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2论语日课19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说,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
攻,术业有专攻,在某一个方面用力。孔子讲究两者兼顾,中道自现,比如仁与礼、知与行、学与思、质与文,等等。
不能把事情的另一方看作是事情的对立面,而要把它也看作是自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失败不是快乐的对立面,它也是不可缺少的片段,统一于我们的生活。
【20160223论语日课19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极的了。普通民众,少有此德也很久了。
为什么说中庸之德是至极的呢?这至极并非说它至高难能,因为中庸是民德,是中庸之人所具之德,中庸之道也是中庸之人容易做到的,而中庸之人,是平人常人。之所以说中庸是至极之德,是因为它至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
中庸是百姓日用之德,做到并不难,可是百姓却很少能做到,所以孔子才会感叹风俗败坏吧。
【20160224论语日课19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9.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最难理解的是“我扣其两端而竭焉”。这是一种启发式教育。孔子先自言无知,然后就这个人有疑问的两端地方发过来问他,追根到底直到鄙夫自己有所开悟。这是一个自己求索问题的过程。
孔子知识渊博,还会觉得自己无知,可见其谦虚。对问问题的人来说,孔子尚且自谦如此,那么他也会端正了自己的态度谦虚听孔子回答了。
【20160225论语日课19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子张与子夏孰贤?孔子回答说,“子张常常过了头,子夏又常是不及”。子贡说那就是子张胜了些。孔子说,“过和不及,还是相等”。
就像是射箭一样,用力不足和用力过度都会射不中目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之道为什么不能行于世?孔子说,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太聪明,过头了;愚笨的人能力到不了。中庸之道为什么不能显明于世?孔子说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过了头,不贤能的人到不了它的标准。人没有不吃饭的,可是很少有品出的饭味道的。
凡事都有度,合适就好。
【20160226论语日课199.1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
【20160227论语日课20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乡,其群鄙俗。
原,愿,谨厚,老实。
乡原,指的是那些谁都不得罪虚伪的老好人。看上去很老实,实则是不真诚。正是这样的好好先生危害社会道德。
第二堂大课说,我很真实地猥琐给你看就很美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