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27日 23:41 编辑
论语日课(8月25日)摘录
【20150825论语日课01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 :“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我不知还能做得些什么。正如车上的辕木与横木间,若没有了个灵活的接榫,无论大车小车,试问如何般行进啊?”
3.【学习心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分为被别人信和相信别人。被别人信是因为有被别人信的价值,这就要求个人要诚信,讲信用。大家都愿意做到诚信了,自然也能够信别人。不知其可的原因是恐惧,还怕别人不可信,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下,怎么能够做到信呢?因此,信也要共同做到才能更美好,就像輗軏相互之间的配合。
【150825论语日课26】【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器,能说得出特定用途的物件。尽其所用,但无其它用。二则,物物不能相通。君子不器,从君子自身修为而言,讲究融会贯通,不囿于一角;从外在来看,用无不周,非一才一艺。
【20150825论语日课018│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百姓就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数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附
3.【学习心得】道德意识是一种自省活动,任何强制性制裁都是一种非法干预;惩罚性干预虽可使人心存畏悸,小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却难以达成主观上的道德自律。
【20150825论语日课3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对于旁人疑惑自己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引用了尚书的说法,在尚书中提到,能够对亲人尽孝、对兄弟友爱,能够推广此心,就能够施用在政治上了;所以所谓为政,并不是一定要用身在其位、权谋斡旋等大家通常所认为的方式,从自身做起、从一家做起,做好了自然能推广于天下。 所以我们看到《论语》“为政”这部分的条目,所宣扬的都是应该做好最基本的忠孝仁义的修持,推而广之,人民得到教化,这样一来,自然“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治自然清明起关于“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出自于《尚书》的君陈篇,据史书记载的一种说法,君陈是周公的二儿子、继任了周公之位,这一篇章是歌颂他的品德的。当然,对于这个引用和原文的差异、关于引用过来的句读等等问题,有很多相关的考证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再细细研究。
【20150825 论语日课 29|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朱子解释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跟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大概是相通的。这个主张是形成有着浩然之气的民族气节的重要原因 ,可是它压抑了人性,什么纲常礼教三从四德贞节牌坊之类的东西。
在学习与“君子”有关的论语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为什么两者会有这么多的不同?仿佛君子的形像就是温文尔雅的是美好的,小人的形象就是猥琐的令人不屑的。人各有所志,君子追求的是仁义想的是“公”,他们胸怀天下,所以像孟子在鱼和熊掌中说的那样宁可“舍生取义”;小人要的是一己之利想的是“私”,甚至为此而破坏封建等级秩序。
可是非黑即白,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真的合适么?义与利真的就是那样尖锐对立的么?就像君子跟小人好人跟坏人的矛盾一样。我觉得没有不变的是非标准跟永恒的真理,这是一个对错混乱的时候。在追求“利”的过程中,别有意去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这就不是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