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1月30日 10:42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次了。我又手发抖把大家发到微信群里的论语日课给删了。各位抱歉。做过的论语日课,不管是电子版的还是手写的,一定要自己保管好(⊙o⊙)…我贴到论坛上的会不全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2日 08:01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128论语日课12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3、心得。
        伯牛在孔门弟子中,德行仅次于颜回和闵子骞。所以对于孔子来说,这样一个好学生得了不治之症,将要亡故。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如此德行出众的人,竟然得了如此重的病,只能归结于天道安排如此了。孔子也只能用重复的慨叹来消解痛心之情。百度了一下,出于这个典故,还衍生出了“伯牛之疾”这样一个典故,来泛指人患了不治的恶疾。

【20151130论语日课12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心得。
        颜回身居陋巷,只有一个竹器用来吃饭、一个水瓢用来饮水,可谓非常穷困潦倒了。普通人都会愁云笼罩,担忧异常,但颜回却不改其乐,仍然非常自得,所以孔子再三称赞他的贤德。从这一则这个地方,周敦颐生发出了一个“孔颜乐处”的命题,也演变成宋明理学中一个讨论的话题:寻找孔颜乐处。孔颜之乐,并不是因为环境的贫困而高兴,而是能够不被外在的贫困改变自己的内心、依旧能够葆有那种纯然的圆满的心灵境界。程子朱子都没有具体言明这种“乐”具体是什么,而是启迪学者去深思玩味、自行体会。想来,这追寻“孔颜乐处”,并不是单指从字面上的去解决这个哲学论题的内涵,更是要学者深思审问、加以实践,在现实中去体悟到这种“乐”与“道”。

【20151130论语日课11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2.注疏已阅读。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3.学习心得。这则说明了2个道理。1,做事要有恒心,持之以恒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够做出一番事业,和现在的一万小时定律有异曲同工之妙。2,做人要讲原则,朝秦暮楚,朝三暮四,这样的人是无可救药的,德行是行走在世的根本。

【20151201论语日课11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注疏已阅读。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3.学习心得。君子的人格是独立的,人生追求与个人境界远远不在利益的层面上,小人更多讲的是因利而和因利而散,所以,君子往往追求的是同样的非利益目标,小人却往往因为不同的目标而追求相同的利益。


【20151201论语日课 047。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20151201论语日课12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3、心得。
        冉求对孔子说,自己不是不对夫子所传授的道理心悦诚服,只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以达到。孔子却认为冉求并不是能力不足,在孔子看来,能力不足的,早就半途而废了,冉求只是画地自限不肯前进而已。这也启示我们,对于有的目标,我们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到底是不是真的能力不足?有时候,我们并没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百分之百的自信,所以才会与目标失之交臂。有时候,也许需要些许的“自不量力”,去突破限制。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4日 13:23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202论语日课11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2.注疏已阅读。子贡问:“周围的人都喜欢的人,怎样?”孔子说:“不好。”“周围的人都讨厌的人,怎样?“不好。不如周围的好人喜欢、周围的坏人讨厌的人。”3.学习心得。周围人都说好的人和周围人都认为很坏的人在某些方面都有缺陷,周围人都赞好的人,不能辨别非,一味讨好别人,或者是与德行有缺的人为友,而周围人都讨厌的人说明他无法辨别是,同样是另外一个极端,很容易继续恶下去。所以,这句话要表达的应该是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用不着去讨好所有人,也用不着去让所有人讨厌或喜欢,做真实的自己,即可。


【20151203论语日课11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15.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无为而治,“任官得人,己不亲劳于事。”
恭己正南面:恭以自守,南面往朝,群贤分职,己只仰成。舜承尧后,又得贤,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
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独称舜者,绍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众职,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也。
想起第二次大课的时候,真正的管理者不是自己拿起刀来分苹果的人,而是设计好了组织流程来让别人操刀分配的人。君子运筹帷幄之中,不用自己动手,便可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样的无为,也是建立在自己胸中有沟壑的基础之上的。
另外,君子无为,也是因为他的德化作用。
 
1、论语一则已诵读。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輅,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15.1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颜渊问为国之道。孔子说:推行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戴周代的冕,乐舞则取法于舜时之韶。并该放弃郑声,远绝侫人。因郑声太淫,而侫人太危殆了。”
孔子重民事,故主行夏时。
古人日用器物,惟车最贵,孔子主乘殷辂,尚质也。
周礼有六冕,以分服者之等次。其物小而在上,虽华不为靡,虽贵不及奢。孔子主服周冕,即尚文之义。
乐则韶舞。取其尽善尽美。
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所言也不外乎礼乐,如果类比管理一个企业的话,说的就是企业文化吧。
 
【20151203论语日课11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3.学习心得。君子交朋友是以道为标准,只有在道的层面、境界上相同或者是更高才有可能与之成为朋友,但是在办事上是依照标准规则来的,所以只要符合标准和规则就能够为别人把事情办了。小人则是相反,以利益交友,有利则聚,利尽则散,办事情也是以利为原则,所以,只有有利益就能与之交友,办事情也要利益为基础,与之交友易,办事难。君子与小人所信守的根本原则是不同的,所以,在选用人才上也是不同,君子以才选人,小人唯利是图。


【20151202论语日课12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3、心得。
          孔子对各弟子说话,都是因材施教的指点。子夏以文学著名,但其对天理之道的体悟还是不足的。文学、六艺等,若不能依于一颗仁心,则有可能被用在 错误的地方。所以孔子对子夏说,希望他是君子类的学者,而不是小人类的学者。君子本着仁义出发而小人只看利益,所以做学问切不可以功利出发呀。

【20151203论语日课13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3、心得。
      子游当了武城的长官后,孔子问的问题不是施政,而是问他有没有查访到人才。只此一问,就可以明确了人才的重要性。“举直错诸枉”,选举正直有才干的人到施政的位置上,是治理之道。子游也是善于察人的。他注意到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的时候绝对不会抄近路、走小道,除了公事之外,也不会到他的地方来。连小路都不愿意抄、小事上都很严谨,也不愿去跟长官发展私人关系的人,一定是非常节制和正直的人。“行不由径”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也许我们常常觉得小结上差一点没什么,可是这种“没什么”,也许就会蚕食我们的原则,最终导致错误。

【20151203论语日课048。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业。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13日 21:41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208论语日课120│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3.学习心得。士,由此看,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士还是外国的士,都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即自由潇洒,侠肝义胆,浪迹四方,天涯为家,以国家、民族以及个人尊严的荣辱为毕生追求。所以说“士可杀,不可辱”,物质的践踏无所谓,对精神的践踏简直不如舍生取义。这种士的精神,在现在的中国还是需要的,国家民族的复兴,需要更多有士的精神的热血男儿女儿。

【20151209论语日课053.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20151208论语日课13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3、心得。
        “直”“罔”是一种对比,“直”是指一种廓然的、直接的、向上的生命状态,是人本身就应具备的品质。儒家一向是欣赏“直”的态度,以“直”报怨,以“直”来彰显一种无遮蔽的心灵。而罔者,对比起来,应该就是藏了太多弯弯绕绕的想法在心中,私欲遮蔽心灵,这样的生存状态,最多是因为幸运而免掉刑法,不受制裁,但却无法以此坦荡地立于天地之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若遇乱世,“直”“罔”处境反而会颠倒,又是另一种非常规的境遇了。

【20151209论语日课12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3.学习心得。这则讲的是为政之道,是从从政者自身安危的角度来论述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国家有道的时候,直述其言、正直地做事情并不会招致灾祸,而在国家无道的时候,需要的是首先保全自己,才能渐渐地改变无道的现状。

【201512010论语日课054.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20151210论语日课12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3.学习心得。俗话说沉默是金,有德者有言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言语,不需要说话的时候是尽量保持沉默的。而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是有德的人,有德之人是对自己所说之话负责的,所以,有德者寡言,但是有力。仁人的精神境界在于“爱人”,所以,只要是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行动,对仁人来说是没有区别的,比如说,送人一本书和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是一样的效果,都是“爱人”,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仁人是勇敢的。相反,仅仅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德的,因为勇敢是这个人的属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表现出来这样的特性,所以与仁者的爱人所表现出的勇敢是不同的。这则所表达的两种不同,还是需要仔细辨认才能区分开来。做一个有德者,做一个仁者。

【20151210论语日课13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心得。
      “知之”“好之”“乐之”是一种进阶的过程。张敬夫注释说,拿五谷打比喻,“知之者”只是从知识上明白五谷可以吃;“好之者”是在行动上表现出了对五谷的嗜好;“乐之者”则是更进一步、嗜食五谷而且吃到饱。如果是只知道而不喜欢,也是因为“知”的工夫没有做到、没有达到全面的了解;如果是只喜欢而不能实质上得到满足而产生愉悦,那也是因为“好”的工夫没有做到、没有在行动上进行实践。这样看来,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其实是一种逐渐知行合一的过程。

【20151211论语日课12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2.注疏已阅读。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3.学习心得。这则讲的是崇尚权术与武力的统治者最后都没有好下场,而重视生民,为民谋福利的统治者都得天下而善终。孔子好德,崇尚以德治天下,所以,孔子认为南宫适是君子,懂得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以德治国,以德化民,才应该是统治者要寻求的。

【20151212论语日课12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3.学习心得。仁德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不是所有的君子都处于最高的境界,所以,不是所有的君子都仁德。小人之所以称为小人是因为这类人是无仁的,仁德是不可能在他们中间存在的。所以,君子和小人之间差别在于“仁德”这一境界在他们各自身上存在的可能性。

【20151211论语日课13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心得。
         “中人”应该是指的资质普通处于中等水平的人。人的天份和资质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孔子认为,对于资质比较好的,可以告诉他比较高一些层次的知识道理等;对于资质稍差一些的,就不能说太高深的东西了。确实,孔子在教导弟子的过程中,也是因材施教的,根据弟子资质、领悟力、所学的境界不同,来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导、说不同的话。教育,其实就应该是这样,大家起点稍有不同、出发路径也会有不同,只要辅以好的引导,最终是可以殊途同归、修得化境的。

【20151212论语日课13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3、心得。
        
        樊迟分别问了“知”和“仁”的定义,夫子告诉他,要去寻求那些普遍的道理,先不要被鬼神之说迷惑,才能获得智慧;要先从自己出发面对困难的事情、不问收获,才能获得人心。“知”和“仁”在这个地方,有了另一个角度的阐述。夫子一向因材施教,所以对樊迟的这种教导,想必樊迟现在还有些困惑于一些虚无缥缈的知识,或者在行动中还有畏难情绪。所以对于修行“知”和“仁”,夫子引导樊迟从最普遍的出发,尽管先行动不问收获。这种做法,对于我们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14日 12:55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213论语日课12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3.学习心得。爱他,为之操劳,忠于他,时常劝告他。这大概是对领导对上级的方法。

【20151213论语日课13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樊迟问知。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心得。
           智慧与仁德都是美好的品质,在孔子看来,“知者”和“仁者”还是有所区别的。智者因为通达事理,所以能够很好地找到事情恰当的处理方式,所以会偏向于流动变通,所以相对来说具有水的品质。仁者对天理掌握于胸,以不变应万变,更偏重于厚重的一面,所以相对来说具有山的品质。水是动态连绵的,山是稳重不移的。智者在流动变化中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仁者在稳重不移中能够安享寿数。或动或静,是人生的不同姿态,程子认为,只有孔子如此了解人生的两种姿态所代表的意义,才能做出如此形象的比喻。真正的君子,当然应该是仁智俱备的,掌握中道的平衡。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14日 12:58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203论语日课11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15.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无为而治,“任官得人,己不亲劳于事。”
恭己正南面:恭以自守,南面往朝,群贤分职,己只仰成。舜承尧后,又得贤,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
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独称舜者,绍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众职,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也。
想起第二次大课的时候,真正的管理者不是自己拿起刀来分苹果的人,而是设计好了组织流程来让别人操刀分配的人。君子运筹帷幄之中,不用自己动手,便可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样的无为,也是建立在自己胸中有沟壑的基础之上的。
另外,君子无为,也是因为他的德化作用。

1、论语一则已诵读。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輅,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15.1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颜渊问为国之道。孔子说:推行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戴周代的冕,乐舞则取法于舜时之韶。并该放弃郑声,远绝侫人。因郑声太淫,而侫人太危殆了。”
孔子重民事,故主行夏时。
古人日用器物,惟车最贵,孔子主乘殷辂,尚质也。
周礼有六冕,以分服者之等次。其物小而在上,虽华不为靡,虽贵不及奢。孔子主服周冕,即尚文之义。
乐则韶舞。取其尽善尽美。
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所言也不外乎礼乐,如果类比管理一个企业的话,说的就是企业文化吧。

【20151204 论语日课11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5.3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尽职做事为先,享受俸禄在后,这是为君之道。
帮助别人在先,别人的感激在后,或者根本就不必去考虑别人是否会感激,这是快乐之道。
企业的责任与使命在先,利润在后,这是企业长青之道。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祸起萧墙”的典故出自这则论语。季氏要攻打颛臾,孔子认为不可行,“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又欲取以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
孔子在教训自己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求,他俩在季氏当辅相,使得远人不服而不来,国家内部分崩离析而不能守,所以就想到对外用兵。这样是很危险的。季家最大的烦恼、痛苦、忧愁,不在颛臾这个边区的小国家,而是在萧墙之内,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间。
不要去追一匹马,要用追马的时候来种草,来年春暖花开之时,会有一批骏马让你选择。

【20151205 论语日课11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①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20.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子张问孔子道:“如何始可从事政治呀?”孔子说;“尊崇五美,屏除四恶,这样乃可从事政治了。”
子张说:“什么是五美?”先生说:“在上位的君子,第一须懂得惠而不费,第二是劳而不怨,第三是欲而不贪,第四是泰而不骄,第五是威而不猛。”
子张说:“怎样称作惠而不费呢?”先生说:“你看人民在哪方面可以得利,便在哪方面诱导他们去得利,岂不是施了恩惠给人而不破费着自己吗?你只选择可以使人民服劳的事来使人民服劳,又谁来怨你呢?想要推行仁道而得以推行,还会贪求别的吗?一个在上位之君子,不论对方是寡是众,或大或小,总之自己无敢怠慢,那岂不极舒泰而并不骄矜吗?一个在上位之君子,只要衣冠整肃,瞻视尊严,便见得俨然,别人望了他生敬畏之心,岂不就有威而不猛暴了吗?”
子张又问:“何谓四恶呢?”孔子说:“不先教导就处罚,是虐待;不加告诫就检查他成功了没有,叫做暴;开始的时候慢怠,到了期限的时候又非常严格不通融,叫做贼;同样是要给予别人的东西,却出手吝啬,就像是有司。
对于怎样为政的回答,这则论语说得最多,也最具体。

【20151206 论语日课11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本立而道生,有仁心才可有仁道,仁心需要 学 来诱发而促进,护养而成全。
仁,是人群相处的大道;孝悌是仁的根本,
仁,内修于已为德,外措施之于人群为道。
人性本善,发于仁心,乃有仁道。

【20151207 论语日课11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为什么巧言令色的人几乎没有仁心呢?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今举四端。以其为言与色,可为取法者。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仁是要求表里如一的。

【20151208 论语日课11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仁是一种心境,如果有仁心,坏境再不好也能心境淡然;如果没有仁心,居于安乐之中也难适得其所

【20151209 论语日课12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看上去谁都能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厌恶什么样的人,可是这种喜恶标准真的是建立在了无私心仁心的基础之上的么?
如果人最初就怀有不仁之心,那么表现出来喜欢的、未必真的是自己内心所欢喜的,表现出来讨厌的、也未必是自己内心所厌恶的。

【20151210 论语日课12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如果真的有仁爱之心,就能够包容万物,不会爱者与其生,恶者欲其死,不会这样貌似是非分明的样子。
存心在仁,希望人人都能好。

【20151211 论语日课12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有仁心才可以有仁道,然而人性本善,仁心就人人自然就有的,所以求仁不难,难的是择仁安仁而不丢弃它。生活中会遇到太多的处境来动摇坚持仁的意志,很多人会经受不住考验轻易去之。可是君子不会,他们在一切处境都能够安于仁。所以称他们是君子。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5.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此章或人之问,可见时风之尚佞。而孔子称雍也简,又回也如愚,参也鲁,此三人皆孔门高第弟子,皆不佞。知孔门所重,在德不在佞。”
巧言令色,鲜矣仁。

【20151212 论语日课12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鬼神之祸福,依于民意之从违。故苟能务民之义,自能敬鬼神,亦自能远鬼神。”
治人当先富后教,治己当先事后食。《诗经》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也。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仁者之心。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0151213 论语日课12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点燃人的内在动机。
“孔子教人,循循善诱,期人能达于自强不息欲罢不能之境,夫然后学之与道与我,浑然而为一,乃为可乐。”
精于此道,以此为生,以此为乐。


【20151214 论语日课12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朱熹评论说:“子贡有志于仁,徒事高远,未知其方。孔子教以于己取之,庶近而可入。是乃为仁之方,虽博施济众,亦由此进。”看不懂。由己及人、由远及近的意思?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者,就是要自己站住脚、发展强大了,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住脚,慢慢发展强大起来;自己过得好了,也要帮助别人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从而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推己及人”,共同富裕,最终天下大同。这既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也是为政的最终目的。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15日 09:2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214论语日课12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3.学习心得。贫而无怨,富而无骄,这本是应该的状态。而事实上,贫穷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怨天尤人,不思进取。说到底是心态问题,贫穷的时候,着眼点不要仅仅放在“贫”字上,一贫万事难,所以心中就剩下了恐惧。所以贫不可怕,可怕是惧贫的那颗心。

【201512015论语日课055.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0151214论语日课14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3、心得。
      从齐国的治国方法到鲁国的治国方法,再到先王之道,是一个逐渐进阶的过程。当孔子之时,根据朱子的注解,齐国是“急功利,喜夸诈”,鲁国则“重礼教,崇信义”;齐国是霸权之政,鲁国则还有周代遗留的风气。如果齐国改变一下它的治理方式,那么可以变成鲁国的仁政,而鲁国再改进一下,就可以真正恢复到先王之道了。这种推崇周代礼教信义的仁政的观点,也是孔子一直以来的态度。只是在那个时期,纯以国力强弱为标准,全不看方式与手段。所以在大多人眼中,恐怕还是更推崇齐国的强权作风。

【20151215 论语日课12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8.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好勇而不安分,会生乱;过于厌恶不仁之人使之无地自容,也会生乱。所以,要先富后教,见贫必救治;见到不仁本是应当厌恶的,可是也要先体恤人情,不能偏激。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15日 09:34 | 只看该作者
昨天补了十天的论语日课,中间有停顿的时候,今天是第126天,四个月多一点。错过的天数就回不来了,现在就是这样的感觉。
一直在实习找工作,所以心里也浮躁,整天做这些论语阿什么的,有什么意义,现实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所以日课就倦怠了。
可是有的时候的体会是这样的:大课中讲的内容跟这些国学类书上的内容是相通的。比如说,解老师讲,“利润是企业的副产品,”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利润自然随之而来;老子曰,“是以圣人终不为大,终能成其大”。
不过现在阅历太少,所以理解起书上的东西来,总是容易想当然。
所以说,已经工作的同志有经历在那里,看起论语来就会有明显的优势,也会理解地深刻。
所以,已经暂停了论语日课的同志再接再厉,也期待有更多的同志开始做起。
么么哒(*  ̄3)(ε ̄ *)~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18日 07:4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2016论语日课056.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20151215论语日课12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注疏已阅读。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3.学习心得。何为仁德?忠君爱国。但是管仲并没有因为公子纠去世以身殉主,反而是去辅佐公子纠的对手公子小,以使后来齐国称霸一时,国泰民安,不以武力而能征服各国,不致天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从这个层面上看,管仲是大仁大德,而不仅仅局限于忠一君一人之德。不过如果管仲后来没有凭自己的才能使得齐国独步天下,是不是就会骂他是贪图享乐不忠不义了呢?

【20151215论语日课141|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3、心得。
      “觚”,有的说是酒器,有的说是木简,但总的来说,就是有棱角的器物。“觚”之“不觚”,意思是失去了觚这种器物本身既定的形制,失去了这种器物的命名“觚”所指代的特点,就不能算是“觚”了。“觚哉”之语是感叹之意。比如一把椅子,正是因为它承载的让人能端坐其上的特点而成为“椅子”,但比如做一把全是棱角的、完全无法让人可以端坐的物体,就不是椅子了。孔子拿器物做比喻,是有深层次的含义的,有的性质、对于某类人或事,是根本的。正如道义仁德之于君子,礼乐教化之于善政。

【20151216论语日课12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3.学习心得。君子上达,达于天,达于义,达于道,达于化境,小人下达,达于物,达于利益。君子和小人在追求上根本不同,这是君子与小人的最大区别。


【20151216论语日课142|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3、心得。
       依朱子解释,“井有仁焉”的“仁”当人讲。宰我问孔子,如果有人对仁德的人说,井里面有人,他会不会也跳到井里救人呢?宰我这么一问,是因为害怕有人利用仁人的善心、进行诓骗,而仁人也因此被陷害。实际上,君子有仁心,却并不愚蠢。如果听说井里有人,君子一定会去救这个人,但是不会陷落到井里。因为有智慧的人明白,留在井边想办法找措施才是对的,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也跟着跳入井中。君子也会确实观察井里有人没人,而不是看着没人也下去救。仁者会因为救人而不顾自己安危,但前提是仁者也不会不辨情形、不想办法地解决问题。宰我的问题,反应了他对仁义的理解不深。仁义是“心法”,不是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仁义是根植于内心的价值观选择、而不是具体的方法论或工具。

【201512017论语日课057.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0151217论语日课129│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3.学习心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主要是讲为官者要各司其职,做好自己岗位上应该做的事情,不干涉不属于自己岗位职责的事情。君子思不出其位,讲的是做事要讲究专注,不能老是三心二意, 不僭越。

【20151218论语日课058.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20151217论语日课14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3、心得。
       君子要广泛地学习和探求知识,广泛学习和探求,必然会得到多种多样的观点和说法。这些观点也许带有内在矛盾,让人不知该如何把握。所以此时,孔子又提醒,在博学后的行动中,要按照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而不是由于不同的观点、让自己的行动变得散漫。这样的话,才能不背离于君子之道。这样看来,“博学于文”就是最开始的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正心诚意、据礼而行,才能修得君子之道。

【20151216 论语日课12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颜渊问怎样求得礼,孔子说,“约束我自己来践行礼,那就是仁了。只要一天能这样,便见天下尽归入我心之仁了。为仁完全由自己,哪在外人呀!”颜渊说:“请问了详细的节目。”孔子说:“凡属非礼的便不看,凡属非礼的便不听,凡属非礼的便不说,凡属非礼的便不行。”颜渊说:“回姿质虽钝,请照这番话切实努力吧!" 
【20151217 论语日课12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在邦谓仕诸侯,在家谓仕卿大夫。
无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在邦在家都不会怨天尤人。结合上则论语,怎样才能求仁呢?视、听、言、动都合于礼,对人对己都能敬恕无怨。
 
【20151218 论语日课12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 12.3
【原文】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司马牛问如何做到仁,孔子说,“仁德的人说话比较谨慎”。司马牛问,“谨慎就能够称之为仁吗”,孔子回答:“要做到仁很难,说话能一直很谨慎吗?”
对不同的学生的提问,孔子有不同的回答,司马牛多言而躁,所以孔子这样回答他。
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苟能安于所难,而克敬克恕以至于无怨,斯其去仁也不远矣。孔子又曰:“刚毅木讷近仁。”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19日 18:25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219论语日课059.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20151218论语日课130│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3.学习心得。少说多做,不仅仅是君子应该这么做,普通人也应该力争做到这一点。

【20151218论语日课14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3、心得。
        这一则里面讲的故事,也是历来大家觉得孔子有些不妥的一件事情。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历来声名不好,“有淫行”。实际上南子已经把控了卫国朝政,孔子到了卫国,南子邀请他去见面,孔子不得已只能去见。于是子路就不高兴了,认为孔子去见一个这样声名不好的人,是非常不妥的。孔子为了消除子路的疑心,就发誓说,如果自己有不合于礼、不合于道的事情,上天一定回惩罚自己的。孔子到了卫国,居于上位者要见他,他也是推脱不了的。但不管见什么人,只要自己意志坚定,是不会受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子路信道还没到最坚定的程度。不过,“爱惜羽毛”也总是没错的,倒不可深责子路。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14:54 , Processed in 0.15081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