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闫家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弟子规组|第十四周(10.19-10.25):《细讲弟子规》第二十九讲、第三十.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5年10月14日 22:47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27、28讲内容提要-杨淑芬老师。从27集开始,蔡老师开始主讲《弟子规》的“信”:从“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到“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信乃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石,也是企业走向基业长青的重要基础。我们以潘序伦先生的“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名言开始《弟子规》的“信”这一部分吧。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讲到信,我们看「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没有真诚,没有诚意,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的、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就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从小我们要建立自己家里的弟子要有诚信、要诚实,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在家里不能诚实,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诈欺行为,欺骗别人的这种言语都有可能会出现。
  所以这里讲到『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前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语非常的重视,每一次要讲话之前,他都会三思,思考看看这句话可不可以讲、该不该讲,讲了之后我有没有办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讲话,就很怕自己没有办法做到。「耻躬之不逮」,这个「耻」,就是会认为自己讲出来的话,做不到是一个很大的耻辱。这里又讲到,我们知道讲话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来告诉我们,『诈与妄,奚可焉』。这个「诈」就是欺骗,「妄」就是不真实的语言,不诚实、不老实的语言。「奚可焉」,「奚」是怎么可以的意思,怎么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讲话已经要很老实了,那么这些欺骗别人,讲不真实的话,怎么可以做?不真实就是谎话,说谎话。
  这里也要特别提出一点,有很多家长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子弟,小小年纪肯定不会说谎话。在过去,父母可以这样认为,很有道理,很正确。可是我们晓得,现在环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聪明,他从电视上、从电影里头学到了很多绝活,欺骗的绝活。老师有时也会被学生欺骗,譬如说作业,回到家里跟母亲说作业放在学校,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去到学校以后,就骗老师说昨天家里有事情,所以作业来不及写;昨天因为家里有重要人物来,所以我们就陪他吃饭,做什么什么,谎话一大堆。所以我们在家里,我们也要看,子女他的言语,你只要看着他的眸子,如果有讲谎话,我们从他的神情当中,也可以窥见出来言词有闪烁,就可以晓得孩子有诈骗的行为。
  过去也有一个学生,他写暑假功课。我看了这个功课以后,我发觉为什么他的生字、生词还有造词这么少,明明课文有两三面,照理讲我看到里面生词有很多,但是他才少少几行就没了。后来我就说:来来来,我要看你的课本,要对照一下。凡是画线的地方,就是要写生词的地方,我就看了一下,我看到很多用铅笔画的画线被擦掉了,有被擦过的痕迹。所以我才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面对小孩子,不要小看他,年纪小小的,在现今社会里,他们在外面被污染的机会相当大,当我们觉得有异样,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因为忙而失于去追查,我们一定要追查,要看看。
  所以这个「诈跟妄」,从小我们就要告诫自己的子弟,千万不可以说谎话,一发觉,一定要马上处理。处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讲「父母责,须顺承」。你要看孩子他有没有接纳你,有没有接受你的教诲,你从你跟他的对应当中,你就可以清楚,可以了解。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眼神是瞪着你,这个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你要再稍为调适一下。如果你在教小孩,你发觉孩子的眼神,他没有忏悔,没有悔改,心里怀恨会表现在颜面上,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这个时候你必须要观察孩子的习性,有的吃软不吃硬,有的是一定要吃硬不吃软。所以我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没有一定标准,你要善于观察小孩。


52#
发表于 2015年10月19日 07:54 | 只看该作者
我大中华之智慧依赖传承,所谓传承即上所施,下所效。无论是学习上的学术导师、商学院的社会导师、抑或企业里的工作导师,都扮演着传承的角色。人们常说,假如让我人生重来一次,我一定有很多过失不会再犯。有这样的遗憾,人生就不圆满,因此每个人的人生就要从头开始摸索,但基于我们对子孙后代的喜爱,我们发明了文字这样的传承工具,希望能把智慧传下来而不断。
53#
发表于 2015年10月20日 07:22 | 只看该作者
言而有信,分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勿轻诺,答应的事情就要做到,其二是戒市井之气,这有点博弈论的范畴,当我们巧用秽污词时难免被别人看到,恰若此人没有自己的原则,容易留下坏印象。所谓明辨是非的能力,大方向上也许我们一致,但至于细节之处,人人都有不同,而弟子规,则给予我们一个标准,孝悌,夫孝,德之本也。在此标准下,关于孝的内容,我们就不用去辩论了,我们的思考也从孝开始。就像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时我们就不用去辩论性善性恶了,基于这样的一个标准出发,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与我们自己相关的,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了。
54#
发表于 2015年10月26日 22:30 | 只看该作者
细讲弟子规进行到第三十一讲,这次的主题是信,我们相信,我们过往所获得的东西是命里本来就有的,但过往处事过程中守信与否决定是否折损了自己本身的福分。与往常一样,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信,既不能没有仔细了解而轻言承诺,也不能因善心而做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承诺守信,我们与人言谈的互动就很多,讲话就尤为重要。关于讲话,第一是勿畏难,多练习,胆识胆量是训练出来的。第二是讲话声调速度要适中,最关键的是让听者能听懂。讲话多了,我们就需要一个判断是非的准则,判断是不是善,是不是利益他人,从与人为善到劝人为善,方式和方法都很重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存心,爱敬存心。
55#
发表于 2015年10月27日 07:29 | 只看该作者
谈到善,其品类繁多,了凡四训列举十条作为纲领,爱敬存心,敬重尊长,与人为善,劝人为善,成人之美,救人危机,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爱惜物命。所谓的十个善,背后都应该有故事和事例的,一来十善总归还是从实事中提炼出来的,而来,进行归纳总结,容易记忆和传颂。至于如何向善,则需要发三中心,一曰耻心,即羞耻之心,二曰畏心,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三曰勇心。总之,积善之方与改过之法的尺度是很难把握的,往往只能做事后的评判,至于事中,我以为,与心相映,身心如一即可。
56#
发表于 2015年10月27日 13:09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第二十九集-第三十二集内容提要-杨淑芬老师。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里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话,太多话往往是惹祸的根源,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都晓得话传来传去,讲来说去,到最后都变质了。所以我们深深感受到讲话当中,彼此之间都有可能当场就听错;听错之后,它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受困于流言,或者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到最后都惹出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深深了解,话讲多了容易出毛病,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这样的经验,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这种毛病,讲话多说无益。
  如果要说话,『惟其是,勿佞巧』。这个「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要把握一个纲领,凡是无意义的话,我们不要讲;有意义的话,可以彼此互相勉励。真实之话,我们可以多说;鼓励的话,彼此修身养性可以互相提携的言语,朋友之间可以多说无妨。讲好的话,讲真实的话,讲善良的话,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当中,有的人讲话八九不离十都是讲一些人我是非,说一些人家的是非种种,都是讲这些无意义的话。或者说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别人欺负他,不重视他,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话讲得如果有偏颇的话,都会变成佞巧。为什么?因为有人讲话就是到处告状,不真实的话他到处讲。佞,就是不真实,偏颇。巧是巧辩,讲一些不应该讲的话语,这些都是不好的。
   『奸巧语』,奸巧也是不真实之话。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我没有做错,为什么会有很多流言?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坏,讲了一些很难听的话,一般人所谓讲话狠毒,一般人就会感受到有些人讲话真的会伤人会刺人,这些都属于「奸巧语」,相当不好。有一句话提到「利刀割体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伤痕很容易癒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语去伤害别人,往往让他一生都觉得非常痛苦,很遗憾。所以这种恨会怀恨在心,往往他也会伺机报复。
  所以我们在言语当中也要特别注意,为人父母的这些言语都一定要确实的戒,不能讲。如果父母经常在子弟面前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个子弟将来也会养成看到什么他也会不平则鸣。我们晓得,不平则鸣也很容易得罪别人。所以在言语上面,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秽污词』,就是不好的言语,粗鲁的言语。有人骂人会讲一些脏话,甚至帮别人封一个不好听、不文雅的绰号,这些都相当不好。尤其同学之间,小朋友当中,都很容易犯这种毛病。什么毛病?随便取绰号来取笑别人,这些都是属于「秽污词」,孩子千万不可以有这样的习气毛病。如果在家里,父母发觉自己的子弟经常口出恶言,也要很谨慎小心的来教导他。一定要告诉他:你不喜欢别人讲你不好,不喜欢听别人骂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这样的言词来加与别人。
『市井气,切戒之』。「市井气」,就是指前面的这些,可以说是一般人,市井小民。这里「凡出言」到「奸巧语,秽污词」,可以说是一般人经常会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应该要切实的改正过来。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学《弟子规》也就是改造自己,让自己更好。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这一条相当的重要。何以说?我们都晓得人与人相处,最难的就是贵在相知。与人相处当中,最为遗憾的,就是朋友之间听到谣言之后,引起误会。所以与人相处中,难免就会有纠纷,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们追根究柢,可以说是从口舌是非所开始的。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每一个人都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我们看到事情之后,内心就会起了分别、起了执着,于是就会把话讲出来。讲了之后,这些话往往还会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里丢石头,你丢了,噗通一下,一个小小的漩涡,慢慢的就扩散到整个池塘。所以人与人之间,在言语方面,我们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诉我们,『见未真,勿轻言』。就是说你看到的事情如果不是很真实很明确,你就不可以妄加揣测,然后轻易的把话传开;传开之后,话愈传愈离谱。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这是会让这个人非常难过的。
  『知未的,勿轻传』。「未的」就是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这个「的」就是清楚明了。「勿轻传」,传就是把这件事情传开出来。所以这二句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相当的重要。
  深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痛苦的经验,就是被这些毁谤的谣言所困扰着。即使明明自己没有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总是会听到很多谣言,把你传得很难听;没有这样的事实,也被捏造成有。所以人与人之间往往疏于言语,只要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朋友之间的误会,家庭成员之间的误解。误解之后,一定会争吵;争吵之后,小者争吵没事,大者会引起斗殴。
  所以言语上,我们一定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轻易的讲出来。我们一定要有智慧,讲话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句话讲了之后有没有“后遗症”?会不会毁谤对方?会不会影响整个民心?所以事情的大小,我们都要特别谨慎小心,千万不可以为所欲为,看到什么就讲什么。看到别人好像不对,就不分青红皂白的讲出去,讲出去会害了对方,对自己也很不好。
  对这样的言语,我们也要知道,凡是讲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们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语。为什么?小者,这些言语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大者,影响整个国家,让人心惶惶,都不对。尤其现在舆论媒体传播非常的快,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整个民生生计,这是属于比较大件的。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很谨慎很小心,即使我们看到的是正确的,所了解的也是正确的,我们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没有利害关系?会不会影响别人?会不会破坏人的声誉?会不会破坏整个团结和谐?都要谨慎小心。
  这一条最值得借鉴、警惕的,我想应该是大人。在这一条,如果我们读到这里,一定会有很深的感触,在这一生当中,我们难免也会受到流言的困扰,因此读到这一条时我们应该要特别的谨慎小心。除了与人相处,这个言语之外;另外,如果是为人师表,你对这个内容不是很清楚,不是很了解;做学问,对于这个学问里头有所怀疑,也不可以轻易的传授。因为你如果轻易传授,会误导学生,误导弟子。所以在我们知见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看法不是很明了的时候,我们做为师长的,对于教导子弟或是学生,这一点也应该要谨慎小心,要实事求是才对。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条: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这里也讲到与人接触的时候,我们都晓得人要有爱心,要有包容之心。在团体里头,我们有时候要借重别人的帮忙,才有办法把事情做得圆满。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相帮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此地讲『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当,这不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在答应之前,一定要想想看,这个事情你帮助他是对还是错?我们要建立在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这样做是对的,是真的帮助他,还是在助他为虐?这个都要很清楚。譬如说你明知道这个人他好赌,他现在赌光了,再跟你借钱,你再把钱借给他,就很明显,你这是助纣为虐。你不是在帮助他,你是更进一步的在陷害他。
  所以,我们面对别人有求于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衡量这一件事情的对错,千万不可以变成帮凶。我们知道有一些小朋友,他到书局去看书,一些比较大的大哥哥、大姊姊,他就讲说:我这一本书先寄在你这里。等一下忘记,走出去以后,就变成这一个人他被误以为是小偷。所以这种事,我们没有经验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一旦明了之后,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我们不要答应得太快。这里是讲『勿轻诺』,「轻诺」就是轻易的承诺,轻易的答应。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灾难到头。
  『苟轻诺,进退错』。如果我们没有明辨是非,我们就不会晓得,轻易的答应之后,「进退错」,进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错。为什么?我们讲话首先要有信用,没有信用,我们又会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这一条,它告诉我们,在与人应对进退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拒绝也是一种艺术,很高的学问。如果你没有办法达到,你要婉转,讲得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很严峻的拒绝他,也要让他下得了台。千万不要口气非常的强硬,这样也不好。
  在佛门里头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有时候我们与人方便,别人却变成随便。因为我们帮助了他,却反而造成反效果;有时我们一直同情他,你帮助他以后,反而让他更进一步造作罪孽。所以我们在帮忙别人做事的时候,在答应之前,我们要详细的问看看,他这个内容是什么,不要先答应之后再后悔,那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这里也特别的告诉我们,我想很多人对于财物的借贷,往往都会有痛苦的经验。当好朋友或者亲人向你开口,向你借贷,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要三思而行,一定要建立在智慧上。如果他是一时有困难,他的确是真的遭遇到困难,我们义不容辞,一定要雪中送炭,一定要帮助他。如果我们看到这件事情,它的影响,它有后遗症,它的危害很大,我们千万要适可而止,不能帮。肯定不看人情,一定要严加的拒绝,免得造成往后的遗憾。我们再看下一段: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这里也提到讲话的时候,『凡道字』,「道」是讲话的意思。『凡道字,重且舒』,这个「重」,一定要把重点讲出来,「舒」就是要流畅,把你交代的这些话语要流畅,要把重点讲清楚。不可以讲了一大堆,不晓得交代的事情为何,这样就等于白讲。同时也让对方没有办法明了,你所交代的是什么事。所以,此地也告诉我们,尤其是在团体里头,或者你是主管,或者你是部属,面对这样的沟通,有这种上对下或者下对上的沟通,我们一定抓住到讲话要清楚、要明白,尤其很重要的事情更应该要特别谨慎。
  末学过去曾服务于公职,如果长官从远地打电话回来,交代一些重要的事情,我都会再重复、再反覆反述一次,让长官明白我所听到的,我从电话中所听到的是不是真实。为什么?从电话当中,有时候我们会听错。言语当中有很多的字音发音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很仔细,有时候我们也会会错意,这种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讲话一定要清楚明白,让对方听懂,他的感觉是完完全全的清楚明了。
  『勿急疾,勿模糊』。它就告诉我们,讲话不可以太急躁。有时候很急,漏掉关键的一句话,或者一两个很关键的字,结果你因为太赶,漏掉了,就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我们在言语上面,一定要把握住一个要领,当你在交代或者传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吐字清不清楚。讲得不清楚,让对方做错是我们害他,不能责怪对方。讲得不明白,交代得不清楚,往往会有很大的后遗症出来,可能所做的全部都错误。
  所以在言词当中,我们讲话要清晰、要明白。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你说话的声音速度太快的话,对方没有办法吸收,没有办法听清楚。尤其老师也要很注意。记得小时候上数学课,老师的乡音非常重,往往到很重要的几何数学时,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因为不明了老师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此地我们也呼吁,凡是为人师表者,你在讲话、在授课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到音声速度的快慢。太快学生听不懂,太慢可能人家要打瞌睡。所以这种音声的传达,一定要把握住重点要讲到。而且这个「舒」就是要流畅,把你的言语要表达清楚,免得让人没办法理解你所说为何物。
  有的人讲话速度非常快,像连珠炮一样,从电话当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滴滴答答讲完,讲完我们也忘了他刚刚讲的是什么。所以碰到这种情形,如果我们接电话的人,我们也不要紧张,一定要缓和下来,反覆再问他。因为如果交代我们是负责传话的人,在这一方面把关更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尤其是重要的事情,我们更不能忽略掉。所以在此地,我们看到这一条,如果讲话时很快,这个语音有模糊的地方,我们也要特别谨慎小心。如果你没有把握,对方可能听不懂你的话语,我们也要告知他说:我这样讲你听得懂吗?如果不懂请你可以反问,哪里不太清楚。因为有时候人一急,或者一兴奋,很多话他有时候会漏掉,或者讲得太快,都会与人觉得你讲得词不达意,这样就很不好。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段: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这里就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什么话都不谈,只是讲一些是非人我。此地也特别告诉我们,当你有听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群在讲一些不好听的话。所谓不好听的话,就是在讲别人的是非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插进去,不要再去讲,把这个是非扩散。有时候,我们听到刚好别人讲的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是我们的好朋友,都会觉得很难过。所以我们耳根清净,不听其他不好听的话,不听闲言是非,可以让我们不但耳根清净,而且心也会很安定。
  再者,如果没有人我是非的困扰,我们这一生也会过得特别的快乐。为什么?流言的困扰往往很令人难过,甚至会难过一辈子。尤其伤害很深的言语,往往都是因为大家爱说话,传来传去,传到最后变了质,等你听到的时候,都已经不堪入耳,这个时候反而内心会很难过。所以当人家在讲话的时候,不关自己,千万「莫闲管」,千万不要去管他。不要闲着没事,电话拿起来就找朋友聊天。有时候就在你聊天当中,不经意的一句话,朋友把你的话再传出去,这个是非就扩散出来了。
  所以我们没事的时候应该多读书,或者学一些才艺,学种菜,学烹饪,学中国传统的书艺,学画画,都很好。千万不要把我们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彼此的闲聊当中,不但造口业,也对自己很不好。为什么?我们前面提到「祸从口出」,我们要深深的警惕自己,言语一定要特别小心。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十一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前面第二十条告诉我们,言语特别的重要,要谨慎小心,它攸关一个人的声誉,攸关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世的信用问题。这一条,它就告诉我们要扩充我们的心量。『见人善,即思齐』。当你看到别人有善行,有好事,行好事,我们应该不吝于赞美,不应该鄙视他,更不应该有嫉妒的这种心态。我们说「见贤思齐」,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这样的心胸,要提升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善良的一面,应该要想一想,「即」就是马上,马上反观自己,想一想他这样做很好,我们应该要向他学习才对。这个「齐」,就是希望也能达成像他这样的水平,达到这样好的境界。
  『纵去远,以渐跻』。即使我们做不到,能力没有办法像他这样做到,我们也要慢慢的学习,慢慢扩充自己的心量。「以渐跻」,希望渐渐的也能达到他的境界,像他这样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样勉励自己?我想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生活都会逐渐的提升。当我们看到人家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这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没有做过;我们看到这么美的事情,我们把美的事情,自己也能变成这些美好的事情,不是很好吗?所以这里就鼓励我们见贤思齐。有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表现不错,往往都吝于鼓励,我想我们也应该要修正自己的一些观念。为什么?我们想想,我们大人在外面工作,如果我们表现得不错,主管或者长官对我们的奖励,我们也会感到非常的安慰,非常的高兴,觉得我付出、我所努力有了代价。
  当小孩表现得不错,我们也要适时的奖励他。所以经常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表现得不错,我通常都会赞美他:不错,要再接再厉。我最经常奖励学生的就是卡片。卡片里头,写了一些历史上的名言,或者鼓励他的话,我希望他能做到更好,他能再接再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得了不少的奖卡。他的母亲说,他的儿子自从得到这些奖卡之后,他都默默的把它保存起来,每天晚上他会一再的看这些鼓励的字眼。这些鼓励的话对他的功课、对他的为人,母亲观察之后说有很大的效益。
  所以为人父母的,当你看到美好的句子,或者鼓励人的这些励志的言语,我们也可以随时把它摘录下来,适时的鼓励自己的小孩。做老师的也不吝鼓励自己的学生,用好的言语,说不定他一辈子受用不尽,他可以得力于这一句话,一生精进不懈,这都有可能。
  所以我们平常看到好的,我们也应该把这些好的故事,把它收集起来,随时随地可以讲给子女们听,或者讲给学生听,也都是非常好的,因为它的鼓励作用非常的高。这里讲到我们看到好的要向他学习。如果看到不好的,我们应该如何?这里就提到: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有不对的时候,「恶」就是有过失、有不对、有不法的情形,『即内省』,这个时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这样,犯这样的过失。
  所以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人,不是真的三个人,而是指: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善跟恶都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借镜,也就是我们很好的老师;看到好的我们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样的犯错。所以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做错不对的时候,第一个不是骂人家,不是批评别人,而是要赶快的自己想一想看,反省自己,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有则改,无加警』。如果我们也同样的犯这样的过失,这样的错误,就要赶快及时改正。「无加警」,没有的话也要自己勉励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这样不好的事情。
  人很难看到自己的过失,可是却很容易看到别人过失的一面。所以看别人的造作,看到别人不管是善或者是恶,可以说他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每天我们都看得到,世间的种种,镜子它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如何帮助别人?如何让这个社会更和谐?有很多人说我的能力很微浅,我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世间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得很清楚,心里也很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本身做起。本身做得好,影响所及,你的家人也会向你学习,也会向你效法;扩充到整个社会,你影响的就是在你的团体。人人能如此,社会风气也会因为大家的努力而渐渐的改善。
  所以,当我们看到善的,一定要再加以发扬光大,从内心做起;看到不好的,从内心反省。这样这个社会善良的就会愈来愈多,善事扩充层面也会愈大;不好的也会逐渐的萎缩,逐渐的减少。所以读了《弟子规》,我们仔细想一想,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生活宝典。我们再看下一则,第二十二条: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从前面我们知道,人要扩充自己的心量之后,我们也要向这个好人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反思自己。我们都晓得,做人最重要的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话,你能服众。你在家里有德,你这些孩子也会向你学习。我们说祖上有德,《易经》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里就讲到如何扩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个「德学」,我们所谓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也是八德。所以好的这种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扩充,要能学习,要能效法;同时,如果感觉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欠缺,应该要勉励自己,好好在德学方面要加强。最简单的就是从孝悌开始。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做为儿女的、做为学生的,做儿女的在家里懂得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做学生的在学校明白自己学业一定要认真,像这样也是德学的一种。因为你能尽自己的力量,达成应尽的责任,这个就是德学。
  「才艺」如果不如人,应该要『当自砺』。这个才艺我们都晓得,现今的人很重视子女学有才艺,拥有才华的人,他在社会上往往比较吃香。如果你能一门深入,就变成这种才艺的专家。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他的才艺非常的高超,我们不能只有羡慕,我们都晓得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积成的。所以我们在才德方面、学艺方面输给别人,这个所谓「输」,并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竞争。而是你觉得别人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好,学得那么好,我们应该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学得不好,成绩才会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诉我们,随时要勉励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学业好、功课好、品德好、才艺好,我们都要反观自省,想一想我尽心了吗?我尽力了吗?如果你没有达到尽心尽力,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好,就应该要向他学习,甚至请教他都可以。
  我们说「好学近乎智」。很好学的话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辈子不好学,我们没有能力,不但立身处世很困难,就是连照顾自己吃饭的能力都没有。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从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学习。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谨慎的教导。
57#
发表于 2015年11月2日 07:34 | 只看该作者
青天白日的气节,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薄履处得力。表面上看,要从独处中观一个人的气节,从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察扭转乾坤的能力。事实上,我以为独处与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广义的说都是德行的体现,表现德行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事其实我们也没有经历过,但是从小到大我们一定听长辈、父母讲过,但我们没有很好的实践。原因也很简单,我们还没有很好的逻辑,去归纳总结,我们没有很好的事件让我们尝试,我们没有很好的环境让我们熏陶。所以德行,最像那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们就是什么样的人”
58#
发表于 2015年11月3日 06:58 | 只看该作者
孔老夫子给我们讲了三个很好的修身法宝,好学近乎知,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话说的没错,但是我们要用我们的人生来印证这些道理,确确实实要知道,要悟到,要做到,才能得到,,所以知还不够,要真正有体悟要去力行才行。关于力行,礼记中讲了一个观摩法,说的是在学习这些道理的时候需要一定的环境,回过头来,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环境,我们的父母做哪方面的工作,就会有哪方面的人和事物来影响着我们,所以经常有人会说,经商家庭的孩子很会说话互动能力强,公务员党政机关干部的家庭的孩子很讲礼仪,农村的孩子不怎么会交流,而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就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没眼力劲儿。
59#
发表于 2015年11月6日 00:00 | 只看该作者
赞源挺!一个人的弟子规
60#
发表于 2015年11月9日 06:55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多新名词?都是现在人做了某些事情,才会产生一些现象。往好了说,发明创造,有了互联网,往坏了说,滥砍滥伐,有了泥石流。现在所谓的创新,仔细想想,其实都是人为的。从大数据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知道了所有的数据,那么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就非常有意义。回想到没有大数据的时代,也就是建国初期,三年自然灾害中产生的将土地分开承包小尝试,在80年代才得以大范围的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如今,数据盛行,滴滴打车,就凭借一个CTO,凭借最笨的地推,凭借一场大雪,快速成就了打车行业的神话。所谓发现用户的痛点,我觉得,根本上还是要靠数据,感性的琢磨之后的理性~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02:36 , Processed in 0.12703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