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4日 08:45 | 只看该作者
【20160203论语日课17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文,礼乐文章。学而时习之,自会有朋自远方来,可共学,即是以文章会友。
与朋友共学,可以切磋琢磨共进于道,不只是自身得到提升,而且有助于朋友。仁者爱人,有助于人。
可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跟相近的人在一起,辅仁才会容易些吧。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5日 21:48 | 只看该作者
【20160204论语日课17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1.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先进,指的是孔子弟子中,诸如颜渊、仲弓、子路等人;后进,指的是子游、子夏。从礼乐方面讲,先进是朴野之人,他们文质匹配,犹存淳素之风;后进多文,多修饰,从礼乐方面讲,文胜质,并不是孔子心中文质彬彬的君子了。
如果礼乐能够复见于世的话,孔子会选用先进一辈的人。
如果文与质不可兼得,宁可质胜文。

【20160205论语日课17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guǒ]。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11.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颜渊死后,其父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好替颜渊做棺外之椁。孔子说,才与不才,都是我们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只有棺,没有椁,我没有卖掉车步行来走路来给他买椁。因为我跟从在大夫后面,不能徒步出门。
孔子对礼的践行,无处不在。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6日 07:08 | 只看该作者
【20160206论语日课17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颜渊问如何求仁,孔子说:“约束自己来践行礼,就是仁了。一天这样,天下便归于仁心了。为仁完全在于自己,不在于外人。”君子求内不求外。
颜渊问孔子详细的目录,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我资质虽愚钝,愿意切实践行。“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正是克己复礼。
仁是礼的根本,礼是仁实现的途径,两者互为表里。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7日 15:33 | 只看该作者
【20160207论语日课18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棘[jí]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犹犬羊之鞟。”?12.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有质就够了,何用再加以文呀?子贡说,虽马有四足,却不比你舌头失言来得快。文如同质,质如同文,文质彬彬,才是君子。
如同女生要内外兼修。内涵就像是怀孕,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出来的,而且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有耐心,透过平淡无奇的外表来看你的内在。


今天是做论语日课的180天,六个月整。
这六个月来,收获不单单是我通过论语学到了什么东西,而是通过学习论语我认识的人,他们就像是高山一样,让我羡慕追随与向往。
比如说国学坤。O(∩_∩)O哈哈~师兄威武!

今日除夕。祝大家新春愉快!

和君论语学修小组期待您的加入!!!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8日 07:37 | 只看该作者

【20160208论语日课18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14.4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在上位的人能够好礼,在下的老百姓就容易使命了。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礼需要去感化。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9日 08: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2月9日 08:37 编辑

【20160209论语日课18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15.3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这章说的是治民之道。
一个在上位者,知道道了,如果他心里的仁不能守住此道,那么,虽得知此道,也必然会失去。
知道道了,他心里面的仁也能守住道,可是如果不能够庄敬临涖百姓,百姓也不会敬重他。
知道道了,仁足以守住道,也能够庄敬地临涖百姓,可是如果行道的时候不用礼来约束,也还不算好。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乐虽美,但因武王以兵力革殷商之命,所以孔子说武乐未尽善。因为革命不像韶中的禅让一样,有节文秩序。
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止于至善。
207#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10日 07:17 | 只看该作者
【201602010论语日课18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也。”16.1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陈亢怀疑孔子对自己的孩子会有偏爱有格外的教导,所以问孔鲤,“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导了吗”。伯鱼对曰并没有。孔子独立于堂上,伯鱼从堂下中庭趋过(趋过。快步走过,表示尊敬。《弟子规》中有: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孔子问伯鱼学过诗没有,并说,“不学诗的话,便不懂如何讲话”,伯鱼退而学诗;问伯鱼学过礼没有,并说“不学礼,便不懂如何立身”,伯鱼退而学礼。
伯鱼说自己从父亲孔子那里私下知道了这两则教诲,并没有别的,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私厚,也可见,诗和礼的重要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过年的时候,邻里乡亲每年都有请家堂的,礼节繁缛,挺麻烦,可能有人会觉得人都过世了,这样做有什么必要。其实不是这样的,请家堂这件事可以反映出这个家族的凝聚力,家族人员的兴旺与礼节,孝敬与否。这像是形式,可是在追随形式的过程中,会有一种仪式感。这些很接地气,有人情味。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11日 06:19 | 只看该作者

【20160211论语日课18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玉帛,礼之为用;钟鼓,乐之为用。尽说礼呀礼呀,难道说的是玉帛么?尽说乐呀乐呀,难道说的是钟鼓吗?
人有为礼为乐的心,去使用玉帛和钟鼓,才称得上是礼乐。否则就是为了礼乐而礼乐,流于形式,玉帛钟鼓只能称得上是器,是末,不是本,也不是道。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12日 08:10 | 只看该作者
【20160212论语日课18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每当看到三年守孝,都会想起余秋雨《遥远的绝响》中提到的阮籍。越礼教而法自然。
    文中说:
    礼教的又一个强项是“孝”。孝的名目和方式叠床架屋,已与子女对父母的实际感情没有什么关系。最惊人的是父母去世时的繁复礼仪,三年服丧、三年素食、三年寡欢,甚至三年守墓,一分真诚扩充成十分伪饰,让活着的和死了的都长久受罪,在最不该虚假的地方大规模地虚假着。正是在这种空气中,阮籍的母亲去世了。
 那天他正好和别人在下围棋,死讯传来,下棋的对方要求停止,阮籍却铁青着脸不肯歇手,非要决个输赢。下完棋,他在别人惊恐万状的目光中要过酒杯,饮酒两斗,然后才放声大哭,哭的时候,口吐大量鲜血。几天后母亲下葬,他又吃肉喝酒,然后才与母亲遗体告别,此时他早已因悲伤过度而急剧消瘦,见了母亲遗体又放声痛哭,吐血数升,几乎死去。
 他完全不拘礼法,在母丧之日喝酒吃肉,但他对于母亲死亡的悲痛之深,又有哪个孝子比得上呢?这真是千古一理了:许多叛逆者往往比卫道者更忠于层层外部规范背後的内核。阮籍冲破“孝”的礼法来真正行孝,与他的其他作为一样,只想活得真实和自在。
 他的这种做法,有极广泛的社会启迪作用。何况魏晋时期因长年战乱而早已导致礼教日趋懈弛,由他这样的名人用自己轰传遐迩的行为一点化,足以移风易俗。据《世说新语》所记,阮籍的这种行为即便是统治者司马昭也乐于容纳。阮籍在安葬母亲后不久,应邀参加了司马昭主持的一个宴会,宴会间自然免不了又要喝酒吃肉,当场一位叫何曾的官员站起来对司马昭说:“您一直提倡以孝治国,但今天处于重丧期内的阮籍却坐在这里喝酒吃肉,大违孝道,理应严惩!”司马昭看了义愤填膺的何曾一眼,慢悠悠地说:“你没看到阮籍因过度悲伤而身体虚弱吗?身体虚弱吃点喝点有什么不对?你不能与他同忧,还说些什么!”
 魏晋时期的一大好处,是生态和心态的多元。礼教还在流行,而阮籍的行为又被允许,于是人世间也就显得十分宽阔。记得阮籍守丧期间,有一天朋友裴楷前去吊唁,在阮籍母亲的灵堂里哭拜,而阮籍却披散着头发坐着,既不起立也不哭拜,只是两眼发直,表情木然。裴楷吊唁出来后,立即有人对他说:“按照礼法,吊唁时主人先哭拜,客人才跟着哭拜。这次我看阮籍根本没有哭拜,你为什么独自哭拜?”说这番话的大半是挑拨离间的小人,且不去管它了,我对裴楷的回答却很欣赏,他说:“阮籍是超乎礼法的人,可以不讲礼法;我还在礼法之中,所以遵循礼法。”我觉得这位裴楷虽是礼法中人却又颇具魏晋风度。他自己不圆通却愿意让世界圆通。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14日 08:03 | 只看该作者
【20160213论语日课18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20.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知命,知天。既有富贵在天,生死有命;也有,天生德于予,或,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一切皆有定数,知天命,便会不逾矩。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不知礼,就会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礼是表,仁是里,仁是人群相处之道,礼是此道的表现。
能够知别人之言,首先得自己心里明白,才能辨别得出是非得失。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   
   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在《季氏》篇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所说的命,按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命运、归宿。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话说回来,孔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过了大半历程才知道自己的归宿的吗?又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关于“礼”的问题,在《泰伯》篇里孔子已强调过“立于礼”。在《季氏》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这里的礼,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的传统礼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传统文化”的概念。既然如此,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说做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
 最后说到“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里更是不少。比较典型的如《学而》篇说:“巧言令色,仁鲜矣。”《公冶长》篇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所以,语言与内在品德,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识别一个人的。正如孟子继承孔子 “知言”的学说而加以研究所说:“偏颇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过分在哪里;诡辩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荒谬在哪里;躲闪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底层在哪里。”这就算知道一个人的言语了。反过来,“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如果你不能识别一个人的言语,那么,你就很可能不能够真正认识这个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蛊惑,所蒙骗。这就是孔子再次强调“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20160214论语日课18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2.2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人类相互之间如果没有信心,我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正如车上的辕木与横木间,如果没有了灵活的接榫,无论大车小车,该如何行进呢?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11:32 , Processed in 0.1331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