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311#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2月26日 13:24 | 只看该作者


【20161224论语日课8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4.19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父母在时,不去远行,如果一定要远行的话,也要有固定的方向。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一直守在父母身边不符合实际;但不论去哪里,都要告知父母自己已经安顿下来了。当下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就是最大的孝,四处流浪漂移不定会让父母为自己悬心。




【20161225论语日课8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4.20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认为,父亲在的时候,要看做儿子的理想志向;父亲过世了以后,要看做儿子的是否能继承父亲的遗志,按照父亲的志向去做事情,如果能够做到三年都不改变,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
有人说孔子这样的思想是盲从,如果父亲做的不对,也要坚持三年吗?“三年”不是问题的焦点,是否改父之道,体现的是子女的态度问题。从人之常情看,父亲过世之后,自然内心悲戚,对父亲的志向肯定不会忘记;若是转眼就忘了,父亲过世之后,立马就变得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任性行事,对父亲生前的处事原则一概否定,哪怕是正确的也不继承下来,这就是不孝。




【20161226论语日课8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0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是因为知道父母的年龄又多了一岁,为父母增寿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父母年纪越大,有生之年就越少,子女会为了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短而担心。有喜有悲,但父母长寿是最大的福。

312#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2月28日 17:08 | 只看该作者


【20161227论语日课8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2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也说,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怕自己的行为跟不上,说到做不到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古人看重承诺,一诺千金,“信”字当首。




【20161228论语日课8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4.23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因为谨慎而犯错的人,很少很少,也就是说人是不会因为谨慎约束自己而经常犯错的。“首孝悌,次谨信”,谨言慎行。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一个君子,常想说话迟钝些,而做事敏捷些。
由此观之,孔子教人为学其实就是教人做人,孔子的学说并不空洞,而是有很强的可实践性,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体现在日常小事中。

313#
 楼主| 发表于 2016年12月28日 17:13 | 只看该作者


20161227,论语课90,论语重读第三轮,君子之道第十八章
张吉宏
1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314#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15日 15:54 | 只看该作者

RE: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17周(0109——01.1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7年1月15日 16:52 编辑

【20161229论语日课8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4.25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孔子说,有德之人,必不会孤立,一定会有人来亲近他。
如果真的为道德而活,一身正气,绝不会混的孤苦伶仃的,因为会有人与你同行。就怕拿着低标准要求自己,成为了自己也讨厌的人。从污水中站起来,也一身干净和正气,这才是要坚持的。

【20161230论语日课8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讲仁爱,也要懂得方法,不能蛮干。君王有不对之处,臣子每次都劝他,劝的次数多了,君王就恼怒了。朋友有不对,你劝多了,他也会跟你疏远。
想起那句话,顺着人性做事,逆着人性做人。既然知道人性的弱点,就不要去检验人性。不要仗着仁爱正直就不讲究方法。魏征是忠臣,贤明如唐太宗,不也把他的墓碑给推倒了吗。

【20161231论语日课8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5.1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曾经坐过牢,但不是罪有应得,所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说南容,国家有道的时候,他能够被重用,才华不被埋没;国家无道的时候,他又能够明哲保身,不至于遭到杀身之祸。因此把侄女嫁给了他。
这则论语讲了孔子选女婿的标准。不必大富大贵,不在乎他的历史,重要的是他这个人怎样。天下有道则施展才干忠君报国,天下无道怎能以退为进守住自己。
【20170101论语日课8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2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子贱是孔子的学生,孔子说,子贱是一个君子,如果现在有人认为鲁国没有一个君子,但子贱不就是君子吗?若是子贱不是,又还有谁可以称之为君子?
《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20170102论语日课9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5.3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子贡问孔子:老师,你看我怎么样?
孔子说:你是个东西。
子贡又问:那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孔子说:你是个瑚琏。
瑚琏,是宗庙盛小米、黄米的。但是它绝非一般的盛食器,普通百姓不可用,极为尊贵、超绝华美、实有大用,贮能裕养。子贡身上具有瑚琏的典型特征,对于国家社稷,乃是大器,具有超世之才,可以重用。
可见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很高的。


【20170103论语日课9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或曰:庸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5.4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有人对孔子说,你经常说冉庸说很好,他是很仁爱厚道,但是他口才不好,不大会说话。
孔子说,一个人为什么要耍嘴皮子呢?会耍嘴皮子的人,“御人以口给”,用嘴巴和人家对抗,容易被人讨厌。假如一个人没有做到仁的修养,光会耍嘴皮子有什么用?
冉有比孔子小29岁,孔子认为这个学生有帝王之才,对他也很好,所以有人就有点不服气了,于是就有了上面的对话。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0170104论语日课9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悦。5.5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漆雕是孔子学生中专门研究历史的,追随孔子学习尚书。有一天孔子对他说,你的学养已经可以为社会服务了,出去做官吧。
漆雕回答道:对这件事,我没有自信。出去做官是件大事,我觉得自己的学问不够,底气不足。
孔子听罢很高兴。虽说学而优则仕,但孔子并不喜欢自己的学生急功好利。

【20170105论语日课9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5.6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孔子年纪大了,感觉社会风气扭转无望,大道不行,只能做个独木舟,到野外野蛮的地方归隐起来,默默无闻终此一生。随我同去的弟子,子路大约可以吧。
子路听说以后很高兴,好像孔子马上就准备出发的样子。所以孔子说,子路的武功、勇气都超过了我,但同时他的暴躁也超过了我,对待事情不懂得仲裁不会明断,太偏激了。
孔子只是感叹下,哪里真的会印记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子路武功很好,是孔子弟子当中军事成就最大的,有统帅之才,但是对事情缺乏明辨。


【20170106论语日课9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孟武伯问曰: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7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孔子学问的最高境界是仁,所以孟武伯问孔子,他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达到仁的境界。
首先是子路,他的学问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没有听到确切的答复,所以接着问孔子,子路的成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孔子就说,子路有大将之材,他在最大的国家中可以让他当统帅,主管军事和赋税的征调。但是在学问上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然后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冉求是最好的行政首长,在很大的地方当个地方官没问题。但是在学问上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孟武伯又问道,赤怎样?孔子说,子华穿起礼服来,“束带立于朝”,风度翩翩,仪态非常好,所以可以让子华做外交官接待外来的首长和大使。但是谈到学问修养,子华还没能达到仁的境界。
可见孔子对“仁”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甚至他那些可以独当一面的弟子都没能达到仁的标准。仁者难求。另外,我们也可以得知孔子的弟子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而且孔子对他们都很了解,知根知底,有教无类。

【20170107论语日课9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5.8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有一天孔子问子贡。你自己跟颜回比比看,哪一个好?
子贡对曰:老师,我实在不敢跟颜回比。您讲一分,颜回能懂十分,至于我,老师讲了第一步,我顶多知道两步。
孔子说,是这样的,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
孔子这样赞许颜回,并非他自己真的不如颜回,只是自谦罢了。但颜回是孔子弟子当中,唯一一个在学问上达到仁的境界的人。

【20170108论语日课9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宰予与改是。5.9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①宰予在白天睡大觉。孔子说:木头的内部本来就坏了,把它的外部雕琢的再好又有什么用?被蚂蚁、土狗爬松了的墙,迟早会倒的,外表粉刷的再好又有什么用?宰予的身体神来就不好,就让他多休息一会吧,不要对他有过高的要求。
这是南怀瑾的翻译,别的地方将此处翻译成,“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一副孔子大动肝火、宰予无可救药的样子。其实不然。君子温良恭俭让,若是这般生气,又怎能称之为君子?
②孔子说,从前我听说一个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年纪大了,经验多了,听了一个人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宰予告诉我的,因为即使一个人有思想、有才能,但若是他的身体不好精力跟不上,也做不成事业。

【20170109论语日课9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5.10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孔子说:我没见到刚强不屈的人。有人说:申枨是。孔子说:申枨有私欲,怎能刚强不屈?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有欲望的人是刚强不起来的,碰到他喜欢的东西,他就会头像,所以真正刚强的人是没有欲望的。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20170110论语日课9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之所及也。5.11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子贡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子曰: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呀。
既然自己无法避免干扰别人,那就尽量少干扰一点;如果不能左右别人对自己的干扰,那就让内心强大一点。


【20170111论语日课9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之。夫子之言行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5.12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子贡说,我们跟了孔子那么多年,知道的也只是他的文章。文章二字,包括了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事等等表现于外的东西,并不单单只是某些形式上的文字才叫文章。
孔子的文章,大家都听过读过;但是孔子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认知,我们并不知道。这跟听老师讲课是一样的,自以为听懂的只是他们的声音与文字、是“形”而已,至于里面的“质”与思想,我并不能懂。

【20170112论语日课10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5.13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子路听到道理,若未能实行,就害怕再听到别的道理。
不在于听到的道理不够多,而在于听到以后没有实践。


【20170113论语日课10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14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子贡问孔子,一个人一生做人做事,要怎样才够得上称作“文”?孔子说,要敏而好学,越聪明越爱学习;还要不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集思广益。做到这两点,才能称之为文。
王阳明死后谥号为文成,曾国藩死后谥号为文正,中国历史那么久,死后能被称为文成、文正的并没有多少人,可见“文”字之难得。

【20170114论语日课10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5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子产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宰相好政治家,孔子很佩服他,说子产有四处君子之道:
①管理自己很恭谨,不马虎。严谨待己。
②对于主子很恭敬。敬事待人。
③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对他们有恩惠;
④他下达的命令非常合理、合时、合法,大家都愿意听他的。

【20170115论语日课10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5.16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晏婴擅长和别人交往,时间久了人们愈发尊敬他。孔子很佩服晏平仲交朋友的态度,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会从一而终。交情越深,他对人越是恭敬有礼,别人也对他越来越敬重。
再亲昵也要有礼数。
315#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16日 17:11 | 只看该作者
【20170116论语日课10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5.17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孔子说,臧文仲收藏了一只大乌龟,还在家里专门修了一栋房子,在建筑物上雕刻了山水来给乌龟住。其知何如也?他的智慧究竟怎样呢?
蔡,大龟,也就是玳瑁。居,跟奇货可居的居一个意思,藏。山节藻棁,古代木质的建筑物,在梁柱上雕刻着山水。就像养了一只宠物狗还给它盖了一间豪华的房子住一样,玩物丧志,自然也不是有智慧的人了。

316#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17日 19:36 | 只看该作者
【20170117论语日课10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令尹子文三次做宰相,不见他有喜色;三次被罢免,也不见他有愠色。他自己当时的旧政,也一定会跟接替他的新人交代清楚。子张问孔子,宰相子文做到这样,如何了?孔子说,这可以称得上是忠心了。
子张又问,仁否?孔子说,他还不知道仁是什么,又怎么称得上是仁呢?孔子认为子文为楚国令尹,出则尽忠于国事,处则授政于新令尹,无论进退,无喜无忧,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在道德修养方面已经达到了“忠”的境界,至于“仁”则“未知”了。
317#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23日 22:52 | 只看该作者
【20170118论语日课10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为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予也。违之。之一邦。又曰:犹吾大夫崔予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①齐国有一个大臣叫崔予,他发生叛乱杀掉了齐国的君主。陈文子是齐国的大夫,和崔予当朝为官,他有马十乘,用四匹马驾驭的车子为一乘。但他对陈文子的叛变看不下去,所以把这些“豪车”都丢弃不要,逃离齐国去了别的国家。
②然而到了别的国家之后,陈文子又说,这个国家的臣子跟崔予没什么两样,一样不是好东西。所以他又到了另一个国家。
③然而换了国家之后,他还是说,大臣们跟我们国家的崔予一个样,因而又走了。
④子张就问孔子,先生,您看陈文子这个人很了不起吧?
孔子对曰:很清高,
子张又问:陈文子够得上“仁”了吗?
孔子就说:他连仁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达到“仁”的修养?
⑤清高的人,倾向于侃侃而谈却不做实事,国家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他们提出批评,很中肯也很有道理,但既然你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你为什么不去挽救它,为什么要弃它而去呢?
所以孔子说,这样的人只能算是忠臣,不算仁者。


【20170119论语日课10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5.2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季文子做事情,都是想了又想,然后再想才会做决定。孔子认为他想的太多了,“三思”,很可能是犹豫不决的表现,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过分小心也容易犯错,所以孔子说,再想一想就可以了。
在奔跑中调整姿势,把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在上路,不现实。


【20170120论语日课10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5.2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宁武子是魏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了卫国两个朝代的变动,他却能安然地做了两朝元老。国家政治上走上正规的时候,他的智慧才干都发挥出来;国家朝纲混乱的时候,他就表现的很愚钝,好像自己对什么都很无知,但是实际上,表面上碌碌无能的他,为这个国家做了很多事情。
所以孔子说,像宁武子那样,把聪明才智表现出来,别人可以做到;但是处于乱世之中,明明有本事却表现的很愚钝,别人做不到。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明明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却可以把锋芒收敛起来,转向糊涂,这就更难了。

【20170121论语日课10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5.2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这时他想回到自己的国家讲学去,所以他此时感叹道:回去吧!回去吧!
鲁国这一些跟随着他的学生比较轻易,草率,把天下大事想的太容易了,虽然文采不错,可以讨论国家大事,但终究未成器。对待学问,他们虽有见解,不知道仲裁取舍。所以孔子觉得,回到鲁国讲学很有必要。


【20170122论语日课10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5.2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伯夷叔齐有不念旧恶的美德,能够不怨恨别人宽恕别人,所以与别人之间的仇怨也就没有了。


【20170123论语日课11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i焉,乞诸其邻而与之。5.2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谁说鲁国的微生高直爽坦率?有人向他要一杯醋浆,他自己没有,就去别人家里要一杯醋来,再转给这个向他要醋的人。孔子认为,这样做很讲义气,但不算直道。

318#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24日 2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7年1月24日 20:26 编辑

【20170124论语日课11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5.2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说,一个人很会耍嘴皮子,爱说一些好听的话;脸上表现出讨人喜欢的样子;看起来对人很恭敬的样子,但不是真心的。左丘明以此为耻,对这种说假话作假事的人,我也以此为耻。
另外,明明对人有仇怨,可是却不把怨恨表现出来暗暗藏在心里,并且还和他做朋友的,左丘明以此为耻,我也以此为耻。
论语是一幅画,描述了不同的人的神态举止,孔夫子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但很讲理的老头儿。


319#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26日 19:44 | 只看该作者

【20170126论语日课11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没看过一个人,可以觉知到自己的过错,并进行自我反省的。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5.2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性相近,习相远。任何人都有道德的基本因素,只是因为没有好学的习惯把内心的道德因素培养出来。要使善良的本质在行为上体现出来,就必须加上学问的陶冶。
320#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1月27日 16:56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庸也

【20170127论语日课11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庸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6.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冉庸比孔子年轻二十九岁。在孔子得意的门徒中,道德学问都行的是颜回;慷慨仗义、军事第一的是子路;政治、外交、经济等等都第一的是子贡;而冉庸是孔子另一个最得意的学生。
子路可以统帅三军,子贡可以做宰相,冉庸可以做君王,所以孔子说,“庸也,可使南面”,古代君王坐北朝南,所以这句话就是说,冉庸有帝王之才。
冉庸向孔子请教,“子桑伯子为人如何?”
孔子回答曰:不错,他为人、做事很简单、豁达。
冉庸回答说:对人对事,都是出于内心的敬重,事情自然就可以简化,这样来处理百姓的事务,是可以的;但如果内心世界没有对这件事情的尊重,为了标榜“简”而刻意的去简单、简化,就未免过分简单了。此时,“简”就变成了一种权术、一种手段,所有的事情就会过于简化,这就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简德”。
孔子听罢,说,你说的对,我一时说错了。


李克强在2015年4月1日《政府工作报告》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他阐释道,《论语•雍也》里有一句话,“居敬而行简”,“‘居敬’,就是我们作为公务人员,首先要在内心敬畏人民。‘行简’,朱子(朱熹)后来解释了,就是不要用太繁多的东西来扰民。”总理说,“这与我们简政放权的理念是非常吻合。”
李克强进一步解释说,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这就是说,太‘简’了也不行,就过于简慢、怠慢,就没有法度了。”
李克强得出的结论是:简政放权的同时,还要“放”“管”结合,要把握好其中的平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02:11 , Processed in 0.1501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