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王旖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读本】“和君国学”之国学读本一 讨论帖!欢迎跟帖!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5年9月21日 01:13 | 只看该作者
钱穆 凤鸣高冈

按:本文系《南方人物周刊》第446期封面文章,出版日期为2015年9月14日。

钱穆 凤鸣高冈

《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在“求新求变”的时代洪流中,
这位一代儒宗发出了横而不流者的最强音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邹金灿 发自苏州

编辑 郑廷鑫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地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

  距此大约三百年前,满人入关,明代学人目击世变,开始思考如何存续中国固有的文化,于是后人记住了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物。日军侵华,令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之人,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一员。与他有同样心情的,还有陈梦家。

  钱、陈二人结缘于燕京大学。抗战爆发前,钱穆到燕京大学兼课,陈梦家恰好在燕大读书,来选钱穆课,喜欢上了上古先秦史。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学人纷纷南下避难,陈梦家来到清华大学教书,成了钱穆在西南联大的同事。

  陈梦家最初以新文学知名,是新月派诗人,引领一时风潮,后来专注于古文字学、古史学的研究。他与夫人赵萝蕤的故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赵萝蕤是燕京大学校花,追求者众多,而她独独欣赏长衫落拓的美男子陈梦家,两人终结连理。夫妇二人好交游,在西南联大时是教授们喜欢结交的人物,而他们又特别喜欢与钱穆过从。

  一本石破天惊的书,就缘起于陈梦家与钱穆的闲聊。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一日,在钱穆住处旁边的草坪上,陈梦家对钱穆说:“先生写一本中国通史教科书吧。”对于这个建议,钱穆拒绝了,他认为,材料太多,而自己所知有限,日后大可仿照赵翼《廿二史札记》的体裁,就自己所知道的撰写长篇来论述,至于那些所知不详的则不涉及。

  陈梦家反对,理由是钱穆这个想法只是为一己学术地位而计,只是令有志治史之人受益,然而,“先生未为全国大学青年计,亦未为时代急迫需要计。先成一教科书,国内受益者其数岂可衡量!”

  钱穆认为陈梦家言之有理,但表态说此事还得再想想。

  又一日,两人依然在这片草地上聊天,陈梦家向钱穆确认此前的建议。钱穆采取“拖”字诀,认为此事体大,希望日后平安返回故都,等生活安定了再考虑撰写通史之事。

  陈梦家不同意,说:“不然,如平安返故都,先生兴趣广,门路多,不知又有几许题材涌上来,那肯尽抛却来写一教科书?不如今日生活不安,书籍不富,先生只就平日课堂所讲,随笔书之,岂不驾轻就熟,而读者亦易受益。”

  钱穆终于被这位27岁同事的严肃建议打动,当即答允撰写一本中国通史。陈梦家很高兴,但担心钱穆变卦,再次强调说:“先为全国青年祝贺,请先生不要改变今天的承诺!”

  以上两番谈话,催生了《国史大纲》。这可能是钱穆最广为人知的著作。在此书出版之前,钱穆将书中引论发表在昆明的《中央日报》上。文章里,他痛心疾首地表示,“今日国人对于国史,乃最为无识。”驳斥了当时流行的“中国古代专制黑暗”、“古代中国民无权、国无法”等说法,主张“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

  文章一经刊布,立刻震动学界。

  历史学家、云南大学教授李埏(1914-2008年,云南路南县人)是钱穆在西南联大时的学生,他回忆说,“大西门外有一个报纸零售摊,未终朝,报纸便被联大史学系师生抢购一空。一些同学未能买到,只好借来照抄。下午,同学们开始三三两两地聚集小茶馆里或宿舍中,讨论起来。此后数日,大家都在谈论这篇文章。据闻,教授们也议论开了,有的赞许,有的反对,有的赞成某一部分而反对别的部分……联大自播迁南来,学术讨论之热烈以此为最。”

  陈寅恪很欣赏这篇文章,对前来昆明的史学家张其昀说,“最近这里的报纸上有一篇大文章,你一定要读。”张其昀问文章题目。陈寅恪答:“钱穆的《国史大纲•引论》。”

  《国史大纲》并非猝然成书。抗战爆发前,钱穆就已经在北大讲授中国通史课。这门课起初由几名教授各承担一部分,后来变成钱穆一人独力讲授。史学家吴相湘(1912-2007年,湖南常德人)在北大读书时上过钱穆的通史课,他回忆,钱穆上这门课时热情饱满,即使是在严寒的冬天,也经常擦拭额头上的汗。

  在西南联大,钱穆隐居在云南宜良的岩泉寺,根据多年的讲义撰写《国史大纲》。与此同时,他每周还要坐5个半小时的火车,从宜良去昆明,下车后再坐一个小时的人力车赶到西南联大为学生上中国通史课。尽管如此奔波,他从不缺课,极少迟到。有次因为火车晚点一个小时,迟到了20分钟,二百多名学生原地安静等他到来——当时学校的常见情况是,如果铃声响后几分钟内老师还不来,学生就会离开课室。有学生问钱穆为何不提前一天来昆明,这样就不用赶得那么辛苦。钱穆说,写作所需的书籍资料都在宜良,如果早一日来昆明,就少了一日的写作。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1916-1996年,安徽桐城人,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钱穆的文笔,看《国史大纲》的前言就能感受一二: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节选)

  著名的“温情与敬意”论,就出自这里。《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公元1232年,蒙古军围攻金国都城,42岁的金国孤臣元好问,亲历这一巨变,写下千古绝唱《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其中有两句诗是,“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意思是说,秋风不用吹拂我的华发,在这个艰难的时势里,正需要我这个人。国家蒙难,元好问决意修史,保存国家命脉。后来的《金史》,不少内容就根据他纂集的材料撰成。

  巧的是,卢沟桥事变爆发这一年,钱穆也与元好问写“沧海横流要此身”时一样,都是42周岁。与元好问不同的是,钱穆除了著述之外,还反复告诉当时的国人:中国必不亡,抗日战争必定取得胜利。

世道人心

  在《国史大纲•引论》里,钱穆梳理了近世史学界的三种流派:传统派(亦可谓“记诵派”)、革新派(亦可谓“宣传派”)、科学派(亦可谓“考订派”)。他这样说“考订派”:

  震于“科学方法”之美名,往往割裂史实,为局部狭窄之追究。以活的人事,换为死的材料。治史譬如治岩矿,治电力,既无以见前人整段之活动,亦于先民文化精神,漠然无所用其情。彼惟尚实证,夸创获,号客观,既无意于成体之全史,亦不论自己民族国家之文化成绩也。

  文中没有点名,然而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说的是胡适、傅斯年等新文化运动领袖主导的新考据派。这是当时史学界的主流学派,有着重视考据、主张专题研究、骛趋新材料等特点,同时鼓吹西化中国。

  钱穆对这股学风的不满,在抗战爆发前就已表露出来。在1937年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自序中,他就写道:“今日者,清社虽屋,厉阶未去,言政则一以西国为准绳,不问其与我国情政俗相洽否也。扞格而难通,则激而主‘全盘西化’,以尽变故常为快。至于风俗之流失,人心之陷溺,官方士习之日污日下,则以为自古而固然,不以厝怀。言学则仍守故纸丛碎为博实。苟有唱风教、崇师化、辨心术、核人才,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伦政事,持论稍稍近宋明,则侧目却步,指为非类……斯编初讲,正值‘九一八事件’骤起,五载以来,身处故都,不啻边塞,大难目击,别有会心。”

  在《论语新解》里,钱穆解读孔子所说的“小人儒”:“推孔子之所谓‘小人儒’者,不出两义:一则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则专务章句训诂,而忽于义理。”

  都在强调著述要有益于世道人心。事实上,钱穆在治学上主张考据与义理并重,并不反对考据,他反对的是不以义理为归宿的考据,“考据之终极,仍当以义理为归宿,始知其所当考据之真意义,与真价值。”(1955年《新亚学报》创刊辞)

  时贤对《国史大纲》有赞誉,自然也有不认同。该书付印后,史学家张其昀在重庆见到傅斯年,问傅对这本书的意见。傅斯年答:“向不读钱某书文一字。”并表示:钱穆屡屡言及西方欧美,但他的这些知识尽从读《东方杂志》得来。张其昀问:“你既然不读钱穆一个字,又如何知道得如此详细?”傅斯年不答。

  此外,钱穆在书中表现出来的保守主义立场,也引起左倾学者的不满。闻一多公开在报纸上骂他“冥顽不灵”,联大左倾教授一时视钱穆为公敌。钱穆不以为意,在闻一多遇刺身亡后,还特意到其遇难之处凭吊。

  学生也有反对。学者何兆武早年是西南联大学生,曾上过钱穆的课,他在《上学记》中回忆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里面很多见解我不同意,不但现在不同意,当时就不同意。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太深厚了,总觉得那些东西非常之好,有点像情人眼里出西施,只看到它美好的一面,而对它不怎么美好的另一面绝口不谈。”

  这也是蒋梦麟的看法。蒋梦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1930-1945年在任),内战后离开大陆。1960年代,钱穆赴美国讲学,故人重逢。蒋梦麟说:“我已经读你的《国史大纲》到第5遍了,似乎你的书说古代的优点太多,说缺点很少。”钱穆反问:“书中所写的优处,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蒋梦麟答:“没有。”钱穆说:“既然没有,那就无妨。如今国人喜欢批评中国旧传统,却绝口不提优点,我的书可以矫正这个偏颇。你觉得如何?”蒋梦麟点头称是。

  这个回应,可说是钱穆关于《国史大纲》的夫子自道,也是他书生报国的用心所在。抗战期间,甚少评论时政的他一改前辙,在报刊撰文论政。在1941年10月《思想与时代》月刊第3期上,他发表题为《中国传统政治与儒家思想》的文章说:“我国自辛亥革命前后,一辈浅薄躁进者流,误解革命真义,妄谓中国传统政治全无是处,盛夸西国政法,谓中西政治之不同,乃一种文野明暗之分,不啻如霄壤之悬绝。彼辈既对传统政治一意蔑弃,势必枝蔓牵引及于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之全部。于是有‘打倒孔家店’、‘废止汉字’、‘全盘西化’诸口号,相随俱起。”矛头指向了新文化运动。

  抗战期间,人在美国的胡适,在1943年10月12日的日记里说:“这几天读张其昀君借给我看的《思想与时代》月刊。此中很少好文字。张其昀与钱穆二君均为从未出国门的苦学者。他们的见解多带反动意味,保守的趋势甚明,而拥护极权的态度亦颇明显。”

  在一个求新的时代里,钱穆以峻绝之姿,为“旧中国”说话、批评主流学派,学界为之一震。而在此之前,他曾经被人视为主流学派的一员。

从中学教师到北大教授

  起码张君劢(1887-1969年,学者、政治家)是这样认为的。

  钱穆与张君劢相识于抗战前,张君劢第一次见面就劝他:“你何必追随胡适做考据,不如我们一起做政治活动,这样对时局会有大的贡献。”钱穆敬谢不敏:“我不是专门从事考据工作的,也不擅长做政治活动,恕难追随。”

  张君劢的误解,可能代表了当时的人对钱穆的粗略印象,因为钱穆以考据成名。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

  命运转折点来了。钱穆把消息告诉了苏州中学的校长汪懋祖。汪懋祖说:“你到大学教书是迟早的事,而我还有一年就要离开苏州中学,你能否与我共进退,再在这里留教一年?”

  钱穆闻言,决定先不离职,推辞了顾颉刚的推荐。但他和顾颉刚的缘分只是刚刚开始。1930年,顾颉刚主持编辑《燕京学报》,向钱穆约稿。钱穆寄去了《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

  这篇文章以细密的考证,驳斥了康有为关于汉代学者刘歆伪造《毛诗》、《周礼》、《左传》等古文经的说法,解决了今古文经长期以来的纷争。当时的北平高校,都遵从康有为的学说,钱穆此文刊出后,各高校的经学课为之停开。

  值得一说的是,顾颉刚相信康有为的说法,钱穆的《刘向歆父子年谱》无疑是向顾颉刚发难。然而顾颉刚非但将之刊发,还推荐钱穆到燕京大学做国文教师。这种胸怀,令晚年的钱穆回想起来,仍感佩不已。

  1930,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专门召开校务会议讨论这件事,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应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不久后,顾颉刚向当时的学界权威胡适写信,推荐钱穆到北大任教:

  闻孟真(傅斯年)有意请钱宾四先生入北大,想出先生吹嘘。我也问过宾四,他也愿意。我想,他如到北大,则我即可不来,因我能教之功课他也无不能教也,且他为学比我笃实,我们虽方向有些不同,但我尊重他,希望他常对我补偏救弊。故北大如请他,则较请我为好,以我有流弊而他无流弊也。他所作《诸子系年》已完稿,洋洋三十万言,实近年一大著作,过数日当请他奉览。

  由于《刘向歆父子年谱》声震士林,再加上顾颉刚的推荐,1931年钱穆得以到北京大学历史系正式任教,进入了当时的中国学术中心。以中学肄业生的学历、中学教师的身份,进入中国最有名气的学府并成为名教授,与其说钱穆创造了传奇,不如说是他自身实力的自然展现。

  1912年,17周岁的钱穆执教小学,开启了一生的教学生涯。这位个头不高、双目炯炯有神的无锡人,少年时期就在读书上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这股力量首先表现在自我控制上。有一天他在读《后汉书》时突然想起,自己在立身行事上一向都依照《曾国藩家书》来做,然而曾国藩教人读书,务必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自己却是随意翻阅。经过这番反省,钱穆此后每看一本书,都要求自己必须通体阅读完毕,一本看完才看另一本,终生恪守。

  在中学读书时,他染上了吸烟的习惯。做了小学老师后,碰到课本有篇关于戒烟的文章,他跟学生说:“老师已经吸烟上瘾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你们年纪还小,一定要戒烟。”下课后,他突然觉得这一堂课上得极其无聊,自己作为老师都不能做到的事,如何要求学生做到?于是断然戒烟,这一戒就是三十多年,直到离开大陆前夕才复吸。

  在外部环境方面,钱穆可谓得天独厚。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时,老师中就有后来的史学大家吕思勉。吕思勉很欣赏这位学生。一次考试,钱穆非常喜欢关于长白山地势军情的题目,答起来忘乎所以,不觉考试时间已到,而他只做了这一条题。试卷一共有4道题,每题25分。交卷后,几名同学偷看吕思勉改卷。按常规操作,老师改卷只需要给分,不需要加批语。然而改到钱穆的答卷时,吕思勉用铅笔不断地在试卷上写批语,写了一纸又一纸,最后嫌削笔麻烦,干脆把铅笔劈开两半,让铅条可以随手抽出,以便快速书写。成绩发布后,只答了一道题的钱穆得了75分。

  文史大家、钱锺书之父钱基博,也是从小学教员一直做到大学教授。他年长钱穆8岁,很赏识这位同宗,钱穆到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就是钱基博介绍的。钱穆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余在中学任教,集美、无锡、苏州三处,积8年之久,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子泉(钱基博)。生平相交,治学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

  严耕望感慨,“清末民初之际,江南苏常地区小学教师多能新旧兼学,造诣深厚,今日大学教授,当多愧不如。”师友相得,令钱穆的学问不断精进,很快就在江南小有名气。

  他守旧吗?

  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钱穆《国史新论》再版自序

  这是钱穆83岁时在台湾写下的文字。如果只看他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晚年回顾这段历程,他庆幸自己通过关注最新潮流,却更加下定决心重温旧书,不被时代卷走。

  他有激越的一面。在常州府中学堂肄业原因是参加学潮,当时他作为学生代表,反对学校的修身课,要求开设希腊文课,因反对无效而退学。对于革命,他是赞成的,1910年就私自剪去了长辫。他曾告诉学生钱树棠(1918-2014年,学者,抗战时在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师从钱穆),辛亥期间,他一度计划在棉衣里塞入银元,制成类似于盔甲的战衣,去参加革命军攻打南京的战役。

  钱穆在新亚书院的学生唐端正回忆,钱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打太极拳,呼吸深长,全套每次可打30分钟,有一天在新亚上课,突然来了两个青年流氓,在门口探头探脑,还旁若无人地在课室内左右穿插。钱穆警告无效,怒了,“把长袍的两只阔袖拉起,露出两只结实的手臂,一个箭步就抢到那两个阿飞的面前,摆出个揽雀尾的姿势,把他们吓得一溜烟跑了。”

  从钱穆身上充盈的生命力来看,他如从军,将会是个勇猛的士兵。

  《国学概论》是钱穆在赴北平任教之前所成的书,谈到风头最盛的新文化运动时,征引胡适、陈独秀、鲁迅诸人的材料繁多,可见他对这场运动的关注程度。书中评价这场运动时,利弊并举,语气平和。对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他说:“其书足以指示学者以一种明确新鲜之方法,则其功亦非细矣。”

  两人相识于钱穆赴北平之前。胡适有次去苏州中学做演讲,因钱穆已在当地颇有名气,东吴大学的教师陈天一叮嘱胡适:到苏州不要忘了见一见钱穆。那时钱穆正在写《先秦诸子系年》,有两本很生僻的讨论《史记•六国年表》的书,他怎么都找不到,于是当面向胡适询问。不料胡适也答不上来。事后钱穆反省自己“书生不习世故”,初次见面就问生僻的书,无疑是在刁难对方,但因为这个问题积压在心中已久,突然见到一位“天下名人”,是以不禁冲口而出。

  这件事没有妨碍胡适对钱穆的肯定。读了《刘向歆父子年谱》后,胡适在日记里说:“钱谱为一大著作,见解与体例都好。他不信《新学伪经考》,立二十八事不可通以驳之。”1931年钱穆进入北大历史系任教时,主持该系工作的正是胡适,其时是文学院院长。而胡适的高足傅斯年也认可这位学术新星。在北平,钱穆一度是傅斯年主持的史语所的常客,有外国学者来史语所,傅斯年就安排钱穆坐在客人身旁,并向客人介绍说:这是《刘向歆父子年谱》的作者钱穆。

  《先秦诸子系年》成稿后,陈寅恪誉称“王静安后未见此等著作”,更对杨树达说,“钱宾四《诸子系年》极精湛,时代全据《纪年》订《史记》之误,心得极多,至可佩服。”在此书出版之前,钱穆写信给胡适,请他作序:“幸先生终赐卒读,并世治诸子,精考核,非先生无以定吾书,倘蒙赐以一序,并为介绍于北平学术机关为之刊印,当不仅为穆一人之私幸也。”

  能与胡适、傅斯年这些学界新领袖相得,归功于钱穆深厚的考据功力。“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认为,“钱穆从一个中学教师,最后进入大学,先成为燕大的讲师,接着在北大与新派领袖分庭抗礼,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几种杰出著作能够‘预流’,在‘预流’之馀,又能以坚实的学术证据提出更上一层的见解。”

  有一年暑假,钱穆与经济学家卫挺生见面。卫挺生问他曾到过哪个国家留学。钱穆称,自己年幼失学,未能进国内的大学,更没有出国的机会。卫挺生说:“我和你虽然是首次见面,但你的《论语要略》,我拿来在家教子诵读,我们实在跟故交一样,不要过谦。”钱穆再次强调自己所说的是实话。卫挺生不无惊叹地说:“你没有受过新式教育,但《论语要略》能以如此新的编纂,表达如此新的观点,难以想象!”

  钱穆,这位在今日有着“儒宗”、“国学大师”等称号的学人,从求学之初就关注时代动态,并不固步自封。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之所以会给人“守旧”的印象,是因为他并非“时代人物”。

  

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比如,胡适主张老子在孔子前,钱穆则主张老子在孔子后。更重要的是,两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他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但在大潮流中做一个异类,他显然感受到了压力。在《师友杂忆》中,他这样述说在北平的生活,“余前后5年购书逾5万册,当在20万卷左右。历年薪水所得,节衣缩食,尽耗在此。尝告友人,一旦学校解聘,余亦摆一书摊,可不愁生活。”这“解聘”二字,虽是戏言,但也能让人读出一点味道来。

  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国史大纲•引论》只是发端。

  1964年,钱穆在新亚研究所谈当时学风之弊:“中国人之所谓学术,则必当能超乎风气潮流之上,而有其独立存在、承先启后之意义与价值。不能仅在风气潮流中出现,仅随风气潮流而俱变,此则不得谓之真学术。康、章、胡三人,皆可谓中国近世‘时代人物’而非‘传统人物’一好例。”

  在“时代人物”与“传统人物”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

  抗战期间,他曾告诫弟子严耕望,“我们读书人,立志总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学者!专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第二流。”又说,“要存心与古人相比,不可与今人相较。今人只是一时的人,古人功业学说传至今日,已非一时之人。以古人为标准,自能高瞻远瞩,力求精进不懈。”

  1937年,钱穆发表《馀杭章氏学别记》一文,赞扬此前一年去世的章太炎,“真为民族文化爱好者,近世一人而已。”然而到了1978年,他发表《太炎论学述》,大意说,章太炎以其所崇信的印度佛学来统摄中国学术史,最近发现他这个做法终生不变,自己需要说出意见供读者参考,并非有意指摘前贤:

  太炎既非一佛徒,又非一居士。其佛学,仅如西方人抱一哲学观点,乃依之以进退上下中国之全部学术史,立论怪诞,而影响不大。一因其文字诘屈,读其书者不多。一因其纵观博览,所涉既广,而民初以来读书风气已衰……故幸而其思想在当时及身后,亦未有何力量。否则其为祸之烈,恐当尤驾乎其所深恶的后起新文化运动之上。而主持新文化运动者,亦仅以“死老虎”目之,置之不论不议之列。近世则群敬以为大师,或目以为怪人。然固无知其立论之怪……“儒不如释”之一见,自足限太炎之所至矣。当清末民初之际,学者菲薄传统,竞求一变以为快,太炎与南海康氏,其表率也。

  这位传统人物,并不是存心想做具体哪个人的反对者。梁启超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不满意,也有同题著作。再加上钱氏对康有为的批评,人们往往容易认为他连带贬抑梁启超。实际上并非如此。

  1910年,15周岁的钱穆读了梁启超的《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深为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所感染,于是发愿深入中国历史之中,寻找中国不亡的根据。在1964年的演讲中,钱穆赞赏梁启超在欧战后批评西方文化的病痛,是“当时国人惟一大创见”,梁氏论中国传统政治为“礼治”而不是“法治”、辨析中西文化异同,“更为深见卓识”。他更认为,梁启超天资聪颖,如果活到七八十岁,“不知其学问思想又将达何境界。”还透露了自己平生一大遗恨,是赴北平时梁启超已经去世,未能与他见上一面。

  钱穆将梁启超看作“中国现代传统学术人物,非仅一时代人物”。他对梁的深情,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这种深情并未使他否认古代中国存在诸多问题,在抗战时期他就说,“近百年来的中国,不幸而走上一段病态的阶段。这本是任何民族文化展演中所难免的一种顿挫。又不幸而中国史上之一段顿挫时期,却正与欧美人的一段极盛时期遭逢而平行。国内一般知识分子,激起爱国忧国的热忱,震惊于西洋势力之咄咄可畏,不免而对其本国传统文化发生怀疑,乃至于轻蔑,而渐及于诅骂。”

  类似这种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还有第二个学人,会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数十年来,常见的批评钱穆的声音,有“守旧”、“顽固”、“为专制辩护”,客气一点的,也认为他对新风气有成见。

  或者,还应该听听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公开授课时所说的话。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连胡适之先生也少人提及了。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譬如说陈寅恪,当年在北平哪个青年读书人不知道,但现在又谁知道得他呢?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1988年是香港中文大学建校25周年,余英时发表演讲,梳理近代以来的风气:“在西方,例如英国有保守党,它并不以‘保守’为可耻。但在中国我却未碰过人会称自己为保守党。中国人如果对旧东西有些留恋,说话时就总带几分抱歉的意思;虽然他心里并不是真的抱歉,因他总觉得保守、落伍是说不出口的。只有前进、创新、革命这才是真正价值的所在。所以中国思想史上的保守跟激进,实在不成比例,更无法互相制衡。这是因为中国没有一个现状可以给保守者说话的馀地。”

  在“求新求变”这一时代洪流中,钱穆发出了一位横而不流者的最强音。

  

何处是中国?

  1949年4月,江苏无锡。

  江南大学教授诸祖耿在无锡车站送别朋友钱穆。钱穆是应广州华侨大学邀请,赴穗任教。他告诉诸祖耿,一个月后回无锡。俩人都没有想过,这会是他们此生的诀别。话别诸祖耿后,钱穆先去了上海看望老师吕思勉,然后乘船赴广州。

  这一年,一股更加求新、求变的风潮,将当年新风潮的领导者胡适和傅斯年,震荡出中国大陆。

  钱穆没有兑现跟诸祖耿说的话,他随华侨大学迁去了香港,看着满街流离失所、无处问学的青年,在“手空空、无一物”的条件下,与唐君毅等人创办了新亚书院以及新亚研究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在香港,他牵挂大陆的家人,一心想将他们接到香港生活。但子女们选择了拒绝。

  钱穆决意不回大陆。在颠沛流离中,他的新亚书院逐渐有了名气。1963年,在港英政府的主导下,新亚书院与联合书院、崇基书院合并,成立香港中文大学。这个名字是钱穆定的,他将一所港英政府治下的高校命名为中文大学,用心如何,一看便知。中文大学成立后,钱穆与校方的矛盾很快显现,他无法认同校方在用人等重大问题上的处理方法,而校方也对他的建议多不采纳。失望之下,再加上行政事务确实影响著述,最终他离开了新亚。为示抗议,他选择了辞职而不是退休,为此失去了一笔可供安享晚年的退休金。

  1967年,香港难民潮涌起,这块弹丸之地变得不安起来。钱穆决定移居台湾。这时候,猝逝于1950年的傅斯年,以及去世于1962年的胡适,没能看见故园“文革”的发生。

  抗战胜利后,钱穆就淡出学术界的主流平台。1946年西南联大完成历史使命,北大、清华、南开各自复校。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职务,其时不在昆明的联大同事都接到了聘书,钱穆却没有等来聘请通知。

  不能回北平了,他选择留在昆明,任教于五华书院,同时到云南大学兼课。当时西南联大的同事中,留在昆明的仅有两人,其中一个是刘文典。刘文典是出了名的“瘾君子”,除了在云南大学上课外,整天都待在家里吸鸦片,极少见外人。听说钱穆在昆明,却马上出门,步行到其住处畅谈——所有认识刘文典的人,都对他这个举动十分惊讶。

  然而钱穆没在昆明待多久,就因为胃病复发回到了家乡,在无锡新成立的江南大学做文学院院长——那是1948年,也在这一年,胡适、傅斯年主持评选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确定了81名院士名单,钱穆落选。

  严耕望说,以钱穆当时的成就与名气,却未能入选首届院士,令中研院被讥为“诸子皆出王官”。关于落选的原因,严耕望分析说,“盖自抗战之前,中国史学界以史语所为代表之新考证学派声势最盛,无疑为史学主流。唯物论一派亦有相当吸引力。(钱穆)先生虽以考证文章崭露头角,为学林所重,由小学中学教员十馀年中跻身大学教授之林,但先生民族文化意识特强,在意境与方法论上日渐强调通识,认为考证问题亦当以通识为依归,故与考证派分道扬镳,隐然成为独树一帜孤军奋斗的新学派。而先生性刚,从不考虑周围环境,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勇决气概,故与考证派主流巨子之间关系并不和谐。”

  有意思的是,学界巨公不欢迎钱穆,却欣赏钱门弟子,严耕望就是在傅斯年的赏识下进入史语所。1958年胡适到台湾出任“中研院”院长后,严耕望鼓起勇气向胡适写了长信,建议他选钱穆为院士,以洗脱“中研院”排斥异己的形象。

  胡适同意了。然而直到胡适去世,钱穆都未能成为院士。根据严耕望的委婉说法,是由于院内“少数有力人士”的阻挠,导致钱穆并未通过。余英时曾说,“中研院”领导层中,还是胡适对钱穆的成见最浅。1967年,“中研院”内部终于对钱穆成为院士一事没有异议了,严耕望去找钱穆签名,不料遭到拒绝,“先生拒绝提名,相当愤慨地说:民国三十七年第一次选举院士,当选者多到八十馀人,我难道不该预其数?”无奈之下,严耕望只得通知“中研院”撤销提名。

  到了1968年,在严耕望的争取下,钱穆终于同意提名,成为院士,接近全票通过。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晚到了20年的头衔,也仅比弟子严耕望早两年。

  1958年元旦,张君劢、唐君毅、徐复观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这被视为“新儒家”流派形成的标志性文本。文章刊发前,张君劢等人邀请钱穆签名。笃信“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清代学者章学诚语)的钱穆,拒绝了这个签名。自此之后,他与新儒家渐行渐远。

  据余英时回忆,1964年钱穆辞去新亚书院的职务时,向哈佛燕京学社申请补助,以撰写《朱子新学案》,这是他晚年最重要的著作。燕京学社这项补助一向只针对学术机构,不针对个人。这时新亚方面希望钱穆也辞去研究所所长的职务。钱穆不得不以个人名义申请这项补助,在杨联陞的帮助下才获通过。

  钱穆在新亚时期的学生叶龙说,钱穆的离开,与新亚内部一些人喜欢拉帮结派、排斥异己有关,走的时候并不开心。

  台湾这个地方也未能让他安度晚年。1986年,钱穆在素书楼上最后一课时告诫学生:“你们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中国人。”接下来几年,他陷入了“素书楼风波”中,当时的台北“立法委员”陈水扁与台北市议员周伯伦,指责他居住在素书楼是“非法占用公产”,逼他迁出。

  尽管“非法占用”说法并不属实,但钱穆决然于1990年6月搬出住了二十多年的素书楼。两个月后,他撒手人寰。余英时认为,“他无疑是带着很深的失望离开这个世界的。”

  

“我们应该用眼睛照亮这社会”

  叶龙告诉我,钱穆先生相处起来很和气,但非常有威严。有一次他请钱穆改文章,钱穆提出意见,他随口说了些反对的话,钱穆马上就不改了——认为他所持的并不是虚心请教的态度。这令叶龙极其后悔,数十年后谈起此事,仍懊恼不已。

  这符合钱穆某些时候的峻厉形象。

  《朱子语类》里记载了朱子这番话:“凡事回互,拣一般偎风躲箭处立地,却笑人慷慨奋发,以为必陷矫激之祸,此风更不可长。孔子在陈,思鲁之狂士,盖狂士虽不得中,犹以奋发,可与有为。若一向委靡,济甚事!……大凡只看道理合做与不合耳,如合做,岂可避矫激之名而不为?”

  1930年代,钱穆撰文介绍近百年几个儒者的读书主张,谈到陈澧(1810-1882年,字兰甫,清末广东大儒,著有《东塾读书记》等书)的读书方法时,他认为陈澧只是看到了时人的病,开出来的药方却“温和有馀,峻厉不足”,不能振聋发聩。这个“峻厉”的主张,可与朱子的“慷慨奋发”互相发明。

  钱树棠在抗战期间曾求学于迁到四川的齐鲁大学,入国学研究所追随钱穆。在他的印象中,老师的民族意识极强,曾对他说:“中国人自己的铁路,为什么车站站牌上,中国字下面偏要注上英文拼音?汪伪汉奸政府将它一律取消,这一点却做得痛快。只是他们将来会不会注上日文,这可难说了。”一次,美国教会派人来到齐鲁大学调查情况,钱穆负责接见,向美国人介绍情况时,他把时间一律讲成“民国某年”。美国人问:民国x年到底是“一九xx年”?钱穆严肃回答:“我不知道。”

  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比如他对于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不聘请他这件事,其实是有意见的,但多年相处,也只听他不经意地提过一两次。

  在西南联大时,经常有人向钱穆请教。学生对这位老师,先是敬畏,熟悉后变成敬爱。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去钱穆宿舍问学。由于地方小,来的人往往是一批出来,另一批再进去。

  这些前来请教的人各式各样:西南联大的学生,其他大学的学生,银行、报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年过50岁的人……对于他们,钱穆没有丝毫疲倦厌烦的神态,一一耐心作答。学生李埏不解,说:“有的人只是慕名而来,只是瞻仰先生风采的,为何也耐心作答?”钱穆举了范仲淹的例子:范仲淹带兵打仗时,18岁的张载带着兵书求见,范仲淹劝他读《中庸》,张载记取这番话,后来成了一代儒宗。钱穆告诉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严耕望1941年来到齐鲁大学追随钱穆,报到的第一天,钱穆领他到住处,对起居饮食、铺床叠被、整理书物等一切琐事都耐心指点,并且一天里来其房间五六次,对这位学生关怀备至。50年后,严耕望回忆起这个场景,仍然不禁涕泪横流。

  1957年,钱穆在新亚学生的毕业典礼上致辞说:“我们当抱赤子之心,以迎接一切。我们应该用眼睛照亮这社会,光明是从我们每个人的眼中发出去的。”

  到了台湾后,这位老人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告诉我,他接触钱穆时,钱先生已是暮年,温讷谨厚,没有盛年气象,但仍能让人感受到是一位有德长者。他听严耕望这些钱门老学生说,钱穆早年是很能跟学生玩在一起的,他们常一人持一棍去爬山。

  龚鹏程说,“钱先生回台湾演讲,在淡江大学礼堂倒塌被砸之后,身体肯定是受损了(注:1952年,钱穆在台湾淡江文理学院惊声堂演讲时,屋顶水泥大块砸落,伤重入院)。晚年楼居为常。古人云筋力之减,皆称新来懒上楼,钱先生则是罕得下楼出门。问学者都在客厅中见。政界人物来,亦不接待,任其随席听讲而已。对我辈,因非真正弟子,较客气,多称兄。于我则称龚先生,我称他钱老师或先生。怡然蔼然,论学若话家常,大关节处却极敬肃,不苟且。而不甚道人是非,评价师友均极见分寸。许多成名学者,恃老卖老,动辄狂言骂世、自吹自炫,先生不然。”

  

耐得住大寂寞

  2015年7月,苏州耦园。钱穆的幼女钱辉女士,和她的丈夫一起,与我在此地相见。对于钱家来说,耦园是一个特别的地方。

  1939年夏,钱穆从云南来到香港,将《国史大纲》书稿交给出版家王云五,嘱咐他尽快交付商务印书馆出版。匆匆出书,这不符合钱穆的惯例。《先秦诸子系年》从启动写作到正式出版用了12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花了5年。但战争局势的不明朗,让他不能不将《国史大纲》尽快出版。

  交了书稿后,钱穆到了上海,在战火中潜回苏州探望母亲。此时他的妻子也从北平回到苏州。钱穆变换姓名,隐居在耦园,一边侍奉母亲,一边写《史记地名考》。钱穆的子女们回忆,父亲只要在家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书房里,他们每次经过书房门口,都要放轻脚步,小心翼翼。

  钱辉1940年出生后,钱穆已离开苏州到了成都——战时齐鲁大学迁去成都,聘顾颉刚主持国学研究所的工作,顾颉刚邀请钱穆共事。直到1948年,钱穆回到无锡的江南大学任教时,才与苏州的家人相聚,但一年后他就离开了大陆。直至1980年,一家人才在香港见面。

  对于钱辉及其哥哥姐姐来说,父亲是陌生的。她直言并不十分了解父亲的学问,父亲对她的最大影响,是让她感受到了教育的巨大力量。在关切后辈这一点上,她与父亲有相似处。与她见面时,我因为身体不适,迟到了半个小时。分别后,她发信息过来问我身体好转了没有,如果没有,就应该考虑看医生。

  在耦园,钱辉一再向我声言,她不是在接受采访,而是来见朋友。园子幽静,园外的环境也不热闹。我乘坐出租车过来,下车后还要走数百米的路才能到达。钱穆一家当年的住处是在城曲草堂,有两层楼,书房门口约10米处有一座假山。满园的蟋蟀声令我感觉到,如果不是因为游客以及导游,此处至今还是绝佳的读书地方。

  “耐得住大寂寞,有定力”,这是前新亚书院院长金耀基评价钱穆的话。钱氏治学如此,生活也如此。为了专注于撰写《国史大纲》,他住在云南宜良的岩泉寺中,陈寅恪来拜访,不无玩笑地说:“如此寂静之境,诚所难遇,兄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人住此,非得神经病不可。”

  隐居岩泉寺后,就是隐居苏州耦园。当时这里是废园,门口只有一条路通往市区,人迹罕至。晚年的钱穆回忆起在宜良以及耦园这两年的隐居时光,充满了深情,“生平最难获得之两年也。”

  顾颉刚的故居就在耦园附近,离开耦园后钱辉还特意带我路经此地。分别时,钱辉看着马路上穿梭不绝的车辆与行人,对我说:“我小的时候,人很少,有些你不认识的人,这一次在这条路上见到了,以后还能在这条路上经常见到。现在呢,即使是你很熟悉的人,在同一个地方都未必能经常见到了。”

  太史公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纪,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在人海与时间的磨洗下,个人往往迅速湮没,死后还为后人纪念的,无疑是“倜傥非常之人”了。

  2015年是钱穆诞辰120周年,“我们没有做什么纪念活动,对他的最好纪念,就是读他的书。”钱辉对我说。

  

集大成者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赋是韵文,特点是善于铺陈,多用典故),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考试题目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同学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由于担心没有座位,李埏提前了半个小时去教室,然而此时前十几排座位已经坐满了人。课室是当时学校最大的,能容纳二百人,来听课的人挤了个水泄不通。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自以为还有点基础,不料听了钱穆的几节课下来,不禁爽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从这些侧面,可以窥见钱穆的功力。钱穆曾说,“我自7岁起,无一日不读书。我今年93岁了,10年前眼睛看不见了,但仍每日求有所闻。我脑子里心向往之的,可说只在孔子一人,我也只是在想从《论语》学孔子为人千万中之一二而已。别人反对我,冷落我,我也不在意。我只不情愿做一孔子《论语》中所谓的小人。”

  世人常称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自己的才华,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就连徐复观在批评钱穆的史学时,也说:“钱先生天资太高,个性太强。”

  钱穆赞扬朱子是集大成者,常告诫学生,读书人要有大气魄。他的治学也跟朱子一样,博涉经史子集四部。我问龚鹏程,“钱穆先生桃李满天下,你认为他的治学方法没有嗣音。在你的评价体系里,一个学者需要符合哪些条件,才算是继承了钱先生的学问?”龚鹏程的回答是:

  钱先生方面广大,弟子们皆仅得其一偏,如余英时、何佑森主要是近三百年学术史,严耕望是历史地理。先秦诸子学及宋明理学方面却没什么学生做。

  这又还不是领域的问题,而是道与史之分。大家都说钱先生是史学家,但古之史家要通古今、究天人,故历来都说道家出于史官,而近代言史最初只谈古今之变,重史迹而不重道。钱先生言史,是关涉其信仰、价值、意义的,也就是道之问题。因此重周公、重孔子、重朱子。朱子尤其是他学术之根穴所在。可是弟子们所谈多只是迹,不是道。高明如余英时,论朱子亦仅贴合着宋朝政治立论,是更黏着于迹。此乃方向上之异趋也。当然余先生新近又有论天人之际的大作,但问题意识仍是史迹的,想说明所谓“轴心时代”的古今变迁而已,与钱先生毕竟不同调。

  换言之,继承钱先生之学,一是要中有道揆、二是要广大通达。方法跟考据一点关系都没有。关于钱先生之通博,可补说一掌故。香港中文大学为钱先生作寿,成立钱宾四先生讲座时,余先生致词,谓自己、全汉昇、金耀基这3位都做过中大新亚书院院长,可是3个人加起来,仍仅得钱先生之一半。颂扬得体,一时称之,因这也是实话。

  

一个倔强的灵魂

  金耀基1990年悼念钱穆时曾说,“从结识钱先生以后,我总觉得他是很寂寞的,他曾说很少有可以谈话的人了,他与当代的政治社会气候固不相侔,与当代的学术知识气候也有大隔。”

  寂寞或许源于他的心态。“余自《国史大纲》以前所为,乃属历史性论文。仅为古人伸冤,作不平鸣,如是而已。以后造论著书,多属文化性,提倡复兴中华文化,或作中西比较,其开始转机,则自当为《思想与时代》撰文始。是则余一人生平学问思想,先后转折一大要点所在。”1985年,在悼念老友张其昀的文章里,钱穆这样说自己治学的变化。

  提倡复兴中华文化、进行中西文化比较,也跟他的“温情与敬意”一样,成了争议所在。

  1989年,钱穆去香港参加新亚书院创校40周年庆典,其间极其兴奋地告诉夫人胡美琦:“我今天发明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观’的伟大。回家后,我要写篇大文章了。”

  那时钱穆已不能执笔写作,需要胡美琦帮忙。刚开始时,胡美琦以为这是他的“老生常谈”,怕影响他身体,就没有办这件事。在钱穆的坚持下,才由他口述,胡美琦笔录,写下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他所说的这个贡献,就是“天人合一观”。

  这是钱穆一生最后的手笔。他认为,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天命与人生是合一的,不能分开谈,“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孔子为儒家所奉称最知天命者,其他自颜渊以下,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这是中国古代论人生之最高宗旨,后代人亦与此不远,这可说是我中华民族论学分别之大体所在。”钱穆预言,“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趣,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

  在去世前一年,钱穆的身体状况就已经不如人意。史学家许倬云拜访钱穆后,对金耀基说,“一位历史巨人正在隐入历史。”在生命最后两年里,钱穆的身体已不允许他聚神写作。这篇文章很短,是在搬出素书楼前三天写成的。其后钱穆仍然希望对文章进行增订,他认为,“这将是我晚年最后的成就了。”

  然而未能如愿。1990年8月30日,钱穆谢世。这一天,台风袭击台北,龚鹏程在风雨中悼念钱穆,“他不是就史论史,或考古证史的人。他是通过对历史的省察与讨论,来申述他从孔子、孟子、朱子那里学来的价值理想,并用这种价值来期许我们这个社会,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此乃钱先生苦心孤诣之所在,也是他不易为人所理解的地方。因此,钱先生根本是寂寞无助的。作为史学家的钱穆,人无异辞,都承认他的地位;但论到钱先生所信仰的文化理念时,争论就多了……他一生在对抗时代,在平衡他所认为的时代偏差。但他的主张,在整个学界都是孤独的。”

  如今,距离钱穆去世也有25年了,他一生所想平衡的时代偏差,得到改善了吗?龚鹏程说:“时代之偏差,今更甚了,哪就得到了改善?钱先生认为的偏差,一在文化方向,骛新向西,不能归根返本;一在个人方面,人心闇蔽,陷溺日深。他在文化的具体分析上,释判东西、评价优劣,或多可商;对人心的哲理性解说,也不及宋明理学家或当代新儒家精微,但方向是不错的。可惜现世仍与这个方向背道而驰。”

  我问:“一方面,钱穆先生不被考据派认可。另一方面,大陆时期不乏与他文化立场相近的学人,比如柳诒徵、钱基博、陈寅恪等先生,但钱先生不会与他们形成流派或阵营。导致他孤独的因素有哪些?”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则党矣。不党,当然就孤独,而且是本质地孤独。你说的柳诒徵、陈寅恪、钱基博,其实也都是孤独的。他们也党不起来。可是现代是个群众结党而斗的时代,不能党同伐异,自然就不能号召群众、鼓动风潮。再则是方向的问题。现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党政官僚体制裹胁着人,趋向毁灭地球、毁灭人性的方向走。钱先生他们是看着‘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而大声呼吁示警,或自伤也将与群盲同殉的一批人。”龚鹏程说,“这一小撮人岂能阻挡时代的巨轮?过去,他们也都几乎被碾成了齑粉呢!”

  再过一百年之后,人们会如何评价钱穆先生呢?

  龚鹏程答:“往者已矣,来者不可知。未来钱先生也可能会被超越,渐不重要。但无论如何,人们应当会记得一个倔强的灵魂,曾在这般黑暗的时代护卫着文化命脉。”



  (参考文献:《钱宾四先生全集》,联经出版社;《治史三书》,严耕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钱穆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多情怀酒伴》,龚鹏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王汎森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国学宗师钱穆》,陈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钱穆纪念文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编。《钱穆印象》,李振声编,学林出版社。感谢九州出版社的古秋建先生、周弘博女士提供帮助)
32#
发表于 2015年9月21日 01:21 | 只看该作者
中纪委日前在官网“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头条推荐《浙江临安钱氏:一代钱王 千古家训》。“祖武是绳、清芬世守”的钱氏家风,不再绕于膝下、止于屋内,将借此吹进千家万户,拂扬起一股家教文化的“清风”。
  临安是五代十国吴越国国王钱镠的出生地和归息地,自钱镠至今,钱氏后裔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尤其是近代更是人才“井喷”: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包括2008年诺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都是钱王后裔。坊间素有“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的赞誉,钱氏家族也因此被称为“两浙第一世家”。
  钱氏家族长盛不衰,吴越钱王的家风家训功不可没,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说过:“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
  《钱氏家训》全文532字,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篇,由钱氏后人根据钱镠生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言论编纂而成。比如:“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无不字字珠玑、泽被后世,亦是当今为官为政之要。
  著名钱氏后裔钱佼汝认为:“钱氏家训不仅对钱氏家族有很大意义,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代代相传,并在全社会传播开来,将是一种功德。”
  去年以来,临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好家风”评选活动,营造“家家有家训、户户好家风”的氛围,是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弘扬,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人民日报》、央视“焦点访谈”、《光明日报》等央媒均对此做过专题报道。

http://www.hangzhou.gov.cn/main/zwdt/qxzc/qx/T530177.shtml
33#
发表于 2015年9月21日 01:24 | 只看该作者
钱氏家族与《钱氏家训》

中国江南一带,有一个大家族:钱氏家族,堪称近代望族。钱家后裔在江浙地区分布甚广,我们熟知的三钱:钱学森属杭州钱氏,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建是其堂侄;钱三强乃湖州钱氏,其父是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钱玄同;钱伟长则是无锡钱氏,与钱钟书同宗,都称国学大师钱穆为叔叔。钱氏家族“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据考证他们是吴越国王钱鏐(852——932)的后嗣。近代以来,钱氏家族出现了人才井喷现象,遍布于世界各地,横跨各界各领域。除上述三钱外,诸如钱其琛、钱俊瑞、钱正英、钱复、钱基博、钱文钟等均系钱门。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人们都惊异于钱氏家族的才华,什么原因让这个家族如此枝繁叶茂,又硕果累累。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吴越王钱鏐贯彻“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国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奖励垦荒,发展农桑。特别是他在统治区内兴修水利,修建钱塘江海堤和沿江的水闸,防止海水回灌,方便船只往来。人称“海龙王”。在位四十年,战争很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其后的钱氏三代五王,都在祖上治世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变革,成了五代时期最为富有的国度。赵匡胤吞并所有藩国,统一中原后,就把目光转到了吴越国上。他想挥师南下,统一中国。钱鏐的孙子钱弘俶遵循了祖训,带着全族三千余人赶赴开封,面见宋太祖,俯首称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纳土归宋事件。富饶美丽的江南河山,避免了一次血雨腥风的践踏。钱弘俶委曲求全的举措,让赵匡胤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统一。钱氏家族也得以保全宗脉,江南百姓更得以免遭战争之苦,这无疑是出于钱鏐和钱弘俶的睿智选择,安宁了一方。由北宋编写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由于赵氏为帝,所以将“赵”姓排在第一位;将“钱”姓排为第二,都是因为当年的老百姓拥戴钱氏国王为和平统一中国所做的抉择。
  吴越国三代五王,尤以开国钱鏐、归宋钱弘俶功德卓著。特别是钱弘俶,他不比一般的亡国之君,没有陈叔宝的荒淫,没有李后主的懦弱。但只有他在北宋未发一兵一卒之时,纳土归宋。有如此君王,乃吴越百姓之福。我们习惯于歌颂那些誓与国家共存亡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们,但这个钱弘俶的功德确实还要大得多。请注意,吴越王始终未称帝,一直臣服于当时北方中央政府,从后晋、后汉到后周,只是当时诸朝力量不足以统一。所以吴越归宋不存在民族问题,不能把钱弘俶等同于一般的投降派。历史上没有几个政治人物是主动走下舞台的,即便知道大势已去,也要倾国之力,号召军民以保家卫国之名做殊死之搏。有气节的战死沙场,无气节的做了安乐侯。如不存在民族侵略的前提,这种抗争的实质是利用老百姓的感情捍卫一家之江山。从这个意义上讲,钱弘俶其德大焉,他以钱氏一家之利换取吴越免受生灵涂炭,百姓依然安居乐业,功德不可谓为不厚。
  钱氏立国,本因时逢乱世,民不聊生。钱鏐为保家园打出了一个吴越国。这位活了八十一岁的国王临终留下遗言: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由此可见,钱弘俶的选择也是遵循了祖上的遗训,钱鏐高瞻远瞩,早就料到了这一天,告诫后人以民为贵,休为一家之社稷而动干戈。
  钱氏功德之伟,历代帝王谁能与之比肩。其后裔繁茂,人杰辈出,乃祖上之阴功也。搜得《钱氏家训》(钱鏐著),其中不仅是教化之语,亦颇多人生智慧,愿天下人多多学习。
  钱氏家训
  个 人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家 庭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 ,筹仁浆与义粟。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古同烹),忠厚传家, 乃能长久。
  社 会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国 家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 ,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李承春)

http://www.wenming.cn/wmzh_pd/yq/201205/t20120503_639629.shtml
34#
发表于 2015年9月21日 02:06 | 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欧洲学院同大家见面。首先,我向学院的老师们、同学们,向各位关心和支持中国发展的欧洲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在弗拉芒语中,布鲁日就是“桥”的意思。桥不仅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同时也是沟通、理解、友谊的象征。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

  刚才,我和菲利普国王夫妇一起,参观了位于根特的沃尔沃汽车工厂。这家工厂是比利时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也是中国、比利时、瑞典三方经济技术合作的典范,在“中国投资”和“欧洲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互利共赢的桥梁。

  欧洲学院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是人们反思战争、渴望和平的产物。人类历史总是伴随着战争魔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促使欧洲人民痛定思痛,在让·莫内、罗伯特·舒曼等一批政治家领导下,开始联合自强,为实现持久和平与繁荣而奋斗。

  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欧洲学院不仅成为欧盟的重要智库,而且成为“欧洲政治精英的摇篮”。范龙佩先生说,欧洲学院“始终位于欧洲一体化的核心”,体现了“在战争废墟上诞生的欧洲信念”。

  老师们、同学们!

  就在欧洲学院成立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1975年,周恩来总理和索姆斯爵士审时度势,作出了中欧建交的决定。现在,中欧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60多个领域建立了对话磋商机制;2013年双方贸易额达到5591亿美元,双方每年人员往来500多万人次,留学生总数近30万人。中欧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欧关系发展空间还很大,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为了把中欧关系推向前进,中方需要加深对欧洲的了解,欧方也需要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借此机会,我想给大家谈谈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希望有助于大家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介绍中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选择中国几个最显著的特点来讲讲。

  第一,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二,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在工业革命发生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阵之中。近代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入侵不断,中国社会动荡不已,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穷则思变,乱则思定。中国人民经过逾百年前赴后继的不屈抗争,付出几千万人伤亡的巨大牺牲,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对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记忆犹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中国内政。我们过去一直是这样做的,今后也会这样做下去。

  第三,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误,甚至发生过严重曲折。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先生领导下,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探索和开拓国家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

  第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作为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无疑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中国城乡低保人口有7400多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有1000多万人,几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今年春节前后的40天里,中国航空、铁路、公路承载了大约36亿人次的流动,相当于每天都有9000万人在流动之中。所以,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依然是经济建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第五,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我们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随着中国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我也相信,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而且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总之,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

  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世界历史更不是单线式前进的。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这个道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有一个法国作家说,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生命。希望我的介绍能够让中国在你们眼前更透明一些。我也真诚希望,欧洲学院能够培养出大批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人才,为中欧关系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老师们、同学们!

  中国和欧洲虽然远隔万里,但都生活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之内,生活息息相关。当前,中欧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刚才,我说到我们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我们要建设和平稳定之桥,把中欧两大力量连接起来。中国和欧盟面积占世界十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在联合国安理会拥有3个常任理事国席位。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多边不要单边、要对话不要对抗是双方的共识。我们要加强在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挥关键性作用。文明文化可以传播,和平发展也可以传播。中国愿意同欧盟一道,让和平的阳光驱走战争的阴霾,让繁荣的篝火温暖世界经济的春寒,促进全人类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

  ——我们要建设增长繁荣之桥,把中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中国和欧盟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是世界最重要的两大经济体。我们要共同坚持市场开放,加快投资协定谈判,积极探讨自由贸易区建设,努力实现到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00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我们还要积极探讨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结合起来,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让亚欧两大洲人员、企业、资金、技术活起来、火起来,使中国和欧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我们要建设改革进步之桥,把中欧两大改革进程连接起来。中国和欧盟都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进程,都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双方要加强在宏观经济、公共政策、区域发展、农村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对话和合作,尊重双方的改革道路,借鉴双方的改革经验,以自身改革带动世界发展进步。

  ——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始终支持一个团结、稳定、繁荣的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即将发表第二份对欧盟政策文件,重申中国对欧盟和发展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去年,中欧共同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在近百个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雄心的合作目标。双方应该一道努力,尽早把蓝图变为现实,让未来10年的中欧关系更加美好。

  老师们、同学们!


  近年来,欧洲学院日益重视中国,开设了欧中关系课程,还积极筹建欧中研究中心,致力于欧中关系研究。中方决定同欧洲学院共建中国在欧盟国家的第一个“中国馆”,提供1万册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等各领域发展情况的图书和影视片用于学术研究。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建议同学们多到中国去看看。耳闻是虚,眼观为实。中国愿同欧方一道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到30万人次。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希望中欧双方的同学们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国、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35#
发表于 2015年9月21日 02:0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

《中国商人》杂志:近年来,中国富裕阶层的移民潮和社会公众对贫富分化加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切。请问,从中国传统的国学潮流中,是否能找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终极皈依处?

济群法师答:据称,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个中原因,媒体已有众多分析。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缺乏安全感,希望通过这一途径寻找更好的归宿。

为什么我们会缺乏安全感?答案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往往是被我们忽略的,那就是对外在世界的过分依赖。当我们把人生的全部筹码投注其上,却要面对环境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时,恐惧就随之而来了。

移民可以带来的,只是某些方面的相对稳定,但无法解决我们内在的困扰。生活稳定了,内心就不再动荡吗?就不再漂泊吗?只要看看欧美各国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和心理疾病,就知道问题远非那么容易解决。

佛法的智慧,是帮助我们通过了解自己来安身立命,通过调整心行来摆脱恐惧,是把归宿建立在内心而不是外在世界。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发现,生命原本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只是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才四处追逐,寻找支撑。一旦开启这个内在宝藏,我们就可以随遇而安。这不是对环境的刻意顺从,也不是对命运的无奈妥协,而是由内心独立获得的能力。因为独立,就不会随环境变化受到影响,也无需外在的什么作为支撑,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中国商人》杂志: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又如何使用财富,方可心安理得?这不仅是一个政策引导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家阶层中的精英群体一直在试图探索明白的问题,从佛教的思想,和中国传统国学的精神世界里,是否能给企业家们一个简明而易于和长期坚持的修养路径?

济群法师答: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不仅仅为活着而活着,而是会追问“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一问就问了几千年,过去在问,今天在问,未来还是会问。

其实,佛法对这个问题早有非常明确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解除内心的迷惑和烦恼,成为觉醒的人,成为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人。进一步,则是帮助大众走向觉醒,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

如果有了这样的人生定位,创造财富就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一种帮助我们达成目标的手段。于己,可以满足生存所需;于人,可以扶贫济困,广结善缘。

至于如何使用财富方可心安理得,我想主要有三点。首先,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有财的人,或许会被人羡慕;而一个有德的人,才会真正受人尊敬。其次,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如法赚钱,而不是由非法手段牟利。第三,是有效使用财富。再多的财富,我们也无法带走分毫。可以把握的,是在拥有使用权时进行合理分配,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有道是,“身死留财,智者不为”。拥有财富,只能代表一个人的福报,但能正确使用财富,才体现了他的智慧。

《中国商人》杂志:中国传统的“万经之首”——《周易》从乾、坤两卦推演出君子当师法天地,进而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人生的根本追求。请问,这种精神是否能与自由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精神相融合?

济群法师答:我觉得,目前还看不到自由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精神是什么。虽然他们有各自的处世方式和行事风格,也有颇多为人赞誉之处,但尚未形成堪称精神并被社会认同的理念。

而在缺乏信仰和做人教育的大环境下,急功近利是必然的,恶性竞争是必然的,市场的混乱乃至失控也是必然的。正是因为意识到这种缺失,企业家们开始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源泉。顺应这一需求,面向企业家开办的各种国学班、佛学班已成为潮流。虽然这种潮流不乏跟风和盲从,但总体来说,有着更多的正面意义。

因为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是一种道德的教育,一种做人的教育,这是我们缺失已久的。这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心态和人格,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崇高的人生志向,如儒家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佛教所说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如果企业家具备这样的精神,就能引导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引导而非融合的问题。

《中国商人》杂志:一个企业家热爱佛教精神,抑或倾心于中国传统国学精神的微妙境界后,是否会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心理障碍——因为经营企业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济群法师答:经营企业虽是以盈利为目的,但人生未必要以盈利为根本目的。如果一个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么,经营企业就只是达成这个追求的手段之一,是不存在什么冲突的。

说到心理障碍,主要是源于对佛教的偏见。在不少人的观念中,佛教是令人消极或不求进取的。事实上,佛法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智慧,也是帮助我们看清人生真正需要的智慧。具备这样的智慧,我们才有能力对人生作出正确抉择,知道什么是需要发展的,什么是需要舍弃的。

而大乘佛教的精神,更是提倡“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教导我们以帮助一切众生为己任。这样的愿望,正是做好企业的动力。否则,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于个人生活所需来说,做下去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可能只会更忙、更累、更辛苦,这也是很多企业家面临的患得患失。

所以,如果企业家能够具备利益大众的情怀,具备造福社会的使命,就会有更大的动力来发展企业。当然,这种发展应该是健康而全面的,不是以盈利为唯一衡量标准。
36#
发表于 2015年9月21日 02:52 | 只看该作者
子贡,中国古代儒商的开山祖

刘振佳
  子贡,字端木,不仅是一位深得孔子正传的儒徒弟子,位居七十二贤的前列;同时还是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商人,他创造出了商界历史“端木生涯”的美誉与辉煌。
  孔子通过经久观察和超常的想象力,第一次借子贡为早期儒商作了心理检测和人格定位;虽然古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说,但是,真正能用文化方式行世的时代大商,他们绝对是内具道德情怀,胸有通天智慧,可做历史大用的绝世高人!

  一

  《韩诗外传》等史书记载,子贡的老家是河南,其家世“卫之贾人也”。因此好多人说他出身于商贾之家,原本就有商人的精明品质。令许多人大为不解的是,子贡稍稍长成之后,竟然没有在卫国这中原之地、所谓的天下之中呆下去,而是来到了鲁国都城曲阜,坚决要拜夫子作入室弟子。入门求学之后,并没有专门要求夫子讲解“待价而沽”、“求善贾而沽”的商业性课程。开始学的是关涉诗、书、礼、易精髓的“言语”课,后来学习如何修为人格道德,再后来甚至学起了社政之理。学习投入之深,悟道之切,直逼夫子最得意弟子颜回,甚至超过了号称孔门第一弟子的颜回。《论语》中没有具体记载子贡经商的过程与细节,当许多人恨不得把整个头脑不断淘洗浓缩为商业智慧的时候,子贡却在孔夫子的文化道德的点化下,将原本家庭的商业心理,扩充为人类生命生存的大智慧,消解掉商只为商的狭窄思想观念的同时,用更高远的形而上的文化哲学观念,将“商”和商人提升为一种文化感觉、一种历史的意识,变造成为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方式。
  他终于站在了凌绝顶的最高处,置身于商业的至高文化峰峦,回望商海风云,品味潮头帆影,不仅经商之道昭然若揭,境界也无比畅通高远,视野更是辽阔丰满,也只有到了这一步,凭借文化之风大鹏展翅,无意为商而商已大矣。

  二

  在曲阜及周遭地区,一直到今天,还有一种古老的风俗,就是许多商铺在春节贴春联时,会将横批题写为“端木生涯”。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既是一种发财的祈愿,同时也是要学着子贡的样子,走他一样的发财道路,获得像他那样巨大的成功。只是,对这副对联应有的更丰富内涵义理,许多人并未做更深广的体味与探究。子贡如此超越高迈的举止,以小商小贩们那眼睛盯着蝇头小利、整天铢锱必较的狭窄俗常之心,去猜度理解宏阔的君子之腹,理解儒商巨子的商业谋略,差得绝不仅是知识与能力,而是生命境界的隔膜和疏离。
  据史料记载,子贡经商并非不求利,只是他惯于“求异乎人之求也”,他所求在于商业的整体布局、在于系统性的“战略”,而不是求在一招一式的具体“战术”。所以,一直到汉代,仍然有人满怀敬仰之情盛赞子贡的这番大气与雄阔。当那些俗商、奸商为蝇头小利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子贡编织着“智者利仁”的战略大计,用特有的商业智慧挽狂澜于既倒,拯世济民,让手中的金钱化作社会的道义和人性的职责。
  从古至今,“利仁”绝对是一个商场经典命题。“以仁取利”,用仁爱的方式去谋取商场利润。它不仅从时间的经度上和空间的纬度上编辑出一种全局性和久远性的深谋远虑,真正理解商家的发展致富秘诀;同时还是时空交错与世界动荡起伏中积淀与生成出本质真解,真正理解商家的终极目的。真正的儒商心里揣着“仁”,手里捧着“仁”,一路播洒“仁”,因为“爱人”,取得的不止是信誉和口碑,以及生生不息的经营领域阵地和辽远坦途,更重要的是他取得了比物质钱财更多更大的收获,一种商业生活的真理,一种世人称颂的伟岸品格,而品格比所有商业手段更具魅力和效益。所以要想在商海上扬帆远航,走得更好,便不能遗忘孔子的教导:“仁者爱人”,不能忘记子贡所奉行的“利仁”商海战略。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怀揣着“仁爱”商业策略行天下,即使走得再远,也会无往而不胜。

  三

  子贡身处信息并不发达的春秋季世,他“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财于曹鲁之间”,他的经商之道学于孔子,可见孔子曾开设过历史上最早的商业课程。而后,他一边在卫国做官,一边在诸侯国间做买卖。他并没有像眼下一些商人,整天忙得团团转,惶惶不可终日,坐在杏坛下悠然读书,与先师孔子放逸论道,全没耽误,生意做得既潇洒又快乐。因为,用孔子的话说“赐不受难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他总是会在最适当的时候,在最适当的条件下,出现在商场的最前沿,契合商业流通的内部规律。子贡不会按常规操作出牌,他运用囤集经营的方式,所做的预测总是很准确,很到位。所谓“子贡善居积,意贵践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人们发现他总是能够发现贵贱的期档,使得储存货物获得最大增值,富裕的程度可以和陶朱公相匹敌,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古人曰:义者,宜也。商场的生意经不会偏袒和歪斜,它总是光顾那些懂得“时中”道理的人。如子贡善于“居积”之期,预测贵贱的时间每每很准,从规律出发而不是靠小花招做生意,最终不仅可以发财,而且可以发大财,告诉我们发家致富其实并不难。

  四

  据古人记载,子贡并非全然舍弃商利的追逐。清代学者俞越评价说:“若夫不受命于官,而自以财市贱贵,逐什一之利,是谓不受命而殖货。”他走的是与官商完全不同的道路,并非因为自己是官吏,可以由官家强制性买卖生财。他做的是个体私人买卖,舍去了官商的强悍霸道,舍去了背依政权的冷酷和强势,从一个真商的本真出发,去行商,去拓商,去造商。于是,他尤重融情入商,运情于商,情商同步。并且是真情而不是假意,善于让暧意消解利益分割的尴尬,他会让消费者掏出了钱更感觉如临春熙。
  吕不韦是子贡的崇拜者,他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鲁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当年鲁国有一个法律,谁赎出了鲁国在其他诸侯国做臣妾的人,可以到官府中领取赎金。对此,子贡会经常从别诸侯国赎回了流落在外的“臣妾”,然而他从不去官府领取应得的赎金。在他的眼中,这不是钱的问题,他看重的是人间真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体恤爱怜之心,在他眼里人间真情比钱大得多,也重得多。
  也许,我们该再仔细品味一下子贡“庐墓六年”这一经典史实。当年,孔子溘然长逝,弟子悲痛欲绝,于是相约依亲子之礼,为老师送葬,之后再守心丧三年。据说三年之后,在呜咽西流的泗河岸边,树影婆娑的孔子墓前,师兄们大哭之后,便“相诀而去”,展现了中国历史上师徒如父子最感人的一幕。
  以礼道情,“情”被子贡视作了立人之本、立世之本,亦为他的立商之本。孔子曰:“人而不仁于礼何?”礼到深处便是情,子贡用自己融入礼的真情实感,不仅润滑了商业经营的机制,更润滑了不息的生命和活性人格,于是当商人能够以情面世,商便成了活商、大商,人也为活人、人大,情商才能无敌。

  五

  子贡家世竟然是个让人心痛的结局。以倡导放浪形骸尽性养生而著称于世的列子,这样记载这一豪富之家的结局:“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籍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边国,非齐土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埋之深。”
  他说卫国的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依靠其先代所创造的万贯家产,不是继续创业兴家,而是“放意所好”,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所为,达到了穷奢极欲的程度,结果是临末得病的时候,连买药的钱都没有,死后随意扔在那里,连埋都没埋。
  在这方面,子贡犹能免俗守道,执义而往。虽然身为富甲天下的儒商,令人不得不为之肃然起敬,生前面对巨额财富,硬是顶着世俗的风潮,走出人生另外一条新路。
  因为他是有钱人,于是便会有人上前巴结讨好,曾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人称颂他“贤于孔子”,称赞子贡你比那迂腐的孔老夫子强多了。每当他听到这些话,不是美滋滋地脸上放光,心神摇荡,只不过会故意做出一副谦虚状。
  孔子的晚年时光,夫人和儿子都已先他去世,据史料记载,主要是由子贡等人来出资照料他的起居生活,每天为老师端水端饭,他竟然做得一丝不苟。这不仅需要具有抵御历史惯性以及各种诱惑的意志与毅力,更进一步的思考,还是他关于挣钱目的和意义、关于金钱和人格价值、关于身份和诚意全然洞深地理解与认识。在更高层次上,商不是商,而是人生通向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钱不是钱,而是人格修练达于贤圣的方式,一切从“成人”出发,一切从“诚信”出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做人。
  因为孔子曾经说过:人非诚不立,只要有了诚心明镜,不仅照彻了人世,更照彻了自己,有了是与非的心性掌舵,有了坚强信念做奠基,就是再富再大的商,也不会走失自己,不会被肆虐的贪欲所击倒。
37#
发表于 2015年10月21日 21:19 | 只看该作者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

南怀瑾讲述.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远见杂志》二OO六年六月号,有一篇对趋势科技董事长张明正的访问,在介绍中说: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一九九O年出版《第五项修炼》一书后,十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引起广大而深远的影响,带动了许多企业竟相推动学习组织。
    “这几年来,彼得·圣吉开始接触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并且多次到香港拜访国学大师南怀瑾。今年再提出新的管理思潮《修炼的轨迹》,将管理再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张明正先生在接受访问时说:  “我曾当面问彼得·圣吉,为什么学理工出身,后来成为组织学与管理学大师的他,会去拜禅学大师南怀瑾为师,又对中国的儒释道备加推崇?”
    圣吉博士在新书中说:  “在我们寻求如何为这个领域开拓新知时,有幸遇到中华文化界修为涵养极高的大师们,并承蒙他们指点。与南怀瑾大师的会谈尤其关键。他帮助我们明白,我们探索领域的共同基础。我们真心感谢能有这个机会,与中华文化世界的广大读者分享我们这趟旅程的一些见解。我们也期待能有更深度的跨文化对谈,继续与你们共同学习。"(《修炼的轨迹》第一页)
     圣吉博士平时与南师的问答,皆由彭嘉恒翻译联系。二OO三年起,一连三年,圣吉博士一行,每次以三日的时间,前往拜会南师,继续他的参访学习。
    二OO四年圣吉等人的新著《Presence:  An Exploration ofProfound Change in People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在美国出版,中译名称《修炼的轨迹》,于二OO六年六月在台湾出版。中译本第四页说:逮本书“却有如禅宗师父的一棒,告诉你:打开你的心智模式吧,没有答案。……学习大师不怕承认他仍在探索、在学习,他谦虚为怀的说:我们所知有限,我们所学到的一切,仍有永恒的秘蕴藏其中。"
    圣吉在这本新书中说:“南大师的种种成就,似乎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美国国务院驻中国的一一名高阶官员曾告诉过我,按照传统,中国皇帝的顾问必须是集一切文化传统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这位官员说:‘南先生可能是符合这种传统的最后一人。’(二四O页)
    
    南师:好,这是你现在这一次的答案,你自己记住。你每天打坐几次?
    圣吉:早晚各一次。
    南师:每次多久呢?
    圣吉:早上一坐约四十五分钟到七十五分钟,晚上约半小时。我早上也做气功,所以一共要用上两小时。
    南师:针对你的目的,我们谈一些修持的方法。你做了精神会好,心理也会宁静很多。
    上次你来这里的七天当中,我们有没有提过生与死的问题?人怎样生出来的,死时又是什么情形?
    圣吉:有的。
    南师:现在我们只讲生的一面。生命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觉的,像是意识、思想、情绪;另一个是感觉的,例如疲劳想睡、肚子饿要吃等。知觉用现代话说是心理的,感觉是生理的;西方说知觉是理性的,感觉是感性。西方认为理性是唯心的,这不同于我们讲的唯心,他们认为感性是唯物的。
    当你打坐时,你的思想在转动,有时多一点有时少一点,你清楚吗?
    圣吉:很清楚。
    南师:这个思想,缩小到唯识的说法,是属于第六意识的分别意识。你还记得,我说过第六意识不属于身体,也不属于脑,不在内,也不在外,无所在,又无所不在。密宗和西方观念认为第六意识是在脑,这是错误的,因为脑仅仅是身识的一部分。
    我常听人说打坐坐不久,坐久了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痛。如果有人用枪指住你的头,你敢动一下就开枪,你还敢下座吗?这时第六意识都知道,可是身识就不影响你了。
    圣吉:是的,我有时打坐时腿部抽筋,非常痛,但是还会忍住不动。如果是在睡梦中抽筋,我一定会本能地放开腿去按摩它。
    南师:不错。所以打坐坐不住了,到底是身子坐不住还是心坐不住?  自己检查看看,大部分都是第六意识要你下座的。第六意识昼夜都在不停地流动,连睡眠时也不停,仍在做梦。不过也会有短暂的停止,不做梦了,好像真睡着了,其实那个还是第六意识的境界,是第六意识呈现的昏沉境界,我们叫它睡眠。你打坐时有过第六意识被截断的经验吗?
    圣吉:有时候有,但是不常。
    南师:可惜那一下你把握不住,否则今天的你就不同了。不只是你,所有的人都不行。这一刹那不是只有在打坐时来到,行住坐卧,任何姿势都有可能发生这个第六意识之流被切断的情形。这像是把流水一样的知性从中截断,是很不容易发生的。下次碰上了千万不要错过,就定在那上面,越久越好。
    圣吉:我是碰过几次的,其中一狄是我在一个冰冻的湖边上,它突然来了,我的念头完全停下来,当时没有任何感觉或知觉。在打坐时,也发生过几次。
    南蛳:好。铃木大拙讲了很多这种境界,但不要搞篦,这完全不是开悟。这仅仅是个提供开吾的机会,也不要认为是并悟之门。历史上很多祖师,就是在这意识之流突然被完全截断的时候,爆发出开悟的。
    这个境界在一般人大喜、大怒、大哀、大乐的时候,也可能会产生。你能在它来临时认得它,多保持在这个境界,迟早可以开悟的。
    在中国宋朝的时候,有位官做得很大的文人,他去请教一位禅师,问佛经上说一阵黑风把你吹到罗刹国土,是什么意思。哪晓得这位一向待他很好的师父,居然把脸一变,把他羞辱痛端一顿。这位官员素来对师父恭敬,不料被这么一骂,气得不得了,正待发作,此时师父又收起忿怒之相,对他说,喂,这就是一阵黑风把你吹到罗刹国土了。这文人惭愧之极,当下称谢。
    这个境界甚至在打仗杀敌之际都会呈现的。不但如此,我年轻时人家闻我,什么工夫才能开悟?我告诉他们,很简单,开悟的前奏境界就像是你大便憋急了,在大街上来回找厕所找不到,正急得不得了,忽然找到,裤子一脱,咚,哇!那差不多是了。
    禅宗祖师说过“截断众流,顿然而悟”,那个时候才有顿悟的可能。截断众滤是定的堍界,顿然而悟是慧的境界,这叫定慧等持。
    你静坐要找好的境界,当你一上座刚把腿盘起来那一刹那,就是最好的。当你把腿盘好了,心里想着要打坐修行,妄念就来了。
    这一大段是讲关于知觉,理性的部分。现在来讲感觉部分,生理的。我们采用佛家的说法,这个身体有五大:地、水、火、风、空,这你已经知道了。
    蚤吉:您所说的,罩在身体外面的光环( Aura),与五大是什么关系?
    南师:地、水、火、风每一样都自己会放光的。所以修白骨观到最后要你观想白骨流光,其实白骨自己会发光的。
    你打坐时气住了,鼻子呼吸停了,此时会感到慢慢下腹在动,就像胎儿不用鼻子呼吸用脐带呼吸一样。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他到这个阶段,就有一股气向前冲在肚脐以下耻毛以上的一条线的位置,我们过去叫青春腺,气冲到这里,性欲就上来了,就非要解决不可,结果就放掉了。此时如果可以不犯性欲,身体自然就一天天好起来了。在我的少年时期常觉得青春腺这里很舒服,你年轻时也觉得如此吗?
    圣吉:我不记得了。
    南师:是的,水大和土大关系很密切,所以人体百分之七十是水。但不是说四大可以变来变去,佛讲过的:  “四大性离”,它们各有各的范围,水化成恭气,是水受风的影响,变成蒸气的现象,不是水变成风。四大性离,组合起来变成物质世界,变成身体生命。四大最后归到空,空大又和四大彼此不相关的。
    南师:今天开始为你讲安那般那的修行方法。这在佛家讲算是共法,不是不共法。为什么呢?  因为像印度的军茶利瑜珈或其他瑜珈门派,婆罗门教,西藏密教,小乘、大乘,乃至其他世界上一切的宗教,在讲修定求静,都共同走这个路线,所以称为共法。至于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共法,是讲般若,智慧的成就,不过仍然是要配合共法的修行而来。
    现在我们把名词重讲一下,呼出去叫安那,吸气进来般那,中文叫出入息。上次说过,人在胎中是不用鼻呼吸的,所以胎儿没有出入息。但是胎儿自己有股生命的功能,自己有息,有生有灭,是生灭的现象。比喻来说,就好像是电流一样,记住这只是比喻。但是生灭不是中断的,而是相续不断的。
    胎儿出生,脐带剪断了,嘴巴里的脏东西挖出来,开口哇一声,原来生命里的气呼出来,然后鼻子吸入第一口气。最后死的时候又再呼出最后一口气。佛经、密教、道家都没有交代清楚的一点是,婴儿从生下来到死亡,都是呼吸自然往来,但是胎儿没有鼻孔或毛孔的呼吸,只靠一股用今天的话说是能量的作用,不断地膨胀收缩,生命就逐渐成长。真修息是修那个作用,不是呼吸往来的作用。这一点要先交代清楚。
    现在一般的呼吸修持方法叫数息观,分数息、随息、止息。包括日本禅宗在内,大家都把呼吸往来当成息了,他们讲的数息,不是指那个不呼不吸生命本源的息。中文里“息”是休息之意,  《易经》观念的息是成长的意思。呼吸往来是消耗放射的作用,吸进来呼出去是生灭法,但是“息”不是消耗,而是不进不出,停止在那儿。这个是了生死的法门。
    中国的天台宗讲得非常清楚,把呼吸和息的关系分成四种:一进一出很急促的,只到肺部,例如在跑步时的呼吸,叫作“喘’。不急促的往来呼吸叫作“风”。比较深长的,宁静了的呼吸,譬如在打坐或者睡着时的,很细,连自己都听不见声音,只在鼻尖上有感觉的叫作“气”。你观察人的睡相,如果还有呼吸往来,这人没真正睡着,脑中没有完全休息。有那么一刹那,这人不呼不吸了,那是真睡着了,那是“息”的境界,完全宁静了。普通人在静坐或睡眠时碰到这个境界是很短暂的,马上又回到呼吸往来境界,气又一进一出。一个人打坐时,在他旁边可以听到他呼吸很粗的,那根本就是在散乱,哪里是打坐!  有经验的老师只要一看一听,就知道此人是否真正在打坐。
    西方的远动不谈,现在连东方练武术气功的,甚至瑜珈的,都教人把气吸进来,保持在下腹丹田,然后叫这个是“气”,那是完全搞错了,这是在玩弄“风”。而且把气憋在肚子里,只会搞得肚子愈来愈大。这么做,充其量只是帮助内脏运动而巳。
    你注意一下八九岁的童子,他身子的肺部和胃部是圆满成一条线下来的,他呼吸进来是遍及全身的。真练工夫的人,懂得吸气进来时,腹部足收进去的打拳的人一出拳会“喝”一声,这是把气放出来增加力量,比闷声不响出拳的力气大。但这只是风的作用,不是息的作用,气真的充满时,不呼不吸了,只要意念一动就起作用了。
    普通人呼吸都是肺部作用,只用到一半呼吸,不要说息了,连气都不算。能练到气了,身体绝对会健康的。有禅定工夫的人,呼吸就不在肺部,而是在丹田,这是自然的。童子成长了,有了男女关系之后,气就破掉了,呼吸就只有一半了。丹田呼吸指的是在娘胎里用肚脐的自然呼吸,但这还只是气,不是息。
    像某人的女儿只有十四五岁,最近几个月跟着妈妈打坐,她就告诉妈妈,其实人的呼吸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是在肚子这里呼吸的。成年人能做到随时这样呼吸,此人一定健康。至于进一步练到长生,也要从这里开始练。
    为什么跟你讲这些呢?  因为我看到你在报告中说,自己打座时呼吸停止了,其实还没有停止,但是也差不多了,所以详细为你说一次。不过要注意,如果工夫到了止息境界,身心会起很多变化,这慢慢再说。你要知道,念头和息是两回事,假如我们每个思想都能和息配合,就进入禅定了。
    多年以前,我大概二十五六岁时,有一天陪同载的老师散步。他忽然抓住我的手,问:  “是思想先动还是气先动?”我毫不考虑就回答:  “当然是思想先动。”他把我的手一放,说:“了不起,你真懂了。我问过好多的老前辈,他们都认为是气动了念头才动,其实不是的。”
    所以,念头和气是两个东西,要能做到呼吸不动,念头专一不散乱,这叫作“心息相依’’,在密宗叫“心气合一”。念头不散乱,只有一个念头,与气合一了,是很重要的。像这个女孩,虽然已经有过月经了,但是因为心念比较清净,就容易做到在丹田呼吸。年纪愈大,心愈乱。思想愈动,气也愈短,就不容易做到了。
    打坐时能先做到气充满下半身,继而到四肢,然后鼻子没有了呼吸,那就差不多要到止息了。
    圣吉:我有时打坐时呼吸停了,我注意到:如果又开始呼吸,是因为我的念头动了。换言之,也是念头先动,气再跟着动。
    南师:是的,念动然后气动。要心息相依才能得定,心动了,息也就动了。安那般那这个法门是非常细的,这一次我不能详细讲?只能初步说说。有时一个人在极度专心工作时也会有暂停呼吸的情形,在受到极度惊吓的时候也会如此。这是因为心念高度集中了,所以基本上都是心念的关系。念头清净了,呼吸也放慢了。了解这个,对于你的身心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第一要明白自己呼吸的长短,佛经说:“息长知长,息短知短。"而息充满全身也知道,息导致全身每一个细胞起变化也知道,这个知道的知是心的知。可是一般人解释错了,认为息是呼吸,注意力就放在一进一出的呼暖上,变成在练气了,这是大错特错。知道息长短,是要知道这个不呼不吸暂停期间的长短)开始时,这个暂停的期间是很短的,慢慢练习久了,念也定住了,能跟它配合,气就能充满你全身。
    南师:我知道你以前学过也会用呼吸法门,现在要懂息的道理。
    圣吉:我就这个问题想请教老师,当我的呼吸全静下来了,我是清楚知道的,一切都静了下来。可是当我的鼻子呼吸停止时,我仍然觉得腹部的中心,大概就是丹田位置仍然在呼吸。这是否就是老师在第一天所讲的,细胞也会有的膨胀收缩功能?
    南师:你问这问题代表你没把昨天讲的听进去,这个法门的确很难。我先回答你的问题,然后再把安那般那法门讲一次。你太着意在呼吸的一进一出上了,我教你的是个大的呼吸法门,你专重鼻子的呼吸变成在练气功了。
    我们现在讲的是禅定,你打坐时先把念头放松,什么都不去管,过去、现在、未来都抛开。自然地呼吸,开始时是用鼻子呼吸,当你静下来了,乎吸会变得深长。慢慢地自然会成为丹田呼吸,不用你去着意或者去守住丹田的。密宗和道家会要你守丹田,我们现在讲的安那般那法门不用这个。
    圣吉:我的经验是它会自然发生,不可能人为产生。
    南师:你要知道呼吸变得深长。现在我为你重复一次安那般那的要点。这个法门依中国的天台宗,是有为工夫配合无为工夫一起的,上座后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净一下,即使是假象的清净也没关系。
其次,你调整清理身体内部。一般人饮食男女没有断的,身体都有毛病,就成为修行的障碍。天台宗用“六字口诀”来清理身体内部这个法门最原始是跟着佛法传到中国来的,不是天台宗的祖师们所创造的。后来中国的道家也学着用。
六个字和相对应的器官是:
    呵(读如“猴”)一心
    嘘(读如“河威”合音)一肝
    吹一肾
    嘻(读如“河宜”合音)一三焦(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
    咽(读如“斯”)_肺
    (括弧内为国语发音)
    这些字本身没有意义,你每一口气拉长读一个字,但是不能读出声音来,你只是要借用它们发音的嘴形,以听不见嘴中发音或呼气的声音为准。看我做(南师示范)。
    当你一口气吐出“呵”的时候,观想在心脏部位的业气、病气都吐出来了。一口气吐尽了,把嘴一闭,身体自然会吸气进来,完全不用你去指挥,也不用费力。你如果在吐完气之后还拼命吸气回来,是错误的做法。另外五个字也是一样。
    好,你每次练习安那般那,第一,把念头都抛开,放松身体。第二,用六字口诀调整身体里面的器官,或者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用呼气的方法清理。例如,你觉得胸口闷闷的,可能是心或者肺的问题,就用“呵”或者“咽”字。腰部不舒服可能是肾的问题,就用“吹’’字。余法类推。这里面还可以配合特定的动作,可以练武功练剑,有一种功夫可以把吐气练成嘴中的吹剑……我们这儿讲不完的。
    做完全部六字口诀也要用上不少时间,把内部打扫干净,气路通畅了,就自然进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别去注意呼吸。我在第一天说过,风大是五大中最重要的,所有的病都是因为气不通而起的。
    你做了清理,如果还有哪里不对,再用安那排出病气业气。你如果思想不能静,能真练好了出气,思想烦恼也会少了。我们人在大烦恼或者累极了的时候怎么做?  是不是长叹一口气?  对不对?叹出去就舒服了。男女在做完那事也会叹一口气,然后睡得像两条死猪,舒服了。人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是出去的。人出生时,第一口气也是出去的。
    讲回静坐,练完了六字口诀,自然地呼吸,只有知性在看着呼吸。记得知性不是在脑中的。呼吸变得深长,你非常清楚;如果你的念头此起彼落,你的呼吸是短促的,你也非常清楚。佛经讲得很清楚,呼吸有长中长,长中短,有短中短,短中长。为什么如此?佛没有说。那同你的身体健康有关系。如果静坐时你的呼吸忽长忽短,这可能是你当天的情绪不定,吃的东西不对,乃至天气变化都会有影响。
    当呼吸粗重时,你会感觉到在鼻尖,渐渐、渐渐地,感觉到了眉心,最后才到了头顶。当你还不够静时,你好像感到有东西进出。其实并不是空气真的进出你的头顶,都只是你心理的感觉。当你念头定住了,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那就是息。
    所以,你在练习时,只是知道呼吸的长短进出,只看这个,不要管念头。好像在看着一个小孩子在房中跑来跑去,你知道他在那儿,不用去帮他忙。这也像是看着水中的鱼游来游去,你知道鱼在那儿,你不用去碰它。看着呼吸的长短、进出,慢慢地,愈来愈深愈长,到了不呼不吸了,就是止息。
    止息以后,知道全身充满了气。如果觉得那里不通,用意识观,把那部位的病气业气送出去,甚至放个屁放出去。最麻烦的是气到了性器官,这时候不要去管它,把这个看的念头也去掉,它就没有了。你愈看它就愈是帮它,它就愈来愈强,直到你忍不住了,只得去寻求发泄。当这种问题来了,你要知道如何处理,懂吗?
    当你全身充满了气,把念头都抛开,慢慢地气也稳定了,这时就可以常在不呼不吸中。其实也不是绝对地不呼吸,只是隔了许久才呼吸一次。如果此时有气进来,把它放出去,身体就空灵了。这时身中就会生起光明,可能在头部或者在背上,或者最好的情形是在下半舟生起的。此时口水分泌会特别旺盛,不用吞咽,它自然会下去,这就是甘露,是最好的双性荷尔蒙。慢慢地连身体的感觉也没有了,进入了光明定中。
    我只能为你讲到这里了,讲多了反而会害了你。
    很多人以为吸气能充实生命,就练吸气,真是愚不可及!  真正的秘法正好相反,要舍,把它放出去。大乘道叫布施,把自己的气乃至生命给一切众生。
    练习中最难的是腰部以下,到腿,到足趾。两足是最难打通的,一旦通了,就会生起非常舒服的感觉,继而产生乐感,比性的快感还要好。乐感由腿上升到头,由脑所生的乐感是无比的欢喜,无法形容的。到了这一地步,身体就不是障碍了。一般人打坐总还觉得身上有这里或那里的不舒服,就是觉得有身,所以身体就变成了障碍。身体不障碍,下一步就要修菩提了。到这里为止是共法,外道也可以修到的。至于身体上的各种感觉,酸痛胀麻痒等等,大类的有三十四种之多,我们下次再讲。今天所讲的足够你消化一年了。
    圣吉:的确,的确。
    南师:你们有练瑜珈的,如果筋肉拉不开时,用呼气的方法可以帮你伸展开来,你气吸得愈饱,愈难伸展开来。气跑到了脑子是最难放的,比下半身的气还难放掉。能把脑中的气放掉了,头都空掉了,什么智慧都发起了。真正的问题是在上面,不是在下面。下面的问题都是假的,都是由上面来的。所以把头砍掉就什么问题都没了。这不笑话,佛陀教的白骨观的修法,就有观想把头骨切掉,倒转过来放进腹腔的空间中,如果你能观得起来,什么高血压之类的,就都没了。
    圣吉:我对“止”和“观”仍然不是分得太清楚,而且愈搞愈糊涂。我懂了什么是止息,但是不肯定是否这时要开始用观,次序是否如此?
    南师:你先要了解,我们在讲的是禅定法门,而止观是个总的,两者有关联可是逻辑上不同。止和观就是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是所有宗教所有法门在修行上都用上的,它同我们所讨论的种种生理情形是有连带关系,但是并不只是生理的。止和观是一种方便,是一种手段。禅定不过是止的其中一种,但是不能说禅定就是止。其实当你进入止息境界的时候,你早已经在观了。昨天说过,这个观是知性的作用。这个的确不容易搞清楚。
    我再讲一次,从佛法立场来看,所有禅定的工夫,包括小乘的戒、定、慧,大乘的六波罗蜜,所有宗教的祈祷,各种的瑜珈、冥想等等,都是要证人菩提的手段。手段不是目标,目标用现代的词汇来讲是形而上的,手段是形而下的。一旦进入了形而上的境界,所有形而下的都成了空话废话。《楞严经》告诉我们:  “但有名言,都无实义”手段是一种方便,你一定要搞清楚。
    这个话题到此为止,我再问你第二个问题,你还记得我们在九七年打禅七时讲过的“四禅八定”吗?
    圣吉:记得。
    南师: 修行的人经常被各种幻觉拉着走,我第一天对你说过,人生无时无刻不受知觉和感觉的影响。我们的各种情绪,像喜怒哀乐,是感觉来的,不是知觉。换言之,它们是生理的,不是心理的。
    现在你手中拿的材料,是我今年稍早在中国打七时所讲的内容,抽出其中的一部分。这是三十四种色法,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大略说一下。
    根据佛学的归纳,这个生理的、物理的是属于五阴中色法的范围。《心经》上说五蕴皆空。蕴就是盖住了的,人类自己不知道。第二个是受,是感触,譬如我们感到冷暖舒不舒服,男女饮食的快感不快感等等,都是受阴范围。受的对面是触,就是交感,生命与物理世界接触的交感作用,触与受是连着的,是感觉。我们生命活着每天大都被感觉拉着跑,自己都在糊涂中。有人做工夫发起了特异功能,神通境界,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感觉的物理变化,都靠不住的。依佛学的归纳,触受只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每天在清醒耐多数是在苦受中,乐受是很少的,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在不苦不乐受中也很少,只有在睡眠和昏迷中才有。
 
 圣吉:请问为什么五阴又叫作五蕴?
    南师:阴是说有这个作用,可是人的智慧却看不见,所以是阴暗的,也叫做五蕴,蕴是聚集的意思,也有累积的意思。阴是盖着的意思。这两种叫法都对,也只呈现其中一面的意思。所以佛经从梵文翻成中文时,也碰到过大问题的。例如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只好翻音,成为阿赖耶识,是蕴藏的意思,它的内容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个功能,翻戍一个功能都不全面。五蕴同阿赖耶识整个关联的,生命的本能就蕴藏在里面。
    五阴是分类归纳生命的存在,物理的是色阴一种。其次是受阴,是心理和物理世界交感而起的。然后是知觉的,思想,想阴。再来是行阴,这个高了,是所有物理世界所依靠的动的力量。现在人类所使用的动力像太阳、石油,并不是永恒的。今天的科学还没有找到那个永恒的动力,假使找到了,整个人类思想就通通变了。我们的生命有个东西在驱动,那就是行阴,是永远在运动的。这个观念是心物一元的,行阴的后面是整个唯心的,是心物一元的唯心的识阴。这就是五阴。
    时间关系这个题目我们只能讲到这里了。现在赶快回头讲三十四触,只能念一念。其中三十种是所触:轻、重、滑、涩、软、硬、缓、急、冷、暖、渴、闷、力、劣、饥、饱、酸、痒、胀、麻、粗、细、酸、黏、老、病、死、疲、息、动。我再加一个静,就成为三十一种。还有四种是能触:地、水、犬、风,是基本功能,都是生理的。
    这些还只是主要的类别,如果依照现代医理学心理学,还可以再细分出很多种。为什么要认识它们?  你做工夫时这些现象会不规则地随时出现,你认识了就不觉得稀奇了。你用功进步,身上毛病好了,皮肤也变嫩了,返老还童了,都是自然的变化。如果思想认识不清,自以为了不起了,可以去当教主了,那就走偏了。你认识清楚了,这些都是心理的物理的自然变化。
    每一个名词包含的内容都很多的。例如人的老病死,到疲到息,这其中分析起来有很多的。在修行做工夫上,有四个字特别重要:“知时知量”,你要记住。同时,你把这四个字用到世法上,像你讲的管理学,也都用得上,投资、打仗都要“知时知量”,非常非常重要。
    今天所讲的牵涉起来非常广了,正式讲起来恐怕要上一学期的课。发生了问题你要知道该如何去调整,这中间又要牵涉医理。例如你用功起来,到了一个阶段全身发痒,你怎么处理?  这可能要靠药物帮助,但治本还是要用工夫转过来。或者用其他方法,像传统中医的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该用哪一样?  这治疗还要配合气候,这又要懂气象懂天文。所以生命活着,你要去玩它是很麻烦的,最好死掉!
    圣吉:那我怎么办?住得离老师那么远!
    南师:没有办法了。除非你整家搬过来跟着我十年吧,假定我还
没有死。这边有的人跟着我很多年了,有人还跟了我快三十年了!
    时间来不及了,赶快讲第二个题目,三类色法:
    一、表色,表现出入生命的,有四对八种:行、住、坐、卧、屈、伸、取、舍。
    、形色,有形的,也有四对八种:长、短、方、圜、高、下、正、不正。
    三、显色,它是主要的,不属于表色形色的,有十二种:青、黄、赤、白、云、雾(云轻雾重)、烟,尘(烟凝结了变灰尘)、明、暗、光、影。
    为什么要你知道这些呢?  你打坐修行时见到这些显色,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被这些幻相所迷,自以为了不起了。这些都属于“独影意识”境界,都是物理的作用,是身体内部摩擦产生的自然现象,不是神通。
    你注意喔!  我并不是说这些都是不好的,都不应该要的。不要误解是要你碰到这些现象知道是什么作用。
    有些人专利用它们来修某一种特殊的法门。讲一个例子,我年轻时在西藏住过,同学们在玩时,有一个人定,他的身体隐藏到一团彩色的光影中.就不见了。我就伸手到他的光影中去,拍他一下,“不要玩了!’’一般世俗的人看到可不得了,以为他有神通啦。
    这种情形在高原气候地区比较容易发生,像污藏、云贵地区、不丹、北印度。我觉得那里像是神仙国境,人到了努墨曼好像身体都轻了许多,感觉飘飘然的。
    这些不一定是坏事,不是叫你要,也不是叫你不要,“知时知量”是最重要的,这一一知是最难的。你经历了这些境界,到弥死了,那个中阴身也有物理作用的。今天的科学是没法讲这个的,可是这几年西方的电影也变了,开始接受因果、前生后世以及中阴身的观念了。
    中阴身有没有物理呢?  都属于光、影、明、暗的。这在佛学叫作“法处所摄色”,属于意识变出宋灵魂的境界。例如,注意,这只是比喻,我们做梦可以闻到气味,尝到东西;有时候,你在梦中哭了,一醒过来发现枕头是湿的。你们可能没这个经验,可是在我身上发生很多次,特别是在对日抗战期间。我当时是个军官,驻守在四川,家人都留在东北老家,在日本人的占领区内,国破家亡,与家人不能通讯,不知生死。我当时是带兵的,表面很风光,可是回到自己的房间中,好多次在梦中见到父母亲都会哭,早晨醒来枕。头就是湿的。
    再假如我死了,你们围着我哭喊,我在旁边也会受到你们的情绪影响,会跟着哭。这就是阿赖耶识的中阴身,它同样会流泪,不过不是我们活着这个物理世界的眼泪。这种法处所摄色是非常细致的,这是个大科学,能结合起来研究就是懒严经》所说的“心能转物,物
能转心”的道理了。
   
第二章
    南师:你这一次来,虽然问题还没有提,但是我知道你们的问题大概在什么地方。刚才我们先谈了美国现在认知科学的情况,你大概讲了一下。正如我所想的,认知科学走到旁门左道了,没有真正向认知科学的本题发展。换句话说,他们对认知科学的研究,配合了脑科医学、心理学,慢慢和西藏密宗结合,把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演变成对前生后世有没有灵魂存在的问题了。这个路线,离认知科学主题也越来越远了。    如果真正讲认知科学的话,就是过去希腊哲学所讲的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对于能知觉、能思想的本身问题的研究。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文化讲的知性,也就是讨论能够知道一切的“能知之性”是什么,这才是正题;当然也包括了灵魂等问题。这个问题这次暂时不谈,等你下次来,我们再讨论。真要建立认知科学的方向的话,要好多科学家参与,尤其是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家,等等。等我庙港那里的建筑好了,我通知你约一些科学家来,像研究物理学的、真空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化学、医学等等,这些人一起来,我们再来讨论。这是就我们刚才在外面喝茶时谈到的问题,我给你的一个结论。
    我看了你们两位(以前一一同来的),对你们两位有一‘个感想;你们的身体、精神比以前差了,你们太忙了,不知道你们感觉到没有。
    圣吉:我自己没有太觉得。
    南师:你们太忙了,给名困住了。名气越来越大,演讲越来越多,消耗也越多。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消费刺激生产,但人不是物质,人的生命、精神消费太多,生产反而就没有了。人消耗的越多,接触面越广,知识也越渊博,越渊博消耗越厉害。你们自己也没有注意,其实,我也老了,人是一年比一年老的,我现在八十七了,快到九十了,你们也要注意这一点。
    你们上一次来(一九九七年),我给你们讲的禅修,到现在七年了,他们出家都十几年了(指在场的出家人),他们比你年轻,还不到四十,现在希望来这里专修。所谓专修,他们当然没有女人,什么都没有,单独在这里,一一天到晚做这个事。将来修到什么程度,还不知道。这是讲他们出家人的事。所谓出家,就没有夫妻关系,没有儿女关系,所有的社会关系部没有。你们在家的,不会进步太快,因为在家的有老婆、孩子、名誉、工作,社会关系一大堆,都是拖住自己的,所以很难。因为难,现在我再浓缩给你们讲一下。你们只有三天在这里,希望你们重新有一个认识。
    一个生命活着,只有两样东西,我从前给你们讲过的,一个是生理的,身体的,一个是精神的,思想的。精神思想同现在所讲的认知科学有关系的。现在把精神思想摆一边,先把生理、精神两个东西合拢来的一个人,简单地讲一讲。
真正研究生命科学的,最早提出来的是释迦牟尼。以我的观点告诉你们,整个的佛学,包括密宗、禅宗,佛学的小乘、大乘,等等,各门各派综合起来,可以下一个定论,就是专讲生命科学的。
释迦牟尼为什么出家?  就是想解决人类的生命问题。这个生命问题,其实也是全世界所有宗教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小而言之,解决人类自己生命的问题;扩大来讲,解决整个宇宙人类的生命问题。包括宇宙怎么起来的,这个世界怎么形成的等等。整个宇宙可以说也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物理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在哲学思想里头,当年柏拉图就提出二元论,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拿人来讲,就是生理与精神。
所以你们现在要有这个基础的认识,要认识为什么要去打坐,为什么修持求证这个。所以首先就要了解这两部分,一部分是生理问题,一部分是精神问题。
现在你打坐修道,呼吸即使到最细,完全止息了,仍然是在长养气中搞,还没有认得胎儿时那个生命本身的元气。
    所以要先了解风、喘、气、息,乃至不呼不吸,完全到止息,几乎恢复到胎儿时的那个情况,你才认识到真正生命需要的那个原来的元气。
    要认识了生命里那个本元之气,才开始叫做真正修禅定做工夫;才能控制这个生命,才能转变生命。
    这样就产生了印度的瑜珈,被密宗吸收了,变成密宗这些法门,变成修禅定的一一些方法。瑜珈,密宗,禅定,这些都吸收了这个元气的道理,才讲气脉问题,就是气跟脉的关系。脉是身体上生理的变化。
    这几年你们打坐,都很有进步,很有修养。但仍在长养气中后天的一呼一吸上面做工夫。虽然已经有一点效果了,还不是究竟。气必须达到止息以后,身体由病痛、障碍,才能恢复到绝对的健康。等于恢复到婴儿刚出娘胎刚。那样柔软,那样健康了,这时开始修禅定,才能进一步认识生命。
    在认识生命以后,才进入到后面还有的那个能量,那个能量姑且叫气,在佛学里叫做“种子气”,相似于现在量子物理学所讲的那个最后最后的东西,要到这一步很难了。
    今天先告诉你们这一步,要重新有一个认识,希望你多用一点功,把你的身体精神快一点变化好。   
    圣吉:昨天老师提醒我老化了,而我自己原来却没有感觉到,心中着急。我已经认识到修行是生命的中心,请老师指点我。
    南师:你有修行的发心,把修行当第一,好!  很多人都认为修行是第一,但因为生活没安排好,把修行摆到第五、第六位了。名望、事业、金钱、利害,乃至家庭、夫妻,这些都排在前面,反而把修行放到后面,普通人都如此。
    我当年,年轻正飞黄腾达之时,为修行而摆下一切,这个是很难的。所以,学道如牛毛,但真的走这条路的很少。真走这条路,要调整生活。你到中国这样跑太辛苦了,我心疼你。这些活动演讲,虽很重要,但是,时间安排得太紧,太疲劳,对身体是有妨碍的。正如古人的话,这是细细消磨渐渐衰。
    我的一生,从二十几岁起,在声望最好时,为修道都放掉了。几十年来,很多升官发财机会,一概不理。现在为了年轻人的修持,才有这个环境,这里十五楼如此,在庙港的建设也如此。不然,我个人一概不要这些,这个可作为你调整个人生活的参考。
    外面找我的人非常多,一概不理。我的书,那么一大堆,大多是同学们的听课记录。为
了这个修行,我没有时间动笔写书。若放开的话,很多人来找,就没有时间修行了。真修行只管自己,你有缘找上我,其他外国人想找我的也很多,都拒绝了。下面给你讲一个生活安排的方法。
    你著的书,在中国名气越来越大。名气大,要写的赶快静下来写,不然,今后很难坐下来写书了。以你的管理学,可配合认知科学,写薄薄的也可以,新的书出来了,你的名气和影响更大。比如说,美国的亨廷顿,他对于世界趋势的论断,是有问题的。美国不了解东方,东方包括中国与印度,他也不了解少数民族。你把这个写写,介绍介绍东方文化,也是对美国的贡献,使美国领导人头脑清楚一点,如此对世界也有贡献。中文的书,可找人合作翻译,彭嘉恒也可帮忙找这样的人,把东方文化介绍给美国。修行,可来这里个把星期,再回去,这样做可减轻劳累。这个供你参考。
    圣吉:感激老师。我这辈子钱也够用了,请问,时间用在何处
最好?
    南师:修行。
    圣吉:我的工作有三个内容:团体共事、写书、巡回演讲。我感到做这些事,也是为贡献世界。比如我到中东,与石油大老板谈世界形势,谈人类未来,谈如何改进他们自己,我认为这也是修行。但是,如此一来,用于工作的时间多,用于打坐修行的时闾少,就没有时间打好个人修行的基础。
    打坐修行方面,早上打坐四十五到六十分钟,晚上三十分钟,作白骨观,也观舍利子,也用观音法门,也用观心法门。打坐时,呼吸能很快轻下来。以前身体有痛,现在不大痛了。下座,大都是自己要下来,而不是为身体所逼,身体较轻灵了。特别是白骨观,有些心得。数次作白骨观,把头拿了下来,风可以吹过骨架,有一次把骨架吹成灰尘,这个境界持续了四分钟。以前每日四次大便,现在每日三次,体重减了三四公斤。
    南师:这个就是昨天讲的,身体四大与风的关系。修白骨观,配合安般,最后白骨化空,你的经验是对的。不过,你白骨化空只到达一次。无论是修白骨观,或是安般法门,达到止息以后,身体的变化次序是:一、没有痛苦;.    舒服;三、身体没有了;四、自身发光明空明之中,越定久越好。把修行放到第一,慢慢做到这样,到达了,再谈第二步。
    圣吉:回美国以后,我的时间安排拟作如下调整,上座能坐多久就坐多久。一天之中,尽量能达到打坐二到三个小时,旅行时间少一点。一一年当中,要到中国在老师身边住几个星期修持。工作方面,保留与外界的碰面、交流,减少演讲。
    南师:工夫方面不管安那般那,还是白骨观,达到止息后,进一步到达没有身体感受,把身体转化了。这个里头提到气脉,下,一次来再详细讲。安那般那和白骨观最后一个目的,要认识到空,身体感受没有了,知觉仍然存在的。可是知觉很清净,没有妄想了,整个是空灵境界。所谓空灵不是思想观念,是身体没有障碍了,没有苦,只有乐,后来舒服也没有,最后化成空。这个空的境界,是有光明的,在这个里头定久了,身体就会起变化。
    佛当时以这样一个科学的方法,教弟子们观察这个身体。利根者,一观察,就知道原来人的身体、生命就是这样一一个组合体。对于这个身体,不足以有任何留恋,所以马上就可以放下,当下就解脱了身见、我见。
    当时佛的许多弟子们中?有人仍然不懂,所以佛叫他们亲自到陀林,就是中国古代叫的乱葬岗,到死尸堆里去观察,去研究。不净观、白骨观是这样来的。
    在讲十二因缘这一段里,又提出来白骨观、不净观,就是叫你用不净观、白骨观配合-l‘二因缘,不是只做观想了,是通过白骨观和不净观,来追求生死的来源,了解生命的根源是与十二因缘有关的。
     “一切有支轮,无明最自在,自在力所转”,十二因缘里,无明最难懂,它独立为主的,做了你的主。比如说,明日早晨起来,第一个思想是什么!你知道吗?  不知道,这就是无明。无明一来,你就跟着转了。伊斯兰教里有一个故事,是套用佛经的故事。伊斯兰教的阿訇,佛教叫法师。一一个阿訇在山里修道,碰到国王打猎。有鹿带箭逃走了,躲到了阿訇背后,阿訇穿大袍子,把鹿藏在袍子下面。国王追到这里,问阿訇有没有看到带箭的鹿?  阿訇不理。国王发怒了说,再不讲就杀了你。阿訇开口了:你为何如此威风?  国王说:我是你的国王。阿訇说:你是我奴隶的奴隶,欲望指挥了你,而我没有欲望,欲望成了我的奴隶,所以你是我奴隶的奴隶。国王听了就笑了:没有错,没有错。
    “无明最自在,自在力所转敝’’,就是无明做了你的主,无明自在了,你不自在,你做不了他的主,我们成为一念无明的奴隶。无明的原因你找不到,无缘无故来的,它是无作之作来的。比如,你好好坐着,忽然来了一个念头,你就跟着乱跑,你找不到原因。你真懂了无明,就会真的明白十二因缘了。
     第三,修不净观、白骨观,是为了了生死,由果了因。 有问:老师,这是不是说,我们根本看不到无明,因为没有这个智慧,所以根本是白谈。如果知道无明,已经大彻大悟了。所以从不净观、白骨观好好修,由此逐步明白。
    南师:对十二因缘,刚才主要研究“生”支到“有’’支,现在研究“老死’’这部分。
    死亡有四种:“渐渐死、顿死、行尽死、刹那死。"渐渐死是整体来讲,这个身体慢慢老化,以至于死。庄子讲,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你生出第一天,已经开始死亡,第二天已经不是第一天的你了,二十岁的你不是十九岁的你了。所以庄子讲,  “不亡以待尽”,一边活着,.一边等死,这是他的生死观念。  “顿死”是突然死了,比如心脏病发了,或脑溢血,这个人立即死掉。你们相信医生关于死亡原因的论断吗?  人死了,医生检查这个身体的机能停的部位,如停在心脏,就说心脏病致死,从结果来论断病因是靠不住的,可是现在人相信。至于为什么会发生心脏病或脑溢血的前因,医生搞不清楚。
    “行尽死竹,行因在这里就是寿命,寿命是动力,行者动也,动力完了,寿命也就完了,就像电源用完了,就停电一样。  “刹那死”,刹那是很快,一弹指九十个刹那。刹那之间,我们身内的细胞,思想的念头,都在死亡。死亡这个现象,代表了生命的无常。什么是无常?  是讲一切都在变化,无常是讲原则,变化是讲现象。佛家说无常,中国《易经》叫变易,变化。
    无常有三种,  “刹那无常,分段无常,神类无常”。  “刹那无常”是随时在变。如这个盘中的西瓜,看起来没有改变,其实中间在变。  “分段无常”,比如上午、中午、下午,夜里、白天,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一段一段都不同。  “种类无常”,各种变化不同,比如泡个茶、抽支烟,飘出来的也不是水,也不是火,像雾像烟一样,不同类的变化。又比如恐龙消失了,恐龙这一类动物灭绝了,种类不同也都在变化。如果认为今天的成就是大成就,那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成就也会变去的,这就是无常的道理。
    了解了死魔、烦恼魔,所以要跳出死魔、烦恼魔,跳出无常,就不怕生死了。最大的魔就是死亡,死魔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无明。烦恼是无明来的,烦恼是果,无明是因。所以要明心见性,打破无明。无明破了以后,大智慧出现了,光明自在了。无明破了,明相现前,等于电灯开关一打开,一切黑暗没有了。得道以后,智慧的光明呈现,昼夜长明,永远清明,乃至跳出了生死,没有无明乃至老死了,成就一切妙净相,所以叫净土。
    打破了无明,到了这个真明了以后,身心立刻转变了,身体变成婴儿一样柔软光泽,身体每一个细胞都起变化了。所以密宗讲“虹光之身”,变成光明身体,犹如明镜一样。这个时候,一念清净,身体变了,你定中对整个身体内外,五脏六腑等等,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修持的成就,叫做“于界得度”,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也就是跳出这个界限,没有限制了。
    人类智慧有五种痴:  “界、入、阴、卑贱、垢污”。  “界”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都有限度,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都有个界限,逻辑观念也有界限,你跳不出这个界限。  “入”,色、声、番、味、触、法六人,是外界的影响刺激进来。  “阴”,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像黑暗一样把我们的智慧盖住了,使我们不得明净智慧,对身心的细微变化运行看不清楚。  “卑贱”,自己无能,不高贵。  “垢污”是很脏。
    这五种痴怎么来的?  因为没有智慧。所以修行,或者是观六界得度,或观三界跳出,或者观五阴、观六入,修白骨观、不净观,或者修安那般那。观足能增功德,通过各种观法得度。或者有些统统不修,观第一义,当下就是,像禅宗一一样,就明白了。这些都是对治五种痴的法门。
    这是讲十二因缘,这样搞清楚了吧?明天再看你的报告。今天因为你进步了,所以给你讲清楚一点。你们只要肯努力,就有进步。好了,你们讨论讨论。
    有问:有人烦恼受不了,就跳楼,以为一了百了。
    南师:因烦恼而跳楼,以为死了就没有了,是断见。庄子说的故事,晋国有一个女子,被皇帝看中了,哭啊!  担心进宫回不了家。结果进宫做了妃子以后,享受那么好,着实后悔当初那一哭。怕死也是一样,自杀也是这个道理。
    Zhang:老师,得定需要加行条件,我们这些忙于世事的人,好像现在条件还没有具备。
    南师:不是打坐就叫定,得定没有条件,是唯心(心物一元之心)的。而且定有很多种,不要认为打坐就是定,当然依方法修行是有帮助的。
    Zhang:在世间做大功德的人,是否也可以不打坐而进入定境?
    南师:很难,也可以说不可能;那只是功德的成果,不算是定境。
    僧问:达摩对梁武帝做功德的评价,说他没有功德。
南师:有功德!  那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并非究竟,大功德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达摩祖师是引导他向大乘路上走,那足个方法。换句话说,你身为帝王,要求就求大乘戍佛之果啊!你做的这些都对,但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并非究竟。梁武帝问,功德究竟是什么啊?达摩没有讲。梁武帝又问,那什么是圣人啊?答复是“廓然无圣”,连圣人都没有啊!梁武帝又问,那你不是圣人吗?达摩说不是的。那究竟最高境界是什么?达摩不给他讲。
 换句话说,你梁武帝,把天下治理好,天下太平,不就是大功德吗?你搞这个,又吃素,又讲经,还三次出家跑到庙子里,叫大臣们花钱赎出,借机给庙里布施,你不把国家治理好,这是搞什么呢?不把国家亡掉那才怪了。达摩讲他是人天小果,已经很客气。    
    圣吉:一九九七年跟老师听课以来,工作一直很忙,没有真的修行用功,大概九个月前开始好一点。一直希望能够达到止息,可是没有办法,呼吸只是可以做到比较细微一点。请问老师,有什么方法达到止息的境界?
    南师:所谓安那般那的修法,是利用呼吸开始修。前天第一次给你讲,从婴儿出生脐带一剪断,开始后天呼吸。后天生命的存在是这个风大呼吸支持的,这个呼吸不是究竟的啊!  在我们生命活着这个阶段,这个叫做长养息。所以,现在利用这个去修,第一要认清楚,问题还是在于念头,思想一动,呼吸就跟着来;念头绝对清净了,才达到止息。你只在呼吸上求止,又加了一个念头了,更不能达到止息了。所谓止息,关键是止心,不是呼吸的问题。
     安那般那修法归纳到最初,就是用生理上的呼吸,配合这个心来修持。你说想专修,刚才你这一点好像没有听清楚。修安那般那,能够知道呼吸的也是心,能够用这个方法把呼吸自然停止了,到达某种境界,也是唯心(心物一元之心)的作用。所以要认识心,不要光在呼吸上求止息,这个观念先要搞清楚。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告诉你,呼吸这个问题,就是气了。我们很明显感到的是鼻子气的往来,其实不只是鼻子气往来。笼统讲,全身十万八千毛孔到处都在呼吸,可是一般人没有认识到呼吸,等于鱼在水里认不到水。鱼也在呼吸,那个水吸进来喷出去,鱼在水里面认不得水。人在空气里头呼吸,认不得空气、呼吸。比如你看大家都在忙,我们讲话动作都靠这个东西,可是看不见。没有高度智慧的人,看不见呼吸,只是听人家讲,理念觉得有个呼吸作用。有高度
智慧的人,就会看清楚了呼吸。  我们普通人到什么时候才知道呼吸呢?  在枕头上,想睡还没有睡着,听到自己呼吸了.在这个时候,越听到自己吁吸,越睡不着了,失眠的人听呼吸最清楚,平常听不清楚,毛孔的呼吸就更不用讲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如何止息?有很明显的例子,看东西,很注意时,呼吸很轻微了,会停止,因为注意力集中了。还有,很害怕时,或者碰到很高兴的事时,那一刹那,呼吸会停止。为什么停止?因为你思想专一了,这是止息的道理。
    结论:一个人的精神思想专注某一点,呼吸自然和思想结合在一起,这叫专一精神。一个科学家思考某个问题时,或者一个文学家写一篇文章时,在集中思考的时候,呼吸差不多都停止了。
    懂了这个原理,那你修行时,把思想念头完全放空灵了,听其自然,而知道自己呼吸往来,这个就是修安那般那了。然后思想完全没有杂念,完全空灵了,这个呼吸慢慢充满,它自己自然停止了,这个叫做止息。
    呼吸的道理很深,刚才讲的是粗的一面。你们有工作的人,一天在外面随时紧张,那个紧张的情绪,就是思维最深的这一念。随时紧张使身体内部细胞的呼吸都会停止,会形成病。我举一个例子给你听,这个例子很有趣,很实在。一个跟我学的年轻人,有先生,她也做工夫。她不想生孩子,先生怕她出家,想办法使她怀孕了,她很不愿意。怀孕后,她还在做工夫。到生产的时候,她不高兴,就做起工夫来,把念头专一了。念头专一呼吸就停止了,结果胎儿不动了,生不下来。医生觉得很奇怪,胎儿活的,怎么不动了。她自己知道了,笑一笑,把念头放开了,胎儿就生了下来。所以你们工作那么紧张,随时会使人生病、衰老,会破坏生命。,一般人随时紧张,也常常呼吸停止,这是走到破坏生命达一面去了。
    要想修道,就把念头空灵了,在呼吸。而且不加助力,不紧张,了,这个叫修道,叫做工夫了。很自然地听呼吸,随时知道自己然后呼吸慢慢停止,与念头配合如果是这样做工夫修道,当然要专一来修。所谓专一,就是一切万缘放下,像出家人一样,专门在修。不过在家人很难做到;但是也必须有一个阶段专修,再来入世做事。如果像你们普通在社会上做事,又想搞这个,必须经常要找短时间,一天、两天、三天,或者七天,随时在实验,慢慢短期的实验累积起来,这是初步的。’平时各种欲念也要减少,否则很难思想空灵。
    你了解了这些,想做呼吸想修定,注意哦!  不要把观念困在呼吸上;如要注意呼吸,就注意出气(安那),而不要注意入气(般那)。一般练气功的人,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吸气当作一个东西抓进来,想保留住。其实刚好相反,想修道,或者想对身心有帮助也好,那是要注意出气的,越放掉,越休息;这是最好的修行。所以呼吸法是达到休息定,完全放下配合的方法。例如人最痛苦烦恼时,或者很累时,唉….这就很舒服,因为把呼吸放
掉了。你看劳动的牛马,最疲惫时,唉嗳,一声呼气,还是放掉,最舒服。所以呼吸法门要注意出气,放掉那一念,把心念同出气一起统统放掉,才最好,要体会这方面.不要以为把呼吸闭住了,停止了才对,那是完全错误的,会生病的,会变成精神的病,或者身体的病,那不行的,这些深入探讨起来就很多了。
    你问一一个问题,我给了你这么多答复(众笑)。依学过成本会计没有?  你只出了一块钱,我给你很多很多(众笑)。对了,人要笑,一笑呼吸就出来了,很开心,整个松了。你们平常都很紧张,你看印度塑的那个佛像都笑的,很轻松。一般人都很紧张,我说那是讨
债的面孔,一笑就放松了,就好了。
    中国人有一句很好的修道经验的话,“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修道想成神仙,没有另外一个法子,只要一切烦恼痛苦都丢掉放开,永远高兴,这样才会修成神仙。会不会成为神仙不管,至少可以冒充神仙,活得很快活(众笑),对啊!  这一笑就好了。
    圣吉:现在的布什政府,布什总统还可以容忍,副总统切尼就没办法容忍,总是讨债的面孔!  不知道怎么可以让他放松?
    南师:那只有一笑。这个就要仔细研究,西方文化由十七世纪以来,从法国到欧洲产生民主自由思想以后,演变到今日美国,这个是思想及文化演变的必然结果。一个事情到了最后的时候,紧到极点时,才会解脱开。你不要紧张,这个没有办法,你讨厌也没有办法,它是个必然的趋势,这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理。
    阿弥陀佛身边站着两位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大势至代表一个很大的势力,趋势,势头来的时候,好像瀑布一样,你挡不住的。怎么办?  观世音,观自在,站在旁边观察、观照,自己不跟着它跑,这也是修行的道理。等那个大势过了,新的局面会出现。
    中国文化几千年,必定会产生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是一必然的趋势。中国的现状也并不是结论哦!你们美国的,现在中国的,都是整个历史中一段一段的过程。像公共汽车开动,一站一站,都只是一站,慢慢变化吧。道家的道理,就是你看清楚未来的变化趋势,就先在下一站等,现在足拉不回来的,不能急。
    告诉你一个重大的问题,你们现在做的工作,这是现在的东西方文化特点,都在讲经济发展。我都在笑。这个里头,从十六世纪以后,东西方文化有两个重大不同。中国文化思想认为,解决贫富差距,安定社会,要用好的文化政治来解决经济问题。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直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到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生产,都是认为要用经济来解决政
治、文化问题。这两个不是矛盾哦,是两个方法。
    现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造成今天全世界的人类(不止中国’人),只向钱看。而且都在凯恩斯的思想之下,消费刺激生产。要消费刺激生产,你的管理学也有得讲了,就是说你的管理学很重要,也都在这个阶段。如果要消费刺激生产,最好是天天打仗,打仗是最大的消费。
    所以现在人类看不清,没有一个新的思想,能综合了这一切,领导这个世界。照这样发展下去,是很严重的。
    美国文化,布什、切尼他们这么搞,他们背后就是这些问题。我二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哈佛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来问我,我也讲过这个问题。所以人类现在是在迷糊之中。我常对人讲,现在全世界的人类文明思想是四个东西在转,所谓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马克思的资本论,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生产。除此之外,产生不出来一一个新的思想。
     二十年前,我到美国,开始三个月内,天天看房子,由六万块钱一栋到三百万一栋,看了多少房子。结果卡特政府时代的财政部长来看我,到我这里吃饭。我在美国一样,都是大家来我这里吃饭。我怕到别人那里吃饭,大家太客气,搞了几个钟头,喝咖啡,谈话,吃饭。这位昔日的财长问我对美国的观感,我说对不起,我才来三个月,只在看房子,没有看法。他说你不要客气,我们都知道你的,你讲嘛。
    我说,告诉你三个要点:美国是最富有的国家,最贫穷的社会,也是世界上负债最大的国家。最富有的圉家是表面的,我看的每座房子统统在分期付款,全美国真正富有的只有几十个人。你美国欠人家的钱,人家不敢要,因为你有原子弹。他听了哈哈大笑说,你看的完全对。到现在二十年了,美国还没有脱离这个范围。
    所以你不要怪布什、切尼,他们站在美国的立场,不消费怎么刺激生产呢?消费最大的就是挑起战争,莫名其妙!然后美国人都叫好。
    你们美国高中毕业的学生,连报纸都看不懂的,这个文化低落到这个程度,然后用的人才都是外国来的。这个政策很好,人家培养的人才,印度的,中国的,全世界的,到你们美国付低的价钱用上来,你们是这样一个国家。所以彼得·圣吉你还生个什么气?哈哈!
    圣吉:我要等下一站巴士。
    南师:我等这个巴士等了八十七年啊,但是我还不肯上车。原来国民党、共产党,两党都是朋友,两党都想杀我,国民党怕我是共产党,共产党怕我是国民党,我都躲开。到现在这个公共汽车也没有开稳啊,而且不像车子。美国现在干什么?  在飙车啊,拼命飙车。
    圣吉同事:一 前,我在美国闭关一月,每天打坐四次,每次二小时。其他时间读经、经行、念咒、观想,想念咒一百万遍,当时很紧张。听了老师的话,心想自己的注意力是否用得太厉害了?
    南师:注意力太厉害了,观想就起不来;放松了,观想就起来了。而监第一步观想,不要观实际的,你就先观白度母也好,大日如来也好,先观那个画图的影像,留令印象,初步这样就可以了。你观得起来呜?
    圣吉同事:观不起来。
    南师:这样不对,你太用心了。你是哪里人?
    圣吉同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南师:我现在一提,你对家乡有没有印象啊?
    圣吉同事:有。
    南师:对了,这就是观想。所以你看了佛像那个图案,这个印象你一留心就观想起来了,越放松,越容易。你想把佛像观成人一样站在你前面,你太用心了,不行的。心越放开,他越清晰。你们一听观想,就拼命在那里用心,那不对了。你心里有你女朋友吧?  你不想,也有那个影像,这就是观想。六世达赖有首情诗:  “若把此心移学道,即身戍佛又何难。"他观想佛菩萨如你们观想情人一样,那个影像随时留在心里,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他的经验。你轻松些了吧?
    圣吉同事:是的。
    你要是写一本英文的《中国人的宗教观》,我就给你讲清楚,那很有趣的。所以西方人不懂中国,美国人也不懂伊斯兰教,中东除了伊斯兰教外,还有些民间信仰,和伊斯兰教讲法完全不同。
    所以中国所承认的上帝,是有差别的。佛教讲欲界、色界、无色界,我刚才讲的是欲界里的一点事,高一层的组织又是另一个上帝了。印度瑜珈信的上帝是大梵天,是一神教的。但在佛学里,大梵天还是色界里的下层,最高层的色界上帝叫大自在天。
    中国的宗教思想同印度的一样,上帝做的不好,一样会堕落下来,不是永恒做上帝。另外一个有道德的、好的就上去当上帝了,是绝对民主的,这是东方宗教的道德观。现在介绍东西方文化的学者,没有研究这个的,很笨。实际这种思想,真正讲到了民主。民主与帝王独裁之间,背后有个原则的,什么原则?  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当上帝都逃不了这个原则。
    照现在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讲的上帝,那是绝对独裁的,好像他是制造因果给人家受的,他不受因果影响。这很有趣吧?
    中国产生了一部《西游记》,里面有个孙悟空。孙悟空取经以前,已经把阎王邪里猴子的生死簿勾掉了,阎王管不住他了。  《西游记》有英文翻译的,你看过没有?
    圣吉:没看过。
    南师:孙悟空代表什么?  代表意识思想。他上帝也不怕,阎王也不怕。他是东胜神洲一个海岛上石头里跳出来的,乱蹦乱跳。后来他去修道,他的师父是须菩提,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须菩提很讨厌这个徒弟,因为他不守规矩,不过他很聪明。不守规
矩的,一一定聪明。所以我说,老实就是笨,聪明就是滑头;又聪明又老实的人,找不到的。
    孙悟空很聪明,很调皮,很快学会了神通变化,但是没有得道。结果他玩弄神通,师父把他赶出去了,告诉他在外面不准说是他的徒弟,如果说是他的徒弟,就把孙悟空的神通收了。须菩提同我一样,不准任何人在外面说是我的学生。
    孙悟空出来第一个就去找阎王,问阎王生死簿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阎王说有,结果他拿来都勾掉了,把那个电脑用病毒搞坏了,了了生死了,阎王也拿他没有办法。
    后来他跳到海底找龙王借兵器,龙王打开武器库,他都看不上,龙王只好陪他到海底最深的地方去看。他看到那个定海神针,又软又硬,可大可小。那个海底在哪里?  在人的身体里。这个世界,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也等于人的身体,七分是水,三分是骨肉。
    结果孙悟空把定海神针拿来,放在耳朵里,就是这根金箍棒,可以上闹天富,下闹地狱。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就是男人那个东西,可以大闹天富;中医里有“耳通气海’’的道理。
    孙悟空就是思想意识,配合这条棒,打乱人间。要把孙悟空(意识)收服了?修道变成佛,就很难了。所以他的法名叫悟空,明白恩想念头生灭无常,本来抓不住的,像水中捞月,所以他不再执著了。猪八戒代表欲望,贪吃贪色,能转过来就是修道的能量了,所以叫“悟能’’。沙和尚挑行李,代表带着业障重担跟着走;他叫“悟净”,修行就是净化业障。白龙马代表气,驮着唐僧一路取经,唐僧代表本性,所以是师父,取经代表修行修道。
    这部小说写的,就是东方文化印度和中国的宗教思想的系统,天人合一的东西。孙悟空保护了唐僧取经,路上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然后成功了。每种磨难,代表了社会人生的一种现象。孙悟空对几个妖怪没有办法,有个妖怪住在无底洞,代表了人的食道、消化道、排泄系统,也代表了我们的欲望,永远填不满。
    西方人翻译了《西游记》,只认为是中国的神话故事,不晓得蕴含了印度、中国天人合一的宗教理念,里面还藏有深刻的道理。
。  圣吉:西方宗教有原罪的说法。
    南师:不该叫做原罪,给他们讲坏了,不是罪过,是生命的一一股力量,在佛学这个叫做业力。譬如男女饮食,要吃东西,或者性冲动,这个原动力没有罪,不是好,也不是坏,是本能的活动。因为饮食、性冲动的关系,构成行为以后,妨碍了自己,妨碍了别人,就变成罪恶了。
    圣吉:二十年前,有一些美国人在非洲中部乌干达等地工作,帮助当地发展。他们发现当地的黑人笑得非常灿烂,比南非人和欧美人都有很大不同。他们后来得出结论说,就是因为这些人没有见过约翰·凯伦,才笑得那么灿烂。约翰·凯伦是宣传原罪的人,当我们知道我们是因为原罪生出来的,就笑不出来了。
    南师:对啊,耐啊。
    李女上:我们就想帮助企业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把个人和企业组织变得有生命力,有活力。很想听听您的意见,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
    南师:我的意见是没有用的,不要听我的。那是帮助不了的。我这是讲直话啊!  我的意见跟你的相反。
    现在中国的某些企业家是病态的企业家,我们简单的讲,  “文化大革命”以后,由一穷二白,突然升放了,什么经验都没有,也不知道经济;大家做倒爷,投机取巧,一下变成企业家。二十多年来,没有真正的企业家,这是一个时代造成的,心里都没有准备,知识经验也没有。你说每个企业家发了很大的财,我看都没有真正发财,都在玩空的。所以这个原因造成精神的痛苦,心里是空虚的。换句话说,基本的教育没有做好;关于企业经济发展的教育知识,更没有,都是突然来的。这不是管理的问题,不是从管理方面就能够改正好的。必须从基本教育开始。可是你们的工作尽管做,都有用的。简单明了就是这样韵意见。
    李女士:今天上午彼得·圣吉在浙江大学演讲时,他说现在社会
上的人,很多都是经济动物、经济人,下面还有学生反对。
    南师:因为他讲的,学生听不懂,我跟你也是讲,因为你懂,一般年轻人搞不清的。不过我同年纪大的人也会讲的,因为大家会了解。
    所以我讲现在没有企业家,都在乱搞,而且,你们现在是随便叫“企业”,中文什么叫“企业’’,大家已经不懂了。企业这个定义,以中文来讲,做一件事业,做一个工作,前途有无限的希望,对社会是有贡献的,而且是永久的,不是做了几十年就没有了,是一代一代相传,那个才叫企业。现在没有这个企业的观念,只要开个公司,做
个生意,怎么去赚钱,就叫做企业,根奉就是错误。所以没有真正的企业家。
    在抗战以前,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中国还有些企业家,他做一件事情,做个生意,希望是永恒的下去,那个是企业。现在企业是短命,只求发财,不是办企业的精神。现在企业就是“短、平、快”,很快地赚钱回来,加倍,这个就不是企业了。
    现在,我认为整个的中国,我不敢说是全世界,像东南亚、韩国,乃至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朝鲜,没有真正的企业家,都是要短平快,快赚钱,怎么翻本;这个不是企业家,这是投机取巧。
    中国以前做企业的,是三批资本。譬如办个工厂是十亿,我准备三十亿,这个工厂办起来以后,准备永远做下去。也许做个五十年,一百年两百年,不一定,这是十亿资本了。还有十亿放在里头,工厂的货品出去了,不是马上收回的,要贴周转金,所以也要十亿,还有十亿是准备金,万一中间有起落,有失败有什么,还有个备用,这个才是做企业。
    现在人做企业的,有个一万块钱,他说有一百万,然后,向朋友借钱,最盾是骗银行的钱,借来不还,滚下去,滚得越大越好。现在报纸上说企业,那个人有多少多少资产,我都不信,那是随便画数字的。最后倒了银行,倒了社会,害了别人,这不是企业家。所以,中国现在有个“企业家协会”,我听了就哈哈大笑,根本没有企业家,哪里有什么企业家协会!
    譬如这里有两位都是我的好朋友,都是做企业,都是有钱的人。但是,像我做庙港的事,一毛钱都不会靠朋友,也不靠银行,也不靠社会,自己有多少就做下去,准备后面还要补充下去,不欠一个钱,也不借一个钱。假使折本,是我自己的事;假使赚钱,那是后面的事,不算数。企业是这么一个东西,所以企业的定义就是这样。
    现代的人企业都谈管理,最重要的是老板本身思想、人品、行为,先要管理起来。一个老板就是领袖,领袖要有领袖的修养,还有他的企业观念等,包括很多很多,现在没有一个称得上是领袖的。这几个都是老板,跟我是好朋友,但是还够不上称为一个老板的。
    而且,现在的老板多半是没有自我管理,所以我也看不起,也
看不起现在的硕士博士,我说你们读博士干什么?  读出来给那个“不是”的用,那个什么都不是的人,老子有钱,可以请一千个博士。
    李女士:今天的许多老板都没有什么可敬畏的,我看这几位老板都很敬畏您,喜欢被您管着。
    南师:今天社会没有什么敬畏的,他们也没有被我管,我们是朋友,因为我没有做企业嘛!  假使我做企业,我管他们,就不会对他们这样了。
    假使我做企业,也许生活过得也是这样,我绝对跟他们是一家人一样。但是,事情来了就不是这个态度,我会非带认真,你一点做不到都不行。譬如他们年轻同学跟在我旁边,刚才泡茶的这一位,还有马处长都是官哦,他辞官不做来帮我的,他们一点做不好,我当场就是“这不行,不能这样”,那很严格的啊。因为我讲他,责备他是对事,绝不对人。这件事过了,他们跟我还一样,嘻嘻哈哈说笑话。
    一个真的企业家,如果懂了这个,就是一个可以做统帅的人,做真正政治上的领导人,这也就是企业家的修养了。
    李女士:我知道这是您的魅力之一。
    南师:我没有没有,如果我还有魅力,那就出去迷人了。譬如某董他两夫妻,可以说是比较像样的小企业家。我在美国的时候,他夫妻两个也在美国,她是硕士,他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在世界银行做事情,很红。他们两个人跟着我,我在美国也是这样,一个圆桌,也是一一天到晚乱七八糟,中国人外国人都有。然后我们两个谈,我说差不多了,不要做了,你们带孩子回大陆发展。可是他们两个人到大陆发展很有问题哎!  第一,他是台湾人;第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整体工程经济的博士;第三,她的爸爸是反共大员,是“中将”,正面反共的,真的专门对付共产党;现在已和共产党变成好朋友了。他们两个有这三个身份,结果听我的话,他们就回来了。
    然后她回来中国,天天埋怨,天天骂。我说那你就离开中国嘛。“我不离开。"为什么?  “那是我的国家哎!”现在他们有几个工厂,六七千员工。我说你现在糟糕了,一个负工有四口之家,现在几万人靠你吃饭,你绝不能怕啊,一定要做下去。这已经不是做生意了,是给社会工作,这是一种企业的精神。
    他也同圣吉一样,讲管理学的,你们还不知道,他公司里翻译几十本管理学的书,我说你们翻译了那么多管理学的书,外面大家一套一套买去看,你看过没有,他说一本都没有看他的公司有一部分人,专门讲管理的。
    譬如西方过去的历史,拿希腊来讲,一直到欧洲,到美国,过去的教育有个基本,是宗教信念。也就是一个信仰,如何做一个好人,事情不敢乱做,怕做坏了,上帝就处罚。现在这个观念没有了,拿什么东西取代一个宗教信仰?  拿什么东西替代一个上帝的观念?  中国也有同样的问题。
    据我所知道,二十世纪初期以前,全世界每一个国家语言教育,都要出声朗读,都要背诵。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全世界的教育都受了美国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变成现在这样讲实用主义。目前一般办教育的,也慢慢反省到要重新恢复背诵了。
    现在这样的教育流行开来,所以没有真学问,只有学知识,学谋生的技术和知识,把人道人心的本位忘记了,忘记了怎么做一个人。
    我交往的有些美国老朋友,到现在差不多都过世了,还有几个老军人,七八十岁的,他们对美国现在的教育也很担心,他们认为完了!  对美国的教育来讲,就是宗教的问题了,十九、二十世纪以前,是天主教和清教徒的时期,那个教育非常严格,社会有个规范,现在宗教的教育慢慢退化了,非常自由,所以越来越不同了。
    现在美国的文化,没有一一个中心,旧的推翻了,新的还没有建立;中国也是这样,欧洲法国德国也是这样。譬如我在法国的时候,有个男学生是医生,他们会讲中文。有天晚上他说老师啊,我们带您出去,不要有别入。我说做什么?  看法国女人的裸体表演吗?  他说不是不是,我们去拜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年轻这一代最反对自由与民主!
    巴黎那个天主教堂对面的街道,你们都去过,那是喝咖啡的地方。那些鸟都飞到桌子上拉屎,人还一边喝咖啡。我叫他带同学到对面那所教堂去看,他说教堂里没有人,不要去了。我说这样大的教堂没有人啊!  现在你们法国人不出家,不做神父,不做修女了吗?  他说很少了,大家很讨厌了!  西方文化原来的中心,就是天主教、基督教。现在宗教没有了,新的东西没有可以替代的。
    某女士:美国有个新保守主义的势力,提倡严格的道德行为。
    南师:这个最初是犹他州的摩门教里几个人发动的,我晓得。但是也不能影响大局,没有用,又形成一个新党派而已,搞不成功。今天老实讲,要靠科学了。
    你(圣吉),后天我们谈,现在主要是要靠新起来的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了,非常重要,所以我希望你赶快转变。你下次来,就要给你讲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了。你这个管理学大师一变变成认知科学大师、生命科学大师,那就行了。这个货色只有本号有,世界上没有,我可以吹牛给你讲,吹牛哦。可是你要知道我快要九十了,你不买就没有了。也就是中国的一句话,  “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你搞管理比较成名,如果你转过来,那就不一样了。现在哈佛大学、杜克大学,还有其他几个地方,正在研究认知科学。我看了那些资料,笑死了,那差得远了! 
    Amber:为什么僧人穿的衣服是黄色的?
    南师:僧人以前规定不一定是黄色的。释迦牟尼规定出家穿坏色衣,把破旧了的衣服拿来补了穿的,不管颜色。如果修行,仍爱漂亮爱美丽爱庄严,就是有爱美的心,就不对了。黄色是后来缅甸帝王穿的,他们认为出家人最尊贵,就改戍黄色,并不是释迦牟尼佛规定的。
    Amber:有学说认为,某人需要什么颜色,就穿什么颜色,看什么颜色。
    南师:这是中国中医的道理,几千年前就有了,颜色是配合心肝脾肺肾的需要,而且每一个人需要的颜色都不同。
    譬如衣服,假使中国纺织业做出口外销,黑色的衣服一定要加红的,白种人不加红不喜欢;中国人黑色要加绿的。这是大概如此,分开来就很细,每个人眼睛不同,喜欢哪种颜色,同他的身体健康都有关系。
    现在最新的医学,就是用颜色治病,在美国刚开始研究,还没有完成。而且颜色同声音一样,配合大声小声,某一种声音可以治某一种的病;中国讲“声、色”两个字,这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两方入学东西跟中国人不同,每个问题都很认真;中国入学东西常常文学化,马马虎虎,各有各的长处短处。
    除了声、色之外,味道也一样,作用很强很强,不但留在记忆里很强,有时候自己的记忆还会放射出来,还会制造出来颜色、声音、味道。
    你们知道《华严经》怎么出来的吗?  有一值龙树菩萨,比释迦牟尼佛迟五百年。他悟道以后认为,自己超过释迦牟尼佛,他要作教主。后来感动了一个龙王,龙树菩萨说,世界上佛经我都看过,也不过如此。龙王说,你没有看过多少佛经啦!  我带你去看。就把
他带到龙宫去了。打开图书馆,叫他骑在马上,只看佛经的题目,三个月还没有看完。结果他带出来一部《华严经》,一共十万偈,中国翻译成八十卷,这只是龙宫中《华严经》的万分之一,这个叫做走马看经题。所以学问是没有止境的。因此道家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巳。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拿有限的生命求无限的知识,这个家伙是最笨蛋,是最危险了。
    圣吉:我很想知道,老师觉得认知科学以后的方向应该怎样?    南师:认知科学真要研究的话,不止是哲学,而是一个大科学了,这是最高的一个。一切的众生,不止人,这个知性哪里来的?最初怎么动的?  不但是只讲理论,还要拿脑科学,脑医学,同一切医学,以及物理化学等等,配合起来研究,也就是以前的哲学的知识论。这个知识思想究竟是怎么来的?  现在说是脑的关系,其实不是脑啊。
    譬如她(女居士)五六年脑子里长一个瘤子,医生打开脑壳把瘤拿掉。今年美国发明一个最新检查脑的仪器,她顺便去检查一下,发现又长出一个瘤。她在电脑上查到,美国斯坦福医学院发明一个最新的仪器,叫数码刀。她夫妇俩就去了。手术是打激光针,不要开刀,就在头外一寸左右的空中打激光,打一百三十八针。
    美国医生认为,理论上这个病人不会有感觉的。但是她每一针都有感觉,晓得一下苏……到这里,一下是到那里。最后医生问她,你没有惑觉吧?  她说每针都有感觉。医生不相信,不过看她一切都正常。你们注意,医生是在头外面用激光针打的哦!  不是打在身体上。所以就是这些情况,我现在没有给你们做结论啊!
    譬如很多年前,我在美国看到一个资料,一个人的腿切断了,可是这个没有腿的地方,每每觉得仍然疼痛难过。所以那个医生,每个礼拜也在那个空的地方给他打一针,他就舒服了。这些资料很多的,所以生命并不完全像目前人类科学所知道的。
    香港有一个眼科的医生,最有名,还是中国的院士,是国家第一流的医生。这个医生也在研究这位女居士的问题。她戴隐形眼镜,有几百度,可是眼科一检查说,你是个瞎子哎!  证实近视到一千两百度,怎么戴七百度的眼镜能看东西呢?  真的喔!  这都是他最近写给我的报告,可是她有时候做事,隐形眼镜还拿掉,照样看东西,一样做事。所以这个眼科医生也奇怪,问她怎么看的?她说:我..一辈子都这样看啊,并没有觉得不对啊!  这是第三个真实的资料。
    我们都知道,眼睛的主要视觉神经在后面,前面是眼球。要真的讲起来,不是眼睛在看,是那个心在看。所以佛学的《楞严经》“七处征心,八还辩见”,首先提出来讲心,其次是讲看,多次讨论,看见的见,什么东西能够看见?  我们眼睛看见的最初功能是什么?  这就是认知科学的问题了。
    现在我们讲她这个例子,她的眼睛比我们都好。我在香港时,有一次我一件很好的衣服破了,我叫她拿到街上找人绣补,结果她拿到我的衣服就笑了,她说找不到人补了,她自己来。她从水跟妈妈学过绣花,什么都会。结果她给我补好了。你说她的眼睛,还能够做这个!  老实告诉你们,她现在打起坐来,有些你们看不见的东西她都看见,不过不跟你们讲。
    所以,将来在庙港讲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真开课的时候,不是跟一般人讲了。一一般学佛的,多数学佛打坐修道的,普通知识都不够,科学知识更没有。
    现在这个世界文化,今后一定追求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所以你这位管理大师赶快转到这一面来。现在转到这个上头来,你是二马当先,先领头了。不过昨天跟你讲过,只此一家有货,别无分号。如果这一家倒了,死了,就没了,买不到货了。
    拿这位女居士来说,这是一个现实,这个现实很奇怪,所以我这两天笑她,她这个人,全身都不是东西,真的,你摸摸她的手,她的手比豆腐还要豆腐,她内外一切都不是东西,好像不是人啊。结果还生出两个孩子,奇怪吧?  这个是生命的道理了,所以生命是非常神奇的。
    以前,她在房间里打坐,她老公在另外地方,看到老婆的房间灯开着,进去一看,灯没开,是她放光了。还有,以前她睡在床上,自己会离开床一尺高,在空中这样睡觉,还可以翻身。一般人如果到这样就不得了啦!  吹起来就是大师啊,大字上面还点一点,就是犬师啊。她不稀奇这些,她自己也知道这些不是道,不是究竟,这些都是境界,一个过程,一个现象。
    现在举很多的案例来说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但是这些案例,还不是究竟的,还只是现象。所以,研究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不是美国这样搞的。美国现在搞的垒命科学,追寻那个投胎,追问究竟有没有这回事,录了很多的录影带,要真的研究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慢慢来了,这些事讲讲好玩罢了。
有问:老师,道家讲人的根在虚空……
    南师:哪一本道书讲的?  那是我讲的!  不是道家讲的。那是我的祖传,你随便把我卖给道家了,呵呵……
  圣吉:有几位科学家都是我很好的朋友。不久以前,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公开的论坛,也请了五六个喇嘛,大家谈认知科学。可是喇嘛和科学家双方一直没办法沟通,虽然两方面都很诚意,可是对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双方有很大的分歧。
    南师:我看了觉得很浅薄,谈不上了。因为这些学佛的,讲句实在诚恳的话,他们本身的佛学,没有融通。其次,关于修持,根本最基本的还没有到达。第三点,因为他们不懂西方文化科技思想的习惯;反过来说,西方人对这一方面也都外行。所谓习惯,就是他们各讲各的,两套方式沟通当然困难,何况还要求实证。程度也不够,做不到的,这样讨论不会有结果的。
    尤其这些和尚、喇嘛,没有学过西方的哲学,逻辑也没有好好研究过,他不懂人家思维的方式。自己的思维方式嘛,只照佛经上那个习惯来的,根本没有融化,怎么沟通啊?  没有用的。像我们现在讲话,你看我讲到最后,怕你们不明白,只好说什么翘起来啊,什么的乱讲,你一笑就懂了。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有问:喇嘛们用佛经的思维方式,也是很好的啊。
    南师:他本身很好啊,跟外面沟通就不行了。不只是思维习惯问题,还有很多,语言习惯,表达习惯……教育不是那么简单的。很多照佛教教育方式出身的,其他的学问理都不理,更不晓得别人是怎么样的。
    Amber:学西方科学的,如果想要沟通的话,又要研究一点佛学,我们要学那么多,那怎么学得过来呢?
    南师:不会的,不会的。
    彭嘉恒:一般来说解释佛经,都是以经解经,都是以这本经解那本经,以那本经解这本经,不敢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别人看了很难懂的。老师是用大家最容易懂的语言解释佛经,看了就比较容易懂。
    南师:譬如有入学物埋出身的,一讲就是爱因斯坦怎么说,那个不是爱因斯坦的,他就不知道了,这个就是习惯,思维的习惯,表达的习惯,有个范围局限了。
  一所以今天的东西方,基本是唯物观点发展的,同唯心观点是分开的。现在把两个分开,认为是矛盾,搞得全世界茫然地活着。其实两个是统一的,譬如你刚才提到美国的文化,是以西方文化为主,西方文化以欧洲为主,从希腊这个系统过来的。虽然希腊原始’的文化也是心物两派,互有争论,但是还是一元的,还是一体;到后世慢慢完全分开了。今天欧洲文化乃至美国的文化,就是所谓唯物的代表,是完全唯物向外发展的路线,唯心方面已经完全抛弃了。
    西方文化为什么衍变成这样呢?因为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工商业发展,科技文明进步,西方人自己也迷糊了,就是佛学一句话“向外驰求”,像跑马一样,拼命地专向外面跑了。现在是第三次精密科技的产业革命,更严重了,人类更迷糊了,都是向外驰求,没有回转来。将来他们会回转来;所以我希望你先学会,再把他们拉回来,不是拉回来;而是站在前面等他们了。
    所以叫那些喇嘛和尚来谈这个,他们也不懂自然科学,也没有这个知识,什么工业革命,什么什么他都不清楚,没有办法谈,医学也不懂。
    圣吉:现在很多科学研究,在喇嘛打坐时,用仪器测量他们的脑电波、心电图。
    南师:可以,应该做测验。但是应该先明了受测者的程度。我都被人家做过测验,杷脑电图、心电图仪器戴在身上,我告诉他们,现在我在思想,你看心电图怎么样,现在我不思想是怎么样。如果一个人本身没有这个科学常识或者禅定的深度,叫他做测验也不会有结果。
    如果照我的理想,将来在庙港做测验能有一种仪器,假使一个人打坐,这个仪器就显出颜色来。如果这个家伙心里想一个坏事,仪器马上显示黑色、蓝色;他想的好事,白一点的光或黄光就显出来了。用光学、声学都可以测验的。
    这个测验并不是测出是否有道,或工夫,而是了解心念的作用,如何进入三摩地的定境界,怎么超出物理的局限。这个科技现在还没有,要能做到这样才好,这也是将来的文化沟通方法之一,属于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的研究了。
    其实全人类也想这样走,可惜想不出来一个方向。而这个只是讲科技方面,如果把这个心物道理搞清楚,会影响社会科学,影响政治思想。你(圣吉)是讲管理学的,其实整个的政治体制就是一个管理学。
     我说几个圣人开的都是药方:中国孔子开的药方是忠孝仁义,就是说中华民族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到现在还是如此;印度人阶级观念重,所以要慈悲平等,就是佛开的药方;西方人很狭隘,所以耶稣开的药方要博爱。看了圣人开的药方就知道东方人、西方人的毛病,而且这几个毛病,到现在就是人类的禽流感.比禽流感还严重。这几家圣人的药,大家都没有把病治好;不但没有治好,而且还乱吃下去变成癌症,要开刀。
    道家道教后来发展,有一个咒语,是佛教进来以后,仿照佛教很多的形式而成的,当时佛道两个文化对抗,后来道教有个很伟大的基本咒叫金光咒,开头有两句话讲这个就很清楚:
    “天地玄宗’’,整个天地是很微妙的。  万气根本’’,这个气,安那般那呼吸,有万种不同的气,它的现象有一万种;万种是讲大概的数字。譬如现在科学来讲,氧气,碳气,等等。  “天地玄宗,万气根本”,引用这两句话,先作一个基本的了解。
    所以万物都有气,各个不同,其实气就是生命能。譬如有相当修持的人,譬如有两个人,如果旁边的人有病,放射的病气味道不同,她们早就感觉,坐在旁边很难受。万物都放射气,所以她常常说,老师,你赶快抽烟吧!  我就知道某一个人有病,在我前面,她让我用抽烟抵住。我说,不要怕,我已经习惯了,都把它变化了。
    所以圣吉刚才你也问安那般那,到现在你还不清楚,可见你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你研究得很认真。这个问题问对了,很对,一般人粗心大意的,包括这些喇嘛,一些正式修的人,都没有摘清楚。
    佛告诉你,修安那般那首先要有个认识,生命的气,大原则分三种:“长养气,报身气,根本气”。
    第一种,长养气,这是中文的翻译,就是使人活着、成长,就像是植物的肥料,动物的饮食一样,保养你,使你身体有生命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四个字,就是安那般那;死亡的细胞从毛孔排出去了,新的细胞生长,其实就是安那般那;这属于长养气。我们的一呼一吸,就属于长养气,成长、保养,  “长养”两个字,就是这个意义。所以大家看了中文,以为就懂了,其实没懂。
    关于长养气,这个内容详细讲很多啊!  是个大科学。长养气里头又分四层:风,喘,气,息。
    先讲风,风是基本的原则,风,在中国讲,就是气流的气,在人体内变成呼吸了。人的呼吸是第一位的,所以风是第一位。
    喘,譬如我们的呼吸,一  ’呼吸叫“喘’’,喘气的喘。有一种呼吸道不好的病叫哮喘病,一般普通人,身体都不够健康,也有轻度的哮喘病,呼吸只到喉咙,到肺的这个表层为止。呼吸有声音的,尤其睡眠的时候,静下来听得很清楚;感冒鼻塞时,那个声音更粗了,这属于喘。喘是外风和身体内部的风,互相矛盾阻碍,互相争斗,为了打通气的管道而发生的。所以讲到这个,不是这样简单的,要脑科医生参加,等我们仪器到了再谈。所以一般呼吸,是由鼻腔呼吸;鼻腔这里头很多的脉,等于现在讲神经,很细很细,有几百种脉。修到能在某一个部位呼吸,那就不是用鼻腔,只靠这个部位呼吸。你拿一个骷髅来看,鼻子这里有个洞,三角形的,这个边上在呼吸。这是大概讲,还不详细给你们讲,你们还不到那个
程度。
    所以人年纪越大,气越短,到死亡的时候,这个气只到喉结这里,这个喉结骨头锁住的,最后,越老越紧缩,完全一缩就断气,“呃”一声,就死了,长养气没有了。
    圣吉:我在医院看到,我父亲临终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南师:是啊。这个喉结尤其要很注意,这个地方同女性的下部耻骨一样。女性生孩子,骨盆扩大,骶尾关节后移,耻骨间的纤维软  骨拉开(有些认知不同),所以很痛,孩子出生一个月后慢慢再复原。所以长养气,你用功到了,喉结打开,对寿命也有控制的作用了。
    所以要修气,否则年纪大了,喝一口水都呛到,会死的,因为  喉结越缩越紧。所以喉结要打开才行,当工夫到了,这里会打开,  然后呼吸在脑了,工夫是到了,最后是脑顶打开,这是讲工夫到了 的时候。一般人容易衰老,坐在那里会低着头睡觉,头脑昏昏,以
  为没有睡,其实都睡了,因为脑的氧气不够了,刚才我们那个大爷  就打哈欠了,脑袋氧气不够了。
    这是讲长养气的阶段,喘属于风大的作用。长养气是生命的功  能,同地球的大气层连带的。所以,假使超过高空,在大气层之  外,这个气就变化了,那个是真空,所以太空人要受训练的。假使 不带氧气到太空,超过大气层外面,只有得了四禅定的人,也许没  有关系,也许哦!  因为不需要长养呼吸安那般那了。
    长养气,第三步是“气”。气的阶段不喘了,譬如修定的人,  静坐坐得好,好像感觉鼻子没有呼吸,或很慢很轻微来往,这个属  于气了。所以修持方面讲的气,不是现在美国翻译的那个。当年在  美国,我说这个“气”翻不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不是普通
  空气的气了。中国古代是这个“燕”,  “无”字下面四点,无火之 谓忝,妤像没有作用,可是还有往来,’很久很慢,偶然有一下往来  的作用,似乎没有感受,没有风、没有喘,那个叫做气了。这是拿人,讲的。
    再进一步,就是“息”,你刚才问什么是息,你认不清楚是应    该的。这个息,接着刚才说,是很微细的进出往来,气都没有,身体内部的障碍统统没有,没有痛苦难受,酸痛胀麻痒等等感受一点都没有,完全宁静,好像一点呼吸都没有,而是遍满全身。然后感觉每个细胞乃至九窍,头上七窍,加上大小便的二窍,全身每个细胞,自然都是往来充满了,好像跟大气,虚空相通了,那个就是“息”的境界。这个我从来没有讲过,因为众生愚昧都不懂。
    讲到这里,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这时要药帮助吗?  这是个问题,其实从开始修持,最好懂医药。学佛的,学神仙丹道的道家,是注重药物帮助的,这一种帮助叫助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靠内在的修持。但是懂药很难,所以道家修神仙的炼丹,就是这样来的。
    这样简单答复她提出的问题,有时候需要懂药懂医,所以菩萨要学五明,要懂医道,她问的问题很对。用药的道理,是打通你身体内部的障碍。其实普通佛学告诉你,有七万到十万条脉管,是微细的气脉所走的路,一有障碍,内部就有病了,只不过,人不觉得自己有了病。用药是一种助缘,帮助减轻你的病痛,打通一点气脉。
    但是,修禅宗同有一些密宗(不是黄教达赖这一派)完全靠心力自己把它转化了,像白教噶举派走禅的路线,就是靠自力,但心力要非常坚强!  念头随时能够空掉的,气脉自然可以转变,这一步功夫是非常非常难!  所以讲,忿咒子,学密宗的这些,都是初步打通气脉的一种方便法门,只是借用的,一种变相的方法而已。
     南师:圣吉用功,问到“息”,我们由长养气,讲到息,大家还记得吗?  “息”的境界真的到达了,全身息是充满的,不是发胀,身体整个变轻灵,也就无痛无病,这时才懂得那个报身气,才懂得自己在胎儿时,那个不呼不吸、自然有乎吸作用来往的功能。当然这个时候重点在下部了,下部跟脑连起来。现在只跟你们讲到这里,将来你们工夫到了,再来问。
    到这一步时,这里先要补充一个东西,因为圣吉现在在练习修持这个,对不对?  (圣吉:是的。)这个你要注意啊!  内部的那个“报气”要开始打通的时候,会有反气的。譬如婴儿吃了奶,要在孩子背上轻轻拍一拍,把他顺下去,那个婴儿打个嗝,就下去了,不然奶还在上面,一定要下去才行。
    这等于一个什么道理呢?  像丢一块石头到水塘,那个石头一到底,咚……这个气就冒上来,有水泡冒上来。所以婴儿吃奶那个道理,就是这个奶下去了,咕……气就冒上来,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静坐,在修的过程当中,有时候会打起嗝来,就是证明你食道到胃这一节,经常是不干净、不通的。任何一个人,包括很健康的人,这一节都是不干净的。食物和外气下去以后,引动内气就反上来,这个作用要认识清楚,这是补充前面一点。
    所以,有修持的人,听到人家出气,他就知道病在哪里,有的是胃有病;有的是消化不良;有的是横膈膜出了问题,胰脏出了问题……,所以每一个打嗝都不同。外气安那般那没有调整好,人衰老了,肚子就大起来。尤其你们美国人、欧洲人,我们中国人对你们一个高雅的外号,日“老外”,你们老外一个一个中年以后,肚子越来越大,下元气、生命报气越来越没有了,肠胃肥肿了,横膈膜以下、胰脏以下的气,就是原来的业报气已经快用完,只剩后天的一点空气在用,所以肚子就大,肠胃就不对,胰脏也出毛病了。
    所以从这一方面讲,很多病都是气的问题。譬如癌症,肝癌、肠癌,一切的癌症,不是另外有个东西,而是他原来的气结起来,打结了。所以中文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形容,当听到一件事情,很刺激自己,文学上常常形容四个字:“为之气结”,呼吸停掉,气在那里打结。这个气慢慢在肝阿、心啊那里打结了,慢慢变成瘤啊,变成癌了,于是其他的细胞就死亡,气不通了。人体的自律神经系统,如果失调,两只手发抖,拿不动东西;还有些“中风’’,半边风瘫,那都是弋结在那里走不通。
    这种做工夫,都还是初步的,你要是真要专修实证,要证道,是要万事不管,初步的要两三年。道家有个数字很准确的,  “  日筑基”,停止了男女关系,包括遗精、手淫一切都没有了,要一百天打基础,跟呼吸配合。然后“十月怀胎”,就是十个月,由息到达认得那个业报之气了。之后“三年哺乳”,保养,对外界一切都脱离关系,等于胎儿生出来后,还要喂奶三年,把自己的定力功夫修养增大。然后,  “九年面壁’’,学达摩祖师那样,九年都在定中。 这样,就变成超越世间的圣人境界,就叫做神仙。我们算算账要多少年?  十三年就成神仙了。我常笑,大家六岁起读书,读了十六年不过大学毕业,然后一个月只赚三千两千;而只要十二三年就戍个神仙多好!  可是大家不干。不过,不要认为成神仙简单,一般人要走出第一步,是一万个人修,有五千对都做不到。
    百日筑基,当然男女关系改变是第一要点,其他外务,什么为名为利一切事务都没有了,这个大家就做不到。所以这些出家的喇嘛也好、和尚也好、道士也好,什么闭关!  哼!  我笑他们是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家欺,做不到的。
    某董:为什么男女关系那么重要呢?
    南师:很重要!  这才是第一步。不过你们都修成功了,都修到了婴儿出窍,都有好几个孩子了(众笑)。
    想在家来修的话,那就不是这样修了,所以那叫做“大乘行”!非常非常难!  心念、道德、行为,一切念头,随时能够空。
    修密宗,由安那般那修到色相变了,整个身体七彩的光明,化成虹光之身,然后把身体化空,这个密宗叫做即身成就。不是这些喇嘛和尚,只要剃个光头,就都成就了。等一下晚上记得闻我,怎样化成虹光之身的原理。
    前面我先讲了长养气的部分,刚才业报气还没有讲完,岔过来做了些补充,现在回转来讲业报气,报身气,在胎儿时没有普通呼吸,那个气比息还严重,那个报身气。这个里头有个大关键,很有意思的。婴儿一出娘胎,医生接生的动作要快,用剪刀把脐带赶快剪断,拿线一扎;他的手马上进婴儿嘴里,很努力地把所有脏东西挖出来。如果有一点留下,等他开口一哭口内下去了,中医叫胎毒。据我的研究,现在西医认为癌症一类是遗传来的,另一类是完全因为胎毒没有挖干净,很容易变癌症肿瘤。
    最近有个病例,有人告诉我,她甥媳生了双胞胎,两个生的时间差很长,一个先出来,后面又出来一个,前面那个来不及挖胎毒,  “哇”一开口咽下去了。那个婴儿很苦,很难过。花了很多的钱在医院里抽,抽了好长时问才抽出来,好像病人临死以前抽痰一样,把那个胎毒抽掉。我说抽不干净的,结果他们还是继续抽。这是岔进来一个例子。
    你们在医院里生的,或者是在自己家庭生的,可能都没有挖干净。这个例子很多很多。很多不负责的医生,都足马马虎虎挖一挖就算了,太可怕了。其实我们这个生命很不干净,很痛苦,现任我们好像挖干净了,但是天天又吃进去,毒都向里头塞。真正修到禅定,最后,气满不思食,不吃东西了,里面真正是净化了。
    圣占:那怎么才能挖干净这个胎毒呢?
    南师:就是用手在嘴里挖,快速进去,挖干净了,整个的拿出来,要快,不能等孩子咽下去,学过妇产科的知道啊。
     婴儿开始后天安那般那时,报身气还存在有作用,要到什么时候报身气才停了呢?  差不多七个月到一年,所以婴儿周岁很重要。你看,婴儿躺在那里,鼻子这里有微微的呼吸,他肚脐眼这里也在动。真做工夫,修禅定,修到鼻子呼吸停止,肚脐这里的内部
呼吸起来,这个道家叫“胎息”。
     现在转过来讲,研究生命科学同认知科学,尤其你做修证工夫,必须要知道心物本来就是一元的。这个生命的构成,以东方文化讲,现在偏重于佛学这一而讲,实际上是个自然科学。所以我经常说,整个的佛学包括禅宗、密宗,是生命科学的一种,必须要认识清楚才好研究。
    例如一个胎儿,以人的生命来讲,从唯心方面来说,一念无明就入胎。所谓一念无明,是中文的讲法,无明是假定的一个符号,一个名词。无明就是莫名其妙,自己搞不清楚,糊里糊涂那个状态。一念无明,接着一股力量就转动了,这股转动的力量属于行阴,就是刚才讲安那般那时,那个生命的动力,就入胎变成另一个生命了。
    对于生命的认识,这个过程太麻烦,太微细了;譬如,我们一个思想,一个念头,一个襄觉,一个反应,都是“识”的作用,其中这个“知性”的作用很大。
    要怎么了解这个知性呢?  在课堂讲理论很麻烦,我们拿现实来讲就很平实。现在我们一圈人,围着这个桌子坐,蜡烛在中间,大家都“知道”嘛,都知道这个圆桌、这个环境、这个蜡烛。在知道这一切的最初一刹那,还没有去分辨它是圆桌、蜡烛、人等等之前,就是这一刹那,什么还都没有想哦!  这一下一切都知道,这就是知性。这一刹那,没有加卜一个思想,没有党得这是谁在讲话,都没有加上分别、分辨;就是这一刹那,那个是“知性’’。
    这个清楚了吧!但是,这一刹那之间,意识的分辨作用立即生起了,刹那太快了,是个代号。六十个刹那是一弹指间,一刹那意识就有九百六十个变化,转动很快,是旋转型的跳动。可是自己不知道。每个变化连锁起来,就成为我们对一切的认知、辨别。释迦牟尼在几千年前讲,大概的讲,我们昼夜二十四个钟头,意识一共有十三亿的转动;每个意念都感应一个身(一个形象)。所以像某人一样,很累了,打个呵欠,不晓得这个意识已经转了多少万下。
    所以有些喇嘛、和尚啊,这些修行闭关的,做气功的,各种各样,自己认为,啊呀!  我得定了,很清净啊,坐了几个钟头。实际上都在那里开运动会,不晓得跑了多少转了!  如果以智慧认清楚这个,叫做般若,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的成就。
    刚才讲气有三种,佛学把意念大致也分成三种:心、意、识。心是那个知性的本能;意是知性起的意念的作用;然后起了这个认识的作用,认知的、分辨的,叫做第六意识或分别意识。
    胎儿在娘胎里有没有思想?  有没有意识?  胎儿有心(第八识)、有意(第七识)的作用,但没有第六意识。胎儿到第三四个月以后,第六分别意识起来了。所以胎儿在第五个月的阶段,对外界的讲话、动作,外界的环境,他一概都知道,都清楚了;不过没有很好的记忆,一下就过了。现在生理医学已经知道,胎儿在母胎里有分别意识。
    佛经上说,如果这个胎儿在娘胎里,由开始到第三四个月还有很好的分别意识,还记住前生怎么来人胎,盛者完全记住在胎里头如何如何,这个就是大修行人,不得了,这个才叫活佛转生。可是看现在有些活佛,都是糊里糊涂的,哪有活佛?  真正的活佛是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尤其最严重的是出胎不迷,这三个阶段都不迷。所谓不迷,就是生出来对过去的一切,读的书,一切知识都记得,完全清楚,不过假装糊涂。
   所以,每一个胎儿生下来,变成婴儿,婴儿长成孩子,孩子长成大人,他的习惯、思想、动作、个性,一切都是过去生生世世所带的种性,丢不掉的,是自己业力带来的,自己则完全糊涂不知道;所以每个人才会思想、习惯不同。要研究胎儿的个性、教育、‘习气,问题牵涉很广。    
    某秘书:这三十种所触,是地火水风四种能触所发起变化的感觉状态。地火水风四大,是这三十种感受发圭的来源。
    这三十种感受是:轻、重、滑、涩、软、硬、缓、急、冷、暖、渴、闷、力、劣、饥、饱、痛、痒、胀、麻、粗、细、酸、黏、老、病、死、疲、息、动静。
    南师:轻——有时候打起坐来觉得很轻灵。
    重——有时候好像觉得饮食不对啦,或者气候影响,身体重得不得了,拖不动了,有病了,等等。
    滑——皮肤润滑。
    涩——有轻微的障碍,里面呼吸走不动,也是涩;里边呼吸很灵通,也是滑。
    软——有时候身体变软。
    硬——有时候坐在那里很强硬,不动了,坐在那里下不了座。
    缓——动作很缓慢。我告诉大家我的经验,那时我还是三十几岁,忽然发现,拿一张纸,怎么用力都拿不住,拿起笔来都不会写字,我说,完了,学了半辈子,人变成这样了! 如果是你们就吓死了。
    急——变得很急性子,像很多人那样。
    冷,暖,渴。
    闷——人发闷,思想都动不了了。
    力——力气非常大,我年轻时,有时候感到力大无穷,一拳打出去,可以把泰山打翻。
    劣——没有力量了,与缓有区别,很微妙的。
    饥——有时候用功,随时觉得肚子饿。
    饱——好像吃饱了一样,不想吃了。
    痛——身体疼痛。
    痒——浑身发痒,有时四肢百骸都在痒。
    胀——发胀,气都充满了。
    麻——比如腿麻,或者哪里麻。
    粗一  一下子觉得身体都膨起来,那叫发粗了。
    细一  一下瘦了,快要死了一样,你们会吓死了。
    酸,黏,老,病,死。
    疲——疲劳。
    息——休息了就是息嘛。
    动静。
    这些是说明生理感受,触受,感觉这部分。如果做大的科学研究,做物理试验,需要很多仪器,要用仪器来表达,跟心念两个配合,研究用功的过程,显现出的这些现象。你是正式修行用功,不是像他们那样搞起来玩的,像卖膏药一样,盘个几分钟腿,表演一下气功,也叫做修禅定打坐,其实毫不相干,当然也有一点点作用。
    如果正式修行,这些现象都会出现的,理念上先认识清楚。这种现象出现的时候,维持多久,每个人不一定。这个境界有口寸候力量很大,你不认识清楚,有时候会被这个境界拉走,也就半途而废了,就是所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十层楼梯爬了九层半,一下整个垮了;因为认识不清楚,被现象拉走了。这还没有详细讲,下次再讨论。
   整理说明
    圣吉博士在二OO六年的春季,曾前往上海,与南师怀瑾先晤面,并趁机参观位于苏州庙港的“太湖大学堂’’。当时该处巳接近完工了。
     圣吉博士一行三十人众,即于十月底到达了太湖大学堂。团员来自十二个国家之多,包括了联合国的专家顾问,企业界的领袖,学术界的菁英等;有医生、学者、行政人员、社会人士……彼等工作领域多为环保、能源、疾病防治、国际合作等,均属对人类社会关怀性质。
    这就是此次南师讲演的记录。
    关于“太湖大学堂”,那是南师多年前的理想与筹划,六年前始得破土兴建。该处占地二百余亩,就在上海西南一百一十公里,及苏州之南七十公里地方的太湖之滨。
    那里一望无际的如茵草地,桃李芬芳,有孔雀漫步,有鸭群逍遥,还有太湖的月光……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目前大学堂完工使用的有行政主楼、客房楼及讲堂楼三栋。 行政楼有办公室、图书库、客厅等。客房楼一层为餐厅,可容纳百余人,  三层为五星级客房。  特别一·提的是讲堂楼,一层是讲堂,第二层为可容纳二百多人的禅堂。这个禅堂,在空气、光线、音卢、温度等各方面的精心设计,可称独步世阀,有识者评为前无古人之创举,应属中国禅文化一大进步。
   综合起来研究这些问题,不是三天五天或几个小时能够解决的。我没有学问,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见解,只是年纪活得大一点而已。但是以老年人的经验,读了一辈子书,看到宇宙人类只有一个字:“变”。
    国有一本老书《易经》,是有关一切治世的书,上面画有八卦。世界上人都把它当成神秘学来看待,其实一点都不神秘,而很普通,是人类思想的来源。我认为《易经》这本书,是上个人类文明时期的文化,用八卦图案作代表。  《易经》包含的意义只有五个字,发挥起来的作用,每个字表达的含义都是好几部大书,这五个字中文就是:理、象、数、通、变。
    “理”是包括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则、原理。
    “象”就是宇宙各种万有的现象,包括一切人类生活的发展。宗教、哲学、科学与万有的现象都各有关联,互通的,也就是中文讲的“息息相关”,生命活着随时有关联。
    “数’’是数字,眈如一个“零”,再到“一’’,一加一,一直到九,到了十就是一和零,零像是没有,但也包含了所有。
    “通”是能够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
    “变”是变化。宇宙万有随时随地每一一分每一秒都在变。等于我们人,思想情绪感觉,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没有不变的道理。至于宇宙万有变的法则,明天会变成什么,是有一定规律的。
    这个规律的法则可以找得到,不过大原则是:物理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总而言之,没有不变的事情。刚才提到认知科学的基本也就在这里。
    重点是,我们要能够首先认识怎么变。如果知道了变,跟着变,那就差一点了,没有智慧了;如果宇宙万有人类所有的变化已经过去了,自己在那里埋怨,忧伤,再想办法补救,那就是普通人,也没有智慧了。
    所以认知科学和《易经》的关联,就是首先认识变、能领导变,这才是智慧之学。现在我们这样讲,似乎太严肃了。先讲两个笑话给你们听,大概就知道了。
    譬如我们等公共汽车,每人都想第一个上车坐前面的位子,有的人赶不上车,拼命骂汽车为什么不等我,气得不得了,第一流有智慧的人,算好时间车子一到,就先上去了;第二等人是和大家一起挤上车去;第三等人排在最后,上不了车,车子一开,后面臭气放出来,只好在那里骂。
    如果我们知道了世界怎么变,诸位自己要准备好如何应变。
    第二个故事是英国人的故事:有两个好朋友,站在那里等公共汽车,很讲礼貌,都想让对方先上去。车子来了,两个人推来推去,你先你先,结果车开了,不管他们了。
    第二次车来了,他们还是你先我先,车子不等又开走了。
    第三部车来了,他俩都想把对方推上去。司机看着很讨厌,结果车开了,把两个人都压死了。
    死后两个灵魂去投胎,因为感情太好变成了双胞胎。到生产的时候,两个人在里面还是你先我先。医师拿听筒一听,糟糕了,他们又在里面谦让,你先出,你先出(众笑)。
    这个故事就说明,人类的智慧是要知道如何先行应变。不管宗教、哲学、科学,有两个重点要注意: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
    不过提到这两个问题,又牵涉到科学了。究竟空间是时间造的,还是时间是空间造的,这个问题到现在还在争论,还不能确定。
    事实上时间、空间左右了一切,我现在告诉大家,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易经》,把时空并用,它是一体的两面。
     所以说,这个是数理观念,可是数字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则呢?  当然有一个固定的法则;前面我们简单概括的给大家介绍,这也是属于科学的范围。
    以“六”为一个标准,不论六点、六分乃至六百年、六千年,时间的变化六年一变。用这个法则看,国家地区、家庭以及自己的心理状况,都逃不过这个法则。
     现在的人类,我常说的,可怕的不是艾滋病,而是精神病,也叫做心理病。十九世纪对人类的威胁是肺病,二十世纪对人类的威胁是癌症。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二十世纪已经过去了,全球六十亿人口,死在癌症上到底有多少人?  数字是不能全部形容的,事实上也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医学宣传得太厉害,人类才感觉害怕。
    二十一世纪的最大威胁是精神病,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非常快,也非常可怕。这个发展下去不到十年,把人类都导引到幻想,精神病的世界;可是你阻止不了,什么教育、什么医疗都阻止不了。这是一个大问题,比战争还可怕,比什么氢弹原子弹还可怕,诸位要做“环保”的,在这个地方要注意了。
    但是人们对科技也是无法阻止的,科技发展必然会向前走,认识生命科学的教育还没有普及下去。照古老的希腊文化讲,借用柏拉图讲的,一个精神世界一个物理世界,这个二元世界的统一,要靠精神世界领导,才能自己统一。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回转来讲“知性’’的问题。
    人为什么有思想?  人为什么有感情?  这个感情、思想是一个来源吗?  是二元论还是多元论?  这个思想感情充竟是不是脑的作用?  扩大一点讲,是唯心作用还是非唯心作用?  这就是现在讲的新名词“认知科学”。
    在上个世纪的欧洲,这个不叫做认知科学,而是叫理性的认知,从康德的哲学就开始了。这些问题都不能推论下去,推论综合起来,会有更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再倒转来讨论。
    首先简单地告诉大家:我们现在一般讲的“生命”是个错误观念,为什么会是错误的观念呢?  因为一般把人从生到死这一一段时期叫生命,这是错误的观念。因为不止人,连其他的生命,也都是永恒的。所以天主教、基督教叫“永生”;中国的道家叫“长生”;佛教叫做“不生不灭”。很多的观点说明了人类的生命是永恒的。我们由婴儿到老死,这只是生命的一个分段,是生命的现象不是生命的根本。比如看一一朵花,花开、花落、结果,明年又是花开、花落、结果,它是轮回永恒的。所以我们现在这个生命,由生到死,释迦牟尼讲的名称最准确,叫“分段生死”,不是“永恒生死”,这是我们借用他的话。
    除“分段生死’’以外,还有个“变易生死”,是变化的生死。  
    今天医学为止,只晓得人的生命是基因变化来的。我们也知道,现在科学研究,细胞可以由基因变化出来生命;现在科学是很惊奇了,像克隆技术,拿一个细胞变成另外一个生命。
    人类的发明很了不起对不对?  可是中国四千年以前,修道的人就知道用打坐修道变化这个生命。道家说,变化出的另一个生命,叫做“身外有身”。
    可是你不要问我知道不知道,知道也不卖的。古人早知道生命是怎么一个东西。等于我现在告诉这些医生科学家,我说基因还不是究竟,基因之前还有东西。他们说对。
    
    先说一下为什么我自己有这样的记忆力,因为小的时候受训练,喜欢看什么书都要记得,背来,都不靠本子记。这个就是宁静的修养。大家记忆力的衰退,因为事情多了,不宁静了。这是就我本身的证明告诉大家。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
    老子这个意思是说,天地万物的生命,  “芸芸”表示大地上的草木非常多,数不清,用来比方万物。草木的生命力在根根上。为什么生长那么快那么多?  因为根根吸收了天地间正的力量。根是什么?  是万物生命的来源。回归根才是静,能静才回归生命。这是
讲静态的重要。
    可是人的生命忘记了这个静,反而尽量用动态去消耗自己,等于世界人类拼命消耗能源,早一点消耗完,就死亡了。
    所以昨天讲到生命的来源,保持健康长寿,甚至想健康长寿,必须要学静。世界每个宗教,学问家、哲学家甚至科学发明家,都是在静态里不知不觉发明东西。所以说,不静是不行的。
    譬如刚才我讲,我的处罚要他静,受罚的人就很痛苦了。因为大家习惯了动态,自己忘记了生命的那个静态,更忘记了必须要把脑筋静下来,思想情绪完全静下来。一切的智能,如果不是在静态中,是发挥不起来的。所以刚才提到老子的四句话。
    老子告诉你道家的份养方法,有八个字: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把自己身体活动的功能宁静下来,完全恢复到婴儿状态,脑筋是清楚的,是快乐的,当然是指非病态的婴儿。
    世界上这些宗教、哲学或者是一般做学问的,求静态是很难得的。所以我晓得诸位今天要问,为什么要学打坐?  打坐是学静态最好的一个根本的方法。
    打坐,是修禅定的方法,禅定是宁静的深入,禅定的目的是开发智慧。譬如一杯水,乱搅动的时候,是看不清楚的,沉定下来就看清楚了。打坐是口头称谓,实际叫坐禅,也叫正思维修,还有行禅、住禅、卧禅。打坐不一定照释迦牟尼佛一样盘腿打坐,全世界归纳起来打坐的姿势大概有九十多种。诸位没有注意到这门学问,你现在到印度去看,有人站着,伸出一只手三十年不动,那只手完全变成树一样。印度有很多人这样一个姿势站着,很多年不动。
    静涵盖了很多无穷的力量。印度学瑜珈,中国学武功的,学到最高处,就要练静功了。这是介绍了静。打坐的姿势那么多,我们大家要修养要学静,最高的原理,不靠别的方法,就是反省观照自己,乃至不加任何判断的观照观察自己。
    我第一天给大家讲到心的问题,思想问题,有六个原则,大家记得?  我再提一一下,第一个叫“根本心”,这是假定的,心也是个代号哦。
    像吃东西一样,当我们思想来,要吃东西,旁边有个作用,这个东西不晓得好不好吃,在观照自己,这叫“随行心”。
    当我们思想一起来,要吃这个东西,第….个作用起来;第二个作用不晓得好不好吃;第三个作用跟着来,该吃不该吃,人,自己观察的分别,就是起了第三个作用“伺察心”。
    第四个作用,决定可以吃,我要吃它了,决定吃了,决定心”。
    第五个作用是“总摄心”,把这几种统归合起来。
    第六个作用,真的好吃,我还要带给我女朋友或男朋友吃,这是“希求心”了。
    现在逻辑分析告诉你,当我们念头、思想起来,同时具备六个作用,一般人自己都不知道。
     一个婴儿生下来囟门仍在跳,会跳的时候,不会说话的;等到头顶不跳了,开始讲话了,开始发出声音了。   
    (大家先静止片刻)
    这不是真的静,是假的。但是,这个假的静也是真的,不是说笑话,只是说时间很短,一点点,很短暂,但也是真的。
    刚才提到老子讲的,生命的根本是在宁静中恢复的。我可以告诉大家,静态到了极点,能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事都知道。
    但是有一个条件,是要真的在静的状态,那时所有的快乐痛苦,所有的感觉都忘了,没有了身体,人和宇宙合一了。所以世界上讲先知啊,什么预知什么神通,不是假的,都是真的,那是由静态来的。
    但是真的能够静,有先知有神通的很少,多半是假的。世界上很多有预知能力、有神通的,我给他一个绰号,是“神通二号”,中国话叫“神经”,就是精神状态。因为他没有真达到静的境界,达到真静,智慧开发了,如果学科学学哲学,求学问,统统不同了。因为生命的本来,原本就是与过去、现在未来相通的。我昨天已经把这个原理告诉大家了,你们没有注意。
    把乱的思想切断了,我们大家静默一分钟,做得到吗?  做不到。因为我们讲一分钟,思想已经乱了,然后讲静默,越要静就越会想。
    不静默还好,一静默下来,这里痛,那里酸。等一下吃饱了,上面“呃”,下面“扑”,好像静是非常不好。其实刚才讲的现象,就是生命的现象,等你静下来,它都给你清理干净,可是自己习惯,不知道。
    臀如你们都有做事的经验,有时候处理一件困难的事情,一件复杂的事,忽然自己的思想说,这样做可解决问题,那就是静态的作用。那个决定是静态来的,就是刚才讲的“确定心’’。
    所以你处理复杂困难的事,就要静下来什么都不想,你越想越把自己的脑子转了起来,所有的神经都转起来,最后不死就病。因为这个思想,这个意念很难使它静下来。
    佛学上有个方法,  《金刚经》上记录下来一个问题,心怎么静下来?  
    所以说这个心本来是静的,你就是不认识自己的静,那是非常大的错误。
    不过话说回来,静有那么大的功效,但是我们修养的人,包括宗教家都做不到,为什么?  是物理生理的作用,物理的世界是没有静的,都是动的,包括太阳、月亮。譬如我佃看一座山,这个山有没有动?  其实山在动,它在长大,有时候瘦有时候胖,它还移动,也都在呼吸。植物也是这样,都是动态,整个大地都在动。
    但是真正动态的能源后面是静态。现在的大科学家知道一点,但也不敢肯定。我们所讲的静态,讲而巳。我们人为何静不下来?经、心肝脾肺肾都有影响。是把动态的拉长放慢,是相对来是物理生理作用。
譬如肝不大健康的人,脾气很大,或者是很内向,或者非常悲观。这个情绪的影响使人静不下来。譬如肺部不好,胃部的东西多了,懒得用思想,尤其是“酒足饭饱’’时,实际上那个是心里最动乱的时候,动乱得没办法,里面都是动态。
 真的静态是宁静下来,没有思想,也不是睡眠。要绝对身体健康的,才达得到那个程度。所以你静下来觉得思想很乱,尤其年纪大的要注意,你已经进入病态的状况了。
    到了相当的年龄,然后静了,那不是真静,是脑子不会想了。
老年人到脑子不会想,想什么?  专门想过去的事。
    所以你和老年人相处很麻烦的。人到老了,跟你讲一千次都是过去的事。现在的事都不知道,知道的都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心理状况,年轻人光想未来的,很少想过去的,前途是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理想;到老了,就专想过去。
    我今天听到你们做了很好的反思,不讲话,禁语,这是对生命修养基本的一个好路子、好方法。  
    音声同诸位的健康也非常有关系,有三种音声是所有声音的根本音声,后来变成瑜珈,也就是佛教密宗的咒语。
    这三种音声就是“啭,阿,畔”o  “嗡”使脑神经震动,是宇宙物理世界最初形成的音声,“嗡”带鼻音,震动整个脑部的,假使头脑不清楚或者头痛,你就念“嗡”,它会有震动治疗效果的。
    “阿”是胸部、肺部的声音,所以人很难受的时候,  “阿哟”的叹气,痛苦感叹的时候,一定念“阿”。因为它把肺部的碳气、烦恼统统发散。所以你念“阿’’字会对身体很好。早上起来,很烦恼的时候,那就站在那里,脸上笑,念“阿”,嘴巴不要管呼吸,它自然呼吸回来,你的痛苦、烦恼、很多病都会出来。可是你这样做时,要学会一个动作,非常重要,嘴巴张开笑,因为脸上神经都会拉开,脸上神经拉开你就会开心,  “阿’’. 你声音发展下去,思想不要动,会感觉身体内外都是一片光明。
    诸位在自己的心境上可以不动。
    音声瑜珈你们可能没有经验,我告诉你们经验,当夜深入静,一个人在高山顶上或者在大沙漠里,自己这样一唱,非常宁静,眼泪不晓得怎么就会流下来,不是悲伤也不是喜欢,那个无比的宁静的舒服,身体每一部分都自然打开了,心里的痛苦、烦恼什么都没有了。拿中文的形容:空山夜雨,万籁无声。只听到空山里雨拍打树叶的声音,别的什么都没有。那是寂寞的享受,不是钱财能够买得到的。
    所以我的结论告诉大家,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不懂得寂寞的享受是没有用的。    
    昨天讲到静,一个修养的根本,诸位当然都想做到最高的修养,我们先讲一个问题,让我算算,六十多年以前了啊,在二次大战的时候,我在峨屑山闭关下来,才二十几岁。四川大学的哲学系主任叫傅荞恬,很了不起的一个哲学家,他这个人很滑稽的,经常穿个长袍,拿个烟斗,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他有一天来告诉我,要我去讲课,非去不可。我问为什么?  他说:你悟了道下山来,应该给我们四川大学先讲,因为川大哲学系在大后方是第一位。
    因为我们是好朋友,经常开玩笑。我说:好好,明天下午我一定来。听说四川大学在成都的望江楼,风景非常好。
    我年轻就吊儿郎当,讲好听点是浪漫。一到就上课了,很多老前辈都坐在那里,我讲课素来有个毛病,不喜欢有题目,看到现场随机讲。我一到就说:哎,我今天来吹牛。我素来把上课叫“吹牛”,这些人都是会吹牛的。一个年轻人讲“吹什么?  就吹人生的目的吧。"我说“哟,这个很严重哎!”
    那一天我还记得,我说“你这个题目出得好!”第二句话我说“你这个年轻人题目也不会出,这个题目不是题目”。
    首先以逻辑来讲,什么叫“目的’’?  譬如这一次,彼得·圣吉和诸位到中国,到这里来为了一个目的,到吴江庙港,这里有乱七八糟的房子,里面有个古里古怪的南老头子,来听他吹牛,这是目的。人生的目的是个哲学的大问题了,请问,有哪一个人是从妈妈肚子里光着屁股出来说,我是来干什么的!  有没有?  没有。
    世界上许多人是以人生享受为目的,人生以什么为目的,有很多的理论,这都是放狗屁,学者们乱吹的。干脆让你们笑一下,我讲的放狗屁是有典故的,很高的学问啊。
     所以这几十年当中,我经常给中国的同学们讲,十九世绝的下半期到二十世纪,知识分子每个都交了白卷,因为世界需要文化精神的中心领导,这个时期内文化都没有了,交白卷。我常常说,大家都在跟着转,是四个西方文化的理论在转:
    一个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论甚至讲人类是猴子、细菌变的;我说,达尔文的祖先是猴子变的,我的祖先可不是哦!  这是个大问题。进化论的“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观念,也影响了世人不择手段地过分竞争。这是达尔文的思想,影响了这一代的文化。
    第二个问题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影响了这个时代,特别是妇女性开放以后,非常非常严重。以我所知道的,年轻人在计算机网络已经结婚了一百次,性交了一千次都有。我们有位同学专管艾滋病的,艾滋病还是小事,将来都是性无能的病。现在美国也好中国也好,据我所知,不到三十五岁的男女,很多都性无能了,这个脑子完全堕入时代科学的幻想境界了。
    第三个,马克思的资本论。关于人类贫富的分配,科学与哲学的问题,影响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不是讲它不好哦,是讲它是个趋势。
    第四个是美国人的杰作了。现在全世界的金融、经济的观念都受凯恩斯“消费刺激生产’’理论的影响。过去的西方包括欧美与中国的文化,是以勤劳节省理念为主。自从“消费刺激生产’’理论出来以后,产生了今天工商业的过分行为;金融的各种现象,对于物质的浪费、环境的污染都是不可控制的,没有办法阻止的。当然,最好的消费刺激生产就是世界大战,战争的消费是晟厉害的!  现在全世界都是商业战争。为什么说是商业战争?  好听一点是争取市场,不好听讲是争取工商业的战场。而且在这个理论影响下,各行各业都在千方百计引诱别人消费,将生存生活的理念彻底引到奢侈消费的方向,使大众感到生活代价很高,活得很累,烦恼很重,全世界都被催眠了。
    今天的世界是这四种理论在转。
.  所有西方的固有文化推翻了,宗教、哲学等等都站不住了。东方国家的固有文化也推翻了。这个世界的演变,要如何重新再把文化建立起来?  这就是我们大家知识分子的责任,这个不是金钱能买得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活着的生命价值、意义是要向这一方面去努力。
    可是现在大家迷糊了,只为生活去努力,忘记了社会群众的生存问题,更忘记了生命的意义,所以这个问题讨论下去的话,要从中国的《大学》、  《中庸》内在的修养开始了。这个时间就要很长了,不是这几天就可以谈完的。    
    真正的事业是为人类社会生存而做的。普通我们做的包括诸位,都是为生活不是生存,是一种职业,即使做皇帝也是一种职业。我给你们讲一个你们没有听过的,中国文化里的一句俗话,所谓“三教九流”。三教”是儒、释、道三个宗教;  “九流’’是把职业分为九种:
    一流皇帝二流官——第一等职业是做皇帝,二等是做官。
    三僧四道五流医——僧是喇嘛、和尚,是三流,道士四流,医属五流。
    六工七匠八娼妓——六流是工人,七流是匠人,娼妓八流。
    九流书生十乞丐——书生是九流,叫花子十流。
    很好玩吧?  我们学哲学的人仔细一想,哟,这个分析得很了不起,这叫职业平等。所以前些年叫知识分子“臭老九”,是从这里来的,是有根据的。
    你注意,在这十种职业里,有两种人没有,很奇怪;没有商人也没有军人,这两种人还不入流。另一个哲学观点就足,中国文化思想里反对军人,同时,儒家传统的思想是轻商的。所以这些都是职业,这叫生活,不叫生存,也不是人生的意义。
    有人把它搞错了,以为是阶级观念,这不是阶级,是生活及职业的分类,与生存的目标及生活的意义完全是两回事。   
    晋朝时,中国有个和尚也造了一只鸟,在空中飞了一段时间。不过政府不准用这些,因为中国的政治思想对科技的发展,几千年来有严厉的禁止,认为是“奇技淫巧”,对于奇怪的思想,用一些特别的工具,都一概禁止。
    中国文化素来是走道家、儒家的自然主义,对于奇怪的发明、新的、好的都不准用,因为说物质文明越发达,人类的欲望越提高;入类对于物质的欲望越提高,社会越乱,导致精神生活越空虚了。这是中国两三千年政治领导思想的中心。所以在那时,中国科技发展就受了影响,被压制了。
    科技压制了以后,用天文、数学的原理,专门研究人以及人生的运气了,算这个人明天碰到什么,包括明天会跌跤等都会算出来。把科学技术用到了这一面。
    所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两三千年的历史是这样滑稽的,你说他不对吗?可是也很有道理。既然不发展科技,发展什么呢?发展生命科学。
    所以南北朝的发展研究,趋向如何打坐,怎么样变成神仙、把这个身体修到长生不老。不但长生不老,靠自己的精神,打坐,修出来另一个我,永远存在。   
     现在我们不谈梦了,因为讲思想而讲到梦。我们的思想那么多,自己看不清楚。其实大家静坐下来,是不是知道自己思想那么多啊?  譬如诸位坐在这里听的时侯,是不是知道有一个很清楚的在听讲话的,有没有?  一定有吧!  当然有个知道的,那个是知性,不是思想。
    现在我讲话,你们听到,同时你们自己也在分析这个话的道理,对不对?  起了很多作用,对不对?  可是你有一个知道自己在分析、知道自己在听话、知道自己在思想的这个东西,它没有动过,这个东西很清楚。
    所以这个东西不需要你去用力的,不需要你去找的,你自然知道自己思想。搞清楚了吗?  起码有一一两个搞清楚的吧?  假如全体搞清楚,那不得了啦。
    我们知道自己有思想有感觉的,这个是知性,它没有动过。当我们睡觉一醒过来,第一个是这个东西,那个叫“睡醒了’’,很快的,第二个东西——思想来了。是不是这样?
    对,就是那个东西,你把握住。
    自己的思想为什么那么多?  这个叫妄想,也可以叫浮想。我们知道的这个妄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就没有了,未来还没有来,讲现在,现在已经没有了。
    所以你静下来的时候,不要怕妄想多,你那个知性看到妄想,就把握这个。前念已过去,未来还没有来,就看着现在。分成三段。常常这样反省、体会,时间一长,你就会很空灵了。
    如果你把握这个空灵,假如盘腿打坐,越把握得久越好。这个把握久了以后,你的身心、脑力、体力什么都转变了。
    (问:有时候打坐会有一个灵感来,这算是妄想吗?)
    这也是个妄想,但是这个妄想不同。当你很宁静时,妄想也比较细小。忽然一个思想来,明白了一些事,这叫做“觉”。这个“觉’’比妄想高得多了,是智慧的初步作用,在西方哲学叫做“直觉”,也叫做“直观”。
    这是好的,但是也是妄想。如果没有这个妄想,过去巳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当下很空灵,没有直觉的妄想,在里面能知道的,这个叫“智慧”、叫“般若”了。
    刚才素美希望我告诉你们一个比喻。佛学里有一句话:香象渡河,截断众流。
    它比方人的思想、情绪,像长江、黄河的水流一样连着的,非常大,断不了。象王叫“香象”,普通的象是两个牙齿,菩萨骑的象王有六个牙齿,也比一般的象大得多!  那就是大英雄了。象王渡过急流时,不转弯走,急流力量那么大,它用身体把急流切开。
所以叫“香象渡河,截断众流’’。
    中国人有两句俗语形容有勇气的人,“提得起,放得下”。思想也可以有勇气,我常常告诉人,借一个力量来,“想他妈的’’,没有了,切断了,这就是咒语。
    不过话说回来,这是借用的办法,不是究竟。
    要自己对心念有很大勇气,马上放下就放下,切断。但是不是压制的,千万不能压制,不是很紧张的硬压住,那对脑神经对身体有妨碍的。还有个方法更清楚,一个人到最伤心的时候,痛哭一场,悲哀时大号一声,痛苦就没有了。    
38#
发表于 2015年10月21日 21:31 | 只看该作者
从曾国藩看中国式领导力

作者:宫玉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

是什么让曾国藩将一群草根起家的乌合之众打造成一支精兵?他在学习太平军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只有共同的信仰,才能熔炼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力以相救”的死党军队。

因此,擅长讲文化、讲价值、讲理念的曾国藩将军队和政治的斗争提升到价值的层面,高举“卫道”、“忠义血性”的大旗,以此作为凝聚人心的思想武器。同时,作为领导者,曾国藩为军队提供一个超越内部关系的长远目标,使湘军成员持续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为了它而奋斗——而这,正是很多中国企业家需要学习的领导要素之一。

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

除了共同的信仰,优秀的管理者还需要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制度,把下属的自利行为引导到对组织有利的方向上去。就像曾国藩治理湘军一样,在确立湘军的制度后,他不用自己挥着战刀在后面逼下属冲锋陷阵,下属自然就知道往前冲。

曾国藩一改由国家供养、世代为兵的“世兵制”,在湘军采取了全新的制度设计——招募制,而且是层层招募制。而湘军的高待遇又不愁招不到兵。但只有上司招募你,你才能进入湘军,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这样一来,从大帅到士兵形成了层层的感激关系。如此,湘军就像一颗大树,“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组织内部全部打通了,人和人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除了招募制,曾国藩还规定,在作战过程中,任何一级军官一旦战死,他手下的军队便就地解散。只有保住长官,士卒才有继续升官发财的机会。保护自己的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的要求,但在湘军里面,却成了最符合士兵利益的行为。由此在湘军中,道德和利益便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反观现代商业世界,备受瞩目的华为公司跟湘军有很相似的地方。华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艰苦奋斗”,而这一核心文化的落实也要归功于制度设计。华为的制度设计是“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从招聘、待遇、晋升到淘汰,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围绕着“奋斗”这一主题展开,围绕着保证奋斗者的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有责任心和有才能的人会不断进入公司的中坚层。华为由此被打造成一个奋斗者的平台,奋斗由此也就变成了员工自觉、自发的行为,从而推动着公司的迅速发展。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湘军和华为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的无为,必须建立在“制度有为”的基础之上。而有效的制度设计,又必须建立在对人“自利”本性的把握上。

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

要讨论曾国藩为何能吸引众多贤士,还要引用李鸿章的一段奏折:“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者亦在此。” 一个做上司的,有了好处总是让给自己的下属,有了责任总是自己担起来。这样的领导,时间长了,做下属的怎么会不感动呢?曾国藩的时代,已经是所谓的“末世”,争功诿过、投机取巧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但曾国藩就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从影响周边的人开始,一步步地转移了这种习气。这就是他能够吸引一大批人为他所用并最终成就自己事业的根本原因。

在谈到一个领导者如何才能让下属心服口服地追随自己时,曾国藩曾说过八个字:“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有了功劳不要马上一个人独占,有了过错不要马上推诿给别人。在给曾国荃的信中他还说:“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对于领导者来说,成就了下属,就是成就了组织;成就了事业,最终也就是成就了自己。

领导力的核心是影响力,是怎样感动别人,真正让下属对你的行动不但表示赞同,而且形成一种心甘情愿的追随。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曾国藩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所释放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足以打动人心的影响力。这样的胸怀,这样的格局,也正是曾国藩身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用共享的利益激励人

在利益方面,曾国藩在钱、权、名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其对将士的激励作用。湘军的高军饷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加入湘军的热情,在利益方面对将士们的满足又极大地提高了湘军的战斗力。在个人发展方面,在传统的科举考试之外,曾国藩领导下的湘军更为无法走通科举之路的人们打开了另一条晋升之路。只要你有能力,能打仗,能做事,在湘军就可以迅速得到晋升,湘军由此而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那个时代的优秀人才。湘军也由此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对于很多湘军成员来说,可以共享湘军发展所带来的机会,是最大的激励因素。

在名声方面,在给鲍超的信中曾国藩也曾说:“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凡涉及到利益,一定要注意与人共分;凡涉及到名声,一定要注意与人共享。这样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作为一个领导人来说,胸怀是很重要的。曾国藩的成功大半得益于胸襟的广阔。曾国藩常说:“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胸次,就是胸怀,是胸襟,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什么想不开的,那一定是他学习、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没有学到家,没有深刻体会,摆脱不了世俗的偏见,耿耿于怀。


曾国藩特别注重胸怀宽广,强调领导者要有君子胸怀。他认为:“君子……广其识,则天下之大,弃若敝屣;尧舜之业,视若浮云。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领导者心胸宽广,装得下整个天下,也放得下整个天下。

开阔的胸怀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在湘军中,曾国藩也特别注重士兵间的相互宽容和理解。如果统将之间有一分矛盾,营官、哨官之间就会有三分矛盾,而士卒之间就会有六七分矛盾。这样的团队,必然就要解体了。所以要相互和衷共济,就应该先从统将有一副平和宽容的心开始,相互包容和理解。相互支持和信任最重要。

伟大的领导力,一定要以清晰的理念为核心,以坚定的践行为关键,一定是大中至正、可昭日月的,曾国藩就是如此。曾国藩的领导力中并非完全没有权谋的因素,但其核心不是权谋,而是理念。曾国藩身上表现出的品质和实践恰恰代表了典型的中国式领导。
39#
发表于 2015年10月21日 21:37 | 只看该作者
伟大的企业背后一定要有伟大的价值追求

宫玉振教授在北京大学BiMBA商学院东方战略与领导力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的演讲
2015年9月14日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中国已经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正在探讨中国的经济总量何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今天没有人会愚蠢到无视中国经济的力量,但是一个现实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企业只是受到重视,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

    当代中国商业力量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用冯仑先生那部著名的著作的题目来概括:野蛮生长。追求财富的冲动是今天这个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权力和金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运转的中心,世俗、浮躁、迷茫、功利、不择手段,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企业和商人的群体画像。精神的空心化成为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所有才会有了王林这样一些江湖术士的登台。

    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发达的物质文明必须有相应的伦理体系和价值信仰来支撑,马克斯·韦伯在解释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时认为,是新教伦理构成了西方兴起的精神资源。是新教演化出了一套关于财富和市场的伦理,这才形成了西方的市场经济,并有了今天西方文明的辉煌。

    的确,没有信仰指引和约束的经济,只会演变成欲望的狂欢。而欲望就像海水一样,你喝得越多,就越口渴。单纯的物质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在人们心中所留下的往往只会是更大的空虚和焦虑。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没有信仰的企业不会有凝聚力,没有价值的企业家就会成为投机者,缺乏明晰的方向。即使精于算计,苦心经营,也无法走得长远。今天的企业家,其实是商道紊乱最大的受害者。

    伟大的企业背后一定要有伟大的价值追求。清晰的价值观才会给企业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持续的动力。今天每一个中国企业家都应该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市场经济的神殿究竟在哪里?中国经济发展的精神资源究竟应该是什么?中国商人的精神和价值取向,究竟该指向何处?什么才是中国企业应该构建的商道?

    我们梳理一下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以三十年为一个周期,建国后的发展明显表现出阶段性。如果1949年到1979年是以政治为中心的时代,以不断的政治运动为特点,1979年到2009年是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我们取得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所谓的中国奇迹,那么2009年以后,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以价值重建为中心的时代,信仰和价值体系的重构必将成为未来30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对于企业家来说,未来的30年,则必将是在掌握巨量的物质财富之外,发展出可以使中国的企业赢得世界认同、接受和尊敬的新商道的时代。

    那么,我们如何去构建当代中国的新商道?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纵横两个坐标,去寻找当代中国商道的定位。

    从纵向的坐标来说,是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中国的商道,无法也不应该脱离5000 年的文明积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必然会给中国的商道建构赋于独特的灵魂与气质。中华文明中的天下意识、济世意识、责任意识、家国情怀、包容心态以及道德追求,这些都是已经浸入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也是中国人生命体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抱负,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有万世开太平”的情怀。它们必将成为建构中国当代新商道、滋养中国当代商业文明的源头活水,成为当代中国新商道的生长点。

    从横向的坐标来说,是拥抱西方商业文明的成就。中国企业正在走向世界,中国历史上能够出现汉唐盛世,就在于对外来文明的兼收并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新更高的文明,并赢得了四海归心。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天下归心的前提是你得发展出具有全球意义的价值体系。要想成为全球的商业领袖,就必须拥有全球的视野,对接全球的价值,接受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文明的洗礼。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建构起为天下所认同和接受的商业文明出来。建构起具有世界意义的商业文明,将是我们富有尊严地进入全球主流商业世界的最好入场券。

    在汉唐盛世之后,今天我们再次走到了东西文明融合交汇的时代。这是重塑中国的商业文明、展现中国人的天下胸怀与价值追求的最好机会。在时代的交汇点,在纵横两个坐标中,找到我们在人类文明中的定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天命。我们要继承传统,更要完成传统的现代转变;我们要借鉴西方,更要进行文明的创造性建构。这一代的企业家,每个人都注定是在书写中国商业文明的历史。

    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之所以落后,往往不是由于其民众落后,而在于其精英落后。构建中国的新商道,需要大师的智慧,需要学者的思考,更需要企业家的参与。政治家、知识分子、企业家是推动历史进程的精英力量,而企业家则是商业文明的探索者、推动者,以及最重要的,是践行者。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我们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商界精英身上。一个人的影响总是有限的,但一灯照隅,万灯照国,我们可以用自己微弱的内心之火与信念之光,去照亮周边的世界,去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这一伟大的事业,去一步步地影响中国商业文明的发展。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曾经问:“这个世界会好吗?”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担负起自己的使命,这个世界一定会好起来的。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商业文明是引领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是塑造社会形态的主要力量。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政治、个人权利,以及契约精神、自治精神、创新精神、互利精神、平等意识,都是从商业世界的价值规范转化成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的。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建构,就是在推动中国的进步,在改变中国的面貌。多少年以后人们会说,瞧,这就是那个时代最令人敬重的一个群体,因为就是他们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引导了中国社会的走向。正是他们的价值追求,构成了大国崛起的精神支撑。
40#
发表于 2015年10月21日 2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从寿 于 2015年10月21日 22:29 编辑

此心光明,世界便一同光明

宫玉振教授在北大国发院BiMBA毕业典礼上致辞


尊敬的黄怒波先生、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来宾:

    感谢姚洋院长和各位老师给我这样一个代表教师发言的机会。

    亲爱的同学们,祝贺你们顺利毕业了!很高兴能够分享你们毕业的快乐,相信今天所有的老师都像自己毕业一样欣喜与自豪。我们自豪的是,国发院毕业的研究生是中国最好的研究生,BiMBA商学院毕业的MBA和EMBA是中国最好的MBA和EMBA。至于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说句实话,我是硬着头皮接下在毕业典礼上发言这个活儿的。以往的毕业典礼发言,有那么多的大师,那么多的智慧,他们的话更值得你们去用心倾听。所以我今天的发言会尽量简短。

    继续求知若渴,也要学会放下自己

    恭喜你们,你们在国发院受了最好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商管理教育,然而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课堂所能学到的知识只是这个世界很小的一部分。借用统计学中的那个著名的比喻:“世界就像比基尼,暴露出来的那部分固然重要,没暴露出来的才更加要命。”要承认自己的局限,虚心地对待未知,保持好奇,持续学习。

    你们学了很多的模型、公式,掌握了很多分析工具,但这些只是帮助你们理解世界的途径。它们不是世界本身。真实的世界永远比理论复杂。不要因为手中有了锤子,满世界看到的都是钉子。过于陷入抽象的理论,反而会使人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受能力。

    从明天开始,评判你成绩的不再是在座的教授们,而是你的领导,你的同事,你的下属,你的客户。他们很可能没有MBA学位,也不是经济学博士,但他们很可能对真实的世界比你有更深刻的认识。

    放下自己,暂时丢掉你的模型和工具,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跟他们交流。不要让他们有太多的不明觉厉。用简单的语言说清复杂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本事。放下自己,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接受世界的复杂,也要守护内心的价值

    学校是相对单纯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但现实中既有伟大的情怀,也有利益的算计。世界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同一个人做事,往往既有高尚的追求,也有卑俗的动机。二者往往是揉合在一起的。这就是世界的本质,这就是人性的本质。没有完美的世界,也没有完美的人性。明朝的吕坤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恕心养到极处,只看得世间人都无罪过。”接受现实,你才会有机会改变现实。在现实的世界中去感受人性的复杂,是你们毕业以后的第一课。

    我们所能做的,是包容这个世界,同时引领这个世界。这就需要在适应现实的同时,还要坚持自己内心的价值。

    我们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往往都带着纯朴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撞个头破血流后,往往又会或愤世嫉俗,或随波逐流,自己还认为是读懂了人生。其实真相在二者之间。没有信仰,人就会成为投机者,即使精于算计,苦心经营,也无法走得长远。清晰的价值观才会给你的人生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持续的动力,使你不会因为内心的纠结而虚度时光,或者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自己。

    毛泽东年轻的时候非常佩服曾国藩。他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能把事情做成;一种是“传教之人”,能传播一种教义,践行一种价值。他说曾国藩是典型的“办事兼传教之人”,而且是通过“传教”把事情给做成的。其实毛泽东也是典型的“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领导者,无一不是通过坚持、践行和传播清晰的价值来使众人行,从而成就伟大的事业的。

    人是现实中的人,但正直、诚信、良知、担当,在任何时代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们要做的,是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看到人性的光辉,在一个苟且的世界中坚守自己的品格,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澈,在一个机会主义的时代里找寻信仰的意义。因为此心光明,世界便一同光明。在纷繁之中守护内心的价值,这是每位国发院人都应该秉持的高贵品质。

    不断追求成功,也要学会感受生活

    想想你们几年前进入国发院,一定是带着梦想,带着憧憬。你们希望有更好的未来,你们希望有不一样的人生。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中国机会最多的时代。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成就事业的时代,这是个没有野心就是在浪费生命的时代。所以去追求成功吧,不要辜负了自己和这个时代。

    不过,当我们不断追求事业成功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感受生活。

    我是学历史出身的,可能读了太多的历史。我从历史中得到的一个感悟是:所有的辉煌都会过去。

    我们都知道李斯这个人,李斯是千古一相,后来因为赵高的陷害而被处死。据说临受刑的时候,李斯回头对同赴刑场的儿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在秋高气爽的日子,我想再和你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的东门,去快活地追逐野兔,哪里还有这个可能呢?”

    当英雄迟暮之时,或许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才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再功利的时代,也不要忘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我很喜欢美国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 卡特说的一句话:“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话是尼采说的。生如夏花之绚烂,你首先要有绚烂的心境。用心感受每一天,把握住生命的鲜活、自由与丰满,这其实是我最想跟你们分享的体会。

    各位,在最美好的时光我们相遇,不要忘记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人生就是一段一段的旅程,我在这里真心的祝福你们,祝你们走出朗润园后有更广阔的世界,和更精彩的未来。无论走得多远,请记住国发院,记住BiMBA,记住这里的快乐与忧伤,这里的梦想和希望。这里是你心灵的故乡。记住多回来看看。因为你回,或者不回,你的心,都在这里。

    谢谢大家!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0月24日 12:27 , Processed in 0.14183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