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如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日分享】积少成多,积微成博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5年7月21日 07:02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人生国学经典教育的四大阶段 _7.19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1日 07:04 编辑

分享人:七届7.25刘旭

人生国学经典教育的四大阶段 :
一、幼儿养性:零岁至三岁前,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
二、童蒙养正:至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
三、少年养志: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
四、成年养德: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故,成年学养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谢谢!
52#
发表于 2015年7月21日 07:06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钱穆让孙女钱婉约读哪些书?_7.20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1日 11:40 编辑

分享人:六届张吉宏

钱穆让孙女钱婉约读哪些书?
钱穆二子钱行的女儿钱婉约,是在孙儿女一辈中,钱穆最喜欢的一个。一则是她继承了钱氏治学家风,研究文科;二则是她喜欢读书,这正是钱穆一生所看重的。钱婉约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随即向祖父汇报。1981年,钱婉约向祖父请教读书问题,钱穆专门写信给她开出书单:“《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不宜早读,《论语新解》则尽可读”,“《庄子纂笺》亦宜看”,《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章句集》为主。《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倘读中国通史,最好能看我的《国史大纲》”。

要求孙女背诵《史记》,让人不敢想象。
在学习过程中,钱婉约写信给祖父,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方法,并将学校里的情况一一告诉给祖父。钱穆读信后不久,又给钱婉约写了封信,信云:致孙女钱婉约(1982年7月28日)
“婉约孙女:
五月来信早读到,你读《论语新解》能与《朱子集注》以及《十三经注疏》中之《论语》并读,甚佳。但《论语》一书涵义甚深,该反求诸己,配合当前所处的世界,逐一思考,则更可深得。重要当在自己做人上,即一字一句亦可终身受用无穷。此刻你已返苏州,《孔子传》当已见到,不知已细读一过否。圣人所讲道理,不必即能行之当世,但即在孔子当世,闻其教而受益的也就不少了,如颜渊即其一例。你该问自己如何来学孔子,且莫管孔子之道不能行于当时,此始为切问而近思。
你喜欢文学亦大佳事,最好能先读《诗经》,即先从朱子的注入门,能诵唐宋诗词亦佳。又贵能推广于唐朱韩欧八大家之古文,不必通读全集,能选择自己懂得的又喜爱的诵读数十倍,莫急切,只求有入门处。先生要你们写论文,与你们自爱读何书不相妨,只求能从你爱读的书来写便是。做学问主要在自己觅得喜爱,不急切求人道好,此层盼你细细记住也。莫要怕学问广、书籍多,只择你所好逐步上进,也并不吃力。主要总在保持自己的喜爱上。你刚才入大学二年级,千万莫心急,待你回到学校,遇到问题,尽不妨时时作书来问。我与你虽远隔两地,或不能一一详答,但择要告诉你几句,对你总有益。我未能进大学,十八岁即在乡村教书,亦没有先生问,但总还读了不少书,知道得许多学问。你只要其喜爱读书,便会有前途。孔子也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你今只要能志学,距三十而立还尚远。读书能如此反身读,便够了。《四书释义》中的《论语要约》,也盼你一读。完了,下次待你来信再写。
---祖父字 七月二十八日。“


以下为孙女钱婉约记忆祖父钱穆文:钱穆先生要孫女“好好地讀中國人世世代代都讀的書!”  

遠方的山——我记忆中的祖父,钱婉约回忆祖父钱穆先生
文/錢婉約/聯合報

前言:今年將迎來父親八十歲生日,我將這二十多年來他陸續寫下的讀祖父錢賓四著作的筆記文稿,刪繁就簡,整齊類別,編為一集,以作為獻給父親八十壽辰的紀念。書稿出版在即,總編囑我寫個編後記,說說我心目中的祖父,以及與祖父相關我們家族的事。我卻之不恭,搜檢回憶,不避續貂之嫌,拉雜寫出以下文字。

在幼年記憶裡,我有父母、祖母、外祖父母,經常走動的還有伯伯、叔叔、兩個姑姑幾家,因為大人們清一色都是教師,我們往往一起過寒暑假,一起陪侍祖母過春節。但是,我心中從沒有「祖父」這個概念,更不知道有這個人的實際存在。

開始知道祖父的存在,是在1969年。父母中斷了各自在蘇州的教職,接受「知識分子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被下放蘇北農村。當時,雖然戴了大紅花,與蘇州市教育系統同批下放的人一起,被敲鑼打鼓地歡送,但我明顯感到這件事不是好事,因為外婆為此哭了好幾次。我又隱約知道,這不好的事,所以輪到我父母頭上,是與我在台灣的祖父有關──因為家庭成分不好,才更有必要接受教育。事實上,同年稍早,我伯父一家亦已先期從蘇州下放到了蘇北的射陽。

經過三天的水陸兼程,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鹽城縣樓王公社範河大隊第三小隊。到達的時候,已經天黑,王爹爹(當地「爹爹」相當於爺爺)家沒有電燈,空大的堂屋裡,牆上掛著一盞豆大的油燈。他們的晚飯桌上,只有一碗鹹菜滷。這兩點我印象很深。我家被安排先寄住在王爹爹家。隨後,就在王爹爹家隔壁的空地上,在村子的最西頭,開始動土建屋,建起一排朝南三間、東西南三面是磚、北面是泥土的所謂「三面瓦房」,這要比同村其他人家的一面瓦房和四面泥土房,好多了。這年,我六歲。

父母先在范河大隊教小學,後來調升到樓王公社鎮上教中學。我跟隨著,在這裡開始讀小學。在家裡,父親讓我讀唐宋詩詞,除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等好懂的詩句以外,還有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等等令我一知半解的詩句。父親說:讀不懂,那就讀長詩吧,讀〈長恨歌〉。他的理由是因為長詩有情節,反而會比短詩更好懂,好讀。我就又一知半解地知道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等等詩句。

那時候小學放學,照例是要全班學生排著隊由學校出來,一路回家。由於我生得矮小,就排在隊伍的前部,又由於我學習好,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這就引起一些同學對我的不滿,我走在前面,身後常常會有同學的惡作劇,高聲怪叫我父親或我母親的姓名──我上大學後,才知道這是以觸犯「避諱」來羞辱人,一種很見歷史文化遺痕的罵人方式。這天,他們忽然不喊我父母的姓名了,而代之以「刺面小人!反動分子!台灣特務!」的呼聲,我就想:怎麼從父母親已經上升到了我祖父?那段時間,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正好有一課《水滸傳》選段,所以,就有了「刺面小人」這一詞。

我也曾偷偷地翻出《毛選》四卷,尋找那篇著名的文章閱讀,不求甚解中,竟有既震驚又興奮的感覺。對於那個自己繼承了其血脈的祖父,雖然沒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尋覓心情,多少也生出點「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奇幻感:這到底是位怎樣了不起的特別人物?惹得最高領袖要點名批判?也不敢多問父親,更不可能與別人說起。在我當時的心目中,祖父就像是一座遙遠的山,朦朧神祕看不清,陰雲之下,黑魆魆的山影若有若無、時隱時現。

上大學是在1981年,上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兩年前,伯父家和我家經過十年農村的洗禮,也已經分別回到蘇州。錢家第三代有五房十個孫兒孫女,也陸續全部考上了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的正規大學,其中上了清華、北大的,就有五人,占了一半。1980年,分別三十餘年後,由大陸有關方面和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協助,父輩們終於得以在香港與祖父第一次見面。我也從此看到了多幀祖父的照片,聽到家中長輩正面陳述關於祖父的一些回憶。

那座遠方的山,因為陰雲的漸漸消散,逐漸清晰起來。

我讀的是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祖父知道後,體察到大陸文化風氣的變化,非常高興,即在與父親的通信中,告知要讓我好好用功:「我在小學教書時,全國上下正提倡新文學,輕視古典文獻,我獨不為搖惑,潛修苦學,幸得小有成就。不謂今日北大開立古典文(獻)課程,乃出當局指示,世風之變有如此。讀行兒信,我心亦甚為激動,極盼婉約能學有所成,不負我之想望。」「學有所成」令我愧不敢當,而我亦在此氛圍中,開始用功學習自己喜歡的中國古典文史方面的知識學問。

那四年,讀了祖父的一些書。記得當時北大圖書館錢穆的著作都是民國本或港台本,不多不全且不好借。在八十年代的文化熱潮中,我讀了父親赴港相見時帶回來的《中國文化史導論》、《民族與文化》、《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文化精神》、《論語新解》、《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等單行本。這些書對當時的我來說,與其說是學問的引領,不如說更是一種關於中國文史知識的積累和傳統人文精神的薰陶。

祖父的書,讓我感到與我當時正接受的大學教育,是有不同之處的,簡單地說,就是其中的歷史知識是與文化信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書中對於五千年中華文化透闢的理解、圓融的闡釋、堅定的信念,對於近代以來政治文化鞭辟入裡的針砭,有一種穿越書本,直抵人心,撞擊你固有精神世界的強大力量。

八十年代的中國,真是又一個「歐風美雨」、「拿來主義」的時代,大學裡的學習風氣非常濃厚,到處洋溢著打開窗戶迎接新鮮空氣、走出門去尋找新鮮知識的真誠和執著。我閱讀了孔子、屈原、司馬遷、陶淵明、大小李杜,乃至呂叔湘、周振甫、錢鍾書等,也曾在大氛圍的感染下,今天薩特存在主義、明天柏格森生命哲學,還有佛洛依德、卡夫卡、湯恩比、朦朧詩……囫圇吞棗地瀏覽了不少西方新知的皮毛。在這樣的氣氛中,也出現了《河殤》等民族虛無主義的聲浪。不知是我所學的專業引導了我們熱愛民族文化的熱情,還是祖父的書給了我血脈相連、氣韻芬芳的精神啟示,那時,我感到自己內心是牴觸和遠離那些虛無主義的激情的,對於高舉西洋某某主義的旗幟,搖旗吶喊的有為俊賢們,也是敬而遠之的心情。

那逐漸清晰起來的大山,開始放出光來。熠熠的光輝,照耀的不僅僅是我,還包括一些像我一樣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較早地閱讀了他著作的年輕心靈吧。

見到祖父是在我大學三年級的暑假,1984年,我們與祖父在香港中文大學,一起生活了一個月。
因為祖父九十誕辰,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利用暑期,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邀來了留居港台、散布海外的幾代新亞學生。家屬方面,兒女四人,即父親、叔叔、兩個姑姑(伯父於前一年不幸病故),孫輩二人,即伯父的長子,時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堂兄,和我。這是父輩們第二次在香港父子相見,我和堂兄則是第一次見祖父。

7月4日我們到的當晚,台灣奶奶到山下車站接我們,祖父在新亞書院會友樓的臨時寓所坐等。由於羅浮海關手續的拖延,我們比預計晚到了兩個小時。推開家門,爺爺正坐在沙發上著急,他說,他一個人在家等得實在心焦,就站起來來回踱步,邊走邊數,已經在客廳走了三千步了。見我們終於到了,他萬分高興。兩個第一次見面的孫兒孫女,上前作了自我介紹,他瞇著視力很弱的雙目,對我們左右端詳。吃晚飯的時候,他興致十足,說了許多許多,還不時哈哈大笑起來。這是三十多年來,第一次三世同堂的團圓飯啊!《師友雜憶》中有一句話:「余以窮書生,初意在鄉間得衣食溫飽,家人和樂團聚,亦於願足矣。乃不料並此亦難得。」可知,他老人家對骨肉離散的痛楚,感受得比我們晚輩深刻得多。

然而,祖父遠不是只滿足兒孫繞膝、安享天倫的老人,相聚的那些日子裡,他更多的時間是查問我們每個人的學習工作情況,時時教導、敦促我們為人、治學的道理,幾乎每晚都要談到十二點以後。看著這些兩岸隔閡,三十年棄養的親生兒女,他是想加倍地、十萬倍地補償關愛和教導吧。

有幾個小細節,或許值得一記:

我們剛到,卸完行李,整理衣箱。祖父看到小姑姑的衣箱底下墊了一大張彩色的毛澤東主席的畫像,就馬上嚴肅地斥責:你們到我這裡來,還不忘帶著他?小姑姑連忙解釋說:哪是專門帶的呢?當時是為了墊箱底,隨便找了一張舊報紙而已。大家也覺好奇,因為那時確實已沒什麼偶像崇拜的風氣和心理了。再一看,原來是前一年年底的報紙,1983年十二月,是毛澤東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所以,才會有大幅畫像。我們這麼一解釋,祖父就又說:你們還在為他紀念生日?於是,大陸和台灣,兒女和父親,一時兩下無話。

又有一事,那個暑假正是洛杉磯奧運會如火如荼之時,會友樓的客廳裡有電視機,飯前飯後,大家坐在沙發上,免不了看看賽事,感嘆一下輸贏。祖父就嘆口氣說:你們也像年輕人一樣,關心這樣的體育比賽?這是西洋人的做法,所有人都只想著爭奪金牌,可是,一個比賽就只有一塊金牌!我們中國人就不這樣,講究「不以成敗論英雄」,就像下象棋,小到一兵一卒,大到象、士、車馬炮,都有自己不可代替的作用,這才是中國人的比賽方式。中國的體育是五禽戲、是太極拳。這讓當時的我聽了,很感新鮮和啟發。

我當時正在讀大學三年級,祖父就一一問我北大中文系上些什麼課,老師叫你們讀些什麼書?囑咐我學習中若有問題,可多多問他。只是我當時年少懵懂,面對嚴師般的祖父,更緊張得提不出什麼像樣的問題。記得有一天晚上,我剛從中文大學圖書館回來,問他:「只知道有《十三經注疏》,怎麼剛才在圖書館看到有『十四經』的一大套書?『十四經』是什麼?」他沉默了一會兒,有點生氣地說:「這不是問題。中國傳統就講十三經,你不要管現代那些巧立名目的新說法,要好好地讀中國古人世世代代都讀的書。」雖然是個不像樣的問題,但從祖父的回答中,我也記取了「好好地讀中國人世世代代都讀的書」的教誨。

7月4日到8月6日,三代人共處的一個月,真是既慢又快。血濃於水,親情是絕對的,而時代造成的客觀隔絕,畢竟增加了親情交融的張力和緊張度。對於父輩和我們孫輩來說,長期在自由的家庭氛圍中「解放」慣了,突然面對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猶如嚴師的父祖,小學生般地不斷接受教訓,還有不斷的兩岸對話和接受批評,委實會覺得「庭訓」時間的難捱。而要填補和彌合兩代人這三十年來觀念、意識、情感方式上的鴻溝隙縫,這三十三天的相聚,又實在是太短太短!

終於走近大山,在領略其巍峨的身軀、莊嚴的儀態、豐富多彩的植被以外,對於其蘊含著的博大精深的山中寶藏,我懂得多少?在離開祖父的歲月裡,我需要花費多少的歲月精力,才能無愧擁有這樣大山般的先祖,無愧這一個月的庭訓親炙?在這個意義上,父親為我作了榜樣,他的這本《思親補讀筆記》,就是在那以後,特別是在祖父去世之後,不斷閱讀祖父著作,在內心走近祖父的記錄。

---全文完。

谢谢!
53#
发表于 2015年7月21日 1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顾宝强 于 2015年7月21日 10:25 编辑

【每日分享】2015.7.21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值日生:顾宝强


    同志们都是明白人,我就不翻译了。
    杨炳《习武序》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
    孙武《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吴起《吴子兵法》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矣;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矣。
    司马穰苴《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和刘基《百战奇略》都有引用)
    黄石公《三略》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
    苏洵《权书》“《权书》,兵书也。…… 仁义不得已,而后吾《权书》用焉。然则《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也。”
    李耳《德道经》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联
    转: 武侯祠的联作颇多,尤以清人赵藩之联作脍炙人口而又发人深省。
    上联高度概括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赞叹其文治武功。下联总览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特点,借此提出自己的政见,予人以启迪。
    这副对联,语意简略明白,但文采照人,叙事寓情,颇富哲理。怀古喻今,感时叹世,抒情寄怀,深深地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教育历代执政者以治军治国的道理。
    相传作者在写这副对联时确有所指。作者当时任四川代理盐茶道使。光绪二十八年(1903)九月,他的学生岑春煊任四川总督。一上任就大肆镇压,万民痛恨,但作者不便正面劝阻,便作此联悬于诸葛亮祀殿前。待岑春煊上香武侯祠之机当面点破,反而惹恼了岑春煊而被撤职。岑在四川镇压民众有功,不久升任两广总督,仍用治蜀之法治理两广,结果人民不满,且触怒了清廷贵戚,结果受诬而被削职为民,岑春煊始悟出赵藩对联精髓之所在。宣统三年(1911),岑春煊被起用到四川平息保路风潮。他从赵藩对联中吸取了正反、宽严、和战、文治、武功诸方面的深邃哲理,终于避免了自己像端方那样的可悲下场。
    1958年毛泽东到成都武侯祠参观时,在欣赏诸联作时,对赵藩这副对联看得最仔细,并要求将全部的武侯祠对联都收集起来。

点评

宝强兄,好及时的。其实你的分享是两部分,一是兵、武的传统文化观点;一是武侯祠对联的赏析。虽有联系,但都可以各自写成大文的。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5年7月21日 11:36
54#
发表于 2015年7月23日 09:30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无用之用,乃为大用_07.22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3日 09:39 编辑

分享人:八届蔡亚男

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语出《庄子》天下篇,用以阐述宇宙天道无用之用之大智慧。
庄子《逍遥游》,北冥之鱼鲲化而为鸟鹏,海运而迁徙于南冥天池。庄子运大化之笔,写出天地之间,南北之巅,万事万物,莫非物化,莫非气化,一言而道尽宇宙造化生物之机。
借佛家第一义而言,则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万事万物,莫非气化,洵非虚言。借佛家世间义而言,则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万事万物,莫非物化,皆为实言。
气化,则自他、物我不二;物化,则小大、是非本齐。气化、物化之旨,即为庄子阐发宇宙天道无用之用之大机。天地造化之机,诚为无功无用,然当其生化也,而“万类霜天竞自由”,其功其用又何其广大宏伟。庄子同老子,以天道而明人道,以天道而启人道。《逍遥游》篇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评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裂地以封。此谓无用之用大矣。无用者,正所以为大用也;有用者,其用有尽,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

推荐:陈道明--不为无为之事,又何以谴有涯之生!一文如下:

      一晃都年近六旬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过,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
  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不像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心理整个就跟着急功近利了。
  其实不光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心安,则身安。
  我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到钟爱。只要在家,我每天要弹上两三个小时,兴致高时会弹四五个小时。我有一台珍藏版电子钢琴,无论去哪儿都会带着,在外拍戏间隙就会用它来代替钢琴,有时碰巧剧组有设备,也会弹弹手风琴、吹吹萨克斯。钢琴对我来说是绝对私密的朋友,混迹于社会,难免有郁结之事,无用的钢琴练习便成了我排解心中不平的利器。
  进入中年后,我迷上了画画,没有门派,不讲章法。磨好墨汁,铺好宣纸,手握画笔,然后打开地图,回想多年来拍戏到过的地方,然后挥笔泼墨画山水。画好后贴在书房的墙上,一遍遍观赏、对比,直到自觉不错了,这幅方才作罢。又有言书画不分家,后来我又觉得书法很精妙,慢慢也迷上了,我现在最喜欢用毛笔抄写《道德经》之类的古籍,一边抄写,一边默读,入脑入心,很有意思。
  我也相当钟情棋艺。从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到军棋、跳棋、斗兽棋、飞行棋、五子棋、华容道棋……算得上无所不会吧。不过我只喜欢与自己下棋,人生如棋,下好下坏全在自己。借下棋,观天地之深广,思人生之浅狭。棋中有棋,棋里养生,抛却胜负,无心则胜,无心则乐,无心则寿。
  偶尔,我也会做点手工。我家里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专门用来放置糖人、面人,木工、裁缝所用的工具,这几项手工活我都还算拿手。女儿常年在国外,想她的时候就会浇个糖人,捏个面人,或者干脆穿针引线给她裁剪一身衣裳,聊解相思之苦,也算自我宽慰吧。当然,我更乐意干的是为妻子缝制各种皮质包包。我妻子4年前退休了,喜欢弄点十字绣之类的,有时我们夫妻俩就同坐窗下,她绣她的花草,我裁我的皮包,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其实我最大的梦想是写杂文。在现当代作家里我最喜欢鲁迅的杂文,《鲁迅全集》我全部读过。在阴雨天,我愿意一个人写东西。但写杂文一直没有尝试过,觉得很难,要有一个环境和心境,先要把心洗干净,无杂念,看着窗外的飘雪,身上披着棉袄,身后一盏纸糊灯罩的灯,一支烟燃着,但不吸,手里一支沉甸甸的笔,写一句,思三思,踱五步,方可出杂文。
  有人说工作那么忙,时间那么紧,去哪儿找闲情逸致?其实还是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我这个人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读书、练字、弹琴、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了。
  这些或许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的事儿,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更有用,但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让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无用方得从容,洁净如初的心灵及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心没病,身体自然安康。如果要说养生的秘密,这就是我越活越年轻的“奥秘”。

谢谢!
55#
发表于 2015年7月23日 10:22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吾日三省吾身等三则_2015.07.23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3日 10:24 编辑

分享人:八届李楠

1. 【自省是自律的前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心得】作为职业角色,我今天有没有不够忠诚的地方;作为伦理角色,有没有答应别人而不守信用的;作为自我角色,在一个大的传播环境下,外部的信息如此纷繁,我通过自己的内心辨识或者学习了吗,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系统了吗?曾子从职业角色,伦理角色和自我角色的角度阐述了自省的三个方面,这是中国古人就告诉我们的一种自省。

2. 【建立正确稳定的内在评价体系】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心得】别人误解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最大的祸患是自己真没能耐。只要你有能耐,一时的误解无足以成为祸患;你要是没能耐,一时的赞美也会化为泡沫。真正的君子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们都会遇到被家人朋友同事上司客户……误解,无奈、委屈、怨恨滋生,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外界对我们的认可或否定。我以前理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超凡的伟人或者广阔的心胸才能做到的,是我这样平凡的人不能做好的。但我体味了孔子这两句话,我感到愧疚:很多时候自己的彷徨、迷茫和无知,是来源于自己的“无能”,却要为了急于得到别人的认可,变得迷失自己。我要实现内在的生长、建立稳定客观的内在评价自己的方式,才能不受外界困扰的让自己不断变得“能”。

3. 【与磨难和谐相处才能不抱怨】国学大家南怀瑾处事心得: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心得】字字箴言,每句都是大彻大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这两句一直是我的座右铭。人生是一场坚持,也是一次远行,不求简单容易,否则如何淬炼打磨出最圆润炫目的美玉。

与诸君共勉!
56#
发表于 2015年7月27日 05:41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学问功夫的次第_2015.07.24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7日 05:45 编辑

分享人:四届张家铭

中国学问重功夫,而功夫是分层次的。
如古人将读书分三层次:诵书(主要是背诵、烂熟于心)、读书(分析、归纳其中的道理)、念书(念兹在兹,不断实践)。
再如大家熟知的《大学》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地方体现,也提醒我们学习时应从打基础起,然后不断寻次第而进,证修学功夫。

谢谢!
57#
发表于 2015年7月27日 05:46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书法之用笔_2015.07.25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7日 05:57 编辑

分享人:七届金藏玉。

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通过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

用笔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
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这就是用笔。
现代用笔之法具体归纳如下: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 。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清代康有为也曾讲过:“书法之妙,全在运笔”。

书法,从心开始,从运笔开始咯~

谢谢!
58#
发表于 2015年7月27日 05:50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无欲则刚_2015.07.26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7日 05:53 编辑

分享人:七届刘志勇

1.《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2. 刚在古代被看做是一种德行,所谓刚德。我理解的刚德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强大,这种强大体现在自控能力上。有欲望,但是不被欲望控制。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3.朱载堉散曲《十不足》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
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职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朝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宾陪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感谢!
59#
发表于 2015年7月28日 09:19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易经之坤卦_2015.07.27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8日 09:30 编辑

分享人:八届殷建华

《易经》,坤卦: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文言曰: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我的国学根底很浅,实在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原文,主要是看了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才略知一二。
所以这里主要引用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月亮全满,自东方出来,这时候是‘含章’。
“我们古代对于月亮,和现代科学观念一样,认为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是吸收了太阳的真光再放射出来的光明,所以说它本身里面含章,章代表了光明和美丽。可贞是很正,六三为阴爻,不算得其中,是内卦的高峰,所以含章可贞,有光明现象。以卜卦来说,‘或从王事’,如果一人为前途而卜,这个人将来可能很有前途,事业很大,乃至辅助一个人创业,如韩信、张良辅助汉高祖千古留名,但是无成,自己本身不会成功,虽然不会成功,可有结果。”

结合现代商业社会来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成“王者”,即董事长,总经理等,若能辅佐之也可创一番事业。譬如“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中除马云外我们可能其它人都不怎么听过名字,但谁都知道他们对于阿里商业帝国创立的贡献,他们自身也应当是很有成就感的。如果当时团队里谁都想当“王者”,这个团队或许早都分崩离析了。所以“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这真的是一种大智慧了。

谢谢!
60#
发表于 2015年7月28日 09:23 | 只看该作者

【每日分享】不患人之不己知_2015.07.28

本帖最后由 张鹏4 于 2015年7月28日 09:30 编辑

分享人:八届将建颖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这是《论语-学而》这一篇的精神所系,意思是: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
回归到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种通病,觉得自己了不起,急于作秀、急于表现,而当自己的肤浅或错误暴露出来后仅仅脸红几秒,
之后就开始一系列“自我解释、自我遮掩”,把错误归结在客观环境、他人身上,这就是犯了“患人之不己知”的错误。
所以,对人对事,正确的态度是,不要怪别人不了解你、不要怪别人误解你,而要先审视自己,看自己是否了解别人、是否对外在有一个谦逊、客观、理性的态度。

谢谢!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01:43 , Processed in 0.1396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