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10月11日)摘录
【20151011论语日课│058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当怎样使唤臣下?臣子又当如何事奉君主呢? 孔子回答说:君主使唤臣下应当合乎礼制规定,臣子事奉君主要做到忠心耿耿、尽心尽力。
3.【学习心得】从道法术的角度来说,鲁定公所问的,是领导术或领导的方法,而孔子答复他的,是领导的道德,撇开了鲁定公所问的方法,却是从更高的角度给出了思路。
【20151011论语日课06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学习心得】智、仁、勇,是天下之达德也,具备这三种品质,便是君子了。
【20151011论语日课8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儒家是一贯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对于父母,是需要绝对的尊敬和孝顺。父母当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在儒家看来,发现到父母的错误,也是可以对父母提建议的,但是方式一定要柔和,不能太过直接和粗暴。即使建议没有被采纳,也要继续对父母恭敬、不悖逆,即使被差遣、非常辛劳,也不要心生怨恨。
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是比较妥当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由于时代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总是可能会出现冲突的。当子女认为父母的处理方式不对,也可以提出建议,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候,即使不理解,如果对于自己并不是很大的压力或者很难实现、也不会损害别人的权益或者社会公义,也可以顺父母心意而行。对自己养育之恩的父母,多一些柔软总是应该的。不过,世事无绝对,如果有的事情已经超过公义的尺度,肯定不能再愚孝了。
【20151011论语日课013│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注疏已阅读。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3.【学习心得】此则《论语》记载的还是有若的话,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他对“信”和“恭”都是非常看重的。如果要理解这则《论语》,必须明晰“信”和“恭”的含义。
孔子认为,“信”是一个涉及做人、交友、社会、取人、治国诸方面的伦理范畴,是“仁”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指的是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以“信”作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孔子认为,每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完善道德修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一个人尽管有上述“六言”的美德,但如果不学习,就会偏而不舍,产生“六蔽”,所以君子必须“学以致其道”。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好学堪为表率,正是他对学习重要性充分认识的缘故。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孔子思想的引导下,人们“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中国人讲诚信,讲信义,与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关系。
所谓的“恭”,就是谦逊有礼貌,就像孔子所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理解了信和恭,我们也就体会到了此则《论语》对于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11论语日课06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18.1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周朝建立以后,周公留在朝廷辅佐皇帝,他的儿子鲁公去封地,周公嘱咐他治国理念 :不疏远自己的亲戚,不使大臣埋怨不重用他们。旧臣故友如果没有大的错误就不要废弃他们。对一个人不要求全责备,而是要“器”之。
“子曰: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君子量才用人,不求全责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