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查看: 126081|回复: 8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读本】“和君国学”之国学读本一 讨论帖!欢迎跟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年8月19日 1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郭坤学 于 2015年8月20日 18:16 编辑

非常感谢各位前辈、同仁莅临此贴,为“国学读本一”落地提供宝贵的素材和建议。
您在平素阅读中读到任何商学与国学、哲学(中国哲学)相结合的文章,希望您能以跟帖形式将其分享与我们。
关于“国学读本一”组织上或内容上的任何建议,希望您能不吝提出。


以下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下“国学读本一”。

一、关于国学读本一在国学小组中的分工定位与职能目标。
1)分工定位:
  和君国学课题小组分为以下研究部门。
  1. 第一部分:方向(使命、愿景、定位、精神气质)
  2. 第二部分:组织(基金、构架、制度)
  3. 第三部分:主体(受众、讲师、义工)
  4. 第四部分:内容(产品形态、课程体系、读本体系、活动体系、咨询策划体系、器物)
       其中,读本体系:国学书单、国学读本一、国学读本二
  5. 第五部分:传播(学习方式、信息建设、传播体系)
  6. 第六部分:其它(全球化、生态建设)

2)职能目标:
    国学与商学的结合的文章为主。时间为1911年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鲜活文章。包括人物介绍、讲话或其他文章。(摘自课题说明二)
    总目标:国学与商学的结合,即借商学弘扬国学、为商学注入国学,将商学从术的层面提高到道的层面,使和君商学成为一门智慧之学。

3)具体请看和君国学论坛链接
【小组必读】“和君国学”课题说明二——课题小组第一次分工(正文底部新增链接)
  http://bbs.hejun.com/forum.php?m ... 9&fromuid=18239
(出处: 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二、关于国学读本一的框架与思路。
1)框架
    第一章  修身
    第二章  齐家
    第三章  兴业
    第四章  益天下
    此四者为读本的四个一级标题(暂定),每一章下面还要有数个二级标题(待讨论),接着是符合各个二级标题的数篇文章。
    【坤学师兄】关于修身,下面是否可以有:知势、立志、格局、读书、行路等二级标题?抛砖引玉。

2)思路(主要指素材的思路)
    要求:
    1. 让大家重视国学,除去偏见;了解国学;通过国学注入商业伦理;提升审美情趣,尤其中国文化之美,中式美。
    2.  这个文选不是给学者看的,不是给官员看的,而是给很多年轻人,给从商者看的。
    3. 风格上,通俗易懂,新鲜活泼,深入实际,但不失历史感和厚重感。
    4. 不能面面俱到,能引起心灵上的共鸣,让人们有所思考,足矣。
    案例:
    1. 玻璃大王曹德旺都在学习传统文化,这对企业家是一种现身说法。
    2. 习总欧洲演讲也力挺传统文化,这就是国势,我们诉诸权威,有偏见的企业家就不会轻视。
    3. 比如马云说了一段国学怎么好,合适的话也可选,诉诸权威。(借势)。
    4. 同仁堂创始人:他是中医,也是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儒生。同仁堂是一家企业,但对他来说,商业不过是悬壶济世的一种手段。
    5. 王明夫先生讲过一个家族财富的传承的课,就是结合历史讲的。家族财富传承,是现实问题和热点,先生给出的方案,其精神完全可以说是儒家的。
    6. 所谓润物无声,并非都是企业家谈国学,比方三度修炼中有篇文章,讲的是历史人物冯道的故事,虽然看上去跟商业无关,但这个故事对很多读者都有触动的。
   
    以上是我们早期讨论所得的一些思路及案例,希望能启发您的思维。
    当然素材并不限于国内,松下老总稻盛和夫的活法、利他之心,以及秋山木工对国学在治企之道中的重视都可为我所用。
    素材也不限于商界,政界、学界各界人士的商学国学之谈中也能提取出我们需要的素材。


三、关于国学读本一现阶段主要任务。
1)广泛搜集素材。集思广益,根据既定目标、现有标尺尽可能广泛地搜集素材;
2)完善选文标准。哪些素材能最终选入读本,需要在素材搜集中不断完善选文标准;
3)充实二级标题。在素材搜集中不断孵化出二级标题。
   
    备注:国学读本一现有一支六人的小队伍,我们将在平素积累与充分讨论中开展国学读本一的落地任务。六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希望各位前辈同仁能不吝赐教、贡献一己之力,咱们一起把国学读本一做实做好。



您能做什么?
    只要在您平素接触到任何国学与商学相结合的文章、演讲或践行,请您一定记得“国学读本一"的讨论帖需要您的分享。


   


2#
发表于 2015年8月20日 11:02 | 只看该作者
大讚!

目前能想到的也就是《論語與算盤》這一本書了,才疏學淺,真實不好意思。同時,我覺得按照要求,其實南師的一些書都符合上述要求。《傳習錄》也同樣。

大讚坤學師兄的“知势、立志、格局、读书、行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本來就是一回事兒。
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0日 14:41 | 只看该作者
郑刚阳 发表于 2015年8月20日 03:02
大讚!

目前能想到的也就是《論語與算盤》這一本書了,才疏學淺,真實不好意思。同時,我覺得按照要求, ...

感谢您的推荐,我们会去关注^^。关于齐家、兴业、益天下等篇章下面的二级标题,不知您有没有好的建议
4#
发表于 2015年8月20日 1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郭坤学 于 2015年8月20日 22:38 编辑

在和君商学愿景中,这样写道:

和君商学的最高理想是建树和君商学派。这个学派的精神:旨归是利益众生(佛),原理是道法自然(道),路径是内圣外王(儒),至高境界是九九归一、左右逢源、圆融会通,执一而牧天下。


关于该读本的落地,正如帖子中所说,现阶段三个事情:体例结构(细化二级标题)、选文标准、素材收集。

关于选文标准,之前讨论的思路,也基本上比较明确了。稍作补充:

1. 让大家重视国学,除去偏见;了解国学;通过国学注入商业伦理;借商学弘扬国学、为商学注入国学。提升审美情趣,尤其中国文化之美,中式美。

2.  这个文选不是给学者看的,不是给官员看的,而是给很多年轻人,给商业从业者看的。

3. 风格上,通俗易懂,新鲜活泼,深入实际,切合实用,但不失历史感和厚重感。

4. 不能面面俱到,能引起心灵上的共鸣,让人们有所思考,足矣。

5、国学与商学的结合的文章为主。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鲜活文章。包括人物介绍、讲话或其他文章。

6、素材并不限于国内,松下老总稻盛和夫的活法、利他之心,以及秋山木工对国学在治企之道中的重视都可为我所用。素材也不限于商界,政界、学界各界人士的商学国学之谈中也能提取出我们需要的素材。

案例:

1. 玻璃大王曹德旺都在学习传统文化,这对企业家是一种现身说法。

2. 习总欧洲演讲也力挺传统文化,这就是国势,我们诉诸权威,有偏见的企业家就不会轻视。

3. 比如马云说了一段国学怎么好,合适的话也可选,诉诸权威。

4. 同仁堂创始人:他是中医,也是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儒生。同仁堂是一家企业,但对他来说,商业不过是悬壶济世的一种手段。

5. 王明夫先生讲过一个家族财富的传承的课,就是结合历史讲的。家族财富传承,是现实问题和热点,先生给出的方案,其精神完全可以说是儒家的。

6. 所谓润物无声,并非都是企业家谈国学,比方三度修炼中有篇文章,讲的是历史人物冯道的故事,虽然看上去跟商业无关,但这个故事对很多读者都有触动的。
5#
发表于 2015年8月20日 1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郭坤学 于 2015年8月20日 19:38 编辑

玻璃大王曹德旺:佛商的人生


持戒行商30载,布施散财60亿。头顶“玻璃大王”、“慈善大王”两个光环的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董事长、中国首善曹德旺把人生当作一场修行,始终追求人格的完美,“人生借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步骤,最后达到般若(智慧),完成人生的轮回。”


2013年11月17日,由曹德旺捐建的福清市高山镇崇思寺将举行建成仪式,曹德旺希望崇思寺能为当地造福。在曹德旺看来,生活中的一切皆是佛理:做善事是布施;规范经营企业是持戒;忽略掉社会上一些因不理解他的言行而出现的负面声音甚至诽谤是忍辱;不断摸索使事业进步的方法是精进;追求人格完美以达般若波罗。


捐60亿是小善 为正是大善


布施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在曹德旺看来,财施仅是小善。


曹德旺的第一次捐赠是在1983年。当时他刚刚承包高山玻璃厂,还没赚到钱时,就应其小学老师的请求拿出2000块钱为母校添制了新课桌。从那次开始,他的善举就没有间断过,至今,曹德旺的捐赠已经累计超过60亿元。在中国慈善排行榜上,曹德旺在2010、2011两个年度身居榜首,并蝉联“中国首善”称号。


“捐款,我是出于一种共享的心态”。对于其每一次慷慨解囊或解危救急,曹德旺往往表现出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淡然,他很少主动去渲染他的义举给获助对象带来的改变。曹德旺认为慈善是财富第三次分配、调节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工具,“我希望带个头,引起企业家重视慈善事业,因为中国的事情应该由自己人来完成。”


然而,曹德旺又绝不是一个不计成本滥施善心的“老好人”。他特别注重调研,所参与的大部分慈善捐助工程,都亲自安排工程施工队,并时时现场监督工程项目的进展,以便将每一分钱落到实处,让他的捐助款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大效果。


在捐助西南五省抗旱项目上,他要求实施方中国扶贫基金会半年内必须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近10万农户手中,差错率不得超过1%,管理费不超过3%。这份被媒体誉为“史上最苛刻的捐款”的捐赠合同,给曹德旺打上了“既慷慨,又抠门”的慈善家标签。


最终,中国扶贫基金会顺利地完成了项目实施,树立了基金会的品牌,同时也为中国公益慈善界提供了一个超脱固定思维模式,求新求变,提高运转效率的经典案例。


“对有能量的人抠门,也是一种英雄本色”。曹德旺对扶贫基金会的“苛刻”不仅是为了让慈善更有效,同时,也是借此推动公益组织更加专业化。“关于基金会的管理费,我现在认为最重要的是花钱要透明,在这个前提下,合理就行,不管是3%还是10%,能经得起检验就好!”曹德旺认为,在公益慈善领域引入市场手段,让管理费比例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达到动态平衡。


对曹德旺而言,捐款再多也是小善,为正才是大善,福耀玻璃养活着1万5千人,上下游产业链加起来十几万人,即是“大善”。


正因如此,他捐出自己家族所持福耀集团3亿股股票(当时股价约合人民币35.49亿元),捐资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和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变革,藉此探索现代慈善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曹德旺说:“股捐是非常好的方式,既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又能为慈善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金,这是政府应该支持和鼓励的。成立河仁基金会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发展和创新慈善制度,定位就是要做民间的慈善智库。”


持戒行商 践行佛理


“市场经济就是条约经济,条约就是要讲求公正与公开。信息公开,是公正和建立信任的基本前提”,言及30多年的从商感悟,曹德旺最看重的是规范经营。


从1983年承包玻璃厂,到现在年销售近90亿元的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产品提供商,曹德旺始终把规范经营和企业社会责任放在重要位置。



尽管曹德旺之兄曹德淦曾出任福建省副省长,但是他很不习惯和政府打交道,他自称企业界的朋友不是很多,喜欢一个人打高尔夫,他也从不给官员送礼。曹德旺说,他从不做灰色地带生意,不捞快收入,一门心思做好汽车玻璃产业,替国家分忧,照章纳税。为了专门琢磨经营上的事儿,很多年里,他都拒绝出任董事长,只任总经理,董事长的位置则给了一位熟悉怎么与官场打交道的搭档。


在曹德旺身上,至今仍保留着一股商界人士身上罕见的率真之气。本色的个性,容易令人遵循内心真实的考虑,洞悉问题的真正根源,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也让曹德旺炼就了讲求实际的习惯,很多复杂的问题因而变得简单。


曹德旺坦言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父母,是父母让他养成了善良、正直等基本品格,他把基金会取名“河仁”,也是为了纪念父亲。除此之外,他还非常敬佩著名华侨、慈善家陈嘉庚和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他们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慈善理念曾给曹德旺很大的触动。


已迈过花甲之年的曹德旺,并没有停止用佛理指导他现实的人生。在他的办公室和豪宅的入口处,还各自陈列着一部特制的《金刚经》——长1米2,宽78公分,厚达12公分。


曹德旺相信,这么多年来,他的修功德行为,与他做企业的成功,冥冥中有一种关联。“功德做得越大,我感觉自己的企业也越成功。并不是真的有‘菩萨’在保佑你,而是佛教能够净化你的心灵,当你一心修行功德时,内心变得宁静、简单,怀有感恩的心态,这种心态会转移到生意的方方面面,变为做生意时的一种内心状态。”


曹德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于佛学,他始终保持着独立理解、独立领悟、独自修行的方式。他斥巨资兴建寺庙,却很少烧香许愿,“有时候我进寺院,出于对佛祖的敬重,也会烧香。但是我从来不求什么,我知道求也白求,根本不灵,一切都在你自己心中。你为什么去祈福烧香?因为你嫌自己不够富。你为什么嫌自己不够富?因为你有贪念。烧香烧不出佛理,烧不出平常心。”


让人生实现一个圆满的轮回


曹德旺的财富观是,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财富好像流水,留是留不住的,不必留给子女太多钱,应该留给他们智慧和修养。“你有能力就会有钱,没有能力,给你钱也会花光。”


曹德旺说他从不怕谁对他有非议,“我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我所做的事情,在中国企业家中凤毛麟角。我30几年创业,没有给任何一个官员送月饼,但每年我都会给员工送两盒月饼。如果想通过捐款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我可以花钱把CCTV的广告都包下来,但是捐款几十个亿,是赚不回来(影响)的。”


如今从福耀管理一线退下后的曹德旺,不必再时时刻刻操心公司的事务,其位于福州市郊占地6000平米的豪宅,完全依据曹德旺个人的建筑审美风格而建。但是曹德旺并不是一个享受安逸生活的人,“在这里(豪宅)我感觉不太自在,佛祖是在露天的菩提树下顿悟成佛的。我住这么好的房子干嘛?”


1991年,曹德旺看了一本弘一法师的自传,深受感染,想要出家。“早也一餐饭,晚也一餐饭,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这么辛苦为什么?我认为不值得,想不通”,后来,他明白修佛就是修自己,佛理就是哲学,一心向佛,也不一定必须出家。宗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迷信。中国的商帮文化,就是秉承佛家来的。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金刚经》的主题思想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今天非常富有,你今天非常落魄,那个美女很漂亮,这个都没有用,一切都是假的,随着时间流逝,一切都过去了。”


曹德旺穷过,然后借助智慧和机会享受到了财富能给予他的一切物质上的奖励。但如今,住在豪宅里的曹德旺,设想的并不是将财富留给下一代,或是创造一个百年家族老店。进入花甲之年后,在“获得”和“放下”之间,他越来越向后者倾斜,这不仅能使自己的人生实现一个圆满的超脱,他也是在亲身为中国慈善界摸索着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6#
发表于 2015年8月20日 19:36 | 只看该作者
童年“探险”国学  青年问道北大


2013年春天,少年时代已熟读《报任安书》、《出师表》的李克强,在57岁时接任大国总理。


“中华民族这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现在离民族复兴只有几步之遥,我们身上责任重大,必须往前走,必须勇于试,这是我们的责任所系。”他说。


李克强的读书生涯,起自童年时代的“探险”。而在幽昧之中为他燃灯烛照的,是“有实无名”的国学大家李诚。



李克强曾对人说,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安徽合肥那所拥挤嘈杂的大杂院,唯一神圣之处是拥有一座藏书近万册的图书馆。两间北房,书拥四壁,昏暗而寂静,与喧闹的院落形成反差,有些神秘。



李诚先生是安徽省文史馆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端坐桌前,手不释卷,日复一日。“当我是学童的时候,大约出于好奇,放学归来,曾有几次悄悄地溜进室内。”1997年刊发在《安徽日报》的追忆文章中,李克强谈及当年的“冒险”。


开始会被赶走,后来“李先生发现我只是在书橱边翻翻看看,并无越轨的举动,便允许我留在室内”。


这里本无一册儿童读物,许多又是线装书或旧版书,童年李克强虽不甚了了,却被那种书香四溢的氛围深深感染。


国学大师边洗脚边授业


李克强的父亲李奉三曾做过安徽凤阳县县长,后任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常与李诚谈文论道,相互唱和,李克强多次目睹父辈长谈吟诵的情景。


“文革”开始,停课闹革命的浪潮波及小学。每晚9时,李先生热气氤氲的脚盆边,失学的李克强开始了他真正的启蒙。《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还有唐诗,都是讲授内容。



即便是在二三十年后忆起,李克强对于当年李诚先生授业的情景仍然点滴在心:他“把脚放在一个不大的搪瓷盆中,不断有节奏地搓足,时而向盆中添上一点热水,时而用手揉脚板心上的涌泉穴。他做得不紧不慢,大约近一个钟点。就在这段时间里,他用平和的语调,时断时续地向我讲中国的国学,讲治学的方法,讲古今轶事……这种每天近一小时的讲解、谈论夹杂着议论,持续了近五年之久,几乎穿越了我的少年时代,但李先生的话似乎仍未讲完”。


在李克强的观察中,李诚先生并非是一个只为趣味而读书的人,在他内心深处,始终蕴藏着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犹如遗传基因,传续数千年,也时时闪现在少年李克强诵读的典籍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大求学:时代趋势的洞察者把握者


新观念、新工具、新技术——回溯青年李克强,他固然是时代转折的受益者,同时也展示了时代趋势的洞察者、把握者的风貌。


1977 年冬天那场高考,如破冰,如井喷,全国570 万青年,在紧急调用印刷《毛选》的纸张印成的试卷上,写下了改变命运的急切渴望。



后来回忆当年那场考试,李克强说,那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院校读书是不必付饭钱的。”只是他第二志愿的北大,却因优先招生将他揽入门下。


走进北大,“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为尊者不骄,待愚者不矜”的学风,更是给李克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时,李克强曾撰文谈及师道: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开会,会上发言人离题,季先生就用手指在大腿部不停地滑动——利用散碎时间复习外语单词。


当时李克强正在翻译一部英国法律专著,就向季先生请教一个英语古词,季先生当即作答,告诉他“可以先这样译”,第二天又详尽地向他解释了这个词的来由和含义。


李克强曾如此总结北大师道对他的影响——崇尚真理,执著追求,无所谓个人的体面和尊严;以平常心态对待学术之争、相左主见;看重知识的分量、真才实学,而非虚幻的光环。


22岁走进北大校门,李克强充满了对新兴观念的渴求,以及对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好奇。


法律系教师杨敦先至今清晰地记得,李克强经常思考立法和国家政制的互动。


同学陶景洲说,李克强虽然读的是法律系,但很早就对经济问题兴趣浓厚。“那时国门初开,同学中,应该说李克强是最早关注经济问题的。”


1979年,有门“国际商法”课程,几个同学跑到北京崇文门,去荣毅仁创办不久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实习,其中就有李克强;后来上“海商法”课程,李克强等人又去天津新港实地考察。“他可能认为学习经济法必须要懂经济,所以在图书馆借了不少经济和经济法的英文原著。”

其间,热心社会活动的李克强很快被选为法律系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


当时北大学生会学习香港一些高校学生会的制度,尝试创立了北大学生议会常代会,专门监督和制约学生会。常代会由每个系、每个年级推选一名代表参加,讨论和决定与学生有关的大事,是全校学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权力机构,被誉为“学生人大”。李克强担任过北大学生议会常代会主席。他的校友回忆说,李克强发言较多,见解尖锐深刻。


令同学难忘的,还有李克强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坚持。


基础教育断档的这批人,英语基础都很糟糕,有的同学怕麻烦申请了免修,但李克强非常勤奋,做了个小本,正面是一个英语单词,反面是中文解释,苦记硬背。“走在路上在背,上食堂吃饭排队时在背,外出坐公共汽车等车时也在背。”


李克强的英语水平很快提升,大三以后即可翻译英文原版的法律文献。


当年手捧小本子背单词的李克强一定没想到,英语除了帮助他与西方经典、新知无障碍接触,还有更多功用——在河南任省委书记时,某次会见外宾英语翻译迟到,会见照常进行,他同外宾问答自如;2011年访港,在港大演讲时用英文发言约两分钟,外媒好评迭次。

李克强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密切跟踪国际上最新的经济科技动态。他曾批示国务院研究部门,要求他们深入研究“国际产业链重组”、“包容性增长”等问题;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甫一问世,他马上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


今天能够查证到的有李克强署名的学术文章,最早的是与龚祥瑞合著的《法律工作的计算机化》,1983年中发表在《法学杂志》上,共5页。


李克强曾述及此文的缘起: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正开始涌动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并且向社会领域渗透,计算机也在与法律联姻。龚先生认为有必要向国内介绍这种动向,便草拟了一篇文章。他同时又以为,他的学生们,作为面向未来的一代,应该对此有更浓的兴趣。“因此,他把文稿交给了我,要求我作补充乃至删改。”


此前,李克强曾提交一篇论文《法治机器与社会的系统、信息及控制》,试图以现代控制论和系统论解释法学学科问题,被学校评为优秀论文。龚祥瑞评价:“它是把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新型科学方法运用到法学研究的一次尝试。”


在关注新技术、新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中,已经展现出李克强的超前和敏锐。


“社会科学化——科学向社会机体的全部毛孔进行全面渗透的纪元开始了。”文章结尾处这样判断,信心十足的语气似能让人想见李克强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
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0日 21:01 | 只看该作者
郭坤学 发表于 2015年8月20日 11:02
玻璃大王曹德旺:佛商的人生

       曹德旺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商人,正如他自己所相信的,这么多年来,他的修功德行为,与他做企业的成功,冥冥中有一种关联。“功德做得越大,我感觉自己的企业也越成功。并不是真的有‘菩萨’在保佑你,而是佛教能够净化你的心灵,当你一心修行功德时,内心变得宁静、简单,怀有感恩的心态,这种心态会转移到生意的方方面面,变为做生意时的一种内心状态。”这种朴素的因果观是为我们所信服的,但践行着鲜矣。
       当今的企业家都讲求一个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做大做强、永葆活力、细水流长的秘诀,这一精神从何处来?任凭任何一本经典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著作都不会真正传授你这一精神,而咱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却饱含着企业家精神的真谛。只是有一点, 物的世界直接、具化且易得,人们往往趋之若鹜;而大道无形,不易把握、难以坚持,人多望而生畏。“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统文化永远不能靠课堂习得,始终要靠个人自我修炼、领悟、践行。
       坤学师兄这篇文章分享得极好!
      
8#
发表于 2015年8月20日 22:02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个调查显示:美国100强的CEO的书柜有超过90%的书籍都和经济基本无关。那么,那些成功CEO都在读那类书籍?企业家焦虑的本质是什么?商业与哲学有何关联?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真的那么重要么?



以下为《冬吴相对论》精彩对话(节选),从梁冬与吴伯凡的对话中窥见这些现象及问题背后的深层根源。


那些成功CEO都在读那类书籍?


梁冬:有一个调查显示:美国100强的CEO的书柜有超过90%的书籍都和经济基本无关,这有些令人意外,本以为企业家对经济、管理、财务最有兴趣。而中国一家图书公司也发现,现在中国企业家越来越不喜欢看企业管理的书,反倒喜欢看宗教类、心灵类、哲学类的书,伯凡老师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吴伯凡:我是学哲学的,也研究过宗教,有一回我在深圳的游艇会见到一位老板,他说一直喜欢看我的宗教相关文章,一直想跟我聊一聊。其实,宗教与生意是相通的。按照商业的眼光来看,宗教就是一个投资回报。在中世纪,教会是拥有财产最多的组织,它在经营财产时必须要请那些与神职无关的人来做商业业务,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经理人。大家思量一下:我们在商学院学的那些东西到底跟一个企业关联度有多大?有很多杰出的企业家,他们不是读了商学院才成为老板,是因为做了老板才去商学院。


相反,宗教传统和商业传统的关联度很强,我举个例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在美国你要是借钱,如果你不是教会的人,你是借不到钱的,银行如果你不是一个信徒的话,他对你的个人品行没法评估,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组织为你担保。你发现美元里头有几个字:IN GOD WE TRUST(以上帝的名义我们信任这张纸),当然这有历史渊源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正如萨姆·沃尔顿所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纯而又纯的商业真理,所谓商业真理只是把那些古老的真理认真地全身心地运用在你的商业行为当中。沃尔玛秉承一个商业理念是什么?就是“己所欲,施于人”,他说你建一个商店时,你最想得到什么?对,是便宜,就是用最少的钱买更多的产品,这就是他的经营理念,是一个古老的真理,然后在这个商业里头全身心地去运用与践行。


企业家焦虑的本质是什么?


梁冬:那就是所谓的商业问题,其实只不过是人们真实问题在商业领域里面的某一些反映。那么,你觉得现代商人焦虑的本质是什么?他们最大的问题源头在哪里?


吴伯凡:作为一个企业家,大家关心的是商业问题,但如果往深层去,他的真实焦虑、真实困惑往往不是商业的,而是人类最基本的那些焦虑。


我自己有一个经验,跟企业家刚开始接触时,就会谈一些关于经营管理、品牌战略、系统流程的问题,接触深了以后,跟我谈得最多的是关于身心灵的问题,身体的健康、内心的健康、心智的健康和灵魂的健康,这是他们很关注的。


远大的总裁张跃说,他以前关注的是生意,现在关注的是生命。有一本书叫《人生下半场》,它讲的就是40岁以前大家关注的都是成功,40岁以后关注的是意义。这一点,我从跟张跃的谈话当中就能感觉出来。成功了又能怎样?当你什么都不太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真正缺的东西根本就没有解决,这就是关于身心灵的问题。当你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经营企业,把企业当成一个赚钱机器,不停从里头拿钱出来,这根本不能解决他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


商业与哲学有何关联?


梁冬:那么商业界到底应该关注什么样的话题。伯凡老师您是学哲学的,请您从哲学角度谈一谈商业问题。


吴伯凡:当别人问我说你是学哲学的,怎么跑来研究商业问题?我就给他举一个例子:著名的金融投资家索罗斯就是学哲学的,索罗斯在商务艺术馆出了好几本书都是哲学书。


我有一回跟一个在银行工作的高管谈到《道德经》时,引用了一句话,叫“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斯恶也”。当时他听了以后他就一愣,他说这个原意是什么?我跟他解释以后,他说这个道理实际上在金融业同样适用,在股票市场上人人都知道这是一支好股票的时候,它一定会害人的。如仁义道德,是很好的,天下都知道仁义道德是很好时,这就一定会出现很多的伪善,就是满嘴仁义道德。当天下都知道这个东西是很好的时候,一定会趋之若鹜,它就一定会变味。


数据真的那么重要么?


梁冬:在这个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您觉得数据对于一个企业家、领导者真的那么重要吗?


吴伯凡:数据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IBM对知识分为四级,最底层的叫数据,数据之上才能形成信息,它是经过提炼的数据;信息之上是知识,知识再往上是智慧。这是一个金字塔,数据很多,信息相对少一些,知识就更少,智慧最少。


我们在经营企业时,真的是一点都不缺乏数据、信息、知识,最缺乏的是智慧。所谓智慧它不是说对具体某事某物的一个技巧、技能,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十个人面对同样的商业机会及宏观经济态势,他做出的判断与决策是很不一样的,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他们看到了不同信息,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知识,而是他们头脑中的境界和洞察力,他们看事情的方式和处理事情的智慧不一样。


有一个人跟巴菲特差不多齐名,叫罗杰斯,他不是学金融出身,别人问他,杰出的投资家最重要的数字是什么?应该去读哪些书?


罗杰斯说,应该读两种书:一种是哲学,一种是文学。因为只有从这两种书里你能感受到人性是什么东西。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最终较量的不是那些谁都能写成书的投资技巧,最终是一种人性的较量,是你对人性的感知力与把握力,导致你的决策跟别人不一样,这就是你的高下。


作为一个经理人你要掌握的东西很多,但是千万别忘记了:智慧是比知识、比信息、比数据更重要的东西!


来源:冬吴聚友会
9#
发表于 2015年8月20日 22:16 | 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干部要学哪些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四大发明、四书五经,学习的力量在历史中传承。习近平主席酷爱学习,学习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自尊和自信,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他的讲话或文章以引经用典的亮丽风景吸引无数中外“粉丝”。他不仅自己爱好学习,更为关心干部学习,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他指出:“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他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那么,干部要学习哪些传统文化知识呢?

一、修身之道

修身,是指修身养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修养身心。比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等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就因为有这些执着的精神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新的执政考验,对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习近平非常重视干部的道德修养。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他还把“三严三实”作为干部改进作风的要求,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严以修身”。他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等来强调干部修身。

习近平同志还为干部阐述了修身立德的方法:“首先要重视反躬自省、自我批评”,“吾日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其次,要“遵纪守法、不碰底线”,“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最后,要“防微杜渐、不弃微末”,“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可以说习近平同志为干部崇德修身,既标注了的认识论,又标注了方法论。

二、廉政之道

习近平从严治党,重视廉政建设,举世点赞。早在《拜托贫困》一书中就写道:“廉政建设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如果我们不能承担起这种历史使命,我们就会失去民心,就会被敌人找到进攻的缺口”。他常引用“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公生明,廉生威”之类的传统廉政名言教育干部。

习近平还用传统文化阐明述干部保持廉洁的方法。首先做到“慎独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他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时指出“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引用“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其次,习近平强调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表率和带动作用”。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最后,党员干部要谨防“贪欲”之害。他在《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一文中引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

三、天人之道

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不熄,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理念,他希望干部汲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休养生息”等传统思想智慧。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中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些生动形象的论述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

四、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是一门关于认识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发掘人的智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的艺术。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并由此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用人之道”。这些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用人经验,是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在长期治国理政的用人实践中总结、积累、思考、归纳出来的,吸收与借鉴传统用人之道的理论精华,得到历史智慧的启迪与帮助,一方面能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修养,做到古为今用;另一方面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事半功倍,这对当代领导者来说,无疑是提高领导决策和用人水平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问题做了集中的阐述,在其他一些会议讲话中也多次谈到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等问题,其中同样引用了大量前人的理论精华来注解自己的观点。首先,人才工作对于执政至关重要,“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其次,对人才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再次,识别、选拔人才有一些标准:以德为先,“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有基层实践经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好学精神,“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五、法治之道

习近平向来重视依法治国,他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古代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的法治思想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这主要体现在商鞅的以法治国、刑无等级、法官独立、法治而不是权治、法大而不是权大、统治者和官员必须首先守法、法律符合国情民情、简明公开让民众充分了解等内容上。习近平引用了很多法家的经典来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他在《之江新语?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就引用“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他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引用“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习近平还引用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来阐述执法之道:“首先,领导干部要懂法,‘为官之义在于明法’。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明’也是让自己懂法,在内心拉一条底线。其次,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最后,领导干部执法时要公平正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六、民本之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放在现代社会,仍然一点不落伍。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北宋张横渠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都是民本思想。与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是一致的,我们应当继承、发扬这种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国学修养深厚,对此自有更深的体会。2007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先后写了《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等三篇文章,充分表达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如贤者所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习近平指出:“必须重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

习近平十八大以来的历次讲话中,“人民”都是最突出的关键词。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价值观念的当代价值,也是民本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对接。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多处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等等。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道家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中找到丰富的资源。老子所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不知有之、亲而誉之的善治和以百姓的态度为最高和最后的政治评价标准;孔子使民富庶教的思想,把广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治理国家贤治境界的思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和关于养老恤孤制度的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的思想;贾谊所说的国以民为本,国以民为命,国以民为力,国以民为功的思想等,都是滋养当下以民为本实践的宝贵思想资源。

七、义利之道

践行正确义利观的根本是辩证地处理好道义和利益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统一。义利之辨,是贯穿中国思想史的一个根本问题。义利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曾有过不同的诠释,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突出道义,强调义重于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义利观,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习近平对正确义利观的内涵作出过精辟论述。他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

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在韩国首尔大学的演讲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他指出:“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念,至今还是我们应该培养和践行的价值观念之一,对处于市场经济浪潮中干部来说意义更为明显。

习近平提醒全党:“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

http://news.ifeng.com/a/20150810/44390888_0.shtml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1日 12:16 | 只看该作者
企业家为什么要学历史?

经过三十年的筚路蓝缕,中国现代企业已经发展得颇具规模,同时诸多问题也浮出水面。例如家族企业接班人的甄选,股份制企业总经理与董事会的关系,传统行业是否应当主动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等,不胜枚举。很多企业管理者带着管理的困惑学习西方舶来的理论,付诸于实践时却常有无力感。他们还有另一种选择,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汲取中国式的管理智慧。中国企业管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需要从丰富的历史案例中获得灵感。

大道至理,鉴往知今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无数杰出的人物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在历史上书写了无比壮丽而又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得益于中国的史官文化,这些故事得以记录和传承,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如若能够学之一二,对企业管理将有很大借鉴意义。很多人都知道《资治通鉴》,北宋时由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不成,退居洛阳修此史书。这部书历史地位非常高,被誉为《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鸿篇巨制,但司马光最初目的很简单,就是把历史编撰成故事讲给皇帝听。中华帝国就像一个股份公司一样,皇帝是董事长,他怎么才能做好这个董事长呢?司马光认为皇帝得学一学历史的经验。

历史的深处所埋藏的不只是废墟故事,更有鉴往知今的大道至理。企业管理者读一读历史,对管理现代企业很有借鉴。例如,三个人一起创办公司,一起辛辛苦苦地打拼。公司做大后,就有了尊卑,也面临如何对待元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人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制度,叫“官以任能,爵以酬功”。官职给职业经理人,给有能力的人;爵位给元老,给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爵位还可以传承。

诸位来到“从历史看管理”这个项目,我们不为修身养性,不为交友,而是要学习一门技术,这门技术就叫“从历史看管理”。具体来讲,就是要去学习怎么样去管理企业,怎么样用人,怎么样去商战,怎么样传承企业,把历史技术应用到管理实践当中去。我们处于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古文功底又不够扎实,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精读二十四史。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请大师和专家来到课堂上,请他们来解读历史。北大的课堂是开放的,您可以不同意教授的观点,您可以分享独到的见解,我们欢迎各种观点的碰撞与争鸣。我们要以批判性思维来读历史,历史是一门社会科学而非意识形态。

读历史,知管理

企业内部是专制的,自上而下,等级森严。帝国与公司面临的共同核心问题是委托与代理的关系。董事长委托总经理管理公司,皇帝委托宰相治理国家。自秦汉以来,君权与相权就一直处于对立而统一的相互制衡中:君权强势时,宰相的权利空间就相应被挤压;君权势弱时,宰相的权利空间就相应扩张。皇帝可以把国家交给丞相,例如万历不临朝听政长达二十八年。也有雄主不信任丞相,削弱相权,亲自管理国家。明朝时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严令“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而清朝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他们的危机感很强,一方面处处显示其强大的控制力,一方面特别担心有人谋反。清朝亦没有设立宰相,军机大臣只有参议政事的权利,没有决策权利。实质上军机大臣就是一群高参,权利全部集中在皇帝手里。皇权与相权的对立统一,本质上在于二者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冲突。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华帝国需要处理的另一层复杂关系,企业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公司做到一定规模后,就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是以加盟店还是直营店的形式继续扩张?中央对地方如何管理,如何把握放权和监督的尺度,如何实现地方机构的内在制衡,这些都是中华帝国和大公司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

读历史,学做人

商场与战场的竞争最终都归结为人的竞争,历史故事当中蕴藏的做人哲学可以被企业的管理者活学活用。以清朝慈禧太后身边的宠臣李莲英和安德海为例,二人可以说是做人的一正一反两个典型案例。安德海恃宠而骄,干预政事,纳贿招权,个性张扬,对亲王和大臣不敬,最终落得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而身居高位的李莲英却为人保守,行事低调。他深受慈禧宠信,却又对傀儡皇帝光绪加以照顾。慈禧想废掉光绪,而李莲英在这件事情上一直不表态,坚持自己的原则,处处为自己留余地,得以善终。李莲英在临死前,用八个字总结自己一生,即“事上以敬,事下以宽”。二人的故事,警醒世人“人在高处莫得意,唯能低调方保身”。

读历史,看天下

企业家读历史,要知管理,学做人,更要看天下。不只看中国,更要看世界。现在很多人喜欢读曾国藩和胡雪岩,但是读西方的人还是太少。有几个人知道罗斯柴尔德家族和摩根家族的具体情况?这些家族管理企业又有哪些案例值得我们借鉴?有一本书《货币战争》风靡一时,里面讲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美联储、以及整个世界的金融命脉。如果我们不读历史,就不知道这是篡改历史,要么愚蠢,要么别有用心。企业家要了解西方历史的本来面貌,才能深刻地理解现在的西方社会以及其体制。

注:颜色教授,北大光华应用经济系副系主任,从历史看管理学术主任。本文整理自颜色教授2014年11月为从历史看管理(11期)所做的开篇讲座。

PS:并非完全赞同此文的所有观点,但对于企业家应读史、知史、以史为鉴的观点,确实值得深思。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10:11 , Processed in 0.1331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