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291#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1月16日 09: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1月17日 09:22 编辑

【20161116论语日课4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旅,不是旅游,而是祭祀。只有国家的领袖才能到泰山祭拜,季氏是家臣,没有这个权利。冉有是季家的总管,所以孔子问他,你不能挽救这件事不让他去吗?冉有说无能为力。孔子叹息道:难道泰山之神就不如林放吗?
林放曾问孔子“礼之本”,说明林放这个普通人尚且知道讲究礼的根本,泰山是东岳之神,它会不如林放这个人吗?神还不如人有觉悟吗?神还能听人的忽悠吗?季氏求神是没用的。
292#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1月17日 09:44 | 只看该作者

【20161117论语日课4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上,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君子不与人争,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说跟人比射箭。但也必先相互作揖才到堂上去;比赛结束后下堂,不论谁输谁赢,各自对饮一杯酒,说“承让”或者“受教”。虽然射箭必争胜,但也是有礼貌的,是君子之争。
人跟动物不一样,是因为人有思想有文化。不论于人于事,都可与人争,但要争的合理,保持君子风度。


293#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1月22日 09:27 | 只看该作者
张吉宏
20161121,论语课86,论语重读第三轮,
君子之道第十五章:


1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7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0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94#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1月22日 11:36 | 只看该作者


【20161118论语日课4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子夏向孔子请教:“笑的很好看,漂亮的眼睛顾盼多情,把洁白的脸庞打扮的绚丽多彩。这三句话到底在说什么?”
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才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
子夏曰:“礼也是这样吗?有‘忠信’的本质,然后以‘礼’饰之。”
子曰:启发我的是商呀,可以跟他谈诗了。
这也说明,我们读诗并不是看它表面的意思,诗歌是古人情感思想的流露,透过诗可以感知他们的人生、立身处世的胸襟和道理,于己心有戚戚。



【20161119论语日课4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3.9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①译文:
夏朝的文化、礼仪,我能讲出来,杞国的文化、礼仪却讲不出来。殷商的文化、礼仪,我也能讲出来,宋国的文化、礼仪却讲不出来。都因为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料太少了,如过留下的历史文献充足,我也能讲出他们的文化、礼仪。
我们的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前面有论语: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②夏——殷商——周
杞国周朝分封的一个国家,是夏朝的后代,用杞国的资料来证明夏朝的文化、礼仪是不行的,因为它不全面;同样,宋国也是周朝分封的国家,是殷商的后代,用宋国的资料来证明殷商的文化、礼仪也是不行的。
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但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是从夏朝开始的,如有文献记载,中华历史会比五千年更久。



【20161120论语日课4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10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禘指祭拜天地隆重的仪式,可是现在却都心不正意不诚把它给简化了,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神祗的酒以后,就想着快点走,接下来的祈祷等等隆重的仪式,也都是应付了事,所以孔子说,我再也不想去看了。
礼乐不兴。



【20161121论语日课5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3.11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有人问孔子禘是什么。孔子说我不知道,并非真的不知。
然后他伸出手掌告诉那个人,说,能够了解禘祭之礼,你了解天下事如同了解自己的指掌一样那么容易。
禘,尊礼,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



【20161122论语日课5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3.12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孔子在谈祭祀之礼。祭祖先的时候,犹如真有祖先在面前受祭一样;祭神的时候,也好像真有神在他面前;如果不能亲自参与这个祭典,也不会象征式的让别人代我去。
做什么事都要表里如一,不能莫衷一是。

295#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1月27日 15:56 | 只看该作者


【20161123论语日课5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3.13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王孙贾问道:“俗话说的,与其在奥处求媚,不如在灶处求媚,这是什么意思呀?”孔子说:“不是这样的。若获罪了上天,什么去处也用不上你的祷告了。”
言外之意是:王孙贾告诉孔子,你老是跟诸侯往来,我们这些士大夫要是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说好话的话,也是没有用的。你拜完诸侯以后,还是应该向我们烧烧香的。
孔子正言道: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不按“礼”行事,做了坏事,获罪了上天,向谁祈祷也没有用。你说的我都懂,但不屑为之。
一身正气。



【20161124论语日课5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无从周。3.14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夏尚忠,殷尚鬼,周尚文。夏的文化偏重忠诚,老实;殷的文化崇尚质朴,但宗教观念很强;周朝的文化重在人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多么丰富而完备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20161125论语日课5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3.15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鄹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即邹,邹人指的是孔子。
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进入太庙参与国家祭祀大典的时候,每件事、每个细节,包括站在哪,坐在哪……都要仔细询问。这时有人就嘲笑孔子说,谁说邹地的那个小子懂礼知礼?我看他什么都不懂,到了太庙以后,东问西问,什么都不知道啊!
孔子听说以后,认真地说道:这就是礼啊。
孔子为了慎重起见,也为了尊重这种重大的国家祭礼,所以必须每件事、每个细节都询问清楚,不能有丝毫差错,这正是“知礼”的表现。



【20161126论语日课5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3.16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能否穿透牛皮,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只要每箭都射中红心就符合标准了。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以这件事是否做到为标准,而不是做的程度如何,因人而异思虑周全。考核也是这样吧。



【20161127论语日课5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3.17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子贡建议取消提供告朔祭祀所宰杀的羊,孔子说:“赐啊!你心疼那只羊,我却心疼的是那种礼制。”
去:去掉,取消;告朔:每年的初一主政者要代表国家,向天地祖宗禀告所作所为,这就是告朔;饩(xì)羊:生羊,用于祭祀,不烹熟。饩:生肉。
鲁君虽不告朔,但每月初一,仍由有司送一只饩羊供奉祖庙,子贡觉得既然国君都可以不把此事当回事,那何必还要真杀羊呢?不如把每年“告朔”要杀的羊省下来。
孔子说,你心疼那只羊,我在乎的是礼。那只羊不只是意志羊,它代表了一种精神,关乎礼制。仪式虽然不举行,保留这个羊,还能让人记住有这种礼,还可以恢复,如果连这只羊也去掉,这种礼可能就此消亡了。

296#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1月28日 09:15 | 只看该作者
【20161128论语日课5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事君以礼,人以为谄也。3.18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事君能尽礼的人,世人反说他谄媚。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人格是建立在自己身上的,别人怎样评价是别人的事情。


297#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1月29日 08:40 | 只看该作者
【20161129论语日课5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鲁定公问孔子:君王怎样使唤臣子?臣子怎样侍奉君主。
孔子对曰:君王能够以礼待臣的话,属下也会对您忠心。
君臣不是谁使唤谁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而应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相互成就,只是分工的不同而已。

298#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1月30日 09:51 | 只看该作者
【20161130论语日课5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20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关雎那一章,有欢乐但并不过度,有哀怨但并不抑郁以致有所伤损。
淫,不是淫荡,而是过度的意思,我们说淫雨霏霏,就是指雨下的太多了;所以说乐而不淫,指的是不过分,“发乎情,止乎礼”。
“寤寐求之,辗转反侧”,思念如此也是一种很美丽的事情,我们读之那人的相思情态跃然纸上,并未有太多悲戚至极的意思。“哀而不伤”,一个人对情感的处理可以恰到好处。

299#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2月3日 17:13 | 只看该作者
【20161201论语日课6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3.21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这里的社是社稷的简称,指的是社稷坛,我国现存最大的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中山公园内,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
鲁哀公向宰我询问有关社稷坛的问题,宰我回答,夏朝在社稷坛种植松树,殷朝人种植柏树,周朝人种植栗树。种植栗树是为了让百姓战害怕,使人战战兢兢。孔子听说之后,对宰我说,周朝在这件事上做的不妥当,但已经形成了的事就不要再说了。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凡是已经做成了的事情,再说也无益,不如不说;未做但已经成定局的事情,再劝也无益,就不必劝;已经做过的事情,再责备也无益,就不必去责备。

【20161202论语日课6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别人听了并没有跟孔子争论这个问题,而是问孔子,管仲生活节俭吗?
孔子说,管仲有三归之堂(三处府邸,或说三个宰相府),每个府邸都重重叠叠设置了太多的部门,这哪里是节俭?
那人又问:管子知礼吗?
孔子说:邦君齐桓公在大门外设立屏风——塞门,只有王侯才可以设有塞门,可是管仲的宰相府也摆起这样的东西来;国君因外交的关系设有反坫之坛,在国家元首见面时用,结果管仲家里也设有反坫。就凭这两点,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20161203论语日课6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3.23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孔子跟鲁国的乐观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
开始的时候,演奏各种乐器,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声音纯正而和谐;后来到了高潮,音节清楚明亮;到了最后,余音绕梁,连续不断。乐才算是完成了。”
自古以来,音乐就不只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陶冶情操,抒发胸臆的手段,礼与乐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孔子是音乐大师,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他对音乐的要求也不只是悦耳,同时也要符合做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教育人民的作用。
听一个国家的音乐,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兴衰,如果靡靡之音盛行,必然会影响国民的心态,埋下动乱的种子,如果音乐常有浩然正气,必然会振奋人心,治国兴邦,这个道理正在此处。
300#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2月5日 08: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6年12月5日 08:44 编辑


【20161204论语日课6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3.24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仪,一个地名;封,疆域;封人,管诸侯国界的人。
仪封人请求孔子接见,说,凡是到了我们这里的君子,我都见过,孔子没有理由不见我。所以孔子的徒儿就带他去见孔子。
这人出来以后,解释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
他对二三子,也就是孔子的徒儿说:孔夫子为鲁司寇,先是离开鲁去了卫,又离开卫去了陈,但何必为孔子失位(丧)担忧呢?
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要以孔子为木铎,使其宣扬大道于天下,警醒后人,所以才会让他不安于位,周游列国传播政教。
木铎,古代用木做的铎,是用来敲响做警惕用的。



【20161205论语日课6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25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这是孔子对礼乐文化的批评。韶是舜乐,代表那个时代,很美,也很善;武是周乐,代表武王时代,很美,但没有达到至善。
舜因文德受尧之禅让,武王以兵力格商之命,以兵力得天下,总非最理想的方式,所以非尽善。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01:32 , Processed in 0.1513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