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0月29日 0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10月29日 11:31 编辑

/(ㄒoㄒ)/~~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0月29日 0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10月29日 11:31 编辑

/(ㄒoㄒ)/~~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0月29日 0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10月29日 11:32 编辑

/(ㄒoㄒ)/~~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0月29日 11:2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10月27、28日)摘录



【20151028论语日课08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1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想起那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还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0151029论语日课08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孝慈皇后 孝慈二字的出处不会是这则论语吧(O_O)?
使民敬忠以劝,还是使民敬、忠以劝?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上对下庄重,百姓就会敬重你;自己实行孝慈,并且引导百姓孝慈,百姓就会忠于你。任用贤人,不能者教之,大家就会相互勉励,一起努力。


【20151028论语日课10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刚”应该做何解释?一般看来,“刚”就是“刚强”“要强”,似乎是一种不轻易服输的态度。在论语这则里,透过它的反面--“欲”,我们能进一步理清“刚”的含义。“欲”代表了欲望,人生而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有衣食、财货等生理的或者物质的欲望,也有占有、求胜等等心理的欲望。人一旦有欲望,就会有所求,有所求就可能在行为上有所偏颇。所以有欲望,就会偏向自己欲望的一边,不再守衡持中;有了欲望,就如同有了可以让人着手攻击的弱点。坚持原则、百折不挠,在欲望面前往往败下阵来。
       所以要为刚者,必须克制欲望,不偏颇、不倚斜,守身持正,因而可以没有弱点,可以坚守原则而百折不挠。有一幅著名的对联出处就在此则,大家应该都熟悉:“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这是晚清名臣林则徐在查禁鸦片时期所题写,体现了一片风骨。

【20151027论语日课9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论语中孔子对弟子最严厉的责骂大概就是这一则了吧,直接用“朽木”“粪土之墙”来指摘宰予。“于予与何诛”看似是说对于宰予没有什么可以责怪的了,实际上是深以为责。在责骂之外,还另有评述。孔子说自己以前和人打交道,对他们的言语都表示信任、认为是可以实践到行动上的;但是发现宰予这种言行不能一致的人之后,孔子已经不再对人抱有普遍的信任了,听到一个人的言行之后,一定要观察他能否落实了。
        “昼寝”这个行为到底有多严重呢?推想来,应该是宰予在非休息的时刻,比如上课期间,表现出了困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在孔子看来,要修身成德,君子是应该一直保持着一种志气和态度,不能懒散拖沓、不能漫不经心。所谓“以志帅气”,应该用成为君子的志向,克服懈怠拖沓之气。宰予昼寝,明显是让一种懒散拖沓之气盖过了修身成德的志向,而且宰予一向是敏于言而讷于行,无法言行合一,所以孔子才会深深责备他。修身成德的要求很高,每时每刻都不能松懈,对于常人来说,是一条艰难的路。

【20151028论语日课079│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注疏已阅读。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3.【学习心得】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的表现,过犹不及,做事情要适度。

【20151028论语日课│072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孔子向老子问道后,理解了“道”,知道了“道”的博大与微妙后的感慨,这句话最早出自语本《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一个人一旦知道了“道”,早晨听到了,明白了,晚上死去都不怕,用此来说明“道”与自我生命相比较,“道”的可贵。

【20151027论语日课 041。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为政的条目: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20151027论语日课07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注疏已阅读。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3.【学习心得】君子应不多言,言必有中。这是我的理解,话多却无一中的,只是白白耗费口舌,且聒噪引人心烦,不如不说。

【20151027论语日课08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这则论语反应的还是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也是前两则论语提到的“本”。
在高压的政策下,人们是因为害怕受责罚才不去行恶,而行恶的念头并非没有。只有让一个人从思想上认识到了礼的重要性,受到教化,即便这个人偶尔行为有失偏僻,也不能否认他是偏离礼的正途的。
可是,如果知道了人的弱点,又何必刻意去设计证明这个人会不会做出出格的事?人至察则无徒。不给别人犯错的机会也是好的。
 
【20151027论语日课│071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1日 19:50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29-31日)摘录

【20151030论语日课08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1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不一定非得在朝廷做官才算是为政,能够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地有条理符合正道,也算是为政了。有那种家国一体的感觉,齐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平天下。

【20151031论语日课08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3.2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这则论语是对居上的为政者来说的,君子要务本,对下要宽以待人,行礼要敬、临丧要哀。如果都不务本了,还能从哪些方面来观察他们呢?
对普通人来讲,也要善于宽容,因为对与错没有明确的标准,存在就是合理。每个人的处事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矛盾分歧很容易产生。产生以后呢?以宽为本。大不了先不去想这些过段时间就好了。

【20151101论语日课08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4.1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如果用礼让来治国,还有什么难事呢?如果不用礼让来治国,礼又该怎么办?君臣之礼不该只是臣对君主毕恭毕敬,君主对臣子也该以礼相对,这样才会上下和谐。



【20151101论语日课08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2.注疏已阅读。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3.【学习心得】孔子有言:“刚毅木讷近仁”,并非因为言语木讷才称为“仁”,而是因为说话慎重,不胡乱许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给自己设限,也不给别人无谓的期待,这才称为“仁”。


【20151031论语日课10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这一则是赞扬了子路之言行合一之诚。子路有了新的认知,就要落实到行动上;一旦发现自己没能落实,心中就有些惶恐之意,也害怕再有新的认知了。前事未了,又来新知,唯恐又无法落实,因此心中不安。这种惶恐之意,已是很难得了。在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有太多讯息汹涌而来,常常是来不及消化,便又被裹挟到下一波的浪潮了。随波逐流,根基总是漂浮的。只希望我们能够学习子路这种精神,有新知、有新得,稳妥落实之后,再去追逐下一个新的层次。


【20151030论语日课102|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子贡等弟子日日跟在夫子身边,蒙受夫子教化,对夫子的言语教化肯定是能够时时聆听的。那为什么子贡还要感叹“不可得而闻与”呢?看朱子等的解释,这个应该是对普罗大众所发的感叹。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可以看到夫子的文章,但是对夫子言说人性、天理等道理,一般没有渠道接触到。侧面也许可以推测,夫子的文章精妙,但是却少于论述人性、天理等大道。人性、天道不是随便从文字中就能讲述清楚的吧,必须结合日常生活,领悟、体会。

【20151031论语日课08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注疏已阅读。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3.【学习心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大的仁了吧。无论做什么事情,设身处地的以己之身,度别人的感受与境遇,不仅仅是礼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
筒子们晚安~

【20151030论语日课08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注疏已阅读。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3.【学习心得】本则把仁与礼放在一起,认为“克己复礼即为仁”。对于这句我的理解是,克己,约束自己,一方面的意思是使得自己的行为不影响、不耽误、不危害其他人的生活工作,另一方面的意思是使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对自己有好处,从而能够达到通过严格要求自己形成对自己有利的生活习惯等目标。所以,克己,一方面是对别人“仁”,另一方面是对自己“仁”。复礼,依礼而行,也是两方面的结果,对内修身养性,对外给别人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如何做到克己复礼?孔子给出了答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一个人的道德品格就能够慢慢的显现出来了。

【20151030论语日课│073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一个人如果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虽然有学习大道的志向,但现实中的利益小事极易改变他的初始方向,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将目光关注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享受上,哪里还有什么志向可言呢?那样的话,所追求的道将带有极大的功利性,也就等而下之了。




【20151029论语日课101|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賜也,非尔所及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子贡向夫子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不愿意别人加诸我身上的事情,我也不会去施行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非常善良的想法,如果每个人都能对别人的处境多多体谅,用同样的情绪和感受推己及人,就不会去做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人同此理,心同此情。”作为人类,所不愿意承受的坏结果和坏情景大致都是一样的,只要在做事情的时候,多用同理心去熨贴别人,整个社会就会是一个良性循环了。在《论语》后面的篇章里,也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相似的说法,是在解释何为“仁”的时候所提出的。虽然子贡志向高远,以“仁”期许,但是夫子因为深知子贡现在还力所不逮,所以点出了事实。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4日 21:3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11月2-3日)摘录

【20151102论语日课08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注疏已阅读。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3.【学习心得】此句有三层意思:一,古语云:顶头三尺有神明。大丈夫做人做事顶天立地,敢作敢当敢为,自然没有什么可害怕忧愁的;二,尽人事听天命。每件事情都做好,担忧与恐惧只是留给天罢了,人又何须忧惧?三,问心无愧自然不怕夜半鬼敲门。不做坏事亏心事,无所忧惧。

【20151101论语日课10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文子其人其事,根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冬,卫大(同“太”)叔疾出奔宋。初,疾娶于宋子朝,其娣嬖。子朝出。孔文子使疾出其妻而妻之。疾使侍人诱其初妻之娣,置于犁,而为之一宫,如二妻。文子怒,欲攻之。仲尼止之。遂夺其妻。”
       看看这个故事,我们就能看到孔文子本身很多行为有可指摘之处。他看着子朝逃跑后,就让太叔疾休掉子朝的女儿娶了自己的女儿;看到太叔疾不忘之前的妾媵,自己作为卫国大夫,想要出兵攻打君主;攻打不成,又把自己的女儿抢夺了回来。
        对于这种行为的人,怎么还能够以“文”作为谥号呢。孔子没有指出孔文子的这些不当行为,而是对学生解释了孔文子身上的优点:聪敏且不自以为是,还能够有非常谦逊的好学态度;不以身在高位而自傲,还能向居于下位的人请教。做到这些,也无愧于“文”这个谥号了。

【20151102论语日课10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夫子在这则里面专门夸奖了郑国大夫子产有君子之风,认为他在四个方面都非常值得称赏。在个人行事作风上谦逊恭谨,在事奉君主上恭敬端肃;对待百姓的生计上,采用使民获益的良政;在对百姓的差役使用上,也是有规有矩、讲究公义。
       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称赞,证明子产是非常难得的贤良之人。确实,在他的治理下,郑国一事政通人和。他一生廉洁奉公,家中无丝毫积蓄,以致于他去世时都无钱办丧事。郑国子民听说后,纷纷捐献玉器珠宝来帮助他家人办理丧事。据百度百科说,子产之子坚持不受,所以老百姓只得把大量财物抛入到子产封邑的河水中作为悼念。这条河从此被称为金水河,就在现在的郑州市。
【20151102论语日课08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6.1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子游做了武城宰,孔子问他,:“你在那里求得了人才吗?”子游说:“有一澹台灭明,他从不走小道捷径,非为公事,从未到过我屋中来。”
不走小路,除了公事不见邑宰,事情虽小,可是处事修身的时候能够做到这两点也很难得了。在用人的时候,可以把这两条当做是选拔人才的标准。
 
 
【20151103论语日课08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
“由之而不知,自然而深入,终自可知。不由而使知,知终不真,而相率为欺伪。”
百姓需要一个领导者,来引导百姓从由之一直到可知。我不需要知道你要我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可是我相信你。

【2015论语日课11.3│074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凡做世间事,以义为出发点和原则。君子对天下的事情,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处理事情所用的方法很可能是不一样的,这是变的一面,还有不变的一面就是“义”,道义是不变的,不管君子用什么方法来做,都是要符合道义的。君子不是教条主义者,不是非要这样做或者非要那样做,而是随机应变,但总是符合大道的。

【20151103论语日课08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2.注疏已阅读。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3.【学习心得】单单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看,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出自同一则。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反映了人们对于自己命运无法掌控无法左右的无奈与怨念,四海之内皆兄弟反映了人们行走世间不甘孤独寂寞冷落的内心需求。其实都反映了人类的本性——无法与命运抗衡的时候,需要团结,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前进。这段心得与这则内容无关,不要被误导。
同志们晚安~

【20151103论语日课10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在这则里面称赞的是齐国大夫晏婴,认为他非常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在孔子看来,懂得与人交往,并不是与人搞关系、套近乎,而是时间越久、越赢得别人的尊重。一般来说,随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加深,了解得越多,对一个人的优缺点也了解得越多。如果一个人实际上缺点特别多,也许一开始能掩盖,但随着时间越久,越容易被别人看轻。只有一个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品德和态度,才能时间越久越被大家所敬重。
       这样看来,要赢得别人的尊重,最重要的还是“反求诸己”,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而不需刻意去营造关系。

【20151102论语日课 042。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为政的条目: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4日 21:3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11月4日)摘录

【2015论语日课11.4│075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对待老百姓,要满足他们在财富上的需求,方便他们在器物上应用,鼓励他们发家致富,告诉他们犯法的危害,不要触犯刑律,这样老百姓就会闷头发财,害怕法律的威严了,如此下去国家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20151104论语日课08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11.2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季子然问道:“仲由、冉求是否可得称是大臣呀!”孔子说,“我以为你会问些别的事,哪知你只问由、求两人呀!所谓的大臣,应能以道事君,看来不可,便不干了。现在由与求,只算是备位充数的臣罢了!”季然说:“那么他们该是肯听话的人吧?”孔子说:“若要轼父拭君,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所以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位君主也得是个明君,而不是为君主随性的欲望效力,人臣不能为此违背自己的心志。


【20151028论语日课030│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注疏已阅读。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学习心得】这则语录是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此处的比,音为弼,意为勾结。那么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该如何理解?个人认为,君子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深谙处世之道,出于公心与人家结交,因其胸怀坦荡,与之结交无须有戒备之心,更不用拘谨客套,完全可以轻松自然。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爱天下人,不会厚此薄彼,更不会趋炎附势、蝇营狗苟。天下为公,心胸开阔,雪中送炭解人燃眉之急,施恩不图报,这就是君子作为。小人则正好相反,与人结交或因功利或因好恶,皆出于私心。自然犹如附骨之蛆,为利为权,道义分两边,私心放中间,落井下石者有之,口蜜腹剑者有之,这都为小人行径。
这则语录,为我们铸就了一面铜镜,不用正衣冠,却可以正人心。古人说“以利交者,利尽则散;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色交者,色衰则疏;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也许就是引导我们如何区分君子与小人吧。
而在统治者看来,这则语录更有借鉴意义。治国理政,不可以仅依靠自己的私欲好恶,爱人爱己,不分彼此。不因个人主观意愿为别人贴就标签,全凭公心。正如某位领导人所言,制定国家政策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如此,自然海晏河清!
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104论语日课08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2.注疏已阅读。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3.【学习心得】能鉴别直接的诽谤,也能鉴别暗中挑拨的坏话,需要心智的明净。自己拥有鉴别的方法也不会受别人意见的影响,自然算是“明白人”。能够分辨直接诽谤很容易,但像温水煮青蛙似的暗中挑拨的坏话,的确需要强大的心智,做到这点确实不易。
148#
发表于 2015年11月5日 23:59 | 只看该作者
你读或不读
小组就在这里
永不谢幕
不离不弃
就像黑夜的那盏明灯
一直等你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6日 13:00 | 只看该作者
郭坤学 发表于 2015年11月5日 23:59
你读或不读
小组就在这里
永不谢幕

坤学师兄么么哒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10日 0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11月10日 09:43 编辑

论语日课摘录 崔九娟

【20151105论语日课09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让百姓衣食无忧是为政者应该做到的,这样百姓才会信及政府。可是,信也是人所固有的,它应该能够超脱物质存在,不会因为食不饱、居不安就把它舍弃了。人固有一死,人无信不立。
 



【20151106论语日课09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节用而厚民而不是加赋,因为君民是一体的。想起我国税收的特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是国富民不富情况的改善还需要时间。
领导百姓,就是让他们可以实现最好的他们,而不是一味苛责强取。百姓富足了,整个国家就好了,君主还用担心国用不足么?所以,问题要从根本着手。

【20151107论语日课09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臣、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在强调礼制与等级秩序。齐景公时陈大夫专政,景公不立太子,且“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所以问政于孔子的时候,孔子这样对他讲。
朱熹说,这八个字是“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可是“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弒君篡国之祸。”

【20151108论语日课093│崔九娟】
2.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2.1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是故:“圣人不以听讼为难,而以使民无讼为贵。”
再高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如让问题直接不发生。就像是恶语伤人六月寒,口中的话说过以后就会像钉子在墙壁上留下洞孔一样,即便后来对方不计较,可是那洞孔是很难消除不在的。所以,不说这话就好了。
可是,要怎么为政才能使得无讼呢?为政以德,爱人,礼制。

【20151109论语日课094│崔九娟】
3.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12.1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子张问怎样为政,孔子说,“在职位上不会心生厌倦,施政于民时表里如一”。
类比下,怎么才算做得一份好工作?在那个岗位上不会心生厌倦,做起工作来兢兢业业始终如一。





【20151110论语日课09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胡氏曰:“鲁自中叶,政由大夫,家臣效尤,据邑背叛,不正甚矣。故孔子以是告之,欲康子以正自克,而改三家之故。惜乎康子之溺于利欲而不能也。”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BBS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5年4月4日 06:22 , Processed in 0.1129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