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21日 06:4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219 论语日课13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2.2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仁者爱人。知者知人。举直错诸枉,是知;使得枉者直,是仁。樊迟听孔子说后不能明白,所以问于子夏。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
子夏说,孔子这句话内涵深远。因为舜汤均是选于众,举直错诸枉,本已为仁。且又能使得枉者直,所以人人皆为仁,不见有不仁者,正是不仁者远矣。
 

【20151220 论语日课13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3.1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卫灵公篇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仁是与人相处之道。独居的时候不懒散放肆,这是与自己相处;做事的时候不懈怠怠慢,这是与别人相处;至于夷狄,仍推行仁道。
 
【20151221 论语日课13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3.2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巧言令色,鲜矣仁。”而刚毅的人不屈于物欲,不会令色;木讷的人不会巧言。
仁者,意志坚定不屈不挠,果敢,心地质朴,不善言辞而行于事。
 
【20151219论语日课13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3.学习心得。君子之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说来容易做着难,共勉。

【20151220论语日课13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2.注疏已阅读。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3.学习心得。评论别人短处是因为太闲了?其实觉得是这样。别人有别人的生活,没必要去对别人的生活说长道短,再说了,自己的生活就一定完美无缺、没有任何一处能让人诟病么?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22日 21:37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222 论语日课13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14.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清明的时候应该乘势而为食俸禄,国家无道的时候可以独善其身,若是无所作为还要拿俸禄,就是耻辱了。孔子还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克,好胜;伐,自夸;怨,怨恨;欲,贪欲。人都有情绪,高的情商在于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把这四种情绪控制好、不行于外,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如果有仁心,温、和、慈、良,没有这些负面情绪的话,又何来克制自己之说?
 

【20151221论语日课14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3、心得。
       子贡向夫子请教,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广博地向民众施与恩惠、周济天下,这种行为是不是就可以叫做“仁”了。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这种境界不要光说“仁”了,已经达到了“圣”的程度。这种对于天下人的付出与关爱,连尧舜这两位古代明君,也不能说做到了这么周全的地步。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是能够从自己的意愿出发、体悟到别人也有同等的意愿需要实现,所以会对别人付出,去帮助别人成就起来。如何体悟到别人的意愿,就是要从离自己最近的,也就是自己本身作为人所拥有的美好意愿、所追求的美好事物来出发考量,体悟到别人也有相同的追求和渴望,然后就会去帮助别人。反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反向来考察,也是从自己所不希望遭受的事情出发,去理解到别人也有很多所不希望遭受的事情,从而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不论是这里提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到,儒家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考方式。但是一定要注意,这种推己及人,和以自我为中心是不一样的。程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君子正是因为将万物视为一体,才会把关注点从自己转移到他人身上,去帮助他人成就自我。但也许是常人力所不能及,这种推己及人在实践中逐渐变得“爱有差等”,可能只能推及亲近之人,无法真正推及到所有人。所以,又有了说儒家是“爱有差等”的说法,又与墨家“兼爱”形成了比较和辩论,这些又是哲学议题上的事情了,不在讨论。

【20151220论语日课14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心得。
       我们都知道,“中庸”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是一种处在“过”和“不及”之间的最恰当的状态,“庸”是平常之意。“中庸”常常被误解为一种“和稀泥”的取中间值的做法,认为是比如有两个人做选择,A选择5分的物品,B选择3分的物品,中庸者就会选择5与3之间的折中数。在处事时,往往无法有明显的标尺来衡量大家做的选择的分数,所以在现实中,折中并不具有操作性。中庸,不是选择谁都不得罪的老好人的处理方式,而是会根据仁义的标准,选择一个最恰当和合理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这个方式既不会“过度”也不会“不及”。而最终表现的结果,是化波澜于无形,好似“平平无奇”,不去争夺外在的声名。所以,中庸之道没有大智慧、大胸怀,很难掌握。

【20151221论语日课13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3.学习心得。所以,自己有本事才是重要的,最不重要的是别人的看法和名声,不是么?酒香不怕巷子深,好酒从来都不用担心不会被人知道,有能力的人也从来不怕被人看轻。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24日 20:48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222论语日课13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
3.学习心得。君子不以技艺炫耀才是真君子。

【20151223论语日课13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注疏已阅读。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3.学习心得。“以德报怨”从孔子的观点看是一种纵容别人继续施以怨行的做法,不应该对不道德的事情施之以德,而应该是以自己的正直让这样的恶行无处可藏。“以德报德”自然是应该的,别人施恩于己,理应以德惠之。

【20151222论语日课14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3、心得。
       结束了雍也篇的学习,这是论语“述而”篇的第一则。孔子对自己的定位是“述而不作”,所谓“述”,也就是述旧,“作”是有所创新。孔子一直遵奉的是古代的周代之道,所以他认为自己只是在复述和传达先王之道,而没有进行添加和创新。孔子自谦地说,自己也就勉强能与古代闲人“老彭”相比。老彭是商周时期的大夫,所做的事情大概也是和孔子类似,信奉古道、进行传述。诗经、尚书、礼记、乐记、周易等,都是古已有之,而孔子只是进行了删改和修订,使之更能传达先王之道。但是,能够有能力进行此项整理删述的工作的,也必须是至圣贤者才能有能力做到。所以这一则,是孔子的一种谦逊的态度的体现。

【20151223论语日课14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心得。
       此一则也是从三个方面自我衡量,进而自省:有没有从心里把某些知识或道理记住、而不是流于口头上的形式?有没有在学习中保持不厌其烦的积极态度?有没有在指导别人的时候不知疲倦、保持耐心?与“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拷问法类似。孔子这样的提问,其实也更加地表明了他的谦逊,作为众多弟子的导师的他,依然会保持不断进取和学习的心态,要求自己能够在学习上永无止境、保持积极态度。学习与指导,一次两次容易保持耐心,可我们需要的是一直散发的不竭动力。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考验。

【20151223论语日课13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一个有德的人,必然能有好言语。但一个能有好言语的人,未必即就是有德。一个仁人必然有勇,但一个有勇的人,未必就是仁人。
仁者先有仁心,外在的表现再好,如果没有内在作为支撑也是枉然。

【20151224论语日课13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有志之士有成德之人,不会为了活着而妨碍仁道,而是宁愿杀身来成全仁道。可是死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一闭眼睛就抛开了一切。“未知生,焉知死”,知道怎样生,如何活下来过得好才是艰难的。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24日 20:49 | 只看该作者
祝大家平安康乐!圣诞节快乐!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29日 09:03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225论语日课13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便是君子,尚且有疏忽心不在焉而不仁的时候,况且普通人呢?


【20151226论语日课13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5.3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人们依赖于水火,可是相比较而言,人们更依赖于仁。有求水火而死去的人,并没有求仁而死去的。
水火毕竟是外物,是求外,求仁则是求内。孔子在勉励人们求仁。

【20151227论语日课13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5.3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当仁则不让。见义勇为。跟老师学习知识的时候,应敬重老师,尊为前辈。当老师不在身边的时候,遇到该行仁之事,也应该当仁不让。老师传达的应该是一种精神,在或不在,学生都该铭记于心。

【20151228论语日课13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7.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恭敬,要发乎本心;宽以待人,就会得人心;遵守信用,别人就会信任;勤快些做事敏捷,就有机会成功;能帮人则帮,对人有恩惠,会容易命令别人。

【20151229论语日课14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博学而意志坚定,从最贴切自身的地方问起,不要好高骛远。
学着学着可能就偏离了自己的初心,以为自己学的知识高大上,所以不能反用于自身小事,关心的是那些很虚的东西。这不是仁道。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29日 09:0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226论语日课13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2.注疏已阅读。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3.学习心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看门的人对孔子的评价。孔子明知一件事不可为而为之,一方面显示了其锲而不舍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其对于自己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持。我等普通人可以不如夫子,但是,锲而不舍的精神确实真心值得大家坚持和学习的。

【20151227论语日课139│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注疏已阅读。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就算是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更何况一般人?)”
3.学习心得。君子不仅达己而且达人、达天下。而关键在于自己的修身。

【20151228论语日课140│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2.注疏已阅读。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3.学习心得。不懂孝悌,又没有成就,为什么要活着呢?换句话说,你不能为子孙父母牺牲奉献,也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当你老了,凭什么要子孙要社会养你呢?劳而无获自然可以称为“贼”。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2月31日 20:53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51229论语日课14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3.学习心得。君子固穷,但行事依旧不改,但小人不同,小人受穷,会无所不为,会为了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而放弃譬如精神之类更为珍贵的东西。这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之一。所谓君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守穷固本。

【20151230论语日课14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2.注疏已阅读。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3.学习心得。做人与学习都是一样的,有根本的原则,由此原则一以贯之。对于孔子来说,这个原则是“仁德”。

【20151230论语日课14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
入则孝,出则悌,重视父母兄弟亲情关系,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些,也不用整天喊着高大上的口号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了。
 
【20151231论语日课14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http://v.ku6.com/show/bp7dxSDyWR5kaUyZGU_95w...html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3日 08:27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60101论语日课14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懿子的父亲是僖子,僖子贤而好礼,懿子不能遵守父亲的教会,所以孔子对曰孝是无违,告诉他应该成就父亲的志向。可是一味听从父辈不贤明,从父就不是孝,而要看它是否与礼节相符。侍奉父亲自始至终,在礼上不能懈怠。
 
【20160102论语日课14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为忧,言他无可忧。人之疾,有非已所能自主使必无。
出门在外,报喜不报忧。
 
【20160103论语日课14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世俗皆以能养为孝。可是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所以,常回家看看。
 
【20151231论语日课14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3.学习心得。知道德的人很少,故而孔子觉得孤单。德不孤,必有邻,所以,孔子是一个精神世界丰富高尚的人。

【20160101论语日课14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2.注疏已阅读。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3.学习心得。忠信笃敬,是行走世间的法则。时刻牢记即可。

【20160102论语日课14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注疏已阅读。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3.学习心得。说话的艺术,当言直言,不当言,无需多言。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4日 17:25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60103论语日课14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注疏已阅读。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3.学习心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仁人志士的标志。新时代下,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这一问题。珍爱生命,远离伤害,为有意义的事、值得去奋斗的事认真去做去奋斗,不愧于心、不愧于人,才是真正的仁与义。

【20160104论语日课14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难。所以能否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是其孝心是否表里如一的表现。做事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就会表现在声色当中,给父兄东西的时候也是这样,都能看得出来。所以,发于本心的孝才是真的。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5日 16:17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60104论语日课14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注疏已阅读。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3.学习心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做成一件事?首先要有精功夫。如何才能实现仁?首先要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20160105论语日课14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4.1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有过,为子女者惟当微言劝诫,所谓下气怡色柔声以谏。如果父母不听从,还是要全劝诫,不能不尊敬他们了并且对他们有所违逆,虽然这样为父母忧劳可是不能有所怨恨。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4.1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父母在的时候不要远出工作学习等,就算是远出,也要告诉父母自己去了哪里,不要让他们为自己担心。
或许可以这样想,父母在的时候也可以外出求学工作,哪怕是最后在离家远的城市定居,可是前提是一定要把父母安顿好,常常联系,常回家看看,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一天,后悔也没用。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BBS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5年4月5日 00:15 , Processed in 0.1085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