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10日 09:40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刘婷婷

【20151109论语日课10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这一则主要是子张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子张分别讲述了两个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事迹,向孔子询问对他们的评价,最想探知的核心问题就是“仁”的表现是什么。子文三次出仕为宰相,却并没有喜悦的表现;三次被罢免,也并无愠色;自己所施行的政令向来接替的新令尹告知得非常清楚。子文不以外在境遇为意,不因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就去破坏治理机制,可以说是非常忠诚于国的了,所以孔子对这样的人评价是“忠”,但却并没有就此判定为“仁”。
        陈文子看到自己国家的崔子杀了君主,于是舍弃家产离开齐国;到了其他国家,一旦发现有类似于崔子这样的执政者,马上就离开。陈文子洁身自好、不与悖逆者同流合污、不立于危墙之下,可以说是非常清白的了,但孔子也没有因此判定他为具备仁义。
        可见,“仁”作为君子品德,境界是十分高的,仅仅做到“忠”或者仅仅做到“清”,都离仁还远着呢。按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两人虽有高风亮节之举动,但是否真是因为全然体会了天理,毫无私欲之心,终究难以判定。用伦理学的视角来看,该从结果的正义正当还是从动机的正义正当来衡量是否真善,一直是备受争论的。此心的境界往往是“如人饮水”,到底有没有私欲纠葛,全在于自己对自己进行审视和把握。   

【20151104论语日课10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实际上早于孔子一百多年。他一向被人称赞有智慧,但孔子发表了他不同的看法。
       “蔡”是指占卜用的大龟,因为蔡地盛产大龟,所以用这个名词来指代。臧文仲为藏龟的屋子里,在柱上的斗拱上雕成山的形状、在房梁上的短柱绘成水草花纹。臧文仲的这种表现,是他对占卜之事异常重视的证明。“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并不赞成占卜的手段,不赞成对鬼神之道的信奉。君子应关注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修德、进益,只要此心中正,就不会有所惧怕。所以在孔子看来,臧文仲靠占卜所得,根本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作易传,也并未多宣扬周易的占卜之术,更多的是发扬周易中所含的义理知识。

152#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10日 09:4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赵栋奎

【20151029论语日课031│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学习心得】此则语录,是孔子对于知识获取之道的阐述,那就是学习与思考并用。只读书不思考,就是死读书读死书,是在机械性地重复。自然不会有所收获。而只是一味空想却不学习,终究也是因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疑惑无所得。这种思想是传承了两千年的教育理念,至今仍为人们所肯定。
然则,探究根底,却发现并未仅如表面那样的浅显。所谓的学,其实就是通过知识的取法与理解,所谓思,就是分辨与判断,罔,就是被蒙蔽而困惑,殆,则是危险及疲乏。如此推导,其实完全可以延伸到生活中来。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处理林林总总的事,换句话说,这些都是学习的素材,学习的途径,人常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就是我们最珍贵的宝山;而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总能发现有些人很快就能融入其中,尤其对于工作,很容易就可以轻车熟路,而有些人却终究无法实现角色转换,这是我们的所说的“悟性”,其实,更多的是留心、是思考;生活中,时时有困惑,时时有挫折,辛弃疾曾言“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谓的不如意事,也许很多是由于环境、工作能力、社会资源,等等,但是,如果放眼看来,现在的处境是何人造成呢?还是自己!天道有常,报应不爽,生活看似杂乱无章,谁能说不是一个圆周,不是一个轮回?以自己为圆心,以自己的学习与思考能力为半径,就是现在自身所处的周遭。为何有人总是与时代格格不入?不正是惘然无收获吗?“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就是写照。学习艺术,经常听说一句话“学人者生,似人者死”,何解?就是说学习艺术的捷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己有想法,还是需要借鉴先辈的经验。但是,终究还是要有自己独立的风格,再闪耀的二世,也不过是为别人增加荣耀。将自己的“思”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再从自己的“学”升华出自己的“思”,经过此种反复之反复的哲学过程,自然可以避免孔子笔下的“殆”吧?
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29论语日课031│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攻击其他的学说,这就会造成祸害。”
   【学习心得】关于这则语录的解释,莫衷一是,有人解释为“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也有人解释为“如果一个人把时间都用在研究异端邪说上,那危害就大了。”,最终我还是采信了上文的解释。原因是,法学解释中常用的体系解释。在《论语》中“小子鸣鼓而攻之”“攻其恶,勿攻人之恶。”等都做攻击讲,都理解为攻击。而所谓的异端,应当理解为不同的学说或者意见,因为独尊儒术是在汉朝董仲舒时才提出,孔子时代不应当有所谓的正统思想,孔子自身也只是在为自己的思想奔走呼号,自然也不会有异端邪说之称谓吧?再结合孔子“君子周而不比”的思想,他是不赞成党同伐异的,这不正是海纳百川的胸怀吗?
再有一点,这则语录还是在“为政”篇中,也就是说是给统治者更多的参考的。那么再结合周朝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故事,孔子是不大可能要求统治者闭塞言路,不停反对意见的。因此,我采信上文解释。
但是此种解释在逻辑上有一个问题必须阐明,那就是何谓“异端”?如果解释说和儒家思想不同就是异端,那岂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觉得,所谓的异端,其实就是一些质疑,一些否定的言论。比如说,儒家提倡人性本善的思想,可是有人就会质疑人性是本恶的,需要通过教化来发掘其善的本质,那么此种情况下,需要的是容忍与体谅,明晰对方的观点依据,自己作出判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孔子提倡的教学相长,如果不是通过这种质疑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使之更完善,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10日 09:46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金藏玉

【20151105论语日课08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注疏已阅读。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3.【学习心得】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食物、国防(兵)和信。其中信是最重要的。放在团队建设中,一个团队建设需要三方面的条件:基本的物质供给、团队纪律和团队凝聚力。团队凝聚力体现在信上,队员对领导者的信、领导者对队员的信、队员之间相互的信。丢了物质供给、丢了纪律都不会影响团队的存在,凝聚力没有了,人心不再,一个团队就真的瓦解了。

【20151106论语日课08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2.注疏已阅读。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3.【学习心得】此则论语讲了两层意思:1,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所以驷不及舌,说话要慎重; 2,君子应表里如一。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等等,都是形容君子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是一样的,如果端正的品行被令人厌恶的外表所淹没,当然也不能再称为君子。


【20151107论语日课089│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2.注疏已阅读。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3.【学习心得】如何才能辨别是非?忠信和德义。在遇到感情问题以及解决不了的事情,坚持道义和仁就行了。

【20151109论语日课09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3.【学习心得】审理案件的目的是使刑讼的案件不发生,就如治病救人是使病人不再有的目的是一样的。如果社会治安好,就不会发生刑讼案件,如果百姓身体健康,无忧无病,自然就不需要医院不需要医生。无刑讼,应该理解为一种高境界的社会理想。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13日 22:16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110论语日课09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2.注疏已阅读。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3.【学习心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在其位,就应该认真严谨的谋其政。其实这是应该做的,不应该把在其位谋其政拿出来说事儿,可是既然孔夫子他老人家都拿出来说了,充分说明了自古以来在其位谋其政的人真心少啊,哈哈哈,人类耍滑头爱偷懒的基因一直源远流长,不是么~\

【20151110论语日课10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在阅读原文之后,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惯用的说法往往是在错误地被引用。比如“三思而后行”。我们常常劝人说要“三思而后行”,是希望对待事情做决策谨慎小心的意思。从它原本的上下文语境发现,原来孔子并不赞成“三思”,而是认为这样的做法太多余,只需要思考两次就可以了。细细思来,反复思考往往容易让人犹疑不定,越来越优柔寡断。太多的犹疑,在某些时候会耽误事情的时机。所以,思虑太过也是不对的。对于需要当机立断把握时机的事情,要尽快作出决定。

【20151111论语日课09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广泛学习、遵纪守法,就不会误入歧途!”
3.【学习心得】广泛涉猎,知古通今,自然能够在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法度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换个说法,有价值观、道德思想为底线的自由才会随心所欲不逾矩。文博礼约,谦谦君子,好不自在!


【20151111论语日课11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宁武子是卫国大夫,孔子评论他说,宁武子在国家正常运作、国君治理有方的时候,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在国家治理无序的时候,就隐藏锋芒装作糊涂。这种在有道的时候发挥才华、无道的时候韬光养晦的做法,前者常人可以轻易做到,后者很难有人能有这么足够的聪明才智。
       所以“愚不可及”本来本意是赞扬的话,是指一个人能看清楚不利的清醒而假装糊涂的这种聪明的做法一般人学不会,结果后来却演变成贬义词,真正地指一个人的愚蠢程度远超众人了。
      孔子在公冶长篇的开头夸奖弟子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看来孔子是同意君子在不利情形下不可恃强,而是最好韬光养晦、保存自身。历史上在邦无道的情形下坚持正道、显露才智的,往往遭受屠戮,比如比干之于纣王。所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可谓不是非常合适而中庸的道路。

【20151112论语日课09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3.【学习心得】君子成人之美。这样的话每天的心情也会好,人也会越活越精神。能够成人之美,自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美能够陶冶人,能够使人心情愉快。所以,每天只能看到别人缺点的人,想要活得久,多多成人之美吧。
【20151111论语日课09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2·1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如果在上者没有贪欲,百姓生活富足各得其所,那么即便鼓励百姓行窃他们也不会做。所以,问题还得从根本入手。国家出现了暴乱盗窃等等不和谐的现象,为政的人想的多是怎样管制百姓他们才不会这样做了,所以会有很多的严刑峻法。可是,君主如果自己行得正做得对,能保证给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这些问题也会减少很多吧。
 
【20151112论语日课09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对无道的人施以重刑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可是并不能够从根本是解决问题。政治责任在上不在下。在上的人好像风,在下的人好像草,风加在草身上,草就会随风而倒。所以,为什么老想着要怎样治理好百姓呢?还是先从自己做起。
 
 
 
【20151113论语日课09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13.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之,百姓。“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仅要使之劳动,还要使其不觉疲倦。问题都是闲出来的。
 
  
【20151112论语日课111|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夫子周游列国,走到陈国的时候,发出了不如回家了吧的感叹。按照四书章句朱子的解释,这是孔子在各国游走一番、努力让自己的道得以施行却最终无果之后,对施政于天下已经失去了信心。所以转而将希望放到自己的弟子身上,希望能够回去对他们进行教导。夫子说他的弟子们还是胸怀着大志、文采也斐然,只是还是有点“志大才疏”的倾向,还需要“因材施教”加以引导才行。

【20151113论语日课09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注疏已阅读。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3.【学习心得】正人先正己,想要别人信服,自己首先要成为榜样,这不仅仅是治理国家,不管是在小团队,小圈子还是其他组织都是一样的。因此,事情做对了要思考,做错了更要思考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及时改正错误与一件事情办得漂亮同等重要。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17日 0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11月17日 09:38 编辑

论语日课 崔九娟

【20151114论语日课09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13.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任有司者治其事,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不要盲目渴求自己未知的人才,能选拔眼前的人才来用就好了,是金子总会发光,不会被埋没了。

【20151115论语日课10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迁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首先,“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君子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省去不说就是了,而不是莽撞地批判。
“名不当其实,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无以考实而事不成。”“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和之谓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不中。”
故君子正名,做的事可以说得出口;对说出的事情一定可以做到,而不是得过且过就罢了。

【20151116论语日课10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上行下效。就像在企业里,领导者要树立起正能量的风帆。

【20151117论语日课10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人数众多,然后富之教之,还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能让百姓还在为衣食担忧的时候就去修炼那些精神境界高层次的东西。可以两手一并抓起,如果做不到,就先做好物质层面的供给吧。
另外,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对于野蛮生长壮大的人,应该教之以精神层面的东西,才不会老是出现以追逐奢侈品表面的富贵为代表的伪高贵。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17日 09:36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 刘婷婷 金藏玉

【20151116论语日课09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2.注疏已阅读。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3.【学习心得】有名声并不一定通达,通达却是可以实现有名声,所以通达和有名声并不能划等号。如何实现“达”呢? “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正直无私,遵从礼义,通过察言观色,能够理解别人,谦和地对待别人,这才是达。而表面上装作“仁”,事实上却行为相悖,即使有名声,那又怎样呢?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自欺欺人罢了。世界那么乱,装仁给谁看...做到真正的达,虽难犹荣。

【20151116论语日课09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2.注疏已阅读。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3.【学习心得】有名声并不一定通达,通达却是可以实现有名声,所以通达和有名声并不能划等号。如何实现“达”呢? “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正直无私,遵从礼义,通过察言观色,能够理解别人,谦和地对待别人,这才是达。而表面上装作“仁”,事实上却行为相悖,即使有名声,那又怎样呢?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自欺欺人罢了。世界那么乱,装仁给谁看...做到真正的达,虽难犹荣。

【20151116论语日课09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2.注疏已阅读。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3.【学习心得】有名声并不一定通达,通达却是可以实现有名声,所以通达和有名声并不能划等号。如何实现“达”呢? “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正直无私,遵从礼义,通过察言观色,能够理解别人,谦和地对待别人,这才是达。而表面上装作“仁”,事实上却行为相悖,即使有名声,那又怎样呢?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自欺欺人罢了。世界那么乱,装仁给谁看...做到真正的达,虽难犹荣。

【20151116论语日课09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2.注疏已阅读。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3.【学习心得】有名声并不一定通达,通达却是可以实现有名声,所以通达和有名声并不能划等号。如何实现“达”呢? “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正直无私,遵从礼义,通过察言观色,能够理解别人,谦和地对待别人,这才是达。而表面上装作“仁”,事实上却行为相悖,即使有名声,那又怎样呢?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自欺欺人罢了。世界那么乱,装仁给谁看...做到真正的达,虽难犹荣。

【20151116论语日课09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2.注疏已阅读。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3.【学习心得】有名声并不一定通达,通达却是可以实现有名声,所以通达和有名声并不能划等号。如何实现“达”呢? “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正直无私,遵从礼义,通过察言观色,能够理解别人,谦和地对待别人,这才是达。而表面上装作“仁”,事实上却行为相悖,即使有名声,那又怎样呢?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自欺欺人罢了。世界那么乱,装仁给谁看...做到真正的达,虽难犹荣。

【20151116论语日课09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2.注疏已阅读。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3.【学习心得】有名声并不一定通达,通达却是可以实现有名声,所以通达和有名声并不能划等号。如何实现“达”呢? “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正直无私,遵从礼义,通过察言观色,能够理解别人,谦和地对待别人,这才是达。而表面上装作“仁”,事实上却行为相悖,即使有名声,那又怎样呢?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自欺欺人罢了。世界那么乱,装仁给谁看...做到真正的达,虽难犹荣。

【20151116论语日课09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2.注疏已阅读。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3.【学习心得】有名声并不一定通达,通达却是可以实现有名声,所以通达和有名声并不能划等号。如何实现“达”呢? “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正直无私,遵从礼义,通过察言观色,能够理解别人,谦和地对待别人,这才是达。而表面上装作“仁”,事实上却行为相悖,即使有名声,那又怎样呢?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自欺欺人罢了。世界那么乱,装仁给谁看...做到真正的达,虽难犹荣。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25日 21:35 | 只看该作者

RE: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十九周(11.16——11.22):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6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11月25日 21:40 编辑

论语日课(第18周)摘录

【20151119论语日课10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2.注疏已阅读。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3.【学习心得】对待朋友讲究信。看到朋友犯错误及时地告诉他,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做出的决定其他人都不可能设身处地地像本人那样有着最真切的感受,所以,尊重别人的选择,也是礼,没有必要反复劝说自取其辱。不过这只在某些情况下符合实际。对待自己的朋友,要有自己的标准,不要因为孔子是先贤就对其言论言听计从,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标准。

【20151119论语日课10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3.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三十年为一世。王者起,一天下而治之,与善人为邦不同需要百年那么久,然而求仁道之化行于天下的话,亦必以三十年为期。“三年有成,谓法度纪纲有成而化行也。渐民以仁,摩民以义,使之浃于肌肤,沦于骨髓,而礼乐可兴,所谓仁也。此非积久,何以能致?”什么都不是一夕之功,所以才会有十年磨一剑等等说法。

【20151120论语日课10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3.1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苟能自己身正了,这于从事政治还有何难呀?若不能正其身,又怎能正人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151120论语日课10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2.注疏已阅读。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3.【学习心得】不论是政事还是其他事情,都是一样的,持之以恒方得始终,方能漂亮地完成一件事。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么,想要获得诺贝尔奖,你得活的够久。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相同的,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是的吧。


【20151120论语日课11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从这一则开始,我们进入了论语第六个篇章《雍也》篇。这一则也是夫子对弟子冉雍的评论,认为他的学习和积累的才能已经达到了可以从政治国的程度了。冉雍字仲弓,是孔门十哲之一,以德行著称。在上一篇公冶长篇里,有人跟孔子说:“雍也仁而不佞”,意思是冉雍虽然德行出众,但是口才上还差一点。夫子反问“焉用佞?”,认为只要仁心足够、德行足够,就可以了。从这一则,也能看到孔子对冉雍评论的一致性,看到孔子最重视的就是仁德。

【20151121论语日课10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2.注疏已阅读。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3.【学习心得】这则讲的是如何管理好一个团队。首先赦免小的过错笼络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更下一层的成员自然有这些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管理。另外就是选贤任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才要让别人知道,才能够得到提拔,毛遂自荐是有必要的。当然,这不是教大家去曲意逢迎上司,而是有真才实学有真本事要表现出来,告诉别人你的能力,让别人认可。
【20151121论语日课11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冉雍问夫子关于子桑伯子的评价,夫子认为他“尚可”,但还是失之于太过简约。简,即不烦之义,大约是指在治理国事、对待民众时简约、不烦扰。对于民生,行政方面简化程序、与民休息,是非常好的境况。为什么孔子的评价却不是太高呢?仲弓自己试着理解了一下:如果是主事者心怀着敬畏之心、有自己的法则,行事上简约一些,当然可以;如果主事人自己心中都没有法则和约束,太过随意,那么再来处理政事,未免就太简约可能乃至于放诞了。孔子同意仲弓这种解释,说明政事来说,形式上、手段上可以简约,从事者自身必须心怀敬畏、以身作则。


 
【20151121论语日课10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13.1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近处的百姓受其恩泽心情愉悦,远处的百姓自会闻风而来。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25日 21:39 | 只看该作者

RE: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十九周(11.23——11.29):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

论语日课 (11月22日)摘录


【20151122论语日课10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想起近两次论坛上的同志必读贴,一事精致便能动人和年轻人走得太急。越是想要急于求成越是倾向于失败。修养还是要从小处入手,贵在坚持。“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丢了西瓜捡芝麻。
 
【20151122论语日课10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注疏已阅读。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3.【学习心得】这则讲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从而引申出身居上位的统治者、领导者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管理团队。归结起来是“礼、义、信”三个字。重“礼”使得老百姓心存敬畏,重“义”使得老百姓心悦诚服,重“信”使得老百姓坦诚以待,老百姓心向国家,心系社稷,就不愁国不安稳,民不归顺了。樊迟的做法之所以让孔子无情的讥讽为小人是因为樊迟的格局太小,胸中无格局,何以扶天下?故而哂之。

【20151122论语日课12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颜回在孔门弟子中是最得孔子称赞的,也是孔子认为最得真传的。他评价颜回“好学”,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好学”这个评价,出现在上一篇,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中--“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好学”这一词,并不是指对词章知识等的掌握理解,否则孔门弟子应该都能够上这个标准。“好学”指的更是一种学圣人之道的能力和领悟力,“不迁怒、不贰过”,对于事物能够有清醒的认识,一事上的情绪不牵延到另外一事上,犯过的错误不再犯第二次。短短的六个字,必须是对自己有极强的克制力,对事物和道理有极强的领悟力才行。颜回优秀如斯,可惜在三十二岁就去世了,孔子非常伤感沉痛。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25日 21:45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11月23日)

【20151123论语日课10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3.【学习心得】这则表明了孔子认为学习知识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思想。诚然,学习了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学得再多又怎么样呢?

【20151123论语日课 043。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为政的条目: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0151123论语日课121|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3、心得。
       这一则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当公西华出使去齐国之后,冉有向孔子请求粟米给公西华的母亲。孔子同意了,只给予了“釜”这个计量单位的粟米(大概是六斗四升)。冉有还觉不够,希望能够多加一点,于是孔子又给了“庾”这么多(按朱子解释是十六斗,但实际上结合上下文,孔子其实是不赞同给的,所以等冉有再次催促,他反而是给的更少了,所以解释为二斗四升是比较合适的)。但冉有自己私下却给了五秉(大概八斗)。孔子于是批评冉有,公西华已经条件很好了,君子重要的是解决那种身处危急状况的穷困问题、而不是再为富人增添什么。雪中送炭就好,不必锦上添花。
        第二个故事讲原思给孔子当管家,推辞俸禄粟米,孔子让他一定不能拒绝,即使自己用不完、也可以拿去周济相邻。
       同样都是给粟米的事情,冉有来主动请求、孔子不愿意甚至带有批评;原思要推辞,是孔子主动给。对比起来就能看出“当”与“不当”的尺度。

【20151123论语日课10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13.2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教化百姓,教之以孝悌忠信以及务农将武之法,这样一来过了那个周期以后,百姓就会亲近他,愿意为他而死,所以就可以让他们上战场了。要武装军队,先武装思想。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25日 21:48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11月24、25日



【20151124论语日课10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13.3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不告诉百姓怎样去打仗,军队就会有败亡的风险,国之不存何以家为?更别提百姓将如何生存下去了,所以,这也是弃民。
所以,不仅要用礼义教化百姓,还要明耻教战。素质建设与战斗实力一并抓起。


【20151125论语日课11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4·2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子路问事君之道。孔子说不要欺骗他,要犯颜直谏。孔子的回答寥寥几个字看上去很简单,然而这是孔子专门针对子路的特点来讲的,范氏曰:“犯非子路之所难也,而以不欺为难。故夫子教以先勿欺而后犯也。”由此可见孔子因材施教。

【20151124论语日课122|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3、心得。
犁牛是指耕牛,按照古代祭祀之礼,耕牛是没有资格来当祭祀的牲口的。“骍”“角”分别指“赤色”和“角周正”,这两个是周代选择祭祀之牛的标准。孔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耕牛之子如果长得符合祭祀的标准的话,即使人们不愿意用,但山川河流之神也不会舍弃这样的一个祭祀品。据史料记载,仲弓之父应该很微贱,如果用传统的等级观念来看,仲弓也不会被欣赏。孔子却不为等级观念所限,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君子亦如是。

【20151124论语日课 044。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0151125论语日课10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自己身正,治理国家还会有什么问题?自身不正,又怎能让群众身正?”
3.学习心得。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其身正,治国无难处,臣民自然以当政者为榜样,其身不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民众不从,揭竿而起,又有什么让人奇怪的地方呢?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话说从古至今大多都是自作孽吧?天灾虽有,绝大多数是人祸。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BBS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5年4月4日 06:20 , Processed in 0.10927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