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查看: 143145|回复: 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日分享】积少成多,积微成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5年6月12日 21: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综合组 于 2015年6月16日 17:00 编辑

“每日分享”说明——
每天由一位成员,负责分享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大家互动交流,以此互相学习、启发思路。当日分享者提名下一位分享者,轮流值日。成果整理后发布在论坛。
具体规则:
(1)每天由一位同仁作为值日生,分享一点国学知识。每日早八点前,首发微群。标题注明 【每日分享】。 同时提名次日分享者。
(2)分享内容不限,与国学有关即可。比方:一本好的图书、一部纪录片、一次访谈或游学,也可以谈谈经典中对自己触动较深的一两句话。
篇幅不宜过长;角度小而精,不宜过大过宽;注重质量。以个人知识性分享为主,话题式讨论为辅。
(3)针对值日生的分享,有兴趣的同志,可根据自己方便的时间发言交流至熄灯时间。值日生无需维持讨论,仅须第二日23点前,将相关分享内容及诸位同仁精彩发言,整理后发到论坛“每日分享”主题贴。




【每日分享】我和中医那些事(2015-06-12)
值日生:如蕤
讨论要点:

1、谈谈你与中医学的故事或对中医的看法。
2、回到做事上,你觉得如何才能更简单的普及内经?若需要和其他经典一起普及,有何建议?
3、入门者最需要掌握内经中的哪些内容? 对普及内经的具体切入点或何框架建议? 除了童蒙读本,是否有其他方案。
围绕要点,国学群同仁的分享大概有这样五个部分:我的中医事,中医的普及,中医的传承,中医与急救,中医与科学。
主要分享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我的中医事
王岸如 08:00
和中医的故事
家里其实并没有太强的中医传统。一般都是看西医,毕竟各种抗生素之类下去,效果明显。至于抗药性等的后遗症,就不是病人的考虑了。
工作以后,开始出现胃酸过多的症状,先去看了西医,开了药,也很有效。可问题来了,需要天天吃,不吃就犯。于是抱着试试的想法去了一个同事推荐的中医那里,扎了大概六轮的针灸,吃药的频率从每天变成了每两周。于是开始对中医产生了兴趣。
紫玄 08:25
我家跟中医还挺有渊源的,太爷爷是当地有名的赤脚医生,特别擅长给小孩治病,方圆十里都挺有名的,但是文革时期被打入了牛棚,家里好多中医学的资料和书籍都被毁了。后来我爸跟着我太爷爷学医,但是衣钵没有完全传承下来,主要是膏方留下来了!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晚上被毒蜘蛛给咬了,就是我爸用膏方给我治好的!但是,很可惜,因为现在医院的需要,我爸也没有完全用中药给人看病,好多也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但是骨科方面,中医的手法还是用得比较多的!我觉得中医在调理方面还是很有特长的,我之前痛经就是我爸用中医给调理好的!虽然很多中医著作,如肘后急备方也有很多急救好用的方子,然后有认识的一些中医自己也说中医对于急病见效也很快,但是只有耳闻没有亲历,暂时保持中立态度!
太子长琴 09:20
对于中医,我一直都持敬仰的态度。中医的哲学和理论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但就好比你知道了编程的思想、算法,写不出代码一样。中医和西医侧重点的区别也在这里,西医源于西方科学,是一种实验、验证的方式,而中医更像是一种逻辑、辩证的思维,另外部分人打着中医的幌子做着伤天害理的事,对中医的名誉也是造成了极大地损害。中医在实证上可以借鉴西方科学,先进的思想理念结合严谨的科学实验,也可能是一种选择。大师级的人物太少了。
郭坤学 11:01
我来分享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小时候,每到秋冬季节,总是气喘。采用西医的治疗方式,打针吃药,也不见好。后来家人打听到一个偏方,很简单的几件东西,配在一起,做成小丸子吃了两次,竟然从此就好了!
水娃Lavender晶 12:33
中医博大精深呐 不知道群里有没有小说党 看过一本小说里面讲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帅哥中医然后对中医愈发的崇拜了[调皮] 黄帝内经是懂中医的家人力荐给我读的书 但是很惭愧一直没有来得及看 针灸~刮痧~~这些我都觉得很神奇,用的好不伤身体还能调理,不像西医的治疗方法可能还有副作用 这比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还深远啊 一定要传承下去~ 每天路过北京中医药大学 都觉得里面在培训的都是太有用的人才呐[偷笑]
李全红 13:05
分享一个本人中医秘方显疗效的故事:我因出生时脐带剪的太短了,造成了患神阙炎40多年,后遇一秘方,只用几克药粉,就治好了我,这方还能治中耳炎和鼻当。太感恩中医税秘方了!
张鹏 16:46
[微笑]我太太跟着中医四川火神派的传人在学中医。不过北京很多高手,相信协和医院就有很多。
第二部分:中医的普及
王岸如 08:05
说到普及内经,个人感觉第一可以从养生入手,第二可能需要有比较为大家接受的白话文翻译,如果可以把某些章节做成动画,或许可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从小教育如何用内经的原则来保健强身,应该受家长欢迎吧?上古天真篇就可以考虑做成动画。
坚坚 18:10
好创意!小时候看过成语词典的动漫电影,也看过孙子兵法改编的电视,这是传统文化推广普及的最好形式!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可汗学院的做法,围绕国学精粹制作10分钟左右的小视频,通过网络推送。
李全红 12:39
我家里办的读经班,正在读《上古天真论第一》
王岸如 12:55
现在中医还是需要大家多多分享,保护各种传承
王岸如 08:13
还有一个想法是对内经章节分类,方便读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去阅读
第三部分:中医的传承
紫玄 13:01
中医的没落还一部分归因于中医学院的教学模式,现在的中医院跟以前的师传中医差太远了。中医院的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在学习西医的解剖理论,如果把这些时间拿来学习中国传统哲会更有帮助。中医的学习需要很深厚的历史及人文功底,毕竟经典的著作都是从上古传承下来的,但是字的意思和用法就有很大的差异。之前看过字里藏医那本书就觉得字本身就是学习中医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以上是我的个人愚见,欢迎交流!
紫玄 13:38
@八届-郝少春-长沙 ,对的,中医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传承断了。而且之前一直很热的中医西化什么的我觉得根本就不符合现状,如果真那么搞的话,中医只有死路一条!
王岸如 13:04
嗯,同意,看下中医教材目录就知道了,太多西医内容
太子长琴 13:09
只怕教中医的自己本来就是个半桶水,说不定自己都不相信呢。@雷蓉,而且那个教学方式,之前看过点课程,真的很难听下去。
第四部分:中医与急救
王岸如 09:03
感觉在急救方面,大家更倾向于西医。特别像心脏病之类。不清楚中风方面中医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
Qiu 08:29
之前看过李可老先生的治病案例,确有急救回来,不过也是看书看到的
紫玄 09:04
之前有听一个医生说可以用放血疗法治癫痫的,但是没有见过
第五部分:中医与科学
正直剛毅陽光 15:43
原來今天的主題是中醫。有沒有老師和同志從科學的角度質疑中醫的不科學?譬如說,其中諸多不符合現代科學研究現狀或者嘗試的方面?
紫玄 15:47
个人觉得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不管是现代科学还是中医都是对人体探究的方法,你一开始就假定现代科学是标准用它去评价中医,立场就有点偏颇,我觉得对于中医和西医应该抱着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态度
紫玄 15:50
的确,现代科学让人更容易理解一些,这个有很大的教育原因,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都是偏西方的。而中医更多的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如阴阳、五行、配伍这些东西,这些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很神秘且不是太了解的,所以这也让很多招摇幢骗的人有了可趁之机。所以我觉得要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对待中医,而为了让自己不那么容易被骗,应该自己学从五行、阴阳的方面去补充相关的理论
fox 19:37
既可以说中医不科学,也可以说西医不够“中庸”,谁能说服谁?医分中西,可病不分中西,谁治好谁牛
来自 67#
发表于 2015年6月13日 14:42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积少成多,积微成博

每天由一位成员,负责分享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大家互动交流,以此互相学习、启发思路。当日分享者提名下一位分享者,轮流值日。成果整理后发布在论坛。
具体规则:
(1)每天由一位同仁作为值日生,分享一点国学知识。每日早八点前,首发微群。标题注明 【每日分享】。 同时提名次日分享者。
(2)分享内容不限,与国学有关即可。比方:一本好的图书、一部纪录片、一次访谈或游学,也可以谈谈经典中对自己触动较深的一两句话。
篇幅不宜过长;角度小而精,不宜过大过宽;注重质量。以个人知识性分享为主,话题式讨论为辅。
(3)针对值日生的分享,有兴趣的同志,可根据自己方便的时间发言交流至熄灯时间。值日生无需维持讨论,仅须第二日23点前,将相关分享内容及诸位同仁精彩发言,整理后发到论坛“每日分享”主题贴。
来自 66#
发表于 2015年6月14日 19:49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2015-06-13)

本帖最后由 雷蓉 于 2015年6月18日 09:06 编辑

值日生:雷蓉
【分享内容】这次的讨论主要分成两大块,第一部分是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本身进行讨论,大部分人都觉得赞同,但是表述上各有不同,详见下文各人观点!第二部分是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推广至小孩教育问题上的讨论。
第一部分的讨论如下
王蕊-上海:己所欲未必人所欲,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二届-郭坤学-北京:所以,要换位思考!
八届-顾宝强-昆明:没看见的,不能说不存在。可以说不知道。王蕊的意思是否为成人达己?
八届-邱莎莎-北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即推己及人。
八届-顾宝强-昆明:可能心如明镜,洞若观火时,便能分清是否施于人了。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可以被改变的。我是否可以改变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人欲之,这样就不用施与人,他也会自求。过犹不及!
八届-雷蓉-杭州:人与人相处本就是互相包容互相学习的过程。我们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只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若他有感,必自求之!
四届-张家铭-北京:理应如此,没有人愿意被改变。
八届-顾宝强-昆明:每一种观点都代表着一类人群,或许不代表一类人群,只是这类人群学会了利用别人的话语。每当改革时,有人同意,有人阻止。
八届-吴伊丽-武汉:被改变是因为自己想改变!
第二部分——小孩教育
八届-雷蓉-杭州: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主要是基于望子成龙的父母而发的。希望为人父母者警惕勿以自己的愿望强加于自己的子女身上。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你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
八届-向猛-南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亦不欲人加诸己,故亦勿加诸人。教育孩子,要让他们自觉的想要做什么,而非你要他做什么。
八届-顾宝强-昆明: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怎样做。
八届-张宜文-北京:言传身教。
八届-顾宝强-昆明:我坐而论道:培养孩子,首先要弄懂人这种动物。通过心理学、生物学、哲学等。不懂人,那么培养孩子就是胡乱试药,试准了算走运,试不准就……[衰]
四届-张家铭-北京:在品德修养方面应有高标准,其它方面应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和随之承担的责任。
来自 65#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0:11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对“无为无不为”的理解(2015-06-15)

本帖最后由 综合组 于 2015年6月16日 17:22 编辑

值日生:张鹏
【分享内容】道德经上处处都有“为”与“无为”的辩证,但“为”这个字究竟如何理解呢?
第一层意思
简单来看,“为”是“做、行、干”的意思,比如初中课本上一篇课文《为学》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亦。
但按这个意思在读道德经时往往就会有冲突、有困惑,而不能通。
第二层意思
从“做、行、干”出发,为但更代表“做成、干成”这个结果这个状态,故有“作为、成为、行为”这些词,即有“成了”的这种感觉。
第三层意思
这个“成了”的状态,在古语义中更有“所有、拥有、私有”的状态,即是你的,是你所有拥有私有的。
理解到这一步,再来看“无为而无不为”,就有点感觉有点味道了,即“不要私有,而无所不有”!
经典对照
然后再来对照经典里的话,如《金刚经》上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与“无我相”而相通;
如《道德经》上讲“为者必败,执者必失”,私有、执着则必败、必失;用于政治上也是,故天下为公。
故“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不是“什么事都不去做又什么事都去做”的悖论,而是“不要私有而又无所不有”的意思。
体会了这个,就会理解道德经里为何要推崇水,也会体会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的古道。
谢谢!欢迎讨论辨意!
64#
发表于 2015年8月23日 00:42 | 只看该作者
看大家的讨论可以学到很多!
63#
发表于 2015年8月15日 22:37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20150815谈谈“孝顺”


大家好,我是今天每日分享的值日生蒋丹红。
最近在研修《弟子规》和《论语》,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孝道”是《弟子规》和《论语》里一直出现和强调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困惑,我自己是比较困惑的。我在想,对于现代社会,到底哪样算算“孝”,哪样算“不孝”?
我理解的“ 孝”应该是:认识到了父母的局限性,依然尊重父母,挂念父母。真心对待父母,赡养父母。 “孝” 并不是说,什么都听父母的,而是了解父母和自己的局限性,求同存异,理解彼此的心意。但,决定还是要自己做,因为你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 “孝” 都是很容易被曲解和道德绑架的。
在学习《论语》,当我们在读 “孝顺” 时,应该自己去思考,何为 “孝顺” ?是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是孝?
在中国,我们很重视 “孝道” ,但常常又觉得把握不好 “孝道” ,到底何为“孝 ”,何为“ 不孝”,其实有时候是很难界定的。而社会或者父母又喜欢用 “孝道” 对子女进行道德绑架。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在小城市工作,但子女更希望在大城市拼搏,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时候,有些父母就会以 “不孝顺” 的名义对子女进行道德绑架,让子女很为难。是放弃自己的梦想,回小城市,陪着父母边上,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还是背负 “不孝顺” 的头衔,在大城市追寻自己的梦想?
我也是希望大家去思考,在现今社会,到底什么是 “孝顺” ,什么是“不孝顺 ”。不要因为被“孝顺”道德绑架,而去做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

张鹏-东莞 07:49

对头。容纳,尊重,融化,前行。

张鹏-东莞 07:53

从内心出发的亲亲为大,而不是外在形式/表现的孝顺

雷蓉—和君八届—杭州 08:00

在你自己成长的同时也要帮着父母成长,很多时候父母对的你束缚与要求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没有随着时间在增长还一直停留在他们当初的年代,所以多跟他们交流当下的流行,多带他们去看世界。有了矛盾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硬碰硬,要学会沟通。

三智赵玮 08:04

@八届—蒋丹红—上海 我认同你的观点

刘旭 08:04

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过。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没了。而你的坏,就像一道疤痕,就会永远存在了。这就是人的劣根性,生活给了我们很多考验。而我们只能学会去接受和宽容。大家早安!

蓝色的妖精 08:13

@八届-雷蓉-杭州 你的观点很好。但如果父母本身不愿意成长,也很固执,那怎么办?

雷蓉—和君八届—杭州 08:16

可以试着改变沟通方式,如果还是不行的话,至少要让他们能做到不理解但是可以包容你

蓝色的妖精 09:10

大家可以多交流自己理解的孝顺哦

水娃Lavender晶 09:53

@八届—蒋丹红—上海 [强][强][强] 这篇文章写的好好~ 时代在变化 对于弟子规这样的经典也应该去粗取精

蓝色的妖精 10:10

@八届-彭博-北京 是自己读弟子规的一点感悟,也是对孝顺的一点理解。不管是对待小孩,还是与父母相处,都希望是平等的

水娃Lavender晶 10:10

@八届—蒋丹红—上海 [鼓掌][鼓掌] 很认同你的理解~ 身教大于言传~

蓝色的妖精 10:12

所以父母应该多读《弟子规》

附录:蒋丹红写的文章《为什么大人应该学《弟子规》,而小孩反而不着急学?》


《弟子规》是一本讲述孝悌,读书态度,行为守则等的书。

现在很多家长都会带着小孩学习《弟子规》,我自己反而认为家长更应该学《弟子规》,小孩反而不着急学?

我觉得现代家长自己都做不到《弟子规》中提倡的,如何让小孩子里遵守?

小孩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言传身教,而身教又高于言传。所以,家长自己做到《弟子规》,小孩子自然看在眼里,会学习。

为什么小孩子不着急学《弟子规》呢?我觉得小孩子应该是依照天性生长,像《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豆豆一样,天真浪漫,无拘无束,充满好奇心,充满奇思妙想得成长。这时候不需要太多规则去约束他们。
而且,我觉得《弟子规》中虽然有很多很好的习惯,但是,有一些是不适合孩子学习的,尤其是那段: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我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读到这一段。我觉得父母和小孩是平等的,父母并没有比小孩高人一等,而且父母也不是权威。向父母提出建议应该是很轻松,很平常的事情。父母和小孩在一起成长,是一个互帮互助的过程。向父母提建议,不应该是很悲壮的事情。

相反,父母应该多读这一段。你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小孩了嘛?小孩提的建议,你有认真倾听,并改正吗?你对小孩提建议的时候,有轻柔你的声音呢,还是大喊大叫呢?

在中国,父母总觉得自己是权威,孩子是隶属于自己的。我的例子:小时候,妈妈和一位阿姨在讲话,我刚好知道他们在聊的事情,就把我知道的情况都说出来了,妈妈却严厉得说:大人讲话,小孩子不要插嘴。作为小孩子的我,立马闭嘴了,而且,以后,大人之间讲话时,也不敢插嘴,只是在边上默默地听着。

一直很火的《爸爸去哪儿》,我也一直一集不落得看,里面的明星爸爸,虽然年龄已经不小,名利也不错,但依然没有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个体。总觉得孩子是隶属于自己的。

记得这样一幕:林永健带着小朋友们在排练戏剧,大俊没有跟上节奏,林永健很不满得训斥,而且振振有词:我是你爹。仿佛,我是你爹,你是属于我的,你就该听我的话。而夏克立,却会跟小孩沟通,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夏克立跟他女儿可以无话不谈,而电视中,好些爸爸却不知道该如何跟自己的儿子交流。

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一起成长的,相互尊重的。谁都不隶属于谁。

中国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是隶属于自己的,没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好像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一样。所以,会以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生活。那么多漂亮优秀的女子,每每讨厌过年,一到过年,回到家,父母就会催促婚事。而这些漂亮优秀的女子,自己也会觉得提不起头,觉得自己好像不孝顺,让父母操心了。

还是有很多陈旧的思想束缚着我们。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的思想等等。有时候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害人者。

还有“父母在,不远游”。很多父母也是想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留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生活。父母对孩子的拳拳之心我们可以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放心不下,我们也可以理解。但是,孩子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人生要走。有些孩子明明想留在大城市拼搏,因为父母的原因,回到小城市,到父母安排的事业单位工作,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和想要的生活。

还有一些父母,一定要让小孩找本地人结婚,不同意外地的女婿。这样的思想也深深得影响着我,曾经让我很纠结。


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里的墙》里提到两种模式:你不爽,父母爽,最后,大家都不爽。你爽,父母不爽,最后大家都爽。我觉得古典老师的话还是挺有道理的:父母的价值观形成期和我们的价值观形成期是不一样的。他提到他的父母的价值观是形成于文革期间,那时候,稳定是第一要素。但对于他而言,稳定在他的价值观里就不是重要的因素了。如果我们按照父母的价值观来生活是很危险的。相当于你处于一个新大陆,却拿了其他地方的地图在生活。


我知道“孝”是很重要,我也要求自己是一个孝顺的女儿。我理解的“孝”应该是:认识到了父母的局限性,依然尊重父母,挂念父母。要真心对待父母,赡养父母。“孝”并不是说,什么都听父母的,而是了解父母和自己的局限性,求同存异,理解彼此的心意。但,决定还是要自己做,因为你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也是要学习的,不是天生就会成为父母的。我总是担忧自己不知道如何抚养小孩,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小孩。觉得教育小孩是影响好几代的事情,所以,总是想自己多学习教育小孩的知识,等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再开始养育小孩。


有一些过来的父母会对我讲:你担心什么,等有了小孩,自然就会了。父母也是在成为小孩之后才能真正学会。

这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成为父母的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是你没有成为父母之前无法全部学会的,需要一边学一边用,需要和小孩一起成长。
关键是,那么多父母,虽然生下来了小孩,却没有和小孩一起成长,而是依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也不怎么教育小孩。这是我不想要的发生的。

父母自己的心智成熟是很重要的。而且,在养育小孩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小孩的天性,而不应该让小孩根据大人的意愿成长。要永远记住:小孩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不是你的附属。

蒋勋觉得儒家思想对人有太多约束,更喜欢读《老子》、《庄子》。而,很多人对《老子》、《庄子》都不了解。因为儒家思想是官方推崇的思想,也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提到:儒家文化有它了不起的部分,但它有太严密的严厉,对很多年轻人走出自我是非常大的伤害。当时我写这本书(《孤独六讲》)是希望能够帮助很多华人在儒家训练系统下的孩子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部分。

我也是希望大家去思考,在现今社会,到底什么是“孝顺”,什么是“不孝顺”。不要因为被“道德绑架”而去做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
62#
发表于 2015年8月14日 23:28 | 只看该作者
【2015年8月14日】【每日分享】

各位同志好!晚生是鄭剛陽。今天的每日分享由本人拋磚引玉。在分享前,請各位同志為天津事故中的死難者默哀30秒。今日分享的內容是本人最近對《傳習錄》的學習。本人閱讀的版本是,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的葉聖陶點校版本。其中一句話,本人覺得是全書精髓:“日見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同時,“唯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全書的精髓,在下看來只是一句“知行合一”。諸如“知曉許多道理,卻仍過不好此生”,那也只是未知罷了。請各位指教!祝各位有個美好的一天~

八届-雷蓉-杭州
个人觉得《传习录》中儒家与道家的观点吸收得很多。

8届-崔九娟-济南
分享《知而不行,穷死活该!》
觉得跟今天的分享有相同的地方。

三届-韦永烈-北京
也在研究并践习王阳明心学,并自命为王阳明心学私淑门徒,可就表达感悟而言,却无从作手,刚刚读了先生的心学心得,暖暖的!
61#
发表于 2015年8月12日 21:57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爱国精神
分享人:邱莎莎

感谢深圳的余航同志提名,今天由我做分享。最近大家都知道九月份要举行抗战胜利纪念阅兵,我就应个景,扯出一个爱国的主题,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说一说爱国精神,只要关于爱国,自己想到的都可以。之前我看一部抗战纪录片,《去大后方》,讲的是日本侵略中国后,千万同胞为了不做亡国奴,自发的走向贵州,云南,四川等西部后方地区的一路上的故事,都是亲历那段历史的人的口述。其中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讲和她哥哥的故事,哥哥问她要不要做亡国奴,她说不要,哥哥说那就走!于是他们就踏上了西行的路。这部片子十四集,讲的都是真实的事情,使人们看到历史中那些真实的人和灵魂。片子的最后总制片人杨麟先生说在国外有两句名言,ask not what the country can do for you,不要问,国家能帮你做些什么,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而要问,你能帮国家做些什么,成千成万的去大后方的中国同胞,他们没有问,他们做了。看过片子,在震撼,感动之余,我仍会问,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千万同胞自发的这样做,究竟是什么教育产生了这样的人,我想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究竟有多少传统的经典中会直白的说,你爱国吧,爱国好;但当你真正读懂大学,论语,孟子,以身实践这些经典,你很难不是一个爱国的人。对于不曾阅读经典的人,他们仍然知道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文天祥的故事,家庭,社会,生活在无言中教会了他们,爱国,爱自己的国家,爱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段历史过去了近七十年的今天,它仍然对我们,对于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含义,那些曾在历史上真实抗争,付出一切护卫祖国的灵魂,和他们身上承载的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今天的我们要记住和传承的。无论这个世界上谁忘记那段历史,作为曾被侵略,祖辈无数先人奋勇牺牲的中国人是绝不该忘记的。值此之际,与大家共勉!
附一段片子中南怀瑾先生的话
采访员问:你感到把这个历史记录下来,告诉后来的人,很有必要?
南怀瑾先生说:哦!这个作用很大。我给杨先生封号是民族孝子,你们诸位是民族孝子,民族后代孝子里的大功臣,这个历史作用真是很大!一个文化影响一个时代,影响后代不是儒家、道家、佛家,也不是什么哲学家,(是)小说与戏剧。中华民族能够跟日本人抗战,是靠戏来的,京戏里面,一个忠义之士没奴性。老百姓是这样来的,老百姓他晓得,就是说象岳飞一样的,象关公一样的,我们不投降,就是这个话。岳飞什么样子不知道,关公什么样子,他也不知道,看戏看来的,就是这个精神。打了七八年就是这几部小说在影响。
    推翻满清以后我们武器一直没有发展,内战就没有断过,武器不行,不是不会打。我们在战场上打败了,不是中国人的精神不行,也不是体能不行,是武器不及人家。人家要打,用坦克车、机关枪打,我们用大刀,木头前面的枪在打,而且这样都是上去打,这样打死日本人很多,用大刀砍的,上去准备牺牲,很多很多。我还有好几个部下留在我身边,结果派他出去,在四川一下就当了团长,就完了。我就晓得上去就完了,但不能不上去,我还亲自要去的。那些人说,不要了,我们先上你后来,后来我还没有机会去。去了以后,现在也来是小孩了,该叫你伯伯了(对采访人员说),一定的。这样打的!人家来的,是坦克车、机关枪乃至生化武器,在后面,比较少用,准备用的。日本人什么都赶得上,那么我们上去是大刀,背在背上的大刀,枪(木头前面装铁尖的枪)这些。
    当时我冒充总司令,四十几岁。你们哪里来的?报告司令:我们武汉打散后撤退来的。我心里头真是眼泪在肚子里流,你们不是原来都和我一样,不过我幸运叫做司令官,你们流亡那么可怜。我说好吧,好吧!先熬点稀饭给他们吃了再说。先住在一个庙子里,有被子吗?没有被子。抗战这样死了的兵很多,我们没有钱没有穿的。还有些兵出来到了大后方,夜里给狼吃了的很多,所以我只讲过一句话。我有个朋友叫刘剑华,后来做马占山的参谋长,刘剑华跟马占山报告,马占山是西北的,大后方的,原来是义勇军,说我们的兵又冻死又饿死,还给狼吃了。马占山一听,“剑华”,他是参谋长,“你做我的参谋长”。这么骂他,刘剑华只好立正。什么意思啊?“你晓得,现在我们中国人带兵,要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你有这个精神再来带兵。”刘剑华被他骂得不能答话,一边讲这样一句话,马占山自己眼泪掉出来了,“我不知道啊!我都知道啊!每个人都是人生父母养,同我们一样啊!可是现在我们国家要跟日本人打仗,中央没有钱没有粮,你叫我怎么办呢?”刘剑华听了之后,“是”,走了。他自己也哭了,两个都哭了。没有吃的,没有穿的,还被狼吃了。这个是很伟大的!打下来。不要说打胜仗,拖了你八年。日本人准备三个月把中国吃完的,结果一拖拖了八年,这八年拖下来,谈何容易啊!
60#
发表于 2015年8月7日 23:16 | 只看该作者
07:17【每日分享】中国古人与扇子(2015-08-07)
    扇子是在炎炎夏日必备的祛暑纳凉用具。不过,在古代中国,扇子因不同人群有不同寓意。
    1、帝王:宫扇广开视听
    舜帝发明的五明扇被认为是中国扇子的最早源头。舜帝有4只眼。有“四明”已异于常人,而广开言路如同又得“一明”,是谓“五明”。舜帝特制五明扇,以表明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
    后世由五明扇演变而来的“宫扇”是帝王出行时遮挡太阳、遮蔽风尘。长柄大扇,成双成对,用彩帛制作,上绘云纹,由侍者执之,借以体现王者威仪。
    2、女性:团扇传情达意
    西汉时,团扇在宫中开始使用。由于选用精致洁白的细绢(纨素),又叫“纨扇”。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班婕妤将之称合欢扇,因为团扇左右对称、形若满月,有团聚、合欢之喻。
    唐代女性则发掘出了团扇的遮面、护颜功能。中国古代提倡女性笑不露齿,不宜与陌生男性直视,于是一把扇便成了很好的道具。唐宋时期的仕女图上佳人美女大都会手持一柄团扇。
    3、文人:喜爱折扇
    折叠扇,简称“拆扇”,用木、竹等做骨架,上面蒙纸或绢。
    南北朝时已有折扇。在唐代,于扇面作画已成一景。到了明清,折扇更是受到文人的青睐,成为题诗作画的绝佳载体,明朝最出名的一把折扇是明末出现的“桃花扇”,故事感人、传奇:秦淮名妓李香君情定才子侯方域誓死不另配,撞头欲死,血溅定情扇。杨龙友巧用血点,在这把扇上画出一枝鲜艳的桃花……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就此题材写出名戏《桃花扇》。
同志们,早上好!

07:25
八届-雷蓉-杭州
扇子的确在中国文化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古诗中都有它的身影,“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同时它还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书画或是绣品也有很多通过它来展示

08:49
八届-郑刚阳-北京
@八届-雷蓉-杭州   讚雷蓉同志~這跟心境有很大關係啊!我想到的是,何事秋風悲畫扇…………

08:54
八届-雷蓉-杭州
因为马上就要七夕

08:59
崔九娟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09:44
二届-郭坤学
昨天刚买了一把扇子,上有“宁静致远”四字,很喜欢,以此自励。

59#
发表于 2015年8月5日 15:15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_20150731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8月5日 15:18 编辑

分享人:八届李荣华。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今天是我入国学组以来的第三次每日分享。国学组自2015年6月12日首次分享以来,到昨天已分享49人次。国学组现有134人,那么至少有85人未每日分享过。然而在昨天我找今天的每日分享的人选时,遇到了问题,没人响应,当时我深感无助,也很失望,自己直接被130+位同志无视。我反思,是自己太没魅力了。后我去论坛看我们的每日分享的帖子,发现,近段时间来,每天只有分享,几乎没有人对分享的内容有所反应。我进一步反思,我们还要参加国学课题小组吗?还要每日分享吗?如何分享?对分享的内容如何回应?

暂告一段落。

谢谢。
58#
发表于 2015年7月30日 10:37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养生联解说_2015.7.30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30日 10:40 编辑

分享人:八届李荣华

药补不及食补,食补不及动补。锻炼还须乐观,独乐何如众乐。
这是书法家费新我(1903-1992)的养生联。

上联讲补养与运动结合。药补不及食补,这是来自民间的智慧。应该说,药补与食补同属于中医进补的范畴。
药补就是根据人的体质,通过服用一些具有扶正固本、补虚泻实和调和阴阳功效的药物及其配伍,以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方法。
食补也称食养,包括平时食补和病时食疗,是应用食物的不同性味,作用于不同脏器,起着调理补养和治疗作用,以增强抗病能力、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
二者各有其特点和功效,应药食结合,食养为先。《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但二者比较起来,食补比较平和,一般不伤及脏腑,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减少药源性疾病,且经济实惠,故更易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虽然“寓健康于饮食”是重要的,但也不能离开适量的运动锻炼和劳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运动锻炼和劳动,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延缓机体的衰老。
从这个意义上说,食补不及动补。
  
下联则讲炼形与养心结合。
下联语本《孟子·梁惠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不若与众。”
良好的心态是防病抗衰的巨大力量,乐观则是心灵的维生素、幸福的催化剂。所以,“锻炼还须乐观”。
经验表明,运动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愉悦心神。
但是,独乐不如众乐,因为“与众乐之之谓乐,……又乐之尤也。”(唐·韩愈《上巳日燕大学听弹琴诗序》)
只有与众同乐,且能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人,才更能获得身心的健康。

谢谢。
57#
发表于 2015年7月30日 10:34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2015.07.29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30日 10:36 编辑

分享人:八届胡志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不断的练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但是我感觉这样的解释是不通的,因为古人特别是文人学习的是经,是道,并不是学习技艺,因此谈不上什么练习之说,
古人还有一句话叫“学以致用”,所以我认为本句应解释为:学习并不断的运用于实践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在我上大学时候读的是商学院,那个时候把学到的营销学管理学知识用到创业上,这种快乐是很澎湃的。
~所以儒家修身完成之后有个齐家平天下,把自身所学,实践于世,这是一种巨大的快乐,也是知行合一。

谢谢!
56#
发表于 2015年7月28日 09:23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不患人之不己知_2015.07.28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8日 09:30 编辑

分享人:八届将建颖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这是《论语-学而》这一篇的精神所系,意思是: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
回归到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种通病,觉得自己了不起,急于作秀、急于表现,而当自己的肤浅或错误暴露出来后仅仅脸红几秒,
之后就开始一系列“自我解释、自我遮掩”,把错误归结在客观环境、他人身上,这就是犯了“患人之不己知”的错误。
所以,对人对事,正确的态度是,不要怪别人不了解你、不要怪别人误解你,而要先审视自己,看自己是否了解别人、是否对外在有一个谦逊、客观、理性的态度。

谢谢!
55#
发表于 2015年7月28日 09:19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易经之坤卦_2015.07.27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8日 09:30 编辑

分享人:八届殷建华

《易经》,坤卦: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文言曰: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我的国学根底很浅,实在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原文,主要是看了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才略知一二。
所以这里主要引用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月亮全满,自东方出来,这时候是‘含章’。
“我们古代对于月亮,和现代科学观念一样,认为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是吸收了太阳的真光再放射出来的光明,所以说它本身里面含章,章代表了光明和美丽。可贞是很正,六三为阴爻,不算得其中,是内卦的高峰,所以含章可贞,有光明现象。以卜卦来说,‘或从王事’,如果一人为前途而卜,这个人将来可能很有前途,事业很大,乃至辅助一个人创业,如韩信、张良辅助汉高祖千古留名,但是无成,自己本身不会成功,虽然不会成功,可有结果。”

结合现代商业社会来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成“王者”,即董事长,总经理等,若能辅佐之也可创一番事业。譬如“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中除马云外我们可能其它人都不怎么听过名字,但谁都知道他们对于阿里商业帝国创立的贡献,他们自身也应当是很有成就感的。如果当时团队里谁都想当“王者”,这个团队或许早都分崩离析了。所以“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这真的是一种大智慧了。

谢谢!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06:37 , Processed in 0.1625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