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331#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2日 16: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7年2月13日 09:16 编辑

【20170211论语日课12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1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知道它不如打心里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它为乐“神驰”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能激发人们心中内在的动力,心甘情愿去做。我们都知道跑步对身体好,是知之者;也能每天坚持跑步,是好之者,但如果跑两天就觉得跑步很累心里也累,那就不是乐之者。

【20170212论语日课13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1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人的智慧可以区分等级,比如说上中下三等。中上级以上聪慧的人,可以告诉他们高深的理论;中人以下的人,可以不对他们作太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够聪慧的人最后的成就一定不如“中上之人”,勤能补拙是良训。
这两则论语都是关于教育。学习的最高段位是“以此为乐”,就是“学习时习之,不亦乐乎”的那个“乐”。由于学生的资质不同,所以要区别对待,有教无类。
332#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3日 09:16 | 只看该作者
【20170213论语日课13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知,通智。本则论语侧重“为政”,也就是一个领导者怎样才算智慧、仁德。
①关于政治与宗教。樊迟问孔子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孔子说,敬重鬼神而远之,也就是智慧了。孔子认为是有鬼神的,但那属于天道范畴的事,不是人道范畴的事。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对于天道、鬼神,要敬重,要充满敬意,并且远离它,不是不信,而是出于恭敬,如果你也说不明白天道是什么,还是敬而远之的好,这样做就是智慧。
②关于仁。遇到问题,艰苦努力在前,获取在后,做到这些也可说是仁了。
333#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4日 09:38 | 只看该作者
【20170214论语日课13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知者的快乐,就像流水一样生动活泼;仁者的快乐,就像高山一样伟大宁静。所以知者生性而动,兴趣广泛欢乐多;仁者慈爱厚重,宁静有涵养,寿命也长一些。
334#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5日 09:44 | 只看该作者
【20170215论语日课13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6.2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在感叹文化问题。文化的渊源离不开齐鲁。孔子认为,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保留起来,乃至于振兴,就要以齐国的文化为基础,再加上好的转变,就可以达到路过当年的情况;再把鲁国的文化提高水准,就可以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道”。
鲁国是周公之后,鲁国的文化形成了后世的儒家文化;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代表了传统道家的文化;
楚文化中,以老庄一系所形成的南方文化成分居多;
墨子代表宋国的文化,宋为殷商之后,故墨子的学术思想中有夏商文化的色彩。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斛不斛,斛哉!斛哉!6.2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连个酒杯都没有按照古制古法的统一样式制造,还能够说庄重层叠的祭祀仪式。孔子也是在感叹文化的退化。
335#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6日 09:55 | 只看该作者

【20170216论语日课13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宰我就是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的那个弟子。有一天他问孔子,假使有一个人,去骗一个有仁义修养的人说,水井里有仁义。难道为了修养仁,就听他的话往井里跳?
孔子回答说: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一个君子“可逝也”,可以放弃自己的终身,但“不可陷也”,绝不受人家的包围、困扰,落入陷阱之中,被外物所约束;可以抛弃一切,甚至抛弃了这个社会环境,抛弃了一生的功名富贵,也绝不受困扰。
“可欺也,不可罔也。”当面来欺骗可以,也可以愿意接受这个欺骗,这是仁慈。但若是内心糊涂不明所以才被欺骗的,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被骗了,这是不可以的。
336#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7日 10:17 | 只看该作者
【20170217论语日课13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6.2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博:广泛地。
文:文化知识。
约:节制。
畔:违背(正道)。
孔子说:“君子能够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接受礼的节制,也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历史、文化、音乐、诗词等等,都可以称为文。文属于知识范畴,属于工具,如果没有礼的节制就可能走到它的反面,危害他人和社会。
文人比较难管理,容易没规矩却觉得是自己的风流。但真正的洒脱自在,从来都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
337#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19日 11:36 | 只看该作者
【20170218论语日课13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到卫国: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的名声可以说非常坏,水性杨花,美而淫。孔子到了卫国后,听其他几个大夫说了南子的一些传闻,觉得非常不合乎礼。一直不愿不拜见南子,而南子又不让卫灵公出仕给孔子,除非拜见她。
孔子见南子也是无奈之举。但子路是一个比较冲动的弟子,所以知道孔子见南子之后,就质疑孔子为什么要见这样的女人,孔子情急之下,便发誓说:天厌之,天厌之。我如果做了错事,上天也会厌弃我的。

【20170219论语日课13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有正面就有反面,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中庸起到的就是中和的作用。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20日 08:32 | 只看该作者
【20170220论语日课14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2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可以无条件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可以称得上是仁了吧?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这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做到这些。
真正的仁人,先要自己站得住,再帮别人一起站得住;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别人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自己做比,然后推广及人,可以说这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子贡说的博施、济众,这件事太大了,不仅孔子做不到,就连尧舜也做不到。儒家讲究推己及人。我有饭吃,才有能力把饭分给你吃,然后我们再分给第三个人。但想要全部的人一下子都有饭吃,太难了也不做到。

所以,真正仁的人,是先让自己立起来,但也要顾及别人的利益,让别人也站起来。

339#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21日 08:56 | 只看该作者
【20170221论语日课14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在讲他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述而不作:只是继承前人,并没有加以创作。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只是保留原来的文化,把它们流传下来,并没有加上自己的意见。
信而好古:相信,并且非常喜欢传统文化。但并非迷信。
窃比于我老彭:我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向老子、彭祖看齐,这俩人都讲传统文化。
述而不作VS作而不述;信而好古VS专门疑古。为什么那么多批判弟子规的文章,仿佛语言越是荒诞,越显得自己立场坚定别树一格。为什么人们总是在没有了解一件事情之前就自以为是作出判断。我们老板说,所以才说众生皆苦。
我一直相信很多传统文化没有错,是今人理解错了。经典经得起批判。
340#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2月22日 13:23 | 只看该作者
【20170222论语日课14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默默地把知识记下来,学习不会觉得厌倦,教育弟子也不觉得厌倦,这三件事对我来说又有什么难处呢?
“吾道一以贯之”,这三件事看上去都是小事,可是要一直都保持这样的状态就很难了。默而识之,默默地学习,把它记在心里,而不是发朋友圈,一直都能做到这样,可不是很难吗。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01:37 , Processed in 0.1429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