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10月27、28日)摘录
【20151028论语日课08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1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想起那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还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0151029论语日课08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孝慈皇后 孝慈二字的出处不会是这则论语吧(O_O)?
使民敬忠以劝,还是使民敬、忠以劝?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上对下庄重,百姓就会敬重你;自己实行孝慈,并且引导百姓孝慈,百姓就会忠于你。任用贤人,不能者教之,大家就会相互勉励,一起努力。
【20151028论语日课10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刚”应该做何解释?一般看来,“刚”就是“刚强”“要强”,似乎是一种不轻易服输的态度。在论语这则里,透过它的反面--“欲”,我们能进一步理清“刚”的含义。“欲”代表了欲望,人生而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有衣食、财货等生理的或者物质的欲望,也有占有、求胜等等心理的欲望。人一旦有欲望,就会有所求,有所求就可能在行为上有所偏颇。所以有欲望,就会偏向自己欲望的一边,不再守衡持中;有了欲望,就如同有了可以让人着手攻击的弱点。坚持原则、百折不挠,在欲望面前往往败下阵来。
所以要为刚者,必须克制欲望,不偏颇、不倚斜,守身持正,因而可以没有弱点,可以坚守原则而百折不挠。有一幅著名的对联出处就在此则,大家应该都熟悉:“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这是晚清名臣林则徐在查禁鸦片时期所题写,体现了一片风骨。
【20151027论语日课9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论语中孔子对弟子最严厉的责骂大概就是这一则了吧,直接用“朽木”“粪土之墙”来指摘宰予。“于予与何诛”看似是说对于宰予没有什么可以责怪的了,实际上是深以为责。在责骂之外,还另有评述。孔子说自己以前和人打交道,对他们的言语都表示信任、认为是可以实践到行动上的;但是发现宰予这种言行不能一致的人之后,孔子已经不再对人抱有普遍的信任了,听到一个人的言行之后,一定要观察他能否落实了。
“昼寝”这个行为到底有多严重呢?推想来,应该是宰予在非休息的时刻,比如上课期间,表现出了困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在孔子看来,要修身成德,君子是应该一直保持着一种志气和态度,不能懒散拖沓、不能漫不经心。所谓“以志帅气”,应该用成为君子的志向,克服懈怠拖沓之气。宰予昼寝,明显是让一种懒散拖沓之气盖过了修身成德的志向,而且宰予一向是敏于言而讷于行,无法言行合一,所以孔子才会深深责备他。修身成德的要求很高,每时每刻都不能松懈,对于常人来说,是一条艰难的路。
【20151028论语日课079│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注疏已阅读。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3.【学习心得】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的表现,过犹不及,做事情要适度。
【20151028论语日课│072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孔子向老子问道后,理解了“道”,知道了“道”的博大与微妙后的感慨,这句话最早出自语本《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一个人一旦知道了“道”,早晨听到了,明白了,晚上死去都不怕,用此来说明“道”与自我生命相比较,“道”的可贵。
【20151027论语日课 041。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为政的条目: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20151027论语日课07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注疏已阅读。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3.【学习心得】君子应不多言,言必有中。这是我的理解,话多却无一中的,只是白白耗费口舌,且聒噪引人心烦,不如不说。
【20151027论语日课08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这则论语反应的还是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也是前两则论语提到的“本”。
在高压的政策下,人们是因为害怕受责罚才不去行恶,而行恶的念头并非没有。只有让一个人从思想上认识到了礼的重要性,受到教化,即便这个人偶尔行为有失偏僻,也不能否认他是偏离礼的正途的。
可是,如果知道了人的弱点,又何必刻意去设计证明这个人会不会做出出格的事?人至察则无徒。不给别人犯错的机会也是好的。
【20151027论语日课│071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