】【蔡亚男】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好;令,善长、善于;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想起领导曾对我说,讲话做事要根据对象做调整。对于脾气急的人怎样对待,对于新人如何对待,对于做事马虎的人又如何对待?千万不要对所有人用同一种方式方法。结合这里,巧言令色强调单纯以悦人为目的扭曲事实、夸大其辞。而在生活中,其对立面绝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因时因势而行事,讲求的是态度、方式方法。就像水一样,本心未变,其形变幻无穷。


【150729论语日课005】【萧师俭】《论语》一则。
   【按摩三百】小女回京,和外婆一起养成一个习惯:每晚趴着按摩三百下才睡,而且必须数数数出声,一有马虎,她就会扭过头说,没数上。今天给她老老实实按摩三百下,已经酣然入睡。这也属于“敬事而信”吧?

【20150729论语日课】【刘婷婷】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追求饱足、在居住上不追求安定,对事情机敏但言谈上小心谨慎,靠近有道的人士来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在这一则里面,孔子又定义了一下“好学”,看来除了在志向上的一心向道(日常起居饮食上都不再留心)之外,还要做事机敏、言谈谨慎,更是要靠通过亲近有道之人而不断匡正方向、避免自行学习产生的偏离。孔子谈好学,从来都不是光指学“文”,而更重视学之本--内在道德、仁义的领悟与践行。把论语中关于“学”的所有篇章理出来看,应该很有意思吧。

    【150729 论语日课 4】【崔九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我,要担心的是我不了解别人。”
    患:忧愁,怕
    知人之所以可贵,而我之不知人所以为可患。Why?
    对“人”的理解,分两层意思的话:
    1、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根据这个解释,“非孔子,则不知尧舜之当祖述。非孟子。则不知孔子之圣,为生民以来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贵,而我之不知人所以为可患”,可以把“人”理解为有教养知识的人。我跟自己讲因为孔子孟子都是贤者而非没文化的人,所以就这样理解了。两者区别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白丁”之别。(觉得这样解释太牵强……)
    2、人:不做上面这样的分辨,就是普通意义上的人。
    专心致志与自己相处,并不比拥抱整个世界更家容易。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有人喜欢你,也会有人讨厌你,既然不能周全所有人,为何不去做自己成全自己?别轻易辜负每一份热情,别刻意讨好每一份冷漠。
    我可以跟自己玩得很好,可以练习着不向太多的人表达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面的人,怎么理解?
    觉得自己在咬文嚼字……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31日 17:32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7月31日 18:01 编辑

    总以为做小事其实很简单,可是坚持下来就难了。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7月31日 17:59
论语日课(7月30日)摘录
【150730论语日课 5】【崔九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
不贰过:不犯同样的错误。贰,重复,一再。
亡:同“无”.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不迁怒,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是一种自我独立,一种担当。
不贰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能两次都挂在了同一棵树
“好学”两个字该怎样解读。好学生,喜欢学习,还是其它的?觉得这是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持续思考的问题。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讲求忠信的人很多,可是像孔子一样好学的人就不多了。看到这里,只觉得孔子可爱实在又客观自信。
人之初性本善,具有美好品质的人很多,可是并非一个品质美好的人都能成功,大概与他们不好学有很大关系吧。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
敏:勤勉。
下问:向下请教。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指的是敏捷地做事。
敏而好学中的敏字,指的是聪明。觉得它俩意思差不多,就是换了个说法。
“有余力,则学文”这里的文是名词,指的是文献知识。多读书。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日 22:39
    【150730论语日课001】【钱莹】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延伸理解】我们常说人如其歌,大概就是人的内心通过其演唱的歌曲可以反映出来,比如我欣赏的李健,将充满深意或饱含深情的歌曲都能演绎的非常具有感染力,想必与他本人平日的修为大有关系。还有很多艺人合一的艺术家,往往都是强调先做人,后修炼技艺,也是此句的现实表现。
    【150730论语日课5】【蔡亚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经想过为何将这一句放到学而篇中,始终没能明白。朱熹注语,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学不仅仅指知识、礼仪、谋略,而最最重要的是忠信、真诚之心。正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日 22:46
    【荷月十六150731论语日课007】【萧师俭】《论语》一则。
     一周内船山《宋论》阅毕。集中精力,如朱子读书法所说“通一书而后及一书”,此书未毕彼书不起,念兹在兹,有空就往下读。

    【150731论语日课6】【蔡亚男】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该篇放到学而里面,取其“务本”之意。严肃认真的做事从而取信于民;节制用度,做到不伤财、不害民就是一种爱民的体现了;选择农闲之时使役人民,使其尽其本职,得以豢养全家;此五者,皆务本之意。即使不为政,以身作则,做到恭谨勤勉、节制礼让、尊重他人,一样会吸引周边的人,成为受爱戴的人。
     
    【150731论语日课002】【钱莹】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延伸理解】反观现在的婚嫁,为女儿置办嫁妆本应是祝贺祝福之意,却成了攀比的焦点,甚至有作秀之嫌。而另外一个极端是裸婚,本意是从俭,但却有的太过于简陋者,连家族内的相聚祝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仪式都省略了。孔子的意思是繁文缛节过盛倒不如从俭,但也不是赞成过度的简陋反而失了礼,最理想是”合于中“,正是体现了中庸的精神。
    张从寿:必要的仪式是需要的!比如和君的课堂礼就很好。人需要一种仪式感,敬天爱人!
    师俭师兄:必要的仪式是取得正式身份的重要方式。 《礼记.内则》中有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即婚礼的仪式,为的是止淫奔和始乱终弃,为的是将新人正式纳入到家族和社会关系中来。现在很多人开始得不郑重,结束得也草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式过于苟简,以为婚姻只是两个人的事。

    【150731论语日课 6】【崔九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六言:六种品德。言,德。
六弊:六种弊病。
居:坐下。
荡:放荡。好高骛远而无基础。
贼:损害。言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
绞:说话尖刻,言急切而不通情理。
乱:捣乱,闯祸。
狂:胆大妄为,狂妄。

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蔽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会变得愚蠢;爱好聪明才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放荡:爱好讲诚信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害己害人;爱好直率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说话尖酸刻薄;爱好勇敢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好学,学的是礼制。“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从这则论语可以窥见一斑。孔子为什么到哪里呢都在强调礼?作为奴隶主没落贵族,他是想恢复封建等级秩序,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恢复礼制。这样么?
人在在修德(仁、知、信、直、勇、刚)的时候也要学习礼制?应该不只是学习礼制吧。如此,译文是否就是片面了。

师俭师兄六言六弊,赞,我们的教育尤其要反思“好知不好学”。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日 22:49
   
    【荷月十七150801论语日课008】【萧师俭】《论语》一则。
“过则勿惮改”,“勿惮”二字有力,怕个甚!汉高祖元气淋漓,是这方面的典范。
   
    【150801论语日课7】【蔡亚男】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德行,本也;文艺,末也;学之有先后,不可本末倒置。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特别有感于这句话,每天忙忙碌碌,接收大量信息,非常明显的感受到某些灵感正在缺失。这算不算是“灭其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说话做事变的流程化,缺乏亲和力,算不算是“灭其质”?如此看来,算不算是行而未有余力?之前也看过很多文章,讲每个人自身都是有能量限制的,他获得的成就上限有多大,受自己能量所限。这里的能量是不是就是“力”,那么有没有可能提升自己的能量呢?
   
    【150801论语日课7】【崔九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
朱熹把这句话的意思解释说是:进学不已。打小记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我们珍惜时间的。觉得怎样解释这句话没有对错之说,重要的是今人从自己所理解的意思中学到了什么。
水昼夜奔流无歇时。水包容万象。水以柔克刚。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大自然的智慧这也是。敬畏自然。
   
    师俭师兄:@方园 Laura 
    以最开阔的心胸去“学”做人做事的道理,时时践行,念兹在兹,内功修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同道闻风而来,相与讲明学问,但有人知己则必有不知己者,所以豁达的心胸是君子必备:-)
    第一句是“学而不厌”,是“成己”,知者之事也;第二句是“诲人不倦”,是“成物”,仁者之事也,然而“成物”亦由“成己”,功力愈深,影响愈大;第三句是“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日 22:53

【150802论语日课008】【崔九娟】
早起来的时候把之前抄录的论语读了一遍,还是一如既往地不爱 读 书。一边看着一边理解遇到不解的也会嘀咕读几遍。
体会最大的就是温故而知新。论语是浩瀚的海洋,当时做日课的时候我学到的只是它的一片浪花,现在回过头来学习,对它的了解会更多一点,或许就是两片三片浪花了/:,@P。
“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相比较而言,今人中的某些人是不是该汗颜了。
“本立而道生,虽若自然当有之事,亦资于人之能诱发而促进之”。人之初,性本善。后来的差异,环境后天教育使然。“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人。”“发于仁心,乃有仁道。”难怪说孔孟一家。
后面好学的章节,就像是为学的方法论了。学习也要“敬”,敬重学问,敬重古人的智慧,这样才会摆正姿态来念书。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日 23:03
【150730论语日课006】【萧师俭】《论语》一则
【家庭教育主要是无字教育】
“泛爱”与“亲仁”对举,是一般与特殊兼顾的仁爱,没有“泛爱”则狭隘(恋爱中的男生为了讨得女孩欢心,往往只对她一个人好,对亲人不耐烦,对陌生人如饭店服务员粗鲁,此人必定为一时之伪君子,决不可信也),没有“亲仁”则无所检择和趋向,无法择善而从,则必泛滥无归而心累,此为没有立足点之“为人之学”,亦决不可久也。
“学文”的重要性置于“力行”之后,是将无字之文置于有字之文并举而且更重视前者,因为无字之文正是家庭教育之主要内容,也就是打底子的阶段,是“绘事后素”之“素”,无此“素”则无此后之“文”,所以,孝悌忠信当为传家之本也。今日中国家庭教育失去根基,两三岁就被送入托儿所(胡适之等民国前辈都是五六岁外出就学)学习各种有字之文乃至洋文,真是本末倒置!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无本何以生道?这当然有种种时代因素,然而改变之方并非没有。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3日 07:13
【荷月十八150802论语日课009】【萧师俭】
《读通鉴论》上册,至孝文帝。船山有激而论,时常能发前人所未发而给后人以启示,当然,有时难免过于愤激而有失允平。
【论语日课20150802】【刘婷婷】论语学而一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问贫穷时不谄媚、富贵时不骄横,这样的为人态度如何。孔子对这样的态度表示基本的赞同,但是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这还是比不上贫穷时乐道、富贵时还能好礼。子贡听后大受启发,引用了诗经描述打磨玉石的诗句(对玉石打磨时要切之磋之、琢之磨之)来形容要对心性和人生态度不断砥砺提升的这种道理。夫子听后非常欣慰,赞许子贡能够告诉他的事情和道理中推论出下一步的意思,达到了这种程度,夫子才说他终于可以和子贡谈论诗经了。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4日 07:02
论语日课(8月2日、3日)摘录

【150802论语日课003】【钱莹】
【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延伸理解】孔子的时代有季氏将君臣之礼仪置之度外,可见若不能让国人明礼,守礼,就算是礼仪之邦也会丢失了礼仪的根本。现在我们及孩子大部分缺少圣贤之教诲,不明的又何止礼,复兴国学的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啊。

【荷月十八150803论语日课010】【萧师俭】
《读通鉴论》上册,至昭帝。有书要读,好期待坐地铁,不管人多不多,世界再小,一本书的空间总是有的。

【20150803论语日课009】【崔九娟】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子贡道:“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它还在人间。贤人能了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贤的人只能了解其中的小道理。到处都有文武之道。孔子处处都学,哪有固定的老师?”
  《师说》言:“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这则论语也有相通的意思。
    生活中不是缺少学问,而是缺少发现学问的眼睛,以及留心谦虚学习的那颗心。
  【一天,孔夫子带他的一帮弟子们上山游玩。他们在路边看见一个老汉正在树下专心地捕蝉。孔子站在旁边静静地观看。看了一会儿,孔子走上前去,和老人打起招呼来:“老人家,您捕蝉的技巧真是太高了!请问这其中有什么诀窍吗?”老人客客气气地回答说:“没什么诀窍啊,不过是熟练和专注而已。我捕蝉之前,练习把五个弹丸叠放在竹竿上,让弹丸不掉下来;捕蝉的时候,我眼里只看见蝉的翅膀。”
    听完老人的话,孔夫子若有所思,回过头来对弟子们说:“你们说一说,这位老先生的做法,给我们有什么启示?”还没等学生们回答,孔子自言自语说:“勤加练习、用心专一,这也是我们学习和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关键啊!”】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4日 08:40
师俭师兄的日课图片,我给拿来贴了哈~

作者: 张从寿    时间: 2015年8月5日 05:51
萧伟光 发表于 2015年8月4日 23:01
有加入论语学修群吗?欢迎共修,请联系九娟:)

伟光,已加入,谢谢!
作者: 李莲    时间: 2015年8月5日 08:18
想加入论语共修群,如何加入?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5日 09:01
李莲 发表于 2015年8月5日 08:18
想加入论语共修群,如何加入?

你加我微信吧。我把你拉到群里\(^o^)/~
18366153782 崔九娟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5日 09:13
萧伟光 发表于 2015年8月4日 23:05
韦、杨二位在论语学修群吗?好像没看到)

他们两位木有报名学修论语。这是之前他们在国学小组那个群里面提到的有关论语的内容,所以我就把它们贴过来了O(∩_∩)O~~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5日 10:04
论语日课(8月4日)摘录

【荷月二十150804论语日课011】【萧师俭】《乐记》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元帝毕。船山爱憎极为分明,经常有些让人惊诧的论断,如猛批史迁,猛批包拯和海瑞,有些熟悉的马上可以知晓其用心,有些就很想回头找《通鉴》仔细研究,究竟是否如此。


【20150804论语日课】【刘婷婷】
论语学而一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要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感到忧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为自己不了解别人而忧患。这段话还是反应了夫子一贯倡导的反求诸己、先从自身做起的观念。

【20150804论语日课010】【崔九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品德不加意修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义的,不能迁而从之。知道了不善的,不能勇于改正。这是我的忧惧呀!”
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
作为一个求学的人,不懂得从善,知道该做的却不去做该改正的却不去改正,圣人都觉得忧惧了,如果还有一点自知的话,怎么还不去学好呢?
现在觉得《论语》就像是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它是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可以衡量比较某些行为这样做对不对。
人的失败其实就是自我管理的失败。大清早的,对此又体会了一点。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5日 10:24
“君子无所争”


【150803论语日课004】【钱莹】
【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延伸理解】君子就连竞技竞赛也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之上,比如现代足球开赛前的演奏双方国歌,赛前赛后握手表示友好。这不仅仅是表现友好,更是君子风范的体现。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比试,竞争,若没了章法,不循礼,就会变成不折手段,胜之不武;真正的君子,就算是失败了也不会失掉君子的尊严和风度,就一样会受到世人的尊敬。
师俭师兄:“揖让而升下,而饮”当断为“揖让而升,下而饮”吧:)
钱莹:我读的是张居正版,可能有编排错误。
师俭师兄:魏何晏注,宋邢昺疏的《论语正义》和朱子集注本都是“下而饮”,不过没关系,不影响意思,有些句子,句读不同意思会相反。

   
“君子无所争”  

  日期:2008-12-13 作者:白子超 来源:新民晚报  
    八佾篇载:“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此章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孔子说:“君子对什么事情都不争。如果说有所争,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吧!双方互相作揖,谦让,然后登场;射完箭走下来饮酒。这种争是君子之争。”
    射箭,是西周官学的教育内容之一,也是孔子倡导的“六艺”之一,是贵族子弟以及武士、文人必学的技能。据《仪礼》《礼记》等书记载,正式且成规模的射箭比赛分四种:一是大射,全国性的比赛;二是宾射,贵族之间朝见聘会时举行;三是燕射,贵族间的娱乐;四是乡射,民间的比赛。所有这些射箭比赛,都有严格、繁琐的礼仪规定。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礼记·射义》)确实,在孔子看来,射箭是要分胜负的,是一种“争”,但君子参加比赛,重视过程超过重视结果。这种“争”,与其说是展现射艺,不如说是展现礼仪和品格。
    君子无争,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篇)君子矜持、自重而与人无争,合群而不结党。然而,“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争”,不仅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身上的动物性的表现,或说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情绪表现。问题是人生在世,不可受本能驱使。所以,晏婴紧接着正告齐国内乱中获胜的田桓子,不要去瓜分失败者的财产,说:“怨利生孽,维义可以长存。”怨,通蕴,蕴藏、蓄积。蓄积的财产多了,就会引出祸患来,只有按“义”的原则行事才能久立不败之地。人之异于动物,君子之异于常人,就在于“义”以及“仁”“礼”“信”等思想、品质、规范是否确立。晏子、孔子两位思想家是一致的。
    显然,“君子无所争”是指君子的品德修养,也是针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而言。凡遇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人和事,皆不争,即不争私利。清初学者李中孚在《四书反身录》中说:“世间多事多起于争,文人争名,细人争利,勇夫争功,艺人争能,强者争胜。无往不争,则无往非病。君子学不近名,居不谋利,谦以自牧,恬退不伐,夫何所争?”
    通读《论语》,细察孔子,发现孔子并非如隐士般与世无争。大是大非问题,孔子甚至声色俱厉地去争。面对公众利益、国家利益、天下利益,孔子主张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孔子一生,可说是努力争取的一生,乃至被人讥笑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宪问篇)。无争,有孔子的无争和老子、庄子的无争,两者有相通之处,但又有质的区别。即便同是儒家思想,“无争”和“无为”也是两种概念、两类问题,不可混为一谈。
据说当今是竞争社会,既倡导竞争意识,又遍布竞争机制。殊不知只是一味地、笼统地讲争,不讲无争,人人血气勃发,争心炽热,争强、争胜、争夺、争斗、争辩、争吵盈盈然不绝于耳目,如此则和谐社会遥遥无期矣!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 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大是大非问题,孔子甚至声色俱厉地去争。面对公众利益、国家利益、天下利益,孔子主张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君子无所争”,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大家可以思考。
    大家注意,“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已经71岁,且已不从政。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5日 10:29

每日不辍,学问贵有恒


有位朋友以书法为日课,已经坚持144天,每日不辍:-)
记得有人如此说过:一个人如何能在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的同时赢得他人的尊重?难,也不难,那就是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乃至更多件大家都认为有意义但少有人能坚持的事。——我想,这就是“有恒”(《论语述而第七》: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地“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永恒意义。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6日 08:29
论语日课(8月5日)摘录
【20150805论语日课】【刘婷婷】
论语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德行来管理国家,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北极星安然在其所在,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为政第一篇就提出了孔子治国理念是以德为重,只要这个原则确立,不再需要其他什么措施就可以垂拱而治了。君子务本,为政亦然。

【荷月廿一150805论语日课012】【萧师俭】《乐记》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阅至“后汉更始”。论治理黄河条最有印象:“非河之病民,而民之就河贪利以触其害耳”,“经义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人类为了眼前利益,逆天而行,四处建水坝修电站,长远来看,必定受其灾殃,可不惧哉!


【20150805论语日课011】【崔九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联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如果是“有志必有学,志学相因而起”,那么,有这个闻道的志向应该是关键吧。如果浑浑噩噩没有所求所欲,对“道”也会提不起兴趣来,更别说有着“苟得闻道,虽死无憾”这样的态度了。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7日 10:40
论语日课(8月6日)摘录

【荷月廿二150806论语日课013】【萧师俭】《乐记》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阅至光武帝。船山眼光极高极严,终于碰到一位他高度认可的帝王了,并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是光武帝。个中意味,值得深究。

【论语日课20150806】【刘婷婷】
论语为政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其实“思无邪”原本出自于鲁颂,“思”本是无意义的语气助词,孔子在这里用后,变成实实在在的一个词义。虽然诗经中有各类型的作品,正如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整个诗经都是一种很纯正温和的气息。
程子解释:“无邪者,诚也。”

【20150806论语日课012】【崔九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求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修行。这则论语是孔夫子一生为学、进德的阶段。想起王国维所说的求学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恍然大悟的感觉,对学问能够没有所惑。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能够凭借所学立于社会,“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
3、不惑,不疑惑,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4、“孔子为学,至于不惑之极,自信极真极坚,若已跻于人不能知,惟天知之之一境。”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也是人不知而不愠吧。
5、“不仅明于己,亦复明于人。不仅明其何以而为是,亦复明其何由而为非。”“耳顺,所闻皆通也。”孔子已经经历了“不惑”和“知天命”的过程,所以到了六十岁的时候便能立刻觉察出别人言语之意。
6、随心所欲却能够不违背规矩,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吧。行为举止都是发于本心、自然而然的行为,却能够合乎天命、符合礼的规范。如果现在的人也能这样的话,很多法治手段就可以省下了吧。可是这毕竟是圣人的境界,哪里是常人可比。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8日 17:31
      论语日课(8月7日)摘录

【150807论语日课013】 【崔九娟】论语一则已诵读。注疏已抄录。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疏】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给予别人劳苦之事。”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
【心得】子路的志向表现的是“义”,乐于分享;颜渊不伐善,不施劳,内求于己,外和于人;孔子的回答则体现了一种博爱之心,涉及的对象特别广泛,这就是大仁大义吧。

【150806论语日课006】【钱莹】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无能徵之矣。”
【延伸理解】孔子欲斟酌三代之礼(禹-夏-杞,汤-殷-宋),以立万世之法。但无奈于在当世找不到可以证明他学说的根据,一是可见孔子对史料研究的功夫之深,融会贯通能力之强;二是虽然悟出万世之法,但仍为了寻求实证而努力,而不是责怪世人不理解他。

【150806论语日课001】【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翻译:学习并不断的运用于实践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愉悦之情,溢于言表。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自己想到了《一代宗师》当中的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a学习并不断运用,见自己的极限可谓见自己;
b当一个人见了自己,志同道合之人自然会远道而来,这是一件何其欣喜之事;
c当一个人见到了自己,也见到了天地,成长为一代宗师,必然渴盼反哺众生。大地山川不会因理解而烦恼、山在那里水在那里,不增不减。君子亦如山水,微微一笑,可度几度春秋~
举《一代宗师》中例子说明:
  叶问与宫二
见自己,一个是武术世家宫家64手传人,一个是七岁时也就是刚懂事或者说最初就习练咏春,而且终生不辍。
见天地,宫二见到了叶问,叶问见到了宫二的父亲。
见众生,宫二没有开创门派将其武术发扬光大,所以说她没有做到这一步,而咏春却因叶问而盛,他做到了。
另外还有八极拳宗师一线天, 他见众生的方式很奇特,是利用开理发店作为掩护来传承武术,时势使然。

【150807论语日课001│李国祥】
1.论语一则原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最真挚的生活感悟和追求,平淡的现实描述其中蕴含真情。大志向不仅仅可以表述为豪言壮语,也可为平淡之中。不论是豪情还是淡言,都应有一种真的情怀。

【150807论语日课12】【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言行交际,皆当谨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乃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想到办公室万生态。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虽如此,也一定要谨于始而虑其所终,不落苟且之间。引以为戒。

【荷月廿三150807论语日课014】【萧师俭】 《乐记》后四子篇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继续读光武帝,全书最浓墨重彩的一卷。



【20150807论语日课18| 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用政令来治理,用刑法来约束,老百姓只是会免于刑罚而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治理,用礼法来约束,老百姓会知道以什么为耻、得到教化。
企业管理也是如此,用考核和制度来管理比用文化来影响和管理要低一个层次。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0日 09:39
论语日课(8月8日)摘录
【荷月廿四150808论语日课015】【萧师俭】 《乐记》后四子篇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阅毕光武帝及明帝、章帝。章帝第二条提供了一个“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好例证。



【20150808论语日课04|蒋丹红】
【原文】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学习心得】
在现代,能做到每日自省的人应该不多了吧?我们忙着社交,看电视,玩游戏等各种活动充斥着自己的空闲时间。一天忙忙碌碌,到晚上,倒头就睡了,留给自己自省的时间几乎为0。但自省是非常重要的。自省可总结一天的表现,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犯了哪些错误,该如何提升自己。
我们常常在强调,要每日自省,却很少人教我们该怎么每日自省。
我觉得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自省方式,用写作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犯的错误。其实人是很容易犯错误的,但人会选择性记忆,犯了错误很快就会忘记,下次会再犯错误。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果把错误写下来,并总结如何避免错误,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精彩犯的错误,即可加深印象,又可以提醒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经常记录可以归纳总结自己常犯的错误。
蒋勋在《生活十讲》中写道:内省能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如果教育没有引带出个人的内省能力,最后却要求他自省,我们就是杀人凶手。自我反省是很可贵的,认识自己有多贪心、有多赖皮、有多恐惧。你知道了以后,再回到现世里,在做人处事上都会有一些不同,平常的咄咄逼人可能会收敛一点点,平常的予取予求会稍微少一点点。

【20150808论语日课19| 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孔子讲述了自己生命关键的一些节点,15有志于学、30自立、40而无所疑惑、50而知天道之理、60而声入心通无所违逆、70已能够随心而发且都不逾越规矩......这些昭示了一个自我修养的路径,对于这样的路径,不同的解释也有不同的理解和逻辑推演。但是我觉得我们并不用去拘泥于每个词的字面意思,因为这并不是让我们完全照搬,只需要我们学着把握自己的人生、去感觉到自己的生命起根本性的变化。

【20150808论语日课02| 胡志超】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学习心得】
这一段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样他顶撞长辈或上级的事就会少,这样的人也不会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这样社会就会稳定下来,这样大的理想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做事要从根本做起。
很多人说这一段体现了儒家主张“以孝治天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此我不想评价。
我想学习的是孔子的思维模式:“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推崇孝弟就是抓住了社会的本。我们年轻人做事情也要从根本做起,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儒家体系是从内到外的,不是一下子就成为乔布斯改变世界,一定是务本,从修身开始,再慢慢扩展到周边的小圈子,再到齐天下”。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论语日课就是修身,每个人每天的分享就是齐家,我们的工作属于社会属性是治国,最终的和君的理想是平天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每日的论语日修就是我们的本,有了这个本才有了内圣外王、见众生,平天下~

【150808论语日课13】【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陈道明言,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节制,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形体上的节制是内心对事对物敬畏之心的体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有道而正,虚怀若谷之心可见,如此才能算的上真正的好学吧。

【20150808论语日课002│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知识分子的思考,我总觉得超越了小格局的限制,不局限在柴米油盐的局限之中,他们阐述的是一种超越了自我的情怀。修德、讲学、徙义、从善,这虽说说的个人,但着眼点俱在于修自身。更重要的是,这一些微言大义能践行下去的,才是真正的传统知识分子。

【20150808 论语日课01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求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且涉及到“志,道,仁,艺”这四个方面。小学、大学以及教学者对这四项侧重有所不同。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其一生都在为学的路上,行为上依据德行、有仁的内在修养、有渊博的知识,都是实现自己的志向所必需的。而且求学的过程急不得,跟学修论语是一样的,不能一蹴而就。日积月累每日不辍,如朱子所说,“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并非刻意求之,就会水到渠成。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0日 09:48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0日 09:50 编辑

论语日课(8月9日)摘录

【荷月廿五150809论语日课016】【萧师俭】 《乐记》后四子篇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阅和帝三节。光武家法,流毒万年,也许是无法克服的弊病。



钟超
    分享关于论语中一段相对不太为人熟悉的话的学习心得: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大意就是:这个叫孟懿子的人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不要违背”。孔子想表达的意思是“不要违背礼法,并非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孔子知道孟懿子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同时又没有提出自己疑问的能力,担心他理解出现偏差,故而向弟子樊迟讲述两人的对话,借樊迟的发问,深入阐述“无违”的含义,以点拨孟懿子。
    这段在论语中并没有像“学而时习之”那样广为人知,但我觉得其意义重大,尤其对有意在当前解读并传播国学的我们,怎么讲呢?我觉得这个小故事,除了上面的意思之外,还有如下意义需要发掘:
    1、在团队中,管理者要清晰地知道每个人的能力,并对自身指令的下达与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有清晰的认识;
2、上面所说偏差可能出现时,要果断的进行干预,而澄清指令可以采取十分艺术的方式。

高卫
分享两句:
1.“乐而不淫,痛而不伤”
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第一句的意思是说: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
第二句的意思是: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我的理解,这两句话都在讲,遇事应平静而坦然地面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0150809 论语日课05|蒋丹红】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诸侯之国,要尽忠职守玉令出必行,节省支出而爱护众人,选择适当的时候征用百姓服劳役。”
【学习心得】
孔子认为,治理诸侯之国有五件重要的事:尽忠职守,令出必行,节省支出,爱护众人,使民已时。对现代社会,治理国家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而且,我们现在的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些事。尽忠职守:在其位谋其政,而不是为一己之私,贪污腐败,滥用职权。
令出必行: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关于法制,我会在后面再稍微多说几句。
节省支出:反对铺张浪费,比如,近年来在慢慢取消的公车。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我们讲究人情与裙带关系。我们有法律,组织或者企业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说实话,整体而言我们的执行度并不是很好。中国人总想法外开恩,总喜欢用人情创造特例,对法律和规章制度并不那么敬畏。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严重缺乏信任感的,普通百姓不相信法官或执法人员,因为他们会受贿;不相信医生,因为他们会收红包;也不相信老师,因为他们也收家长的礼物……因为有太多不按照法律规章制度执行的特例,所以我们也不那么敬畏法律或规章制度,甚至觉得遵守的人才是傻子。我们无情践踏法律和规章制度,因此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其约束作用。
而相反,很多西方国家的民众是非常敬畏法律或规章制度的,他们不会轻易触犯底线。因为他们明白,一旦触犯,自己是一定会承担后果的。有了敬畏之心才会不敢触犯,如果视法律规章制度为儿戏,一旦有人不遵守未受惩罚,那法律的威严就会丧失,民众就会有侥幸心理,法律的地位在西方国家和中国是不同的。
如果哪一天中国的执法人员尽忠职守,铁面无私,中国法律的威严才可树立。
有人会说,这样执法人员的权利岂不是太大了,他们可以决定谁犯罪。我觉得在一个“法治”国家,执法人员的权利一点都不大,因为他们只是按照法律行事。相反在一个“人治”的国家,执法人员的权力才大,因为他可以决定谁可以不遵守法律,可以是特例。也就是说执法人员可以决定谁是需要接受惩罚,谁不需要。这就相当于权利不是归法律所有,而是归执法人员所有。
“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相比,“人治”的社会执法人员的权力更大。
《孙子兵法》前言中,作者摘录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里对孙武的传纪《孙子吴起列传》,这是这是孙武的第一篇传记。司马迁记下了孙武“吴宫教战”的精彩一幕。孙武训练吴王宫女,严申军令法规,一旦违逆,即使贵为宠姬,即使吴王求情,也难逃斩杀处罚。严肃军级才能保有部队的战斗力,孙武深谙此道,毅然实施,显示他刚强果决的将帅素质。阖闾虽因失去两位宠姬而心有不快,但他毕竟看出了孙武兼具思想谋略与实战指挥的双重才华,是一位难得的帅才,遂任以为将。孙武没有辜负吴王的期望,在其后吴国数次对外战争中,均不遗余力地贡献了自己的才智。
所以,国家制定了法律,就要严格执行,企业/组织制定了规章制度也需要严格执行。一旦有特例,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就会减弱。

【150809论语日课14】【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很多时候,当我们处于一种环境里,会观察周围人的行为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准则,比如中国式过马路,破窗效应等。但是其实我们内心是知道是非标准的,可是行为举止还是会受到比较心理的影响。就像这里所讲,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相对于贫而谄、富而骄而言。其实我们都知道安己好礼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只因为贫而谄、富而骄是普遍现象,就放松了自身要求。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环境的制约,使眼界、判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才更应该学习国学,克己复礼,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0150809论语日课003│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学习心得】
  儒家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不乏一些小人,巧言令色,而且活得特别滋润。要分清巧言令色和圆融顺通的区别,君子并不是不圆融于周遭,君子是和而不同的。
  一个人如果老是讨好别人,在乎别人的感受,那么他有多少时间来反观诸己?君子是由内而外的,儒家说正己达人,只有正己了,才能达人。我们自身是一个小宇宙,外在是一个大宇宙,儒家的观点是先做好自己的小宇宙,再吸引到相似的小宇宙,最终小宇宙一起引爆大宇宙。



【20150809论语日课003│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 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 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这句话在后世的应用是进行了语义的扩大化迁徙,但我觉得一点都不会有牵强附会之感。人世 很多行为,都需要小心谨慎,要择机而行,这或许是几千年就积累下来的经验。一直很喜欢思考死亡时 候那个节点的事情,只有在那个离去的时刻,才会发现什么是生命的最珍贵东西。我们赤裸裸地来,赤 裸裸地去,中间追求的却是沉甸甸的物质享受。我不觉得追求物质是错,但为了老死时不后悔没遗憾, 偶尔得思考一下自己的精神状态;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20150809论语日课2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自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注疏已阅读没时间抄了,明天补上
    3、心得:孔子点拨人也是因事而发,对于当时三家僭礼仪的情况,孔子回答孟孙的时候就从礼出发,要不违背礼。
关于孝,这里生死皆以礼待之,是用礼仪这种外在的仪式感的约束来表达孝的本心,而不是繁文缛节。

郭蕾


建华


钱莹



【20150809 论语日课 015|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信我所学的,学我所新的,从一而终。
如果说“志于道”是修身的开始,那么“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修身过程中的做法了。
摘录一些句子:
吾道一以贯之。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直道而行。
士不可以不弘毅。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0日 10:01
    论语日课(8月10日)摘录
【20150810 论语日课 002| 滕广斌】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尽管有教无类,但是并不是一味地满怀希望,强行附加教育于他人。我做事也是存在这问题,觉得别人应该如何如何,但如果对方不认可,不去做,不努力,主动放弃了,我又何必去烦扰?创业亦如此,对方并不积极主动又何必去强行拉拢?易位处之,我是否对事足够虔诚,主动愤,悱,举一反三,自己没有做好而怪别人不肯施以援手?(常见的话:这点忙都不帮)
   别人没有意愿,不用强求。

方园


【20150810 论语日课 016|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人贵有志,贵在志有恒,这样的匹夫可以与三军的元帅相提并论。一点理想都没有或许并没有那么糟,因为至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哪里不好。纠结的应该是徘徊在理想或有或无之间的人,有时觉得自己有理想有未来,有时又怀疑理想的存在所以得过且过。不知该有一颗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够那么坚定地怀有理想,相信未来。


钱莹:还有一种纠结的人 是怀揣着理想却又因为现实的需要不得不对自己进行着双重要求 。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1日 17:04
苑永彬 发表于 2015年8月11日 10:45
请问如何加入论语组,我最近在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想进一步了解论语,谢谢,求拉入群讨论。

你加我微信吧,我把你拉到群里。18366153782。
欢迎加入和君国学论语学修小组!&#127801;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1日 17:08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3日 08:49 编辑

论语日课 屈妙淼

【20150808 论语日课 01| 屈妙淼】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了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注释】
① 曾子——孔子学生,名参(音身),字子舆,南武城(故城在今天的山东平邑县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公元前505-435)。
② 三省——“三”字有读去声的,其实不破读也可以。“省”音醒,自我检查,反省,内省。
                   “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上加数字,这数字一般表示动作频率。而“三”“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数的多,不要着实地去看待。
③ 信——诚也。
④ 传——平声(即二声),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
⑤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一样,包括温习、实习、演习等,概括地译为“复习”。

3、心得:这是让我们每日提醒自己,多反省自己,找出和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的优势,不会妄自菲薄,从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对自身多做总结,不虚度日月。

【20150809 论语日课 02| 屈妙淼】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注释】
① 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 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是“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
③ 习——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里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
④ 说——音读和意义与“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意思。
⑤ 愠——音运,怨恨。
⑥ 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这里指“有德者”。

3、心得:这是让我们每日提醒自己,多反省自己,找出和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的优势,不会妄自菲薄,从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对自身多做总结,不虚度日月。

【20150810 论语日课 03| 屈妙淼】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
① 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 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之人”,有时指“有位之人”,但有时很难分别,这里看起来大概是指“有德之人”。
③ 正——《论语》“正”字用了很多次。当动词的,都作“匡正”或“端正”讲,这里不必例外。一般把“正”字解为“正其是非”、“判其得失”,我所不取。

3、心得:要想让自己不断进步,成为一个好学之人,对物质生活不要有过分追求,而时时提醒自己规范行为和言语,勤于做事,慎于言行,向有道之人多请教接受指引修正自己,便可以达到了。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1日 17:16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3日 08:50 编辑

杨伯峻与《论语译注》

具体内容链接如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ca79&scene=1#rd

注:
中华书局1958年6月出版的《论语译注》,是杨伯峻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利用课堂教学的余暇撰著的。杨伯峻认为,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不能离开孔子;而要研究孔子,又不能离开《论语》。《论语》自汉代以来已经成为士子的必读书,是我国最基本的古籍之一。历代有关《论语》的著作很多,近人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搜集古今学者对《论语》的释解相当完备,征引有关古籍多达680余种。但这部书只是一部资料汇编。广征博引,很少撰著者的断语,只能供少数专业工作者参考。杨伯峻认为若能在众说纷纭之中,采取最接近或较接近原著本意之说,加以较通俗的注释,并且译成现代汉语,岂不是有益于一般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了解和进一步研究《论语》这部书的大好事?正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再加上他功力深厚的古汉语基础,在1955年至1956年间,用了两年工夫,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1日 17:20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3日 08:54 编辑

李国祥

【20150809论语日课004│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没当念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都会蓦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这种感觉或许才是几千年读书人
的最大依靠。中国的士文化,在时代发展中,逐渐淡去,但是每当想到历史中那一独特的阶层,总不免一种厚重感。从资源学上来看,我们已经是在社会上占据了较多资源的一批人了,但占有不应该是理所当然,而应该是责任重大。君子一诺,千金不悔,市场经济了,更看重诚信,更看重一个君子的磊落之行。这或许不是技术经济的关键,但却是做人的境界。

【20150810论语日课005│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这句话在当代是颇有争议的,体现了孔子在关于维护“礼”的时候的一种被动的方式。我们现如今在用这句话的时候更多采用了根据情景的理解方式。将礼作为一种正当的规则,则体现了一种对正当规则的维护,一种从内心深处的敬畏和遵从。不混淆公共与私有空间的界限,不乱传小八卦,不为非作歹,不知法犯法,不信口开河,其实皆在这话

【20150812论语日课006│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 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贤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己者,顾以是告之。欲其有所严惮切 磋以成其德也。程子曰:“子贡问为仁,非问仁也,顾孔子告之以为仁之资而已。”
3.心得,这强调了一种宏观视野中,抓住要点的思维方式。一生有很多干不完的事,也会有很多的梦想 ,但真正能够将这些事做好,能够将这些梦想实现,实在不容易。同时这也是一种方法论,做事之前有 谋划,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实就在于此。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思维或行动受到桎梏了,或许仅仅是因为 我们方法不对、着力点不对、突破点不对。静下心来,好好打磨一下自己的基本功,让一个更好的自我 来坦然应对各种生活中的困难或挫折。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1日 17:31
论语日课(8月10日)摘录
【20150810论语日课004│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诚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学习心得】
最深的不是后面具体的行为,而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坚持。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鲁就是拙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许三多”,比较老实,不太说话,但后来鲁子谪传孔门道统。
这个世界不缺乏有才华的人,缺乏的是能够默默坚持的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年轻时候有很多缺点,他曾给自己设定目标:达到13种美德  节制,诚实,严谨,果断 ,节俭,勤奋  ,慎言,公正,大度,整洁,沉着,廉洁,谦虚。 他坚持每周备一个小本子,每天晚上自省一次,日间犯了某种过失,就在相应空格记一个黑点 。富兰克林自己说这使他成为一个较为良好和快乐的人 。
除了曾子除了富兰克林,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如林肯、曾国藩。所以我很喜欢曾子的两句话,它们也更加印证了我对儒家的正己达人的认识——吾日三省吾身是正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达人。


【20150810 论语日课 06 |蒋丹红】【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学习心得】
这则论语说明孔子是一位很注重品德的老师。他认为,要先学会良好的行为规范,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再去读书,而不是本末倒置,以为读书就是一切。
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却只强调学习成绩,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钟汉良参加《我们去上学啦》综艺节目,给上海建平中学的寄语: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品德才是最重要的。我也是非常赞同这句话。

【20150810论语日课21|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此段话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含义是,父母爱子,惟恐他会有疾病;为人子女应该体会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保重好身体,不让父母忧心,就是孝顺了。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伤”同义。
第二种解释是将“惟”作唯一讲,意思是为人子女唯一让人担心的就可能是身体了,别的其他犯错或不义的情况不会出现,不会让父母担心,这就是孝顺了。
总的来说,我们要孝顺父母,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放心”,所以要走正道、保重身体,让父母可以不再担心。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1日 17:38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3日 08:57 编辑

论语日课(8月11日)摘录

【20150811论语日课07|蒋丹红】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貌;事奉父母,能够后尽心竭力;为君上服务,能够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答应的事就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它是学习过了。”
【傅佩荣】
夫妻相处的原则列在首位,可能是古人认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推广出去是朋友,然后是整个社会。
这则论语说明,儒家向来讲求知行合一,甚至行重于知的。知识是用来指导实践的。
【学习心得】
这则论语说明儒家是讲求知行合一的,能够在行为上表现合宜,就代表心中已有正确观念。我们求学念书,不就是为了建立系统的观念,可以指导实际的人生吗?正确的观念不一定需要从书本上学习,有些人虽然读书不多,但他的行为品德依然是高尚的;有些人虽然书读得很多,但,他的行为品德可能是低劣的。知识与品德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其实,儒家思想更重视品德,从这则论语中也可以看出。
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却是本末倒置的。我们强调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这样的教育会培养出一些高智商低情商甚至低品德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反而对这会危害越大。
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品德才是最重要的。品德对人一生的安身立命也是非常重要的。

【20150811 论语日课 003| 滕广斌】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同行的人跟去的地方一样重要,有些人就是善于筹划,有些人就是勇者无惧,可以理解成唐僧师徒是一个团队,各人有各人的本事长处。因此孔子说不跟没计划好的人一起,我理解成一个团队里至少有一个人是谋划的,如果整个团队都没有这样的人,不该同行 。我也看重那些“暴虎冯虎”的人,他们不管常理,坚定地去执行。

【20150811 论语日课 01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言行举止之间就可知道人的品性跟心境,不在于这件事是大是小。曾皙应该是个心性很淡,比较懂生活的人。他的回答说的不过是在自己现时拥有的条件下所做的寻常小事,可是只有他最跟孔子所想相通。礼不是靠武力要来的,它体现在人们的安居乐业谦逊有礼和谐相处,是要老百姓的寻常生活来体现的。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2日 18:41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3日 08:59 编辑

论语日课(8月11日)摘录
【荷月廿七150811论语日课018】【萧师俭】 《乐记》后四子篇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至安帝。船山批评汉动辄儒言灾祥是“偶合”的虚妄与迷信,一个后果就是“妄人逞妖诬之辞,援天以制人主,贼仁戕义而削社稷之卫”。宋儒言”格物穷理”,不可谓无因也。


【20150811论语日课005│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3.【学习心得】这段话中孔子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这一段写治国,治国与修身的共同之处都在于用心,先要正心,再习韬略,才能兴国。心术不正,则权利越大,能力越强,越要祸国殃民。 
一个组织千头万绪,万事从何做起?就从这三件事做起,做到了“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再由内而外的推及。一个人的一生红尘滚滚,也是简简单单的敬天爱人,信而有度。万事万物都有个起点,把握住这个点就可以正及达人内圣外王,就可以执一而牧天下。这个一在道家中指的是“道”,在儒家个人觉得是“仁”。

【20150811论语日课22|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对于孝顺来说,内在的心意仍然是最重要的,饮食供给,动物都能做到。如果不从心里面尊敬父母,和动物何异?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3日 09:16
论语日课(8月12日)摘录

【20150812论语日课006│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 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贤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己者,顾以是告之。欲其有所严惮切 磋以成其德也。程子曰:“子贡问为仁,非问仁也,顾孔子告之以为仁之资而已。”
3.心得,这强调了一种宏观视野中,抓住要点的思维方式。一生有很多干不完的事,也会有很多的梦想 ,但真正能够将这些事做好,能够将这些梦想实现,实在不容易。同时这也是一种方法论,做事之前有 谋划,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实就在于此。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思维或行动受到桎梏了,或许仅仅是因为 我们方法不对、着力点不对、突破点不对。静下心来,好好打磨一下自己的基本功,让一个更好的自我 来坦然应对各种生活中的困难或挫折。


【20150812论语日课00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3.【学习心得】
过去我喜欢道家,总觉得挥挥洒洒,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一种潇洒,现在我觉得从0到1慢慢建立次序感也是一种享受。

【20150812论语日课00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达到仁的境界是美好的,做出的选择没有处在仁的境界,怎么算智慧呢?
3.心得。生活中的选择大多是以自己的心为标准的,许多时候,好与不好便在一念之差。里仁,才是最智慧的。


【20150812论语日课01│王旖萱】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君子求其在我,故不患人之不己知。非孔子,则不知尧舜之当祖述。非孟子,则不知孔子之圣,为生民以来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贵,而我之不知人所以为可患。
3.心得。初读注疏,并不能很好领会其中道理。钱穆先生在此更多地是强调后半句之知人之可贵。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确实将被知与知人二者颠倒了,重被人知而疏知人。每个人都渴求被人了解、被人欣赏和喜欢,所以常求知于人。但孔子认为人不知我,于我无损。又回到开篇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不知人,则贤愚不分、善恶无别,足以败事败身。推而广之,从人际交往、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如此。甚至到战场上都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知人之重要性。

钟超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心得:
谈到论语这一则,部分人把它当故事,讲了孔子师徒教学的情景;部分人解读出大智若愚。讲一下我的体会:
我在这里读到的是规则与自由。
从古到今,或者至少从孔子时代到现在,人们都认为“不违如愚”,即“老师(长辈、领导)说什么自己都听,是愚蠢的”。
然而,颜回的“不违”其实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着相似的含义。颜回的“不违”,并非他迷信权威,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他认同老师的学说,且“足以发”,发自内心的“不违”。就像孔子七十,行为虽遵规矩,却不感到束缚,因为其所欲即规矩,故可以从心所欲,为所欲为。
本质上,颜回之“不违”,孔子之“七十”,都是在一个其内心认可的规则下的绝对自由。很多人谈自由,认为绝对的无底线、无束缚是自由,其实不然。个体的自由是以群体的规则为前提的。以交通为例,任何个人为追求绝对自由,突破交通规则的限制,其结果都是交通混乱,人人皆失去规则内的自由。


【20150812论语日课 004| 滕广斌】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以前讲士农工商,然而孔子认为赚钱这事 只要正当职位不分贵贱。这还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理念。而君子取財取之有道,则是亘古以来的君子所为。



【荷月廿八150812论语日课019】【萧师俭】 《乐记》后四子篇一遍。《论语》一则。



【20150812论语日课 002| 张吉宏】
1、论语为政第二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何谓因材施教,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都问孝,孔子回答却各不相同,各有针对性。

【150812论语日课17】【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孤立起来看这一则,感觉和为政没有太多相关,但和上一则“为政以德”联系起来,则不难看出两者都在讲引导、感化、警醒。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诗三百,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矣。以德为本,辅以教育引导,是否就是为政的核心框架了?

【20150812论语日课2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孝子如果从心中深爱父母,一定会有和气;有和气,就会有愉色;有愉色,就会有婉容。有事情帮助父母去干,有饮食让父母先吃,都不能叫做孝顺。从心中深爱父母,和颜悦色地做这些事情,才是最难的。

【20150812 论语日课 01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今天才开始看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才知道它是用别的书籍里面的具体事例来解说每则论语的意思,这样就可以把道理形象化了,更容易理解。
杀身成仁。死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一口气断了就走了。活着才是难题,要经过很多磨难的修炼才能成为一个仁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遇到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再决定要不要视死如归死于大义。在“辱可避”的时候,就要好好活着,来弘道。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4日 20:11
论语日课(8月13日)摘录

20150813 论语日课09|蒋丹红1.9【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傅佩荣:尊敬死者,才能使生者珍惜生命。
如果对祖先的祭祀与父母的丧事都办的草率、马虎,就好像自己没有过去的岁月一样;那么将来呢?我们未来也将成为子孙的过去,也无法得到相对的尊重。
【学习心得】
今天凌晨天津发生了重大的爆炸,已致44人死亡,520人受伤。让人心痛,对死者表示深深的哀悼。
“慎终”不仅仅应该表现在丧礼上,更应该是尊重死亡,对死亡进行思考。比如,这次爆炸事故,我们应该去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重大爆炸事故?存储危害化学品是不是存在问题?但发生爆炸事故时,消防员的在火灾现场救火,如何提升消防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如何降低消防员的伤亡?
当事故发生时,我们应该去思考这么根本的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避免发生这样的悲剧。
如果只停留在对死者的悲痛上,而不去思考这些问题,但对生者也是巨大的威胁。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坚决防止此类事故的重演。


【20150813论语日课007│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3.【学习心得】一个人上没上过学,师从哪位大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本性,秉性如何?精神一到,何事不成?内心所想的却可以改变外界世界,内心是正,修为越深便是大儒贤人;内心不正,掌握的力量越大就越可怕。所以《道士下山》里面大师没有把猿技术传给自己儿子而是传给了“郭富城”,that’s it~


【20150813论语日课007│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娇,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也?”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贡说:“贫穷但不谄媚,富有但不骄慢,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但是不如贫穷却乐于正道,富裕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道的意思,我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3.心得:这有些类似佛家的两种境界,一种是修自己,让自己得到充实,让自己内心得到强大和宁静;一种是炼世,立志于天下大同的儒家最高理想社会,所谓的“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如所指。儒家一贯强调的是入世的积极态度,修身是起点,终点在于建功立业,因而由子贡的被动防御转为孔子的主动进攻。这可谓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150813论语日课18】【蔡亚男】
1、        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治民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管理一个国家如此,管理一个企业亦如是!

【20150813 论语日课 00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孔子说:“不仁的人,将不能长久的处在困约之中,亦不能长久的处在逸乐之中。只有仁人,自能安于仁道。智人,便知仁道于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3、心得。仁道、仁德,使人能够在困顿的时候约束自己,不致于堕落,也使人在诸事顺遂、安乐得意的时候不致于忘形。而是不是能够安于仁道,是仁人的标准。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想要拥有仁德并知道仁德是对自己有利的人。


【20150813论语日课 005|滕广斌】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仁”在这里翻译成了一种状态动词,只要你想行仁 立刻就可以行仁。这代表着只有我们行动,也就有了直接的结果。但另一面是结果不等于结局,比如我想跑步,那我就可以跑步,但不我就获得健康。那是需要持续的。

【20150813论语日课2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颜回是孔子自己最为欣赏的一个学生,但从这则看来,孔夫子最开始对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也有疑惑,认为当自己跟他交谈的时候,他始终顺从聆听,不显露丝毫的疑问,似乎是很愚钝的样子。可是当孔子观察颜回私下的表现的时候,发现教给他的道理他都能表露在行为中,看来是真正学到了。颜回毕竟是禀赋超常,所以对于夫子的教诲能够完全领悟、没有疑问。我想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要多问,通过问来找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贯通下去。插一句题外话,人生无常,过好每一天,最简单的就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一些小小的事情,让每一天都能不单调,比如论语日课。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5日 14:41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5日 14:47 编辑

论语日课(8月14日)摘录

吴伊丽


2015.08.14 论语日课10|蒋丹红
1.10【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该国政治的详细资料;这是他自己去找的,还是别人主动给他的?”子贡说:“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退、靠着这样才得到机会;老师获得的方法与别人获得的方法,还是大可不同的。
傅佩荣:
子贡名列于言语科,口才果然一流,他用“温、良、恭、俭、让”来描述自己的老师,实在是精彩。一方面,孔子为人确实如此,他为人温和、个性善良、待人恭敬、遵守礼仪。礼仪的本质就是谦让、恭敬。“俭”字也有自制、收敛之意。
温、良、恭、俭、让,这五点特征是子贡的观察,也是孔子与各国君臣交往时的态度,由此可见,孔子表现出来的EQ(情绪智商)实在很高;而子贡能从这5点来描述老师,也显示他这个学生对老师的了解,已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
【学习心得】
我的学习心得:
礼仪的本质是谦让、恭敬。这句话让我思考。很多人学习礼仪只是流于表面的行为举止,而不是从内心的修养开始。当你的是谦让、恭敬的,在外在表现出来时,也会是得体的礼仪,而不会是飞扬跋扈的。我之前在浙江大学,在光华奖学金颁奖仪式时,有幸见到南怀瑾先生的弟子贾。贾先生出口成章,温和谦逊,真的是“谦谦君子”,见到他,仿佛见到了古代的贤人雅士,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贾显示也非常谦虚,注重礼仪。但他表现出来的礼仪是真诚的,不会让人觉得是装的,或者为了礼仪而礼仪的。
礼仪的本质是谦让、恭敬。而礼仪具体的形式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20150814论语日课008│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 知识不渊博就不会使人敬重,学问就会有欠缺,要忠实于自己一心做学问的信念,远离那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人,要不耻下问,要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
3.【学习心得】学而篇的中心内容是做学问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君子如果不厚重,就会失去威严;如果努力向学则不会固执蔽陋;行事必须以忠信为主;假若发现朋友的某些修为超过自己时,应要加倍努力迎头赶上,以达无友不如己者之境界;万一真有过错的话,则不能害怕被人家指正,应有勇气来改过。


【20150814论语日课02│王旖萱】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本章讲了三个很重要的点,每点都可以引发很多思考,因此分作三天讲述心得。今天,先讲讲我对“学而时习”的领悟。
       首先,众人皆知其理,践行者鲜有。讲到这里,我非常汗颜,因为最好的例子就是论语及弟子规的日课,很多同志坚持每日温故知新,而我因为个人原因直到最后一天才发了第一次日课。这里面有一个重视的问题和坚持的问题,说到底,学而时习终究是一个态度问题,与智力或其它无关。因此,我不想找任何借口,只是诚心忏悔,对自己忏悔,因为至少这一个月我辜负了自己的初衷。要做到“学而时习”,首先一定是自己诚心诚意想学,并明确态度。
       其次,学而时习。学什么(内容)、怎么学(方法)也很重要。现代信息爆炸,我们接受的知识信息、我们所面临的生存挑战较孔子时代已全然不同,因此许多人不相信孔夫子的言论。我曾经对“学而时习”也只是教条式地接受,前阵子阅读一篇讲长期接受碎片式信息会让人缺乏深度思考能力的文章后,结合自身情况分析,对“学而时习”又有了更深的体会。从科学上看,记忆遗忘曲线理论告诉我们知识若不被反复温习,随时会被遗忘。从客观环境上看,信息爆炸式增长,人们往往热心于吸取各种新奇的信息而忽略了自身知识体系、思维系统的建设,导致长期吸收如此多碎片信息最后都宣告无效,还使人思维、心性紊乱不堪,甚至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看人看事仅停留在表面。这是一个普遍存在值得重视的时代通病。而治愈良方正是孔子的“学而时习”。这里并不是否定信息爆炸,这是一个客观环境,我们要做的是认清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主线,让新接收的信息与自身融合、内化,并反复温习、提取、输出,直到它真正成为于己于人都有益的知识。
       最后,通过“学而时习”达到“不亦说乎”的境界,一定是一种很棒的体验。“说”通“悦”,而悦义为内心的愉悦,它不一定是外露的快乐,更多地是对自己学习坚持、努力、勤奋、效果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它是由“学而时习”时光带来的幸福感。这种幸福的味道或许很淡,但却回味无穷。这种愉悦甚至不用与人分享、与人喧嚣,因为“学而时习”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与自己对话、谈心、交友的过程,独而不孤,与智慧交。我个人有幸在习书法中体验过这种“不亦说乎”的幸福感,就好像找到了一个一生相伴的知己。


【20150814论语日课00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
3.【学习心得】只有充满仁德的人,才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干净纯粹、爱憎分明,不会为功利、私情、闲言碎语等所左右,同时,也能够客观理智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现如今人心不古、浮躁纷杂的世界需要这样能够正视内心,充满仁德的人来打扫、撑起一片值得仰望的蓝天,我希望是我身边的所有人。
  

【20150814论语日课 003| 张吉宏】
1、论语八佾第三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孔子倡礼的重点篇目




【20150815论语日课009│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对于这件事情,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对于这件事,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啊。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会不敬畏他;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会不服从他;在上位者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会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他。要是做到了这些,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3.心得:很多话语的理解都是双面性的。这里面体现的一种教育情怀,值得体味。有自己想法的老师,去贯彻自己思想的老师,有自己性格和价值取舍的老师,想来是很有意思的,特别是偶尔还有一点小脾气。民国时很多大家不也是这样么?想来就透着温馨。学术、研究、教学,我觉得都需要一种自我的发现,只有有自我发现的人,才能更好的启发别人去发现自己。
在这里说精英和民主有些不合时宜,要从产业的思维来看待很多事情,不符合产业形势发展的领域,我们就尽量不要将自己的事业投注在这个领域。农业虽然占据了中国几千年主流历史,但不过是农业经济的体制使然,养就的小民自给自足。孔子深知仕途才是时代的朝阳行业,因而反复强调的是学而优则仕,小农业做的再好,不过一小农,陶渊明归隐更多的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举。
当然,每个行业都是需要的;每个行业做到顶端,都是食物链的boss。


【20150814 论语日课 02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看到注疏以后脑袋里蹦出“附庸风雅”这个词,也不知道贴不贴切。有内涵了内心丰足充实了,这样来讲求人道,才是有所支撑和依托的。反之,自己还没修炼好,就来标榜自己所行是道,所以它让自己怎样怎样,也是不可能的。“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不是因为学的是大学的知识所以就是大学生了,而是作为一个大学生能够好好努力有着深厚的科班功底,所以它叫大学。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7日 06:41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7日 07:07 编辑

论语日课(815)摘录
20150815论语日课03│王旖萱】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本章讲了三个很重要的点,每点都可以引发很多思考,因此分作三天讲述心得。昨天讲述了“学而时习”的心得,今天讲讲我对“有朋自远方来”的领悟。
这一条在我看来主要是交友之道。古时候若朋自远方来,一般是慕名而来了。孔子讲这一条置于“学而时习”之后,也因为二者存在一定时间先后性或朴素的因果关系。这给我的启示是,现代人的人脉观念过重、交友目的性太强,导致真正的友谊少之又少,而由友谊引发的快乐更是少见了。在年轻的时候,不要企图建立庞大的人脉关系网,而是致力于“学”,提升自己,让自己足够优秀,从而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另外体味到的一点是,学生时代或青年时期建立在纯粹友情上的朋友,往往不一定功成名就,也不一定是潜力股,但无论无何,只要“有朋来”相聚,你一定要开心,与“学而时习”的内心愉悦不一样,与朋友交的快乐应该外显,让人真切、强烈地感受到这段友谊的快乐。
20150815论语日课00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3.【学习心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做事情因为原则或自己的德守而孤单的时候不要着急,不要太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和闲言碎语,总会找到知音,总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师俭师兄:@金藏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有意思,我们的先贤更加关注的是“类”是“群”(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不是“色”(异性相吸),孔子多次感叹时人好德不如好色之切,因为他们都是心系天下、希望将“道”行于天下、希望做一番事业的人,所以,他们关注的是群体乃至人类而不是一己的私欲,这也是君子“罕言利”的重要原因:逐利不需要人教而需要节制,追寻道义却需要君子去唤醒。尽管如此,“性相近,习相远”,人作为一个“类”,本性相去是不远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所造就。德行如磁场,它的存在本身就源源不断地释放着能量,有相近频率的人总能够感应到,不是此人,便有彼人,不是此生,还有来世,即便“莫我知也夫”,还有“天”知(关西夫子杨震的“四知”,可谓深得此意,是以见重于后世),君子”敬业乐群”却不害怕孤独,原因正在此。德行是最大的正能量,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
金藏玉:我理解的是“色”与“利”对人来说来的更直接,是跟人本性中的自私相连接的。而“德”和“仁”是放眼苍生,心系天下,把个人自私的部分、享乐的部分冲淡了。当所有人都是仁德的,便是太平盛世了。所以有的时候会怀疑,教导别人内心充满“德”与“仁”是不是另外一种自私的表现?只是这种自私是满足心理需求的利他?@八届-萧师俭-北京 
@金藏玉 这个问题很棒!《礼记》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夫妇一伦是五伦之一,《中庸》甚至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显然,儒家并不笼统地反对食色,而是认为,人之所以为人,除了食色之外,还有更为紧要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点,孟子说得很清楚: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也承认,感官的享受是“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性,但君子却认为,这些东西不是想有就有的,而且有了也不能保证一直都拥有,这就是“有命焉”的意思;仁义礼智也是上天所赋予的(“有命焉”),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所以君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性”,此“性”与感官的欲望并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关系至关重要),而是要发乎情而止乎礼,要“发而中节”。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朱子的理解可谓精准。
@金藏玉 另外,义利的关系很复杂,有很多个层面(有机会再详细探讨),不能简单理解为“义=大利”。后期墨家就提出“义者,利也”的命题,甚至说“孝者,利亲也”,将道义功利化,这是孟子不认可的,因为他明确反对“枉尺直寻”,反对义利之间的简单换算。
20150815论语日课 006|滕广斌】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3、心得:由于做国学方面的创业,因此必不可少与各位国学老师打交道。有一天,与一位老师交流时候,他指着一根竹子说,其实我们的领悟、修行、思想是分等级的,处于底层的那个级别的人浑浑噩噩,你也不需要去谈拯救了他们。接上来有几个级别。处在最上面的是圣贤,你也别想去拯救。我们人生困惑的是,我们的思想级别和我们所处的阶层不匹配。他指着竹子说,比如讲处于只有第二级思想修行的人,生活在第四层级上,他没有这样的思想去加持,需要去修行。我们讨论的是,我们国学到底是去协助那些层级的人修行?我至今没答案。
道家里讲,高阶的人是真人。君子坦荡荡,算真人吗?真人又是处于哪个层级?如果我们自诩做到了君子,或许都不该沾沾自喜,因为我们上面还有很多阶层。
师俭师兄:@滕广斌 译文很赞!讨论也很有意思。窃以为,修行的根本出发点还是要”拯救”自己(如果非得用“拯救”这个词的话),胡适之先生经常说的,“你最大的责任是将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只有自己成为大器乃至达到“君子不器”(超越大器,博学而通乎道)的时候,影响家国天下的能量才足够大,正如湖中心的石子,自身能量愈大,激起的涟漪方能愈远。夫子有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朱子认为孔子教人,这句话最为深切,但却和我们今天流行的教育理念不符,为何?值得慢慢细参。
道家就是要“去名”,大多数道家都是冷眼看世界,但他们的心却不冷。儒墨的圣贤则不然,栖栖惶惶奔走于列国,积极淑世。但是否为世人所知,除了主观的理念和努力,还与时势息息相关,王船山的书就要两百年后才为世人所知。看你选择哪个路径了,了解清楚、选好了就不再混沌了:-)
20150815论语日课009│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对于这件事情,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对于这件事,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啊。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会不敬畏他;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会不服从他;在上位者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会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他。要是做到了这些,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3.心得:很多话语的理解都是双面性的。这里面体现的一种教育情怀,值得体味。有自己想法的老师,去贯彻自己思想的老师,有自己性格和价值取舍的老师,想来是很有意思的,特别是偶尔还有一点小脾气。民国时很多大家不也是这样么?想来就透着温馨。学术、研究、教学,我觉得都需要一种自我的发现,只有有自我发现的人,才能更好的启发别人去发现自己。
在这里说精英和民主有些不合时宜,要从产业的思维来看待很多事情,不符合产业形势发展的领域,我们就尽量不要将自己的事业投注在这个领域。农业虽然占据了中国几千年主流历史,但不过是农业经济的体制使然,养就的小民自给自足。孔子深知仕途才是时代的朝阳行业,因而反复强调的是学而优则仕,小农业做的再好,不过一小农,陶渊明归隐更多的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举。
当然,每个行业都是需要的;每个行业做到顶端,都是食物链的boss
150815论语日课013】【钱莹】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提出去掉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是那种礼啊。”
【张居正讲解】赐也,尔之欲去乎饩羊者,岂以告朔之礼废,饩羊之供无实。爱惜此羊而欲去之矣乎!自我观之,所爱尤有甚于羊者。盖正朔颁于天子,所以示天下之有君,告朔行于诸侯,所以示天下之有亲,最为礼之大者。今此礼虽废,而饩羊犹存,后之人,或有因羊以求礼,举而行之者,若将此羊一并去了,则告朔之礼,随羊以亡,自此天子不复颁朔,而人不知有君,诸侯不复视朔,而人不知有亲矣。是礼之亡不尤为可惜耶?夫孔子之意在于存礼,而子贡之言,唯求省费,圣贤度量之广狭,用心之大小,区以别矣。
【心得】1、孔子之意,今世仍有意义。我们往往因省事或省钱而省略了一些必要的礼节。孔子既不主张奢侈的礼数,但又强调保留根本的礼节。反思一下,我们对父母往往愿意花很多钱买礼物,但却忽略了孝的根本是孝敬的心,是不色难,是不让父母担心。我们对朋友,因为有许多外地朋友举办婚礼,每每我先生都要亲赴现场祝贺。我现在可以体会了,如果不是亲自赶赴,而只是给朋友汇去礼金,那么这个礼其实就没有做到,对朋友的祝贺也不够诚心。
[size=10.5000pt]2、孔子虽然是批评了子贡,但我觉得是废正朔在先,后人才有废告朔之心,但孔子不便于直指鲁文公,因此借此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20150815 论语日课 21|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学虽博,贵能反就己身,笃实践履。”学的知识应该成为指导自己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如果读很多书却不能修炼好自己,提高自己对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问题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就是死读书了。
读书过程中提的问题也不要是漫无目的空洞宽泛的,要贴近己身的实际情况来问,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师俭师兄:@八届-崔九娟-济南 是的,提问也大有学问,所以《学记》中才有“善问”和“不善问”的区分:“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与此章可以参照:-)
150814论语日课19】【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心有理想,出暖花开。胸怀大志之人承载的人生的信念,足矣抵御周遭的变故、冷遇,不会成为蝇营狗苟之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和收获,进步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放任懒惰,也不可好高骛远。从从政角度讲,是引导学者的作用,学者定则社会安矣。
150815论语日课20】【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为不孝。曾经看过一个分析,如果没有和父母居住在一起,而是每年回家一次,那么在今后所有与父母共处的时间也只有两天了。陪伴父母,理所应当,得为而不为,不孝矣。
师俭师兄:@八届—蔡亚男—北京 不可放任懒惰,也不可好高骛远,将“循序渐进”理解得很深入呀:-)因为要”循序”,所以“不可好高骛远”,要安于当下,做好当下的一百分;因为“渐进”,所以“不可放任懒惰”,而要砥砺前行,日新日新又日新。
20150815 论语日课 11 蒋丹红
1.11【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什么志向,在父亲过世以后表现什么行为。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变父亲为人处事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
傅佩荣:“父在关其志,父没观其行”,在古代,父亲是一家之主,任何决策都是由家长决定,做子女的没有单独采取行动的自由。所以,在父亲活着时要看一个人的志向,志向是尚未表现为行为的内心方向;直到父亲过世后,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行为。
【学习心得】:正如傅佩荣介绍的背景,在古代,父亲是一家之主,任何决策都是由家长决定的,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会有这样的一则论语。对于现代的人来说,这则论语会是不合时宜的。
如果父亲做得对,三年之后根本没有必要改;如果父亲做得不对,为什么要等三年才改?
这里,讲的是“道”,可引申为做人处事的作风。虽然现在,家长的一言堂有所改观,但是,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子女还是会潜移默化得受到家长的影响。思维习惯,做人处事的风格都会不知不觉得跟随父母的作风。
应该辩证得看这条论语。对于,父母身上好的习惯和作风,应该传承,比如,我爸爸的善良,在我身上也有体现,我也希望一直传承下去。
对于,父母的局限性,首先应该认识父母的局限性,其实,应该突破这些局限性。有时候,人事很难突破这些局限性的。在人生的前20多年,一直与父母在一起生活,有一些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已经自然而然得成为了你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你甚至都意识不到。所以,有些时候,要跳出环境,要以全新的视角来观察自己,也要仔细观察优秀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认识到自己的局限,然后突破这个局限。我觉得父母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思维方式,比如,之前网络很流行的,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穷人的思维方式。
时代在发展,“孝”这个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孝”不必拘泥于形式,也不必成为道德绑架。
20150815论语日课009│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3.【学习心得】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出自《论语·学而》载曾语.“慎终追远”是对先人一生行为的哀思与深情追忆;“明德归厚”则是了解先人事业功勋,并对其高风亮节、嘉言懿行的一种诚挚的缅怀.
      论语中很有趣的一点就是同一句话有时会有很多的解释,恰如那句“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南怀瑾先生就对这句有不同的解释——“凡事追本溯源,找到事情的原始起因,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谁是正确的呢?我认为都对,恰如小马渡河的故事~
20150815论语日课2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复习旧的知识能够获得新的东西,就可以当老师了。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随着时间流逝和经验的积累,人的理解力会有所提升的情况,于是就会对之前的知识有着新的理解。书本上的东西,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自己所用,所以已经可以给别人传讲了。
师俭师兄:@八届-重庆-刘婷婷 你的心得让我很受启发:人的阅历会改变,理解力也会随之而变,所感悟的经典也会随之而变,此感悟成为经典的注疏后与经典一起流传甚至成为新的经典,这就是温故知新、人能弘道的道理:-)


附件是word版。
论语日课.doc (35.5 KB, 下载次数: 7895)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7日 06:44
分享几个有关国学的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M3ODExMg==&mid=208376843&idx=4&sn=21d586d9c368745400ae79f60e106516&scene=0#rd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M0Nzk2MA==&mid=207936857&idx=1&sn=e35814a787d281f0ad1f737b98e80da4#rd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TA3NjYxMA==&mid=204253309&idx=1&sn=fda5f2b90129b80cc89c859889d6094b&scene=1#rd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g0OTgxNA==&mid=205072908&idx=2&sn=083307f5f79df0311010672438ed9ddb&scene=1#rd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7日 06:59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7日 07:08 编辑

论语日课(816)摘录
150816论语日课014】【钱莹】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鲁哀公问宰我,有国家者,必有社以祭地,不知道其义何如?宰我答道:“自古以来立社者,必载树木。夏后氏立社,则以松树。殷人立社,则以柏树。周人立社,则以栗树。用栗子树的意思,使老百姓战栗。”(夫祭地以报其功,乃立社之本意,至于所载的树木,则各因其土之所宜,而非有取义于其间也。宰我不知而对,谬妄甚矣。)孔子听到后说:“已成事实的事不用提了,结束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过去的事也不必再去追究了。”(孔子以为不足责者,正所以深责之,欲其知言之不可妄发,而致谨于将来耳。)
3.【心得】这则孔子以不足责的态度,其实是严肃的责备了宰我,希望他以后谨言慎行。“既往不咎”正是出自此。我认为,孔子并不是认为宰我犯下的错可以忽略,而是话已出口,造成的影响已存在,再去揪着不放的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当事人意识到错处,能够把持以后的言行。而且孔子认为给予口头的严厉警告已经是对宰我足够的惩戒。而现代的人,往往是犯了错,做了检讨,领了惩罚后就忘了教训,忘了谨言慎行,忘了纠正行为,这样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过,还是有继续犯错的可能性。今天天津的爆炸,和二十年前的深圳爆炸几乎如出一辙。为什么,世人没有领取教训?
20150816 论语日课 22|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
【原文】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5·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君子是通权达变之人,进退有度,并不是不知道变通,死脑筋,认死理。史鱼跟伯玉的不同之处在于,史鱼不论国家有道无道,他都正直谏言,而伯玉只在国家有道的时候才出来做官。所以孔子“不强责人以力之所不及也”,称伯玉是“君子”;而史鱼则未尽君子之道,是“直”。
找到了一些有关的文章片段。
夫子曰:车唯恐地之不坚也,舟唯恐水之不深也。有其器,则以人之难为易。夫道,以人之难为易也。是故曾子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咎。然则爱与恶,其于成孝无择也。史鰌曰:君亲而近之,至敬以逊;貌而疏之,敬无怨。然则亲与疏,其于成忠无择也。孔子曰:自娱於櫽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以善废而不邑邑,蘧伯玉之行也。然则兴与废,其于成善无择也。屈侯附曰:贤者易知也,观其富之所分,达之所进,穷之所不取。然则穷与达,其于成贤无择也。是故爱恶、亲疏、废兴、穷达皆可以成义,有其器也。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xi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史鱼和蘧伯王都是卫国的大夫。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据《韩诗外传》卷七记载, 卫灵公不任用君子贤臣蘧伯玉而任用佞臣弥子暇,史鱼数次劝谏,都没有获得卫灵公的采纳。史鱼临死嘱咐儿子不要在正堂为自己办丧事,而是把他的尸首置于窗下,表示作为大臣而没有尽到扶正君主的职责,不配用大臣丧葬之礼。让儿子暂时不要出殡,用尸谏的方式再尽一次臣子的责任。灵公来吊唁史鱼时,见到他的尸体陈放于窗下,惊问其故。蘧氏之子子如实以告,灵公内心震动而容颜失色,说:“这是我的过错啊!”命令以“上礼殡之”,并且“进伯玉而退子暇”。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感慨道:“古之烈谏之者,死者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也,不可谓直乎?”所以,史鱼又有“生以身谏,死以尸谏”之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
    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的性格与做法都与史鱼不一样。用 《韩诗外传》的说法,他是“直己而“不直人”,内直而外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政治清明就做官,政治黑暗就赋闲,能屈能伸,通权达变。
在孔子看来,两人都是贤臣,但蘧伯玉更合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君子之道,所以孔子赞扬说“君子哉蘧伯玉”!由此可见,儒家也有主张通权达变的一面,并不完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20150816论语日课00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说好话,装出好面孔,搬动两脚,扮成一副恭敬的好样子,求取悦于人,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心里怨恨一个人,藏匿不外露,仍与之为友,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3.【学习心得】巧言令色,匿怨而友其人,本就令人觉得可耻。不过这句倒让我想起了《后宫甄嬛传》里的安陵容,用这句话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对皇后,安陵容当得前半句,对甄嬛和沈眉庄,安陵容当得后半句,其实这样的人是很可怜的,但也真可恨。
20150816论语日课12|蒋丹红】
1.12【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已形成和谐最为贵。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完美,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
【学习心得】
这里简单说明“礼”和“乐”在古代的不同作用。
古代指礼重在分,古代之乐重在合,合与和相通。礼作为区分的规定,譬如君臣、父子,先要区分长幼先后,然后找出规范,这个社会才能够维持秩序。而乐是追求心灵上的沟通,音乐让大家情感共融,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礼本来是区分、形成秩序,为什么又说“礼之用,和为贵”呢?因为礼绝不是为区分而区分,秩序出现之后,每个人都知道怎么与人来往,整个社会就能和谐。有子这段话含义深刻,先是有区分,再有秩序,然后是和谐;如果没有秩序,只会乱成一团,毫无章法,就全然违背礼的用意了。
20150816论语日课010│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再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看人的方法。”
3.心得:古语有说法叫“言必信行必果”,是说说到做到,言行如一。说话太容易,许诺太容易,但做到不容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当然不排除没有梦想的人),但多少人止步于困难面前,毕竟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经历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太多,而一路上的小草小花也足够形成对人的诱惑。人皆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天赋,放弃不过是最容易的选择。
不可雕的是朽木,但我相信很多朽木原不为朽木,只不过在后天的成长中有太多的木过早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周期,早早开始了由良木到朽木的“升华”,由外在的不利影响转而演变成内在的不利影响。我相信,更多的理想是良木,更多的良木能成才。
想起了那个经典段子“我还是安静地做一个美男子吧”,想起了一个动漫中的“说道做到,这就是我的忍道”,想起了无数功成名就之人背后的日夜奔波一刻难以停息。
然后再想起了初入和君时的那一番真情表白,海口已经夸下了,信言已经写下,承诺天知地知我亦知,如何做,便是每个人的选择和行动了!
这就是古人大师智慧,纵然时光流转千载,依然适用。
20150816论语日课010│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子禽向子贡问道:“孔子到了这些诸侯国,一定会听到国君们来问政事,是孔子向他们提出了请求呢?还是他们向孔子提出了请求呢?”子贡回答说:“孔子具有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所以迎得国君们的敬重,向他问政.孔子的请求,是不是与别人的请求不一样呢?
3.【学习心得】「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此章借子贡之言反应孔子的品性与为人处事之方法。也是我们每一个修习入学的同志的标准,这个美好灵魂的标准是全球通用的,就像西方推崇绅士和淑女~谁不喜欢亲近美好的灵魂呢~
150816论语日课21】【蔡亚男】
1        论语一则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若是以前读到这句话,肯定会有疑问,不应该更关心孩子过的开不开心吗?心愿有没有达成呢?生病卧床三月,体会生理病痛导致精神世界的萎缩以及生活范围的骤减之后,发现自己唯一希望被关心的只有自己的身体。工作、学习、梦想都可以自己去拼搏,去努力,唯有身体不在我的控制范围之内。也许是父母知道,工作、金钱甚至是梦想都是身外之物,唯有身体属于我自己、属于他们,所有才有“父母唯其疾之忧”之说。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平凡人,才有了如此体会,但是在父母眼里,无论我们成就有多大,都应该只是平凡人吧!
20150816论语日课04│王旖萱】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本章讲了三个很重要的点,每点都可以引发很多思考,因此分作三天讲述心得。今天讲讲“人不知而不愠”。
最直观的感受正如字面意思,他人若不了解或不理解我,我并不因此生气或苦恼。首先,反问自己,“人不知我”会令我怅惘甚至生气吗?这点出了大多数人的症结。人多以自我为中心,时常因他人不懂我而怅惘,却很少问自己是否懂他人。其实,真正智慧之人、善学之人、求进之人,必然没有“人知”或“不知”之惑,因为他专注于能为其进步提供养分的人和事上,他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时刻襟怀发现他人之美之心,真正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最后,从哲学的角度看,“我”这个客观的存在是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就是我,无论他人如何定义我、理解我,都不能改变我的心性、为人、德行。因此,人不应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或评价,毕竟最终让你选择善良还是罪恶、选择优秀还是很萎靡的,不是他人的标签,而是你自己。
20150816论语日课 004| 张吉宏】
1、论语里仁第四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读过四章之后,感觉今日所见的论语价值已经大大不如从前,因为每句话的背景丢失了,以致很多话看的莫名其妙,只有一些句式本身就完整的句子才能有些价值。
同时,很多话孔子是“无适无莫”的,且不说这到和佛家里禅宗的精神却一致了,这就导致很多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每个人又都习惯于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这样越诵读越加强。所以论语到后来的最大价值就变成了给人做借题发挥的材料之用了吧。

这附件是日课的word版。
论语日课 0816.doc (22.5 KB, 下载次数: 7249)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17日 07:15
君子不器


婷婷好棒!o(≧v≦)o~~好棒

坤学师兄说:
论语学修小组同仁书法:君子不器。虽出自一女生之手,字却颇为刚健。以下解释为两位同仁心得:所谓“不器”,不是不屑于用器,更不是不会用器。儒家对君子的要求,不是希望他只具有一种特殊的技能,而是希望他通过修德,具有多方面的技能,能够适应多方面的需求。所以儒家发展“六艺”,而不是只局限于一才一能。
何谓器?技术、技艺。孔子授徒,有六艺;佛陀传法,有五明。有余力,则学文;先德后才,德才兼备。


作者: 郭坤学    时间: 2015年8月17日 07:48
崔九娟 发表于 2015年8月17日 07:15
君子不器

九娟总结的真仔细
作者: 李国祥    时间: 2015年8月17日 10:46
辛苦九娟同志了,整理了这么多,这可算碎片化的系统化学习。
每天前进一小步,一年总能前进一大步。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1日 05:48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21日 05:56 编辑

论语日课 0820.doc (23 KB, 下载次数: 7772)
论语日课(8月20日)摘录

【20150820论语日课014│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用,那怎么行得通。如果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 靠什么行走呢?”
3.心得:这句话最初听到是在西游记里面,貌似是猴子正意气风发的时候吧,当时说话的语气都还能臆想出来。 那种傲气,那种理所当然,那种目空一切。
诚信的重要性,或许后代很少在系统上理论上对其重要性进行过如此高度的阐述,我们是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但 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商业市场的角度来说明的。至于做到与否,则更需要在此质疑。
马云在创业之初,有个东西叫诚信通,当时人们就劝他说,这个东西在国内是不合国情的,你玩的这个东西最后 注定破产。看看,诚信这个词语都已经成为一个标签,如同一个贞节牌坊一般,成为一种话语上的修辞。好在马 云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好汉,当时就说,哪怕所有人都反对,这个东西也要在国内搞起来。
信,有诚信、征信、信用、信诺、信言、信仰、信赖、信物、信心、信息……也许,原文只是单纯地着重在信用 诚信之意,但如果我们将这个信进行意义的扩大,又有何不可的呢?突然就对老祖宗的思考把握不了了,这无边 无际的想象和延伸,估计是可以无穷无尽了。这或许是过度解读,但我觉得有意义。
马基雅维利在论述君王的做法时,给出的核心点是君主要有狮子般的权威和狐狸般的狡诈,说白了就是在高位上 坑蒙拐骗,哪种阴招好用用哪个?这个说法后来在西方东方学术界都有不同意见,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做法对“ 信”之一字是一种极大的损害。中国古代过河而击的故事别世人嘲笑了数千年,孙子也是上兵伐谋,兵者诡道也 ,史官在司马迁之后也逐渐成为政治话语的遮羞布,让大家放开来讲话然后弄个袋子一麻袋拎走乱棍打……商场 如战场,法律已经那么大好几摞了,可不还是频频被钻空子;法律覆盖不到的地方,有血有泪。
今天七夕,感情上的分分合合,感觉已经太常见;曾经的月下之盟,抵不过山风抚过耳,暗月映长空。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了。但车还在超前奔行,而我们要走的是,把輗軏修的好一点,让车 子跑的稳当一点,安全一点!


【20150820论语日课31|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在这句话里,孔子指出如果去研究那些圣人之道之外的学说,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常常觉得,不了解一个学说,就去说它是不好的,未免有些不客观。但有时候如果太过好奇,陷入歪理邪说,就很难走出来了。所以很多时候,不要对标新立异的东西太过好奇。到后世的程子朱子,直接指明“异端”就是佛教的学说,十分反对士人去接触佛学。但实际上,佛教学说已经不觉中影响了非常多儒士的思想,变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割裂开来的要素。

【150820论语日课23】【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大智若愚。分享故事:
扁鹊是尽人皆知的神医,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扁鹊的两个哥哥也颇懂医理。
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 3 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 ”扁鹊答:“我的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 ”扁鹊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的时候,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铲除病因,反而觉得他的治疗没什么明显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时候,看上去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在我们乡里流传。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已经严重的时候。一般人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用麻药让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议的大手术,自然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远远大于我的两位哥哥。”文王叹道:“你说得好极了。”

【20150820论语日课009│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3.【学习心得】颜回处在困厄之中,却自得其乐,开心快乐全然不把贫穷放在心上,这是因为他心里富足,心中有道,所以孔子赞叹颜回是贤人。这样看来心内富足比身外富足重要多了,家财万贯未必买得到颜回的箪食瓢饮陋巷的快乐。先养心后养财吧。


【20150820论语日课014│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3.【学习心得】此章在谈论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这和我对自己的要求很相似——降低自己在物质方面的追求,增加在精神方面的追求。今天七夕节送给自己的礼物就是一本《瓦尔登湖》,梭罗远离尘嚣,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和论语说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是很相似吗?我现在喜欢简单、节制、规律的生活,所以有一天我去湖边住两年,做自己的国王,也是很有可能的~


【20150820论语日课16|蒋丹红】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傅佩荣:
“患不知人也”,为什么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呢?因为自己有才华、学识、德行、能力,这是个人的事,不见得需要别人了解;别人不了解,那是别人的损失,重要的反而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年轻时,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年长时,要提拔正直有为的后辈;若不知人,难免造成许多错误,悔之莫及。
【学习心得】
知人很重要。
最近在看稻盛和夫的《活法2》,前言部分是马云对话稻盛和。高手之间的交谈,层次也是不一样。马云向稻盛和夫请教的是灵魂问题:企业与人性的关系。马云总结自己为什么有运气走到今天?我觉得我们可能是看懂了人性。人都有善良和邪恶的一面,希望灵魂不断追求好的一面,但如果不能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控制住,把美好的一面放大起来,你不会成功的。我这几年所做的工作就是通过价值观、使命感,把公司优秀的年轻人善良的一面放大起来。
《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林斯提倡:先人后事。首先请进合适的人选,请出不合适的人选,并令合适的人选各就其位。然后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人不是最重要的资产,合适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资产。
不管是“先人后事”还是“人的管理”,基础都是要先“知人”。要去了解这个人的品行,能力,特长,把合适的人安排这合适的位置,充分得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些无不需要“知人”。
所以,孔子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真的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1日 06:44
论语日课(8月19日)摘录
论语日课0819.doc (40.5 KB, 下载次数: 6920)

【20150819论语日课3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学”和“思”之间的关系在这段说得很清楚:只知道一味地接受知识,而不用心思考这些东西,会变得迷惘而毫无所得;只知道自行思考,而不去学习知识来加以约束,就会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学而不思,是没有将知识再次消化、纳入自己的体系进行吸收;思而不学,是构筑空中楼阁,很难踏实地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我们知道得太多,而在于知道得太少又想得太多,往往陷入自我纠结。当多开阔一些知识眼界后,会发现很多问题已然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当然,在学而思之后,还要知行合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与大家共勉!

【20150819论语日课 010| 张吉宏】
1、论语述而第七已读十则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简直就是孔子之道的纲领了。

【20150819论语日课013│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 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 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做事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天下人就都是他的兄弟了。君子 何愁没有兄弟呢?”
3.心得:有一些有趣的词语解读,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命是既定的,运是靠自己把握的。对于不应属 于我们的东西,就不要过分追逐;对于理想所在,尽我们所能。以前听到过一个标准,叫跳起来能达到的最大高 度,就是最合理的理想标准。
印度有阶级分化,有着明显的不平等,但当地人多认可这种既定的差别,并没有觉得有啥不妥当。国内则充斥着 一种超越一切既定背景基础的平等追求,不论是平民、商人、官员、富人皆在叫嚷着“您幸福吗?呵呵!”
前两天,马云的微博被炮轰了,说马云没有积极为某事件捐款是犯了人类大罪,都威胁说再不用淘宝了。我想这 不过是一种现实中的阶级低端化对抗,希冀着用乌合之众的压力去满足乌合之众的晦暗心理。
柏杨定义是丑陋的中国人,一个比喻说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世界传承中国人爱内斗,古语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 ,如果我过不好日子那么如果大家都过不好日子我就会今天天气很好,民国时期打的最热闹的还是自己打自己, 现在坑人的还是坑的不仅是自己兄弟还有不认识的路人甲乙丙。
养就宽容,宽已待人。很多的鸡毛蒜皮真不关死生大事存亡之道。
难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起码看谁都像敌人,尤其是对待时代的英雄或枭雄,当多一份宽容。

【150819论语日课22】【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对不同的学生解释孝的含义是不同的,只因为每个人的层次差异。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也是一样,对不同类似的人,说话的态度、方式甚至是内容都应该有所选择。想起一个微视频,永远不要打女生,即使是手捧鲜花的时候。

【20150819论语日课013│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3.【学习心得】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今日弟子领会最深的是人要有自己的基本面,“义”和“礼”是儒家的基本面,有了基本面很多选择就会变的单纯简单。食不食嗟来之食,不食~文天祥投不投降?宁死不屈~因为假如那么做了,我便不再是我,我不是我了一切还有意义吗?领悟到了这一点,你的剑法就会变的纯粹、简单,斜斜一剑刺出去,却是温柔直中要害的~

【20150819 论语日课 24|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2·1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说君子不器,是说君子应该博学多能,不局限于某一专门知识或技能。也就是通才,复合型、全能型人才。最先想到的是《甄嬛传》,百看不厌的莞娘娘。擅长诗书自不必说,会用长相思弹着有情致的曲子,一边弹琴一边吟诗,“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还会作惊鸿舞,尽得梅妃之态。等等。必是一个通才小主。所以说,自从有了《甄嬛传》,别的宫廷剧都成了将就,所以宁愿一遍又一遍看甄嬛传,有很大的成分是因为孙俪。
大观园里的女儿各有所长,皇上的妃子也是各种武艺有所专攻,貌美的女子后浪推前浪,可是杨玉环只有那么一个列入“四大美女”。回头一笑百媚生的美好在那里,而且她会作《霓裳羽衣舞》,通音律,梨园就是见证。
君子不器,该是怎样个不器法?人的精力时间有限,什么都学也不现实。可以认识自己发现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相匹配的专长,应该先有所专攻,学好了这门手艺再围绕着它学习学习别的,循序渐进地武装自己。
    师俭师兄:@八届-崔九娟-济南 赞“君子不器”,好的清宫剧看来也很能激励人哪,有空要看看,呵呵:-) 以下是坤学兄的分享,很赞:
分享一位二届同志,对“君子不器”的理解:君子不器。所谓“不器”,不是不屑于用器,更不是不会用器,而是不能将自己单纯地成为“器”本身,更是不要沦为各种工具的奴隶。需要在透彻掌握“器”的基础上,驱使着各种手法,致力于探求情势与使命。

【20150819论语日课00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3.【学习心得】孔子认为心有仁,并且把仁化作自己的性格中的一部分,才能做的“随心所欲不逾矩”。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所以这么评价颜回,也说明了孔子对颜回的认可。仁心易说不易做,只有日积月累的点滴行动才能见仁心。所以,踏实做事才是王道。


【20150819 论语日课 15|蒋丹红】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诗经•卫风•淇澳》上说:‘就像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切磋切磋,精益求精。’这就是您所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自行发挥,领悟另一件事。”
傅佩荣:
正面思考,精益求精
贫穷的时候至少可以行道,因为贫穷反而少了很多牵挂,正好可以做该做的事。“富而好礼”,古代的礼仪很重要,但是礼仪往往需要花钱。所谓的排场,没有钱就做不到,有钱人如果好礼,就会使整个场面变得庄严、崇高,人修养、文化素质也显得比较高雅。
所以孔子告诫子贡要从积极转为消极,并且要“如切如琢,如琢如磨”,也就是精益求精,愈来愈好,才可自行发挥,领悟另一件事。
人在穷苦时,就能显示志节的高低,这时除了“无谄”之外,如果坚持行道,并且以此为乐,就离理想不远了。颜渊是最好的例子。
富有的人也可以行道,只要“无骄”之外,再进而好礼。“无谄”与“无骄”是努力避免缺点,“乐道”与“好礼”则是积极有为的表现,后者显示了更高的期许。

【学习心得】
子贡对于“贫”和“富”的态度是消极的,是努力避免缺点;孔子对于“贫”和“富”的态度是积极有为的,不管是在“贫”还是“富”的环境,都应该做好自己。
“贫”和“富”是外界的环境,“乐道”与“好礼”则是自己对环境做出的反应。
人可以选择对待环境的态度,而不是100%由环境决定自己的行为。
读孔子的这段话,让我想起弗兰克尔的故事和人类的终极自由。

弗兰克尔由于身为犹太裔心理学家,二次大战期间被关进纳粹(Nazi)死亡营,遭遇极其悲惨。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惟一的亲人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则受到严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忽然之间意识到一种全新的感受。日后他将此感受命名为“人类终极的自由”(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当时他只知晓这种自由是纳粹军人永远无法剥夺的。在客观环境上,他完全受制于人,但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超脱于肉体束缚之外。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自身的影响程度。换句话说,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他发现自己还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与能力。他在脑海中设想各式各样的状况。譬如说,获释后将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折磨学得的宝贵教训,传授给学生。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锻练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越了纳粹的禁锢。这种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意义,寻回自尊。
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难得的自我意识天赋,发掘人性最可贵的一面,那就是人有“选择的自由”(freedom to choose)。这种自由来自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imagination),能超出现实之外;有“良知”(conscience),能明辨是非善恶;更有“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能够不受外力影响,自行其是。
弗兰克尔在狱中发现的人性典则,正是追求圆满人生的首要准则——“积极主动”(be proactive)。它的涵义不仅止于采取主动,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在环境;理智可以战胜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所以,不管我们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我们有“人类终极的自由”,在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反应之间,我们拥有人类选择的自由,用你的自知,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识,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

为什么把 思无邪 放到 为政 里?
师俭师兄:
@8届-蒋丹红-上海 这个问题很好!今人读诗是一种情调,古人特别是先秦时期,诗书礼乐都是君子之艺,都是修身兼治国的重要方法。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注解】授之以政:授他以政事,即谓让他治理政事,从政。古人认为《诗经》是反映政治治乱得失的,从中可以明白政治得失之由和治理之法,所以孔子认为真正学好《诗》就可以“授之以政”,而且可以治理好国家。不达:不能通达,这里指不能明达从政的方法。使于四方: 指出使四方之国,从事外交活动。专对:指外交场合的随机应对活动。 奚以为: 犹言有什么用。
以上来自百度,解读的不错。孔子对其子的庭训中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学《诗》使人温柔敦厚,使人善于比兴和讽谏,外交人才尤其需要这些品质,所以孔门四科中,德行科之后就是言语科,实际上主要就是外交人才,政事科则主要是内政人才。
@8届-蒋丹红-上海 随便翻翻《左传》,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风貌就会发现,外交场合都是要赋诗言志的,一些今人以为的情诗如《野有蔓草》,当时都有大家公认的意蕴而不至于被人误解,也就是说,《诗》《书》等是当时中国人的共识与文化背景,不用多解释就能心知肚明的文化底色。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1日 06:50
论语日课(8月17、18日)摘录
论语日课0817、18.doc (47.5 KB, 下载次数: 6417)

【201508188论语日课 009| 张吉宏】
1、论语雍也第六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君子敬鬼神而远之,今天见到一个很智慧的解释:中国文明对神鬼是有科学处理方式的,即圣人不言六合之外,鬼神存而不论,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因此中国文明不是简单否定鬼神,而是强调鬼神的可证伪性以及对现实的意义。如果鬼神不能如科学一样给予证明,那么中国文明就既不否定也不肯定。但是,决不允许任何人妄称自己为鬼神——除非他自己能给出可重复性的、可被严格实验检验的通神功能。这条原则极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可检验的特异功能而可妄称为神或神的代言人,那么就将无法与骗子相区分,就可能沦落到人奴役人的境地。
中国这种对待神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

师俭师兄@fox 第一次读到以可证伪理论来解读此章,脑洞大开,如果注明出处就更好了,便于感兴趣的同仁查原文:-)
死后的世界,是没有人能够知道的,知道的就不是活人了。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这是理性的,也是智慧的,马克斯韦伯说的现代性的“祛魅”,是理性主义过分扩张的产物,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另外附一则孔子与弟子关于死后世界的探讨,耐人寻味。
刘向《说苑·辨物》:
子贡问孔子曰:“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我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将有知无知也,死徐知之(到死时自然慢慢会懂得),犹未晚也。”

【20150818论语日课2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这段话将君子和小人各自与人交往的方式进行对比,君子是“周而不比”,也就是说普遍和大家交往、一视同仁,而不对谁偏私、结党;小人呢则是“比而不周”,只是和一部分人交往、结党。所以还有“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一说。君子对大家都同等相处,施以仁厚,并不过分亲昵;小人只对自己一伙的十分友好,关系热烈、密切。但我们都知道,水才能长流;酒只是一时猛烈而已。小人结党,且不说是利聚而来、利尽则散的短时结交。这种经营自己的小圈子,实际上是对“圈外”大众利益的掠夺与瓜分,也是不提倡的。

【20150818论语日课00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作为道德的中庸啊,它是至高无上的了!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3.【学习心得】中庸,即平常人也。中庸之德,为平常之人容易具有的,也即民德。民鲜久矣,意在表明人心不古,民风败坏。把这个句子放在现在,代入感极强。时不时出现的碰瓷、事故、老人假跌、假冒伪劣食品…甚至七天前出现的天津大爆炸事故,与民德的缺失都脱不了干系。谨以此句祭大爆炸中逝者头七吧。

师俭师兄@金藏玉 
中庸的理解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谓也;庸,平常也。

我们不做过分哲学化的解读,就以孔门的两个小故事来体会吧!

“子贡赎人”的故事:春秋时鲁国有一个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其他国家见到同胞沦落为奴,只要把这些人赎回来,赎人者就能获得国家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是个富人,他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自己不领取国家给予的补偿和奖励。孔子批评子贡,说你自己富有,可以不要国家给予的补偿和奖励,但你这样做,会对其他人形成巨大的道德压力,今后有人再在国外看到同胞沦落为奴,由于“不好意思”回国领取补偿奖励,于是就不会花钱把同胞赎回来。

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的意思,孔子主张,积德行善要人人皆可为,君子应当俯就些,小人踮一踮就可以够的着,而不能将道德标准抬高,使得社会的良性循环有被打断的可能。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故事是“子路受牛”:孔子的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被救者用一头牛来答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以后都会勇于搭救落水者了。孔子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对待道德,认为道德最关键是要移风易俗,可施于百姓,要让普通人通过努力,都能学而时习之,身体力行之。像子贡那样花钱赎了人,却不领取国家给予的补偿和奖励,这种道德固然高大上,但一般人不仅学不了,更不堪其沉重的压力。相反,像子路那样勇救落水者,又不拒绝被救者给予的酬谢,这是一般人都能学得了的,是一种平常、普适、人人可得而行之的道德。(部分源自百度)

【20150818论语日课012│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3.【学习心得】我喜欢这句话“为为和谐而和谐,也是不可行的”。生活中有太多强求和无可奈何,假如为了快乐去快乐,为了七夕去七夕,为了创业去创业,很多事物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师俭师兄
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是不适合创业的,那需要极强的内在推动力,不是说只要对钱感兴趣的人都能把一家公司运作上市,那些能创造出让你瞠目财富的人们,其实对于财富到底能买到什么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这个过程本身。而大多数人不是这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UxNFpUL4USJ7cPO6#rd
如上是相关链接


【20150818 论语日课 23|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君子”在我心里是个特别美好的词,对它的感情就像贾宝玉心里的、“女儿是水作的骨肉”一般。“瑟兮僩兮,赫兮咺兮。”庄重不是装出来的,有沉淀好了的内在才能有外在的那种气度。做很多事情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内修于己,结果往往也能利于他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君子求学问。
学则不固该怎样理解?是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是把 不重跟学则不固 两者放在一起理解么?
无友不如己者。翻译说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什么叫不如自己?每个人都有优点跟不足。这个 不如 二字,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书上说,“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虽说同行的人比要去的地方更重要,可我觉得跟不同的朋友相处会有不同的快乐跟收获。只要人本性不坏真诚就好了。

师俭师兄
少年不仅每学期拿一等奖学金,还担任了从班级到学院再到学校等层面的团干部。校刊《青春校园》的执行主编,一干就是一年。少年彼时亦沉浸在宝玉黛玉的世界中。编辑部的属下多为女孩,少年每次都不忍心让女孩冒着严寒给自己送稿子,而是亲自跑到各个“公主楼”下等稿。有时编辑部聚会,个性强的女生会给他开目无长上的玩笑,大家都很尴尬,少年则“匿怨而友其人”。
没有架子是美德,但不重礼仪就是缺德,这是少年后来慢慢明白的道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应当有威仪,应当稳重,不然,毛毛躁躁,所学的礼就不牢固,就会让人轻慢乃至狎昵——宝玉可不是谁都学得来的呢!“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君子之风当如是。

【201508188论语日课 008| 张吉宏】
1、论语公冶长第五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此章主要为人物评论,于今日有借鉴价值。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正是儒商之道!



【20150817论语日课 13|蒋丹红】
1.13【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与人约信,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

傅佩荣:
“信”、“恭”、“因”三字,前两字都是指人际相处的一种操守或品德,“因”字也不应例外。古代“因”与“恩”通用。
“近于”,是指接近而不相同于。譬如,义与礼是原则,而信与恭是实际的作为,所以只能尽量符合原则的要求。
【学习心得】
读这一则论语的时候,觉得孔子对自己的言行以及自律的要求是很高。
有很多时候,我们知道道理和原则,但就是做不到。像“义”和“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很多人都会说: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觉得道理从来都不是用来听的,道理是用来实践的。听了道理,你去做了吗?

我们学习《论语》也是如此,我们不仅是要学习孔子以及弟子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去实践,用这些智慧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

现在,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律”的重要性。在读一些名人的著作,发现他们都是极其自律的人,比如查理芒格,稻盛和夫。

阅读《穷查理宝典》了解到,查理•芒格是一个很少迟到的人,他约了别人,会早到很久,拿出自己带的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人。有一次与晚辈约好时间,因为路上堵车迟到了。他会一个劲得向晚辈道歉,而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觉得迟到是理所当然的事。
查理•芒格会严格遵守自己的原则,在生活中如此,在投资时也是如此。所以,他能够在别人狂热的时候依然保持冷静。
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做一个自律的人。自律的人是很少破坏自己的原则。
对于现代人,“信”这个词其实很难做到。最简单的“守时”都做不到。我自己也做不到守时,最近在反思自己,觉得守时其实就是一个人“轻诺言”的表现,说明你不看重自己的信用和承诺。我是希望自己是重承诺,守信用的人。而准时,守时是守信用最基本的表现。

20150818 论语日课 14
1.14【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至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所谓“食无求饱”,是指不一定吃得很饱;“居无求安”,是指住处不求奢华享受。而“敏于事而慎与言”,更是每一个公众人物都应该深思的话。很多政治人物正好相反,通常是做事慢吞吞,一说起话来就变得伶牙俐齿;“言而世为天下则,行而世为天下法”,政治人物身在高位,言行举止都会成为人民效法的对象,所以在说话、做事上必须不断修养自己,才能起示范作用。
【学习心得】
我们平常说“好学”,会去强调学习态度,用于学习的时间。我自己是第一次看到好学其实跟人的欲望也是相关的。
傅佩荣老师的注解里写道:好学在此有三个步骤:首先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炼及改善自己,接着再虚心向良师请益,使自己走在正途上。每日在自己各方面的行为表现上,都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如果只注重物质上的吃、穿、住如何,就没有心思去想应该想得事,整个生命就会向下沉沦。
这一段话,很受启发,我也很赞同。我自己很喜欢的作家,像:季羡林先生,杨绛先生,从我阅读他们的文字,觉得他们的生活是很朴素,很有规律,很少铺张浪费的。而他们在学问上的造诣非常高。

古典老师在《6堂职场发展必修课》中有讲到:自由=能力-欲望。欲望越大,自由度越小。对于好学也是类似,当你欲望越大,用于学习的时间,精力,心思就越少。
现在是越来越物化的时代。蒋勋在《生活十讲》中有谈到物化。他有讲到,在物化的时代,古代孔子、庄子等都是制衡物化的。从这一则论语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制衡物化的思想,他强调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要在言行上磨炼及改善自己,接着再虚心向良师请益。孔子推崇精神上的丰盈胜于物质上的丰盈。

师俭师兄
@8届-蒋丹红-上海 自由=能力-欲望,赞!制衡欲望,是自律,也是反对异化,上次讨论的人性论中,自己能掌控的就是“性”,“赵孟能贵之,赵孟能贱之”的就是“命”,君子尽心知性立命。

【20150818论语日课012│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富裕和高贵是人们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 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们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拜托它,君子就不会逃避。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 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不会哪怕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即使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 在颠沛流离之时,也必定会按仁德去办事。”
3.心得:孔子的仁德不是口头上的,而是真正地贯彻在行为之中,将之作为自己得行为底线,作为自己得行动指 南。这种指导下,出现了无数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出现 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传统思想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
但因为与这种思想相伴随的,还有一些不切时代的附属,在新的形式下,时代选择了给他腰斩,一切都进行了否 定和解构。于是我们失去了原本的思想支撑,这股气也随之飘散。
物质世界挤占精神世界,在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无往不胜,但没有精神的物质世界,没有底线,也注定着充斥无数的原罪与罪恶。

师俭师兄@李国祥~8届南京 “原罪”这个词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重要概念之一,儒释道都没有这种概念,如儒家就讲“既往不咎”“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那种纠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是从来不会有的。

【20150817论语日课2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子贡向夫子请教“君子”的准则。夫子说:君子是先行动,然后再说出来。在这段话里,孔子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不赞同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当然,这是对君子的一种很高的要求。换个角度来看,先做而不是先说,对于达成目标也是有好处的。记得之前看到一个ted的演讲主题为“下定的目标可不要告诉别人”,大意是如果你先把目标说出来,心理其实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比如通过被自己的宏图大志感动而觉得自己特别伟大,或者是别人的称赞),这样反而会降低去完成目标的动机(因为已经得到心理满足了),所以就会变成只是说说而已。一点发散,供大家参考。

【20150816论语日课2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不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器皿,都是有特定用途的,不能再变通为其他功用。儒家对君子的要求,不是希望他只具有一种特殊的技能,而是希望他通过修德,具有多方面的技能,能够适应多方面的需求。所以儒家发展“六艺”,而不是只局限于一才一能。由此可见,儒家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很高的。说到人才,想起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了,随着政治的需求,对于人才的标准也变得“不拘一格”。在《人物 志》中,除了依然褒奖类似于“君子”的全才之外,“兼才”“偏才”等才能并不完善或者只有部分突出才能的人也得到作为“人才”的肯定。也算是一种新的定义了。当然如今的我们对于人才的定义并不那么狭窄了。

师俭师兄@八届-重庆-刘婷婷 《人物志》是本好书,要懂得中国的管理智慧,首先就需要知人,《尚书》里说,“在知人,在安民”,圣王都觉得很难。《人物志》读懂了,知人的理论就差不多了:-)

【150817论语日课22】【蔡亚男】
1、        论语一则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和上一则对比,感觉很有意思。父母唯其疾之忧,然能养却非孝之本。想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虎毒不食子的爱子之本心,二是人生阶段的不同。爱子之心是人之天性,所以父母可以抛开名利唯忧子之身;因为爱子之心发乎天性,子女容易狎恩恃爱,不敬由此而生。二则,孩子从小长大,经历的是开拓的过程,父母能够不以名利强压于儿女之身,甚至只求其身体安康,是为发乎本心的爱,不带杂念贪欲的爱。而父母从壮年到老年经历的是内在核心及外在社会地位收缩的过程,儿女能够抛开父母带来的生活便宜变化的贪欲,侍父母以心,则能敬。节制自身是好,不若正其本心。

【20150817论语日课011│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 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无法看到了。能看到君子,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 是无法看到了,能见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不错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 人是难于保持操守的。”
3.心得:孔子给了一个自己心中理想人物的最低标准,那就是“君子”、“有恒者”,孔子不想着见到十全完美 的人,只要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程度,就心足了。不禁想起了“理性人”和“有限理性”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发现现在社会有了新的标准了,现在的人多半要说的是“亿万富翁,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千万者,斯可矣。” “有别墅者,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房者,斯可矣。”同样是不满足,标准不同了而已。
对传统思想是要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但不是取其糟粕弃其精华,也不是全盘否定来个坦荡荡全民无神论做结,耶 稣安拉和佛头救不了世人,做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诞生的自我神性,我不信神,但我的一切行为皆蕴含神意,这 就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不同之处。它追求的是一个更优秀、更完善、更有道德的自己,而不是寄希望一个外来神的 号召。如果要信神,我也愿意信自己心中的那一个神。我就是“神”。
孔子为什么要见圣人、君子、善人和有恒者呢?这或许就是一种与强者为伍,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你能变得更加的优秀,也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的一种间接反映。人的进步靠自己,这是内因;看到了更优秀的人,被吸引了或者受刺激了,这是外因;但终极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提升,进而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现在有太多的宅男、宅男、技术宅、电视宅、手机宅、工具宅……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见”的作用给无形最大化降低了,我们心中只有了自己,但我们缺乏了“修身”的自我内涵,于是导致了更多的纯粹的宅,纯粹的闭关自锁,终还是阻碍自我的提升。
和君有一大批有道德的人,有追求的人,有故事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偶见“君子”,偶见“有恒者”,足矣。“圣人”、“善人”就不想了。

【20150817论语日课00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评论仲弓说:“一头耕牛,生了一头通身赤色而且两角圆满端正的小牛,虽然人们不想用它来当祭祀用的,但是山川之神会肯舍弃它吗?”
3.【学习心得】英雄不论出处,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必担心自己出身不好,也不必担心自己遇不着伯乐,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自己够努力,有真本领,即使人们不愿意看到你成就一番事业,神仙也会助你的,大概“有如神助”就是这个意思,“山川其舍诸?”


【20150817论语日课011│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3.【学习心得】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是儒家迂腐,三年都不能改变父亲之道,有人也拿这个作为满清积弱的原因——闭关守国导致近代中国受尽侮辱。但南师对此有不同见解,南师认为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我个人更倾向于南师的解读,因孔子现在在我心中是有温度的,一个历经沧桑的可爱老头,总不至于这么蛮不讲理~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2日 22:01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23日 05:14 编辑



论语日课(8月21日)摘录

【20150821论语日课 011| 张吉宏】
1、论语述而第七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文,行,忠,信,这句话就是夫子之道的架构吧。正好也和和君国学,和君商学的架构相一致。


【20150821论语日课32|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这句话一连多个“知”字,是为了讲明一个道理:对知道的东西就知道,对不知道的东西不要勉强装作知道、而是坦诚自己不知道,这样的对待知识的态度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人有时候容易陷入一种坐井观天的自我满足感,仿佛一切知识都不过尔尔,其实“全知全能”并不是智慧的表现,它会阻碍你求知的脚步,从而一直将自己限制于那小小的一方蓝天。知道自己知识的边界在哪里,知道自己有很多还不明白的,也会引得自己去探知求索,从而不断扩大认知和理解、朝着精进的方向前进。与大家共勉!


【20150821 论语日课 25|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指的是敏于事而慎于言,也是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比起只说不做的,或者做的并非自己先前所说的,做了再说至少可以给自己一个台阶下。默默来做就好了。
 
1、论语一则已诵读十遍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君子跟小人的所行之事的不同在于为公为私的分别。君子品德高尚,以忠信来待人,言行符合人们的共同利益;相反,小人想的则是一己之私,为此阿私相结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即是损人利己,这样一来他们想的也就不是博爱和天下了。
 
 【20150821论语日课010│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2.注疏已阅读。冉求说:“我并非不喜欢先生的道,只是自己力量不足、资质太差啊!”孔子说:“资质差,如果又中途放弃,那就走到头了。”
3.【学习心得】且不论此处的“道”是什么,暂且把“道”理解为做事情,学习之类的日常,如果还没有做某件事情,或者是刚刚开始做一件事情,心里就想着自己没有能力做好,或者是不自信认为自己做不成这件事情,那就如同是划地自限,自己不愿或者不敢前进罢了。


【20150821论语日课015│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有礼哩。”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3.【学习心得】“贫而乐”比“贫而无谄”境界更高,妙在一“乐”字。历史上的“贫而无谄”有很多,真正做到贫而乐的是少之又少。“贫”不仅指物质,也指精神,“乐”是没有怨言,也是保持平和快乐的心情。一个懂得贫而乐的人,定是一个旷的哲人,宁也是明白“把过去的遗憾变成未来的温暖的人”。

 
蒋丹红
【每日论语05】学而篇第五则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治理诸侯之国,要尽忠职守玉令出必行,节省支出而爱护众人,选择适当的时候征用百姓服劳役。”

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孔子说,治理一个千乘之国,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取信于民,要节约开支、爱护人民,差使百姓要在农事之隙。“千乘之国”是能出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诸侯之国。这五个治国原则,看似简单,但真能践行到底,尧舜之治也不过如此。这五者是治国之本,孔子只言这五者而不多言其他,和“君子务本”的精神一脉相承。

弘丹学习心得
孔子认为,治理诸侯之国有五件重要的事:尽忠职守,令出必行,节省支出,爱护众人,使民已时。对现代社会治理国家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而且,我们现在的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些事。

尽忠职守:在其位谋其政,而不是为一己之私,贪污腐败,滥用职权。
令出必行: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关于法制,我会在后面再稍微多说几句。

节省支出:反对铺张浪费,比如,近年来在慢慢取消的公车。

使民以时,在古代百姓需要服劳役。服劳役是义务性质的,没有工钱也很辛苦,所以要严格规定不能再农忙时要求百姓服劳役,免得引起抱怨。孔子的“使民已时”核心是爱民,要多为百姓设想。在现代,虽然不再需要服劳役,但政府也需要真正得关爱百姓,多为百姓设想。

关于法制的问题。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我们讲究人情与裙带关系。我们有法律,组织或者企业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说实话,整体而言我们的执行度并不是很好。中国人总想法外开恩,总喜欢用人情创造特例,对法律和规章制度并不那么敬畏。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严重缺乏信任感的,普通百姓不相信法官或执法人员,因为他们会受贿;不相信医生,因为他们会收红包;也不相信老师,因为他们也收家长的礼物……因为有太多不按照法律规章制度执行的特例,所以我们也不那么敬畏法律或规章制度,甚至觉得遵守的人才是傻子。我们无情践踏法律和规章制度,因此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其约束作用。

而相反,很多西方国家的民众是非常敬畏法律或规章制度的,他们不会轻易触犯底线。因为他们明白,一旦触犯,自己是一定会承担后果的。有了敬畏之心才会不敢触犯,如果视法律规章制度为儿戏,一旦有人不遵守未受惩罚,那法律的威严就会丧失,民众就会有侥幸心理,法律的地位在西方国家和中国是不同的。

如果哪一天中国的执法人员尽忠职守,铁面无私,中国法律的威严才可树立。

有人会说,这样执法人员的权利岂不是太大了,他们可以决定谁犯罪。我觉得在一个“法治”国家,执法人员的权利一点都不大,因为他们只是按照法律行事。相反在一个“人治”的国家,执法人员的权力才大,因为他可以决定谁可以不遵守法律,可以是特例。也就是说执法人员可以决定谁是需要接受惩罚,谁不需要。这就相当于权利不是归法律所有,而是归执法人员所有。

“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相比,“人治”的社会执法人员的权力更大。

国家制定了法律,就要严格执行,企业/组织制定了规章制度也需要严格执行。一旦有特例,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就会减弱。这及时孔子提倡的“令出必行”。


【20150817论语日课011│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 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无法看到了。能看到君子,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 是无法看到了,能见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不错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 人是难于保持操守的。”
3.心得:孔子给了一个自己心中理想人物的最低标准,那就是“君子”、“有恒者”,孔子不想着见到十全完美 的人,只要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程度,就心足了。不禁想起了“理性人”和“有限理性”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发现现在社会有了新的标准了,现在的人多半要说的是“亿万富翁,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千万者,斯可矣。” “有别墅者,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房者,斯可矣。”同样是不满足,标准不同了而已。
对传统思想是要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但不是取其糟粕弃其精华,也不是全盘否定来个坦荡荡全民无神论做结,耶 稣安拉和佛头救不了世人,做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诞生的自我神性,我不信神,但我的一切行为皆蕴含神意,这 就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不同之处。它追求的是一个更优秀、更完善、更有道德的自己,而不是寄希望一个外来神的 号召。如果要信神,我也愿意信自己心中的那一个神。我就是“神”。
孔子为什么要见圣人、君子、善人和有恒者呢?这或许就是一种与强者为伍,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你能变得更加的优秀,也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的一种间接反映。人的进步靠自己,这是内因;看到了更优秀的人,被吸引了或者受刺激了,这是外因;但终极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提升,进而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现在有太多的宅男、宅男、技术宅、电视宅、手机宅、工具宅……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见”的作用给无形最大化降低了,我们心中只有了自己,但我们缺乏了“修身”的自我内涵,于是导致了更多的纯粹的宅,纯粹的闭关自锁,终还是阻碍自我的提升。
和君有一大批有道德的人,有追求的人,有故事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偶见“君子”,偶见“有恒者”,足矣。“圣人”、“善人”就不想了。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3日 05:12
论语日课(8月22日)摘录
论语日课(8月22日)摘录.doc (17 KB, 下载次数: 7218)

【20150822论语日课 012| 张吉宏】
1、论语泰伯第八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一,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从这里到看见孔子对礼的态度,是不那么迂腐学究的,这和曾子对礼的机械刻板是不一样的。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既是孔子对六艺功能的解读,也是对礼的地位的解释。这两条可见,礼是原则所体现的规范,而非死板教条的流程仪式,克己复礼所复的是这样的礼。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只能看成一个结果而非过程。老子讲过类似的话,大家都知道了,就危险了,类似于《乌合之众》的效果。
四,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儒家之祖对于商业的态度如此明白,不知为何被后世歪曲的那么厉害。

【20150822论语日课016│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 何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 ,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孔子说:“端木赐通达 事理,对于管理政事又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冉求 有才能,对于管理政事又有什么困难呢?”

3.心得:这里孔子说了管理政事的三种可能性情况,做事果断者、通达事理者、有才能者,这些管理政事不会有 困难。在过去,属于低度复杂性低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相对简单,因而可以进行简单的社会治理。
至于什么样的人可以从事政事管理,这个标准是难以一刀切的,更别说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其复杂度绝对可以叫 冠绝古今。
单单这么一个简单的评价:做事果断、通达事理、有才能,但真正要做到这样的标准,其实千难万难,毕竟宏观 上的一个评价具体到每一个微观上的具体事实时,其中会有各种不同的状况,这只能说明这几个人的综合素质是 达到了相当标准。
今天和一同学聊天,他说我的性格我的学习框架我的成长,适合进入体制,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孔子的这几 个评语来看,我差距还是蛮不小的。
学而优则仕,这是几千年历史中贯穿古今的一句箴言,这是与科举制相伴随的一个必然的途径,这也是儒家思想 中积极入世积极有为思想的一个切实体现。自家各扫门前雪这描写的其实不就是一个当代社会的缩影么,这就是 陌生人的社会。大辟天下寒士才是自始至终的士子理想。
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最好的自己。

【20150822论语日课3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子张学习如何求取禄位。孔子说:“多听,对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加以保留,对自己有把握的东西,在说的时候也要谨慎,这样就很少有过失。多看,对觉得危险的境地加以保留,对有把握的情形也要在行动时小心,这样就很少会有后悔。言语少过失,行为少后悔,功名禄位自然会随之而来。”
       其实子张请教功名禄位,夫子应该是心中不大赞成这样的急切的。“君子务本”,在夫子看来,只要做好了根本的东西,其他的外物自然会来。所以夫子点拨子张也是指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而不是以功名利禄为最终目标。打个比方,如果功名利禄只需要一个人具备B这个层级的一些要素和特点,夫子是要求要奔着比B更高的A境界努力,一旦达到了A,B所能拥有的自然不在话下。但儒家追求的东西,绝不是功名利禄,“一箪食,一瓢饮”,亦可把握到大道之乐。

【20150822论语日课015│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3.【学习心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小小的坚持,小小的给予,不必希冀他人来了解自己~反而正因为自己有了这细微的体验,要更能够懂得他人的不易。

【20150822论语日课01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注疏已阅读。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去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
3.【学习心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贵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孔子对君子的看法——德才双馨。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能够做这样的君子,而不是仅仅拥有技艺却德行有缺的小人。所以,大人和小人的区别不是在于学问和技艺,而是品德。这样的话更应该让学问深厚的人知道,即使才高八斗,技艺精湛,如果品德有瑕疵,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害处。愿为君子儒,莫成小人儒。

【20150822 论语日课 26|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不争比争的人更进一步,而争也君子又提高了一个境界。我想到了水,水不与万物争锋,却能宽怀博大,包容万物。若是有意与人相争,别人越是远你不与你交好;越是修炼好了自己雍容揖逊彬彬有礼,别人越是敬你。
想起师俭师兄前段时间在群里面关于这则论语的讲解。孔子也不是什么都不争,涉及到关系到国家的问题的时候,即便年事已高也仍旧是奋身进言。小事无需仅仅计较,有关原則问题的事情却是不能躲避的。一直矜而不争,一直争或许也不难,难的是把握该争与否的度,把握得准确了才是君子风度。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4日 19:49
论语日课(8月23日)摘录

【20150823论语日课 013| 张吉宏】
1、论语子罕第九已读十则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今天看来到像佛家之语,可知夫子之道并非教条。

【20150823论语日课01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便会自行在周围旋转运行.
3.【学习心得】这一篇主要讲德治,推行德治百姓自然会拥护,这就像众星拱北辰一样。荀子也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所以德是一切的中心出发点。

【20150823论语日课017│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礼。”樊迟说:“不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3.心得:什么是孝,放在今天来看,也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
在过去,貌似孝这个问题联系的范围很广,以家为支点,构筑起一个连接个人和国家的统一体,个人修身之后乃是齐家,齐家之后便是治国平天下,家文化一直是中国帝王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孝,不仅仅是关乎到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到国家治理统治的大问题。
因而有了举孝廉,有了贞节牌坊,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了门当户对……
但这些不必要的不妨碍孝中的应有之义。孔子说的不违背礼,在现代多少肯定会有一些变化,但关于孝的道德伦理,却是不能过时的,也不应该过时。
想起来以前有报道,老父重病,子女请假回家,结果老父没能尽快死去,这儿子就很焦急啊,你这不快点过世,我的请假日期就要截止了,你说怎么办?再后来有为了实行土葬,而在强制性火葬政策之前赶紧躺进棺材去的义不容辞。再就是有了农村的386199一说。再就是有了老人的碰瓷一说。
以前有养儿防老,现在主流将向财政养老社会养老转变,转变的过程将是痛苦的。
但不论何时何地,父母应有父母的样子,子女应该有子女的样子,这个“礼”是应该永恒的。

【20150823论语日课01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仅仅有数十家的小地方,其中必定有像我这般资质忠信的人,但是他们不如我这样好学呀!”
    3.【学习心得】资质比孔子强的人很多,但是好学如孔子者不多。这则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即使资质聪颖,不爱学习、不好学习又怎能成仁呢?“玉不琢不成器”,圣学难企,非由学得。

【20150823 论语日课 27|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这样的话,就可以一碗水端平了,就像是有了规范所以做事的标准就不会有很大的弹性,也不会厚此薄彼了。
 
【150823论语日课23】【蔡亚男】
1、        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已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教我们观察人的方法,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善、是恶?为恶者终为恶,为善者需要进一步看其为善的原因,如果所为的善事并非出于善心,而是另有所图,亦不为君子。而另外有些人,虽然为善、亦是出于为善的理由,但是可能是出自社会舆论、道德导向,但其内心不不是真心为之,这一类人为善也不会坚持太久,因此也不能算是君子了。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安于何很多情况下并不存在善和恶之分,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安于什么,只是跟着时代的步伐走,一直懵懵懂懂。其实人最大的力量发乎内心,真正找到自己心之所安是唤醒自身最强大力量的必要前提,也是找到自己生活平衡的关键点。愿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心安之处。

【20150823论语日课3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鲁哀公问使民心信服的行为准则。孔子回答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让他们的地位能够在歪曲不正的人之上,这样民众就能信服;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民众不会信服。
向往正直、厌恶心术不正,是大家普遍都认同的道理。在人群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正直,总是泥沙俱下的。可是只要保证正直的人得到重用,就可以压制那些不正之人,从而使政治清明,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古往今来,我们看到太多的民不聊生,都是因为奸佞之人把持朝政、居于上位,正直有德之人被排挤、居于下位。在论语后面的颜渊篇中还提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也是同样的道理,说明了正直之人在上位后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的引导作用。


蒋丹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vb28EEPw9TbnIPrt#rd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5日 21:21
论语日课(8月24日)摘录

【20150824论语日课01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完了吧!我没有见到过一个能够自己看到自己的过失,并且能够在心里责备自己的人呀!”
3.【学习心得】颜回是个不迁怒,不迁怒,不贰过又好学的人,孔子多次夸奖他,能够看到自己的过错,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看到自己的过错,还能够自我责备,应该就是颜回这样的人。颜回早逝,孔子痛惜不已。这样“见其过而内自讼”的境界普通人实难达到,能够做到自省就已经不错了,世风日下的今日,但愿能够看到众人可以“见其过”,我们就不用像孔子那样感叹:“完蛋了吧!”

【20150824论语日课3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季康子问,怎样才能让人民敬畏、忠诚而且勤勉?孔子说:用庄重的态度面对人民,人民就会敬畏;做到慈爱和孝顺,人民就会忠诚;能够对善举进行褒奖,对没有能力做事的人进行教导,人民就会勤勉。
        其实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人各自所言针对的主体是不一样的。季康子希望是知道能够有什么方法让人民行动,获得某种敬畏、忠诚和勤勉的品格,为统治制造便利。孔子却没有直接回答他的疑问,而是告诉他应该从统治者主体做起,以身作则,那么最后人民自然就会受到教化了。儒家所认为的为政之道,是在统治者层面就要贤明正直,从上至下的一种教化。上一则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宣扬的一个道理。不要老是要求人民这样或那样,不能舍本逐末,应该追求正本清源。


【20150823论语日课01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学习心得】孔子将三百篇《诗经》概括为“思无邪”,发自真情的自我流露都是诗,艺术因表达而存在,因感知而弥久。从这个角度反推,诗在出现诗这个概念前就已经存在。


【20150824论语日课 014| 张吉宏】
1、论语子罕第九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这一章大都是夫子的长吁短叹,啰嗦居多。唯有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却有启发意义。先天与后天如能一致,可以得仁矣。


【20150824论语日课018│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庄稼长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3.心得:种下种子是不是一定会开出花朵?开出花朵是不是一定会有果实?奋斗了是不是就一定会成功?
看到这句话,想到的首先是这一句。现在回首,其实这道理谁都懂得,但真正归到每一个个体自身的时候,却难免患得患失。
如果有一些生下来即已注定一生的结果,那么中间的过程再如何改变是不是就已经没有了意义?如果知道一件事的结果其失望的几率达到80%,是不是就破罐子破摔算了呢?
尽下自己最大的努力,或许不一定能获得自己最满意的结果;但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那么一定没有满意的结果。很多事情,追求的就是这个概率;或者这个追求过程本身的乐趣。




【20150824 论语日课 28|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1
【原文】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14*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把这两则论语放在一块儿学,是因为它们的意思是相通的。“小人常怀念乡土,故不忍离去;小人常念及恩惠,故勇于求讫。”“一个士,若留恋于居家的安逸,就不足以称得上一个士了。”
又想到了前几天刚学过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则。“君子与小人所为不同,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
君子心怀天下,故不以一家人的小安为安。想到了黄花岗起义中的杨觉民,临行前他写信告诉妻子,“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不是仅满足于个人的儿女情长爱情美满。“士当励志修行以为世用”“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
我想的是,一时的积极入世的热情是容易的,难的是坚持。所以和君说的是,“激情只能点燃梦想,习惯才能成就理想”,以及在强调“初恋般的热情的同时”,也注重“宗教般的意志”。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7日 23:40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27日 23:41 编辑

论语日课(8月25日)摘录

【20150825论语日课01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 :“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我不知还能做得些什么。正如车上的辕木与横木间,若没有了个灵活的接榫,无论大车小车,试问如何般行进啊?”
3.【学习心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分为被别人信和相信别人。被别人信是因为有被别人信的价值,这就要求个人要诚信,讲信用。大家都愿意做到诚信了,自然也能够信别人。不知其可的原因是恐惧,还怕别人不可信,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下,怎么能够做到信呢?因此,信也要共同做到才能更美好,就像輗軏相互之间的配合。

【150825论语日课26】【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器,能说得出特定用途的物件。尽其所用,但无其它用。二则,物物不能相通。君子不器,从君子自身修为而言,讲究融会贯通,不囿于一角;从外在来看,用无不周,非一才一艺。

【20150825论语日课018│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百姓就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数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附
3.【学习心得】道德意识是一种自省活动,任何强制性制裁都是一种非法干预;惩罚性干预虽可使人心存畏悸,小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却难以达成主观上的道德自律。


【20150825论语日课3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对于旁人疑惑自己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引用了尚书的说法,在尚书中提到,能够对亲人尽孝、对兄弟友爱,能够推广此心,就能够施用在政治上了;所以所谓为政,并不是一定要用身在其位、权谋斡旋等大家通常所认为的方式,从自身做起、从一家做起,做好了自然能推广于天下。 所以我们看到《论语》“为政”这部分的条目,所宣扬的都是应该做好最基本的忠孝仁义的修持,推而广之,人民得到教化,这样一来,自然“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治自然清明起关于“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出自于《尚书》的君陈篇,据史书记载的一种说法,君陈是周公的二儿子、继任了周公之位,这一篇章是歌颂他的品德的。当然,对于这个引用和原文的差异、关于引用过来的句读等等问题,有很多相关的考证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再细细研究。


【20150825 论语日课 29|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朱子解释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跟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大概是相通的。这个主张是形成有着浩然之气的民族气节的重要原因 ,可是它压抑了人性,什么纲常礼教三从四德贞节牌坊之类的东西。
在学习与“君子”有关的论语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为什么两者会有这么多的不同?仿佛君子的形像就是温文尔雅的是美好的,小人的形象就是猥琐的令人不屑的。人各有所志,君子追求的是仁义想的是“公”,他们胸怀天下,所以像孟子在鱼和熊掌中说的那样宁可“舍生取义”;小人要的是一己之利想的是“私”,甚至为此而破坏封建等级秩序。
可是非黑即白,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真的合适么?义与利真的就是那样尖锐对立的么?就像君子跟小人好人跟坏人的矛盾一样。我觉得没有不变的是非标准跟永恒的真理,这是一个对错混乱的时候。在追求“利”的过程中,别有意去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这就不是小人。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7日 23:49
论语日课(8月26日)摘录


【20150826论语日课 016| 张吉宏】
1、论语先进第十一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一,颜回的地位还真高,五则是讲他死的。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个态度很对。三,入门,升堂,入室,学问三阶段。四,夫子对子路与冉有的矛盾态度,正是大道如一的体现。五,最后一段算是有点情节,吾与点也,呵呵。综上,夫子的话,都是有针对性的,不可教条。

【20150826论语日课01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
3.【学习心得】这句话的争议很多,我认为很贴切的理解是不要钻牛角尖。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守株待兔、不知变通,不可能圆满。时间流逝,环境变换,一成不变一定会遭淘汰,历史的车轮滚滚,被碾压而亡的蝼蚁通常是不知道躲避的,不是么?

【20150826 论语日课 30|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道,道德。恭,谦逊。敬,恭敬。惠,爱利人。义,使民以法度。
有的注释把 道 解释为 为政之道。我觉得自己有咬文嚼字的毛病,对每个字的意思好像都得泾渭分明地弄清楚,可是很多字的意思都是相通的。道德与为政之道,并非没有相通之处。恭、敬、惠、义 这四种道德,也是为政之道。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仁,是把仁作为一颗种子在心里播种了,然后让它慢慢长成一棵树,把根深扎在内心深处,如此,任它富贵贫贱、造次颠沛,仁都不会轻易动摇。让仁成为一种习惯,像呼吸一样自然,如果离了空气片刻,人就会不习惯。如果君子处事之时离开了 仁 ,也会觉得不习惯吧。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说话要谨慎些,手脚要勤快些。祸从口出,以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言行要一致,不能打自己的脸不给自己台阶下。不要轻易承诺,被别人信任一次两次容易,难的是多次失信后还能被别人信任,就像哄小孩玩一样,如果一次两次骗他说给他买糖吃还可以,如果次数多了,他就不会听话信你了。
 
 


【20150826论语日课019│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3.【学习心得】“三十而立”还有一种解释——立就是不动,意思是到了30岁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正在奔三的路上,30岁之后的事情暂时不想去想,如果30岁前能把自己的心静下来梳理之后立下来,应该还不晚。


【20150826论语日课3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人若没有诚信,不知道还能成什么?没有诚信,就像没有“輗”的大车、没有“軏”的小车,是根本不可能行动起来的!
       “輗”(ni二声)“軏”(yue,四声)分别是大车和小车中起关键连接作用的部件,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诚信”对于人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在变化的世界中,只有保持着诚信,才能守住不变的内心,让人在变化中看到不变、能真心相对。言必信、行必果,大家共勉!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9日 09:08
论语日课(8月27日)摘录

【20150827论语日课020│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告诉他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违背’”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活着,以礼事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3.【学习心得】“无违”指孝敬父母不违背礼节,不超越自己的本分。封建社会中有一种愚忠的思想,臣子以死来上柬,甚至婚姻中的“父母之命”,这痛苦了无数代人,其实儒家的思想一开始未必是这个意思,不过被一代一代的利益阶级逐渐演化了。所以我对孝顺的理解是不违背礼节,但如果违背本心了,我还是会follow heart。

【20150827论语日课01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
3.【学习心得】周是忠信的意思,比是勾结的意思。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差不多,小人以利相结,利尽而散,君子以义相结,利散人聚。

【20150827论语日课3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对于判断未来社会的形势,孔子提供了一个基本逻辑,认为虽然朝代更迭,但“礼”是大体不变的。通过过去的经验,可以得出今后社会的走向。孔子的这个逻辑是非常合理的,其实这也是我们判断未来的一种普遍逻辑推演方式。
       但是否就是完全正确的呢?“百世可知也”,但近代中国的剧烈变革,应该是在意料之外吧。到现在,夏商周已经变成遥远而史实大多散佚的故事,其“礼”的精神,已经离我们太遥远!

【20150827论语日课 017| 张吉宏】
1、论语颜渊第十二已五则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这一章明显重要,论及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仁。三个弟子三个答案,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是仁的具体表现。有位老师对仁的解读:内省,我认为十分精当。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8月29日 09:12
论语日课(8月28日)摘录


【20150828论语日课 031|崔九娟】
1、论语已诵读。
2、注疏已抄录。
3、心得。
今天的论语我学的是有关孔子财富观的章节。
第一则是前两天学的那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另一則是,“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6中提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也是人,也有对物质对钱的需求,所以,君子跟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爱不爱财,而在于是否取之有道。以及,取得以后是懂得克制自己还是纵欲挥霍。之前提到商人,很多时候都是无奸不商之类的贬义词,可是,人家也是靠自己的能力吃饭取之有道,别自己白白去羡慕嫉妒甚至有仇富心理。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手段赚钱,那么我宁愿坚守我的原则,每日粗茶淡饭也能心安理得吃得香。还有另一层意思:我有求得富贵的能力,手段也可正当,可是我仍旧安于贫困,因为那富贵不是我想要的那种,不是“吾所好”。


【20150828论语日课01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注疏已阅读。子贡问如何才是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3.【学习心得】莫做纸上谈兵的赵括。

【20150828论语日课3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非其鬼”指不是自己的祖先的意思。去祭拜不是自己的祖先的人,是一种不当行为,是谄媚的表现。而见到应该去做的符合“义”原则的事情不做,是没有勇气的表现。这一则是“为政”篇的结尾了。我们发现,是以一种似乎有些费解的内容结束。祭祀、与“义”似乎和为政关联甚少。
      但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有的行为,做了是“过”,是不当;有的行为,不做是“不及”,也是不当。过犹不及,都不是君子行事应有的方式。在孔子眼里的为政,从来不是具体的术法和手段,而是做好君子之本、由己及人,推广开来。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1日 22:29
论语日课(8月29日~8月31日)摘录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2日 09:12
论语日课(9月1日)摘录

【20150901论语日课025│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3.【学习心得】很多时候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20150901论语日课02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2.注疏已阅读。孔子在有丧者之侧进食,从未饱过。哪天吊丧哭了,即不再歌唱。
3.【学习心得】这句话说明孔子的仁心是在生活处处小事中体现出来。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别人的哀戚,似乎自己也能感同身受。

【20150901论语日课4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林放问礼的根本,对于自己的学生能够有此学习的志向、发起如此之问,孔子是非常高兴的。于是他用对比来讲述礼的根本:与其讲求礼的外在奢华,不如俭朴;与其讲求丧礼的形式,不如内心哀戚。细细体会来,奢华与形式都不是礼的根本,礼的根本在于简单纯粹和从心而发的感情,物质的俭朴和心灵的敬意与真诚就已经足够。其实如果做得好的话,应该是在奢华与俭朴、外在形式与内心诚意之间达到平衡,但往往出现的是用力过猛的现实,奢华、形式变得大行其道。所以,为了矫正当时社会上的现象,孔子更提倡回归本质的做法。与其过度,在更回归礼的本质的意义上来讲,不如“不及”。虽然不及,但发乎纯粹与内心,已经是非常好的了!

【20150901论语日课026│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难与之交谈,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 感到很迷惑。孔子说:“我是赞许他的进步,不是赞许他的倒退。又有什么过分的呢?人家改正了缺点以求进步 ,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3.心得:有句话叫,对一个人的认识往往决定在他的第一面,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一生之交往往就决定于那一面之缘。
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往往在于他的过去,但我们对他过去的认识却又往往集中在他过去的某一个静止的状态。 我们总容易忽视一个人的发展状态,或者说对这种状态可以的忽视。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如此简单粗暴。
孔子说,别人进步了,我们就应该赞许他,只要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那么日积月累的变化,就会是巨大的。
对于小孩子,我们总是赞许他得了满分,而对于一个60的则或许很是不感冒,但如果这个60是建立在上次的50, 而上次的50是建立在上上次的40,那么,我们是不是需要给他一点掌声呢?
想起金庸小说中的郭靖,他脑子有点不灵光,但是他是一掌一掌,练出了一个天下无敌。

【20150901论语日课3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十遍。
【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以义”。
2、注疏抄录并诵读。
3、君子指的不只是读书人,还有统治者。这则论语中的君子指的是治理国家的人。子产是卿大夫。恭谨,恭敬,广施恩惠,使百姓的行为合法,所以子产在执政的时候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
关于君子之道,论语14.28讲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这则论语里面的君子之道,强调的是“仁、知、勇”。 这里面的 忧,不该是只顾一己之私只顾眼前的忧,它应该是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国忧民的忧。君子具有仁德,博爱天下,也就不会去计较太多一己之利了,也就能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3日 08:39
论语日课(9月2日)摘录

【20150902语日课02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3.【学习心得】做事情要讲原则。升官发财求富贵,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爱去追求什么就去追求什么,但前提是要有原则,讲道义。

【20150902论语日课027│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齐景公有马千驷,他死的时候,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 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他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值得称颂的。伯夷、 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3.心得:时代在发展,过去的价值观不一定就能照搬到现在,这是首先要生声明的。
道德高尚的固然值得称颂,因为这种人往往都有一种公益的情怀,有着为他人谋福利的思考。但有现实财富的人 ,只要他取之有道,我觉得也无不可,这或许就是市场经济思维。当然,对齐景公的这种不称颂,我觉得依然很 需要赞同,因为这种财富不过是借助权力工具而强行占有的,而且这种私人的占有,将会成为个人的私有财产, 并不会对他人有一丝益处。
但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公益情怀。对于有大量个人财富的人,只要在法律范围内、只要在 道德范围内取得的财富,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最大的认可,因为这些财富的取得都是他们自己努力获得的,对这些 财富的自由支配也是他们的自我权力。
想起来之前的各种道德绑架、各种强制募捐、各种指标下派、各种仇富、各种打砸抢、各种强制没收……觉得心 中很是寒冷。
我们需要尊重有崇高道德的人,也需要尊重那些为了实现自己梦想而苦苦打拼的人,而不要因为别人做的比自己 优秀就成为自己去批判别人的借口。

【20150902论语日课02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3.【学习心得】初中时候语文课本学习过的句子,除了理解的温习知识,我想对已经发生事情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也算是“温故”,就像商业中的“复盘”。



【20150902 论语日课 33|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6·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书上解释说:此时的孔子大概已是鲁国的大司寇或是鲁君的顾问,所以有权决定出使齐国的人员任命,以及给与人员怎样的俸禄。而冉子是孔子的管家,负责“国库”出纳。
子华要出使齐国,冉求请求给子华的母亲一些小米。孔子审批的是:6斗4升(釜)+2斗4升(庾)。而冉子执行的是八百斗(一秉=16斛 1斛=十斗 5秉=5*16*10=800斗)。
子华的做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因公济私。自己的同学要出国了,子华就利用自己的主管地位来照顾一下老同学。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好,君子应该急人之急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因为子华已经很富有了,乘肥马,衣轻裘。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4日 08:44
论语日课(9月3日)摘录

【20150903论语日课027│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不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会像一种器皿那样而仅仅局限于某种固定的用处。”
3.【学习心得】一个君子,绝对不应该只懂得一门学问,只有一种见识,只成为一类行业的专家,只知道一种人生,一个世界。

【20150903语日课02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味,说:“想不到因为欣赏音乐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3.【学习心得】《韶》是上古舜帝时期的音乐,这段话一方面说明了音乐的美妙,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孔子内心向往的舜帝时期的太平与仁政。“仁道”仍是这段话所表达的核心。



【20150903论语日课4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之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季氏又有僭越之行,到泰山去祭祀,这是君王才能有的行为。冉有是季氏的家臣,孔子本希望自己的这个弟子可以劝谏季氏,但冉有却全然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孔子发出慨叹:“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我们都还记得林放,问孔子“礼之本”,受到孔子的赞扬。孔子在这里其实是对冉有很失望的,但是却还是没有明确地贬低他,只是以泰山之神发感慨,暗指其实不懂礼的是季氏、冉有而已!泰山矗立不言,登泰山祭祀与否、僭礼与否,全发乎人心!

【20150902论语日课4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认为,蛮夷之邦即使处在有国君的状态,也还是比不上连没有国君都没有了的中原之国。这种类比,难免让人有一种感觉,是否这种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倾向,对“蛮夷”鄙夷太过,不是很合适。但看了南怀瑾先生对于这则的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礼乐精神也是,中原之邦即使到了没有国君的混乱境地,但其绵延的精神实质还是会流传;在这个层面上,夷狄空有国君,而无文化与礼乐,确实是稍逊一筹的。

【20150903论语日课028│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生来有知识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有知识的人,是次一等的人呢;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就是下等人了。”
3.心得:一个更好的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的最大屏障和依靠,我不信任任何外在的因素,某些时候其实自己对自己的信任度同样很低,从这种意义上说,我是个纯粹怀疑主义者。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是最佳的做事方式,如果等到灾难降临再去想解决办法再去筹备各种资源,未免晚了。提前勾画、妥善处置。
做不到生而知之,最佳的办法或许是自己树立自己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上不断深入率,从而做到生而知之。
扁鹊据说有两个哥哥,一个诊治发病迹象出现之前,一个诊治发病迹象之时,一个诊治病入膏肓者。得传大名的是最后一个。


【20150903 论语日课 34|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原思做孔子的管家,孔子给他发工资的时候,要给他九百斗,原思推辞不受。孔子让原思把米收下,用来接济家乡的人。
  读这则论语需要知道原思的背景,以及结合上则论语,即“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这则。原宪家里是出了名的穷,而子华很富有,所以孔子“君子周急而不继富”,并不赞同冉子多给子华俸禄的做法,而主动多给贫穷的原宪粮食让他可以分给父老乡亲。
  这两则论语结合起来,可以再了解一些孔子的财富观。君子并不会嫌钱多,关键是手里的钱怎么用,如果用来帮助别人那自然是孔子支持的。君子要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也要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气度。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5日 08:18
论语日课(9月4日)摘录
   
【20150904论语日课 020| 张吉宏】
1、论语子路第十三已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一,夫子为政之道有二,上行下效,先富后教。二,执事敬,与人忠,忠于事,信于人的意思。三,和而不同,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辩证思维的体现,道德经同一个思路


【20150904论语日课4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对君子的印象,大家一直是“文质彬彬”,以静为主。君子也有动的一面,比如在进行射箭这项活动的时候。射箭是竞技,总是有胜负的,因此君子也会有所相争。这种争也是非常君子的,在比试的时候,比试前会互相作揖敬礼,然后各自上场射箭。《礼记》载:“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场上的相争,其实也都是对自己的考验。射箭中不中靶,在于自己的技巧和心态,必须从自己身上着力,而和对手无关。比试结束后,双方饮酒以示友好和谦逊。比试失败,只能怨怪自己、进行反省。
 其实人生的竞技场也如同射箭的竞技一样,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与其被别人的进展和状况影响,或是想着怎么拖垮别人,不如专注于自己发力。我们要超越的,是自己。

【20150904语日课02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之所慎,齐,战,疾。
2.注疏已阅读。孔子平常谨慎的有三件事:一斋戒,二战阵,三疾病。
3.【学习心得】孔子对神明、战争和疾病是慎重的、不轻视的、不怯对的。自我感觉有两层意思,一种是对这些无法掌控的事情的困惑,一种是对这些事情因为不能预知的恐惧。有道是天道难违,不可知之事,抱以敬心罢了。在此疑问有三:(1)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否慎齐,也能达到民德归厚的效果呢?(2)战争本是人祸,只是人心难测,众人心更难测,可毕竟是人心,何惧之有?(3)生老病死爱怨别离相较于“仁德”,为何慎人生“八苦”?

【20150904论语日课028│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先将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
3.【学习心得】行胜于言。



【20150904 论语日课 35|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
    首先是对于“儒”的理解。“汝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所以可以把“儒”的意思理解为古代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学者,也是为师者吧。
    君子作为学者,志存高远,气度恢弘,是“为公”的。小人则不同,做学问是为了一己之私,志趣偏狭,追求狭隘。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有好多则论语。“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等等。概况说来,就是君子有一颗强大的博大的内心,小人不同,比较小家子气。而在这则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指的不是道德和地位的高低与否,而是指的气量与见识。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7日 09:02
论语日课(9月5日)摘录

【20150905论语日课3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要说的事给做了,然后再讲自己做过这件事就可以了。
君子的具体要求,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又有所不同。比如说子贡吧,他很聪明反应很快,这样一来就会有话说在行动前面的倾向,所以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例子。
关于言行合一的论语还有很多则。“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以说的比做的多为耻。


【20150905论语日课029│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3.【学习心得】君子用心出于公心,所为也是天下为公,所以能视天下为一家,视天下人如一人。他们爱天下人,并不要求人们归附于自己,施恩于天下人,并不等人们开口求自己。因为他们待人亲厚,心胸宽广,不结党营私,这才是君子的行为。

【20150905语日课02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3.【学习心得】这句话说了三件事情:默默地学习知识;学习不会觉得厌烦;教人不会觉得疲倦。三件看起来都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做起来却很难。孔子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到,一方面说明了他对于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待教育的认真严谨。默默的学习而且把学习当作习惯和生活中的一部分,有耐心的传授知识而不会觉得厌烦,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去做的。

【20150905论语日课4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论语中不少引用诗经之处,看来,通过诗经可以印证很多儒家的思想。子夏引用的诗句,是说一个美人,先自有其美好的笑容和黑白分明的眼睛,再在这样朴素自然的基础上加以缤纷的装饰。我想,子夏并非不懂这字面的意义,只是想问这样的先后顺序是何原因。夫子用绘画时先有素底、然后施五彩的道理类比。子夏马上能推论到礼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夫子,是不是也应该先有仁义的本质,在本质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礼。夫子强调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也通过“与其奢也,宁俭”等说法指出在形式与本质之间,本质更为重要。子夏的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夫子称赞子夏。
       我们回顾一下,同样是“始可与言诗已矣”的赞扬,学而篇中子贡也曾得到。不过子贡是先从别的言语受到点拨窥得道理后,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言语总结自己受教感悟。子夏却是能从诗经文本出发、通过夫子点拨,发散到儒家之道。

【20150905论语日课 021| 张吉宏】
1、论语宪问第十四已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一,夫子为政之道一以贯之,修己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二,天人关系,道之将行也与,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三,处世,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深则厉,浅则揭。四,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01508904论语日课029│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 ,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看到善行,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 样赶紧避开。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来保全自己的志向,实施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 到过这种话,但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3.心得:对善恶的认识和遵守,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的,但对于恪守礼的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 夫子都没有见到过,这说明了孔子思想境界的高。
但我想,这种礼,竟然没有人能做到,那么这个礼本身是不是就一定合理呢?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是孔子等人辛辛 苦苦兢兢业业探索出来的一套完整的社会运行规范,用于约束社会各界各阶层的秩序运行,稍微高些社会日常生 活是很好的,但如果众人跳起来还差他十个脑袋的距离,伸手都够不着,这样的秩序,是否合乎规律?
毕竟这只是少部分人的思想,只是少部分的理想,只是少部分人的智慧。
多少人,自以为人中龙凤,自以为能为民做主,自以为能目空一切,自以为万般皆错唯我是尊,自以为自己是精 英……殊不知,多少人杰之子出的很多东西,就是瞎扯淡。
还是那句话,规则不是少部分人在纸面上勾画出来的素描,哪怕他在完美,也是在纸上。还有太多太多的因素, 没有投入考虑呢!

【20150905论语日课030│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 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老百姓称她为君夫人,但对他国 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3.心得:这句话看着还是很复杂的,这主要涉及到中国称谓的问题,其中更涉及到对当事人、对第三方说及当事 人的不同态度。这种礼仪是儒家思想中所不可获取的一项,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都要时刻牢记各自的角色 么?这种称谓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每个人的角色问题,在论及其它,是地位问题、生存问题、伦理问题。
这在很多时候还是很必要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每个职业具备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要让每一个职业人员都能够自觉达 到。比如老师这个行业的人就要有为人师表的必备,父母就应该有父母的义务,医生就应该是救死扶伤,科学家 还是要做实验做科研的,和尚也应该是和尚……
英语里面的称谓很简单,但中文的称谓复杂到极致。不仅每个人的称谓不一致,在具体环境变化之后还有相应的 变化,实在难免有些苦恼。这先人智慧咋都捣鼓这些东西去了呢。
但我觉得必要的礼还是需要的,例如对父母的尊重,对教师的尊重,对思想家的尊重,对科学家的尊重,对自己 的尊重……没个角色的人在该岗位都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的,这都值得我们的尊重。
当然,对于为老不尊、自恃身份的行为,我还是不够苟同的。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7日 09:06
论语日课(9月6日)摘录

【20150906论语日课030│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3.【学习心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把学理解为输入,把思理解为加工吸收理解,把行理解为输出。学和思还是前半段,局限于个人,当思考清楚了,便是坚定的输出即:行。只有三者连贯才会有“知行合一”。

【20150906语日课02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胳臂当枕头用,乐趣亦可在这里了。不义而来的富贵,对我只像天际浮云般。”
3.【学习心得】做人要有精神追求。如孔子这般达观的态度,无论受到什么困厄或者是艰难的事情,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呢?对于富贵而言,必在道义下得来才会真正的乐在其中,不然,富且贵又有什么意义呢?孟子的“富贵与我如浮云”也应该是这个意思。因此,第一,有精神追求;第二,生活态度要乐观;第三,追求富贵,要讲道义。


【20150906论语日课031│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仪地的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凡是有君子到这里来,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让孔夫子作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3.心得:圣人对一个时代来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英雄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孔子在春秋时代的世俗世界说是引导了天下,其实更多的是从后世从精神意义上来进行的解读吧,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意义,就好比西方的穆罕默德一个道理。
有好的理论为何就不能实施于世?就好比人人向往和平人人喜欢一个和谐稳定的世界,但现实总归不能达到满足?这或许根源在于资源的空缺,以及人欲的无限。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却是自然的。
知识、理论、进步、信仰,往往都在暴力面前败场,最原始的东西往往有最大的力量。对官位的觊觎是一种对最原始力量的呼吁,对于作为圣人来号令天下同样不也是对原始力量的呼吁?
可能我理解偏了。
这只是单纯的告诉我们一个客观事实,孔子是一个高道德的圣人,我们需要致敬,需要学习,仅此而已,吧。

【20150906论语日课4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杞国是夏朝的后裔,宋国是殷朝的后裔。孔子对于夏、殷的礼制都能说得上来,但孔子所掌握的内容,在两朝各自的后代之国却不能完全得到印证。两国看来也只遗留了部分资料,非常不全面。孔子为何能做到比后代之国都还要明白先朝礼仪呢?由此对圣人的能力表示佩服与敬仰。有一个成语叫“杞宋无征”,就是从这则论语来的,意思是资料不足、无法证明。


【20150906论语日课 022| 张吉宏】
1、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已读十则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一,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并非多学而识,这与前一章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相呼应。二,君子之道,义礼谦信。原来仁义礼智信是内在连贯的,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作者: 张毛优    时间: 2015年9月8日 14:31
坚持学习,持之以恒!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8日 16:24
论语日课(9月7日)摘录

【20150907论语日课3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质,朴实;文,文采;野,粗鲁;史,掌管法典和记事的官;彬彬,文和质配合地很恰当。
质朴是没有经过加工雕琢的,所以最自然,最醇厚,可是容易显得粗野;装饰过分,不能与质朴相匹配,就有虚浮、附庸风雅的倾向。
品性是一张白纸,这样的真诚与纯洁是人们所喜欢的,可是如果没有经过教育举止不文雅,那就只能说,可爱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幼稚。所以,我们讲求的是内外兼修。有内涵就像是怀孕,不是一时能看出来的,而且不会有多少人耐心等到你肚子大了,所以,外在还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并没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
关于“文与质”的关系,论语12·8中: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可见,文与质并不分家。还是想说莞娘娘,像是花瓶一样好看,可是就算是花瓶,人家也是景泰蓝,文质不离,价值大大的有。


【20150907语日课02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注疏已阅读。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他的学生:文化教育、言行教育、忠诚教育、诚信教育
3.【学习心得】按照孔子教育弟子的方法要求自己。知行合一。


【20150907论语日课4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禘”是周的礼制,当旧天子丧后,新天子奉其神主入庙,一定要先大祭于太庙,上自始祖,下及历代之祖皆合祭,谓之禘。
        “灌”,又作盥,乃酌鬯(chàng)初献之名。鬯者,煮香草为郁,和黍酿酒,其气芬芳,以之献于尸前。
     鲁国本来是不应该行禘礼的,这也是一种僭越。孔子本就不想观礼。而鲁国君王大臣举行此礼时心意不诚,最初的一道香酒初献仪式后,就更是散漫了,所以孔子说这道仪式之后,他看不下去了。
        从论语的上一则我们看到殷商之礼最后“杞宋无征”,没有得到延续和流传;从这一则看到周公后代的鲁国也没能将礼好好执行和保持下来,可以想见孔子的郁卒之情,所以在八佾篇诸多哀叹礼之不存。

【20150907论语日课031│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攻击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言论,这样很危险。” 
3.【学习心得】这句话是历来《论语》注释中争执最大的章句之一,我认可这种解读,正如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20150907论语日课 023| 张吉宏】
1、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已读二十则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不因言而举人,不因人而废言,太智慧了,有现代意义在其中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10日 08:28
标题: RE: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九周(8.7——9.12):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得...
论语日课(9月8日)摘录

【20150908论语日课3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井里面掉进去了一个人,就还是不救?不救的话显得很不道义,可是救人也得自己有救人的条件,而非自己都不会游泳就盲目下水。
你可以骗我,我没关系,反正我能分辨地出你是在骗我;你可以做让我难过的事,没关系,反正我不在乎了你自然伤不了我。不是君子经历的困苦少,而是他们明白地多。
 
【20150908论语日课032│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3.【学习心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能实践的少之又少呢?道理都是简单的,是人太复杂。


【20150908语日课02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注疏已阅读。多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缺点,是我学习和改正的对象,故都可以做我的老师。
3.【学习心得】这句话说了两层意思:1,虚心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自觉修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圣人都亦如此,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学习这样的态度。

【20150907论语日课032│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崇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作彭祖。”
3.心得:我一直很好奇一个说法,叫今不如昔昔不如古,还有一个说法叫末法时代。我们往往都普遍有着浓厚的祖先情节,不敬神仙却会敬先祖。最大的大贤貌似都在历史中。有一种说法叫向前看和向后看的区别。
即使有人大声号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貌似不是每个人都能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
很多大贤自己不写书著作,但有人为他们写。这或许不符合现代精神,但有太多的书充斥这个时代,里面良莠不齐,杂草长过了大树,分不清雄雌。所谓著书,不过演变成一种为名为利的手段。
而太多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寄托,失去了主心骨。

【20150908论语日课033│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得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许多人)不培养德行,不讲求学问,听到义不能做到,不能改正缺点错误,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3.心得:孔子很忧郁,但孔子的忧郁不同于我们的忧郁。
我们患得患失的是为生活所困,是基于个人的视角。孔子的忧郁是忧郁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是基于天下的视角。由于时代不同、思考理论不同,或许也不能叫高下立判。
佛教里面有因果报应的说法,我觉得这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修福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所以要修身,要修德。

【20150908论语日课 024| 张吉宏】
1、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已读二十则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龙应台说“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的幸福”。孔子和龙应台不是一个意思么,作为一个弱国,身边小事都没搞好,有什么资格谈论大国之事?

【20150908论语日课5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之于天下者,其如示诸乎!”指其掌。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从上一则我们已经知道了 “禘”是周的礼制,表达了一种王的慎终追远、承继传统的意志和倾向。孔子对于礼制十分有研究,岂能真的不知道这个礼仪?当时的鲁国已经对礼制破坏太过,孔子所以不欲言之。如果国君真能知礼,治理天下,当然易如反掌。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10日 08:34
论语日课(9月9日)摘录



【20150909论语日课4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6*2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怎样才不会背离人生正道了呢?广泛学习文献知识,又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联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则论语。如果只是博学而不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不会给人有修养的感觉;如果只是遵守礼节却没有文化,表皮下面就是空虚的一副躯干,是没有自己灵魂的机器,不过对礼节的遵守不见得跟学了多少知识成正比。
子曰,“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没有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是做不到这样的。


【20150909论语日课033│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子张问如何求禄仕.先生说“多听别人说话,把你觉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便少过.多看别人行事,把你觉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行,便少悔.说话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谋求禄仕之道就在这里面了.”
3.【学习心得】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

【20150909语日课029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2.注疏已阅读。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李耳和彭祖。
3.【学习心得】“述而不作”,一方面表明自己的谦虚,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对先哲的思想的认可和对先哲们的尊重。信而好古,在实践的基础上而好古,是对古人实践经验的认可。对我们的启示我觉得应该是对古人的思想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实践证明其是否有用。

【20150909 论语日课04 王旖萱】
1.论语一则已诵读十遍。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 这里讲了如何修炼成为君子的方法,正是着眼每日生活都能接触到却又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的“小事”——孝与悌。而人们总是极力追求外界的不可名状的诱惑与挑战,却少有回望生命最本初、最真挚的这份恩情的。不是说不能追求成功、而父母或亲情更不是我们追求卓越路上的绊脚石。反过来思考,一个人若能将孝与悌这件“小事”贯以终身,它没有成就不了的事。这是我对“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解。

【20150909论语日课51|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这一则的重点还是在于强调礼仪的根本核心是内在的诚意。祭祀先祖就如同先祖在、祭祀神明就如同神明在。孔子也说,如果自己不亲自参与祭祀,还不如不祭呢。联想到前些年在清明有“待人哭坟”的业务存在,不免觉得荒唐。亲人、先辈虽已长眠,但心中若有真情实感、赤诚之意,怎会找他人代劳?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11日 07:08
论语日课(9月10日)摘录


【20150910语日课030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再假我几年,让我学到五十岁,庶可不致有大过失了。”
3.【学习心得】这句话的争论较多,我比较疑惑的是,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既然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何五十以学,亦可无大过,莫非知天命和不惑之时依然会有大过?既然不惑而知天命,何大过之有?

【20150910论语日课52|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奥”是房屋的西南角,“灶”则是我们都知道的灶神了。在祭祀礼仪中,“奥”虽尊贵,但不过是祭祀的地方,不是祭祀的对象;“灶”属于在“五祀”之一,虽然并不特别尊贵,但却是祭祀的对象。所以结合王孙贾自己就是卫国手握实权的权臣的现实来看,他是在暗示,与其亲顺结交没有实权的君王,不如亲顺实权在手的权臣。孔子没有理会他这种“抖机灵”,而是中正平和地否定了他的这种说法:如果是逆天理而行,向任何神灵祷告都没有用。不管供奉祈祷哪路神灵,只要自己是行正道,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信仰从来不是和神灵之间的交换,而是守好本心、做好自己。

【20150910论语日课034│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3.【学习心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不说,不等于我不知道;我默默忍受,不代表我没有知觉,在企业中一些弊端员工也会选择用脚投票。

【20150909论语日课 025| 张吉宏】
1、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已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本章重点在讲君子之道。君子固穷。言忠信,行敬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如之何,如之何。君子病无能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过而改之。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君子贞而不谅。辞达而已矣。

【20150910论语日课4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8·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君子可以这样修身。至于礼仪方面的事情,交给专职人员办理就可以了。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14日 09:13
论语日课(9月11日)摘录

【20150911论语日课4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8·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六尺之孤:未成年而继位的君主;百里之命,方圆百里的一个诸侯国的政权和命运;遇到重大变故也不会改变节守。做样这些的就是君子了。我想到了诸葛亮,从刘备那里接手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然后为了蜀国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则论语强调的是责任与担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8*7);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19*1


【20150911论语日课 026| 张吉宏】
1、论语季氏第十六已读一则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本则是少有的可以成篇之文,被选入中学课本。有一个感受,古人讲话和英语类似,都是有具体内容的,值得注意。
这篇还涉及到一个商业伦理问题,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小义,和为国为民的大义哪个为先的问题。前一章夫子论仁也有此意: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可见孔子是反对教条死板的理解仁义的。列宁讲,在真理是边界上,往同样的方向多走一步也是错误,可往往很多人看不到大和小的边界,那些为纳粹服务的敬业的小民们,日本民族的内在矛盾性,不外于此。

【20150911论语日课035│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君王率领人民.如何能使百姓恭敬、尽忠?孔子回答说:对待百姓必须庄重,守礼,对方自然对你恭敬.真心对待民众,对百姓仁慈,视之如子,人民就会尽忠.树立好的典范又去教导不好的人,人民自然相视而劝.
3.【学习心得】领导就是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孔子主张当政者要以“礼”治国,以“德”治国,且要在“礼”与 “德”方面做出表率。

【20150911语日课03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不语怪、力、乱、神。
2.注疏已阅读。孔子平常不讲的有四件事情。一怪异,二强力,三悖乱,四神道。
3.【学习心得】怪异的事情、通过强力而做到的事情、战乱与反叛、神仙鬼道的事情有违君子的“德”,所以孔子才不语?

【20150911论语日课5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在这一则里面道出了他心中礼制的集大成者,就是周代之礼。在他看来,周代考察了夏商两代的礼制,有所损益,然后变成非常完备的礼制。“郁郁乎文哉”就是赞颂周礼的繁盛完备的状况。所以周代之礼是他跟随以及致力于复原和推广的。很可惜的是,孔子的这个理想最终没有实现。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14日 09:13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9月14日 19:35 编辑

论语日课摘录


【20150909论语日课034│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 之,丘亦耻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过分恭敬的姿势,左丘明认为这种人 可耻,我也这样认为。把怨恨记在心里,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3.心得:智慧的人有着很多共同的价值观,基于人性的基于最基础价值观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埋在心底的行事准 则。
做人贵真诚,不要刻意地伪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是最令人厌恶的。
但这做到殊为不易,而且在现实中某种程度上,儒家的很多言论恰恰发展成为一套教人虚伪的理论,因为人们达 不到某种理想的自我,却总是伪装自己达到相当的高度,或者要求别人达到这种高度


【20150910论语日课035│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他们招致的怨恨也就少 了。”
3.心得:民间有句话叫人活一口气,后来我发现这个“气”,是特指的,而不是泛指。
怨恨一个人,会从外到内改变自己,让自己在怨恨的深渊中潜移默化,整个心灵不断缩小,整个人视野不断变窄 ,整个人生活在痛苦的深渊中每况愈下。
原谅他人的错误,其实是给自己一个更好的生活方式。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20150911论语日课036│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 样喜好学习罢了。”
3.心得:一直觉得孔子那老头儿其实很风趣,很自信。
点滴话语都透着强烈的信心,这或许就是大贤的风格特点,真正的思想家有着自己成体系的思想体系,不论是孔 子,穆罕默德,还是释迦牟尼。
现在是学习型社会,但这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标签,很大程度的学习不过是皮毛的学习,是碎片的学习,是应付式 的学习。学不成专家,就是学习不过关。
当以此勉之!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14日 19:43
论语日课(9月12日)摘录

【20150912论语日课4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2*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智者不忧,仁者不惑,勇者不惧。

 
【20150912论语日课03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道:”《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从事政治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
3.【学习心得】所谓政的意思,就是使不正的人归于正道.实施于整个国家,就是使一国的人服从教化,固然称为为政;实施于一个家庭,使一家的人遵纪守法,也同样是为政

【20150912论语日课03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2.注疏已阅读。孔子只用竹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
3.【学习心得】表现出“仁”的一面。对万物都很仁慈,不赶尽杀绝。不是宣扬不杀,而是不尽取,以求生态的平衡。

【20150912论语日课5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的父亲是定居在鄹城(即现在的山东省邹城市),所以“鄹人之子”指的是孔子。因为孔子进入太庙协助举行礼仪的时候,事无巨细都要询问,所以别人会觉得说这是孔子并不知礼的表现。而孔子面对别人的质疑,只淡淡地回了一句:这种表现就是礼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孔子对礼是极有研究的,但他还是会很详细地问问题,表明了一种恭敬、谨慎的态度。这种恭敬、谨慎,就是礼的一种精神实质。同时,其实“每事问”也表明了孔子的一种谦逊的胸怀,并不因为自己的知识而自满,仍然认为自己还有所不足。永远抱着一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想法,才是对待一切知识的正确姿态,我们都应该向圣人学习,多问、多思。

【20150912论语日课5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的父亲是定居在鄹城(即现在的山东省邹城市),所以“鄹人之子”指的是孔子。因为孔子进入太庙协助举行礼仪的时候,事无巨细都要询问,所以别人会觉得说这是孔子并不知礼的表现。而孔子面对别人的质疑,只淡淡地回了一句:这种表现就是礼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孔子对礼是极有研究的,但他还是会很详细地问问题,表明了一种恭敬、谨慎的态度。这种恭敬、谨慎,就是礼的一种精神实质。同时,其实“每事问”也表明了孔子的一种谦逊的胸怀,并不因为自己的知识而自满,仍然认为自己还有所不足。永远抱着一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想法,才是对待一切知识的正确姿态,我们都应该向圣人学习,多问、多思。

【20150912论语日课037│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他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合乎礼的事, 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3.心得:古代的妓者,很多人在德行上、在品性上、在才学上是非常高的。现在看到古代的妓者,心中的第一印 象都很好。
南子的具体形象,从正史来看,并不很好,主要在于她对权力的无节制滥用。作为卫灵公的夫人,在行事作风、 对君权力的倾轧比较过度。归总的一句话是,她不合乎礼。
具体原因在此不去探讨,但印象深刻的是《孔子》电影中,南子和孔子见面时的场景,非常感人。
孔子说“非礼勿视”,从内心深处都深通礼的思想,即使孔子看到南子,南子在他的眼中,和一般人的形象又会 有多大的不同之处呢?
其实从这里看到的是一个并不如后世所传说的一个呆板的夫子形象,与此同步的是今天上大课时候,明夫先生感 觉和孔夫子有同样的谐趣啊,都透着人间气息。
不过,感觉现在的妓者真是今不如昔昔不如古。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14日 19:50
论语日课(9月13日)摘录



【20150913论语日课4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2·1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在别人做好事的时候帮人一把,或许并不难,难的是明知别人做的不是好事的时候,却不能拒绝别人的请求而去帮他,或是碍于情面兄弟义气什么的,这样就是“成人之恶”了。
与人为善。



【20150913论语日课037│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3.【学习心得】鲁迅先生说过,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先从诚实的对自己开始,保证每日论语分享~

【20150913论语日课03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在家中闲居,也穿戴整齐,言行举止和乐舒展,悠闲自得。
3.【学习心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处于各种境地,都需甘之如饴,自得其乐。

【20150913论语日课5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还记得之前读到的关于射礼的一则是“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孔子认为射礼是最符合君子之道的一项竞技活动。虽然大家相争,但射箭是自己要有实力射得中才行,无关乎别人、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修炼和努力。“皮”是指的射箭箭靶当中的靶心,古代一般是用皮做成的。射箭并不比较大家谁中靶更入木三分,因为每个人的力量都有不同,只需要尽自己的全力就好。但是战国时代来临,打起仗来当然要比谁更狠,射箭中的那种仁慈之心自然也消失了。想想我们自己,做很多事情都在于自我监督,到底有没有尽全力;有时候别人是看不出来的,可是自己不能自我欺骗,也许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但诚实地面对自己就是一种进步。


【20150913论语日课038│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谈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也很美,但内容还不够完善。”
3.心得:什么艺术才是美的,这个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本来就是主观的,又怎么来给一个主观的事务加上一个客观的标准评价呢?
但对于个人来说,艺术的好坏或者说是喜欢与否,一定是有客观评比的,那就是这种艺术能否反映这个人他自身的观点、价值观。
洛可可的艺术,我就觉得很好看,因为它精细;巴洛克也很好看,因为它简约;野兽派也很好看,因为它气魄;浪漫派也不错,因为它天马行空;印象派也不赖,因为它令人无奈;几何派更屌,因为它抽象出万事万物本源……
艺术是形,它所承载的情感才是其实,艺术没有情感没有寄托那和咸鱼干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能写我口不能写我心就不叫艺术。从这里出发,其实万事万物皆可为艺术,政治可作为艺术,武术可作为艺术,人体可作为艺术,这万物繁衍、沧海桑田更是艺术:生活无处没有美,缺的不过是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19日 06:52
论语日课(9月14日摘录)
【20150914论语日课4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2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这则论语结合16*4来看。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以文会友,学而时习之,然后有朋自远方来,相处交流切磋,共修仁德。这是益友。
损友不这样,他们怀着一颗赚取利益的心与人相交,谄媚奉承,巧言令色,远不是正直、诚实。
所以说,夫人之相知,贵识其本性,虽然说君子和而不同,可是品性不能相去太远。
我们所说的同行的人比要去的地方更重要,大概也是这样。

【20150914论语日课 028| 张吉宏】
1、论语阳货第十七已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孔子有诗书礼乐小四教,文行忠信大四教。孔子对仁的又一个定义,恭宽信敏惠,正是谢浩然博士讲的运营,人才,文化,战略,组织之道啊。直不好学,其弊也绞,戒之啊。论语里有治国的道,管子里有治国的术,这是孔子不如管子的地方,所以孔子一生不得志,甚至要去叛乱者那里,悲夫。道术的关系,由此可见。

【20150914论语日课│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3.【学习心得】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20150914论语日课03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仁远吗?我想要仁,仁即来了。”3.【学习心得】仁在哪里?仁就在我们心里。仁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需要靠自我约束,所以,仁——靠你自觉哟~

【20150914论语日课06│王旖萱】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无论何种表达(口头或写作语言、表情或肢体等),但求质朴,正其心、诚其意,传递最本真的意思即可,力求去除多余的矫饰。现代人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将“巧言令色”等同于“礼”(礼貌、礼节),将其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必修课,甚至作为高情商的一种表现。当一个社会充斥着“虚情假意”,人人自危人心不古,却又自己成为这样一种人,这将十分危险。我自己经常遭受不得不“巧言令色”的内心煎熬,能做的是尽量坚持最本真的自己,从自身做起,文字、话语去除矫饰,神色坦荡自然,举止大方得体,内心返朴归真。

【20150914论语日课5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告朔”是一种周代就传下来的礼仪,周天子在冬季、一年之末的时候,把来年十二个月的历书(指明了朔,即每月的初一日)颁给诸侯,诸侯接受并收藏到祖庙中。诸侯每月初一到祖庙中杀掉一只饩羊(即祭祀用的活羊)来表示听政的开始。礼坏月崩的时代,鲁国君主当时已经久不行告朔之礼了,于是子贡提出要去除所养的饩羊。子贡虽然是出自节俭和名实相符的考虑,要去掉这名存实亡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这样的角度是不对的。从对礼仪的保有和遵从来说,是不能取缔掉这些羊的。也许在今人看来,既然礼仪都偏废已久,何苦还要墨守成规?但正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放弃,才让礼不断失效。所以孔子还是坚持,应该保留饩羊。
       反思一下,在让步与坚守中,到底应该掌握哪个度呢?

【20150914论语日课039│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 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守君道,做臣子的要守臣道,做父亲 的要守父道,做儿子的要守子道。”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 使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3.心得:这八个字,或许是儒家思想中传唱率最高的几个准则之一吧。
用儒家的思想来说,这就是让每个人在各自的角色上遵守各自的身份、角色,从而做符合各自地位、角色的事情,不逾矩,勤勤恳恳地守着各自的一亩三分地。
想起现在企业组织中的螺丝钉,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正应了这句话么?但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种这种螺丝钉精神呢?难道让你做一个小碎片,你就能安心的碎片一辈子?
我觉得,不论是什么角色,都要做到极致,极致就是美;但如果自己的理想在彼岸,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去涉水呢?!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19日 06:53
论语日课(9月15日)摘录
【20150915论语日课04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君子安舒坦然而不骄傲,小人骄傲却不舒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还是心大与否的问题吧。心大了,什么都小了。
大言希音,大象无形。越是有底蕴的人越是简单沉静,观之便觉沉稳。越是肤浅的人越是躁动不安。

【201509015论语日课039│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3.【学习心得】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义和勇一直是儒家推崇的,就小我而言我的心得是不卑不亢,尽可能的顺从本身和本心生活。

 【20150915论语日课03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2.注疏已阅读。孔子与人同歌,遇人歌善,必请他再歌,然后再和他同歌。3.【学习心得】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孔子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可以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在生活中,与人为善,乐取于人以为善,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20150915论语日课5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面对礼制的缺失,人们心中已经不再知道君臣之前应该如何相处。当孔子之时,天子和国君大都名存实亡,权臣僭越。所以孔子陈述说自己只是按照礼制的要求侍奉君主,但在旁人看来却是谄媚的表现。孔子的行为是依礼而来,但旁人不知礼,就不懂孔子的行为、反而加以非议。圣人不因别人的非议而有所改变,只是道出这种情况的存在。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看不懂别人的行为,可能是因为我们不明白很多道理。总是以自己为尺度思量别人,就会存在有失误,以此鉴之!

【20150915论语日课 029| 张吉宏】
1、论语微子第十八已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本章重点讲隐士,多是道家人物。孔子没法像道家人那样洒脱,却又缺少治国的手段,只会空喊克己复礼,又有精神洁癖,季氏受女乐三天,孔子就受不了了,自认为与逸民不同,被按照低于季氏的待遇对待又受不了,病急乱投医还要去投奔叛军,被两个农夫嘲笑,只好最后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岂不悲哉。

【20150915论语日课040│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和他一起学道;能够一起学道的人,未必能一起坚守道;能够一起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和他一起随机应变。”
3.心得:一起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是多么的幸福啊,双方俩人能够一同学习,一同坚守,一同应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论这样的人是情侣,是搭档,是知己,都无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学习读书,并不是读死书,这样得书呆子除了少数能够埋首纸堆最后大器晚成,但这样的人毕竟太少了。我们更多的是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做中学学中做。
读书再多,不能用,这样的就是白读书,很多天之骄子,最后成绩寥寥。相反,很多出门闯天下的人,脑子灵活心眼灵巧,事业有成。君不见,过去我们藐视的人都成了读书人的老板。而我们还在孜孜不倦死读书。
读书和有用无用不相关,知识不管怎么来都无所谓。只要能让自己变强,这就是王道。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19日 06:54
论语日课(9月16日)摘录
【20150916论语日课040│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3.【学习心得】孔子并非不明白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他认为那是维系人心、结束乱世的最好方法,所以他一生都不曾放弃这个信念。

【20150916论语日课03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君子的心胸气貌常是平坦宽大,小人的心胸气貌常是迫促忧戚。”3.【学习心得】“君子乐天知命,俯仰无愧,其心坦然,荡荡宽大。”小人心私多欲,追名逐利,心有压迫,常有忧惧。做君子比较舒坦,哈哈,不是么…

【20150916论语日课041│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把《诗经》三百篇背的滚瓜乱熟,让他处理政事,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交涉事务。书背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3.心得:很早以前,孔子就说了,死读书是没有的,知识学的再好不能应用于实践是不够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是知识界的悲剧。
其次,我觉得应该选择登对的书籍,《诗经》是文学,其自身并不是用来行政的,而且体现爱情的甜甜蜜蜜,他们根本属于不同的序列,不能对诗经过多苛责。熟读诗经三百遍,如果用来吟诗作对,想来是效果很好的。如果是熟读《论语》三百遍,而后来治理国家,想来是有很大帮助的。熟读《孙子兵法》然后再来领兵打仗,想来也是很有帮助的。现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既值钱又不值钱,关键在于我们的选择和综合获取处理能力。
和君说,不可一日不读书。现如今,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熟读一本书三百遍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基本属于历史了,现在的我们是需要在多个领域成为通才之后在某个领域不断深入,成为真正的专家。
当然,做中学,学中做,这才是最重要的。

【20150916论语日课5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鲁定公询问孔子,君主差使臣下、臣下侍奉君主,所应遵守的原则是什么?孔子回答说,君主要按照礼制来差使臣下,臣子要用忠诚的态度侍奉君主。短短的一段话,其实有很多可以推敲的地方。君主按照礼来差使臣下,那不仁之君如果不按照礼来差使臣下,是不是臣下就可以不听从了呢?臣子要忠诚地侍奉君主,那对不仁之君呢是否也需要一以贯之?成汤伐桀,因为夏桀不仁,成汤就不再忠诚事之。想来,君臣之间相处应该是双方各守其原则,而不应该是单方面的遵守原则。

作者: 崔九娟    时间: 2015年9月19日 06:55
论语日课(9月17日)摘录
【201509017论语日课041│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3.【学习心得】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万事万物皆因心起,一旦有妄心升起,就有可能僭越;一旦有妄心升起,就会有有不好的因和错误的果。

【20150917论语日课03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2.注疏已阅读。孔子极温和,而严厉。极有威,但不猛。极恭敬,但安舒。

3.【学习心得】孔子的性格特点可以从这句话中得以体现:温而严、威却不猛、恭而安。温和使人容易亲近,严厉使人对其心生敬意;威严凸显了其沉稳内敛,使人望之生畏;恭敬客气,却不会让人觉得谄媚、迁就。这大概是人格的最高境界吧。

【20150917论语日课042│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任用我管理政事,一年可以实施我的政治主张,三年就一定会有 成效。”
3.心得:一种很好的理论,如果施用在现实中,到底能够收到一种什么样的功效?
孔子可以自信的说,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当然,他属于真正的大儒先贤,其实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六艺俱佳之人 。但现实是如此的复杂,其中的诸多不确定,就一定能够确定的治理好么?当然,那个时代比现在肯定简单多了。
好的东西未必能用,这是一种很遗憾的东西。通常来说,很多好的理论,都是因为它的理想性,或者说超前性,以 一种对精神的追求而超越了物质上的桎梏。
我学的是纯粹的公共管理,但我一直不敢自信的说,给我一个小乡镇,我就能把它给治理的条条有理。这或许是因 为我学的不到位,也可能是因为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四十而不惑甚至五十而知天命了。
学好理论,做好实践!

【20150917论语日课 030| 张吉宏】
1、论语子张第十九已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本章重点记录孔们弟子的言论,从行为表现看,子贡水平更高些。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是做学问之道啊,有目标,沉住气,踏实干,勤琢磨。文武之道在人,莫不有文武之道,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啊

【20150917论语日课5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先复习一下诗经中的这个名篇。讲的是一位君子思慕淑女,思之念之,辗转反侧,用琴瑟和钟鼓来打动姑娘。
孔子称赞这首诗情感欢乐却又不过分泛滥,忧伤却也不过分失当。当君子对淑女求而不得时,只会自己辗转反侧,而不是自怨自艾;琴瑟钟鼓之乐,也是发乎中正,没有失当。这种单纯美好的感情,正是人所共赏的。




欢迎光临 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http://bbs.heju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