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271#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0月20日 09:33 | 只看该作者
【20161019论语日课1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1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文化衰败,孔子对动乱非常担忧,因此他说为政,要教育,感化,这件事凭借权利是不行的,要凭借“德”。
此处的德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德,那个时候道是道,德是德,“德者得也”,表示好行为的成果或者作用。为政以德,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风,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不需要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会围着你。
“有道德思想,没有德业的成果,只能说他有道,不见得有德;有道德的思想,又有德业的结果,道与德配合,才叫道德。”

【20161020论语日课1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思想纯正。这是《为政》的第二篇,可是却在讲“诗”,那么诗经(文学)和政治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一切政治问题、社会问题,都是思想的问题。只要思想纯正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或者这样理解。一切问题都是良知的问题,只要按自己的良知行事,思想上不违背良知的意念,行为就不会有多大问题。
二是,我国文哲不分家,文史不分家,文政不分家。
三是,人的情绪思想都会通过诗歌表达出来,比如王安石是著名的是政治家,可是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深,但文名被他的功勋盖过了。这样的人有诗人的情操修养,才会温柔敦厚,才能愉快地为政。
272#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0月21日 10:00 | 只看该作者
【20161021论语日课1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领导一个国家,如果以政治体制为领导,再用法制来管理,犯法就要罚他,这样的话,人们只会为了不被刑罚而不做坏事,并没有羞耻心。所以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
但是如果用道德来领导,并以礼教化的话,大家就会有羞耻心,不用法律制裁他就会觉得很难过,也就不会去做不道德的事情了。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判断是非的标准,不要压迫,而是唤醒和点燃。
273#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0月24日 10:19 | 只看该作者
【20161022论语日课2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这是孔子的自剖。
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
经过十五年的磨炼,能够“而立”,学有成就,也有版本说而立指的是人生发展方向确定,做人做事的道理不会变了;
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方向不再怀疑,对事情也不再迷惑;
五十岁的时候,能够知天命。“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六十岁的时候,好话坏话尽管让人家说去,自己都能听得进去而且毫不动心,你骂我我也不生气,心里很平静;
到了七十岁,我能够追随自己的心行事,但不会越过规矩,自然而然的在一定范围内自由。不是刻意为之,这该是多年的积累练就的。

【20161023论语日课2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孟懿子来请教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对曰:不要违背。那么不要违背什么呢?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当时礼崩乐坏,天子不能管理诸侯,而诸侯的内部也出现了权利的僭越,上下异位,诸侯的命运可能掌握在所谓的"世卿"的手中。所以孔子主张复礼,不违背礼,是针对世家广泛违礼的情况提出的。而孟懿子是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三家"里面的仲孙氏的世子,也就是继承人,所以这则论语放在“为政”。

【20161024论语日课2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孟武伯是上则论语中孟懿子的儿子,是“世家公子”,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对曰: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要想知道什么是孝,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对父母能付出自己孩子生病时的那种关心,才是孝道。
另外,对父母来说最挂念的就是儿女的身体健康,其它的都是次要的。所以出门在外保重身体,报喜不报忧,就是孝。
274#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0月25日 0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1月3日 08:58 编辑

【20161025论语日课2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必别乎?”2.7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对父母的心意,给钱容易,难的是敬爱他们的心。
孝这个字,态度上做好很难。看到父母在劳动,接过活来就做;有好吃的让父母先吃,但如果始终板着脸来做这些事情,满脸的不情愿,这样也不是孝。
所以说色难。我们容易“欺软怕硬”,对陌生人和颜悦色,却把坏脾气留给了最亲近的人。

【20161026论语日课2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2.9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跟颜回讲话,他从来都不反驳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服从接受就跟愚人一样。但退下去之后,通过观察他的言行可以知道,颜回不仅能够充分理解,并能很好地加以发挥。颜回是大智若愚。
275#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0月27日 08:45 | 只看该作者
【20161027论语日课2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0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孔子在教人看人的方法。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更患不知己者,所以这则论语可用于反省自身。
反思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去做的?平时安于什么,能不能安于现实?如果心里浮躁没有寄托的话,就会辗转反侧,心不静,遇到什么都会动心。但只有把心安下来才能细水长流。
276#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0月28日 09:08 | 只看该作者
【20161028论语日课2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新,不是外界新的东西,而是自己的心得,是内生的。同一本书,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再看起来心境体会也是不一样的。温故而知新,能学然后能教,教学合一,就可为人师了。
 
277#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1月1日 11:14 | 只看该作者
【20161029论语日课2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君子不器。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不器,就是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要做一个通才。这则论语放到“为政”中,是说领导者要能够有文韬武略,无所不通才能运筹帷幄;对个人来说,是指不能局限于一招一式一门手艺,要建立复合式的知识结构。


【20161030论语日课2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先做再说,敏于行而慎于言。

【20161031论语日课2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钱穆先生說:“君子待人以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忠信。”有些难以理解。
也有的地方说: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论语中关于君子小人的对比有很多: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016111论语日课3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看的书多不代表有学问,因为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思考力,不会判断认知,很像书呆子。但是不看书只是瞎想,还自以为是,这就有害了。
278#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1月2日 09:19 | 只看该作者
【20161102论语日课3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攻,专攻,专于一事一端用力。仁和礼,质与文,学与思,都是事物的两端。矛盾相对立而存在,没有冷就没有暖,没有爱也就没有恨,所以我们不可执着于一端,“执其两端,则自见有一中道。”
孔子倡导中庸之道,而异端是走极端不走正道,与中道对立。
279#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1月3日 08:55 | 只看该作者
【20161103论语日课3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7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有的翻译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这就是智慧。
或可这样翻译:知道自己懂什么,也能够知道自己不懂什么,这就是“知”,觉知的知。
学,然后知不足;知错然后能改;我们总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行为才不会有失偏颇。
280#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1月4日 09:05 | 只看该作者
【20161104论语日课3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2.18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1)学生子张问孔子,我怎样才能考上公务员拿到俸禄呢?孔子说,你要从“闻”与“见”两方面着手。
——闻:
多闻阙疑:多听别人讲,有怀疑不懂的地方就保留,阙就是保留的意思,保留着不懂的地方再向别人请教;
慎言其余:本来不懂的事情千万不要说上一通,讲话要谨慎;
做到这两点,就会少犯错,尤,过错。
——行:
多见阕殆:多去看别人行事,对有疑问的地方采取保留态度;
慎行其余:有疑问的模棱两可的事情要小心处理,不要有过分的行动;
这样一来,行事就会少些后悔。
一个人做到说话少有过错,行事少有后悔,做事情就不会有差错。这样去求职,不管哪一行,求禄就不难了。
2)孔子并没有教学生求职的具体方法,而是跟他讲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孔子教人为学,是在教人为人。先成人,后成事。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BBS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5年4月4日 06:23 , Processed in 0.1084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