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9月30日-10月2日)摘录
【20150930论语日课002│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注疏已阅读。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学习心得】学习《论语》,不能够抛开孔子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当时的环境是“高山为古深谷为陵、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春秋无义战”,而孔子所谓的“仁政”,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精神偶像周公所实施的那套封建宗主制度,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说是三纲五常,所以说,孔子很注重基本的伦理观念。在这里我们可以再联想到《弟子规》里的话“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以亲仁”,以及后世王阳明的“人生惟其是诚, 故能事亲则孝,事兄则悌, 事君则忠, 事友则信, 德性之美, 一本其真,德行之显,一如其真 。”所以,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很注重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或者说是人生准则的。他们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当然,作为律师,我还是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是有局限性的。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力、道德的模范作用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没有足够强的说服力的,毕竟道德的约束力是无形的,犯罪成本也是比较低的,很难保证不会有人超越底线,铤而走险。但是,基于那个时代,以及后世的道德教化而言,还是得为为孔圣先师点赞!
【20150930论语日课│054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孔子虽然熟知各种“礼仪”,但因为第一次进入太庙参与国家重大祭祀活动,为了慎重起见,也为了尊重这种重大的国家祭礼,所以必须每件事、每个细节都询问清楚,不能有丝毫差错,这正是“知礼”的表现。
【20150930论语日课72|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从这句话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新的视角,观察一个人的过错或者不足,就可以判断是否具备仁德。仔细想想,原来判断仁德与否不必非要看到一个正向的结果,因为有时候结果的呈现是多因素的,也许结果是负面的。从负面的结果我们也可以来看,如果是君子行仁德而犯错,应该是偏向于“厚”的一面,比如说该严明的时候宽厚了一些。如果是小人犯错,应该是偏向于“薄”的一面,比如说该宽厚的地方太过苛刻。
【20150930论语日课050│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2.注疏已阅读。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3.【学习心得】美玉待价而沽,一方面说明了孔子自己对自己的“仁德”的推行,认为“仁德”是美玉,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也说明有能力需要展现出来,才能实现价值。
【20151001论语日课003│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学习心得】孔子的,乃至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但是这个仁,具体该怎么理解?我认为就是和老子所讲的道有相同之处。简单而言,就是道法自然的问题。这个道,一为天道,一为人道。天道就好似自然规律,比如天阳东升西落,等等,人道,我觉得就是自内而外的伦理纲常,孔子在上则中提到为人孝悌者,就不会祸乱国家,这是见微知著,从个体的伦理纲常推演到国家,没有人,哪怕是统治者,都不能够违背这种道,这种仁。而在本则中,孔子用了排除法,他认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的人,是缺乏仁心的。为何这样讲,我个人感觉孔子是认为一个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心中是没有对伦理纲常,乃至对天道的敬畏之心的,以花言巧语来推脱自己在伦理纲常中,为君、为臣、为父、为子等等身份的责任,自然不会有仁心。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01论语日课7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死生是大事,但和“闻道”比起来,就次一层级了。作为君子,终极的追求不是外在的荣华和利禄,而是对大道的体悟和了解。一旦明白掌握了人生大道,其他都不再重要。正是因为闻道,颜回可以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所以孔子在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再次强调求道的重要。想起阳明先生困居龙场时,为求悟道,造一具石棺相对,以期超越生死得以找寻到至理。看来要悟道,必须参透生死、不为死亡所恐吓。有的人忙忙碌碌,终其一生也无法明白这种境界、更无法求得大道,纵然功成名就,是否也还缺少些什么?
【20151002论语日课05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3.【学习心得】俗话说“忠孝两难全”,但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的的是忠孝两全的意思。在家对长辈尽孝道,在外为国尽忠,孔子自己身体力行,给后人作出了榜样。
【20151002论语日课004│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注疏已阅读。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学习心得】记得日本有句谚语“没有人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来”,所以说每一天都是不能够蹉跎的。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日又新”的说法也是这个道理。在这一则《论语》中,曾子其实提出的就是我们需要善待每一天,重点要突出三个方面,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其实是言行一致,不会做口惠实不至的之人,至于原因,就是因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就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的要求;学业是否按时复习,其实就是“温故而知新”。这则《论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日常行为审核标准,以此为榜样。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