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查看: 1909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理争鸣】国学知识准备——《由经学到玄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年7月6日 0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郭坤学 于 2015年7月6日 20:41 编辑

国学这么热,写点一些基本的思想史的笔记吧,方家多指正


由经学到玄学

战国时期,儒家孟子与荀子两派并称显学,而且受荀子影响的法家在秦国得势几乎终结了其他几家,但是进入汉朝这种局面反转了。汉武帝亲政后,不再满足于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想要亲自做出一番功业,而且当时的主政者也机械地把黄老道家理解为放任自流,导致社会上豪强并起。这种情况下,董仲舒尊孟子一派,以春秋《公羊传》为底本,撰写《春秋繁露》,吸收阴阳家五行终始理论作天人三策,提出天人感应说,为汉武帝所采纳,遂成定局。之后汉武帝听从董仲舒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之前的黄老学说也一并废除,于是形势彻底反转,以孟学为基础的董学成为唯一官学。除天人感应说外,董学第一次将“三纲五常”提到国家基本政策的地位,并且与之配套了“诛心”审判理论,极大的强化了封建统治。董学又称经学,以为六经做注解为治学方式,以崇尚大一统的《公羊传》为核心,从汉武帝开始一直都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存在,直到元朝以程朱理学替代汉唐经学。经学、理学从一派学术思想上升为政治信仰,各领千年。


董学是以先秦儒生传下的六经为基础,重点在于用当时人的理解为六经作注,为政治统治服务,因其所用六经是以汉朝字体隶书书写,称“今文经学”。与之相对的,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还有“古文经学”,是以时人在孔子古宅等处发掘的先秦六经古籍为基础的,因其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而得名。当时两派各有侧重,互相以对方为伪学。古文派认为六经是上古史料集,由孔子所整理,所以重视学术整理研究,对语言文字学有很大贡献。今文派认为六经是孔子所定,尊孔子为先师,重视用自己理解的哲学思想重新解释六经,贡献在于儒家的哲学思想。应该说古文今文之争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历史。


西汉的主流是今文经学,进入东汉之后今文经学附会了太多时人理解,走入死胡同。学者于是渐渐转向当时只在民间流行的古文经学。于此同时,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哲学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到西汉末年,神学和经学的混合物谶纬之学盛行起来。由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借助谶纬之学解决了其统治的合法性,所以大力支持和提倡,谶纬之学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汉朝皇帝也出面组织了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于是由官方组织学者在白虎观讨论统一儒家思想,会议最后将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之学做了一个初步的统一整理。会后有人将会议记录整理出来,称为《白虎通义》。到东汉末期今文经学与谶纬之学渐渐衰落,有通晓几派的大家马融、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基础将三家之争终结。最终由郑学派许慎作《说文解字》正五经之道,一统天下。


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时期,这个时期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继承东汉经学的谶纬经学、古文经学,老庄道家与儒家的杂合体玄学,道教的五斗米道、天师道、上清派、茅山派,佛家的天台宗、三论宗、禅宗等。不过总体而言,除了佛家是新引进的迸发出生命力外,其他几家因为缺少文化积淀而还是没有走出先秦定下的格局。


玄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东汉时期因为采用的是征辟制选人方式,使得当时流行对人物进行品评,进而品评之风发展到品评时政、天文、地理、古今、哲学等等,形成了清议之风。汉末社会动荡,汉朝国学经学所提倡的名教屡被打破,使得以君臣父子夫妻为纲的儒家名教遭受重大危机,加上清议的名士常得不到善终,士人为明哲保身且又表达不满,将无所不谈的清议之风转变为只谈论深邃哲学的清谈辩论。清谈者崇尚《老子》《庄子》《周易》,以之为“三玄”,玄学由此得名。从形式、历史作用以及影响看,玄学的出现都有些都类似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的性解放运动。玄学的主要论点集中在对“有无”(本体论,宇宙源于有还是无,与佛家空有两派类似),“言义”(认识论,语言是否可以准确表达意思),“自然与名教”(社会观,崇尚人性解放还是崇尚礼法约束)三个概念的不同认识上。


玄学最早由曹魏的何晏及王弼开始,提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名教本于自然”等观点。玄学不拘泥于两汉经学对儒家经典教条的注解,而是突破思维框框大胆的引用尚存于世的道家思想来注解儒家经典,融合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开一代之先河。玄学可以说是两汉经学的一个变体,也可以说是先秦道家老庄学派的最新发展,是史上第一次道家儒家融合的尝试,极大的推动了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司马懿政变后,何晏被杀,王弼被废而抑郁早亡,但司马氏家族却又提倡儒家名教,引起当时诸多名士的不满。这其中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对虚伪的名教礼法多有抨击。他们隐居山林,成日以酒为伴,高歌狂舞,做出许多令道德家瞠目结舌的荒唐事情来。

这种崇尚虚无又不拘礼法的思想和作风走入极端,影响了很多人,虽然是对虚伪道统的消极反抗,但过于极端并不利于社会的前进,进入东晋之后玄学之风开始转向。裴頠作《崇有论》提出世界源于有,并试图调和有无矛盾。最后由郭象提出的“独化论”,终结了有无之争。“独化论”认为内心的自由放纵和行为的规矩合礼并行不悖相互依托,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只有在入世中出世才可达到至圣境界,其理论融合了名教和自然,成为玄学的顶峰。

玄学从理论上与刚进入中国的佛家有相类之处,常被当时的佛家借用,东晋之后佛家渐渐立稳脚跟,于是体系完备的佛家渐渐取代了玄学的地位而开始流行,玄学也逐渐融化在强大的佛学思潮中。


在清议清谈之风的影响下,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渐渐摆脱传统儒学的束缚,开启了一场革命,以文学的觉醒独立为标志。文学由之前的依附于经学史学之中在汉末开始走向独立,以建安七子为代表,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同时文学理论也开始走向自觉成熟,曹丕作了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典论》,提出了“文学不朽”。之后陆机作《文赋》继续发展文学批评理论,最终文学观念和创作理论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达到顶峰。

以此为带动,大动乱时期的文学有了新的气象,田园诗、山水诗、骈体文、志怪小说等前代闻所未闻的体裁大放异彩。由建安开始,经正始、太康、元嘉、到永明、齐梁,文学创作高潮前后相继,成为文学史上的高峰。这些文学创作不仅自身水平甚高,而且也成了盛唐文学顶点的先导。
2#
发表于 2015年7月6日 16: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6日 16:14 编辑

第一个先点赞。
没有论及经学玄学对后世的流变及影响?
玄学很多融入到佛学的大海中了,当然也有道家的另外一面。
经学(广义),汉代高峰期之后,由一代代人承继,然后再由宋儒演化为理学。
魏晋后,文学作为独立的一大科而兴起了,甚至到今日国人对文学热爱之甚而不知经学之大道了。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对虚伪的名教礼法多有抨击。他们隐居山林,成日以酒为伴,高歌狂舞,做出许多令道德家瞠目结舌的荒唐事情来。
---有点想起民初五四派对“礼教”的抨击,只是没有“任自然”,或许有自由化,但更多导向的是一地鸡毛的这一面。
3#
发表于 2015年7月8日 09:31 | 只看该作者
顶!学习下。
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7月19日 00:19 | 只看该作者
张鹏4 发表于 2015年7月6日 16:03
第一个先点赞。
没有论及经学玄学对后世的流变及影响?
玄学很多融入到佛学的大海中了,当然也有道家的另 ...

经学大家研究的就太多了,就不必再多言了~~~
5#
发表于 2015年8月4日 09:45 | 只看该作者
传统武术和中医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
时间过去许久,理念改变很多。健康发展的内家传统武学,是验证实证国学的的一条踏实道路。
6#
发表于 2015年8月5日 20:21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每个学说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学习了。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02:25 , Processed in 0.1278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