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31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25日)摘录


【20150925论语日课6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不仁者不可以长处约,不可以久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约”是穷困之境,“乐”相对来说是富足安乐之境。如果一个人并不心怀仁德,无论是在穷困之境还是富足之境都是不能长久处于其中的。没有仁德之心,就没有自己牢固的行为准则,如果长期处于穷困,就会变得失去底线、为非作歹;如果长期在安乐富足之中,就会变得奢侈淫佚。所以人一定要心怀仁德,才能在无论什么环境中还能保持自我。这世上我们看了太多处在穷困或者富裕中的人迷失自我,环境固然会影响人的行为,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心灵准则,于是容易被环境影响。
       至于心怀仁德,也还是有不同层次的。“仁者安仁”是比较高的境界,本身将“仁”内化于自我,因为认同仁德而安之若素。“智者利仁”则是稍逊一筹了,有智慧的人明白仁德的重要作用,所以会利用仁德来为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衡而服务。前者的状态是圣人之境界,我辈凡人能够明白仁德的意义、并加以运用,已经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了。

【20150925论语日课04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注疏已阅读。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3.【学习心得】“'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没有主观猜疑,会变得公正;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就少了贪婪;没有固执己见,便容易虚心接受;没有自私自利,就是大公无私。

【20150925论语日课049│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3.【学习心得】本条和上一条一样,就不多做评论了。对行禘礼的议论,也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表达了孔子对现状的不满。

【20150925论语日课05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小人不知道天命,不知者不惧。畏,敬畏,有敬的意思好一些。
至于圣人的教诲,想起的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想起白天晚上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哪里有什么知道圣人之言的意思。就是这个样子。可是也不能这样定义她们为小人吧。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3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26日)摘录

【20150926论语日课6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不单是在饮食口味上,更是会在与人交往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准则,挑选自己喜欢的或者厌恶的。孔子说只有仁者“能”对人有喜好或厌恶,主要是仁者本着一颗毫无偏私的公正之心,他所做的好恶判断是正确的。他的好恶,不会被一己之私所蒙蔽,因此能真正分辨出人的品格特征,喜欢好人、厌恶坏人。
        仁者是稀少的,所以这则也是要警示我们,在做出自己的厌恶判断之前,先审视自己的心是否藏私、标准是否有误。而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还有私心,所以一定要审慎多思,不要轻易对别人下论断,不要轻易否定别人。

【20150926论语日课04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3.【学习心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很谦虚,不高傲自大,不过“叩其两端而竭”大概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把握了基本的方法,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这也是孔子之所以为圣之处吧。

【20150926论语日课5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想起大课时候先生说的那句话:你要操心的不是你会不会成功,你要操心的是你有没有底蕴。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也想起冰心说的那句话: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0150926论语日课050│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3.【学习心得】孔子侧面表达了礼仪崩坏的不满,也指出了国君如真能秉承礼来治国,治理天下并非难事。
113#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33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3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27日)摘录

【20150927论语日课6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认为,如果真的诚心向仁德修持的话,就不会有为恶的事情了。上一则的“仁者能恶人”,恶字当厌恶讲,是明辨是非原则的意思。如果一心向仁,心中就有了尺度,反应到做事的准则上,是要做好的事,而不是作恶。在这样的思想下,虽然行好事结果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绝对不会有罪恶。想起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要加一句的话,则应是“怀仁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0150927论语日课051│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3.【学习心得】“祭如在”是一种真正的真诚,是真正把这件事当成一回事,而不是只随众碌碌而祭,碌碌而散。“祭如在”作为一种精神,在今天尤为可贵。

【20150927论语日课04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注疏已阅读。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3.【学习心得】孔子重仁轻利,天命与仁德是比利益更重要的事情,世事万物也总有个平衡,关键是要把握平衡点在哪里,追名逐利本就是舍本逐末。把握好心中的这杆秤,生活会更美好。

【20150927论语日课5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1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候的写照。君子有三不朽:立德,立功与立言。所谓的名与利,一代代的人都在追,可是又有几人守得住?大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唯有真性情者才能流传千古,比如嵇康,比如李白,比如苏东坡。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36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28日)摘录

【20150928论语日课7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这一则比较长,前面部分用富贵和贫贱进行对比,用不正当的方法获得富贵或者摆脱贫贱,儒家之士是不会做的。对于常人所向往的富贵和常人都厌恶的贫贱,儒家看的不是结果,而是获得的方法和过程。行为必须是正当的、向善的,不然都不是好的。只要内心坚守准则,正当、向善,即使处在贫贱中,也可以不改其乐。这是儒家的价值取向:轻外在物质、重内心的操守和精神的圆满。于是在这个意义上,“仁”的含义从一颗个体的、向善的心,演化成了儒士心中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原则。“仁”的精神,是君子的精神本质。对君子的要求是要时刻将仁的精神内化于心,不论外在是仓促还是颠沛,都因为固守着“仁”,君子从精神上始终是从容不迫的。用东坡先生沙湖道中遇雨的词来形容,即使面对着风雨,内心状态仍然是异常从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君子须臾之间都不违背仁,是对一个人进行自我修养所提出的极高要求,需要苦下功夫。


【20150928论语日课 032。张吉宏】
1、论语学而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今天开始专题阅读,首先找为政的条目: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0150928论语日课04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3.【学习心得】圣人心中的苦闷是因为天下太平礼乐当行的社会的实现,不过也有很浓厚的迷信思想。世界总会变化,无论好坏,都在人心,愿人心自在,没有孤单。


【20150928论语日课05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求,要求,期待,责成。君子读书是为了修炼自己,小人读书是做给别人看的。君子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会反省自己,这也是一种自主意识。小人则不然,或许会把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殊不知大家都很忙,也很冷,不要有所期待才好。

【20150928论语日课052│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孔子的意思是,做人要顺应天理,不但不能献媚于灶神,也不能献媚于奥神。孔子此言,从容不迫,刚正不阿,给求神拜佛的人讲明了道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3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感兴趣的话,欢迎加入论语学修小组
117#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44 | 只看该作者
崔九娟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38
如果感兴趣的话,欢迎加入论语学修小组 !

我已加入国学书目小组了。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48 | 只看该作者
张毛优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44
我已加入国学书目小组了。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30日 07:2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29日)摘录

【20150929论语日课001│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3.【学习心得】新人入群,今天重读孔子生平,感慨良多,发奋重读论语。关于这段话,朱熹评价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虽然这句话很熟悉,但是我又看到了新的解释, “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有必要传承发扬,与同志们共勉!

【20150929论语日课049│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注疏已阅读。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3.【学习心得】孔子是为人师的典范,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文”,还有“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好老师值得敬仰。

【20150929论语日课053│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3.【学习心得】通观论语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荀子则认为复古不能过远,在今天我们学习儒学理性的行为应该是批判性的接受学习。

【20150929论语日课71|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也。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喜好仁德的,主观上会行好事;厌恶不仁的人,行为上不会让不仁的事情发生,因此也不会做不正义的事情。孔子说自己没有见到喜好仁德或者厌恶不仁的人,应该是对当时社会上普遍缺乏操守和准则的一种概括。其实行仁德之事困难吗?孔子认为不难,只要用心和有志向,至少是可以做到一天的仁德。其实一天天累积下去,不就能不断地将仁德内化成为自己的准则了吗?但是自我修养的功夫正在于要承受这个一天天累积、时时用功的过程,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很难。

【20150929论语日课 033。张吉宏】
1、论语为政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为政的条目: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4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0月2日 21:43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30日-10月2日)摘录

【20150930论语日课002│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注疏已阅读。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学习心得】学习《论语》,不能够抛开孔子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当时的环境是“高山为古深谷为陵、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春秋无义战”,而孔子所谓的“仁政”,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精神偶像周公所实施的那套封建宗主制度,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说是三纲五常,所以说,孔子很注重基本的伦理观念。在这里我们可以再联想到《弟子规》里的话“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以亲仁”,以及后世王阳明的“人生惟其是诚, 故能事亲则孝,事兄则悌, 事君则忠, 事友则信, 德性之美, 一本其真,德行之显,一如其真 。”所以,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很注重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或者说是人生准则的。他们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当然,作为律师,我还是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是有局限性的。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力、道德的模范作用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没有足够强的说服力的,毕竟道德的约束力是无形的,犯罪成本也是比较低的,很难保证不会有人超越底线,铤而走险。但是,基于那个时代,以及后世的道德教化而言,还是得为为孔圣先师点赞!

【20150930论语日课│054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孔子虽然熟知各种“礼仪”,但因为第一次进入太庙参与国家重大祭祀活动,为了慎重起见,也为了尊重这种重大的国家祭礼,所以必须每件事、每个细节都询问清楚,不能有丝毫差错,这正是“知礼”的表现。

【20150930论语日课72|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从这句话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新的视角,观察一个人的过错或者不足,就可以判断是否具备仁德。仔细想想,原来判断仁德与否不必非要看到一个正向的结果,因为有时候结果的呈现是多因素的,也许结果是负面的。从负面的结果我们也可以来看,如果是君子行仁德而犯错,应该是偏向于“厚”的一面,比如说该严明的时候宽厚了一些。如果是小人犯错,应该是偏向于“薄”的一面,比如说该宽厚的地方太过苛刻。

【20150930论语日课050│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2.注疏已阅读。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3.【学习心得】美玉待价而沽,一方面说明了孔子自己对自己的“仁德”的推行,认为“仁德”是美玉,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也说明有能力需要展现出来,才能实现价值。

【20151001论语日课003│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学习心得】孔子的,乃至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但是这个仁,具体该怎么理解?我认为就是和老子所讲的道有相同之处。简单而言,就是道法自然的问题。这个道,一为天道,一为人道。天道就好似自然规律,比如天阳东升西落,等等,人道,我觉得就是自内而外的伦理纲常,孔子在上则中提到为人孝悌者,就不会祸乱国家,这是见微知著,从个体的伦理纲常推演到国家,没有人,哪怕是统治者,都不能够违背这种道,这种仁。而在本则中,孔子用了排除法,他认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的人,是缺乏仁心的。为何这样讲,我个人感觉孔子是认为一个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心中是没有对伦理纲常,乃至对天道的敬畏之心的,以花言巧语来推脱自己在伦理纲常中,为君、为臣、为父、为子等等身份的责任,自然不会有仁心。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01论语日课7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死生是大事,但和“闻道”比起来,就次一层级了。作为君子,终极的追求不是外在的荣华和利禄,而是对大道的体悟和了解。一旦明白掌握了人生大道,其他都不再重要。正是因为闻道,颜回可以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所以孔子在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再次强调求道的重要。想起阳明先生困居龙场时,为求悟道,造一具石棺相对,以期超越生死得以找寻到至理。看来要悟道,必须参透生死、不为死亡所恐吓。有的人忙忙碌碌,终其一生也无法明白这种境界、更无法求得大道,纵然功成名就,是否也还缺少些什么?

【20151002论语日课05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3.【学习心得】俗话说“忠孝两难全”,但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的的是忠孝两全的意思。在家对长辈尽孝道,在外为国尽忠,孔子自己身体力行,给后人作出了榜样。

【20151002论语日课004│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注疏已阅读。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学习心得】记得日本有句谚语“没有人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来”,所以说每一天都是不能够蹉跎的。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日又新”的说法也是这个道理。在这一则《论语》中,曾子其实提出的就是我们需要善待每一天,重点要突出三个方面,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其实是言行一致,不会做口惠实不至的之人,至于原因,就是因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就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的要求;学业是否按时复习,其实就是“温故而知新”。这则《论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日常行为审核标准,以此为榜样。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10:42 , Processed in 0.13436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