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品牌中心Ⅰ 于 2011年7月27日 10:06 AM 编辑
(接上文)
资料贴士:
作为一种公司战略的产业整合
——王明夫访谈录,《中国企业家》杂志2002年第12期
一、中国产业重组:整合还是分拆?
我国的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进行战略性重组,完成产业重组是当前阶段中国经济的历史性任务。但中国产业重组的方向,是整合还是分拆呢?这要依不同行业的特点来定。
从那些竞争性行业的特点来看,中国产业重组的方向应该是整合。我国竞争性行业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产业资源分散配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行业内企业规模小,普遍低起点、低水平,企业间恶性竞争,市场秩序混乱,最终导致产业失效现象突出。汽车、家电、医药、建材、证券、机械装备、电子设备、煤炭、房地产等行业,普遍都表现出这种特点。以医药行业为例,我国制药企业6000多家,年销售量上千万元的企业310家,上亿元的只有20余家,还有1000多家在亏损中苦苦挣扎,中国最大的制药企业跟世界上的同业巨头相比,也只能算是一个中小规模企业。面对这种散乱的产业状况,中国产业重组首要的是整合,只有在完成产业整合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产业升级。
从那些行政垄断性行业的特点来看,我国产业重组的方向首先应该是分拆,在分拆基础上引发整合。电信、电力、航空等不少行业,我国一直以来是搞行政性垄断的。这种行政性垄断体制的后果就是,行业内的企业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产业整合,其前提是存在着市场竞争主体。没有市场竞争的主体,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整合问题。行政垄断行业的分拆,就是先营造市场主体的努力。2002年是入世元年,今年我国电信、电力、航空等行业的分拆及其引发的整合,是中国入世以来最重大的产业重组行动。以电力行业为例,中国的国家发电企业分拆为5家相互竞争的发电集团,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电价走低。在电价走低的大趋势下,各家发电集团为了维持原来的赢利水平,只能走规模扩张之路,这势必引发各家发电集团对行业内各个独立的、中小型的发电厂商进行并购整合。航空业、电信业也已经表现出这种分拆基础上引发大规模并购整合的现象。
二、整合的含义
整合是近年来很流行的一个说法。但人们在说整合的时候,往往是背后隐含着不同的整合概念。由于整合的概念不一样,所以很难就整合的问题上完成有效的沟通。我发现,“整合”有多种含义,当我们在谈论整合的时候,一定要先明确在哪种含义上谈整合。
从宏观和中观的层面上看,整合是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现象或一个过程。政府的产业主管部门、经济学者等,更多地会关注整合在这个层面上的意义。
从微观上看,整合是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一条可供选择的公司成长路线。在被当作为一种企业战略的时候,整合通常有两种含义:
其一、整合是指行业性的收购合并,或者表现为大吃小、强吃弱的企业兼并现象,大企业或强势企业吞并同行业中的较弱企业;或者表现为强强联合式的同行业中大企业之间的合并。我们无妨把这个意义上的整合叫做产业整合。
其二、整合是指企业基于价值链竞争要求吸纳或吞吐相应的资源和能力,整合者通过收购、兼并、合并、合资、战略联盟等方式,把价值链中原来属于其他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纳入到自己的管辖和控制之中。我们无妨把这个意义上的整合叫做资源整合。
整合是现代公司扩张和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的一种战略或策略。与整合战略对应的另一条公司成长路线,是企业自己发育能力和资源,通过自己新建的方式扩张规模和市场,它不是将对手吞并或纳入自己麾下,而是将对手挤倒压垮。在现代产业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整合战略,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整合当作竞争的手段和成长的路径。在这种大势下,一个在竞争中生存的企业已经很难真正地远离整合,你的处境似乎只有两种选择,你要么是整合别人,要么就是被别人整合。
除上述两种含义外,整合还经常被用在另一种意义上,即整合是指企业内部的资源重新配置和管理架构调整,比如我们经常地听到某某企业在做内部整合。
作为一种企业战略的资源和能力整合,我们和君咨询公司从管理咨询的角度开发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整合模型和一套系统的整合技术工具,在此不用展开去讨论。下面我们着重谈谈作为一种企业战略的产业整合。
三、作为一种企业战略的产业整合
通过横向并购的方式,整合散乱的产业,造就产业领袖,然后由行业中的领袖型企业主导产业秩序,领导产业升级换代,这是现阶段中国产业需要完成的历史性任务,也是现阶段各行业中有志向企业家的历史性机会。
以美国产业史为鉴,美国现代大工业的崛起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首先是从完成产业整合开始的。在20世纪早期阶段,美国的产业结构与今天中国产业的散乱状况相类似,几百家钢铁厂并存、几百家汽车厂同在,大家都低起点、低水平、不上规模,缺乏起码的规模经济性,彼此之间恶性竞争,市场秩序混乱,行业中的厂商谁都感到经营环境恶劣,谁都觉得赢利艰难,产业整体失效。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危及的是放款给这些企业的金融资本的安全。为此,当时美国最大的金融企业J.P摩根银行出于保全自己信贷资金安全的需要,开始出面来推动美国的产业整合。比如J.P摩根银行利用它的资本杠杆驱动了近千家钢铁厂商的大联合,最终形成了大型的美国钢铁公司,彻底整饬了美国钢铁业的秩序,推动美国钢铁企业走向了规模经济。杜兰特则将200多家中小汽车厂商整合成通用汽车公司,与福特汽车并驾齐驱,共同主导着美国汽车产业的秩序与方向。正是通过这样的产业整合行动,美国崛起了第一批现代大工业。
而这场产业整合运动,是在以J.P摩根银行为首的金融资本的主导下才得以启动和完成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了美国产业史上那个着名的说法,即所谓“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是摩根重组了新大陆”。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提出过一个论断,即:当前阶段的中国产业状况处在一个“类摩根时代”,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中国摩根”,一个有着类摩根式战略思维的企业家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产业大家。
由于我国产业普遍存在的散乱差弱现象,行业中的企业大多数都竞争力较弱。所以,行业中的强势企业选择产业整合战略,通过收购兼并竞争对手迅速实现规模和市场份额扩张,最终成为行业中的领袖型企业,是完全可行的。如果放到WTO时代的国际产业竞争背景中去考虑,中国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领袖型企业的出现。我个人一直认为,在当前阶段,对那些志存高远的中国企业家来说,更合适的战略选择应该是产业整合战略,而不是所谓的高科技战略。当然这要视不同行业的特点和企业个性而不同。有的行业和企业,适合走高科技战略路线,或者只能走高科技战略路线。
我们注意到,已经有大量企业的战略选择带有明显的产业整合特点,而且它们在中国做产业整合的手笔很大。比如国有控股企业中的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它们通过收购兼并各地啤酒企业迅速地进行了对中国啤酒行业的整合;民营企业中的德隆集团,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在电动工具、汽车零配件、食品制造等行业展开了大手笔的整合行动。香港中资企业中的华润集团,跨国公司中的美国科达公司和法国达能集团等等,都在中国的产业整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中,科达公司对中国感光材料行业的整合很值得玩味的。直至1990年代中期,在占领中国市场的问题上,科达明显地落后于竞争对手日本富士。为了战胜竞争对手,科达决心大手笔抢占中国市场。为此,它对中国的感光材料行业进行了三大步骤的整合:第一步,一次性收购中国的六大感光材料厂商,几乎完成了对中国感光材料产业的全行业兼并,民族品牌仅剩下乐凯胶卷在低端市场上生存。科达对中国感光材料的行业性并购,一度震动了全球产业界。第二步,科达以巨额资本做铺垫,建立起行业中覆盖面最广的连锁冲印体系,直插终端、掌控市场。第三步,在研发和制造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分工,重新配置资源,将中国的企业纳入全球分工体系。通过这三个战略步骤,科达公司迅速逼退了日本富士的竞争强势,拿下了中国将近50%的市场份额。
四、产业整合战略:陷阱何在?
当一个企业选择产业整合战略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需要避免“麻袋装土豆”式的整合,必须在整合的同时跟进资源重新配置、公司治理优化和管理的系统改进。
二是需要重视产业选择,不是任何一个行业都适宜推行产业整合战略。首先,要看产业门槛高低。产业门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合战略的成败。公用事业、机场、电信、电力等门槛较高的行业和一些资源不可再生的行业宜选择整合战略。门槛太低的行业不宜推行整合战略。由于门槛低,你这边刚刚整合得差不多了,那边重复建设又可能遍地开花,容易出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情况。其次,要重视行业里的消费分层和目标市场选择,不宜全线出击,笼而统之地去进行通吃全行业的整合。再次,在产业选择中要高度重视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应该选择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做强做大。
三是企业家需要超越志在建造企业帝国的纯粹扩张冲动,必须重视整合后的效益和效果,不能仅仅为了吃掉竞争对手而开展意气用事的整合,也不能为扩张而扩张。
倘若上述问题得不到妥善安排,那么产业整合就很可能演变为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