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标题:
从求知与做事到有容乃大
[打印本页]
作者:
朱玮玮
时间:
2006年11月25日 17:19
标题:
从求知与做事到有容乃大
文:王明夫
求知与做事是很不同的两种过程,我们应该在不同的过程中确立起不同的心理态度,方能在求知和做事两边都有所成。
在研修求知的过程中,我们的基本方式是:引事说理、以事明理,所谓案例教学是也。在此过程中,应该重理不重事,一切以明理为指归,而不必较真于事。纠缠于事,必不能悟得真“理”,徒耗时间与心智。
在职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因理识事、以理成事,所谓“识别机会、抓住机会、做成结果”是也。在工作的时候,应该重事不重理,一切以成事为指归,而不必拘泥于理。拘泥于理,必可能流于空谈或贻误时机,终将误事败事。做事的时候,不管顺理还是悖理,只要能把事情做成,能把问题给解决了,就行。所谓横的竖的雅的俗的都得上!
在研修求知的时候,能明理悟道者,可谓有成。在职场工作的时候,惟能成事者,方可谓英雄。学者、知识分子,每每善言,而且言而成理、自以为是,但就是不能成事。知识很多但能力很弱者,触目可见;才华灵秀但终其一生也一事无成者,大有人在。这也可算是人生可悲之一种。
所谓明理,即是弄懂事物演变的因果接续和逻辑机理,洞悉事物演变之法则。但人所能洞悉的法则,人所能明的理,都仅仅是“知无涯”中的极小一部分。有更多的事物法则和机理是在我们所能认知的范围之外的。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每带弟子,总是先在沙上划个圆圈。然后跟弟子们说,看见了吗?我们人类所能认知的领域,就是这圆圈里面的范围,而世界和事物更多的可能性是在圆圈之外的范围。圆圈里面的范围,就这么一点儿,你们都看见了。那圆圈之外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呢,无穷大!早芝诺几百年的中国老子,以中国语言“生有涯、知无涯”表达同样的大智慧。芝诺认为,首先必须让弟子们明此大理,弟子们才不至于在修习的过程中走向愚痴!
正因为有更多的事理我们所不知,所以我们经常发现事物的生灭和演变经常悖“理”而动,用哲学教科书上的语言,叫做事物发展有其偶然性。偶然性之谓,乃谬认。所谓事物悖理而动或偶然性之说,乃是依据我们所已经认知的、我们自以为是的“理”来看待的。实质上,事物自有其自在之理、无穷之法,我们的认知能力永远无法穷尽事物的全理,亦无能洞识事物的所有法则。正因此,至高境界的智慧之人,其最后的体悟便是:理至大则无理,法则至高则无定法。理也罢,法也罢,一旦多至无穷,也就复归于无了,所谓理大无理、法无定法是也。依据我的理解,所谓“有容乃大”、所谓“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其理皆出于此辙。
更多的人把有容乃大之“容”理解成为人处世上的胸怀与气量,这种理解实在是肤浅,但它应了日常众识,所以流行。据我的理解,“有容乃大”之“容”,乃是指或乃应是指一个人能够认知和兼容更多的事物可能性,即放大芝诺圆圈的容量,将世界更多的可能性纳入圈中。有容乃大之真义之本原,当是指:人在整个心智模式上、在对人对事的基本态度上,如果能够放弃自私自爱、自偏一隅、自以为是,则可兼容更多的理与法(事物的可能性),实现在认知和心智上的“有容”。一旦有容,然后必可能驰骋于更广阔的范围、成就更多更大的事业。有容乃大,是智识之谓,而非为人处世之谓也!
有些人在某个领域智识与境界过人,但不能以开放的态度兼容他人他事他知,我看他们注定成不了什么大事,何也?无容!
作者:
王爽1
时间:
2015年7月30日 16:39
奠定开放式的心智模式是做人做事的基础,所谓的大格局就是这么来的。
欢迎光临 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http://bbs.heju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