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7月31日 17: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7月31日 18:01 编辑

    总以为做小事其实很简单,可是坚持下来就难了。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7月31日 17:5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7月30日)摘录
【150730论语日课 5】【崔九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
不贰过:不犯同样的错误。贰,重复,一再。
亡:同“无”.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不迁怒,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是一种自我独立,一种担当。
不贰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能两次都挂在了同一棵树
“好学”两个字该怎样解读。好学生,喜欢学习,还是其它的?觉得这是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持续思考的问题。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讲求忠信的人很多,可是像孔子一样好学的人就不多了。看到这里,只觉得孔子可爱实在又客观自信。
人之初性本善,具有美好品质的人很多,可是并非一个品质美好的人都能成功,大概与他们不好学有很大关系吧。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
敏:勤勉。
下问:向下请教。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指的是敏捷地做事。
敏而好学中的敏字,指的是聪明。觉得它俩意思差不多,就是换了个说法。
“有余力,则学文”这里的文是名词,指的是文献知识。多读书。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日 22:39 | 只看该作者
    【150730论语日课001】【钱莹】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延伸理解】我们常说人如其歌,大概就是人的内心通过其演唱的歌曲可以反映出来,比如我欣赏的李健,将充满深意或饱含深情的歌曲都能演绎的非常具有感染力,想必与他本人平日的修为大有关系。还有很多艺人合一的艺术家,往往都是强调先做人,后修炼技艺,也是此句的现实表现。
    【150730论语日课5】【蔡亚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经想过为何将这一句放到学而篇中,始终没能明白。朱熹注语,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学不仅仅指知识、礼仪、谋略,而最最重要的是忠信、真诚之心。正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日 22:46 | 只看该作者
    【荷月十六150731论语日课007】【萧师俭】《论语》一则。
     一周内船山《宋论》阅毕。集中精力,如朱子读书法所说“通一书而后及一书”,此书未毕彼书不起,念兹在兹,有空就往下读。

    【150731论语日课6】【蔡亚男】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该篇放到学而里面,取其“务本”之意。严肃认真的做事从而取信于民;节制用度,做到不伤财、不害民就是一种爱民的体现了;选择农闲之时使役人民,使其尽其本职,得以豢养全家;此五者,皆务本之意。即使不为政,以身作则,做到恭谨勤勉、节制礼让、尊重他人,一样会吸引周边的人,成为受爱戴的人。
     
    【150731论语日课002】【钱莹】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延伸理解】反观现在的婚嫁,为女儿置办嫁妆本应是祝贺祝福之意,却成了攀比的焦点,甚至有作秀之嫌。而另外一个极端是裸婚,本意是从俭,但却有的太过于简陋者,连家族内的相聚祝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仪式都省略了。孔子的意思是繁文缛节过盛倒不如从俭,但也不是赞成过度的简陋反而失了礼,最理想是”合于中“,正是体现了中庸的精神。
    张从寿:必要的仪式是需要的!比如和君的课堂礼就很好。人需要一种仪式感,敬天爱人!
    师俭师兄:必要的仪式是取得正式身份的重要方式。 《礼记.内则》中有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即婚礼的仪式,为的是止淫奔和始乱终弃,为的是将新人正式纳入到家族和社会关系中来。现在很多人开始得不郑重,结束得也草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式过于苟简,以为婚姻只是两个人的事。

    【150731论语日课 6】【崔九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六言:六种品德。言,德。
六弊:六种弊病。
居:坐下。
荡:放荡。好高骛远而无基础。
贼:损害。言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
绞:说话尖刻,言急切而不通情理。
乱:捣乱,闯祸。
狂:胆大妄为,狂妄。

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蔽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会变得愚蠢;爱好聪明才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放荡:爱好讲诚信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害己害人;爱好直率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说话尖酸刻薄;爱好勇敢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好学,学的是礼制。“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从这则论语可以窥见一斑。孔子为什么到哪里呢都在强调礼?作为奴隶主没落贵族,他是想恢复封建等级秩序,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恢复礼制。这样么?
人在在修德(仁、知、信、直、勇、刚)的时候也要学习礼制?应该不只是学习礼制吧。如此,译文是否就是片面了。

师俭师兄六言六弊,赞,我们的教育尤其要反思“好知不好学”。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日 22:49 | 只看该作者
   
    【荷月十七150801论语日课008】【萧师俭】《论语》一则。
“过则勿惮改”,“勿惮”二字有力,怕个甚!汉高祖元气淋漓,是这方面的典范。
   
    【150801论语日课7】【蔡亚男】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德行,本也;文艺,末也;学之有先后,不可本末倒置。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特别有感于这句话,每天忙忙碌碌,接收大量信息,非常明显的感受到某些灵感正在缺失。这算不算是“灭其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说话做事变的流程化,缺乏亲和力,算不算是“灭其质”?如此看来,算不算是行而未有余力?之前也看过很多文章,讲每个人自身都是有能量限制的,他获得的成就上限有多大,受自己能量所限。这里的能量是不是就是“力”,那么有没有可能提升自己的能量呢?
   
    【150801论语日课7】【崔九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
朱熹把这句话的意思解释说是:进学不已。打小记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我们珍惜时间的。觉得怎样解释这句话没有对错之说,重要的是今人从自己所理解的意思中学到了什么。
水昼夜奔流无歇时。水包容万象。水以柔克刚。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大自然的智慧这也是。敬畏自然。
   
    师俭师兄:@方园 Laura 
    以最开阔的心胸去“学”做人做事的道理,时时践行,念兹在兹,内功修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同道闻风而来,相与讲明学问,但有人知己则必有不知己者,所以豁达的心胸是君子必备:-)
    第一句是“学而不厌”,是“成己”,知者之事也;第二句是“诲人不倦”,是“成物”,仁者之事也,然而“成物”亦由“成己”,功力愈深,影响愈大;第三句是“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3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日 22:53 | 只看该作者

【150802论语日课008】【崔九娟】
早起来的时候把之前抄录的论语读了一遍,还是一如既往地不爱 读 书。一边看着一边理解遇到不解的也会嘀咕读几遍。
体会最大的就是温故而知新。论语是浩瀚的海洋,当时做日课的时候我学到的只是它的一片浪花,现在回过头来学习,对它的了解会更多一点,或许就是两片三片浪花了/:,@P。
“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相比较而言,今人中的某些人是不是该汗颜了。
“本立而道生,虽若自然当有之事,亦资于人之能诱发而促进之”。人之初,性本善。后来的差异,环境后天教育使然。“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人。”“发于仁心,乃有仁道。”难怪说孔孟一家。
后面好学的章节,就像是为学的方法论了。学习也要“敬”,敬重学问,敬重古人的智慧,这样才会摆正姿态来念书。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日 23:03 | 只看该作者
【150730论语日课006】【萧师俭】《论语》一则
【家庭教育主要是无字教育】
“泛爱”与“亲仁”对举,是一般与特殊兼顾的仁爱,没有“泛爱”则狭隘(恋爱中的男生为了讨得女孩欢心,往往只对她一个人好,对亲人不耐烦,对陌生人如饭店服务员粗鲁,此人必定为一时之伪君子,决不可信也),没有“亲仁”则无所检择和趋向,无法择善而从,则必泛滥无归而心累,此为没有立足点之“为人之学”,亦决不可久也。
“学文”的重要性置于“力行”之后,是将无字之文置于有字之文并举而且更重视前者,因为无字之文正是家庭教育之主要内容,也就是打底子的阶段,是“绘事后素”之“素”,无此“素”则无此后之“文”,所以,孝悌忠信当为传家之本也。今日中国家庭教育失去根基,两三岁就被送入托儿所(胡适之等民国前辈都是五六岁外出就学)学习各种有字之文乃至洋文,真是本末倒置!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无本何以生道?这当然有种种时代因素,然而改变之方并非没有。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3日 07:13 | 只看该作者
【荷月十八150802论语日课009】【萧师俭】
《读通鉴论》上册,至孝文帝。船山有激而论,时常能发前人所未发而给后人以启示,当然,有时难免过于愤激而有失允平。
【论语日课20150802】【刘婷婷】论语学而一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问贫穷时不谄媚、富贵时不骄横,这样的为人态度如何。孔子对这样的态度表示基本的赞同,但是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这还是比不上贫穷时乐道、富贵时还能好礼。子贡听后大受启发,引用了诗经描述打磨玉石的诗句(对玉石打磨时要切之磋之、琢之磨之)来形容要对心性和人生态度不断砥砺提升的这种道理。夫子听后非常欣慰,赞许子贡能够告诉他的事情和道理中推论出下一步的意思,达到了这种程度,夫子才说他终于可以和子贡谈论诗经了。
3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4日 07:0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日、3日)摘录

【150802论语日课003】【钱莹】
【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延伸理解】孔子的时代有季氏将君臣之礼仪置之度外,可见若不能让国人明礼,守礼,就算是礼仪之邦也会丢失了礼仪的根本。现在我们及孩子大部分缺少圣贤之教诲,不明的又何止礼,复兴国学的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啊。

【荷月十八150803论语日课010】【萧师俭】
《读通鉴论》上册,至昭帝。有书要读,好期待坐地铁,不管人多不多,世界再小,一本书的空间总是有的。

【20150803论语日课009】【崔九娟】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子贡道:“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它还在人间。贤人能了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贤的人只能了解其中的小道理。到处都有文武之道。孔子处处都学,哪有固定的老师?”
  《师说》言:“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这则论语也有相通的意思。
    生活中不是缺少学问,而是缺少发现学问的眼睛,以及留心谦虚学习的那颗心。
  【一天,孔夫子带他的一帮弟子们上山游玩。他们在路边看见一个老汉正在树下专心地捕蝉。孔子站在旁边静静地观看。看了一会儿,孔子走上前去,和老人打起招呼来:“老人家,您捕蝉的技巧真是太高了!请问这其中有什么诀窍吗?”老人客客气气地回答说:“没什么诀窍啊,不过是熟练和专注而已。我捕蝉之前,练习把五个弹丸叠放在竹竿上,让弹丸不掉下来;捕蝉的时候,我眼里只看见蝉的翅膀。”
    听完老人的话,孔夫子若有所思,回过头来对弟子们说:“你们说一说,这位老先生的做法,给我们有什么启示?”还没等学生们回答,孔子自言自语说:“勤加练习、用心专一,这也是我们学习和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关键啊!”】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4日 08:40 | 只看该作者
师俭师兄的日课图片,我给拿来贴了哈~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BBS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5年4月3日 11:56 , Processed in 0.1319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