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郭坤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组必读】“和君国学”是什么?我们一起勾画和描绘!——课题说明(一)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4: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钱莹 于 2015年6月17日 19:25 编辑

我所畅想的是国学复兴的景象:启蒙幼儿,小学三年级以下都以诵读为主,不求甚解,但求脱口而出,了熟于心;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的孩子以领会国学精神和自身修行结合,重在陶冶情操;高中至大学,深入研究者则向专业方向纵深,其余者(包括成人)可籍此修身养性,终身可受用。

不妨以和君镇这个极致社会做畅想,做倒推,和君宝宝、青少年也是从和君人,和系企业做切入,从成人到宝宝,能承前启后。
22#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5: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孟晓东 于 2015年6月16日 07:30 编辑

“和君国学”课题之建议(建议查看附件)

原文
1、使命、团队
(1)正心、诚意。对传统文化的光大,有一种使命感。国学可以和商业结合,也可用商业的手段推广国学,这其中有公益与商业的平衡、义与利的把握。希望我们不负初心。
(2)同时,希望大家珍惜缘分,同心同愿,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努力。
(3)团队建设上,每一位同志,也要努力营造、维护和谐、儒雅、高效、民主的团队氛围。
2、成员职责
课题组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组织者和执行者,必要时需要借脑。
【建议】
一、我个人建议使命和愿景单独列为一部分,并建议在使命和愿景的基础上增加行为准则。
1.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使命含义浅释: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2.愿景: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和复兴国学的中心
3.目的或价值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行为准则--知行合一
(1)修心之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2)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3)为学之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课题落地策略
对传统文化的光大,有一种使命感。国学可以和商业结合,也可用商业的手段推广国学,这其中有公益与商业的平衡、义与利的把握。希望我们不负初心。
同时,希望大家珍惜缘分,同心同愿,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努力。
二、建议团队和成员职责合并到一起。
1.建立团队方面。可以把各位同志按照各自兴趣和志向进行分组,对于每一组可以先重点培养几位团队领导者,这些领导者真正具備「孝廉、誠敬、好學」,能精进、吃苦,立志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献策献力。团队领导者培养差不多后,可以让在他们下面继续培养各个细分方向的负责人,最后争取使我们这个课题组成员成为弘扬国学的种子选手。
2.团队建设上,每一位同志,也要努力营造、维护和谐、儒雅、高效、民主的团队氛围。
3.成员职责
课题组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组织者和执行者,必要时需要借脑。


原文
3、国学学习体系
【建议】
在这方面的建议我主要从儒释道方面进行展开,我个人建议儒释道方面的建设应该是一套可学可行知行合一的体系,而且必须是由易到难、受众可以受益的体系。我先大概列一个(后续还要继续完善)
一、儒释道扎根教育
1.教材:
必修系列:儒之《弟子规》 和《孝经》,道之《太上感应篇》、释之《十善业道经》 ;
辅助教材:《了凡四训》、 《菜根谭》、 《安士全书》 等
2.主要提议:这是我们接受和学习国学圣贤教诲的根,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视、学习、真干,不仅要熟读,最重要的是真干!一分诚敬,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十分收获!没有诚敬,难有收获!(对于道学和佛学比较排斥的同志可以专学专行《弟子规》!,弟子规讲解书籍和视频推荐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 ,要是哪位同志这三本经典(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自认为做的比较到位,记得给我电话,我要拜师!!!弟子规做到的也可以!当然做得像蔡礼旭老师那样也可以!)。
最后,再啰嗦一下,对于这些扎根教诲大家一定要真学、真干、真实践,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否则为自欺欺人!

二、儒释道提升教育
1.教材:
必修系列:儒之《四书+五经》 (不含易经) 、道之《道德经》、释之《心经》 、《金刚经》 、《六祖坛经》 等
辅助教材:《群书治要》 、《王阳明全集》 、《曾国藩全集》 、《南怀瑾选集》等
2.主要提议:这些经典个人认为可以在践行扎根经典的基础上继续实践这些提升经典里面的圣贤教诲,如: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关键还是那句话,一定要真知、真实践!

三、儒释道圆顿教育
1.教材:
必修系列:儒之《易经》 、道之《道德经》 、释之《法华经》 、《楞严经》 、《华严经》 等

2.主要提议:这些经典个人认为可以在践行扎根和提升经典的基础上,进行由行到知的悟入,然后通过一以贯之的精神去实践国学精华。正如所谓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和君国学课题建设建议-孟晓东20150616.docx

20.54 KB, 下载次数: 2918

正文

点评

厉害!  发表于 2015年6月23日 17:55
全面深刻!建立团队方面,心有戚戚,也必须的;提升教育+圆顿教育,估计不是此能一挥而就的,尤其后者,需要专修。至于扎根教育,改做国学启蒙教育或国学基础教育,可能更宜。弟子规是好,但强调太多为一家之言...  发表于 2015年6月17日 16:11
23#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5:22 | 只看该作者
孟晓东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07:20
“和君国学”课题之建议(建议查看附件)

        原文

由于在论坛里面有些文字格式不能有效显示,建议下载附件查看。附件建议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24#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5:32 | 只看该作者
重复前人的路,可能会像前人一样没有大的贡献。
25#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9:29 | 只看该作者
顾宝强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3:53
【昆明现场班】顾宝强
    不怕大家笑话,虽然我喜欢国学,但是从来没有完整的读过《论语》和《庄子》。我 ...

那些四书五经我也没完整读过一本,真的汗颜。

点评

其实读起来不难的。也可以读《大学中庸》。  发表于 2015年6月17日 11:42
26#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9:49 | 只看该作者
    背一句政治上的很俗气的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觉得国学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四书五经之外的民间艺术生活习俗就怎么不是中国风。关于国学的传播,我觉得她的传播对象范围好窄,就拿身边的例子来说,我没法说服我的同学跟我念念诗看看百家讲坛,而不是去看电影,毕竟人各有所好。
    要是说儿童教育的话,从娃娃抓起就很好呀,暑假在家里办辅导班教小孩的时候,我每天都会教他们背唐诗,我弟弟很小的时候也教他念过,不过有的小朋友喜欢有的不喜欢,这也是事实。此外,不是每个人都会教孩子读读经典什么的,所以我觉得,国学的传播对象她的范围就是受限的,要是普及开来,真正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凡事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由点及面从部分到整体推广,也是很励志的。
    微信群里同志们的队伍正在壮大,如果能够根据国学的类别分分小组会不会更好些,术业有专攻,用在这里不知合适否。另外,分组以后不同小组之间也要经常互动交流,互补互学。
   

点评

赞,人各有所好,故需和风细雨。另,分组事也好。郭师兄或在考虑中..  发表于 2015年6月24日 10:44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20:21 | 只看该作者
孟晓东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5:20
“和君国学”课题之建议(建议查看附件)

原文

赞!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20:3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受众的补充:
有几个比较天然的群体——青年学生,和君员工,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和君宝宝。
29#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20:41 | 只看该作者
崔九娟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19:29
那些四书五经我也没完整读过一本,真的汗颜。

我读的都是《孙子》《吴子》《鬼谷子》《老子》《坛经》《史记》《唐太宗与李靖问对》一类。《大学》《中庸》只是拿着同学的书念了一遍。《周易》这种书不是俺现在能读懂的,以后在读。
30#
发表于 2015年6月16日 21:45 | 只看该作者
  我第一次接触和君,就是通过同学分享的《和君推荐阅读书目单》,当时觉得茅塞顿开,知道要想自学某个领域可以阅读这些书籍。
  同样的,国学图书浩如烟海,我觉得和君国学可以尽快出台《和君国学推荐阅读书目单》,并建议相应的研修顺序,甚至可以参照古代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有了推荐书目,对国学感兴趣的人就有个正确的学习路径,在自我研修的同时增进国学修养,在和君和和君相关组织建立良好的国学学习氛围,进而扩大和君国学的影响力。
  谢谢!

点评

先从经典开始,比如论语,比如道德经,比如大学中庸,比如金刚经、坛经。  发表于 2015年6月17日 16:03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0月24日 14:16 , Processed in 0.1195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