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10月22日)摘录
【20151022论语日课│068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一个人充分地了解 了社会,也坚定了自己的志趣,他选择了“仁”的修为,他的内心中,他的眼界里,就不会困扰于外在世俗世界的不良的思想及丑陋的社会现实,他的内心洁净无 暇,因为他明白外在的世界所反映于内心的感触,不过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而已。
【20151020论语日课022│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注疏已阅读。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学习心得】这一节文字,注释颇多分歧。分歧的原因关键在代词“其”,一般说代词,应有先行词(或词语),或先行句子,或一定的语言环境。这个句子先行词语模糊,语境不完整,所以让历代注疏家犯难。A说:“其”指的是“子女忧父母之疾”;B说:“其”指的是“子女”,意思是“父母忧子女之疾”。A说符合问“孝”的本意;B说此“孝”当以己之心推父母之心,可理解为:“你把父母为你疾病担心忧虑的心情,反过来,用于对待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孟武伯,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孔子认为,为人子有诸多不义的行为,是最大的不孝,借武伯问孝之机,婉转教育并训诫武伯。
此则语录的理解,个人觉得应注意两点内容。首先,孟武伯,姓孟孙,名彘,“武”是谥号,孟懿子的儿子。这里需要了解周朝的爵位等级制度。公侯伯子男是爵位的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封号,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爵位的统称。首先,周天子最高,爵位由他定。第一等,公爵,如齐桓公,是公爵,而身为一个封国的君主,他们又被称为诸侯;第二等,侯爵,如一些小国的君主,如蔡侯,陈侯等,他们身为一个小封国的君主,也被称为诸侯,不过级别比公低一级;第三四五等爵位一般是封给那些比诸侯低一级的卿大夫。
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不同的人的资质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案。关于孝的问题,孟懿子来问时,孔子的解答是“事死如事生”,而孟武伯作为一国大夫来问孝时,孔子给出了另外不同的说法一个孝顺的人要时时刻刻关心父母的健康。那么这种朴素的回答体现出孔子何种思想?
我个人感觉,这则语录事实上提供了孔子对于孝的另一重解释。所谓的孝,并不一定就是钟鸣鼎食、珍馐美馔,这些物质的享受,父母跟看重的反而是子女的陪伴,或者说是心里难过的慰藉。多少子女为了金钱而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这样的行为才是对于父母最大的不孝。
凡是可以信赖的人,我认为他首先应该是对父母孝顺的人。若是对父母都不孝顺,而空洞地说什么对公司很忠诚,恐怕难以让人信服。作为上级管理者,在考虑用人的时候,不要仅仅考虑他的才能。还应该重点考虑德的因素,即此句中所说的孝。才能是可以培养的,而且速度会很快;而一个人的德性培养是有过程的。很多老板都说“德才兼备”,也都是德在前才在后。这是对的。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22论语日课067│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忘记已经学到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3.心得:每天学到新的知识,这是每天都在进步。
每月学过的东西都不忘记,都能为己所用,这就叫学习卓有成效。
每天学到的新知识,并不是说所有的都学。个人认为每天学到的知识一是自己需要的,二是自己感兴趣的,三是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这样比较好。
学过的知识,过目就忘,此乃人之常情。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填充知识,虽说知识再多也不会将人脑撑爆,但如果不能运用,总是记住一些没有丝毫意义的东西,难免浪费了人那一颗颗聪明的大脑。
学而不厌是为日日新,诲人不倦是为月月记有所得。
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每天迎接一个更优秀的自我!
【20151022论语日课9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有人跟孔子说,认为他的弟子雍很仁德,但是缺乏“佞”,也就是口才的一面。孔子用两遍“焉用佞”这种反问句,来强调了他对口才的不赞同。确实,只有一个好口才,只会在言语上应对人,在实际上没有任何行动,终究会引起大家的反感和憎恶。在孔子看来,任何外在的表现都是应该发自于内心的实质的,也即是说,表象的“文” 应该和内在的“质”相符,达到一种“文质彬彬”的状态。如果两者不能兼顾,当然内心的实质更为重要。
“佞”却是违背了这个原则,“口给”这个词用得极为传神:只是在口头敏捷反应、对任何人都能马上提供说辞,类似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时倒是看起来人际处理得非常之好,但天长日久,终会错漏百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只需行动上果决。
【20151022论语日课024│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注疏已阅读。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学习心得】此则语录,实则是承接上文几则语录之意,同时,切中肯綮,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真正的孝,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有一颗虔诚恭敬的孝心,有了这颗心,自然“事死如事生”,自然“会像父母关心自己子女那样关心父母”,自然不会将父母仅仅看作是经济动物,用残羹剩饭来敷衍!这则语录就是另一项具体化,从脸色来作为是否有孝心的外在评价标准,或许很粗陋,但是这是和子夏的个人性格和表现息息相关的,自然也体现出孔子对其弟子委婉的批评。
古人说:“万恶淫为首,在行不在心,在心世上无好人;百善孝为先,在心不在行,在行人间无孝子。”所以,对于孝道而言,发自内心的一个真诚的笑容,在父母心中不啻于春天里最美的风景,为父母分劳、好吃好喝先供父母,看似平淡,却蕴含了子女内心的在乎与重视,为人父母者,自然感受到那种温暖,家庭也自然和谐。正所谓啊“将心比心”,孝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父母,为对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当然是互相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不需要很高的文化修养,也能弥合人与人的差距。
记得《塔木德》里有则小故事,一位智者向先知说,母亲的草鞋破了,自己为了母亲不受苦,用自己的手掌垫在母亲脚下,让其走回家。先知却对他说,即使你这样做十次,也报答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所以,细节才能真正体现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对于父母,再如何的尽心都是不够的。
但是,自己有些事情不说总觉得如鲠在喉。有时间孝道的缺失难道仅仅是社会风气的人心不古吗?也不尽然。作为父母之人,在看到这则语录时,是否也该反省下呢?难道对于孩子无条件的满足、无条件的溺爱,真的就是父母亲情的唯一表现形式呢?对孩子是否也该讲究“将心比心”呢?父母的爱,应当体现在养而教之上,不能够好好教育孩子基本的做人品德,使得其连“乌鸦反哺 羊羔跪乳”的动物都能做到的孝心反而会被自己孩子所抛弃,当,年老父母饱尝子女不孝的苦果之时,除了那些子女的天良泯灭,父母真的不需要反思自己吗?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22论语日课07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3.【学习心得】这则在现在看来没什么意义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习文化知识与学习技艺并不冲突,又何必纠结于他们的先后顺序。不过,做学问首先要立德,这个倒是应该先遵从的。
【20151021论语日课023│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注疏已阅读。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学习心得】此则语录,继续讲孝的认知。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孔子会给出如此众多的答案?我个人认为,这才反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孝经》中讲五等之孝,分别为天子之孝“施德教”,诸侯之孝为“保社稷”,卿大夫之孝“守宗庙”,士之孝“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是最普通的“孝养父母”。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孝道已经升华为治国安民维持社会秩序的金科玉律,孔子的不同就解释自然也会有为阶级服务的烙印。
在这则语录的理解中,孔子对庶人之孝提出了两点意见,一则,一个人孝与不孝主要看他是否在父母老了的时候,能不能赡养他们;二则,赡养父母是应该的,但又不能象狗或马那样仅仅停留在养的层次上。从律师的职业角度而言,不由得佩服数千年前孔老夫子的警示至今振聋发聩。现代社会,有多少人把自己的父母当成了累赘?五个儿子一个姑娘,无人看管老母亲,致其冻死在二儿子门前的小区台阶;四个儿子“承包”母亲的四肢,仅对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伤残承担责任。这样的案子活生生拷问着世人的良知:难道父母真的只是你们眼中的经济动物?敷衍了事施舍残羹剩饭,就是孝道吗?
也许,孝道的核心在于沟通、在于陪伴吧。就像《回家七天》里说的那样,当你考虑买房的时候,他们在二十年前为你攒钱;当你考虑红包够不够时,他们只担心你是否过得下去;当你考虑工作太忙暂时不要孩子时,他们只担心是否还能为你抱得动孩子……“不爱父母而爱他人视为悖德也”,当最低的道德水准都成为拷问社会良知的皮鞭时,我们是否该惭愧、该负罪呢?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22论语日课024│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注疏已阅读。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学习心得】此则语录,实则是承接上文几则语录之意,同时,切中肯綮,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真正的孝,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有一颗虔诚恭敬的孝心,有了这颗心,自然“事死如事生”,自然“会像父母关心自己子女那样关心父母”,自然不会将父母仅仅看作是经济动物,用残羹剩饭来敷衍!这则语录就是另一项具体化,从脸色来作为是否有孝心的外在评价标准,或许很粗陋,但是这是和子夏的个人性格和表现息息相关的,自然也体现出孔子对其弟子委婉的批评。
古人说:“万恶淫为首,在行不在心,在心世上无好人;百善孝为先,在心不在行,在行人间无孝子。”所以,对于孝道而言,发自内心的一个真诚的笑容,在父母心中不啻于春天里最美的风景,为父母分劳、好吃好喝先供父母,看似平淡,却蕴含了子女内心的在乎与重视,为人父母者,自然感受到那种温暖,家庭也自然和谐。正所谓啊“将心比心”,孝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父母,为对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当然是互相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不需要很高的文化修养,也能弥合人与人的差距。
记得《塔木德》里有则小故事,一位智者向先知说,母亲的草鞋破了,自己为了母亲不受苦,用自己的手掌垫在母亲脚下,让其走回家。先知却对他说,即使你这样做十次,也报答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所以,细节才能真正体现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对于父母,再如何的尽心都是不够的。
但是,自己有些事情不说总觉得如鲠在喉。有时间孝道的缺失难道仅仅是社会风气的人心不古吗?也不尽然。作为父母之人,在看到这则语录时,是否也该反省下呢?难道对于孩子无条件的满足、无条件的溺爱,真的就是父母亲情的唯一表现形式呢?对孩子是否也该讲究“将心比心”呢?父母的爱,应当体现在养而教之上,不能够好好教育孩子基本的做人品德,使得其连“乌鸦反哺 羊羔跪乳”的动物都能做到的孝心反而会被自己孩子所抛弃,当,年老父母饱尝子女不孝的苦果之时,除了那些子女的天良泯灭,父母真的不需要反思自己吗?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