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6日 08: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月8日 08:26 编辑

【20160105论语日课14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注疏已阅读。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学习心得。宜未雨而绸缪,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努力吧,少年!

【20160106论语日课149│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3.学习心得。饮食男女,食色性也,好吃与好色为人之常性。好德如好色,如人类繁衍生息、绵延万年,则德恒久。不仅好德如好色,做任何事情如好色和好吃,都不会太差。首先测一下自己的好色之心、好吃之心,以此心比之,何愁万事不成?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8日 0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月8日 08:24 编辑

【20160107论语日课150│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3.学习心得。遇到事情,责人不如责己。责备自己是思考自己在哪里做错了,如何改进,责备别人只会招致别人的怨恨,得不偿失,做错事本来就很郁闷,何必再让自己更郁闷,所以责备自己是使自己开心的好方法。不信你就试试。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8日 08: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月8日 08:23 编辑

论语日课摘录
【20160106论语日课14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4.2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父母的年岁,不能不记在心里。一想到这里,又是欣喜,又是忧惧,所喜父母仍健在,所忧父母年岁渐长。
做一道算术题,我们还能陪父母多久?
以父母都已经40岁计算,按照现在发达城市的平均寿命八十岁计算,大约还有40年的时间。
按照每月回家2天计算(实际每年平时一年才能回去1—2次),2天X12个月=24天,576小时,减去睡觉的时间10小时/天X24天=240小时,每年实际陪伴父母的时间576小时—240小时=336小时。40年陪伴父母的时间336小时X40年=1344小时,也就是560天,两年的时间不到。况且很多的时候,根本做不到每月回家两次,所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真的很少很少。

【20160107论语日课14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宰我问道:“三年之丧,似乎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将从此而坏。君子三年不作乐,乐将从此而失。而且旧谷吃尽,新谷已收,钻隧接火之木也都改了。似乎一年之期也就够了。”先生说:“你亲丧一年后即吃稻米,穿锦衣,心上安不安呢?”宰我说:“安呀!”孔子说:“你心既觉安,就可如此做呀。君子居此丧期中,正因食了美味也不觉甘,听了音乐也感不到快乐,在日常宫室中起居,总觉心不安,因此不这样生活。现在你心若觉安,自可照常生活呀!”宰我出去了,先生说:“予的不仁呀!儿子生下三个年头,方才离开了父母的怀抱,那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呀,予是不是也有三年的爱心对于他死后的父母呢?”
3.【学习心得】
宰我担心如果因为居丧,三年不习礼乐的话,礼乐就会崩坏了,可是孝是为人最根本的一条,如果连本都没有了,空谈那些形式上的礼乐又有什么用?
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父母过世,悲伤是出于真心而不是给别人看。

【20160108论语日课15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19.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孟庄子之孝,其他还是可能学来的,只有没有改换了他父亲所用之人及所行之政,是难得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庄子,鲁大夫,名速。其父献子,名蔑。献子有贤德,而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故其它孝行虽有可称,而皆不若此事之为难。因为这需要两代人的贤明,不只是父辈的政事清明值得坚守,还要有儿子一辈的孝
心,所以是难事。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9日 17:50 | 只看该作者
【20160108论语日课15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3.学习心得。遇到事情问“怎么办”也就是遇事问为什么,这样的人会思考如何做事情,如何解决问题,对事情思考清楚,如何做、怎么做也会迎刃而解。遇事多问“为什么”,孔夫子会去帮你哦~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9日 18:46 | 只看该作者
【20160109论语日课15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曾子说:“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谨慎,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追思,这样能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
邻里乡亲极看重丧葬之礼,每逢老人过世,亲戚朋友都会从别处赶过来,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而哪家的丧事办得好,也是这家人会做事家底厚的象征。老人活一生并不容易,虽说丧事办得再风光理论上老人是看不到的,可是这表达的是儿女的心意,心诚不诚。
这也是儿女有没有孝心的表现,虽然丧事肯花钱的未必都是好儿女。如果一个地方重视丧事,说明这里的人比较孝顺,如果孝顺了,做错事的人就会比较少,人也会有出息。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10日 2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月24日 07:37 编辑

【20160109论语日课15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3.学习心得。求人不如求己。君子求己,是因为对自己有信心,并愿意尝试去解决问题,小人求于人,是因为自己不相信自己能够办好事情,归根结底是自己能力不够,说明小人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必定不如君子,君子是不是应该被求呢?是不是也应该发扬君子的风度,帮助小人呢?无论求谁,目标是解决问题,着眼于实用,似乎就不用以君子和小人来划分人群了。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10日 21:06 | 只看该作者
【20160110论语日课15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礼的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正是美在此处,不论大事小事都讲礼,可是也有不讲礼的时候。就跟和是一样的,不是为了和才去和,而是要懂得变通,和要有礼字做约束。
和跟礼矛盾又统一。有的时候为了因为追求和,礼可能就被僭越了,比如父子关系,父子相处得特别融洽,孩子会忘掉了父亲的身份,失了父子之间的礼数;可是如果过分强调父子间礼节的话,就会有碍于父子关系的融洽发展。
所以,和跟礼都要有度,最好是让礼成为自己自然而然的习惯,尊礼节而又和谐。虽然孔子“从心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很难达到,可是修心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11日 22: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月24日 07:37 编辑

【20160110论语日课15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只有你这样的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了,就会看不惯你,疏远了,又会埋怨你。”
3.学习心得。这句话原本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的话,“女“通“汝”,夫子的意思是唯有这帮学生和小人难以相处。后来变成“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了,千古女子们,是该有多冤…   

【20160111论语日课15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用政事来领导民众,用刑罚来使百姓齐,虽然民众也会免于刑罚,可是并不能够深入人心,民众不过是因为畏惧才不做违背齐整的事情,并不会觉得羞耻自己做的不对。可是如果用德来引导民众,用礼来使得行动划一,那么不仅政事统一,百姓也会有羞耻之心。
以德服人,以礼治国,德跟礼看似很虚,相比于刑罚啥的不能立即见效,故没有多大用处。可是,无用之用,乃为大用。正如企业文化。或许我们追求物质进步的脚步太快了,所以要等等灵魂。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12日 2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月12日 22:15 编辑

论语日课摘录

【20160111论语日课15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注疏已阅读。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3.学习心得。君子犯错,光明正大,不怕人批评;小人犯错,藏着掖着,怕被人看到,怕被人指责。所以,人们看待君子的过而能改,依然如看待清风明月,心怀敬仰。

【20160111论语日课15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上一则孔子说完自己有教无类、广泛授徒之后,这一则里,孔子讲述了在教学中的方法。不等到弟子自身穷已经极思索,达到了求知、求通的极限的时候,不会给予启发;一旦给了启发,仍然要求弟子能够再加思索、举一反三之后,才会告诉他新的道理;如果弟子还不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孔子是不会再继续启发的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是希望极大地激发弟子的个人用功程度。太轻易得到的知识,很容易遗忘,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咀嚼、验证后的知识才不容易遗忘,才可以说是真正学习到了。看了这一则之后,对我们自己的学习来说也是很大的一个启发,光背诵、肤浅地记住,这些知识和想法并不是我们自己的,真的只有经过发愤的思考、找到关节之处,然后打通,才能真正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20160112论语日课15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对孝的回答都会针对特定的情形,此时,三家僭礼所以孔子才会这样讲,生死皆事之以礼,自始至终。这则论语是为政里面的章节,可是内容也关乎礼乐跟孝。以礼治国,以德服人,提升的高度很高,可是落实起来,不过就是先从孝这件小事开始。
190#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13日 22:41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60112论语日课15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对孝的回答都会针对特定的情形,此时,三家僭礼所以孔子才会这样讲,生死皆事之以礼,自始至终。这则论语是为政里面的章节,可是内容也关乎礼乐跟孝。以礼治国,以德服人,提升的高度很高,可是落实起来,不过就是先从孝这件小事开始。

【20160112论语日课15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3、心得。
      孔子坐在家有丧事的人旁边,就会有一种哀痛之情,于是食不下咽、没有吃饱过。如果孔子在当天因为悲哀而痛哭,当天也就不会欢快唱歌。之所以会有这种表现,也是孔子的一种至情至性的表现。感受到悲哀后能够发乎本心,让悲哀释放,沉浸在悲哀里一段时间。那种悲痛后马上能开怀的人,就不禁让人怀疑其哀痛之情是否诚恳了。但世事也并无绝对,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就拿阮籍来说,行事怪诞。母亲去世后、对来吊唁的人、特别是他不喜的人,白眼以对;又比如驾马车狂奔尽兴,于穷途无路处失声痛哭。种种不合时宜的行为,其实也正是他内心极度苦闷失意的表现。能中正地发散内心感受固然好,但如果时世或外在环境不允许,狂狷怪癖,也不是错。

【20160113论语日课15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2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三十年为一世,十世为三百年。子张问孔子百年以后的事情能否知晓,孔子回答说:殷商因袭了夏礼,即便有所损益,也是可是只晓得,对周朝及其以后国家来说也是如此。
那么,因,不变的是什么?“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
礼,“礼,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心之内在,以及日常生活之现于外表,而又为当时大群体所共尊共守者。”孔子推崇周礼,又多次强调礼制,给人的感觉是,礼就是一把可以治疗所有症状的武器,只要遵循了礼制,好像什么都是心底有底都会变好。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BBS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5年4月5日 00:22 , Processed in 0.1100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