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半生苦累,一生心安 他叫王选,是北京大学教授。请注意,他的贡献不只是在技术方面。在为自己先进的科学技术开辟道路的岁月中,这位戴眼镜的教授不得不去“攀登”产业和市场——所以使用“攀登”一词,因为要把技术转化为产品,事实上比科研更难。 然而,要真正认识王选,还得首先忘掉他的成就和荣誉,还得从他人生中第一次乃至以后的一次次选择说起。 (一) 前三次选择: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似乎预感到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我国汉字精密照排技术等待他去跨越。 高考前填志愿,王选填了三个:北京大学数学系、南京大学数学系、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家在上海,没有一个志愿填上海。那是一个对新中国无限憧憬的时代,胸怀祖国,奔赴远大的前程,是许多人心中真正的志愿。 “我一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发生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因为我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王选说。这是决定一个19岁的青年将来干什么的重大抉择。当时,班上最热门的选择是纯数学,力学次之。计算数学,是一个分支学科,北大刚建立这门专业,连教材都还缺乏,可称冷清而荒凉。 然而就在此时,王选看到了我国1956年1月刚刚制定的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看到规划中把原子能、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他毅然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时值我国掀起研制计算机热潮,由于计算机人才奇缺,而王选当初选择的正是这个专业,这使王选未受“右派”父亲株连,被留校当助教,并成为设计硬件的主力之一。 1961年,24岁的王选作出了他成年后的第二次抉择:“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这其实是选择了“跨领域”研究。王选很快看到了这次抉择所带来的好处。“我已经搞了3年的计算机,本来,我以为自己是懂计算机的,现在忽然发现,只有了解软件,才真正懂得计算机,有种‘茅塞顿开’之感。”王选把这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跨学科、跨领域的两种背景交叉、融合在一起,使王选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找到了创造的源泉,蹦出了创造的火花,“很多新思想就提出来了”。这是王选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由此也验证了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过的一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没想到就在这年夏天,饥饿加上连续的劳累,终于把他击倒。他的病辗转几家医院,持续数年,久治不愈,生命一天天虚弱。然而在病中,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卓越的总体设计,与北大许卓群、陈堃銶、朱万森等人一起,进军计算机高级语言编辑系统的研究,为我国推广计算机高级语言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这一贡献被载入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1975年,他38岁了,仍“病休在家”。人生还能做些什么?就在这年,王选作出了他一生中第三次重大抉择。这是一件同每个中国人都有关系的事。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毕升约在11世纪40年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第一代产品是用细胶泥刻烧成的泥字,后人又搞了木字、铜字、铅字,活字印刷,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如今,随着电子、光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西方结束了由我国毕升发端的活字印刷术,采用了“照排技术”。当代印刷技术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将比过去一千年里产生过的作用更加显著,我国如果仍停留在铅印阶段,怎能跟上世界的步伐? 1974年8月,经周总理批准,我国开始了一项被命名为“748工程”的科研,分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 当王选听说“748工程”,已是1975年,他最感兴趣的“汉字精密照排”,当时国内已有5家在研制,都实力雄厚。“病休”中的王选又能做什么? 1975年春,他动员起自己还很虚弱的身体,日复一日地挤公共汽车去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外文杂志。从北大到地处和平街的情报所车费3毛钱,少坐一站可节省5分。没任何经费。面对许多资料,能抄的尽量手抄,抄不了的就复印,要付复印费……走到情报所,王选就该使劲喘气了,但资料上的海外消息,像氧气那样可供他呼吸……“我常常发现,我是那些杂志的第一个借阅者。” 他看到,世界上第一台照排机是“手动式”的,1946年在美国问世。50年代,美国发展了“光学机械式”二代机。1965年德国推出“阴极射线管”三代机。1975年英国正在研制的“激光照排”四代机即将问世。 再看我国,正在研制照排系统的5家,分别选择了二代机和三代机。王选则认定:不能搞二代机,也不可搞三代机。要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他的选择似有凌云气概,可是,这有可能吗?由于我国基础工业落后,搞二代机、三代机都有一系列很难过关的尖锐问题。王选其实是以别无选择的方式向自己的大脑要出路:他开创性地以“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法和一系列新算法,研究出一整套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还原、变倍技术,从而使研制“激光精密照排”成为可能。由于王选的选择曾被认为“梦想一步登天”,这使他想起“顶天立地”一词,后来的实践使他越来越看到,当代科研开发,就应该选择“顶天”的技术;欲“顶天”,就得选择技术上的跨越。因此王选“第三次抉择”最宝贵的地方,不在于选择了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而是选择了技术上的跨越。 (二) 国门初开,国外的照排设备接踵而来。我们的技术如果不尽快变成产品,将会成为废物。于是王选有了第四次选择:决战市场。 国门刚刚打开,西方人来了。1979最早到来的就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了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的英国蒙纳公司。不久,日本人、美国人搞的汉字照排系统也接踵而至。 早先,王选一心只想,努力研制出好设备,就能为祖国、为社会所用……现在看到,国门一开,世界突然顶到你的鼻子前面来了。如果你的技术不能尽快变成产品,就会变成废物。就在这时,王选作出了他一生中第四次重大抉择:决战市场。 1979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通栏大标题赫然登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重大突破。报道了北京大学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的喜讯。就在此时,王选心里比谁都清醒:“我们决定见好就收,不再致力于这种样机的试制和生产,而只是对付鉴定会。”这不啻是惊世骇俗的决定。他决定现在就放弃Ⅰ型机。“从1979年9月起,我把主要精力放在Ⅱ型机上。”这是他迈向市场的一大步。 英国蒙纳公司在京、沪两地召开了展示会。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把是否引进“蒙纳系统”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有关会议一个接一个召开。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于1980年2月22日,以个人名义给国务院几位副总理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北大等单位对“中文激光照排设备”的研制,已有显著成效,技术接近成熟,解决了汉字缩小和放大不变形的问题,有几项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予积极扶持,以便继续试验使其完善化,将来在国内推广。在具备一定条件以后,还可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此时,另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就是设计和调试软件。这项工作一直是由陈堃銶负责。当时没有软盘、没有显示器,总量达14万行的程序全用汇编语言写出,其艰难是今天从事软件开发青年们难以想象的。终于在1980年9月15日上午排出了《伍豪之剑》,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的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这是检验照排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标志。1980年10月25日,邓小平对北大激光照排系统作了“应加支持”的批示。 这年初夏,陈堃銶发现自己便血,以为是痔疮,继续忙于软件调试没去医院。鉴定会后是暑假,她本该有时间休息的,可是……至少6年来,她都放弃了节假日休息,这个暑假,她又忙于Ⅱ型机整个软件的换代工作,直到10月5日才抽空去医院看病。6日,陈堃銶被确诊为:直肠癌! 手术前夕,王选去看她,大家也去看她,还没走进病房,听到她与同室病友一起在唱五十年代的苏联歌曲: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沙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1984年,中国以更坚决的步伐把改革开放又推进了一大步。 松下电器,奔驰汽车,IBM电脑等大量舶来品潮水般涌来中国。美、英、日等国研制的汉字照排系统,也以比从前更进步的技术,形成“联军”似战斗力,向中国的报社、出版社、印刷厂发起进攻。 此时,“748工程”10年了。眼下,该是到了与多国公司决战的时日,王选研制组却几乎没有招架之力。转眼间,我国有几十家出版社、报社、印刷厂购进了5种不同品牌的美、英、日照排系统。参加北大748工程的协作单位,也有提出撤走协作人员的,王选的硬件组从最初热热闹闹的9人,走得只剩下王选和吕之敏俩人……王选对自己的第四次抉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注定了他必将作出又一个重大选择。 华光,华光,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为自己的产品命名华光,意为中华之光。 1985年,随着春节的爆竹燃响,华光系统经千淘万漉,终于在新华社正常运行。5月,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此后,华光系统被评为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8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选心中仍不踏实,他说自己有一种“负债心理”,感觉不到有什么成就。“我经常反问自己,我们到底对国家是有功还是有过?我们得了这么多奖,如果将来市场都被外国产品占领了,那么你的功劳在哪儿呢?国家投资到哪儿去了呢?” 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勇试华光Ⅲ型机的报纸,完成该系统的总承厂是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经济日报》一举成为全国最漂亮,出版速度最快的报纸,也是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计算机激光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第二年7月,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全部铅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彻底废除了中文铅字的印刷厂。不但厂房面积减少三分之二,耗电量也减少三分之二强,成本下降四分之一以上。 熔化铅字的曙光亮起来了,一场必将引发的我国印刷术第二次革命,很快在中国大地成燎原之势。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印刷业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这一崇高奖项差不多就像是为王选而设的,王选获得了这一最高荣誉奖。此时,可以松一口气了吗?没有。向Ⅳ型机出击的日夜早于1987年初就出发了。 人民日报社引进的两套美国HTS照排系统,到1989年,经该公司长期调试,仍故障频频,效率太低,无法使用,最终成为“死机”。美国HTS系统的价格是当时华光系统的15倍,如此昂贵的设备竟是这样一个结果,谁也没有料到。王选伸出了援助之手,带领若干技术骨干到人民日报社,用北大技术对美国HTS系统进行改造,将“死机”救活。 美国HTS公司的总裁在离开中国前,向中方表达了他对王选的杰出发明的尊敬,并告说:“今后,地球上再没有HTS公司了。” 1989年,华光Ⅳ型机开始在国内新闻、出版、印刷业波澜壮阔地前进。这年底,所有来华的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也许,我们这个民族艰难得太久了,我们有在艰难中创造奇迹的本领。如何对待成功,恐怕是更大的难题。北大与潍坊计算机公司的合作,是一种技术转让的关系。在一台照排系统售价近百万元的时候,后者付给前者的技术转让费是每售一台给一万元,这已经是很低的价格了,后来竟连这点钱也迟迟不支付,以至发展到北大方面不得不诉诸法律,通过法庭来解决。 王选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有人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做过一个统计,凡只有技术合作和转让合同而没有经济实体的,最后大多数都‘离婚’,原因之一是知识和技术的价值未得到应有的体现。” 王选不得不面对着他人生中的第五次重大选择。 (三) 他的“第五次抉择”未见端倪,又突然面对着人生中的第六次重大抉择:让年轻人的思想开出鲜花。 1993年春节前夕,王选像往年一样,闭门搞设计。他的一位硕士研究生过完年回来,王选把设计给他看。 “王老师,你设计的这些都没有用。”学生刘志红25岁,看过后对导师说,“IBM的PC机主线上有一条线,你可以检测这个信号。”王选愣住。因为他明白了,自己苦苦钻研了两个星期的设计,被学生一句话否定了。 这是王选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事件。 “本来,我以为自己做一线的工作可以做到60岁……可是今天我看到,在我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我已经不如年轻人了。在我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岂不是更差!” 王选作出了自己一生中第六次重大抉择。让年轻人来干!今后可由自己多出思想,并扶植年轻人去干出成绩,而且,应该创造一种能让年轻人出新思想新方案的氛围,努力使年轻人有“主人的感觉”,才有利于他们积极地思考。 就在这一年,王选把三位不同年龄段的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他的这一抉择开始迈出大步。 肖建国(36岁)任彩色系统研究室主任。阳振坤(27岁)任栅格图像研究室主任。汤帜(27岁)任文字处理研究室主任。 肖建国30岁时毕业于北大计算机系研究生班,1988年,他先后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屏幕中文报纸组版系统及彩色排版系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彩色照排与中文合一的编排和输出,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随后引发了中文报业的一场彩色革命。1994年他又主持完成了彩色调频挂网算法并实现高保真彩色印刷,从而实现了彩色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今天,肖建国已是博士生导师,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 阳振坤24岁成为王选的博士生,王选把研制新一代栅格图像处理器的博士论文题目交给了他。这使阳振坤很惊讶。前五代RIP(栅格图像处理器)都是王选老师亲自主持研制的,作为照排系统的核心,它们就是我国照排系统取得辉煌成功的关键,现在,阳振坤是个刚刚进门的博士生,王选为他选择的课题就是要他超越王选,这可能吗?阳振坤成功了,1994年,阳振坤的大脑里突然萌生出奇想:彻底抛弃RIP里的硬件,完全由软件来支撑,这不啻是个非常大胆的奇想,意味着对王选“欧洲专利”的彻底超越。 1995年6月,一个叫邹维的年轻人来投奔王选。他曾经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社会化的产品,他从中国科学院辞职去了外企,从事美国产品的汉化工作。换句话说,是替美国产品搞“转化”,由此将美国产品打入中国市场,并将中国的同类产品打垮。不久,他感到这样的工作虽然工资很高,但心里太难受。 王选收下了邹维。9月,王选交给他一个选题。用计算机制作动画,历时一年半,卡通动画制作系统终于开发成功,取名“点睛”。整体性能一举超过了美国同类软件。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台、北京电影学院等影视部门率先使用这套系统,并开始为西班牙的动画片制作所用。这是邹维第一次看到自己主持的科研直接变成了社会产品,中间根本没有“转化”一说。如今,邹维已是方正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 作为教授,王选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他说:“我忽然成为计算机界的权威。一年戴一顶院士桂冠,一下子成了三院士。这时我57岁了。可惜,在我年轻最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承认。在高新技术领域,年轻人有明显的优势,55岁以上的专家绝对是创造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哪里有57岁的权威呢?” 我们看到,王选作出的人生第六次抉择,是他人生中最灿烂的抉择。 (四) 随后,他的第五次选择水到渠成:研究所与方正集团胜利会师,为先进技术找到一条远航的巨船。 1994年是748工程二十周年,4月22日,《西藏日报》由方正系统印出,至此,全国所有省级报纸均“告别铅与火”,方正系统拥有了全国内地99%的市场。 我国内地的报业、印刷厂,没有经历过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的历程,从当今最落后的铅排,一下子跳到具世界先进水平的激光照排,真的实现了“一步登天”。 不仅如此,也没有广泛采用传真机远传报纸版面而直接使用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没有广泛采用电分机出彩报而直接过渡到先进的图文合一编排彩报……所有这些,都因为王选当初选择了“技术上的跨越”,从而使整个民族的新闻出版业、印刷业全面实现了划时代的跨越。随后,港、澳、台都用上了方正排版系统,在与同时,方正系统又挺进到了马来西亚的《亚洲日报》、《光华日报》以及美国《星岛日报》等华文出版业,方正系统正以无比锐利的先进技术将挺进到全球一切华文世界…… 王选的声誉正使他走到哪里都是一个著名的活广告,此时,研究所与方正集团仍处于“分立”状态,王选如果听从所里年轻人的要求,自办公司,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王选说:“我和研究所的骨干都不善于搞经营,开拓市场并不比开发技术容易,而方正集团有一批人精于此道。方正系统拥有广阔的市场,同时是方正集团内企业家和众多经营能手开拓市场的结果。“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并最终走向一体化,才是正确的选择。” 1995年6月,王选建议研究所全员汇入公司,这就是王选人生中的第五次抉择。至此,研究所与公司两支队伍胜利会师,成为一家。这是北大方正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随后,王选和方正又有了一次次新的选择:打入日本、韩国市场、进军数字媒体领域、将技术研究院院长职务交与肖建国、引进“空降部队”李汉生抓管理、推出E-media战略……王选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方正集团能迅速发展,得益于一批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和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的紧密结合。”王选还有一个说法,叫“顶天立地模式和一条龙体制”。王选领导的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点和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堪称“四星级”单位,这“四星”均属“顶天”范畴,加上“集团公司”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前述的“四星”汇入方正集团,北大方正就成了所谓“五星级企业”,建成这种从尖端科研到售后服务都浑然一体的一条龙体制,就有了飞腾之势。他们随后推出的一个排版软件就叫“飞腾”。 “我不是企业家,我只是一个对市场有判断能力的技术专家。”王选从未把自己看作是企业家,王选也从未任过方正总裁,人们又为什么总把王选看作是方正的象征呢?这是因为方正是以高新技术为本发家的,换句话说:知识含量,就是方正的鲜明形象。而王选,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 (五) 王选从未为清贫和利益所迷惑。他自信而不自负,执著而不僵化。在长路漫漫、一片空白的时候,他迎难而上,选择了自强奋进、开拓创新;在位高权重、声誉日隆的时候,他甘做人梯,选择了隐身让贤、扶植新秀……他所做出的一次次明智而又富于远见的选择,将他引向了成功,引向了卓越,引向了崇高。“半生苦累,一生心安”(王选夫人陈堃銶献给丈夫的挽联),当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王选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说过:我的成绩不在前10名之内。但在我的一生中,每到一个关键时刻,似乎都有一种洞察力帮助我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个洞察力是我一生中最占便宜的一种能力。 王选曾打趣说自己“人如其名”,一生都在“选”,有9个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而刺激或者说支撑他的,则是2个刺痛和10个梦想。刺痛之一,是解放50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外,竟没有一项自主开发的民用高科技产业;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一直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我觉得多少还可以让王选感到欣慰的是,他一生中做出的9个重要的选择,使得他在有生之年至少圆了5个梦想。 在一个场合,王选曾谈到,他能够取得科研成就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青少年时代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懂得要为别人考虑,要以身作则。先要做个好人,才能成就事业。爱因斯坦说得好:“只有为别人活着才是有价值的。” 2、扎实的数学基础。 3、在30岁以前具备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具体实践,这在60年代是不多见的。 4、长期在第一线上拼命干活。 5、在60年代初20多岁时,开始锻炼英语听力(这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量阅读国外文献,这对选择正确的技术途径和做出正确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6、对所在领域的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正确选题。 7、选定目标后能锲而不舍地长期拼搏,同时适应飞速发展的软硬件条件,不断求变,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换代,做到执著而不僵化。 8、自信而不自负,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尤其是提拔优秀的年轻人,为他们创造条件,而不要不懂装懂地对他们横加干涉。 王选在2000年10月6日确认患肺癌后写下了一份遗愿,部分内容如下:“人总有一死。这次患病,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争取恢复到轻度工作的水平,我还能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旦病情不治,我坚决要求‘安乐死’,我的妻子陈堃銶也支持这样做,我们两人都很想得开,我们不愿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并且死了以后不要再麻烦人。 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做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 王选做人做事做到这个份上,真的是死而无憾了。 让人佩服,令人羡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