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4日 19:4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3日)摘录

【20150823论语日课 013| 张吉宏】
1、论语子罕第九已读十则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今天看来到像佛家之语,可知夫子之道并非教条。

【20150823论语日课01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便会自行在周围旋转运行.
3.【学习心得】这一篇主要讲德治,推行德治百姓自然会拥护,这就像众星拱北辰一样。荀子也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所以德是一切的中心出发点。

【20150823论语日课017│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礼。”樊迟说:“不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3.心得:什么是孝,放在今天来看,也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
在过去,貌似孝这个问题联系的范围很广,以家为支点,构筑起一个连接个人和国家的统一体,个人修身之后乃是齐家,齐家之后便是治国平天下,家文化一直是中国帝王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孝,不仅仅是关乎到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到国家治理统治的大问题。
因而有了举孝廉,有了贞节牌坊,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了门当户对……
但这些不必要的不妨碍孝中的应有之义。孔子说的不违背礼,在现代多少肯定会有一些变化,但关于孝的道德伦理,却是不能过时的,也不应该过时。
想起来以前有报道,老父重病,子女请假回家,结果老父没能尽快死去,这儿子就很焦急啊,你这不快点过世,我的请假日期就要截止了,你说怎么办?再后来有为了实行土葬,而在强制性火葬政策之前赶紧躺进棺材去的义不容辞。再就是有了农村的386199一说。再就是有了老人的碰瓷一说。
以前有养儿防老,现在主流将向财政养老社会养老转变,转变的过程将是痛苦的。
但不论何时何地,父母应有父母的样子,子女应该有子女的样子,这个“礼”是应该永恒的。

【20150823论语日课01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仅仅有数十家的小地方,其中必定有像我这般资质忠信的人,但是他们不如我这样好学呀!”
    3.【学习心得】资质比孔子强的人很多,但是好学如孔子者不多。这则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即使资质聪颖,不爱学习、不好学习又怎能成仁呢?“玉不琢不成器”,圣学难企,非由学得。

【20150823 论语日课 27|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这样的话,就可以一碗水端平了,就像是有了规范所以做事的标准就不会有很大的弹性,也不会厚此薄彼了。
 
【150823论语日课23】【蔡亚男】
1、        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已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教我们观察人的方法,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善、是恶?为恶者终为恶,为善者需要进一步看其为善的原因,如果所为的善事并非出于善心,而是另有所图,亦不为君子。而另外有些人,虽然为善、亦是出于为善的理由,但是可能是出自社会舆论、道德导向,但其内心不不是真心为之,这一类人为善也不会坚持太久,因此也不能算是君子了。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安于何很多情况下并不存在善和恶之分,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安于什么,只是跟着时代的步伐走,一直懵懵懂懂。其实人最大的力量发乎内心,真正找到自己心之所安是唤醒自身最强大力量的必要前提,也是找到自己生活平衡的关键点。愿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心安之处。

【20150823论语日课3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鲁哀公问使民心信服的行为准则。孔子回答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让他们的地位能够在歪曲不正的人之上,这样民众就能信服;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民众不会信服。
向往正直、厌恶心术不正,是大家普遍都认同的道理。在人群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正直,总是泥沙俱下的。可是只要保证正直的人得到重用,就可以压制那些不正之人,从而使政治清明,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古往今来,我们看到太多的民不聊生,都是因为奸佞之人把持朝政、居于上位,正直有德之人被排挤、居于下位。在论语后面的颜渊篇中还提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也是同样的道理,说明了正直之人在上位后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的引导作用。


蒋丹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vb28EEPw9TbnIPrt#rd


92#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5日 21:21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4日)摘录

【20150824论语日课01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完了吧!我没有见到过一个能够自己看到自己的过失,并且能够在心里责备自己的人呀!”
3.【学习心得】颜回是个不迁怒,不迁怒,不贰过又好学的人,孔子多次夸奖他,能够看到自己的过错,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看到自己的过错,还能够自我责备,应该就是颜回这样的人。颜回早逝,孔子痛惜不已。这样“见其过而内自讼”的境界普通人实难达到,能够做到自省就已经不错了,世风日下的今日,但愿能够看到众人可以“见其过”,我们就不用像孔子那样感叹:“完蛋了吧!”

【20150824论语日课3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季康子问,怎样才能让人民敬畏、忠诚而且勤勉?孔子说:用庄重的态度面对人民,人民就会敬畏;做到慈爱和孝顺,人民就会忠诚;能够对善举进行褒奖,对没有能力做事的人进行教导,人民就会勤勉。
        其实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人各自所言针对的主体是不一样的。季康子希望是知道能够有什么方法让人民行动,获得某种敬畏、忠诚和勤勉的品格,为统治制造便利。孔子却没有直接回答他的疑问,而是告诉他应该从统治者主体做起,以身作则,那么最后人民自然就会受到教化了。儒家所认为的为政之道,是在统治者层面就要贤明正直,从上至下的一种教化。上一则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宣扬的一个道理。不要老是要求人民这样或那样,不能舍本逐末,应该追求正本清源。


【20150823论语日课01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学习心得】孔子将三百篇《诗经》概括为“思无邪”,发自真情的自我流露都是诗,艺术因表达而存在,因感知而弥久。从这个角度反推,诗在出现诗这个概念前就已经存在。


【20150824论语日课 014| 张吉宏】
1、论语子罕第九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这一章大都是夫子的长吁短叹,啰嗦居多。唯有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却有启发意义。先天与后天如能一致,可以得仁矣。


【20150824论语日课018│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庄稼长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3.心得:种下种子是不是一定会开出花朵?开出花朵是不是一定会有果实?奋斗了是不是就一定会成功?
看到这句话,想到的首先是这一句。现在回首,其实这道理谁都懂得,但真正归到每一个个体自身的时候,却难免患得患失。
如果有一些生下来即已注定一生的结果,那么中间的过程再如何改变是不是就已经没有了意义?如果知道一件事的结果其失望的几率达到80%,是不是就破罐子破摔算了呢?
尽下自己最大的努力,或许不一定能获得自己最满意的结果;但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那么一定没有满意的结果。很多事情,追求的就是这个概率;或者这个追求过程本身的乐趣。




【20150824 论语日课 28|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1
【原文】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14*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把这两则论语放在一块儿学,是因为它们的意思是相通的。“小人常怀念乡土,故不忍离去;小人常念及恩惠,故勇于求讫。”“一个士,若留恋于居家的安逸,就不足以称得上一个士了。”
又想到了前几天刚学过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则。“君子与小人所为不同,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
君子心怀天下,故不以一家人的小安为安。想到了黄花岗起义中的杨觉民,临行前他写信告诉妻子,“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不是仅满足于个人的儿女情长爱情美满。“士当励志修行以为世用”“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
我想的是,一时的积极入世的热情是容易的,难的是坚持。所以和君说的是,“激情只能点燃梦想,习惯才能成就理想”,以及在强调“初恋般的热情的同时”,也注重“宗教般的意志”。
 
9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7日 2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27日 23:41 编辑

论语日课(8月25日)摘录

【20150825论语日课01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 :“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我不知还能做得些什么。正如车上的辕木与横木间,若没有了个灵活的接榫,无论大车小车,试问如何般行进啊?”
3.【学习心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分为被别人信和相信别人。被别人信是因为有被别人信的价值,这就要求个人要诚信,讲信用。大家都愿意做到诚信了,自然也能够信别人。不知其可的原因是恐惧,还怕别人不可信,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下,怎么能够做到信呢?因此,信也要共同做到才能更美好,就像輗軏相互之间的配合。

【150825论语日课26】【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器,能说得出特定用途的物件。尽其所用,但无其它用。二则,物物不能相通。君子不器,从君子自身修为而言,讲究融会贯通,不囿于一角;从外在来看,用无不周,非一才一艺。

【20150825论语日课018│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百姓就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数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附
3.【学习心得】道德意识是一种自省活动,任何强制性制裁都是一种非法干预;惩罚性干预虽可使人心存畏悸,小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却难以达成主观上的道德自律。


【20150825论语日课3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对于旁人疑惑自己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引用了尚书的说法,在尚书中提到,能够对亲人尽孝、对兄弟友爱,能够推广此心,就能够施用在政治上了;所以所谓为政,并不是一定要用身在其位、权谋斡旋等大家通常所认为的方式,从自身做起、从一家做起,做好了自然能推广于天下。 所以我们看到《论语》“为政”这部分的条目,所宣扬的都是应该做好最基本的忠孝仁义的修持,推而广之,人民得到教化,这样一来,自然“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治自然清明起关于“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出自于《尚书》的君陈篇,据史书记载的一种说法,君陈是周公的二儿子、继任了周公之位,这一篇章是歌颂他的品德的。当然,对于这个引用和原文的差异、关于引用过来的句读等等问题,有很多相关的考证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再细细研究。


【20150825 论语日课 29|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朱子解释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跟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大概是相通的。这个主张是形成有着浩然之气的民族气节的重要原因 ,可是它压抑了人性,什么纲常礼教三从四德贞节牌坊之类的东西。
在学习与“君子”有关的论语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为什么两者会有这么多的不同?仿佛君子的形像就是温文尔雅的是美好的,小人的形象就是猥琐的令人不屑的。人各有所志,君子追求的是仁义想的是“公”,他们胸怀天下,所以像孟子在鱼和熊掌中说的那样宁可“舍生取义”;小人要的是一己之利想的是“私”,甚至为此而破坏封建等级秩序。
可是非黑即白,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真的合适么?义与利真的就是那样尖锐对立的么?就像君子跟小人好人跟坏人的矛盾一样。我觉得没有不变的是非标准跟永恒的真理,这是一个对错混乱的时候。在追求“利”的过程中,别有意去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这就不是小人。
 
 


9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7日 23:4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6日)摘录


【20150826论语日课 016| 张吉宏】
1、论语先进第十一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一,颜回的地位还真高,五则是讲他死的。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个态度很对。三,入门,升堂,入室,学问三阶段。四,夫子对子路与冉有的矛盾态度,正是大道如一的体现。五,最后一段算是有点情节,吾与点也,呵呵。综上,夫子的话,都是有针对性的,不可教条。

【20150826论语日课01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
3.【学习心得】这句话的争议很多,我认为很贴切的理解是不要钻牛角尖。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守株待兔、不知变通,不可能圆满。时间流逝,环境变换,一成不变一定会遭淘汰,历史的车轮滚滚,被碾压而亡的蝼蚁通常是不知道躲避的,不是么?

【20150826 论语日课 30|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道,道德。恭,谦逊。敬,恭敬。惠,爱利人。义,使民以法度。
有的注释把 道 解释为 为政之道。我觉得自己有咬文嚼字的毛病,对每个字的意思好像都得泾渭分明地弄清楚,可是很多字的意思都是相通的。道德与为政之道,并非没有相通之处。恭、敬、惠、义 这四种道德,也是为政之道。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仁,是把仁作为一颗种子在心里播种了,然后让它慢慢长成一棵树,把根深扎在内心深处,如此,任它富贵贫贱、造次颠沛,仁都不会轻易动摇。让仁成为一种习惯,像呼吸一样自然,如果离了空气片刻,人就会不习惯。如果君子处事之时离开了 仁 ,也会觉得不习惯吧。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说话要谨慎些,手脚要勤快些。祸从口出,以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言行要一致,不能打自己的脸不给自己台阶下。不要轻易承诺,被别人信任一次两次容易,难的是多次失信后还能被别人信任,就像哄小孩玩一样,如果一次两次骗他说给他买糖吃还可以,如果次数多了,他就不会听话信你了。
 
 


【20150826论语日课019│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3.【学习心得】“三十而立”还有一种解释——立就是不动,意思是到了30岁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正在奔三的路上,30岁之后的事情暂时不想去想,如果30岁前能把自己的心静下来梳理之后立下来,应该还不晚。


【20150826论语日课3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人若没有诚信,不知道还能成什么?没有诚信,就像没有“輗”的大车、没有“軏”的小车,是根本不可能行动起来的!
       “輗”(ni二声)“軏”(yue,四声)分别是大车和小车中起关键连接作用的部件,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诚信”对于人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在变化的世界中,只有保持着诚信,才能守住不变的内心,让人在变化中看到不变、能真心相对。言必信、行必果,大家共勉!
9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9日 09:08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7日)摘录

【20150827论语日课020│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告诉他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违背’”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活着,以礼事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3.【学习心得】“无违”指孝敬父母不违背礼节,不超越自己的本分。封建社会中有一种愚忠的思想,臣子以死来上柬,甚至婚姻中的“父母之命”,这痛苦了无数代人,其实儒家的思想一开始未必是这个意思,不过被一代一代的利益阶级逐渐演化了。所以我对孝顺的理解是不违背礼节,但如果违背本心了,我还是会follow heart。

【20150827论语日课01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
3.【学习心得】周是忠信的意思,比是勾结的意思。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差不多,小人以利相结,利尽而散,君子以义相结,利散人聚。

【20150827论语日课3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对于判断未来社会的形势,孔子提供了一个基本逻辑,认为虽然朝代更迭,但“礼”是大体不变的。通过过去的经验,可以得出今后社会的走向。孔子的这个逻辑是非常合理的,其实这也是我们判断未来的一种普遍逻辑推演方式。
       但是否就是完全正确的呢?“百世可知也”,但近代中国的剧烈变革,应该是在意料之外吧。到现在,夏商周已经变成遥远而史实大多散佚的故事,其“礼”的精神,已经离我们太遥远!

【20150827论语日课 017| 张吉宏】
1、论语颜渊第十二已五则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这一章明显重要,论及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仁。三个弟子三个答案,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是仁的具体表现。有位老师对仁的解读:内省,我认为十分精当。


        
9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9日 09:1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8日)摘录


【20150828论语日课 031|崔九娟】
1、论语已诵读。
2、注疏已抄录。
3、心得。
今天的论语我学的是有关孔子财富观的章节。
第一则是前两天学的那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另一則是,“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6中提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也是人,也有对物质对钱的需求,所以,君子跟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爱不爱财,而在于是否取之有道。以及,取得以后是懂得克制自己还是纵欲挥霍。之前提到商人,很多时候都是无奸不商之类的贬义词,可是,人家也是靠自己的能力吃饭取之有道,别自己白白去羡慕嫉妒甚至有仇富心理。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手段赚钱,那么我宁愿坚守我的原则,每日粗茶淡饭也能心安理得吃得香。还有另一层意思:我有求得富贵的能力,手段也可正当,可是我仍旧安于贫困,因为那富贵不是我想要的那种,不是“吾所好”。


【20150828论语日课01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注疏已阅读。子贡问如何才是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3.【学习心得】莫做纸上谈兵的赵括。

【20150828论语日课3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非其鬼”指不是自己的祖先的意思。去祭拜不是自己的祖先的人,是一种不当行为,是谄媚的表现。而见到应该去做的符合“义”原则的事情不做,是没有勇气的表现。这一则是“为政”篇的结尾了。我们发现,是以一种似乎有些费解的内容结束。祭祀、与“义”似乎和为政关联甚少。
      但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有的行为,做了是“过”,是不当;有的行为,不做是“不及”,也是不当。过犹不及,都不是君子行事应有的方式。在孔子眼里的为政,从来不是具体的术法和手段,而是做好君子之本、由己及人,推广开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1日 22:2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9日~8月31日)摘录




















98#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日 09:1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1日)摘录

【20150901论语日课025│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3.【学习心得】很多时候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20150901论语日课02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2.注疏已阅读。孔子在有丧者之侧进食,从未饱过。哪天吊丧哭了,即不再歌唱。
3.【学习心得】这句话说明孔子的仁心是在生活处处小事中体现出来。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别人的哀戚,似乎自己也能感同身受。

【20150901论语日课4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林放问礼的根本,对于自己的学生能够有此学习的志向、发起如此之问,孔子是非常高兴的。于是他用对比来讲述礼的根本:与其讲求礼的外在奢华,不如俭朴;与其讲求丧礼的形式,不如内心哀戚。细细体会来,奢华与形式都不是礼的根本,礼的根本在于简单纯粹和从心而发的感情,物质的俭朴和心灵的敬意与真诚就已经足够。其实如果做得好的话,应该是在奢华与俭朴、外在形式与内心诚意之间达到平衡,但往往出现的是用力过猛的现实,奢华、形式变得大行其道。所以,为了矫正当时社会上的现象,孔子更提倡回归本质的做法。与其过度,在更回归礼的本质的意义上来讲,不如“不及”。虽然不及,但发乎纯粹与内心,已经是非常好的了!

【20150901论语日课026│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难与之交谈,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 感到很迷惑。孔子说:“我是赞许他的进步,不是赞许他的倒退。又有什么过分的呢?人家改正了缺点以求进步 ,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3.心得:有句话叫,对一个人的认识往往决定在他的第一面,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一生之交往往就决定于那一面之缘。
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往往在于他的过去,但我们对他过去的认识却又往往集中在他过去的某一个静止的状态。 我们总容易忽视一个人的发展状态,或者说对这种状态可以的忽视。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如此简单粗暴。
孔子说,别人进步了,我们就应该赞许他,只要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那么日积月累的变化,就会是巨大的。
对于小孩子,我们总是赞许他得了满分,而对于一个60的则或许很是不感冒,但如果这个60是建立在上次的50, 而上次的50是建立在上上次的40,那么,我们是不是需要给他一点掌声呢?
想起金庸小说中的郭靖,他脑子有点不灵光,但是他是一掌一掌,练出了一个天下无敌。

【20150901论语日课3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十遍。
【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以义”。
2、注疏抄录并诵读。
3、君子指的不只是读书人,还有统治者。这则论语中的君子指的是治理国家的人。子产是卿大夫。恭谨,恭敬,广施恩惠,使百姓的行为合法,所以子产在执政的时候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
关于君子之道,论语14.28讲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这则论语里面的君子之道,强调的是“仁、知、勇”。 这里面的 忧,不该是只顾一己之私只顾眼前的忧,它应该是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国忧民的忧。君子具有仁德,博爱天下,也就不会去计较太多一己之利了,也就能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3日 08:3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2日)摘录

【20150902语日课02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3.【学习心得】做事情要讲原则。升官发财求富贵,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爱去追求什么就去追求什么,但前提是要有原则,讲道义。

【20150902论语日课027│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齐景公有马千驷,他死的时候,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 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他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值得称颂的。伯夷、 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3.心得:时代在发展,过去的价值观不一定就能照搬到现在,这是首先要生声明的。
道德高尚的固然值得称颂,因为这种人往往都有一种公益的情怀,有着为他人谋福利的思考。但有现实财富的人 ,只要他取之有道,我觉得也无不可,这或许就是市场经济思维。当然,对齐景公的这种不称颂,我觉得依然很 需要赞同,因为这种财富不过是借助权力工具而强行占有的,而且这种私人的占有,将会成为个人的私有财产, 并不会对他人有一丝益处。
但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公益情怀。对于有大量个人财富的人,只要在法律范围内、只要在 道德范围内取得的财富,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最大的认可,因为这些财富的取得都是他们自己努力获得的,对这些 财富的自由支配也是他们的自我权力。
想起来之前的各种道德绑架、各种强制募捐、各种指标下派、各种仇富、各种打砸抢、各种强制没收……觉得心 中很是寒冷。
我们需要尊重有崇高道德的人,也需要尊重那些为了实现自己梦想而苦苦打拼的人,而不要因为别人做的比自己 优秀就成为自己去批判别人的借口。

【20150902论语日课02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3.【学习心得】初中时候语文课本学习过的句子,除了理解的温习知识,我想对已经发生事情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也算是“温故”,就像商业中的“复盘”。



【20150902 论语日课 33|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6·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书上解释说:此时的孔子大概已是鲁国的大司寇或是鲁君的顾问,所以有权决定出使齐国的人员任命,以及给与人员怎样的俸禄。而冉子是孔子的管家,负责“国库”出纳。
子华要出使齐国,冉求请求给子华的母亲一些小米。孔子审批的是:6斗4升(釜)+2斗4升(庾)。而冉子执行的是八百斗(一秉=16斛 1斛=十斗 5秉=5*16*10=800斗)。
子华的做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因公济私。自己的同学要出国了,子华就利用自己的主管地位来照顾一下老同学。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好,君子应该急人之急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因为子华已经很富有了,乘肥马,衣轻裘。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4日 08:4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3日)摘录

【20150903论语日课027│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不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会像一种器皿那样而仅仅局限于某种固定的用处。”
3.【学习心得】一个君子,绝对不应该只懂得一门学问,只有一种见识,只成为一类行业的专家,只知道一种人生,一个世界。

【20150903语日课02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味,说:“想不到因为欣赏音乐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3.【学习心得】《韶》是上古舜帝时期的音乐,这段话一方面说明了音乐的美妙,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孔子内心向往的舜帝时期的太平与仁政。“仁道”仍是这段话所表达的核心。



【20150903论语日课4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之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季氏又有僭越之行,到泰山去祭祀,这是君王才能有的行为。冉有是季氏的家臣,孔子本希望自己的这个弟子可以劝谏季氏,但冉有却全然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孔子发出慨叹:“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我们都还记得林放,问孔子“礼之本”,受到孔子的赞扬。孔子在这里其实是对冉有很失望的,但是却还是没有明确地贬低他,只是以泰山之神发感慨,暗指其实不懂礼的是季氏、冉有而已!泰山矗立不言,登泰山祭祀与否、僭礼与否,全发乎人心!

【20150902论语日课4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认为,蛮夷之邦即使处在有国君的状态,也还是比不上连没有国君都没有了的中原之国。这种类比,难免让人有一种感觉,是否这种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倾向,对“蛮夷”鄙夷太过,不是很合适。但看了南怀瑾先生对于这则的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礼乐精神也是,中原之邦即使到了没有国君的混乱境地,但其绵延的精神实质还是会流传;在这个层面上,夷狄空有国君,而无文化与礼乐,确实是稍逊一筹的。

【20150903论语日课028│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生来有知识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有知识的人,是次一等的人呢;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就是下等人了。”
3.心得:一个更好的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的最大屏障和依靠,我不信任任何外在的因素,某些时候其实自己对自己的信任度同样很低,从这种意义上说,我是个纯粹怀疑主义者。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是最佳的做事方式,如果等到灾难降临再去想解决办法再去筹备各种资源,未免晚了。提前勾画、妥善处置。
做不到生而知之,最佳的办法或许是自己树立自己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上不断深入率,从而做到生而知之。
扁鹊据说有两个哥哥,一个诊治发病迹象出现之前,一个诊治发病迹象之时,一个诊治病入膏肓者。得传大名的是最后一个。


【20150903 论语日课 34|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原思做孔子的管家,孔子给他发工资的时候,要给他九百斗,原思推辞不受。孔子让原思把米收下,用来接济家乡的人。
  读这则论语需要知道原思的背景,以及结合上则论语,即“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这则。原宪家里是出了名的穷,而子华很富有,所以孔子“君子周急而不继富”,并不赞同冉子多给子华俸禄的做法,而主动多给贫穷的原宪粮食让他可以分给父老乡亲。
  这两则论语结合起来,可以再了解一些孔子的财富观。君子并不会嫌钱多,关键是手里的钱怎么用,如果用来帮助别人那自然是孔子支持的。君子要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也要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气度。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06:02 , Processed in 0.1464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