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5年7月21日 10:03 | 只看该作者
好赞,向大家学习!
22#
发表于 2015年7月21日 10:13 | 只看该作者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这让我想起我们和君的“收到!”收到即代表着能够做到!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7月21日 22:27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学修日课情况及学习心得和相关问题总结 7月21日
    今天是论语学修第二周的第二天。首先跟同志们做检讨(>﹏<)。一是自上周五以来微信群里讨论的日课情况我一直没总结,二是我没按照规定的学修计划和做法来。知错不改更是错。要求自己要坚持用行动说话了〒_〒。
    7月20日
    蒋丹红
    ——最近在学习论语,第一篇就是学而篇。我想问一下学而时习之的那个“时“,是时时,时常的意思,还是说是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呢?
    ——最近刚好在看傅佩荣先生写得《细说论语》,他在书中对“时“的解释是}在恰当的时候的意思。
    于宏学
    ——什么是恰当,什么是时常?这东西感觉没法量化。
    张鹏
    ——都行。看古文注解要习惯几种解释,然后自己慢慢琢磨。不像中学时有标准答案的。
    蒋丹红
    ——刚开始学习,感觉会拘泥于字面意思。
    闫家强
    —— 非也,这强调回顾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乐趣,恰当可指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中的时间安排,也可是需要用该知识的时候,类此。
    ——先通读,树立全文感。
    于宏学
    ——其实没有对错的,拘泥于文字会让自己很痛苦,个人理解。
    王蕊
    ——比如先生的大课,学习好了,恰当时运用,是不亦悦乎?常常运用也是不亦悦乎。
    张鹏
    ——不能拘泥。先顺着即好。通读琢磨体会,这个不是以前考试性的学习。
    闫家强
    ——我们学习程度领悟精神,指导生活层面足矣。

    刘婷婷
    论语日课:“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出外顺从兄长,谨慎、言而有信,广泛地爱众人,亲近仁德之人。这样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学习诗书六艺。“尹氏解读说“德行,本也;文艺,末也。”孔子的这番话,实际上还是在说一个本末的问题。书本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始终是德行。德行不好,再多的知识技巧也无法造福于社会。反而会变成为祸的工具。在论语后面部分有说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也可以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联系起来理解。如果行为实践都没有做到就学习诗书知识,也许众多的知识会让心迷惑,反而淹没纯真的本心;如果行为实践做好了但是还不学习诗书知识,就没有办法从书中再次印证考究圣贤之道,不知道道理本来如此,久而久之,行为变得出于私意,也会跑偏。和君让我们不光是要修炼底蕴知识,更是要修炼人生的态度、气度,也是同样的道理。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7月23日 16:56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 7月22日
刘婷婷
论语日课:“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一个人能够重贤德而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辅佐君主能够奉献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言语诚实行动有信用。虽然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过了。”这四项都是德行方面的良好表现,子夏这么说,意思还是在于认为学习不是单纯为了知识、而是能够通过学习知识体悟道理并且躬身实践。行为的德行才是更本质的,而不是纸上谈兵的道德礼仪。所以整个“学而”,都是在讲君子务本的道理。说了这么多,我们也要实实在在地在与人的交往中做到,才不是纸上谈兵。
25#
发表于 2015年7月23日 22:43 | 只看该作者
“君子不器”这句话,各家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教科书的解释采用何晏和朱熹等人的说法,为“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具有某方面的才艺,应当多才多艺。”
个人觉得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中的说法:“‘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更为合理,君子要适应环境,通过不断的学习,让自己在各种环境中都融会贯通。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7月26日 21:28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0723论语日课】【刘婷婷】《论语学而一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君子如果不稳重就不会有威严,如果学习就不会拘泥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对于“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程子他们的解读是说如果君子不内心厚重就不会有威严、不厚重的话这样学习也不会稳固。在我看来,学则不固不是不重
【0724论语日课】【刘婷婷】《论语学而一则》“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是指丧事要尽其礼,是指对待身边的人的逝去时要有审慎的态度;追远,是指祭祀要尽其诚,是指对待祖先要诚心追怀。慎终追远,表明了对于已经和现世有距离感的人事还葆有一颗感念追怀的心并且恪尽礼仪。这是我们对人的终极归宿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一种厚德的表现。
【论语日课0725】【刘婷婷】《论语学而一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到一个国家,一定会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主动求得的,还是别人给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的品行让他具备了这种资格。夫子的求得,也和常人求得的方式不一样啊!”
子禽,一说是孔子的弟子,一说是子贡的弟子。子贡是孔子的弟子,这个很明确。“温、良、恭、俭、让”,温,和厚;良,易直;恭,庄敬;俭,节训;让,谦逊也。圣人德容如是,国君一见就恭敬信服,自然会主动问政,不必像常人一样主动谋求。

【150725论语日课1】【萧师俭】《论语学而》篇一则,参阅集注、正义、话解。前二者为温习,后者为内子复印陈心泉先生书,颇接地。

【150725论语日课1】【崔九娟】《论语·学而》一则。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处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处。这是因为为和而和,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礼”跟“和”这俩字该怎样理解?礼,礼制;和,和谐。这样?我现在还用高中做文言文阅读题的思维来理解礼跟和的意思可能太狭隘了。
书上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又说:本章大义,言和必和顺于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若强立一礼,终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礼非严束以强人,必于礼得和。此最孔门言礼之精义,学者不可不深求。这样的话,有的地方把礼的意思解释为“恰当”,是不是也是可取的了?
昨晚睡前跟师兄请教了下:礼跟和该如何定义分辨。师兄说:礼制,用现在的话说是道德规范和人等级的问题。人有等级,在礼制的前提下希望等级间相处和谐。就像现在的法治社会,人们要和谐自由,也要在法律的框架之下一样。恰当的意思,也就是不逾矩。
27#
发表于 2015年7月26日 22:52 | 只看该作者
这两天《论语》学习不够,给自己加加油!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7月27日 23:33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摘录 7月27日
【150727日课003】【萧师俭】《论语》一则。
【猪尾巴】没它不好看,有它不压称。鸡肋之意。今天学到的新词。

【150727论语日课2】【蔡亚男】
学而第一,为论语之首篇,是人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朱熹论语注解里讲如果远方的人都能成为朋友,那更何况是身边的人呢?强调学问的影响范围;而南怀瑾《论语别裁》里面讲,做学问是一件孤独的事,“远”形容知己之难得,强调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是从自身修养方面来讲为学;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做学问,有可能永远都不能被人所理解,而很多自诩做学问的人都渴望被世人接受、认同,而在暂时不被认可的情况下就会怨天尤人。真正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人,会反省自身、通过自身不断精进以谋求进步,最终寻的真理。
综合学而的三句话,做学问,首先要自得其乐,然后分享所得、与人同乐,最后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能做到这三则,才能在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时,不会“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师俭师兄:俺读的第一本注释书也是南老这本。南老洞悉时局,三教圆融,文字畅快淋漓,用梁任公的话说,读来可增兴味,但问题在于,根基不深的话,不容易把握的准确,所以读几本最经典的注本是很必要的:-)俺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150727论语日课】【刘婷婷】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仪的应用,以和为贵。前辈君王的治国之道中,以它为美,不论大事小情都是按照和谐的原则在进行。如果还有不能处理的状况,那是因为知道和为贵而一味为和而和,不用礼仪来节制,所以也是不行的。”“以和为贵”这种说法大家都不陌生了,出处在这里。这里既强调了“和为贵”的一面,同时更强调了,以和为贵是要和礼仪一起并用的。礼仪代表了规矩和节制,带着严厉的因素;而和代表了一种从容不迫,带着亲和的因素。我们不应该把“和”仅仅认为是不争吵无纷争的表面状态,一味追求“和”。礼”与“和”的并用才是中庸之道。在程子看来,“和”代表的是一种“乐”的精神。“礼”“乐”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后再继续讨论。

师俭师兄:其中几句话特别喜欢,可以与此章相发明。“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贵贱。上下协调就会互相亲近,贵贱区别就会互相尊重。过分强调乐会使人际关系随便,过分强调礼会使人际关系疏远。)。“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人道之极,莫过爱敬”,真是至理名言,与人相处之道,不过此“爱”“敬”两字而已,二者又有一定张力,必须保持恰好的中道,这正是有子强调的意思。

【150727论语日课02】【崔九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根据尹氏的意思,做到前面四件还不足,需得有这个前提:“取正于有道”。道,是“事物当然之理”,这个 理 跟这个 礼 有什么联系木有。不知道大家都是怎样理解的( ⊙o⊙ )?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给我的感觉是:学习的时候特别专注,甚至废寝忘食。除了看小说,学习的时候还没到放学的点我就会觉得饿了……
单看食无求饱四个字,我最先想到的是凡事要把握“度”。再看到居无求安这四个字,想到的就是物质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工具,人不是物质的奴隶。然后继续看下去,慎于言,想到的是 弟子规 里面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闲莫管”。读完全部的以后,整体来看就会有另一层意思了。
师俭师兄
论语中有多处论及“好学”,此其一也。可以将论语中涉及“好学”的章节汇集在一处,集中体认,这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有一个网站特别好,http://www.ldbj.com/lunyu/lunyuquanwen.htm,这里将论语全文在一个页面上汇集了,可以直接搜索“好学”,整部论语中的“好学”相关章节就尽收眼底了:)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7月30日 06:30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7月28日)摘录

【150728论语日课】【刘婷婷】论语学而一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信要符合事之所宜,言语才能得到践行。致敬要接近礼仪节文,才能够远离耻辱。所依靠的不离开可亲的人,也可以宗而主之了。”
今天读到这一则,有些迷惑。特别是最后一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朱子解释为“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依什么?可亲之人是指血缘上的还是心理上觉得可靠的人?宗而主之的具体意义是?
还有就是前面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朱子认为逻辑关系是“信近于义,所以言可复”“恭近于礼,所以远耻辱”。而十三经注疏里面,把复当“覆”字讲,意思是说守信只是近于义,可以不必是义,所以言语可以不践行;恭只是近于礼,所以勉强做到免耻辱而已。在十三经注疏这种说法里,强调的是信、义的区别,恭、礼的区别。
虽然小小一则,可是发现有太多可以值得思考的,未完待续。

【150728日课004】【萧师俭】《论语》一则。
【传不习乎】刘心泉《论语话解》很直白有味:师傅平日教训,必是望我有志上进、我得他传授时节,有不用心学习的没有?楼先生以及国学院诸位老先生的传授,王明夫先生以及组内导师(已经接受和君的安排拜师)的传授,自己是否用心研习体悟了?想来惭愧。


【150728论语日课3】【蔡亚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君子务本,务,专力也。本,犹根也。言君子凡事专力于根本,根本立,则其道自生。从观孝弟者的外在表现来看,孝弟是为仁之根本,仁道自孝弟而生。然而,孝弟是仁的外在表现,却不是仁之根本。仁为性,孝弟为用。虽然孝弟本身并不是仁,但是可以通过孝弟的行为来引导自身仁的修养。正如平时人们常说的“修身养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150728 论语日课3】【崔九娟】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裕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算可以了,但不如贫而能乐道,富裕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可以开始与你谈《诗》了。告诉已知部分,就能推断未知部分。”

“无谄无骄,止于有守而已;乐道好礼,则进而有为矣。”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於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意谓得道之人,穷困也快乐显达也快乐,所乐的并非穷困显达。穷达无二致,只似寒暑风雨的节序变化而已。

超于贫富之外。五柳先生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一种超脱物质之外的淡定跟洒脱。不依赖物质而能够自得其乐。

以及,义理是无穷的,不能想当然地自我满足。学无止境。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7月30日 06:3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7月29日)摘录
【150729论语日课4】【蔡亚男】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好;令,善长、善于;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想起领导曾对我说,讲话做事要根据对象做调整。对于脾气急的人怎样对待,对于新人如何对待,对于做事马虎的人又如何对待?千万不要对所有人用同一种方式方法。结合这里,巧言令色强调单纯以悦人为目的扭曲事实、夸大其辞。而在生活中,其对立面绝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因时因势而行事,讲求的是态度、方式方法。就像水一样,本心未变,其形变幻无穷。


【150729论语日课005】【萧师俭】《论语》一则。
   【按摩三百】小女回京,和外婆一起养成一个习惯:每晚趴着按摩三百下才睡,而且必须数数数出声,一有马虎,她就会扭过头说,没数上。今天给她老老实实按摩三百下,已经酣然入睡。这也属于“敬事而信”吧?

【20150729论语日课】【刘婷婷】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追求饱足、在居住上不追求安定,对事情机敏但言谈上小心谨慎,靠近有道的人士来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在这一则里面,孔子又定义了一下“好学”,看来除了在志向上的一心向道(日常起居饮食上都不再留心)之外,还要做事机敏、言谈谨慎,更是要靠通过亲近有道之人而不断匡正方向、避免自行学习产生的偏离。孔子谈好学,从来都不是光指学“文”,而更重视学之本--内在道德、仁义的领悟与践行。把论语中关于“学”的所有篇章理出来看,应该很有意思吧。

    【150729 论语日课 4】【崔九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我,要担心的是我不了解别人。”
    患:忧愁,怕
    知人之所以可贵,而我之不知人所以为可患。Why?
    对“人”的理解,分两层意思的话:
    1、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根据这个解释,“非孔子,则不知尧舜之当祖述。非孟子。则不知孔子之圣,为生民以来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贵,而我之不知人所以为可患”,可以把“人”理解为有教养知识的人。我跟自己讲因为孔子孟子都是贤者而非没文化的人,所以就这样理解了。两者区别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白丁”之别。(觉得这样解释太牵强……)
    2、人:不做上面这样的分辨,就是普通意义上的人。
    专心致志与自己相处,并不比拥抱整个世界更家容易。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有人喜欢你,也会有人讨厌你,既然不能周全所有人,为何不去做自己成全自己?别轻易辜负每一份热情,别刻意讨好每一份冷漠。
    我可以跟自己玩得很好,可以练习着不向太多的人表达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面的人,怎么理解?
    觉得自己在咬文嚼字……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06:17 , Processed in 0.13477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