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查看: 125110|回复: 8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读本】“和君国学”之国学读本一 讨论帖!欢迎跟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5年8月19日 1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郭坤学 于 2015年8月20日 18:16 编辑

非常感谢各位前辈、同仁莅临此贴,为“国学读本一”落地提供宝贵的素材和建议。
您在平素阅读中读到任何商学与国学、哲学(中国哲学)相结合的文章,希望您能以跟帖形式将其分享与我们。
关于“国学读本一”组织上或内容上的任何建议,希望您能不吝提出。


以下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下“国学读本一”。

一、关于国学读本一在国学小组中的分工定位与职能目标。
1)分工定位:
  和君国学课题小组分为以下研究部门。
  1. 第一部分:方向(使命、愿景、定位、精神气质)
  2. 第二部分:组织(基金、构架、制度)
  3. 第三部分:主体(受众、讲师、义工)
  4. 第四部分:内容(产品形态、课程体系、读本体系、活动体系、咨询策划体系、器物)
       其中,读本体系:国学书单、国学读本一、国学读本二
  5. 第五部分:传播(学习方式、信息建设、传播体系)
  6. 第六部分:其它(全球化、生态建设)

2)职能目标:
    国学与商学的结合的文章为主。时间为1911年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鲜活文章。包括人物介绍、讲话或其他文章。(摘自课题说明二)
    总目标:国学与商学的结合,即借商学弘扬国学、为商学注入国学,将商学从术的层面提高到道的层面,使和君商学成为一门智慧之学。

3)具体请看和君国学论坛链接
【小组必读】“和君国学”课题说明二——课题小组第一次分工(正文底部新增链接)
  http://bbs.hejun.com/forum.php?m ... 9&fromuid=18239
(出处: 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二、关于国学读本一的框架与思路。
1)框架
    第一章  修身
    第二章  齐家
    第三章  兴业
    第四章  益天下
    此四者为读本的四个一级标题(暂定),每一章下面还要有数个二级标题(待讨论),接着是符合各个二级标题的数篇文章。
    【坤学师兄】关于修身,下面是否可以有:知势、立志、格局、读书、行路等二级标题?抛砖引玉。

2)思路(主要指素材的思路)
    要求:
    1. 让大家重视国学,除去偏见;了解国学;通过国学注入商业伦理;提升审美情趣,尤其中国文化之美,中式美。
    2.  这个文选不是给学者看的,不是给官员看的,而是给很多年轻人,给从商者看的。
    3. 风格上,通俗易懂,新鲜活泼,深入实际,但不失历史感和厚重感。
    4. 不能面面俱到,能引起心灵上的共鸣,让人们有所思考,足矣。
    案例:
    1. 玻璃大王曹德旺都在学习传统文化,这对企业家是一种现身说法。
    2. 习总欧洲演讲也力挺传统文化,这就是国势,我们诉诸权威,有偏见的企业家就不会轻视。
    3. 比如马云说了一段国学怎么好,合适的话也可选,诉诸权威。(借势)。
    4. 同仁堂创始人:他是中医,也是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儒生。同仁堂是一家企业,但对他来说,商业不过是悬壶济世的一种手段。
    5. 王明夫先生讲过一个家族财富的传承的课,就是结合历史讲的。家族财富传承,是现实问题和热点,先生给出的方案,其精神完全可以说是儒家的。
    6. 所谓润物无声,并非都是企业家谈国学,比方三度修炼中有篇文章,讲的是历史人物冯道的故事,虽然看上去跟商业无关,但这个故事对很多读者都有触动的。
   
    以上是我们早期讨论所得的一些思路及案例,希望能启发您的思维。
    当然素材并不限于国内,松下老总稻盛和夫的活法、利他之心,以及秋山木工对国学在治企之道中的重视都可为我所用。
    素材也不限于商界,政界、学界各界人士的商学国学之谈中也能提取出我们需要的素材。


三、关于国学读本一现阶段主要任务。
1)广泛搜集素材。集思广益,根据既定目标、现有标尺尽可能广泛地搜集素材;
2)完善选文标准。哪些素材能最终选入读本,需要在素材搜集中不断完善选文标准;
3)充实二级标题。在素材搜集中不断孵化出二级标题。
   
    备注:国学读本一现有一支六人的小队伍,我们将在平素积累与充分讨论中开展国学读本一的落地任务。六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希望各位前辈同仁能不吝赐教、贡献一己之力,咱们一起把国学读本一做实做好。



您能做什么?
    只要在您平素接触到任何国学与商学相结合的文章、演讲或践行,请您一定记得“国学读本一"的讨论帖需要您的分享。


   


85#
发表于 2016年3月25日 14:23 | 只看该作者

钱穆:中国人的九本书

(一)
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再次是《孟子》。《论》、《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画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此时的读书,是各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要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只这样一天天读下,不要以为没有什么用。如像诸位每天吃下许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时时去计算出在里面含有多少维他命、多少卡路里,只吃了便有益。读书也是一样。这只是我们一种私生活,同时却是一种高尚享受。

孟子曾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连做皇帝王天下都不算乐事,那么,看电影、中马票,又算什么?但究竟孟子所说的那三件乐事是什么?我们不妨翻读一下《孟子》,把他的话仔细想一想,那实在是有意义的。人生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有人以为月入二百元能加至二百五十元就会有快乐。哪知等到你如愿以偿,你仍然觉到不快乐。即使王天下,也一样会不快乐。我们试读历史,便知很多帝王比普通人活得更不快乐。做人却会有不快乐,但我们不能就此便罢,我们仍想寻求快乐。人生的真快乐,我劝诸位能从书本中去找。只花三两块钱到书店中去,便可买到《论语》、《孟子》,即使一天读一条,久之也可有无上享受。

还有一部《老子》,全书只五千字。一部《庄子》,篇幅较巨,文字较深,读来比较难。但我说的是业余读书,尽可不必求全懂。要知:即是一大学者,他读书也会有不懂的。何况我们是业余读书,等于放眼看窗外风景,或坐在巴士、渡轮中欣赏四周景物,随你高兴看什么都好,不一定要全把外景看尽了,何况是谁也看不尽。

还有一部佛教禅宗的《六祖坛经》,是用语体文写的,内中故事机生动,道理机深邃,花几小时就可一口气读完,但也可时常精读。

其次,还有朱子的《近思录》与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这两部书,篇幅均不多,而且均可一条条分开读,爱读几条便几条。我常劝国人能常读上述七部书。中国传统所讲修养精义,已尽在其内。而且此七书不论你做何职业,生活如何忙,都可读。今天在座年幼的同学们,只盼你们记住这几部书名,亦可准备将来长大了读。如果大家都能每天抽出时间来,有恒地去读这七部书,准可叫我们脱胎换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

——恭录 钱穆1962年12月2日对香港慕德中学师生演讲词《读书与做人》,此文收入《新亚遗铎》(新校本)一书。(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七书”

(二)

我在十年前,曾经提出一个主张。我说我们中国人,应有几部人人必读的书。西方人人必读的第一部,应是耶稣教的《圣经》(即《新旧约全书》)。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朱子选了一部《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我个人则认为,我们今天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应该读四部书:一部是《论语》,一部《孟子》,第三部是《老子》,第四部是《庄子》。读了这面,还应该读那面,这就叫“一阴一阳”。在中国思想界里,一正一反,一积极一消极。

我可以告诉诸位,中国的读书人,从古代汉朝起,到近代清朝末年,他们讲的孔孟,其实没有一个不读《庄》、《老》。他可以反对《庄》、《老》,但不曾读过《庄》、《老》,如何来反对?当然讲道家《庄》、《老》的,亦同样没有不读过孔孟的。所以我想,我们今天以后的中国人,比较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份子,至少应读四本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我曾写过一本《庄子纂笺》,有人就骂我,讲孔孟而注《庄子》书,是挂羊头卖狗肉。但我又曾写过一部《论语新解》。我自有我的主张,此处亦不再详细讲了。

这四部书都是古代的。若要再读后代的,则我更举三部。一是禅宗慧能的《六祖坛经》。诸位并不信佛教,亦该一读。这书不仅唐代,此下宋、元、明、清四代人,多读此书,以及现代的西方人,读此书的亦不少。我们对此书自该一读。第二部是朱子选的《近思录》,把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张横渠四家言,分类收入。清代江水,又把朱子的话逐条为《近思录》作注,这就会合了濂、洛、关、闽五家言。亦值得我们一读。第三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代表着理学家中的陆王一派。我们亦该一读。这三部书都是后起的。《六祖坛经》是纯白话的,《近思录》、《传习录》亦可说多半是白话的。

拿唐朝以下的三部,汇合上战国时代的四部,可成为中国新的“七经”。我想读了此七部书,始可知得我这次所讲中国思想史“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所在。但这只不过是我一人的说法而已。

——恭录 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七书”

(三)

一 引言



二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我想举的第一部书是《论语》。你若要反对中国文化,那很简单,第一就该打倒孔家店。当时立意要打倒孔家店的人,就都在《论语》里找话柄。如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说这是孔子看不起女人。又如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孔子主张愚民政策。又如“子见南子”,把来编成剧本表演。拿《论语》里凡可以挑剔出毛病的,都找出来。至于如《论语》开卷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何毛病呢?这就不管了。至少从汉朝开始,那时中国人就普遍读《论语》,像如今天的小学教科书。《论语》、《孝经》、《尔雅》,人人必读。《尔雅》是一部字典,现在我们另外有合用的字典,不需要读《尔雅》。《孝经》今天也不须读,已经经过很多人研究,《孝经》并不是孔子讲的话。我想《论语》还应该是我们今天人人必读的一部书。倘使要找一部比《论语》更重要,可以用来了解中国文化,又是人人可读的,我想这不容易。只有《论语》,照我刚才所讲条件,从汉朝起,到我们高呼打倒孔家店时为止,本是人人必读的,在中国没有一个读书人不读《论语》,已是经历了两千年。我们要了解一些中国文化,我想至少该看看《论语》。

既然要读《论语》,便连带要读《孟子》。讲孔子讲得最好的,莫过于孟子,宋代以后的中国人常合称孔孟。唐朝以前只叫周、孔,不叫孔、孟,这不能说不是中国后代一个大进步。说周孔,是看重在政治上。说孔孟,是看重在学术、教育上。至少从宋朝到现在,一般中国人都拿孔孟并称,所以我们读《论语》也该连读《孟子》。《论》、《孟》这两本书我现在举出为大家该读之书,读了《论语》有不懂,再读《孟子》,容易帮我们懂孔子。
既然讲到《论语》和《孟子》,又就联想到《大学》和《中庸》,这在宋代以来合叫做《四书》。实际上,《大学》、《中庸》只是两篇文章,收在《小戴礼记》中,不算是两部独立的书。但很早就有人看重这两篇文章。到了宋朝,特别是到了朱夫子,就拿《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他说《大学》是我们开始第一本该读的。中间所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大纲领。把中国学术重要之点全包在内。使一个初学的人,开始就可知道我们做学问的大规模,有这样八个纲领。至于如何来讲究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就该进而读《论语》和《孟子》。这样读过以后,才叫我们读《中庸》。《中庸》有些话讲得深微奥妙,好像我们今天说太哲学了。所以朱子说,《四书》的顺序,该最后才读《中庸》。后来坊间印本书,《大学》、《中庸》的分量都太单薄了,就把这两本书合订成一本,于是小孩子跑进学校,就先读《大学》、《中庸》,再读《论语》、《孟子》,这就违背了我们提倡读《四书》的人的原来意见。可是《四书》认为是我们人人必读的书,从元朝就开始,到今天已经七百年。
我的想法,我们既然要读《论语》、《孟子》,兼读《大学》、《中庸》也省事,而且《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也是两千年前已有,中间确也有些很高深的道理。我们不必把它和《语》、《孟》再拆开,说读了《语》、《孟》,便不必读《学》、《庸》,所以我主张还是恢复旧传统旧习惯,依然读《四书》,只把读的方法变动些。不要在开始进学校识字就读,我也不主张在学校里正式开这《四书》一门课。我只希望能在社会上提倡风气,有了高中程度的人,大家应该看看这《四书》。尤其重要的,读《四书》一定该读朱子的《注》。提倡《四书》的是朱子,朱子一生,从他开始著作,经历四十年之久,把他全部精力多半放在为《四书》作《注》这一工作上,因此朱子的《论孟集注》、《学庸章句》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值得读的书。我们中国的大学者,多方面有成就,在社会上有最大影响的,所谓“集大成”的学者,上面是孔子,下面是朱子。朱子到今天也已八百年,我们不该不看重这个人。《四书》是两千年前的书,今天我们不易读。我们拿八百年前朱子的注来读两千年前的《四书》,这就容易些。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人注《四书》能超过了朱子。所以我希望诸位倘使去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一定要仔细看朱子的《注》。

我再敢直率讲一句,倘使我们读了《四书》,就不必读《五经》。当时宋朝人提出这《四书》来,就是要我们把《四书》来替代《五经》。读《四书》,即省力又得益多。至于《五经》,在汉代以来就规定为大学教材的,然而《五经》不易读。在汉时,已经讲得各家各说,莫衷一是。朱子也曾在《五经》里下工夫,但他一生,只讲了两部经,一是《诗经》,一是《易经》。可是他后来说他的工夫浪费了,他读《诗》、《易》所得,远不如他读《四书》所得之多而大。倘使我们今天还要拿《诗》和《易》来做人人必读的书,那就有些不识时务。至于《春秋》,那是孔子自己写的,但谁能真懂得《春秋》?朱子说,他对《春秋》实在不能懂。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真能懂。讲《春秋》的,就要根据《左传》、《榖梁传》、《公羊传》,把这《三传》的讲法来讲《春秋》,但《三传》讲法又不同。所以讲《春秋》的一向要吵架。朱子劝他学生们且不要去读《春秋》,现在人还要来讲《春秋》,这是自欺欺人。谁也不懂得。又若讲礼,《仪礼》十七篇今天社会上哪里行得通。而且从唐代韩昌黎起他已说不懂这部书。从唐到清凡是讲礼的,都得是专家之学,不是人人能懂,而且也易起争辨。若论《书经》,清代如戴东原,近代如王静安,都说它难读难懂。目前学者,还不见有超出戴、王的,他们如何却对《书经》能读能懂。所以我认为到今天我们还要来提倡读经,实是大可不必了。但我也并不是要主张废止经学,经学可以待大学文科毕业,进入研究院的人来研究。纵使在大学研究院,也该郑重其事。近代能读古书的大师如梁任公王静安他们在清华大学研究院作导师,也不曾提倡研究经学。若要稍通大义则可,要一部一部一字一句来讲,要在经学中作专门研究,其事实不易。王静安研究龟甲文,讲训诂,讲经学。据说他劝学者略看《仪礼》,因为名物制度有些和研究龟甲文有关。譬如一个庙,一项祭典,一件衣服,龟甲文中有些字非参考《仪礼》、《尚书》守古经典不可。一言以蔽之,我并不反对大学研究院有绝顶的高才生,真等经学专家作导师,再来研究《五经》,来一部一部作研究。可是从宋朝起,一般而论,大家就已不像汉、唐时代以经学为主。元、明、清三朝的科举考试,虽也考《五经》,实际上只要第一场《四书》录取,第二场以下的《五经》只是名义上亦加考试,而录取标准并不在此。这三朝来,如《通志堂经解》,《清经解》正、续编,卷帙繁重,真是汗牛充栋,不先理会这些书,又如何来对经学上有更进一步之新发现。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虽要提倡文化复兴,似乎可以不必再要人去读《五经》。读通《五经》的是孔子,我们今天读了孔子的书,也就够了。而且经学中也尽有孔子所没有读过的,譬如《仪礼》,这是孔子以后的书,孔子一定没有有读过。

今天我们要讲复兴文化,并不是说不许人复古,但古代的东西也该有一选择。更要是使人能了解。近人又认为《五经》虽难懂,翻成语体文便易懂,但先要有人真能懂,才能翻。若请梁任公、王静安来翻,他们必然敬谢不敏。在清朝时代讲经学,那时尚有个行市、行情。一人说错了,别人来纠正。今天经学已无行市、行情可言,大家不管了,一个人如此讲,别人也无法来批评,你是一个专家,尽你讲,没人作批评。却要叫人人来读你翻的,那太危险了。所以我想《五经》最好是不读,我们就读《四书》吧。

三 老子、庄子

但是我要告诉诸位,讲中国文化,也不是儒家一家就可代表得尽,还有《庄子》、《老子》道家一派的思想,从秦开始到清也历两千载。我们最多只能说道家思想不是正面的、不是最重要的。但不能说在中国文化里没有道家思想之成分。儒、道两家思想固有不同,但不能说此两派思想完全违反如水火冰炭不相容。我们要构造一所房子,决不是一根木头能造成的。我们讲文化,也决不是一家思想所能构成。

中国自汉到清,恐怕读过《庄子》、《老子》书的很多,不曾读过《庄子》、《老子》书的很少。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中有《庄》、《老》,但无《孟子》。宋以前不论,宋以后虽则大家读《四书》,但还是大家都兼看《庄》、《老》。我想要讲中国文化,应该把《孔》、《孟》、《庄》、《老》定为《四书》。儒、道两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一面子,一夹里。虽在宋朝以下,所谓《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可是我们今天是要讲中华文化,不是单讲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里一根大梁,但其他支撑此文化架构的,也得要。所以我主张大家也不妨可以注意读读《庄》、《老》。《老子》只有五千言,其实《论语》也不过一万多字,《孟子》多了,也不过三万多字。今人一动笔,一口气写一篇五千一万三万字的文章并不太困难,读《论语》、《老子》、《孟子》三书合共不超过六万字,这又有什么困难呀!每天看一份报章,也就五六万字一气看下了。只有《庄子》三十三篇较为麻烦一些。但我想,我们读《庄子》,只要读《内篇》七篇,不读其《外篇》、《杂篇》也可以,当然喜欢全读也尽可全读。但《内篇》大体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杂篇》或许也有庄子自己的话,或许更多是庄子的学生及其后学们的话加上去。《内篇》七篇也不到一万字上下,读来很轻松。

若我们要读《庄子》、《老子》的话,大家知道,《老子》有王弼《注》,《庄子》有郭象《注》,但两部注书实不同。从王弼到郭象,还有几十年到一百年,这个时候正是中国大变的时候,等于我们从民国初年到今天,思想、学术、社会上各方面都大变。所以我们看王弼注的《老子》,也还不太离谱。至于郭象注《庄子》,文章写得很好,可是这些话是郭象自己的意见,并不是庄子的原意。我们若要研究中国思想史,应该有一个郭象的思想在那里。他的思想正在他的《庄子》注里面。倘使我们喜欢,当然郭象的文章比较容易读,庄子的文章比较难读。但是我们读了郭象《注》,结果我们认识了郭象的思想而误会了庄子的思想,那也不好。因此我想另外介绍一本注《庄子》的书,那是清代末年的王先谦。他有一部《庄子集解》,这部书商务印书馆有卖,篇幅不大。有两个好处:一是注得简单。庄子是一个哲学家,但他的注不重在哲学,只把《庄子》原文调直一番,加一些字句解释便是。第二个好处是他把《庄子》原文分成一章一节,更易读。若你读郭象《注》,读成玄英《疏》,一篇文章连下去,就较麻烦。能分章分节去读便较容易。《论语》、《孟子》、《老子》都是一章一章的,只有《庄子》是一长篇,所以要难读些。也把来分了章,便不难。若这一章读不懂,不妨跳过去读下一章,总有几章能懂的。

诸位当知,这些都是两千年前人的书,此刻我们来读,定不能一字一句都懂,你又不是在个大学开课设讲座,来讲孔、孟、庄、老。只求略通大义即得。纵使大学讲座教授,有学生问,这字怎样讲?教授也可说这字现在还无法确定讲,虽有几个讲法,我都不认为对,且慢慢放在那里,不必字字要讲究。大学教授可以这样,提出博士论文也可以这样。写一本研究《庄子》的书,也可说这里不能讲,讲不通。真讲书的人,其实哪本书真能从头到尾讲,每一字都讲得清楚明白呢?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假读书的人,会把这些来难你,叫你不敢读,或者一样来假读不真读。这些话,并不是我故意来开方便之门,从来读书人都如此。能读通大义,才是真读书。或许诸位会问,那么朱子注《四书》不也是逐字逐句讲究吗?但朱子是个数一数二的大学者,他注《四书》为方便我们普通读《四书》的人。我们是普通的读书人,为要读书,不为要注书。而且我们只要普通能读,不为要人人成学者。这里是有绝大分别的。从前人说读《六经》,我想现在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定为“新六经”,那就易读,而且得益也多些。

四 六祖坛经

以上所讲都是秦朝以前的古书,但我还要讲句话,中国的文化传统里,不仅有孔子、老子,儒家道家,还有佛学。其原始虽不是中国的,但佛教传进中国以后,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佛学在中国社会普遍流行,上自皇帝、宰相,下至一切人等信佛教的多了,实已成为中国文化之一支。直到今天,我们到处信佛教的人还是不少。印度佛教经典,几乎全部翻成了中文,如《大藏经》、《续藏经》,所收真是浩瀚惊人,而且历代的《高僧传》,不少具有大智慧、大修养、大气魄、大力量的人,在社会上引起了大影响,那些十分之九以上都是中国人,你哪能说佛教还不是中国文化的一支呢?这正是中国民族的伟大,把外来文化吸收融化,成为自己文化之一支。

据此推论,将来我们也能把西方文化吸收过来融化了,也像佛教般,也变成为中国文化之又一支,那决不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而且佛教是讲出世的,孔、孟、庄、老都是讲入世的,出世、入世两面尚能讲得通,至于我们吸收近代西方文化讲民主、讲科学,这些都是入世的,哪有在中国会讲不通之理?从前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治国平天下怎样不讲经济?又怎样不喜欢讲民主?我们何必要拿这所房子里的东西一起全搬出去了,才能拿新的进来。从前人讲佛教,拿佛经一部一部的翻,使中国社会上每个人都能读,何尝是先要把中国古书烧掉,抑扔进毛厕去。今天讲西方文化的人,却不肯把西方书多翻几本,有人肯翻,却挑眼说他翻错了。翻错了也不打紧,《金刚经》薄薄一小本,不也翻了七次吗?不论翻书,连讲话也不肯讲中国话,必要用英语讲,至少遇话中重要字必讲英语。这样,好像存心不要外国文化能变成中国文化,却硬要中国舍弃自己一切来接受外国文化,那比起中国古僧人来,真大差劲了。最了不起的是唐玄奘,他在中国早把各宗派的佛经都研究了,他又亲到印度去。路上千辛万苦不用提,他从印度回来,也只从事翻译工作。他的翻译和别人不同,他要把中国还没有翻过来的佛经关于某一部分的全部翻。他要把全部佛教经典流传在中国,那种信仰和气魄也真是伟大。

若使现代中国这一百年乃至五十年来,亦有一个真崇信西洋文化像玄奘般的人来毕生宏扬,要把西方文化传进中国来,也决不是一件难事。若使玄奘当时,他因要传进佛学先来从事打倒孔子、老子,我也怕他会白费了精力,不仅无效果,抑且增纠纷。

隋唐时,佛教里还有许多中国人自创的新宗派,以后认为这些是中国的佛学。这里有三大派,天台宗、禅宗、华严宗,而最重要的尤其是禅宗。在唐以后中国社会最流行,几乎唐以后的佛教,成为禅宗的天下。我这些话,并不是来提倡佛教,更不是在佛教里面来提倡禅宗,诸位千万不要误会。或许有信佛教的人在此听讲,不要认为我太偏,我来大力讲禅宗,我只说中国唐代以后,中国佛教中最盛行的是禅宗。这只是一件历史事实。因此我要选出唐代禅宗开山的第一部书,那就是《六祖坛经》。这是在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来写的书。这书篇幅不大,很易看,也很易懂。而且我们此刻自然有不少人热心想把西洋文化传进中国,那更该一读此书,其中道理,我不想在此详细讲。

我记得我看《六祖坛经》,第一遍只看了整整一个半天,就看完了,但看得手不忍释。那时很年轻,刚过二十岁,那个星期,恰有些小毛病,觉得无聊,随手翻这本书,我想一个高中学生也就应该能读这本书的了。如此一来,我上面举出的书里,儒、释、道三教都有了。也许有人又要问,你为什么专举些儒、释、道三教的书,或说是有关思想方面的书呢?这也有我的理由。若讲历史,讲文学,讲其他,不免都是专门之学,要人去做专家。我只是举出一些能影响到整个社会人生方面的书,这些书多讲些做人道理,使人人懂得,即如何去做一个中国人。若能人人都像样做个中国人,自然便是复兴中国文化一条最重要的大道。这是我所以举此诸书之理由。这样我上面举了六经,此刻加上《六祖坛经》,可以说是“七经”了。

五 近思录、传习录

从唐代《六祖坛经》以后,我还想在宋、明两代的理学家中再举两书。诸位也许又要说,理学家不便是儒家吗?但我们要知道,宋明两代的理学家已经受了道家、佛家的影响,他们已能把中国的儒、释、道三大派融化会通成为后代的“新儒家”。

从历史来说,宋以后是我们中国一个新时代,若说孔、孟、老、庄是上古,禅宗《六祖坛经》是中古,那宋明理学便是近古,它已和唐以前的中国远有不同了。现在我想在宋明理学中再举出两部书来:一部是朱子所编的《近思录》,这书把北宋理学家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张横渠四位的话分类编集。到清朝江永,把朱子讲的话逐条注在《近思录》之下,于是《近思录》就等于是五个人讲话的一选本。这样一来,宋朝理学大体也就在这里了。

也许有人说我是不是来提倡理学呢?这也不是。在《近思录》的第一卷,朱子自己曾说,这一卷不必读。为何呢?因这中间讲的道理太高深,如讲《太极图》之类,也可说是太哲学了。既不要人人做一哲学家,因此不必要大家读。下面讲的只是些做人道理,读一句有一句之用,读一卷有一卷之用,适合于一般人读,不像前面一卷是为专门研究理学的人读的,所以我们尽可只读下面的。我选此书,也不是要人去研究理学,只是盼人注重“做人”,则此书实是有用的。

最后一本是明代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这本书也是人人能读的。我劝人读《六祖坛经》,因六祖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当然后来他应识得几个字,可是他确实不是读书人。他也不会自己来写一本书。那部《坛经》是他的佛门弟子为他记下,如是的一本书,我说一个高中程度的人应能读。至于王阳明自己是一个大学者,但他讲的道理,却说不读书人也能懂,他的话不一定是讲给读书人听,不读书人也能听。而且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和朱子的《近思录》,恰恰一面是讲陆王之学的,一面是讲程朱之学。宋明理学中的两大派别,我也平等地选在这里。教人不分门户平等来看。

六 结言

以上我所举的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共九部。九部书中,有孔、孟,有庄、老,有佛家,有程、朱,有陆、王,种种派别。我们当知中国文化,本不是一个人一家派所建立的。诸位读这九部书,喜欢那一派、喜欢这一派,都可以,而且我举此九部书,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此九部书其实都不是一部书,都可以分成一章一节。诸位果是很忙,没有工夫的话,上毛厕时也可带一本,读上一条也有益,一条是一条。不必从头到尾通体去读。倘使你遇有闲时,一杯清茶,或者一杯咖啡,躺在藤椅子上,随便拿一本,或是《近思录》,或是阳明《传习录》,依然可以看上一条、两条就算了。究看哪些条,这又随你高兴,像抽签一样,抽到哪条就哪条。
或有人说,中国人的思想就是这么不科学,没系统、无组织。但我认为中国思想之伟大处,也就在这地方,不从一部一部的书来专讲一个道理。我们只是一句一个道理、一条一个道理,但那些道理到后却讲得通,全部都通了。西方人喜欢用一大部书来专讲一个道理。像马克斯的《资本论》,老实说,我从没有时间来读它,其实西方人真能从头到尾读它的恐怕也不多,如果马克斯是一个中国人,他受了中国文化影响,我想只很简单两句话就够了,说你这些资本家太不讲人道,赚了这许多钱,也该为你的劳工们想想办法,让他们的生活也得改好些。这就好了。如此说来,他的话也是天经地义,一些也没错。但西方习惯,定要成为一家的思想,只此一家,别无分出,于是不免要装头装尾,装出许多话。于是,历史的命定论、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种种理论都装上。本是讲经济,讲资本主义,后来不晓得讲到哪里去,毛病就出在这些加上的话。

我对西洋哲学,当然是外行。但我觉得一部书从头到尾读完,其实也只几句话。但他这几句话,必须用许多话来证。中国书中讲一句是一句,讲两句是两句,不用再有证。只此一句两句已把他要说的道理说完了。所以西方哲学,是出乎人生之外的,要放在大学或研究院里去研究,中国人孔、孟、庄、老所说的话,是只在人生之内的,人人可以读,人人也能懂。从这个门进来,可以从那个门出去,随便哪条路,路路可通。我们中国人认为有最高价值的书应如此。

我所举的这九部书,每部书都如此。可以随你便挑一段读,读了可以随便放下,你若有所得,所得就在这一条。如《论语》云“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你若到外国留学去,这段话对你恰好正有用。我们此刻要讲中国文化,孔子思想,卑之毋甚高论,即如“言忠信、行笃敬”六字也有用,难道有此六字,便使你不能留学!必得先打倒孔家店才能留学吗?若要民主与科学,有此六字亦何害?你到外国,言不忠信,行不笃敬,你在家里,你到街上,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到底会行不通。难道你嫌孔子讲的思想太简单?但中国思想的长处就在这简单上。我不说外国思想要不得,但和我们确有些不同。正如一人是网球家,一人是拉小提琴的,你拿打网球的条件来批评拉小提琴,只见短处,不见长处;只有不是,没有是处。你总是要我把小提琴丢了,来打网球,那未免太主观太不近人情。我们不能尽拿外国的来批评中国,等于不能拿狮子来比老鹰,老鹰在天上,狮子不能上天去。
我这样讲,你说我顽固守旧,那也没法。我在小孩时最受影响的有一故事,试讲给诸位听。那时我在初级小学,那是前清光绪时代,一位教体操的先生,他摸摸我的头,问我说:“你会读《三国演义》是吗?”我说“是的”。他说:“这书不要读,开头就错了,什么叫做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乱,这都是中国人走错了路,中国的历史才这样。你看外国,像英国、法国,他们治了还会乱,合了还会分吗?”那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中国人崇拜西洋,排斥中国自己的那一套心理,前清时代就有,我在小学时那位体操先生就是思想前进早会讲这些话。但现在的英国、法国又是如何呢?我的意思,还是劝诸位且一读这九部书,也不劝诸位去全部读,可以一条一条随便的读。读了一条又一条,其间可以会通。如读《论语》这一条,再翻《论语》那一条,这条通了,那条也可通。读了王阳明这一条,再读王阳明那一条,其间也可以通。甚至九部书全可得会通。

我提出了这九部书,照理我该提出第十部,我们蒋zongtong提倡复兴中华文化,就是要实行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应该是今天的guomindang一部人人必读的书,《三民主义》并没有抹杀中国文化,在近代可说是独出人群一个大见解。也可定为中国人一部人人必读书,可是我今天只想举几部古书,不举今人的著作。因此也不把《三民主义》举在内。

这九部书中,也不一定要全读,读八部也可七部也可。只读一部也可。若只读一部,我劝诸位读《论语》。《论语》二十篇,至少有几篇可以不读,譬如第十篇《乡党》,记孔子平常生活,吃什么穿什么,那一篇可以不读。最后一篇《尧曰》,不晓得讲些什么,也可不读,只《尧曰篇》最后一条却该读。如是一来,《论语》二十篇只读十八篇也好。十八篇中你不喜欢的,也可不必读,譬如上面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条,你说不行,你不读这条也好。哪一部书找不出一点毛病,不要把这一点毛病来废了全书。你不能说孔子这人根本就不行,当知这只是一种时代风气,时代过了,那些便只是偏见,很幼穉,很可笑。《孟子》的文章是好的,《庄子》文章也好,若不能全读,只读《内篇》,就《内篇》中分章分段把懂的读。其余各书当然一样。我们既不是要考博士,又不是应聘到大学里去当教授,既为中国人,也该读几部从前中国人人人读的书。若有人把这几本书来问你懂不懂,你尽说不懂便好。你若把书中道理你懂得的讲,人家会把西洋人见解和你辩。那是急切辩不出结果来的。只要我读了一遍感觉有兴趣,自然会读第二遍,读一条感觉有兴趣,自然会读第二条。

让我再举一故事。那时我还不到二十岁,十九岁时,那是民国二年,已在一小学里教书。一天病了,有一位朋友同在一校,他说他觉得《论语》里有一条话很好,我问哪一条,他说“子之所慎,斋、战、疾”一条很好。他说你此刻生病,正用得着,应该谨慎,小心一点,不要不当一件事,不要大意,可也不要害怕,不要紧张,请个医生看看,一两天就会好。我到今天还记得那一段话。还觉得《论语》此一条其味无穷,使我更增加读《论语》的兴趣。你不能说今天是二十世纪,是科学时代,这一条七个字要不得,不能存在了。其实在《论语》里,直到今天还可以存在的,绝不只这一条七个字。如“言忠信,行笃敬”,这条能不能存在呢?“子曰:‘学而时习之……’”这条能不能存在呢?你若用笔去圈出其能存在的,第一遍至少圈得出二三十条,第二遍可圈出七八十条都不止。

还有一位朋友问我对《论语》最喜欢哪一条,我一时感得奇怪,说我并没注意喜欢哪一条。我反问他你喜欢哪一条呢?他说他最喜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一条。那位先生比我还要穷,他喜欢这一条,是有特别会心的。我仔细再把这一条来读,我说你讲得好。回想那时,民国初年,在小学里教书,还能有朋友相讨论,此刻是不同了,肯读《论语》的人更少了。

我今天所讲,当然并不是一个学术上的问题,读书得其大意,为自己受用。若能成为风气,大家来读,那时情形就更不同,可以互相讨论,可以温故知新,可以各自受用。不论政、军、商、学各界,学科学的、做医生的都可读,医院里的护士,店铺里的伙计都该读。此刻的问题我所举的九部书是不是可以替换?这也无所谓。只要是大家能读,容易读,而读了又有用。

今天我大胆的提出这九部书,这九部书,可以减,可以加。有几部该读注,有几部不要注。从前我曾把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作一节要本,并不是说某几条不重要故节了,我只把《传习录》里凡引到《大学》、《论语》、《孟子》,引到其他古书的都删了,我要使一个只懂白话,一本古书也没有读过的,让他去读这节本,我是这样节法的。我想诸位劝别人读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他要说他没有读过中国古书,好了,凡是里面引到《论语》、《大学》、《孟子》种种古书的暂且都不要读,不好吗!等他读了有兴趣,再去找本《四书》看,自然会把自己领上一条路。最难的是对中国无兴趣,对中国古人古书更无兴趣,那就无话可讲。但如此下去,终必对自己也无兴趣,对中国人一切无兴趣,把中国人的地位全抹杀,中国的前途也真没有了。

我们今天如何来改造社会转移风气,只有从自己心上做起,我最后可以告诉诸位,至少我自己是得了这几部书的好处,所以我到今天,还能觉得做一中国人也可有光荣。

——恭录 钱穆《中国文化丛谈•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 民国五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复兴中国文化会第十次学术讲演,五十七年二月《青年战士报》
84#
发表于 2015年11月26日 11:24 | 只看该作者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精髓是修己安人

10月10日,“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教授应论道天下文化传媒(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和云南博迪森商务有限公司的邀请,携其最新课程《21世纪的中华大道》——做一个术德兼修的堂堂中国人走进昆明为各界人士讲授国学,展示如何把国学思想融入现代企业管理中。“我很喜欢昆明,所以来过好几次。”78岁的曾仕强迈上讲台后,第一句话就拉近了和听众的距离。随后,这位被誉为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中国易学大师的他,作了题为《21世纪中华大道——做一个术德兼修的堂堂中国人》的全国首次讲座,带领近千名听众,畅游在文化的海洋中。

  没有多元文化人类将毁灭

  “现在世界都已经变成地球村了,没有东西方分别,我们要做国际人,这种话对不对呢?”曾仕强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无形中调动了现场听众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都这样想,那中华文化很快就不见了。”他举例说,希腊文化不见了,罗马文化、埃及文化只剩下一个地名。为什么只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19世纪是英国人的时代,占领了很多殖民地,自诩日不落帝国。但英国人花了100年时间证明一件事:用武力占领是不长久的。美国人用100年时间证明了两件事:单边主义是行不通的;商业化会把整个人类文化吃掉。为什么呢?那就是因为搞“世界一同”。如果没有多元的文化,人类就会毁灭。

  曾仕强谈道,《易经》给人们的是一套思路,而不是知识。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道本身即是自然。什么叫道,道就是天理。天理有一个特性,叫难明。天理难讲,天意难测。

  外国人很诚恳,实话实说;中国人永远有第三条路走,而且经常走第三条路。“我们有世界上唯一的三分法文化。”

  “有客人来,你问他喝什么,是茶还是咖啡,他嘴上说随便,可你能随便吗?一随便,你就完了。”听完,台下听众会心地鼓起了掌。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是修己安人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是修己安人。这样就可以做到人与人之间的通力合作。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式管理以人为中心,西方式管理以事为中心。

  美国式管理从1950年左右开始走下坡路,日本式管理从1980年左右开始走下坡路,现在美国、日本都在学中国式管理。“西方式管理,重在CEO,所以CEO一般会短命10年;日本式管理,重在员工,CEO就很轻松;中国式管理,重在人情。”

  他举例说,如果董事长早早来公司,中层干部肯定也会早来。这个时候,董事长如果说:为了公司利益,我们应该早来。第二天,肯定都不会早来了。“我要是董事长,我会这么说:你们年轻人应该多睡会,我是老了才睡不着。这样,中层领导就来得越来越早。”

  讲话一定要有技巧,但不能骗人。凡是直接把老板的话给员工讲,或是把员工的话直接给老板讲,都不是合格的干部。

  科学发达,对人类知识的增进,有很大的助益。但是对于人们的道德,都没有什么作用。知识愈多的人,不一定品德修养就愈高尚,这是大家都看得到也想得通的事实。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家深信知识就是力量,更是重知识而轻道德,造成人类社会的莫大隐忧。西方文化以科学、法律为主,中华文化则以道德、艺术为生。

  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决定企业的成功与否,实际上掌握在一个关键性的资源,那就是智慧资本。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管理,必须格外重视道德。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已经成为最大的无形资产。现代化管理,由于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逐渐由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制度是必须的,然后制度化的管理很难发挥合理的应变力,不容易适时调整,以适应各种接踵而来的变化。人不可靠,必须加强品德修养,以提升其信任度。

  所以道德的要求,日趋重要。管理是人的行为,必须重视人的生命,具有整体性,只能直观而无法加以推论。人的知识,必须和道德合一。我们的管理,才能够合乎人性。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华文化的道德精神,应该受到重视,必须获得发扬,以增进知识的价值,提升人性的光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举世刮目相看。相信中国式管理的道德意志和能力,必将不断增强。促使全世界的管理,要重视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道德精神。中国式管理应以安人为目标,依经权而应变,用将心比心来促成彼此的和谐合作。正本清源,洞悉人性,各界管理者方能实施真正适合中国人的中道管理。

  人生就是要把“缺口”修圆

  在谈到人生时,曾仕强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缺口,你的目的就是把它修圆,修圆就叫完人。做了完人,就该走了,不要太早修圆。诸子百家都讲修,修自己叫修身。

  一个人不要管别人,要了解自己的缺点在哪。你只要修好它,就圆满了。太多人就是看到别人在修,自己也就跟着修,修了很多不该修的地方。所以说,中国人要了解自己,连自己都不了解,那就只能自作自受了。

  现代人是没有人格的,只剩下一个位格。“我们今天有几个观念搞错了:中国人最讨厌的是圆滑,最喜欢的是圆通。只有圆通寺,却没有圆滑寺,就算有你敢进去拜?”
83#
发表于 2015年11月26日 11:21 | 只看该作者
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2014年厦门演讲会精彩语录

关于中国式管理

  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关心,中国的企业家要把员工当亲人,才能成功。

  现在很多人讲“同理心”,不要再讲了,中国人不可能有“同理心”,西方的理是法理,中国的理是情理,是不一样的。

  领薪水不工作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

  我们是一个没有英雄性的民族,中国需要的是集大成的人。

  凡是在中国有成就的企业,一定是中国式管理。

  现在一些老板规定干部24小时开机是不对的,真的有紧张到那个程度吗?老板没有理由剥夺别人的生活。




  关于传统文化

  读易经读到最后,会发现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好的。

  39岁开始读易经,到现在读了40多年,老祖宗讲的话都是对的,人有多面性,有些是我们理解错了,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对老祖宗要用恭敬之心。不要以批判的心理去读经典,否则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经典里面要读的我推荐三部,易经,论语,道德经。

  全世界的人被中国人同化很容易,但要同化中国人很难。我们的文化,“化”字很厉害,所以不要太担心被西方文化入侵。

  全民学英语是没有必要的,小孩子到小学四年级再学英语就够了。不然一辈子没有掌握一门流利的母语是很痛苦的。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就是要“中学为用,中学为听”,我们的“学”是道学,是“体用合一”的,通俗的是说是“天人合一”。

  世界上一定要有两种以上文化互相激荡,才会生生不息。比如说中美关系,有些矛盾,才能进步,凡是表面对中国不好的东西,都是对中国好的。以此类推,一个公司要保留5%不同的声音,这样才不会变成孤家寡人,才会进步。


  关于房地产、电子商务

  全世界的房地产都一样,不会一直往上走,也不会往下走,它会像龙头一样,地产企业是龙头企业,政府打压也是不得不打压。

  一切事务都要做阶段性调整,要调整而不是创新,调到最后就是“与时俱进”。



  中国的房地产今后只有一条路,就是文化地产,把文化融入其中,不是浮于表面。我们很多人对文化真的不了解,文化同工业化、商业化是相对立的,我们需要工业,但不需要工业化,我们需要商业,不需要商业化。

  茶被炒作太厉害了,这是商业化的结果。茶要融入生活才叫文化,而不是另一种包装出来的“茶文化”。感觉到的就是做作,做作就是商业,感觉不到的才是文化。

  电子商务最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人与人之间没有适当的接触性格就会改变。商业必须要有人情的东西在里面,否则会很“冷”。

  刺激大家盲目消费也是一种罪恶。
82#
发表于 2015年11月26日 11:17 | 只看该作者
国学与企业文化应互为皮毛

国学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家重视。企业家的重视,无疑加快了现代企业文化引入国学经典的新一轮讨论。

  文|江金骐(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公司研究部研究员)

  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会并作主题演讲,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习近平对国学的褒扬不仅于此。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走访北京师范大学时,非常认真地表达了自己希望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在早些时候,也就是去年的11月26日,习近平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表示,要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进入“大企业时代”,企业文化建设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但是,无论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或是合资企业,在管理上统统采用了西方经济学的方法,与其相应的企业文化,无论喊出什么样的口号、设计出什么样的LOGO,或拟定出什么样的核心理念,但基本上是围绕着“规制”、“服从”、“流程”、“效用”各做延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这一基本取向,不能说不出效果,但实践证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土不服者。企业出现排异,国学正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子”。

  为什么这样说,看看以下几件正在发生的事:第一件是,“2014北大管理与企业文化国学班”正在开课中,来自金地集团(600383,股吧)、赛特集团、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北京恒通集团、国美电器、长城葡萄酒等企业的高管,奔着“修身、明志”的目的坐进了课堂;第二件是“中国企业500强”新华联(000620,股吧)集团,在刚刚结束的年度培训中,专开“国学”课程;“中国机械工业百强”山东华兴机械股份公司,不久前实施以“国学养心,文化育人”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创新工程,为正在开展的“三提一优”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听说许多公司,从高校邀请国学老师,开展形如“《弟子规》特训营”、“员工诵读感恩词”、“孝德建设大家谈”等形式各异、内容大同的学“国学”活动。

  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组织里一群人,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但是,这种“求同存异”的存在,毕竟只局限于一个组织,体现为单一的经济体行为。反过来说,某一个经济体即使体现出良好的执行性和统一性,未必就能遵循良好的经济秩序、道德秩序。但是,如果将企业文化与“国学”进行对接和融入,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很自然地涵盖着民族性、地理性、行业性,甚至由此衍生的企业“名称文化”、“老板文化”以及“团队文化”,都随时随地处于校正和补位之中。

  文化就是人化。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人的感受和人的发展,而国学就是以“仁义”为核心,对此,有国学专家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代表”,一个中心就是“人”为中心,三个代表即从精神层面、理论层面、价值观层面来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利益冲突。

  实际上,作为企业,如果文化没形成主流,企业的产品推广难免受限制,因为任何品牌都是企业文化的“外挂体”,不论是品牌还是产品,要想走出来,要想闯荡国际市场,如果品牌没有足够的文化做支撑,参与竞争的难度就非常大。

  现在掀起“国学热”,根本一点就是要统一“情理法”。如果企业在讲情的时候忽略了理,那就是一种不平衡,因为国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就是倡导建立一种信仰。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表现在信仰的多元和缺失。把国学中优秀的成分精选出来,建立一种企业信仰,不仅让企业员工有归宿感,最终能凝聚正能量,获益的还是企业和企业人。
81#
发表于 2015年11月26日 11:15 | 只看该作者
优秀的企业家一定是企业的保健师而不是神医

作 者: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 段俊平

在企业管理中,人们往往把企业虽处于危难中却能力挽狂澜的企业领袖视为英雄,把企业虽屡经磨难却能带领企业屡屡度过难关的企业领袖视为传奇人物,员工和人们会把他们捧得很高,这种企业领袖一般很有魅力,一个企业和企业的员工能遇到这么一个企业领导无疑是很幸运的,但是这样的领袖是所谓的优秀企业家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此头疼医头和脚疼医脚的企业家风光肯定也是暂时现象。因为衡量一个领袖是否优秀,是否能被江湖认可,一定要看他对这个江湖的影响力维持多久,要看他领导的企业是否能基业长青,昙花一现的领袖不会成为优秀企业家的。例如早些年红遍整个企业界的蒙牛总裁牛根生,曾经被称为中国企业教父级企业家,其领导的企业蒙牛乳业被称为成长最快的企业。但现在牛根生早已成为江湖上的一缕青烟随风飘得无影无踪了。因为一个领袖要想能持久的称霸于江湖,一定是一个能让企业远离疾病、不得病和持续健康发展的保健师,而不是一个经常让企业得病而给企业不断输液和打针的所谓的妙手神医,虽然这个神医能使企业暂时恢复健康,但企业元气已经大伤,要想持续发展,已没有了足够的动力和能量。
司马迁的《史记》上有一篇关于名医扁鹊和他的兄弟的故事,魏文侯曾问扁鹊说:“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这便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扁鹊三兄弟故事。
这个故事其实很形象的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优秀的企业领袖并不是一个能给企业制造暂时的奇迹和速度并能给企业吃药和打针的所谓神医,而是一个能使企业持续健康不得各种病的营养师和保健师,用行业术语讲一定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家和管家专家。
我们从蒙牛的牛根生案例中可以看出,从乳业巨头伊利出来的牛根生靠几个朋友凑起来的壹仟多万元,用先委托工厂出产品和先打品牌后建厂的理念带领蒙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用三年的时间跻身于中国乳业的前三甲,而后又炒作创造了一系列的营销事件,使蒙牛非常规的带病发展,仅靠牛根生的个人魅力在维持着这个速度与辉煌。虽然在牛根生如妙手神医般的治疗下,蒙牛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正由于企业不注意对未来的风险控制,没有对企业许多致命环节做好防微杜渐的管控,结果蒙牛很快陷入各种丑闻当中,曾被奉为中国企业教父级的牛根生黯然下课,成为江湖中的悲剧人物而被定格。他的创业团队纷纷下课,企业落得个被中粮收购的结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因为牛根生医术高超,所谓的能左右逢源,所以他能使蒙牛创造奇迹,但恰恰又因为他的医术高超,带领企业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险境,所以才存侥幸心理,却没有在企业的事前和事中下功夫,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把企业真正做的强壮,没有像扁鹊的两位兄长一样做到“不治已病治末病”。一个合格的企业领袖一定是一个太极高手,在充满节奏感中带领企业永续发展,而不是通过炒作和给企业吃补药使企业走向暂时的辉煌。昔日的三株口服液、秦池宴酒和爱多VCD都是所谓企业魅力领袖为了企业暂时的繁荣而导致失败的结局。
国外的企业如摩托罗拉、柯达公司也是缺乏远见、没有未雨绸缪及防患于未然的意识,结果轰然倒塌。世界上没有强者恒强的铁律,无论他看起来多么卓越,万里长征走了多远,如果一个企业领袖没有治未病的本领,那么这个企业不会基业长青,这个领袖也不会成为江湖霸主的。美国经济学家柯林斯在其《基业长青》一书中就指出,杰出企业领袖一定是“造钟”人,而不是“报时”人,他指出: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或身为高瞻远瞩的魅力型领袖,好比是“报时”;建立一家公司,使公司在任何一位领袖身后很久,经历许多次产品生命周期仍然欣欣向荣,好比是“造钟”。作为高瞻远瞩的公司能够坚持不断提供优越的产品和服务,原因在于它们是杰出的组织,而不是仅因生产优越的产品和服务才成为伟大的组织。”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魅力型领袖其实并不是企业最需要的,他也许把企业带到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高度,但后续的接班人很难延续他的辉煌,所以企业很可能得不到永续发展,而企业需要的真正的企业领袖是一个战略制定者、一个组织架构师和一个有忧患意识的管控家,只有这样这个企业才能基业长青,这个企业领袖才能奠定其历史地位,才能真正的成为优秀的企业家。

80#
发表于 2015年11月26日 11:11 | 只看该作者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论《弟子规》对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修身养性的道德约束的著作很多,其中《弟子规》是流传和影响最广的儒家经典启蒙教材之一。《弟子规》共360句,1080个字,看似非常短的一本小书,但它是儒家文化的集中反映和精华所在,《弟子规》里蕴藏了中国人做人处世的大智慧,是儒家文化从伦理道德转变为行为约束的最主要的载体,《弟子规》传达的精神其实是中国人行为美德的集中体现。企业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是塑造员工的伦理道德和约束员工行为规范的动态过程,所以《弟子规》对企业管理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管理,所谓的文化管理是最终能够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自动自发和无为而治是管理的终极目标。文化管理实质就是对员工的“心态”的管理。文化管理就是要使员工能够安心。员工做到“安下心来”听起来很容易,做到却很难。原因是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信仰缺失,社会道德体系没有形成合力,所以管理和安住员工的心是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一付安心良汤,而《弟子规》是其中最好的安心管理宝典。用《弟子规》的理念建立的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从员工的心性入手的道德行为和约束体系,它是实现员工自我管理和达到无为而治最好的启蒙教育,因为《弟子规》是集中国人优秀品德的行为大全和自我修身养性最好的启蒙教材。《弟子规》也是管理中国化的最好途径,也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根植在企业文化中最成功的实践。

    《弟子规》蕴含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最高道德和行为的观念的集中体现。清朝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这几句话为精神内涵编写了《训蒙文》,并以“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为组成部分;后来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这里的弟子是指孩子、学生和一切圣贤的弟子。“规”就是规范。如果我们想在企业中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做人理念,那么《弟子规》就是最好的教材,因为《弟子规》实质就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具体化、行为化和形象化的行为实践。

    《弟子规》里要求的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有孝心是做人的基础,企业中的每个员工只有做到孝悌方才可能处理好与其他员工的关系,我们设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亲都不好,怎么能施仁爱于别人?只有有了家庭伦理才会有社会伦理和企业伦理。设想我们引导员工能把企业和同事作为自己的家和家人,那么这个企业就会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们提倡要建立生命型组织,生命型组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有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关爱,《弟子规》正是以引导人们发扬人性的光辉和关爱为主要宗旨的教材.

    孝悌引申很重要的是体现忠诚和感恩文化,“孝悌”可以引申为“忠诚”。因为只有做到“孝”才能做到“忠”。“孝”是“忠”的基础。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也是企业管理很重要的课题。员工是否忠诚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没有建立忠诚文化的企业很难达到基业长青,中国企业的忠诚文化已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有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在一个企业能坚持5年以上的只占员工数量的不到百分之二十,频繁的人员流动极大的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员工自身的发展。员工队伍的不稳定是中国企业家最为头痛的管理难题之一。员工之所以频繁流动,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没有忠诚度是一大主因。我们知道,中国近现代最有名的当属徽商和晋商了,员工从小就到商号中当学徒,而且学徒是不给工钱的,只管吃住,学完徒以后才成为伙计,从伙计开始几乎大多数都会为这个商号干一辈子,有的甚至服务到东家的下几代。我们看历史故事,无论是徽商的胡雪岩还是晋商的乔致庸,辅佐他的都是跟他几十年的“老臣”。可我们现在很少遇到这样的情景,企业员工是各领风骚一两年,没能耐的被企业淘汰,有能耐的职业经验刚有进步,就耐不住诱惑,就被其他企业挖走了。我们仔细分析,造成员工频繁跳槽的原因很多,跟许多管理模式紧密关联,比如绩效及分配体制,比如公司的发展前景等等,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企业无论是企业家本人还是员工,现在没有“忠”的价值标准和处事原则。

    忠诚就是人心。经营企业首先是经营人心,谁赢得了人心,谁就会成功。我们知道日本的丰田公司最著名的就是:丰田员工的忠诚文化。丰田早期员工的一些回忆录中记载:77岁的山本作夫,如果发生台风等灾害,就是在夜里,也会跑去公司;76岁的小野铁次郎,退休的时候,买了三套丰田的工作服,他对儿子说,就好好穿着自己的衣服安享晚年;77岁的土井三吉,祖孙三代都在丰田工作,要是让上大学的孙子也能进入丰田就好了;75岁的佐野三雄,用锤子敲打金属板,如果声音不对,就会被工长用锤子敲脑袋,当时几乎无人幸免,在车间还没有空调的夏天,他没有换洗的衬衫,还穿着冬天的衣服,热的大汗淋漓,工长把钱放到他裤子口袋里,说:“虽然很少,但至少可以买件衬衫。”“忠诚”是丰田成功的基因密码,精益管理也是建立在忠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忠诚是一种理念,是真诚和善良的集合,是我们每个人人性的基础。古人云“忠臣出于孝子”,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工作中才会忠于职守。忠诚于企业是每位员工应尽的义务,员工的忠诚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即父母,古人有衣食父母之说,所以员工应对企业的安排“应勿缓”“行勿懒”;应体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件小事上,对工作失误要“须顺承”;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爱企如家,将企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这就是《弟子规》对管理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要求员工对企业忠诚并不是一味的“愚忠”,员工也可以提不同的建议和意见,但这些都是源于对企业忠诚的基础上的行为表现。

    《弟子规》里除了能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以外,最主要的还能培养员工的诚信度。诚信在任何时候都是塑造个人与企业品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凡出言,信为先”这六个字确立的诚实、守信、正直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最重要的纲要之一。

    此外《弟子规》里的泛爱众,体现了“大爱无疆”的哲学理念,企业须建立合作型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要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相互关爱,而对企业外部也要“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样才能构建员工、企业、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型企业,这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仁者爱人”的集中体现。

    《弟子规》里的亲仁,则是对企业家的要求,亲仁就是要求企业家一定要心底无私、匡扶正义,有坦荡的胸怀才有浩然正气。要把员工的道德品质与工作能力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来建设。这与“德才兼备,人尽其才,人人成才”是异曲同工之意。企业一定要正本清源,树立正气,“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是和谐的保证,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前提。

    《弟子规》里的余力学文是要求企业一定要构建学习型企业,员工构建学习型技能人才的企业文化要素的具体表述。只有学习才能达到自信。“工夫到,滞塞通”,只有勤勉刻苦、努力学习才能做到“圣与贤,可驯致”。构建学习型企业也是现代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而余力,则学文”。《弟子规》从这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人的处事方法和行为准则。对于企业来说,管人管事是管理的核心,而管人最好的法宝就是用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中国人血脉里的民族优秀品格特征来形成员工自我管理约束。倘若用《弟子规》来培训教育员工,用《弟子规》的主要精神内涵而构建企业文化,一定会从人性的本质上解决管理上的难题,使文化力真正变成生产力。因为《弟子规》里的道德和行为上的法则和理念,其实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优秀品德和民族性格特征中最易唤醒的部分。

    《弟子规》实质是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在社会和企业中的具体实践,也是中国人践行儒家文化时从“知易行难”到“知行合一”过渡的最好普及教材,《弟子规》是中国化企业管理的精髓。

段俊平简介:
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中国百名最具影响力专家,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及北京东城书协副主席、内蒙古年度经济论坛执行主席、爱维龙媒中国化管理商学院院长,爱维龙媒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著有《大道行简》、《传承的力量》、《企业幸福力》等多部中国化管理专著。所撰写管理文章被《羊城晚报》、《读者》、“国务院国资委官网”等数百家媒体刊登转载。 
79#
发表于 2015年11月26日 11:07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国学与企业文化

天泵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 胡 刚

国学是企业文化的“基因”
  国学一说,产生于上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时期,当时为了有别于西学而提出了国学的概念。何为国学?严格意义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学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另一位国学大师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我以为,从广义上讲,对我们国家和民族之精神、性格和气质起影响作用成为特有的文化遗产都可称之为国学。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是企业组织成员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组织特色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环境氛围等要素的总和。
  企业文化建设是培育和树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拼搏的企业精神。其内在联系为,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团队是企业精神的载体,这种内在联系表明,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化。在我们的国度里,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包括中外合资、外方独资),凡是中国血统的员工无一不可脱离地、不同程度地受到本民族国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成为我们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因和营养。
  而今,我们把国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联系到一起是基于客观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飞速发展,但也不可无视市场经济、外来意识带来人们的浮躁情绪和心理困惑,究其根源,更多的是来自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这就催生了人们对文化根源的诉求,返本开源,去探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乃至个人的精神、性格、行为的形成,而这些都需要从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中去寻找答案,这就是当今国学热兴起的内在成因。我们的企业生存在现今这样的环境中,从企业管理来说,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培育先进企业文化,使员工将自身利益和企业发展紧紧的捆绑在一起,是企业家应该时刻关注的事情,这些在国学里都能找到影踪,如“四书五经”给我们讲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孙子兵法》使我们学会了把握市场竞争的战略和策略,《道德经》让我们了解了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总之,古人留下的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是我们建设企业文化的宝贵资源,培养基因、汲取营养、放大资源、古为今用,一定会使我们的现代企业文化内涵更加深邃和丰富。
  “和”是国学与企业文化的内核
  “和”可以说是国学文化的灵魂,构建和谐企业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主旨,显见,“和”是国学与企业文化的内核、联结点。
  在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中,“和”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管子提出“畜之以道,则民和”;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的《论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我们的古人还强调,“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我们领悟国学文化的“和”思想,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进而构建和谐企业,就是构建一个员工和谐、部门和谐、软硬和谐、远近和谐、内外和谐、发展和谐的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的统一体,这其中,员工和谐,即员工身心和谐、员工价值取向与企业价值取向和谐是基础。要造就这个基础的稳固与持久,须把握好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相辅相成。
  这里,不妨以周公制“礼”作“乐”的故事加以易释,周朝由武王克商开始了一个新的朝代,周由一个小小的邦国突然成为统治四方的大国,面临的是一片荒芜土地和一群不安分的殷商土著居民,特别是商朝的遗老遗少对刚刚诞生的周王朝更是耿耿于怀,整个朝纲礼崩乐坏,天下局面混乱不堪。东都洛邑建成后,周公还政于成王,为了辅佐成王安人心、定天下,便着手制“礼”作“乐”:一方面制定了大量的典章制度,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用“乐”来引导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尊崇,从而发自内心改变自己的行为。正所谓“乐由中出,礼由外作”,从而,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结束了原始的蒙昧状态,使华夏民族进入了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制度建设相当于“礼”,文化建设相当于“乐”。实践告诉我们,完美把握这二者的相辅相成,是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原理,按此原理操作会使企业受益匪浅。以我们天泵集团为例,天泵集团始建于1956年,一直以来是我国螺杆泵业公认的排头兵企业。2000年前后的六年间,由于重组背上了三个亏损企业的包袱,加之一度频繁更换企业经营者,给企业发展和员工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于2005年实施了从体制到机制的全面深化改革,仅在企业管理层面,精简机构50%,减少中层干部60%,用人用工分配完全绩效制,修订和完善100多项管理制度,再造管理流程。改革必然触及人的利益,会遇到阻力。而我们的改革能够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就在于文化建设与企业改革相伴相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在出台各项改革措施之前,发动全员开展了为时两个月的厂情教育活动,和盘托出企业投入产出比,人力结构比和现金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员工把个人得失与企业兴衰联系起来展开大讨论,使广大员工在忧厂患己的震撼中形成了和衷共济、重振“天泵”的共识和行动,企业很快驶入发展快车道。
  2005年的那场企业改革,使我们对国学“和”思想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后来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把“礼”与“乐”的基本原理转化为“严管”与“厚爱”的操作方式,逐步形成了一种人文管理的长效机制,即:强化思想教育,对员工进行道德导向;开辟多种途径,让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实行计划培训,为员工敬业增长才干;关心员工生活,使员工感受企业温暖。多年来,随着这种人文管理机制的运行,企业形成了一个凝心聚力、内和外顺的和谐局面。
  企业文化是企业最本质的核心竞争力
  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所有企业致力追求的永续主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有形的硬实力上,而对无形的软实力重视不够,尤其对无形软实力中的企业文化是生成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更是缺乏足够的知与行。
  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创说,后来有学者把软实力引申应用于企业,形成企业软实力现代管理科学,它包括企业组织模式、管理技术和方法、企业文化、品牌战略、创新能力、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谐指数等。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硬实力,是企业用以直接支持其市场行为的所有可量化的物质态要素,它包括企业的厂房、设备、资本、人力、产量、收入、利润等要素。
  其实,硬实力即有形力、软实力即无形力,早在2000多年前已见著于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第十一章讲:“三十幅,共一?,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在这一章用车轮、陶器、室屋三个比喻,讲解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最终得出结论:“有”只是给人以便利,而“无”才能发挥其作用。更重要的是,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章又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进一步揭示了“无”是生“有”的本质与规律。
  综上之说我以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无”形软实力的核实力;企业文化是整合企业“有”形硬实力和“无”形软实力所有资源要素的源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有”形硬实力加“无”形软实力的合成力。基于以上三点逻辑推理,我们可以论定:企业文化是企业最本质的核心竞争力。
  之所以论定企业文化是企业最本质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企业文化体现一个企业一个团队的价值属性。这种属性的载体表现为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打造的员工价值取向与企业价值取向相融合的价值共同体,即:为客户创造使用价值,为股东回报投资价值,为企业积累发展价值,为社会贡献公益价值,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是将企业拼搏创新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博弈市场的物质力量的发动机。
  总之,中华民族的国学博大精深、资源宝贵。今天,我们通过对国学与企业文化的探讨,意在求索现代企业文化与古老国学文化的对接,使企业植根于国粹的沃土中与时俱进的成长,以求把企业培育成立于世界企业之林的参天大树。
78#
发表于 2015年11月26日 11:02 | 只看该作者
治理企业的奥秘——《论语》

张清平


  习总书记前不久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参观孔子研究院时,他饶有兴趣地翻看桌上摆放的展示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时,他拿起来翻阅:“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他还说: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这部书为什么叫《论语》呢?这要追溯到我国古代人写作的体例。古代书籍的写作体例,人体分为“著作”、 “编述”, “钞(抄)纂”三大类。由钞 (抄)纂而成的书籍,古人称为“论”。《论语》的“论”宇,实为排比资料、纂辑成编之意,“语”者,语录也,是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汉书·艺文志》在解释《论语》一书得名由来时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称之‘论语’。”由此可知,“论语”实为辑纂孔夫子及其弟子语录之意。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改革开放以来,投资者和企业高管们一直在苦苦寻求企业管理秘籍,前些年人们纷纷学习西方管理理论,到后来发现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实际情况“水土不服”。由于学习不系统,往往一叶障目,断章取义,反而把企业搞的更糟,闹出不少笑话。

  在人们迷茫之时,习总书记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指明了企业管理真谛就在《论语》中。

  笔者近读日本作者写的《论语与算盘》一书,本书在论述《论语》)与商业应用如何结合,值得国内投资者和企业高管们认真一读。

  关于日本政治走向不是本文讨论话题,但在日本研究《论语》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却比国内成绩斐然。在日本,“《论语》十算盘”已经成为一种著名的经营模式,其基本精神就是“义利合一”,即以公益为利,利即是义——承认谋利有其正当价值,但必须用道德对其进行规范指导,使其符合社会**。

  该书探求二战后的日本在一片废墟上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国力的根本性原因,不少研究者认为,这与儒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延续是分不开的。日本“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曾用《论语》作为培训企业管理者的必读教材;日本学者村山孚的《新编论语》在日本企业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松下电器商业学院通过学习《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确立了“商业之道在于道”的经营思想。

  笔者认为,符合社会**的经营模式就是商业之道。既是说: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于融道于商,探求中华千年文化的精神传承: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百家著作之文化精髓,并一以贯彻于商业经营中,“义利合一”,从而成就永续经营,造就基业长青。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界张口闭口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者多,谈论《论语》、《孔子家书》者少之又少,说明人们喜欢“术”这类小聪明,对“道”这类大智慧缺少深层理解,这又说明什么呢?浮躁!浮躁心态像雾霾笼罩着整个企业,也迷着了很多人的眼睛,毒化了人们心灵,人们看不清企业方向,导致企业做不优,做不强,做不长。三十多年来,世界500强里中国民企仍榜上无名,迄今没有出现一个类似麦当劳肯德基企业,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纵观企业管理具体内容很多,归纳起来无非两个字:人和事。事又是人做的,所以,说来说去,企业管理归根结底落到一个“人”字上。《论语》解决人的问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篇幅也不长。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人应该如何看待世间万物,如果对待这些问题时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如何解读中庸?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说中庸是骑墙派。如果什么东西都是A+B除以二,都折中,那就完了。

  笔者认为,“中”,是整全的,由于我们水平知识所限,我们不可能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合理。当它大小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时,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什么东西只要都走在中间,那是不可能有长进的。

  “中”是未发的中。“庸”是中节的和。这是合理的标准解释。没有发出去的就叫“中”,一发出去,发得合理就叫“庸”。这样去理解中庸就简单多了。比如人都有喜怒哀乐好恶之情,未发状态谓之“中”,发的合理适时,即为“和”。

  孔子特别强调处理事情要“时中”,“时中”在企业管理中应该理解为时时刻刻都中节,时时刻刻都要合理。做的事事处处都合理,是不容易做到的,不是一般企业能做到的。但这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或许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明代名臣张居正。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改革家之一,在荣登首辅之位后,他理政达十多年之久。在这期间,他整肃教育,广揽人才,革新赋税,梳理刑政,一扫当时的萎靡、颓废之风,而他所做的一切都依据于《论语》与《孟子》。当然,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张居正绝不生搬硬套,而是结合自身所处的现实状况,有选择的运用《论语》中的管理思想。在担任万历皇帝老师期间,他曾为《论语》加注,并从中总结出“明大体”、“认本真”等主张。

  时至今日,我们应该从《论语》中汲取什么?又如何将之活学活用到企业管理之中?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寻找到传统管理与当下管理的共同点。

  今天的企业管理者越来注意到,在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员工的素质,依靠企业的培训力度,依靠团队文化建设的今天,孔子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翻开《论语》,开门见山,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什么孔子将学习之事放在首位?足见学习之事重要,事关企业、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设计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在未来的10年中,企业的变化会超过它在过去50年中的总变化。如今变化眼花缭乱,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因此必须以接纳而非抗拒的心态面对今天的社会,而学习是任何事业成功的基础。日本的成功企业特别强调员工的学习,除了新职工上岗培训外,还要集中时间组织在职职工学习培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更应强化研修。边工作边学习已成了日本企业的风尚,他们的管理人员甚至在《论语》、《孟子》、《德道经》等古籍方面的研修,超过了我们的专家教授。国内企业管理者更是无法比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于1990年发表了一本轰动世界的书《第五项修炼》,该书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圣吉本人也于同年被美国《商业周刊》推崇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该书的中心论点在断言: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只靠像福特、斯隆、沃森那样的领导者一夫当关、事必躬亲、亲力亲为。自己是诸葛亮,别人都是阿斗。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全体员工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创新的组织——学习型组织。

  为了使组织的实务能有效改善,管理人员必须将各种终生学习与实践的原理落实到每天的工作上。这些修炼与原则,已成功地发展为理论、工具与方法,实际运用于个人、小组与团队的学习当中。这就是圣吉归纳的五项修炼,特别适用于长期的组织改革上。这五项修炼也就是他第一本书《第五项修炼》的核心,包括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与系统思考。美国的许多企业都接受了他的观点,对企业进行了“修炼”,结果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充满生机。

  我们需要学习《论语》哪些内容?怎样理解这些内容?学习后结合企业实践灵活运用?这又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继续探讨的话题。
77#
发表于 2015年11月25日 17:25 | 只看该作者
朱汉民:反思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

来源:凤凰原创 作者:朱汉民

编者按:近日,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湖南高校10多位专家学者,作为湖湘文化和国学的友好使者,远赴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杜伦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等高校,通过演讲、论坛和对话等多种形式,传播和展示湖湘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先后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主讲《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在杜伦大学主讲《儒家管理哲学中的礼与仁》、在牛津大学主讲《儒、法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管理学意义》。以下是朱汉民教授在牛津大学讲座的主要内容。



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在牛津大学主讲“儒、法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管理学意义”

现代政治学特别关注政治治理的两个方面:能效和民意。这既是政治治理的目标,也是政治合法性依据。政治学家亨廷顿称其为“政体能力”和“政体类型”。政治治理的能效和民意之间既可能相互补充促进,又可能相互影响干扰。

中国传统政治的治理理念主要由儒、法两家构成,并且形成了儒法互补、王霸并用的国家治理结构。中国传统政治的长期稳定,就因为这一套独特的儒法互补的治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效能和民意两个目标。这一套儒法互补的治理理念、治理结构的历史经验,可以为现代管理学建构提供思想资源。朱院长从中国历史各个主要阶段中,详细阐述王道和霸道思想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夏商周三代中,霸道治理首先指对外族的军事征讨和暴力征服,从而建立起以血缘为依据的封建制。同时也指朝廷对内部臣民的严酷刑罚和暴力统治,形成对王权建构和维护的统治秩序。王道治理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中,强调把民意与天命联系起来,将民意的力量理论化为天命,客观上制约着王权统治。三代国家关于霸道和王道相结合的治理经验,其实就是一种治理效能和民意表达达成相对平衡的机制,这是三代维持长久统治的原因。但是,这种治理效能和民意表达的平衡总是相对的,历史上许多暴君迷信权力,不顾民意的反对,导致政权崩溃。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分别继承夏商周三代王道和霸道的治理经验,分别在国家治理目标即“民意”和“效能”方面提出不同的国家治理目标和政治合法性依据。儒家将三代先王的民意为天、以德配天的观念发展为儒家的民本和仁政的政治思想体系,强调“立君为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敬天保民”、“仁民爱民”等重要政治原则,表现出人民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民本”思想深刻揭示了政治治理目标的“民意”要求。儒家希望能够通过民本的政治原则而限制君主的政治权力,最终能够顺应和表达“民意”。儒家还继承了西周的“以德配天”的思想,提出让君主仿效三代的“圣王”,让士人成为“君子”。总之,这是要求统治阶层自上而下地自觉追求圣贤、君子化的道德理想人格,最终实现“敬天保民”、“仁民爱民”的国家治理目标。不足之处在于这种理念在传统治理结构中缺乏治理能效。

法家将三代先王对外族的军事征讨、暴力征服和对内部臣民的严酷刑罚、暴力统治的治理经验发展为法家的富国强兵、君本政治、严刑峻法的政治思想。法家思想在国家治理目标即治理的能力和效率方面有着突出优势,对正在争霸的诸侯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法家系统地提出法、术、势的学说,其实就是一种强调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效率的政治理论。“法”和“术”是维护“势”的重要手段,严刑峻法是君主治理能力体现,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有效性保证。“势”是指君主的权力、权势、威势,法家尤其突出“势”的功用,强调“势”是君主治理能力体现,也是国家治理具有效率的保证。法家的治理理论以自然人性为基础,认为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其行为皆出于利益而已,而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利益交换,厚赏重罚立足于人的逐利本性,从而达成天下治理的最终目标。





秦国正是依靠法家思想强盛,最终统一六国,但秦帝国太迷信政治权力,太追求治理效能,完全蔑视普遍民意,否定道德文化的力量,所以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却突然崩塌,这与其政治治理结构的严重缺陷相关,不能形成权力的平衡。可见,儒家或法家、王道或霸道,任何一方均不能形成相对平衡的治理结构。汉代形成儒、法互补、王霸杂之的多元一体的治理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汉帝国建构起稳定的治理秩序延续两千多年,其国家治理模式贯穿了的古代中国。


最早把政治分为“王道”与“霸道”的是儒家。王与霸正好是儒、法两家的不同治理模式,儒家的理想政治以仁义道德作为统治原则和目的,是“王道”;法家的政治理想则强调以效能作为政治原则和政治目的,是“霸道”。但在历史活动和政治实践中,仅仅以“王道”或仅仅用“霸道”,皆不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治理。“王道”重德,关心民意;“霸道”重功,关心权位。但两者都有益于国家治理,故而“王道”和“霸道”须并用。从历史学、哲学的角度论证“王霸并用”原则的是南宋事功学派的陈亮。从义利统一的道德哲学论证了“王霸并用”的观点,肯定义必须体现为利,故义利双行,缺一不可。儒家本质上要求“内圣”与“外王”统一起来。

从中国传统的儒法互补、王霸并用的国家治理思想和运用中,将古代国家治理的经验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联系起来思考,寻求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为建立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76#
发表于 2015年11月25日 17:23 | 只看该作者
国学智慧与管理创新

主讲人:张其成,著名国学家、国学管理创建人、养生专家、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易和书院院长、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兼培训部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总载班、卓越领导班特聘教授。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中华民族刚刚经历了一场灾难,这是一场自然的灾难。自然的灾难固然可怕,但是最可怕的是人为的灾难,或者说是文化的灾难和心灵的灾难。那么我们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以一场特殊的方式,我们一起来探讨怎么来预防这种人为灾难和心灵灾难的发生?所以我讲的题目是国学智慧与管理创新。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国学?

国学:

◇  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  国故?国粹?

◇  四部:经史子集

◇  易贯儒道禅(医)

◇  道统天地人( )

我刚才说到了我们最怕的是文化的灾难。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学术,现在有一个词,当然这个词已经100多年了,叫国学。但是这个词,它流行开来,我指的是学术上的流行,严格地说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本世纪初有一个国学热,一直到今天还没有结束。好多人叫我预测,因为我主要是研究易学,问我能不能预测一下这场国学热什么时候能结束。我说国学热至少还要20年,甚至于还远远不止20年。为什么我要说20年呢?这是按照易学的说法,就是说从2004年到2023年,这20年我们走的一个运,叫“艮卦之运”,周易里面有一个卦叫艮卦之运。很有意思,我也不懂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我都不懂。那么恰好就是在2004年左右,国学在我们的社会上开始热起来,尤其是我们企业界成功人士当中开始对国学感兴趣,在北大清华开设了一些国学班,面对企业家开设了一些国学班。而这些国学班总是要从周易开始讲起,一般都是我在讲,我非常有幸结识了好多朋友。2年、3年过去了,好多企业家老板还继续学国学。这很有意思,我就问他们,我说:你们学了国学,学了这么长时间,你有什么感觉?他们回答我四个字:“一头雾水”。怎么学国学学得一头雾水啊?他们说:国学先秦时期就有 诸子百家吧,现在讲国学的人也是诸子百家。以现在的诸子百家讲过去的诸子百家,你不一头雾水才怪呢。我一想,这有道理,所以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学国学,怎么来学才不一头雾水?不仅不一头雾水,而且能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真正地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能够大家每一个人身体力行?所以我就在琢磨这个问题。后来我琢磨出来了三句话。我说你按照这三句话来学国学,你肯定不会一头雾水。哪三句话呢?一个中心,三个代表,两个基本点。你要是这么来学国学,你绝对不会一头雾水。什么叫“一个中心”?国学博大精深,但它是有一根主线的,是有一个中心的。把这个中心抓住,把这个主线抓住,这样再来学国学,你就一清二楚了。那这个中心是什么呢?我的观点就是“易”,一个字“易”。这个“易”字还不能说就是《易经》这一本书,不是这一本书的问题。那么“易”的里面也非常复杂,我们讲的主要是“易道”,“易”所体现的这个思想,这个精髓,这是核心,不是“易术”。易术具体的方法是干嘛?就是算命、看风水等等。这个不能说就是易道,这只是对易道的一种运用而已。首先要抓住“道”。这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观点,叫“易道主干”。什么意思啊?就这个意思,打个比喻,如果我们把中华文化,把我们的国学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那么这个树的树根,就是伏羲八卦,这个树的树干就是易道,大易之道,这个树上长出三个枝,也就是我说的“三个代表”。所谓“三个代表”是指汉代以后,我们中华文化的三家:那也就是三个字:儒、道、佛,儒家、道家、佛家,儒教、道教、佛教,儒学、道学、佛学。这是“三个代表”。这三个代表,我是这么来理解的,是在这棵参天大树的树干上面长出来的三个枝,一枝是儒家,一枝是道家,还有一枝当然不敢说是佛家,因为佛家毕竟是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

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4月8日,在迦毗罗卫国。不能说它(佛家)是这个大树上是伏羲氏这里长出来的。大家别忘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反而是在我们中国生根开花结果,而在印度有600年佛教彻底没有了,主要是在中国。所以在中国,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就是禅宗。到隋唐时期,佛教形成八个宗派,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就是禅宗,所以另外这个树枝准确地描述,我认为就是禅宗,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这个我想没有太大的问题,所以这就是“三个代表”。“两个基本点”,我一会儿再说,那是国学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的两大基本用途,这一会儿再说。那么按照我们学术上的分类,尤其是按照我们文化的载体图书的分类,一开始是分六类,《七略》实际是六类不是七类。我刚刚讲了一门课叫中国图书分类精神。他们都说你这个应该给图书馆馆长讲,我说有机会应该讲。那么到后来呢,是在晋代魏晋时期,晋代开始就分四类了。这四类那就是我这里打的叫经、史、子、集。经史子集也可以这么来理解,我是这么理解的。“经”是个核心。如果说“一个中心、 三个代表”,也可以说“经”是一个中心。那么史、子、集是三个代表。“史”拿到今天的学术分类来说,主要是史学;“子”主要是哲学;“集”主要是文学。当然“集”里面很复杂,  但是可以简单地这么做分类,这是一种学术的分类。但是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一个中心是在“易”里面,“易”是群经之首,是经里面的第一经。经里面主要是五经,这五经的第一经就是《易经》。那么这三个代表呢,当然就是文化思想层面的三家,三足鼎立,儒、道、佛,或者说儒、道家、中国化的佛家,所以我就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易贯儒道禅,下联是道统天地人。这对联我一直不满意。因为什么?“道”出现了两次这是大忌,对对联的大忌。可是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更好的词。一会儿请你们给贡献一点你们的智慧。有人说对个“学”,我也是主张下联“学”,但我的意思就是“易道”,头两个字是“易”、“道”。“易”我们可以说《易经》内容非常庞杂。传统的分类是分四个部分:象、数、理、占,易象、易数、易理、易占,“占”占卜。也可以分成两类:易里面一个叫“易术”,就是具体的方法技术。                                    第二就是“易道”。我讲的是易道,这个易道的“易”,它当然可以统贯儒道,这个是没有问题的。我一会儿会说,用一个太极图就给你作说明了。另外还有一个是“禅”,就是中国化的佛教。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我有一个基本认识,禅宗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派和中国“三玄”结合的产物。“三玄”是哪个“三玄”呢?就是易、老、庄,易经、老子、庄子,所以这里面有“易”。下联是道统天地人。“易道”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这个简单的符号可以统领天道、地道、人道,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说的:“易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三才”就是天、地、人。可是我们大家知道我们还有一枝,实际上不止这三枝,这三枝是非常粗的三枝。在一棵树上,还有一枝是什么?还是绿的?什么意思?就是说现在还在民间,或者准确地说,在我们人民大众当中还在使用的。你们说是哪一支?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如果加上它那就是“四个代表”。我老喜欢讲中国国学有四大金刚,除了儒释道之外还有一个千万别忘了,那就是“医”,中医。为什么要把中医拎出来?我一会用那个太极图就能说明了。

中医是还活着的,还在运用的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我就对上联加了一个字,那下联大家也可以加一个字,加这一个字就反映了你的心态、你的价值取向、你的思维方式和你未来的走向,突然一下冒出来。由于时间问题,你自己想。你加这个字之后,就是你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潜意识的一种感觉,很有意思。这个我已经讲了有一两千场了,叫大家对这个对联,很好玩。现在我们看一看我们的总书记是怎么说我们国学——中华文化的,我觉得他说得特好,他是这么说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海内外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刚才一上来所说的最可怕的是文化的地震。因为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基。大家发现了吗?这场地震是大地一动,你上面所有东西都毁了,所以这个根是最重要的。我们的根在哪里?是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最核心的是什么呢?我的理解,那就是“一个中心、 三个代表”。

当然现在还要再加上社会主义的文化。但是我觉得中华民族的根就是“一个中心、 三个代表”。这是作为我们全体华人,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只有中华文化,可以把我们凝聚起来。比如说两岸的统一,一打中华文化的牌子,谁都凝聚过来了。一打别的一个什么主义,那就可能比较难。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因为我们的血管里面流的都是我们炎黄的血,我们伏羲氏的血液一直在我们的血脉里面流淌着。它具体的体现就是这些文化,所以这个根基千万不能动摇。根基一动摇就地震了,所以我们说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什么?我们大家仔细想一想,可能就明白了。大家还记得吧,稍微年纪大一些的人可能还会记得,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北京大学打出了一个口号,四个字叫“振兴中华”。现在不叫“振兴”,现在叫“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差一个字,“振兴”和“复兴”差一个字,我认为意义大不相同。什么叫“复兴”?复兴就是曾经我们辉煌过,但是后来衰落了。现在要重新恢复,所以这个里面,文化的含量在大大地增强。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的大地就是中华文化。我不排斥其它宗教,都非常好,只要是宗教都非常好。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站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上面。如果叫它宗教也可以,我最不喜欢它们在打架。儒家是不是教,这有什么打头?其实一句话就解决了嘛。如果按照西方宗教的标准,儒家当然不是宗教。可是我有一个基本理论,都是多元的。如果说这个教的作用是把整个民族或者说有关的人群,给它建立一个精神支柱的话,那儒家当然也是宗教了。你要看怎么来区别,有什么打头呢?一句话不就解决了嘛。这些都不重要。我们重要的就是要把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主干给它支撑下来,这样我们才有了心灵的回归。这就是我的理解,恐怕就是总书记所说的“精神的家园”。家里面没有个支柱不行,对不对?光搭别的东西,没有个支柱会垮的。这个支柱,我认为就是国学的精髓、优秀的传统。国学里面也有很多非常混杂的,所以总书记提出来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今天来说意义更加重大。我认为这场地震留给我们的影响当然是非常大的。

可是精神上的地震,我们已经地震了。在我看来,近代有三次大地震,我们文化上三次大地震。第一次,五四运动;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第三次,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当然是正面的东西非常多,可是你们发现没有,改革开放的初期,有人就提出来全盘西化,它的代表有两个电视剧,一个是《河殇》,后来接着是《神州》。中华文明是黄土文明、黄色文明,将来文明的走向应该是蓝色文明,要全盘西化。这不是一场地震吗?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来学国学?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第三句话。我不是说了三句话吗,第一,一个中心;第二,三个代表,那是回答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呢?那就是第三句话,叫两个基本点。按照北宋张载张横渠的说法,他有四个“为”。为什么要学国学?

◇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

◇  为万世开太平。

◇  修心——民族的心、企业的心、个人的心

◇  开智——思维方式、转识成智

◇  安身立命——内圣外王

学了国学,或者说我们人来到这个世上走一遭,我们是带有我们的使命来的。按照张载的说法是四个“为”,我想大家都非常地熟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大家仔细来回味一下,这四个“为”是太有意思了。第一个“为”,“为天地立心”,你说天地有没有心?天地的心是什么?大家仔细地想一想。所以这就是马上要讲到的两个基本点的第一个基本点。实际我说的两个基本点很简单,一个叫修心,一个叫开智。修心、开智就是学国学的两个基本点。我们现代人学国学究竟是为什么?一个是为了修心,第二为了开智慧。修心,是天地之心。那天地的心是什么?我的初步理解,但不一定对,是天地的本质,以及天地运行的规律。就是最重要的那个东西,一个人,按照我们的中医来说,人的心是最重要的,在五脏里面心是最重要的。“心为君主之官”,是一个皇帝。一个天地当中,那个最重要的就是天地的一颗心,你要找到。这个天地是说的人为生民立命。按照《周易》的说法,我们人一生下来,我们的灵魂就在外面游荡,叫游魂。学了国学、学了周易、学了儒释道,我们的灵魂就回来吧,回来吧,叫归魂卦。京房易里面分了8个宫,64卦分了8个宫,最后面两个:一个叫游魂卦,一个叫归魂卦。那归魂是什么意思?就是立命。我们找到自己的心没有?我们的命立住没有?学了国学,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宿,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我认为张载张横渠这位张夫子说得太好了,不愧是我的祖先。可是根据我的考证,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伏羲的后代。一会儿我要说伏羲的后代。我们这些人既然是我们古圣先贤,他们的后代,炎黄的子孙,伏羲的后代,所以我们就有这样的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往圣”,我刚才说了,这些人都是“往圣”。继承他们的绝学,他们的学术快要中断了。尤其是近代,经过了三次大地震,快要中断了。然后“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太好了。这是什么意思,明白吗?按我的理解,这就是说将来世界的走向、文化走向,必定是以中华文化为主导的。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必定是以中华文化为主导。如果是以西方二元对立的文化为主导的话,就会怎么样?很简单,地球就报销了。地球非常脆弱,我们只有一个母亲,一个地球,只要甩一两个原子弹就完了。我们跟西方的那种二元对立,我有一个图来表示。是什么图呢?就是一张黑白分明的图,就是这种思维方式。一会儿你们如果有不同意见,我们可以讨论。总而言之,只有我们中华文化,可以为万世开出太平。中华文化主要是两个目的,就是学国学,学中华文化的目的,一个是修心。修心分三个层面:第一要修民族的心,也就是建立一个民族的信仰。我们中国当代最大的危机就是信仰的危机。信仰危机最大的表现,就是信仰的多元与信仰的缺失。那我们应该信什么?我认为就是要信以易为统领的儒道佛的那些精髓的东西。这是修一个民族的心。对于我们在座的老板来说,我们有的企业家对我们老板来说呢,修的是企业的心,要修一个企业的心。企业的心是什么?就是企业的一种凝聚力和创造。因为这也是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里讲过,文化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然后要修个人的心这三个层面,最后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学了国学能够修心,修了心之后,至少按照我的说法,能有三个“不会”。第一,不会自杀,绝对不会自杀,你学了国学不会自杀。第二,不会郁闷。第三,不会痴呆。但是有的人不服气,于丹在电视上讲《论语》,于丹讲《论语》讲得非常好,讲得不错,讲得比我好多了。她的一个研究生自杀了,真的不是传说。我一着急,把我的十几个博士生召集起来,我说于丹的研究生前天自杀了,他们哈哈大笑。我说你们笑什么?老师,你是不是怕我们自杀?我说对了,不要给国学丢脸,因为我说过,学国学绝对不会自杀。昨天我在清华讲,清华有一个人就问我,他说张老师,为什么王国维自杀了?王国维不是学国学的,我说那是他要自杀给你看,他死给你看,真的。他就是为了一种文化的堕落、文化的衰落或者说文化的地震。他就要以他的生命来献给你们看。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所以他就在昆明湖自杀了嘛。我每一次到昆明湖,我都绕着(昆明湖)旁边走,我说这个王国维,静安先生从哪里跳下去的呢?居然没有一块碑。应该树立一块碑,叫国学大师静安先生殉难处。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你学会了国学,掌握了儒释道,以易为统领的一线串起来儒释道的精髓,你就很开心了,非常地快乐。我们人来到这个世上,按照佛家的说法叫呼吸之间,就没了。那你弄得那么痛苦干嘛?我原来是搞考据的,我是章黄学派传人,章黄学派的。《说文解字》我是通读的。《说文解字》9353个字,重文1163个,通读不是大徐本,是段玉裁的注,那就苦不堪言,所以我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大辞典,是1992年。当时人家说张其成70多岁。你们现在看我多大岁数?还可以吧,也差不多70,但是比70要年轻一些是吧?越活越年轻,为什么?学国学,学得当然还没有学好。真的,你学了国学,真的可以开心、修心,修个人的心,第一,不会自杀;第二,不会郁闷,学了之后不会郁闷;第三,不会痴呆。所谓不会痴呆是什么?是我讲的下面一个,叫开智,开启智慧。什么意思呢?国学的思维,如果按照一项诺贝尔研究成果来说,人分左脑和右脑。左脑主管的是逻辑思维、语言思维、理性的思维、科学的思维。那么右脑呢,主管的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体悟思维、灵感思维。如果按照这个研究成果,我们说我们的国学主要的是右脑思维。它是图像、形象的思维。这就是我们国学。

它的根,不就是伏羲八卦嘛。那个八卦就是一种形象。它更强调的是直觉、体悟、灵感,是这些东西。那么按照西方的科学研究,人是分有意识和潜意识。那么潜意识呢,主要是在右脑。那么你学了国学,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好多老板一听国学课,他们为什么越听越喜欢呢?因为他的左脑思维越来越发达了。按照我的话来说,你两条腿,有一条腿太粗太粗了。哪条腿?左腿还是右腿?对了,聪明,右腿太粗了。为什么右腿?因为左脑管的是右腿,太粗太粗了,而另外一条腿,右脑思维太欠缺了。也就是说,左腿太细太细了,所以我们学了这个,不是说否定西方的,绝对不是,那叫井底之蛙。我是井底之蛙吗?不会的。我学了五个大学,所以我越学越笨,怎么样?左脑思维不行,所以学了这个,能开启我们的智慧。智慧主要是在右脑。我认为如果按照这个研究来说,那么这种右脑的智慧一开启之后,就改变了我们的一种思维的方式。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他说按照形式逻辑是带不来发明创造的。1加1等于2,1加1永远等于2。

而要用什么呢?用那些形象的思维,用那些直觉、体悟的思维,这往往能带来发明创造。所以国学有助于我们开启智慧。所以这样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安身立命,都达到了内圣外王。好,说了两个问题了,一个是什么是国学,一个是为什么学国学。什么是国学?一个中心、三个代表。为什么学国学?两个基本点。为什么我这么说呢?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刚才我说了,实际上我们所有中国人都是伏羲氏的后代。因为伏羲氏在炎黄之前。黄帝距今五千年,那么伏羲氏距今多少呢?当然,这个历史上还在考证。有人说六千多年,有人说七千年。我认为可能差不多七千年吧。因为那个大地湾遣址,就是甘肃秦安有一个大地湾遣址,那里的文化基本上就是伏羲文化了。因为伏羲氏就诞生在甘肃天水,这是历史传说。当然,是不是有,是不是真的?你们说是不是真的?伏羲氏,七千年以前伏羲氏,他有十大功德。

三圣与周易

◇  伏羲氏——作八卦

◇  周文王——演六十四卦:《易经》

◇  孔夫子——作十翼 :《易传》

其中有一个最最最重要的功德,那就是作八卦。请问是不是真的?真的。但是回答得不响亮。真的还是假的?是有还是没有?有。好,有没有说没有的?有,那你拿出来,出土文物拿出来看。这个没有。我们现在发现的有一件最早的文物,是2005年5月12号发现的。在哪里呢?在河南淮阳。

李学勤教授他就认为,那上面刻了一个符号,那就是离卦,周易八卦里边的一个卦——离卦。用碳14检测发现,距今4500年不到7000年,甚至于还不到5000年。那么究竟有还是没有?学国学,周易叫“闻思修”。你现在在听我说,说了之后,我说的可能全是错的,所以你要思考。思考了之后,要修,要立即去做。这才叫学国学。那么究竟是对还是错?这个问题实际上我说了,大家来用你们的智慧想一想,来回答一下是有还是没有?伏羲氏作八卦,这个传说是有?还是没有?有。你要是按照现在科学来说,它也拿不出来。7000年哪有呢?那你要说没有,我们在座的还是不错,大概是可能有一点胆怯。我要说没有,你又一下说有了是吧。怎么回答?你说有这种回答,这种人肯定是有信仰的人,他们是幸福的人,是快乐的人,或者至少是可以幸福的人,可以快乐的人。那么我们还有一些人回答没有,但是悄悄地回答。但没有,我认为不要回答没有。为什么?说不定明天从哪里挖出一个来,它就有了呢。所以对古人的东西千万不要说没有。那你说我也不能说有,我没看到,我也不能说有,所以怎么回答?很简单。怎么回答?不知道。聪明啊。孔夫子就赞美你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那就叫智慧。但是,千万不要说没有。我们现在可悲的就是,我们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去较真,较真伏羲氏。你说伏羲氏作八卦,伏羲氏有吗?有,你拿出来。好多人还做考据,那是需要的。学术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是我们说伏羲氏这个人究竟什么样子,我想再考个几千年,估计也难搞清楚。可是,我们中国人不能没有一个文化符号,不能没有一个信仰。在伏羲的大旗帜下,就可以把全中国人统一起来。你看, 黄帝也可以,黄帝这个旗帜也是非常响的。可是你要注意,黄帝不是还杀了蚩尤吗?蚩尤的后代在哪里?在海南。他们家人听说你是黄帝的后人,他跟你拼命啊。是不是?可是伏羲氏不是这样。伏羲氏这面大旗,这个文化符号,它可以把各民族包括我们汉族人统一起来,所以我们都是伏羲氏的后代。因为伏羲氏创立了第一个姓氏。我们姓什么姓什么,中国人不能没有姓的吧。那没有姓的,那你除外,都是有姓的。第一个发明姓氏的,据说就是伏羲氏。伏羲氏自己姓什么呢?姓风,大风的风。风就是天下一条虫,虫就是龙,所以伏羲氏是龙,是龙图腾的一种象征。伏羲氏十大功德里面最重要的功德是什么呢?很简单,作八卦,伏羲氏作八卦,这个《史记》里也记载,《汉书》里也记载,《周易》里更是这么记载的,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作了八卦就是这个样子。我有一个观点,自从伏羲氏作了八卦,于是就有了中国文化。所以说我们的国学博大精深,那最基本的就是它最原创性的就是这套符号系统,叫八卦系统。但这个八卦有还是没有?这个问题我已经说了,你就把它当作有就可以了。一种信仰,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意思。那么,这套八卦,可我现在就经常觉得很悲哀。因为我去新浪网、搜狐网上面做网上大讲堂,网上直播。这个网站上还有一些其他的门户网站上都有一个栏目,这个栏目的名字叫八卦。我点开一看,八卦新闻,所以八卦变成了一种什么了?这八卦新闻什么意思我不懂。我请教你们什么叫八卦新闻?一些编造的、乱七八糟的、还带一点色情的男女关系,那些东西,可能是吧。真是欲哭无泪。

还有一些人把八卦当作是封建迷信。可是我们想一想我们的邻国——韩国,它将八卦当中的四个卦,再加上太极图作为它的国旗。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国旗是这个国家精神的最高象征。你要对这个国家进行抗议很简单,把它国旗给烧了,这是最重的一种抗议方式。人家韩国把八卦当作国旗,我们中国人把八卦当作封建迷信,当作八卦新闻,你说这不是地震吗?所以我们中国,我刚才讲了,最大的危机就是信仰的危机。没有信仰了,他不知道信什么了。我好多国外的朋友就说了,我不怕你们中国经济飞速发达,我最怕你们中国人没有信仰。十几亿人都没有信仰,他就可以无恶不作,他就没有羞耻感,这是最可怕的。这种地震是文化的地震,是心灵的地震,是没有找到我们的命,没有找到我们的心。你说我们不知道它,可以吗?不可以,作为一个中国人绝对不可以。我是被我们北京市奥组委选为中医名家讲师团六位之一。这六位都是70多岁了,包括我。我上个礼拜在北京工业大学讲,讲中医文化。我一看,真是。当时我不好说,我只是说了这句。因为都是奥运志愿者嘛。我说,靠我们在座的各位,在奥运会上传播中华文化,真是难为你们了,那完全没有中国人的心啊。所以现在这个社会缺心、缺魂,也就是缺文化,文化就是心,是魂,也就没有一个精神支柱,没有一个精神信仰,多可悲呀。我们要信什么?我认为,首先要信这套符号,你把它搞清楚就行了。那后来的儒家和道家,你看,按照我的说法,因为《易经》它是易以道阴阳。这是《庄子》里面的话。这句话说得很好。周易自己是这么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易道。易道是什么意思?就是阴阳,所以说很简单。如果说中国文化,我们的国学用两个字来概括,是哪两个字呢?“阴阳”。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个什么字呢?“易”。很好。这被我带上钩了,被我带上路了。就是“和”,当然“易”字充分体现了“和”,就是阴阳之和,这说得很好。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看,我说了中国传统文化到汉代以后主要是三足鼎立。我们佛家暂且不说,因为佛家还是比较复杂一些。我们就说这两家,一家是儒,一家是道。我们来看一看,儒和道这两家如果用一个太极图来表示的话,它就是在这个太极图里面。,这个太极图,一个黑的部分,一个白的部分,也可以形象地把它看成两条鱼。白鱼跟黑鱼揪在一起互揪,阴阳鱼互揪。白鱼里面有一只黑眼睛,黑鱼里面有一只白眼睛。这很有意思。这个就是我们中华文化,我们国学的一种最重要的精神和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我把它看成是源精神与源思维。这是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地方。那么请问:白鱼是儒家还是道家?儒家。对了。黑鱼呢?道家。儒家和道家是不是截然分开的呢?当然不是。是怎么样?白当中有黑,黑当中有白。所以这张图,大家发现了没有?漂亮不漂亮这张图?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一张图。当然关于这张图究竟是怎么来的?它的来源如何?我专门写了一本书《易图探秘》。这里我不做学术性的论述,我只想说明的是,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所以大家可以放心。我刚才说了一句话,世界的未来,一定要以中国文化为主导。我刚才说了,是吧?但是不是说排斥西方文化。为什么?大家来看,如果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较而言,请问哪一个是白鱼,哪一个是黑鱼?聪明,白的当然是西方文化。因为西方文化是一种强势的文化、偏向于阳刚的文化,就跟我们比较而言。而我们呢,是偏于黑的。没有问题,跟它两个相比。所以这个阴阳是可以无穷无尽地分下去的。那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和西方文化也是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可是西方文化,当然,西方文化非常复杂,我说的是占主流的这种文化,它是排斥我们东方文化的。举个例子。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塞缪尔·亨廷顿的一篇文章叫《两种文明的冲突》。很简单,他就是把基督教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基督教文明和我们儒教、伊斯兰教文明是冲突的。在他看来,都是冲突,都是对立的。可是我们不是。我们可以融合它,好的东西一定要吸收,所以我希望大家,当然一两个小时这么讲了之后,肯定还没有太多的感觉。希望大家再来看一看我们的国学,这种文化将来肯定要在世界上占主导。那么儒家和道家这两家实际上是互补的,是互动的。其中它们至少都说了一个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我刚才说的,如果国学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一个什么字?“和”。你看,它们都强调“和”。好多人说“和”是儒家的,道家没讲“和”。儒家里讲“和”太多了。《论语》里讲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是讲“和”的。

这个是儒家讲得非常充分的。道家没讲“和”,错。道家怎么没讲“和”?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叫“和”。都是讲“和”,而且都讲“中和”都讲“中”。“多言术穷,不如守中”,“中气以为和”。“中气”我们通行本是“冲气”,马王堆帛书本是“中气”,要“守中”,守中道。我们为什么叫中国人?“守中”守中道。为什么叫中医?好多人说,那是中国的医学。错,什么中国的医学?那现在的医学是中医占主导,还是西医占主导?中医是什么?中和的医学。《黄帝内经》第一篇第一段上面就说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和的医学。我为什么把医家要拎出来讲?因为你看,儒家偏向于讲阳,道家偏向于讲阴。请注意,绝对不是说我只讲阳,不讲阴,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是太极图。而医家,中医是什么?它是在守中,在阴阳和合。所以中医看病是这样,一个人怎么有病?阴阳不和,怎么治病?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呢,阴阳调和,说得很简单吧。但是请大家务必要注意,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于真理。按照我的话来说,我们的国学,它的大智慧就在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叫智慧。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那叫知识。

学国学不是学知识,是学一种大智慧。国学里面,这两家是最重要的。当然还再加个佛家嘛,三家。再加一家呢,就医家。但是我呢,喜欢把易给抽出来,超越出来。因为易家它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我跟好多人打仗,原来我也喜欢打仗。现在好了,现在我不打了。你说得都对,我都错,不就完了嘛。有什么打头呢,是吧,好多人就争。一开始说,周易一般的说法是儒家五经之首。儒家五经的第一经就是易嘛,易、书、诗、礼、春秋。《易经》是第一经。在《四库全书》里经史子集,经里面的第一套那么多书,据不完全统计,在1911年以前,易学的书有2028种,这还是现存的,那还有大量流失的,收得还不全,就这么多书,这是易学的。那么我把它当作什么呢?传统上是把它当作儒家的经典,第一经典,《易经》为五经之首。道家讲三本书:易、老、庄,称为三玄之一,三本玄妙的书。所以儒家也争它,道家也争它。我有一个基本观点,《易经》究竟是哪一家?《易经》就独成一家,因为它最早是从伏羲氏(开始)。

国学经典

◇  易学:《周易》

◇  儒家:《论语》

◇  道家:《老子》

◇  禅宗:《六祖坛经》

◇  医家:《黄帝内经》

伏羲氏作八卦。按照《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叫做“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经过了三位圣人伏羲氏、周文王、孔夫子,三个古代上古、中古、下古,所以它形成是最早的。老子和孔子是生于什么时间?公元前500年左右,老子生于公元前585年2月15日,孔夫子生于公元前551年8月27日,阳历9月28日,所以这一天马上,你看,你别笑,马上要成为教师节。当然,他要真不承认我也没办法。但是我还有一个提议,一定要把这一天定名为圣诞节。那你说12月25呢,那是耶诞节。我想我这辈子活着也没希望,但是教师节很快就有希望了。这个就是儒家。那《周易》这本书到底是道家,还是儒家呢?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既是儒家,也是道家,儒道互补,它是一个过程。最早,你看从八卦来说,如果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当然我们相信它是真实的,是伏羲氏造的,这是源头吧,是一个根吧,中国文化的根吧。然后呢,到了周文王作六十四卦的时候,周文王他的儿子周武王后来把商纣王推翻。推翻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5日。那他肯定是在公元前一千年以前,也就是距今三千年以前作的。而孔子、老子那是2500年以前,当然它得早,早期的,是不是?所以我认为这是没有大问题的。好多人较真,学术界怎么办呢?他要为这个来吃饭,要来争,那也是必要的。学术问题一定要去研究,但是我们信仰问题、文化的问题,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更加重要,所以我现在有一点改了。我原来就是搞考据,现在我要传播文化。我希望我的传播还是有一点用途,所以我把它拎出来了叫易家。因此我说,国学实际上要读五本书。不瞒你们说,本人也是大学图书馆馆长。我的祖先厉害,他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我认为孔子夫子是什么?所以我们搞图书的特自豪。能不能这么叫孔夫子——第一位国家级的图书整理员?他第一次整理六经,删定六经,所以是很自豪。所以,我作为一个大学图书馆馆长,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书千万不要多看,一定要看经典,你看后边解经典的书,当然也可以参考,一定要看经典,经典是永恒的。你看我们这个经典流传了几千年。你比比现在好多是快餐似的那些书,我认为不看也罢,还有好多书的作者都不敢露脸的,那些书你们还敢看,好多人,我的叔叔阿姨们一定要注意,这些东西千万不要多去看。你至少就这个人名啊,看一看、翻一翻它的作者简介,他是研究这个东西的,你才能看。要看五部经典,国学五经,我认为第一《易经》,就是周易。第二《论语》。第三《老子》,也就是《道德经》。第四《六祖坛经》,那是中国佛教的代表,禅宗的。佛教只有一部叫经的,在中国的佛教,我们中国人写的佛学书不能叫经,只有释迦牟尼(写的)才能叫经,所以我们只有一部叫《六祖坛经》。第五部《黄帝内经》,。简单地说一说,因为我们在后面还有一个话题叫做与管理,是吧,但是我们在座的好像来的企业家还不太多,主要是它对人生的意义,就这些国学对人生的意义,总的来说是什么呢?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是阴阳。我们再回到这张图上来看一看,一个主要崇尚阳刚的精神,一个主要崇尚阴柔的精神。按照《周易》的话来说,一个是乾卦,一个是坤卦。乾卦里面可以总结出四个字,据说是孔夫子作的《易传》里面总结的《象传》说的,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儒家那种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种刚毅的精神、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偏于阳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这个词也是出自于《周易》,叫“与时偕行” 。周易的第三爻,乾卦第三爻,那这个就是儒家的精神,所以你看,我们的孔夫子这一生实际上就给我们,他的一生的那种历程,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历程。孔夫子说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3岁孔夫子去世了。这里面有一个最关键的点在哪里?大家思考过吗?所以说我们的圣人他走过的历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走过的历程,这是没有问题的。那你看“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十五岁而志于学,这是什么意思?一般的理解,包括有的讲《论语》讲得很好的(人)也都是这么理解,十五岁而立志于学习,那是完蛋了,那孔子肯定是弱智。你想一想,按照现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人的记忆力最佳年龄是13岁以前,15岁是过了,13岁、15岁再来立志于学习,就说明他15岁之前没有好好学习,错过了人生记忆力的最佳年龄段。而你要知道,古代的这些学问,那些经典东西至少都要背下来的。那你过了15岁再来立志发奋学习,肯定是背不下来。我们说不是这样,实际上你考察一下我们的孔夫子,他是15岁才来立志学习的吗?当然不是。他3岁失去父亲以后,他母亲带着他。那他那个时候,他自己说“吾少也贱,多重鄙事”。 然后,那个时候就刻苦学习了嘛。那“十有五而志于学”什么意思?这点太重要。什么意思?而立志于什么?“学”。

这个“学”什么意思?立志于为学。古代这个“学”原来有一种说法,在《周礼》里面记载,就是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8岁入小学,后来就有一门课,我是学小学出身的,你肯定说我也是学小学,你不是。小学叫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这叫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叫小学。我是学小学的,章黄学派就是学小学的。那么十五而志于学,这学的是大学。大家都知道有一篇叫《大学》,四书里面有一本叫《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跟道串在一起的。那它这是什么意思?这点太重要了,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孔夫子在15岁的时候,他就立下了这个大的志愿,就像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一坐下去,他就发了一个大宏愿:我这一坐下去,一定要证得摆脱人间之苦的方法,否则的话,我就是粉身碎骨,我也不起坐了。我们孔夫子也是如此。他15岁的时候立下了一个大志愿:我这一辈子不干别的,我就“志于学”,也就是说立志于为学传道。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孔夫子在15岁就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我经常问:我们在坐的找到了没有?我们自己找到了没有?我经常问那些企业家:我们找到了没有?我就来作这个企业,我要作成几个亿,几十个亿。那是不是一个终极目标?那不是。所以在我看来,我们作一个企业,当然,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但这不是终极目的。企业的终极目的是使得企业的所有的人都实现他的价值,都有幸福感、快乐感,这是他的终极目的。那这个可能跟钱有关系,可能跟钱没有关系。那就是要修心,要向我们的孔夫子学习,你绝对不会痛苦,所以我不是说了嘛,这就快乐。他15岁就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所以这也就是什么意思?我这一辈子是为这个而生,为这个而死,我管它这一路上我是成是败,当然成功最好,不成功也没关系,我反正在做这个事。大家找到了没有?你想想,闻思修啊,自己找到没有?你这一辈子来干嘛的?这个问题你想好了,你一切都想通了,你是为这个而来。然后呢,二十岁没说,二十而冠,按照古代的礼仪二十岁成年。二十岁成年,请注意,那是生理的年龄,成人了。可是孔夫子后来又说了“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是什么?好多人说三十岁结婚了。那不是。孔夫子哪能三十岁结婚,有那么晚吗?没有。有人说:三十岁而建功立业了,事业上有了大发展了。这个呢,严格地说倒也不错。因为孔夫子也就在三十左右授徒,就是开始教学生了。所以说教师节马上要定为9月28日,因为他是第一个老师?错。他不是第一个老师,他前面有官学,他是第一个民办教师,第一个私人授徒的,大家要交学费,给他交就行了,十条腊肉,好。孔夫子三十而立,好像表面上看是指他三十岁开始授徒了,事业成功了,立起来了。其实大家想一想:他怎么能到三十岁的时候再来授徒教学呢?那最重要的是什么立起来了?是他的精神立起来了。他有一种独立的精神,这样才可以去授学。不像现在有的人今天看了两本书,明天就哇啦哇啦能去跟别人说,他自己还没有悟道呢。就像我一样,我也没悟道,现在就哇啦哇啦地说,所以我是最没有智慧的人。这是谁说我的?你知道吗?谁说我是最笨的人?谁说的?我的祖先——老子说的。老子说:“言者不知,知者不言”,所以你们都是大智者,我在夸夸其谈,所以我是最没智慧的人。

那我们的孔夫子呢,他是悟道了之后,开始在三十岁精神独立了,所以他传授给学生。然后“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张载不是说“为天地立心”,天命也可以叫天心,这是一个意思。命就是心,或者叫性,心性,就是最本源的、最本质的东西。孔夫子是五十岁找到了天命,知天命。他十五岁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然后那个时候就逐渐地悟得了人道。然后到五十岁,他又知道天道了。为什么他知道天道?读《易经》。孔夫子读了《易经》之后,突然一下悟道。这个是历史书记载的,说孔子是什么呀?《论语》里自己也这么记载,他是这么说的:“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岁学《易经》,从此之后没有大的过错。五十岁读《易经》,他下了一个什么功夫呢?叫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呀?就是把那个书,那个时候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的,竹简要用牛皮绳串起来,就是串起来的牛皮绳叫“韦”,用韦编起来的叫“韦编”。那个书都三绝,多次地断掉。“三”代表多次地断掉。你看他下了多大的功夫,就连我们孔夫子他也下了这么大的功夫。突然有一天读懂了,《易经》原来不是讲算命的,是讲天命的。就像我上一次在搜狐网作直播的时候我讲的,周易不是讲算命的,是讲改命的。周易就讲变,变变变,命是可以变的,而不是现在这些算命先生。所以我告诉你们,周易可不可以用来算命,当然可以。但是你就用这种方法可不可以?当然不可以。所以真理和谬误就相差0.0001毫米。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的孔夫子一下子从《易经》六十四卦、八卦一下子悟道了。这是讲一个天命,天命就是一个天道规律。当然这个天道规律也是人道规律,天人合一,也是人道的规律。于是他在五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人道也知道了,天道也知道了,这个时候才把他的那种学说,把他的道拿出去传播,五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周游列国14年,他拜访了6个国君。用一句话叫做什么?“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我们北大一位老师写了部书,叫《丧家狗》,犬不就是狗嘛。这是有一次孔子跟他的弟子们去传道的时候,跟他弟子们走散了。结果他的弟子就去打听,打听一个老先生,说老先生,你见到我老师了吗?那个老先生说:什么老师?是不是那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人啊?他的弟子很生气,回来之后,跟他老师讲了,老师,别人说你像条狗,一条找不到家的狗。孔子一听,哈哈大笑。孔子说,在对我所有的称呼中,就这个称呼最适合于我了,他就像找不到家的狗。他的家是什么?是精神的家园。他的精神家园,他的精神这套东西,人家不理他,6个国君都不睬他,有的还躲着他,即使跟他见了之后,也是应付他,那不就像丧家狗嘛。于是乎孔夫子在六十八岁的时候,回到了自己的家。所以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六十左右,所以叫“六十而耳顺”,耳朵顺,越骂他越好,这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我们人把自己彻底放下来之后,你就觉得太开心了,不要把自己当一回事。我有一句名言,张其成名言,叫做越要脸越没有脸,越不要脸越有脸。你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是道家的思想。所以儒道两家要合起来,合成什么?就像周易的“易”字,那个“易”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月。当然“易”字有两个写法:一个写法就像“蜥蜴”,我主编的《易学大辞典》,把十几个“易”字我都收进去了。我现在要给你考证的话,你肯定吓跑了。我简单告诉你,“易”上面是太阳,下面是月亮,太阳代表阳,月亮代表阴,阴阳和合就是这张太极图,组合在一起,多美啊!这张太极图跟你们看的太极图一样吗?仔细看一看,一样吗?都不一样。你们所见到的太极图是两个半圆所构成的图,或者左右或者上下两个半圆。这是两个半圆吗?不是。这是凹进去的,是吧?凹进去,这么伸进去。所以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你们所见到的太极图99.9%都是错的。只有这张图是唯一正确的太极图。当然眼睛画大了些,应该是真正的是这个图。这个图是非常讲究的,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的,这是跟八卦配在一起的。因为今天我就不讲八卦了,讲讲有一点难。简单就这个意思,它就是一个八卦的体现,每一个方位是一个卦,一共八个方位,是八个卦。那么我们儒家它要用卦来表示的就是乾卦,以乾卦为主,就是阳的这部分。阳的部分,乾卦在哪?在最上面,就阳的最多,你看白的最多,白的最多就是乾卦。正下面黑的最多,那就是坤卦。所以那个是道家的思想,是道家。然后这旁边呢两只眼睛是什么东西呀?也是两个卦,坎卦和离卦。这也就是说韩国国旗上选的4个卦,乾、坤、坎、离4个卦就够了。如果就这4个卦而言,我们说儒家强调的是乾坤,讲的问题都是用乾坤卦来表示的。

道家讲的是坎离,偏向于讲坎离卦,这是用4个卦来说。如果用2个卦来说呢,那就是乾和坤。那么道家偏向于讲坤,儒家偏向于讲乾,清清楚楚,中国文化一阴一阳,所以为什么说好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五种文明形态当中,唯独中华文化流传到今天呢?我认为就是因为一儒一道,一乾一坤,一阴一阳。如果只有一家会怎么样?所以现在好多我的师兄弟们有的人提出来儒教统领,要恢复儒教,那行吗?完蛋了,死定了。道教,完全地或者是道家思想统领一切,行吗?不行。儒道两家互补这才是中华大道、阴阳大道,你们说是不是?这样人才平衡。你不能光有阳性的,也不能光是阴性的。这是刚才我在采访的时候,我们记者在跟我采访的时候,我说了,我们的管理、我们的人生实际上是阴阳互补的,用两句话来说,叫做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内。这是人家评价曾国藩的两句话,我认为说得很好。“含刚强”就把刚强的东西,刚强是什么?是乾卦,阳刚的东西含在里面,含在哪个里面?含在柔里面,柔弱之中,含在柔弱里面,内在刚强,外在柔弱。“寓申韩于黄老之内”,申是申不害,韩是韩非子,也就是要把法家的东西蕴藏在黄老道家里面,这就是太极图。所以中国文化说来说去,就是一张太极图,所以我们要学儒家阳刚的精神,像孔夫子这一生当中这种自强不息,为了传播他的道,他这种奋进的精神,这就是阳刚的精神。同时我们还要学我这个老祖先老子的精神。这个老子,这头牛画得不对,这是别人画的,不是我画的,颜色搞错了,应该青牛嘛,青色,非常讲究。为什么是青色?为什么骑牛不骑马?孔夫子骑马,老子骑牛,为什么?太有道理了。因为我刚才不是说孔子是阳刚吗,是乾卦吗,乾为马,坤为牛。那为什么是青牛,不是黑牛?不是白牛?青色是东方,所以我们大家都会发现老子是在函谷关那里,函谷关的官兵一看一团紫气东来。这是特讲究的。你们去过少林寺吗?少林寺好多人都去过,但是你知道那个嵩山有三个建筑,不仅是少林寺,少林寺是佛家的,还有一个道教的叫什么?中岳庙。还有一个儒家的或者叫儒教。我是赞成把汉以后的儒家叫做儒教的,特殊的儒教而已。那么它有一个建筑叫什么?嵩阳书院。好,我问大家这三个建筑,儒、道、佛这三个建筑是排在一条线上,从东到西的一条线上,如果叫你安排的话,谁居中呢?谁摆在中间?谁?佛在中央,道在中央,儒在中央,都猜到了。哪一个在中央?我问你这三个位置,哪一个位置最重要?东边,西边和中央这三个方位,哪一个最重要?中央重要,所以我们叫中国嘛。我们叫党中央,我们不叫党上边,中央最重要,中央不占四方而统领四方,所以要中,所以中国人讲中。中国人太厉害了,大大地厉害。那么这个中央呢,那你说儒、道、佛这三家在中国历史上哪一家最重要?儒,这是没有问题的,对吧?历史上一般的,当然了,也有时候有偏差。但是总体上是儒家更重要,所以儒家在中央。因此嵩阳书院在中央。东边是什么?那剩下的道和佛,东边是道还是佛?是道。恭喜你答对了,为什么?紫气东来。那佛家就在西,为什么在西?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崇尚西方。

因此,我们的唐僧,《西游记》里写的特有意思。《西游记》这四个人,实际上是五个人,加上小白马,实际上是五个人,这五个人就是五行。他们这五个人都有缺点,而且缺点极大,可是一组合起来,那是太强的一个团队了。我经常跟他们讲管理,你得向《西游记》学习。我们唐僧他没有别的优点,是吧?一见了妖怪,他也辩不清是非,没有任何优点。但是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很简单,两个字“取经”,再加两个字“向西”。这就是一个董事长,一个最高领导者,你就把握这个方向,我不管你怎么样,我就是做,你再有什么诱惑,或者受到什么折磨,我就是取经,向西取经,认准一个方向。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就这一点上他是属于什么卦?就这一点,就是乾卦的。乾卦属金命的,目标力极强。那么我们的老子,我的这个祖先,跟我们孔夫子他做的就不一样了。当然,他整个的传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最后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史记》的记载叫“不知所之”,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当然有一种说法,但这种说法绝对是不承认的。那个中国人为了排斥佛教,而传出来的一个说法,说他往西走,往西走,最后一瞅,到了迦毗罗卫国,一投胎变成了释迦牟尼。但这个说法叫“老子化胡说”。这是在汉代一个说法,但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千万不能这么说,他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到哪去了?问你到哪去了?什么不知道,这个肯定知道。到哪去了?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去了。所以老子啊,我认为儒家的管理和道家的管理,所以说管理实际上两个字阴阳或者儒道或者乾坤。我认为儒家的那种管理方式,乾卦的那种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不断地去激进、进取这种精神,我认为作为我们企业家来说并不缺乏,对成功人士来说,也不缺乏。你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肯定就成功不了,是不是?所以我认为现在最缺的是什么?是道家的管理方式或者叫坤卦的管理方式或者叫坎卦?就是水,水性管理。这个水性管理是我们最需要的。

水性管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我这个字写得还行吧?这是用气在写的,上善若水,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你看上边写了吾祖老子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就是水。所以现在我们最缺的就是水性的管理。那对我们老百性来说,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要向水学习,这是最需要的。这个水它太重要了。我在我那个书里,把它分析了十条,就这个《大道之门》。因为老子就讲门,打开了这扇门,我是企图打开这扇门啊,所以我说这本书你们如果要看的话,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可能我的观点是错的。可是呢,可能会给你一些启发,启发出你的一个新的思想来。因为这是我的感悟,我写的是怎么来琢磨这个水的,我琢磨了半天,你看我这个人就好琢磨,就老在那静下心来慢慢琢磨琢磨,我发现水有十大特点,那可能还有十一、十二由你来补充。这些特点,如果每一点用在管理上,那就太精彩了,所以一定要向水学习。《老子》第八章上讲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以水就像道。如果说我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儒家的思想如果用一个字来表示,是什么字?如果用一个字来表示孔夫子的思想,就是“仁”。道家思想用一个字来表示,是什么字?“道”。老子就在讲“道”, 通篇在讲“道”。那什么是“道”?老子怕我们不懂,老子像这些圣人都非常慈悲的,他就怕我们不懂,所以他怎么办呢?打比喻说道就像水,这是一个比喻。第二,道就像婴儿。第三,道就像少女。这一比喻你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你明白了它,你才能再做管理,才能做好我们的人生。他说:它为什么是最高尚的?它就是处在众人都讨厌的地方,那个物就讨厌,我们人喜欢往高处走,不喜欢低处,就讨厌那个低处,水偏偏到低处去,这样就完了,这样它就战无不胜。你说是不是?所以一定要向道家学习。好多人老把自己当作了不起,你越觉得自己了不起,那你越是怎么样?你就越容易衰亡。所以我后来又琢磨出来,我又琢磨了好多好多。这是老子用水来作比喻。那个水,你看,我在琢磨了。这个水呀,它是最厉害的。石头能不能把水给斩断,水可以把石头给滴穿,但石头能不能把水斩断?不可能。你说三峡大坝不是把水挡住了吗?那是你赖着不走。等你一抽,这个水又怎么样?合起来了,天衣无缝地合起来了。所以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而它的力量在哪里呢?在那个柔性,在那个韧性,所以讲,以柔克刚。大家想一想,我们的管理,我们的管理,你也可以分为阳性的管理和阴性管理。阳性的管理呢,偏向于那些制度化的管理,需不需要?非常需要。我没说不需要。但是这个呢?有好多人说用法家的思想,需不需要?需要。但是你光用法家,你就完蛋了。同志们,尤其是老板们,法家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法家太可怕了。

但是,必要的制度是需要的。我认为,法是第一位的,是需要。但是你不能像法家那样太过分,叫“法、术、势”,法家到韩非子最后总结出三个字“法、术、势”。你完完全全按照那个去做,你这企业非垮不可,而且你这个老板非死无葬身之地。历史的教训就是如此。何必要向他学呢?但是必要的法律是需要的。我再强调一遍,不要说张先生说了不要法家了,不是这个意思。什么东西很简单,你明白吗?你光用儒家行不行?不行。光用法家行不行?不行。光用道家行不行?不行。你不用行不行?更不行。很简单,就在那个度,只要守中,你就什么都对了,一偏,你就错了。我刚才说过,真理和谬误就相差0.01毫米。那我们这些制度化的硬性的东西,我们从西方学习。西方有好多完备的东西,一定要向他学习。可是我们一定要增加一些阴柔的东西呀,要像水一样的东西呀。其实,老子给我们打了一个比喻,我就说怎么做管理,老子的管理。老子这个人因为是我的祖先,我跟他有一句话,就从管理上说有一句话,老子是一个伟大的“阴谋”家。一定要注意,“阴谋”打个引号。我是带有无限崇尚的心情来夸耀我这个老祖先的。你别看他说无为无为,大家都知道老子说无为,无为不就消极嘛,这错了。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是达到一个最高境界,什么都战胜不了他了。所以我说老子大大地狡猾。明白吗?不要觉得无为,无为在家睡大觉。无为什么意思?无为是按照自然规律来为,不要人为的去做,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所以老子的管理有最精彩的一句话,我认为这句话太精彩了,叫做“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我可以讲两个小时都讲不完。我在给他们讲管理的时候,我就给他分析为什么“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我问他们值多少钱?那为什么我要问这个话?因为我们曾经请世界第一CEO杰克·韦尔奇到我们中国来。据说那一天给他的报酬是100万美金。实际上他就讲了20分钟话,然后上午一个对话,下午一个对话,上午跟TCL老板对话,下午跟华润集团老板对话。那些话呢,我有朋友去听了。我说那他讲什么20分钟?他说就讲了一句话。我说什么话?做企业就是做游戏,这句话就是100万美金。那我问你,老子这句话值多少钱?我就问他们值多少钱?那是价值连城,无价之宝,几百亿美金也换不来。“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家来考虑琢磨,而且他这个用词我不能说,我一说口水就下来了。你不相信你看,“治大国若烹小鲜”,你看它启齿呼的这个字,这口水不就出来了吗。什么意思?人家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像烹饪一条小鱼儿一样。怎么烹的?你仔细琢磨。我那个书上大概也是写了琢磨出十几点来,否则的话老子白说了。在你看来这一钱不值了,是吧?那么多钱,你至少看了这句话,你赚了几百万了。按照这个来做,太美妙了。今天时间有限,“治大国若烹小鲜”让大家来分析的。我在讲课的时候,有的人说,我说怎么烹小鲜?他说那就反正我不会做饭,你们谁会烹小鲜烹一个小鱼儿怎样?要翻它,不能翻。我看有好多人说要翻,完蛋了,这碎掉了。我就从这一点上来看怎么做管理?怎么做管理?就这一点,什么意思?对,千万不能朝令夕改,不能随意地去翻动,去人为,这就叫“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个最充分的体现,就像这么来做,这才叫无为,而不是说在家睡大觉。那样你能治好一个国家吗?不可能的,你们仔细去琢磨,那句话的味道太足了,太好玩了。老子还说了要少,老子说了好多好多话,每句话在我看来都是那么地美妙。他说这个少,少是什么呀?老子说了“少则得,多则惑”,故“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要抓住那个“一”,“一”是最少的。零这个数字很晚才出现的。数字里面1、2、3、4、5、6、7、8、9、10, 1是最少,所以要少,要1。我们这有没有老板?有吧,教我们怎么做品牌,就这一句话,你说价值连城吧?我们现在做品牌,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要多。我这个品牌,我什么样的产品都用这个品牌,错了。大家考察一下世界前百位的品牌,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奔驰、宝马等等这些品牌都是单一品牌。一说肯德基你就知道是那个玩意。可口可乐就是那个玩意,你能说出别的吗?所以当这一个品牌如果它只代表,它能代表一个品味了,它的力量是最强的,所以越少越重要。这就是从八卦里得到的启发。因为这个时间太短,没有办法讲。本来我还要问你,哪一个男孩,哪一个女孩,我先问你一个吧,问你一个震卦,第四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 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中的那个震卦,那个两根线就是阴,那一根线就是阳。我问你它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属阳还是属阴?属阳就是男孩,属阴就是女孩,男孩还是女孩? 我有一次在北大讲课,给他们大学生讲课,我说震卦,男孩,女孩?前面坐了一个男生他说:是男孩。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这不很简单,你看这两个女的和一个男的在一起,那谁重要啊?我说你是不是在谈恋爱?他说对。是不是有两个女生在追你?他说对对对。所以发现,对了。男孩子越少越重要,不是越多越重要。所以我们说“少则得,多则惑”。老子就总结出来了,越少力量越强。我再问你,我们幸福,什么叫幸福?是不是得到东西越多越幸福?幸福不在得到的多,而在计较得少。我们老子都跟我们说了,他说这个房子,在一个房子里面叫“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是老子的原话,什么意思?我们盖一个房子开了窗,开了门,它的最大作用在哪里?这个房子的最大作用在哪里?在中间空的部分。你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房间里堆满了泥巴、石头,那这间房子还有什么用,一点用都没有,所以人越空也就越有收获。我们为什么有迷惑,或者现在叫困惑,或者有一个词,一个时髦的词语叫“郁闷”。为什么?就是因为可供选择的东西太多,自己找不到北了,你不就郁闷了么,迷失自己了。所以我刚才讲了,从孔子的一生,我们也悟出来了。孔夫子15岁就找到那个“一”了,他就找到了那个“少”,最少。我就这一辈子就干这个,管你怎么骂我,怎么说我,挺好,是不是?所以我们在老子、孔子这里去寻找智慧,在《周易》里面去寻找我们的大道、我们的人生,一定可以是一个健康的人生、快乐的人生、智慧的人生。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0月24日 14:23 , Processed in 0.1154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