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18日 21: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月19日 07:26 编辑

论语日课摘录 崔九娟

【20160114论语日课15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人如果没有仁心,又该怎么来用礼和乐呢?有仁心才会有仁道,礼乐是表,仁是礼乐的根本,是礼。
礼主敬,乐主和。礼不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融,乃可表达人心到一恰好处。
可是如果没有仁心做支撑,礼和乐都只会流于形式。始于仁心,用于礼乐,止于至善。

【20160115论语日课15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与其过于置办不如哀戚。奢侈与办丧礼的形式,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可是内心悲痛与否才是真的。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
这都是对自身而言,对外人来说,也不要只看到那些表面的东西,要善于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20160116论语日课15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如同上则,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人有忠信之质,必有礼以成之。所谓忠信之人可以学礼,礼乃后起而加之以文饰,然必加于忠信之美质,犹以素色间于五采而益增五采之鲜明。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越发觉得论语中无处不在的那种中庸,礼与质的平衡,文与质的平衡。
今天面试的时候,王老师讲到审计要在合法与符合标准之间的取舍,默默念道,不就是中庸么。

【20160117论语日课15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3.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夏礼殷礼孔子皆能言之,只是文献不足不能证明。可否由此观之,孔子也是一个谨慎的人?

【20160118论语日课16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1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禘dì: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上至始祖、下至历代之祖皆需合祭,称之为禘。灌是禘礼中的第一次献酒仪式。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非礼勿视。也可能是因为不忍直视,因为这样的祭祀玷污了孔子心中神圣的东西。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治理起天下来,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吧!”他以自己的手掌示意。
让懂得禘祭道理和规定的人治理天下的话,一切都很简单——他动一动自己的手掌——易如反掌。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19日 07:26 | 只看该作者
【20160119论语日课16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3.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始仕之时,入太庙而助祭,祭礼不管知不知道的都是问,所以有人说谁说孔子知道礼数呢?
孔子敬礼,因为把礼看得很重所以难免会谨慎。我们太在乎一样东西,就会小心翼翼的,知道了还会问,生怕有所差池。
193#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21日 2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月23日 15:02 编辑

【20160120论语日课16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3.1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告硕之礼已废,而有司仍供奉羊,子贡觉得既然礼都不存在了,又何必浪费羊、做这样徒流于形式的事情。可孔子更看重礼。看着自己所珍重的东西即将被毁,哪怕有丁点的东西有助于它,也会觉得欣慰。

【20160121论语日课16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3.1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礼崩乐坏之时,少有的人在坚持周礼,却显得格格不入。然,此心光明,有所信念,亦复何言。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24日 0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月24日 07:39 编辑

论语日课摘录

【20160123论语日课061.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0160123论语日课16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3.2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乐的演奏,开始的时候,先奏金,鼓钟,令人振奋;
随后,八音齐奏,乐声放开,器声人声相互应和,和谐统一;
在一片纯和之中,各种乐器的音节都能分辨清楚,是为皦如;
一片乐声,前起后继,络绎向前,相声不绝,是为绎如。


【20160124论语日课16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2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尽善尽美,字面可理解为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然,尽美,指的是声容之表于外者;尽善,指的是声容之蕴于内者。帝王治国功成的时候,一定会歌舞当时的盛况,然而周武王使用的兵力推翻了殷商,所以孔子觉得武乐虽然尽美,可是未尽善。而舜因为文德受位于尧的禅让,尽善尽美。
美是外在的东西,善是内在的品质。单独的美并不够,具有善的内涵,两者实现统一才是尽善尽美。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25日 22: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月25日 22:54 编辑

【20160125论语日课16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3.2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居上者来说,要宽以待人,敬以待礼,于丧事要发自内心的悲伤,否则,教令施行不足观,威仪进退之节不足观,丧事也不足观。上行下效。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26日 22:17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60125论语日课16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3、心得。
      桓魋是宋桓公的后代,是当时宋国的司马。《史记》载: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于子,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郑。 
       根据史记记载,孔子和弟子在宋国时、在树下演习周礼,竟然引得桓魋砍树等举动,要加害孔子。这种情形,其实是非常危急的,所以弟子都劝说他赶紧逃跑。在如此危急的情形下,孔子仍然可以说出这一番话,认为上天给予了自己如此的德行,天理昭昭,是不会受到桓魋的影响的。越是危急时刻,越要临危不惧;而越是危急时刻,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境界与胸怀。孔子深明天理、德行高尚,对天道是邪不胜正的道理非常有把握,因此能从容应对。

【20160126论语日课062.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20160126论语日课16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如果能以礼让治国,又何难之有?如果不能以礼者让治国,该把礼放到哪里了。
下对上需要礼,上对下也需要礼,各以礼相待天下祥和。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28日 00:36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60127论语日课16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6.2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文,指的是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和著作义理都属于文。博学才会融会贯通,通晓其真义。比如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礼,指的是体,要实践。博学还不够,要落实下来,以实务为落脚点。
君子博约并进,文礼兼修,就不会离道太远了。
今天导员发到群里一篇关于理想的文章。过去之后,未来之前,我在今天,自当把理想落实珍惜。
“ 过去之后,未来之前,在看似迷茫不清的时刻,是安然地活在当下,等着心清境明,还是在过去与未来的跳跃中折磨自己,选择与践行,便是最大的修行。”

【20160127论语日课063.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30日 07: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月30日 07:08 编辑

论语日课摘录

【20160128论语日课17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事情已经成了,属于过去,不必再说;王的主意已定,不必再劝;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必再追咎。



【20160129论语日课17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7.1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喜好音乐,在齐听到《韶》乐之后,更是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韶乐之深美,也可知孔子之投入专注,对礼乐的认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的是其品性的脱俗;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遇到真正喜欢的那些东西,对物质的欲望便退居其次,甚至根本不会去考虑。

【20160130论语日课17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8、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恭敬却不好礼,就会劳忧不安;谨慎却不好礼,就会畏怯多惧;勇敢却不好礼,就会犯上作乱;正直却不好礼,就会过于急切在上位者亲厚其亲属,民众也会兴于仁;不忘其故人旧友,百姓也不会薄情寡义。
礼是无处不在的,是一把尺度,丈量日常的行为表现;也是空气,无孔不入,相交相融。在上位者礼而好仁,就会形成礼乐的氛围,百姓居于其中,耳濡目染,自然受到熏陶
[postbg]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月31日 07:54 | 只看该作者
【20160131论语日课17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8.1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始者,乐之始;乱者,乐之终。
堂上:古乐始于升歌,以瑟配之,且由太师升歌,而师挚是鲁国的太师,所以说,“师挚之始”。
堂下:升歌三遍而终之后,笙入,以磬配之,也是三遍而终。
再者是间歌。先笙后歌,歌笙相禅,也是三遍而终。
最后是合乐。堂上堂下歌瑟以及笙并作,而关雎以下的六篇是合乐所用到的,所以说。“《关雎》之乱”。
升歌言人,合乐言诗,相得益彰。
自始至终,鲁乐洋洋洒洒,美盛至极,所以孔子赞叹如此。
形式也是必须的。在参加形式性活动的过程中,会油然而生一种仪式感。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2日 12:28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20160201论语日课064.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为政的条目: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20160201论语日课17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9.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实质重于形式。对于外显的装饰之类的东西,从俭即可。而对于礼,不可迁就。


【20160202论语日课17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9.1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从卫国返还到鲁国,把乐厘正了,《雅》跟《颂》各得其所。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由此也可以知道这则论语所提到的、孔子正鲁乐的重要意义了。
孔子一直都怀念西周的礼乐制度。先说成于乐。音乐会带给人以美感。长途旅行的时候,耳机更是不离身边。比如那曲《一声佛号一声心》,就像潺潺流水走过心里,让心灵也澄清了不少。况且古时候的乐,必会有一系列的歌舞乐器规范进行搭配,所以,乐的价值要远超过我们今天听歌、这样简单的形式所带来的。
兴于诗。这里的诗大可不必拘泥于诗经,凡是具有美感的东西皆可赋之以诗的意义,也就是说,诗,在于用诗意的心态去看待耳之所及目之所见。诗是一种真性情。光阴易逝,诗意的心却更有味道。
立于礼。人无礼而不立,这样说大概是过了,我只是想突出礼的重要性。结合我自身来说。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礼是我为人处世,在社会立足的必修课。它指的不仅仅是礼貌,还有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修养学识。做到礼,需要充分的自我修养,需要对社会、人心的洞察力以及是否有爱心、有热情,好多好多。所以,礼不只是礼仪。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BBS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5年4月5日 00:48 , Processed in 0.1124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