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查看数: 232580 | 评论数: 341 | 收藏 2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5年7月12日 23:24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7年2月27日 10:54 编辑 一、旨趣 君子之道,修己以安人,“安人”不离“修己”,“修己”不忘“安人”。 涵育明道救世之士大夫精神,挺立儒商群体之家国天下情怀。 二、路径 (一 ...

回复

崔九娟 发表于 2017年3月3日 09:53
【20170228论语日课14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在谈论教育方法。
①愤,激愤。如果有一件事情,对学生说你不行,他听了以后,就非要去做不可,这就是刺激他,把他激愤起来;
②启,就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
也就是说,孔子的教学原则是,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非要有坚强的求知心,才能启发出他本有的智慧来。
③悱,内心怀疑,不同意。老师说的不一定全对,要有怀疑精神。
④发,研究。只有多怀疑了才会自己主动去研究。
⑤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要多方面看。一个桌子有四个角,只讲了其中的一个角,其余的三个角他都会了解了,那么他可以回来了。复,回来。
关于我们为什么读史。了解前代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原则差不多,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是发生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现象两样而已。所以多读历史,就可以举一反三,鉴往事而知来者。


【20170301论语日课14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7.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去了丧家,吃饭从没有吃饱过;在这一天哭过了,心里很难过,绝对不唱歌。说明孔子很重视礼节,对生死的问题很重视。


【20170302论语日课15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对颜回说:国家如果用得到我,我就出来为国家做事;如果国家不需要我,我就隐退起来。这样的事情,只有我和你做得到。
这件事有这么难么?
首先对入世来说。很多人都想出来一展才华,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得到的;
对出世来说,很多知识分子总是认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总是想一展身手,若是让他们认清自己收敛锋芒,就很难了。




【20170303论语日课15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子路问孔子,你要是去打仗的话,会带哪一个弟子?
孔子听罢笑着说:你这种脾气我是肯定不会带你去的。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下去,跳不过也想跳,这样有勇无谋怎么行?这样一鼓作气看起来很英勇,死了都不后悔,但这种做法是去送死。
一个真正的统帅,要做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临事而惧,并不是说你胆小怕事,而是在讲任何一件事情上手前,开始就要害怕失败,这样你才能考虑周全,不自作聪明;在做事情的时候,要用智慧各方面都设想周到,把事做成。这才是统帅三军的人该有的修养。
崔九娟 发表于 2017年2月27日 10:56
【20170223论语日课14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在忧国忧民忧虑文化。一般人不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讲求真正的学问,更可怕的是,明白义之所在,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但就是不肯改。这四样世风陋习,是孔子所担忧的。
品德学问修养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说,真的那么重要么?我们现在好像只要经济增长,只要增长了把饼做大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想要科技带给我们的力量,而放弃了我们的信仰。
但复古并非守旧,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精神的粮食。
 
【20170224论语日课14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7.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虽然孔子早晚忧国忧民,但他的状态很好。平日在家的时候,孔子并不是愁眉苦脸,而是很舒展,每天心情愉快。
或是对自己的生活,孔子是知足的,他乐的是人生的平淡;对苍生与天下,孔子是忧虑的。
 
【20170225论语日课14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唉,我老了,很久没梦到周公了。现在我们提到中国文化,就会想到孔孟;孔子之前提到中国文化,人们就会想到周公因为自周朝建国以来,人文文化都是由周公一手整理而付诸实行的。
孔子说自己很久没梦到周公了,大概是在感叹这个时代很乱,想要复兴礼乐真的很难。
 
 
【20170226论语日课14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①志于道。志于道指的是要志存高远,这是孔子在教我们立志。
②据于德。天道远,人道迩,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之类的问题,属于天道,常人的知识程度距离这类问题的答案还太远,所以这样高远的问题就暂时放下不要想了,就从人道开始吧。“据于德”,指的就是人道。
③依于仁。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指的是内心的修养,是内在的;仁的用指的是爱人爱物,用博爱的精神与人相处。依于仁,依傍于仁,对人对物都要有爱心。
④游于艺。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有六艺来熏陶。
孔子教人为学,是教人为人。这四句话就是立己立人。
 
 
【20170227论语日课14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也。7.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自行束脩,自我检点约束。孔子说,凡是那些能自我反省,检点约束自己又肯上进的学生,我从来没有不教的。
崔九娟 发表于 2017年2月22日 13:23
【20170222论语日课14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默默地把知识记下来,学习不会觉得厌倦,教育弟子也不觉得厌倦,这三件事对我来说又有什么难处呢?
“吾道一以贯之”,这三件事看上去都是小事,可是要一直都保持这样的状态就很难了。默而识之,默默地学习,把它记在心里,而不是发朋友圈,一直都能做到这样,可不是很难吗。
崔九娟 发表于 2017年2月21日 08:56
【20170221论语日课14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在讲他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述而不作:只是继承前人,并没有加以创作。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只是保留原来的文化,把它们流传下来,并没有加上自己的意见。
信而好古:相信,并且非常喜欢传统文化。但并非迷信。
窃比于我老彭:我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向老子、彭祖看齐,这俩人都讲传统文化。
述而不作VS作而不述;信而好古VS专门疑古。为什么那么多批判弟子规的文章,仿佛语言越是荒诞,越显得自己立场坚定别树一格。为什么人们总是在没有了解一件事情之前就自以为是作出判断。我们老板说,所以才说众生皆苦。
我一直相信很多传统文化没有错,是今人理解错了。经典经得起批判。
崔九娟 发表于 2017年2月19日 11:36
【20170218论语日课13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到卫国: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的名声可以说非常坏,水性杨花,美而淫。孔子到了卫国后,听其他几个大夫说了南子的一些传闻,觉得非常不合乎礼。一直不愿不拜见南子,而南子又不让卫灵公出仕给孔子,除非拜见她。
孔子见南子也是无奈之举。但子路是一个比较冲动的弟子,所以知道孔子见南子之后,就质疑孔子为什么要见这样的女人,孔子情急之下,便发誓说:天厌之,天厌之。我如果做了错事,上天也会厌弃我的。

【20170219论语日课13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有正面就有反面,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中庸起到的就是中和的作用。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崔九娟 发表于 2017年2月17日 10:17
【20170217论语日课13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6.2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博:广泛地。
文:文化知识。
约:节制。
畔:违背(正道)。
孔子说:“君子能够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接受礼的节制,也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历史、文化、音乐、诗词等等,都可以称为文。文属于知识范畴,属于工具,如果没有礼的节制就可能走到它的反面,危害他人和社会。
文人比较难管理,容易没规矩却觉得是自己的风流。但真正的洒脱自在,从来都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
崔九娟 发表于 2017年2月16日 09:55

【20170216论语日课13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宰我就是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的那个弟子。有一天他问孔子,假使有一个人,去骗一个有仁义修养的人说,水井里有仁义。难道为了修养仁,就听他的话往井里跳?
孔子回答说: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一个君子“可逝也”,可以放弃自己的终身,但“不可陷也”,绝不受人家的包围、困扰,落入陷阱之中,被外物所约束;可以抛弃一切,甚至抛弃了这个社会环境,抛弃了一生的功名富贵,也绝不受困扰。
“可欺也,不可罔也。”当面来欺骗可以,也可以愿意接受这个欺骗,这是仁慈。但若是内心糊涂不明所以才被欺骗的,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被骗了,这是不可以的。
崔九娟 发表于 2017年2月15日 09:44
【20170215论语日课13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6.2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在感叹文化问题。文化的渊源离不开齐鲁。孔子认为,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保留起来,乃至于振兴,就要以齐国的文化为基础,再加上好的转变,就可以达到路过当年的情况;再把鲁国的文化提高水准,就可以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道”。
鲁国是周公之后,鲁国的文化形成了后世的儒家文化;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代表了传统道家的文化;
楚文化中,以老庄一系所形成的南方文化成分居多;
墨子代表宋国的文化,宋为殷商之后,故墨子的学术思想中有夏商文化的色彩。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斛不斛,斛哉!斛哉!6.2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连个酒杯都没有按照古制古法的统一样式制造,还能够说庄重层叠的祭祀仪式。孔子也是在感叹文化的退化。
崔九娟 发表于 2017年2月14日 09:38
【20170214论语日课13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知者的快乐,就像流水一样生动活泼;仁者的快乐,就像高山一样伟大宁静。所以知者生性而动,兴趣广泛欢乐多;仁者慈爱厚重,宁静有涵养,寿命也长一些。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01:37 , Processed in 0.1342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