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211#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15日 08:17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关于忠、恕、信、勇、直诸德.docx (12.58 KB, 下载次数: 6396)

【20160215论语日课18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2.2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祭祀是一种很神圣的礼节,不该祭的却祭拜了,就是谄媚。很多人很多事没有那么好,却夸它好,类比起来,也是虚伪谄媚。
见义不为,是不勇敢。可是见义勇为也要量力而行。
212#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16日 07:02 | 只看该作者
【20160216论语日课18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道之所指有很多东西,可是这些东西可以融会贯通,归于一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仁是与人相处之道,是根本,忠恕是仁的实现方法。仁的一个很高的境界,可是忠恕可落实到小事之上。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都是相通的。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17日 07:24 | 只看该作者
【20160217论语日课19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5.1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别人不强加于自己,难;可实现的是,自己先不要把不义之事加于别人。问题求诸己。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21日 0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2月21日 07:08 编辑

【20160218论语日课19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5.2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用言语取悦别人,以色事人,以行动取悦人,左丘明以之为耻,我亦以之为耻。
明明心怀不满却隐藏着还要与他交朋友。左丘明以之为耻,我亦以之为耻。
这也是真性情。不刻意讨好。做个真实的人。


【20160219论语日课19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6.1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人生有直道,不直的人也能幸免。可是如果人人都不直,世界会怎样呢?
别人做得不对也没关系,也不要抱怨生气,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存在即是合理。而且,毕竟还是正直的人多。


【20160220论语日课19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9.2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知者明道达义,能够不为事物所惑。世事洞明皆学问。我们读很多人,经历很多事,也不过是为了看问题不迷惑,看明白事情。
仁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并无私虑。或者仁爱的人达到了空的境界,与万物融为一体,我是万物,万物即是我,又怎么会有忧虑这一说法。
勇者无所畏惧。没什么好怕的。
知,仁,勇。该是好好修炼的三德。

【20160221论语日课19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3.1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叶公告诉孔子,我们这里有一个能行直道的人,他父亲偷羊,他出来证明。
孔子说,我们的直道和他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道便在其中了。
(⊙o⊙)哦不理解。相互隐瞒不就是相互包庇么,怎么还是直。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4.2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不要说大话。说起来的时候不惭愧,做起来就难了。可能因为它并没有思虑好自己的能力,也没有考虑外面的事情,所以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就难了。这就是说,要洞明世事,知者不惑,无知者想当然地也不惑。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仁是与人相处之道。忠恕是实现仁的具体方法。做事情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你不想要的,却要给别人,他就想要么?站在自己角度上问题无解,换个角度就有了。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15.2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小处不能忍,大处就会乱了计谋。
215#
发表于 2016年2月22日 05:38 | 只看该作者
       黑龙江在线班周玉娟同志回复:
       首先,我在此要向郭老师表示歉意,刚刚入学时,我提了申请,但后来我当了逃兵,什么忙呀,我想都是借口吧,我没有想到和君国学课题小组这么好,分享的东西是那么的有料,希望加入小组的同学珍惜这来之 不易的机会,你们好好的学,如果谁将来想教教我这个同学,一定要记着加我微信zhouyujuan826.      谢谢!
216#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22日 14:18 | 只看该作者
周玉娟 发表于 2016年2月22日 05:38
黑龙江在线班周玉娟同志回复:
       首先,我在此要向郭老师表示歉意,刚刚入学时,我提了申请, ...

你来,或者不来,群一直都在那里等着你,不离不弃(づ ̄3 ̄)づ╭❤~
这样,我加你微信,然后把你拉到群里,我们大家一起学习好不好O(∩_∩)O~~
217#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27日 13:25 | 只看该作者

【20160222论语日课19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说,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
攻,术业有专攻,在某一个方面用力。孔子讲究两者兼顾,中道自现,比如仁与礼、知与行、学与思、质与文,等等。
不能把事情的另一方看作是事情的对立面,而要把它也看作是自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失败不是快乐的对立面,它也是不可缺少的片段,统一于我们的生活。

【20160223论语日课19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极的了。普通民众,少有此德也很久了。
为什么说中庸之德是至极的呢?这至极并非说它至高难能,因为中庸是民德,是中庸之人所具之德,中庸之道也是中庸之人容易做到的,而中庸之人,是平人常人。之所以说中庸是至极之德,是因为它至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
中庸是百姓日用之德,做到并不难,可是百姓却很少能做到,所以孔子才会感叹风俗败坏吧。


【20160224论语日课19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9.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最难理解的是“我扣其两端而竭焉”。这是一种启发式教育。孔子先自言无知,然后就这个人有疑问的两端地方发过来问他,追根到底直到鄙夫自己有所开悟。这是一个自己求索问题的过程。
孔子知识渊博,还会觉得自己无知,可见其谦虚。对问问题的人来说,孔子尚且自谦如此,那么他也会端正了自己的态度谦虚听孔子回答了。

【20160225论语日课19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子张与子夏孰贤?孔子回答说,“子张常常过了头,子夏又常是不及”。子贡说那就是子张胜了些。孔子说,“过和不及,还是相等”。
就像是射箭一样,用力不足和用力过度都会射不中目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之道为什么不能行于世?孔子说,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太聪明,过头了;愚笨的人能力到不了。中庸之道为什么不能显明于世?孔子说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过了头,不贤能的人到不了它的标准。人没有不吃饭的,可是很少有品出的饭味道的。
凡事都有度,合适就好。


【20160226论语日课199.1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



【20160227论语日课20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乡,其群鄙俗。
原,愿,谨厚,老实。
乡原,指的是那些谁都不得罪虚伪的老好人。看上去很老实,实则是不真诚。正是这样的好好先生危害社会道德。
第二堂大课说,我很真实地猥琐给你看就很美丽了。
218#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27日 1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2月27日 13:30 编辑

【转】朱东:《论语》给你一颗强大的心

作为唯一一本公认的,最真实的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乃至思想的书籍,《论语》在孔子去世后的两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始终被视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而广受重视。

但是,要准确回答《论语》这部书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它又是怎样来讲这个事的?等,看似最基本的问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作为一本格言体的语录汇编,《论语》的内容实在是比较散乱的。

不过,如果能够笼统一点,宏观一点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整个一部《论语》就讲了一件事。那就是——怎样才是一个君子,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君子?

由于,现在针对君子这个概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们不妨先把这个概念放一下,去思考一个另外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颗强大的,勇敢的,坚韧的,平和的心灵。

因为《论语》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人们学习《论语》所能达到的一个中级结果,就是要让人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而是否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则恰恰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一个本质性的区别。
比如,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一行人)在陈国附近断绝了粮食,跟随的学生们生病了,站不起来了。子路面有愠色的来见,说:“君子也有穷困之时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之时仍能自固持守,小人一旦穷困,就会滥行。”

什么叫“君子固穷”?并不是说君子的就喜欢穷,也不是说君子在穷的时候,仍旧呆呆傻傻的不知道想办法。

而是说,一个明道的君子,能够在面对窘境的时候,仍旧固守其基本的道德。而小人则不行,小人在面对窘境的时候,则会滥行,也就是无所不为,无所顾忌。这里的穷,不是贫穷,而是指人生的各种困境。

这是不是很形象呢?回想一下历史,

在我们还没有放下《论语》的那个时代,虽然我们已然积贫积弱,但是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我们的民族仍旧用决心和勇气,去进行一场坚忍不拔的抗战;仍旧有无数的年青人,勇敢的站出来,去承担属于他们的那一份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民族的责任。

再看看现在,在我们放下了《论语》60年以后,虽然我们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因为一点矛盾就拔刀相向,因为工作中的一点挫折就辞职,因为手头拮据就抢劫等等,都是不能固穷的滥行。

还是那个辜鸿铭说:“在真正的中国人性类型中,有这样一种气质:从容、镇定、历经磨练后的成熟,如同一块千锤百炼的金属。”——“一块千锤百炼的金属”,这个比喻用来形容当年的那些为国家勇于担当的年轻人无疑是恰当的。

与之相比,我们今天这些没读过《论语》的年青人,我看更像一些,经不起任何磕磕碰碰的碎玻璃。

究其本质,则是因为对道,对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事情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无知,而缺乏一个强大的心灵,整天一副很脆弱,很受伤的样子。反之,所谓的“固穷”,则恰恰是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的表现。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就起来施行抱负,如果被世道舍弃,就藏身自爱。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子路说:“先生如果要行三军之事,又和谁同往?”孔子说:“(那些感于)徒手搏虎,徒步涉水过河,即使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不会与他们同行。一定要临事而知谨慎,善于谋划又能成功完成的人。”

事实上,一个脆弱的心灵的主人,在行为上一定是焦虑而暴躁,其上限也不过是像子路这样的“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反之,只有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的人,才能沉静稳重,才能“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一个临事暴跳如雷,行为不计后果;一个沉稳坚定,总能达成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如果,让我们自选,我们,我们会选择哪一个呢?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难道还不足以显示《论语》这部书的价值吗?

为什么这么一本两千多年前的人写的书,会具有这么大的价值呢?原因就在于它讨论的是“道”的问题,而不是“术”的问题。

所谓“术”的问题,都是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此也必然具有时间或者空间上的局限性。

“道”是客观规律,是不随时间和空间而改变的,所以以传道为目的的孔子的思想,才具有如此强烈的生命力,历经两千多年,仍旧对后世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2月29日 15:35 | 只看该作者
【20160228论语日课20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焉。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20.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尧对舜说,“天的历数命运在你身上了,好好掌握中道。如果四海之内民生困穷,那么君主的福禄也就永绝了。”舜也是这样对禹讲的。
汤遇着大旱祈天求雨的时候说,“我小子履,以身代牲,为民受罪,敢于明白告诉皇皇后帝:有罪之人不敢赦免。凡是天下贤者不敢障蔽它们的才华,简在帝心,惟帝所命。我自身有罪,不要牵累了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我身上。”责己而薄于人。
周朝得到上天恩赐,使人善。虽然有近亲,也不如仁人。百姓有过错,都是我自己一人的错。谨慎权衡,审查法度,务求统一而公平,废掉旧的官职而建立新的官职,四方的政事就易于推行。使已被灭亡的国家兴起,使已经灭绝的士族再续,提拔任用隐逸在野的贤人。这样天下之人就会归心了。
应当看重的是:民众的饮食生活、丧礼和祭礼。居上位者宽厚会容易获得众心,有信用百姓就会信任他,勤勉做事就会有功劳。公众也会悦服。


论语关于和

【20160229论语日课20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礼的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以礼为美;和在礼中,也是以和为美。事无大小,皆按照礼跟和。但是为了和而和,不用礼来节限,是不行的。
礼一定要和顺于人心,会让奉行的人觉得心安,自愿去做,有能力去做,不能强行推行。礼需要和来搭配调和。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君子尚义,小人尚利。君子与人交往融合但不如胶似漆,小人之间看上去如胶似漆但内心勾心斗角。利益集团,行之不远;有共同的志趣价值观凝聚在一起的一帮人,才会有力量。君子会有自己的主见,坚持自己的原则,但这并不妨碍与大家和谐共处,大家求同存异;小人表面和气,没原则地迁就,实则貌合神离。
220#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3月1日 08:11 | 只看该作者
【20160229论语日课18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3、心得。
       处事的分寸感是孔子一直非常强调的,任何做法、只要是过度或者不及都不行。恭敬、但没有礼节,就会徒劳无功;一味审慎而失去礼节,表现出来就是拘谨和畏惧;徒有勇猛、没有礼节,表现就会混乱;只有直接、没有礼节,就会表现出尖刻和伤人。礼仪的存在,是给我们在真诚散发的情感之上,添加一层外衣,让混乱、畏惧、尖刻等等可能出现的伤害人的情况都变得平和和有尺度。君子仁心仁德,不忍轻易伤害别人。
        至于“笃于亲”这几句话,好像应该是另外一则,只是流传的原因放在这里一起了。君子善待别人、能从身边的亲人做起,那么民众就会随之学习仁爱的做法;君子能够不忘故旧之交,依然保持着交往,那么民众就不会感情淡薄、忘记故交。君子德行,为众人的表率,引领着大家的修身立德。
        “笃于亲”“不忘故旧”同时也是我们能够最力所能及开始的善举,对身边的亲朋好友,保持着耐心与友爱,不要轻易伤害。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10:58 , Processed in 0.1351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