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郭坤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组必读】“和君国学”是什么?我们一起勾画和描绘!——课题说明(一)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5年6月18日 21:29 | 只看该作者
   
     "和君国学“,在我看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最合适,因为以此为体系,能很好地囊括育人必须之"德"”才“两部分。
       我自己是做国学培训的,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及沉潜深修,总算拟出了一套稍微成点系统的教材体系,因为面对的是中小学生,我觉得,完全可以直接纳入面向"和君宝宝"之部分,当然,要真是作为“和君国学“体系部分,还远远不够,需要修改和商酌的地方还很多。

以下是本人大体已经完成,并已经在教学中得到部分印证之体系概要,供大家参考:
"国学教学目标及计划
  (1)、以培养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德行与能力为总体目标;
(2)、一二年级(此年级划分,是本人自己根据教学需要划分的,跟学校系统之年级划分无关)以儒家经典(《孝经》、修正版《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新编幼学琼林》、《唐诗宋词选》)为根基,以“修身齐家”为本,培育“守正”之思想,奠定学生之德行人格,同时,历经这两年的学习与咏读,打开学生伦常之门,诗词歌赋感情之门,国学常识之门;
(3)、三年级以道家兵家(《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为根基,以“治国平天下”为本,培育“出奇”之智慧,打开学生之国学谋略智慧。
(4)、四年级至六年级以《古文观止》为根基,综合前三年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齐家之“守正”与谋略智慧之“出奇”融会贯通,以达成学生国学教育“内圣外王”之总体目标。
(5)、特别强调,课堂中为了说明某个问题,必定会涉及佛家诸子百家之典籍及思想、来源于《资治通鉴》之故事,在此不予细表。"

52#
发表于 2015年6月18日 21:3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思路很清晰,勾画、描述得非常好,尤其精神气质的部分个人读后非常赞同,既有高度,又具有可操作性,水平很高,赞一个!
关于课题说明我有一个思考,后续自身加强学习后再补充:
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加强对“和君国学”的品牌塑造和影响力推广,原因有四:1.和君国学的品牌力量有利于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达到真正传承国学的目的;2.和君国学可以借势和君集团、和君商学,另一方面,也通过和君国学推广和君集团、和君商学;3.和君国学的品牌塑造凸显和君特色,形成和君差异化优势;4.和君国学不会因为此次课题组研究人员的解散而解散,因为品牌可以继续传承给下届课题组。
和君商学品牌塑造与推广方法:
1.品牌塑造与推广不是一时之功,必须从第一届课题组成立那一刻开始,一直继续下去;
2.线上、线下结合:和君商学微信公号、微博公号、官网、广告、线下活动等等。
53#
发表于 2015年6月18日 21:50 | 只看该作者
发扬国学,传播国学,我认为首先是国学的平实化,让躺在经典古籍中的国学解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这样更容易引起大家兴趣,增加可读性。其次是要破除虚无封建性,我本人对占卜、风水学感兴趣,但有时候也会有困惑,讲究这个那个的是不是封建迷信?其实在工作中,经常接触民营企业主,他们说,所有做生意的人都很信这些,因为企业从小到大一步步走来艰辛不易,面对各种困难变故,老板们需要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力量,认为有佛祖、神灵在保佑他们,赐予他们力量,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信仰。我对这种说法是赞同的。如果能将国学洗涤心灵,变成人们内心的一种信仰,社会就不会这么浮躁了。个人观点,欢迎交流批判。
54#
发表于 2015年6月18日 2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蔡亚男 于 2015年6月18日 22:27 编辑

        初次接触国学,是从于丹的《论语解读》开始,有一种福至心灵的感觉,觉得它广袤神奇,永远探不到底。我可以从里面解读出我自身困惑的答案,立身处世、朋友孝悌;也能找到所有事情最本源的东西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规律。后来慢慢发展为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再到《曾国藩家书》、《人物志》、《素数》等。渐渐发现《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可以认为是其他书的本源,是最最核心所在。正所谓儒家是饭,道家是药,一样都不能少。
        虽然一直很喜欢国学,但是很少向其他人提起,因为周边同学中更多的是不理解。大家普遍认为国学是多么枯燥无味的东西,比如说弟子规。在我看来国学是立体形象的,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极富深意,都有许许多多的现实场景来对应。我喜欢观察身边及社会人群的所取、所需,价值观、追捧的文化、心的归属,喜欢思考本性和本源的东西。近两年来,渐渐的发现,身边小圈子的精神追求、文化取舍以及情感依托方面陷入一种多元而杂乱的状态,而国学总是能帮我把握总脉络,引导大家重新凝聚一种文化,重新把大家固化都一起。我想和君商学也应该是这样一种力量,凝聚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思想,总领所有的素食文化,成为人们心里的依托和信仰。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商业管理,明理、明心而后明目,都是一样的道理。
        在形式上,我想从某种文化形式或社会现象入手,各家言论的思辨式。观点不在新,而在明理育人。


55#
发表于 2015年6月18日 22:51 | 只看该作者
刘平 发表于 2015年6月18日 16:42
关于和君国学小组的构想:
    师兄提出来的基本框架我都十分赞同,尤其是和君国学气质的描述,深以为是。 ...

士魂商才,应该是和君国学的灵魂和架构,否则和君国学无所不包的话,与外界有何差异

点评

赞。师兄再专发你的其他专论。等待。  发表于 2015年6月25日 11:18
56#
发表于 2015年6月18日 23:04 | 只看该作者
李国祥 发表于 2015年6月17日 23:20
加入和君国学,是希望能把自己学习的东西在这里有所用处(虽然所知所学很有限),同时能不断学习以获取 ...

赞同你的看法,和君国学,先从简单的入手:

从我们自身的提高开始,大家一起读书分享,一起身体力行
把和君国学的公众号做好
把和君国学的论坛建设好
把和君国学的宣传体系组织建设做好
……

在出去见人之前,要先把和君国学的思想体系建设好

在上述基础上,再开始对外,从给商学院学生上四季主题分享课程开始,积累经验
到给身边的人讲课
慢慢进化出一派和君国学选修课体系

成熟之后,再给企业上课


未来进化成为和君集团的文化智库,成为和君集团的精神输出中心

5年之后,能够走进校园,打出和君一派的大旗——商业国学派

10年之后,能够走进社会,,成为汉学中的和君一派,通过对商业实践的支持,实践士魂商才的理念

20年之后,能够拥有新教早期的影响力,如此可以有点气象

……


至于给和君宝宝上课,实在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怎么敢出去误人子弟



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点评

赞!定位有特色有深度,再次第进行。  发表于 2015年6月25日 11:19
57#
发表于 2015年6月19日 08: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从寿 于 2015年6月20日 22:22 编辑

      坤学同志勾画和描绘的“和君国学”课题确实花了一番心思,真的很棒!我完全赞成。
      以下,是个人的两点小建议。
      1、先易后难,聚人气、接地气。国学博大精深,以儒、道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首推孔孟,道家的代表是首推老庄。建议以这四个代表人物的作品
《论语》、《孟子》、《老子》(道德经)、《庄子》为研讨学习的切入点,一方面大家比较熟悉,一方面文本难度不大,有利于短时间形成共鸣,更好地聚
人气、接地气。
       2、移动互联,建组织、定计划。以QQ、YY、微信为平台,近期建立并运行“和君国学”课题小组(当前重点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如微信宣传小组、
纪律管理小组、知识管理小组、课题研讨小组、国学导师小组、《论语》学习小组等等),远期建立中国国学研究联盟(出版书、录视频、开讲座、做咨询)。
同时,列出按月、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列出研究计划和阅读书单,让大家心中有数,对照执行。此外,适时举行线下见面会,加深组织成员间的认知和了解。
      
      
58#
发表于 2015年6月19日 09:29 | 只看该作者
张吉宏 发表于 2015年6月18日 23:04
赞同你的看法,和君国学,先从简单的入手:

从我们自身的提高开始,大家一起读书分享,一起身体力行

你说的很透彻、很有逻辑。
突然想起先生一句话,激情只能点燃一时的梦想,激情化为习惯才能实现梦想。
传统文化几千年积淀,光说其中的精华部分,就如山高。
不求把整座山吃空,每天多攫取一瓢,就是莫大成绩。
更要涉及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精华与糟粕齐飞,更需潜下心,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余,养就修身、养性的习惯。
59#
发表于 2015年6月19日 11:09 | 只看该作者
【八届天津现场班 林栋】
        怎样平实落地呢?我想,不仅仅是讲简单的道理,而是要讲故事。把道理放在故事中,才会感动人,而不简单说服人。

赞同林栋同志建议。
美国媒体的文风平实易读,都是在讲故事。以前做媒体时,受一本书影响很大,《<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写得很好。
还有,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也是在讲故事,而且有国学内涵,有深度,很喜欢。
60#
发表于 2015年6月19日 11:16 | 只看该作者
孟晓东 发表于 2015年6月18日 03:35
个人认为儒释道的根是一不是二或三,至于儒释道的枝叶(各家经典)必有独立之处,我们有时看各家说法,或 ...

您的对症下药之说还蛮有说服力的,嘿嘿,但疑虑仍然在,反正也只是探讨哦,不是争论。我觉得现在国人对于国学的态度是非常笼统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像药店推出的中药补品固元膏,并非专治啥病,但顾名思义,固本培元,啥病似乎都能理理。若传统上,儒释道等是针对不同“病症”开的“药方”,那么现在国人普遍将这几味药一齐服用,认为其包治百病,或抱着这样一种态度:有病治病、无病养身。现代人对国学的态度如出一辙,仅以精华或糟粕分之,我始终觉得有不妥之处。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0月24日 14:25 , Processed in 0.1096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