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1日 06:4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19日)摘录
论语日课0819.doc (40.5 KB, 下载次数: 6922)

【20150819论语日课3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学”和“思”之间的关系在这段说得很清楚:只知道一味地接受知识,而不用心思考这些东西,会变得迷惘而毫无所得;只知道自行思考,而不去学习知识来加以约束,就会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学而不思,是没有将知识再次消化、纳入自己的体系进行吸收;思而不学,是构筑空中楼阁,很难踏实地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我们知道得太多,而在于知道得太少又想得太多,往往陷入自我纠结。当多开阔一些知识眼界后,会发现很多问题已然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当然,在学而思之后,还要知行合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与大家共勉!

【20150819论语日课 010| 张吉宏】
1、论语述而第七已读十则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简直就是孔子之道的纲领了。

【20150819论语日课013│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 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 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做事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天下人就都是他的兄弟了。君子 何愁没有兄弟呢?”
3.心得:有一些有趣的词语解读,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命是既定的,运是靠自己把握的。对于不应属 于我们的东西,就不要过分追逐;对于理想所在,尽我们所能。以前听到过一个标准,叫跳起来能达到的最大高 度,就是最合理的理想标准。
印度有阶级分化,有着明显的不平等,但当地人多认可这种既定的差别,并没有觉得有啥不妥当。国内则充斥着 一种超越一切既定背景基础的平等追求,不论是平民、商人、官员、富人皆在叫嚷着“您幸福吗?呵呵!”
前两天,马云的微博被炮轰了,说马云没有积极为某事件捐款是犯了人类大罪,都威胁说再不用淘宝了。我想这 不过是一种现实中的阶级低端化对抗,希冀着用乌合之众的压力去满足乌合之众的晦暗心理。
柏杨定义是丑陋的中国人,一个比喻说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世界传承中国人爱内斗,古语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 ,如果我过不好日子那么如果大家都过不好日子我就会今天天气很好,民国时期打的最热闹的还是自己打自己, 现在坑人的还是坑的不仅是自己兄弟还有不认识的路人甲乙丙。
养就宽容,宽已待人。很多的鸡毛蒜皮真不关死生大事存亡之道。
难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起码看谁都像敌人,尤其是对待时代的英雄或枭雄,当多一份宽容。

【150819论语日课22】【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对不同的学生解释孝的含义是不同的,只因为每个人的层次差异。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也是一样,对不同类似的人,说话的态度、方式甚至是内容都应该有所选择。想起一个微视频,永远不要打女生,即使是手捧鲜花的时候。

【20150819论语日课013│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3.【学习心得】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今日弟子领会最深的是人要有自己的基本面,“义”和“礼”是儒家的基本面,有了基本面很多选择就会变的单纯简单。食不食嗟来之食,不食~文天祥投不投降?宁死不屈~因为假如那么做了,我便不再是我,我不是我了一切还有意义吗?领悟到了这一点,你的剑法就会变的纯粹、简单,斜斜一剑刺出去,却是温柔直中要害的~

【20150819 论语日课 24|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2·12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说君子不器,是说君子应该博学多能,不局限于某一专门知识或技能。也就是通才,复合型、全能型人才。最先想到的是《甄嬛传》,百看不厌的莞娘娘。擅长诗书自不必说,会用长相思弹着有情致的曲子,一边弹琴一边吟诗,“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还会作惊鸿舞,尽得梅妃之态。等等。必是一个通才小主。所以说,自从有了《甄嬛传》,别的宫廷剧都成了将就,所以宁愿一遍又一遍看甄嬛传,有很大的成分是因为孙俪。
大观园里的女儿各有所长,皇上的妃子也是各种武艺有所专攻,貌美的女子后浪推前浪,可是杨玉环只有那么一个列入“四大美女”。回头一笑百媚生的美好在那里,而且她会作《霓裳羽衣舞》,通音律,梨园就是见证。
君子不器,该是怎样个不器法?人的精力时间有限,什么都学也不现实。可以认识自己发现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相匹配的专长,应该先有所专攻,学好了这门手艺再围绕着它学习学习别的,循序渐进地武装自己。
    师俭师兄:@八届-崔九娟-济南 赞“君子不器”,好的清宫剧看来也很能激励人哪,有空要看看,呵呵:-) 以下是坤学兄的分享,很赞:
分享一位二届同志,对“君子不器”的理解:君子不器。所谓“不器”,不是不屑于用器,更不是不会用器,而是不能将自己单纯地成为“器”本身,更是不要沦为各种工具的奴隶。需要在透彻掌握“器”的基础上,驱使着各种手法,致力于探求情势与使命。

【20150819论语日课00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3.【学习心得】孔子认为心有仁,并且把仁化作自己的性格中的一部分,才能做的“随心所欲不逾矩”。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所以这么评价颜回,也说明了孔子对颜回的认可。仁心易说不易做,只有日积月累的点滴行动才能见仁心。所以,踏实做事才是王道。


【20150819 论语日课 15|蒋丹红】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诗经•卫风•淇澳》上说:‘就像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切磋切磋,精益求精。’这就是您所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自行发挥,领悟另一件事。”
傅佩荣:
正面思考,精益求精
贫穷的时候至少可以行道,因为贫穷反而少了很多牵挂,正好可以做该做的事。“富而好礼”,古代的礼仪很重要,但是礼仪往往需要花钱。所谓的排场,没有钱就做不到,有钱人如果好礼,就会使整个场面变得庄严、崇高,人修养、文化素质也显得比较高雅。
所以孔子告诫子贡要从积极转为消极,并且要“如切如琢,如琢如磨”,也就是精益求精,愈来愈好,才可自行发挥,领悟另一件事。
人在穷苦时,就能显示志节的高低,这时除了“无谄”之外,如果坚持行道,并且以此为乐,就离理想不远了。颜渊是最好的例子。
富有的人也可以行道,只要“无骄”之外,再进而好礼。“无谄”与“无骄”是努力避免缺点,“乐道”与“好礼”则是积极有为的表现,后者显示了更高的期许。

【学习心得】
子贡对于“贫”和“富”的态度是消极的,是努力避免缺点;孔子对于“贫”和“富”的态度是积极有为的,不管是在“贫”还是“富”的环境,都应该做好自己。
“贫”和“富”是外界的环境,“乐道”与“好礼”则是自己对环境做出的反应。
人可以选择对待环境的态度,而不是100%由环境决定自己的行为。
读孔子的这段话,让我想起弗兰克尔的故事和人类的终极自由。

弗兰克尔由于身为犹太裔心理学家,二次大战期间被关进纳粹(Nazi)死亡营,遭遇极其悲惨。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惟一的亲人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则受到严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忽然之间意识到一种全新的感受。日后他将此感受命名为“人类终极的自由”(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当时他只知晓这种自由是纳粹军人永远无法剥夺的。在客观环境上,他完全受制于人,但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超脱于肉体束缚之外。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自身的影响程度。换句话说,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他发现自己还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与能力。他在脑海中设想各式各样的状况。譬如说,获释后将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折磨学得的宝贵教训,传授给学生。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锻练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越了纳粹的禁锢。这种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意义,寻回自尊。
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难得的自我意识天赋,发掘人性最可贵的一面,那就是人有“选择的自由”(freedom to choose)。这种自由来自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imagination),能超出现实之外;有“良知”(conscience),能明辨是非善恶;更有“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能够不受外力影响,自行其是。
弗兰克尔在狱中发现的人性典则,正是追求圆满人生的首要准则——“积极主动”(be proactive)。它的涵义不仅止于采取主动,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在环境;理智可以战胜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所以,不管我们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我们有“人类终极的自由”,在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反应之间,我们拥有人类选择的自由,用你的自知,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识,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

为什么把 思无邪 放到 为政 里?
师俭师兄:
@8届-蒋丹红-上海 这个问题很好!今人读诗是一种情调,古人特别是先秦时期,诗书礼乐都是君子之艺,都是修身兼治国的重要方法。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注解】授之以政:授他以政事,即谓让他治理政事,从政。古人认为《诗经》是反映政治治乱得失的,从中可以明白政治得失之由和治理之法,所以孔子认为真正学好《诗》就可以“授之以政”,而且可以治理好国家。不达:不能通达,这里指不能明达从政的方法。使于四方: 指出使四方之国,从事外交活动。专对:指外交场合的随机应对活动。 奚以为: 犹言有什么用。
以上来自百度,解读的不错。孔子对其子的庭训中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学《诗》使人温柔敦厚,使人善于比兴和讽谏,外交人才尤其需要这些品质,所以孔门四科中,德行科之后就是言语科,实际上主要就是外交人才,政事科则主要是内政人才。
@8届-蒋丹红-上海 随便翻翻《左传》,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风貌就会发现,外交场合都是要赋诗言志的,一些今人以为的情诗如《野有蔓草》,当时都有大家公认的意蕴而不至于被人误解,也就是说,《诗》《书》等是当时中国人的共识与文化背景,不用多解释就能心知肚明的文化底色。
72#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1日 06:50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17、18日)摘录
论语日课0817、18.doc (47.5 KB, 下载次数: 6417)

【201508188论语日课 009| 张吉宏】
1、论语雍也第六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君子敬鬼神而远之,今天见到一个很智慧的解释:中国文明对神鬼是有科学处理方式的,即圣人不言六合之外,鬼神存而不论,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因此中国文明不是简单否定鬼神,而是强调鬼神的可证伪性以及对现实的意义。如果鬼神不能如科学一样给予证明,那么中国文明就既不否定也不肯定。但是,决不允许任何人妄称自己为鬼神——除非他自己能给出可重复性的、可被严格实验检验的通神功能。这条原则极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可检验的特异功能而可妄称为神或神的代言人,那么就将无法与骗子相区分,就可能沦落到人奴役人的境地。
中国这种对待神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

师俭师兄@fox 第一次读到以可证伪理论来解读此章,脑洞大开,如果注明出处就更好了,便于感兴趣的同仁查原文:-)
死后的世界,是没有人能够知道的,知道的就不是活人了。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这是理性的,也是智慧的,马克斯韦伯说的现代性的“祛魅”,是理性主义过分扩张的产物,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另外附一则孔子与弟子关于死后世界的探讨,耐人寻味。
刘向《说苑·辨物》:
子贡问孔子曰:“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我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将有知无知也,死徐知之(到死时自然慢慢会懂得),犹未晚也。”

【20150818论语日课2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这段话将君子和小人各自与人交往的方式进行对比,君子是“周而不比”,也就是说普遍和大家交往、一视同仁,而不对谁偏私、结党;小人呢则是“比而不周”,只是和一部分人交往、结党。所以还有“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一说。君子对大家都同等相处,施以仁厚,并不过分亲昵;小人只对自己一伙的十分友好,关系热烈、密切。但我们都知道,水才能长流;酒只是一时猛烈而已。小人结党,且不说是利聚而来、利尽则散的短时结交。这种经营自己的小圈子,实际上是对“圈外”大众利益的掠夺与瓜分,也是不提倡的。

【20150818论语日课00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作为道德的中庸啊,它是至高无上的了!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3.【学习心得】中庸,即平常人也。中庸之德,为平常之人容易具有的,也即民德。民鲜久矣,意在表明人心不古,民风败坏。把这个句子放在现在,代入感极强。时不时出现的碰瓷、事故、老人假跌、假冒伪劣食品…甚至七天前出现的天津大爆炸事故,与民德的缺失都脱不了干系。谨以此句祭大爆炸中逝者头七吧。

师俭师兄@金藏玉 
中庸的理解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谓也;庸,平常也。

我们不做过分哲学化的解读,就以孔门的两个小故事来体会吧!

“子贡赎人”的故事:春秋时鲁国有一个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其他国家见到同胞沦落为奴,只要把这些人赎回来,赎人者就能获得国家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是个富人,他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自己不领取国家给予的补偿和奖励。孔子批评子贡,说你自己富有,可以不要国家给予的补偿和奖励,但你这样做,会对其他人形成巨大的道德压力,今后有人再在国外看到同胞沦落为奴,由于“不好意思”回国领取补偿奖励,于是就不会花钱把同胞赎回来。

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的意思,孔子主张,积德行善要人人皆可为,君子应当俯就些,小人踮一踮就可以够的着,而不能将道德标准抬高,使得社会的良性循环有被打断的可能。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故事是“子路受牛”:孔子的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被救者用一头牛来答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以后都会勇于搭救落水者了。孔子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对待道德,认为道德最关键是要移风易俗,可施于百姓,要让普通人通过努力,都能学而时习之,身体力行之。像子贡那样花钱赎了人,却不领取国家给予的补偿和奖励,这种道德固然高大上,但一般人不仅学不了,更不堪其沉重的压力。相反,像子路那样勇救落水者,又不拒绝被救者给予的酬谢,这是一般人都能学得了的,是一种平常、普适、人人可得而行之的道德。(部分源自百度)

【20150818论语日课012│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3.【学习心得】我喜欢这句话“为为和谐而和谐,也是不可行的”。生活中有太多强求和无可奈何,假如为了快乐去快乐,为了七夕去七夕,为了创业去创业,很多事物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师俭师兄
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是不适合创业的,那需要极强的内在推动力,不是说只要对钱感兴趣的人都能把一家公司运作上市,那些能创造出让你瞠目财富的人们,其实对于财富到底能买到什么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这个过程本身。而大多数人不是这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UxNFpUL4USJ7cPO6#rd
如上是相关链接


【20150818 论语日课 23|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君子”在我心里是个特别美好的词,对它的感情就像贾宝玉心里的、“女儿是水作的骨肉”一般。“瑟兮僩兮,赫兮咺兮。”庄重不是装出来的,有沉淀好了的内在才能有外在的那种气度。做很多事情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内修于己,结果往往也能利于他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君子求学问。
学则不固该怎样理解?是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是把 不重跟学则不固 两者放在一起理解么?
无友不如己者。翻译说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什么叫不如自己?每个人都有优点跟不足。这个 不如 二字,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书上说,“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虽说同行的人比要去的地方更重要,可我觉得跟不同的朋友相处会有不同的快乐跟收获。只要人本性不坏真诚就好了。

师俭师兄
少年不仅每学期拿一等奖学金,还担任了从班级到学院再到学校等层面的团干部。校刊《青春校园》的执行主编,一干就是一年。少年彼时亦沉浸在宝玉黛玉的世界中。编辑部的属下多为女孩,少年每次都不忍心让女孩冒着严寒给自己送稿子,而是亲自跑到各个“公主楼”下等稿。有时编辑部聚会,个性强的女生会给他开目无长上的玩笑,大家都很尴尬,少年则“匿怨而友其人”。
没有架子是美德,但不重礼仪就是缺德,这是少年后来慢慢明白的道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应当有威仪,应当稳重,不然,毛毛躁躁,所学的礼就不牢固,就会让人轻慢乃至狎昵——宝玉可不是谁都学得来的呢!“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君子之风当如是。

【201508188论语日课 008| 张吉宏】
1、论语公冶长第五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此章主要为人物评论,于今日有借鉴价值。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正是儒商之道!



【20150817论语日课 13|蒋丹红】
1.13【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与人约信,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

傅佩荣:
“信”、“恭”、“因”三字,前两字都是指人际相处的一种操守或品德,“因”字也不应例外。古代“因”与“恩”通用。
“近于”,是指接近而不相同于。譬如,义与礼是原则,而信与恭是实际的作为,所以只能尽量符合原则的要求。
【学习心得】
读这一则论语的时候,觉得孔子对自己的言行以及自律的要求是很高。
有很多时候,我们知道道理和原则,但就是做不到。像“义”和“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很多人都会说: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觉得道理从来都不是用来听的,道理是用来实践的。听了道理,你去做了吗?

我们学习《论语》也是如此,我们不仅是要学习孔子以及弟子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去实践,用这些智慧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

现在,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律”的重要性。在读一些名人的著作,发现他们都是极其自律的人,比如查理芒格,稻盛和夫。

阅读《穷查理宝典》了解到,查理•芒格是一个很少迟到的人,他约了别人,会早到很久,拿出自己带的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人。有一次与晚辈约好时间,因为路上堵车迟到了。他会一个劲得向晚辈道歉,而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觉得迟到是理所当然的事。
查理•芒格会严格遵守自己的原则,在生活中如此,在投资时也是如此。所以,他能够在别人狂热的时候依然保持冷静。
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做一个自律的人。自律的人是很少破坏自己的原则。
对于现代人,“信”这个词其实很难做到。最简单的“守时”都做不到。我自己也做不到守时,最近在反思自己,觉得守时其实就是一个人“轻诺言”的表现,说明你不看重自己的信用和承诺。我是希望自己是重承诺,守信用的人。而准时,守时是守信用最基本的表现。

20150818 论语日课 14
1.14【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至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所谓“食无求饱”,是指不一定吃得很饱;“居无求安”,是指住处不求奢华享受。而“敏于事而慎与言”,更是每一个公众人物都应该深思的话。很多政治人物正好相反,通常是做事慢吞吞,一说起话来就变得伶牙俐齿;“言而世为天下则,行而世为天下法”,政治人物身在高位,言行举止都会成为人民效法的对象,所以在说话、做事上必须不断修养自己,才能起示范作用。
【学习心得】
我们平常说“好学”,会去强调学习态度,用于学习的时间。我自己是第一次看到好学其实跟人的欲望也是相关的。
傅佩荣老师的注解里写道:好学在此有三个步骤:首先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炼及改善自己,接着再虚心向良师请益,使自己走在正途上。每日在自己各方面的行为表现上,都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如果只注重物质上的吃、穿、住如何,就没有心思去想应该想得事,整个生命就会向下沉沦。
这一段话,很受启发,我也很赞同。我自己很喜欢的作家,像:季羡林先生,杨绛先生,从我阅读他们的文字,觉得他们的生活是很朴素,很有规律,很少铺张浪费的。而他们在学问上的造诣非常高。

古典老师在《6堂职场发展必修课》中有讲到:自由=能力-欲望。欲望越大,自由度越小。对于好学也是类似,当你欲望越大,用于学习的时间,精力,心思就越少。
现在是越来越物化的时代。蒋勋在《生活十讲》中有谈到物化。他有讲到,在物化的时代,古代孔子、庄子等都是制衡物化的。从这一则论语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制衡物化的思想,他强调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要在言行上磨炼及改善自己,接着再虚心向良师请益。孔子推崇精神上的丰盈胜于物质上的丰盈。

师俭师兄
@8届-蒋丹红-上海 自由=能力-欲望,赞!制衡欲望,是自律,也是反对异化,上次讨论的人性论中,自己能掌控的就是“性”,“赵孟能贵之,赵孟能贱之”的就是“命”,君子尽心知性立命。

【20150818论语日课012│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富裕和高贵是人们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 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们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拜托它,君子就不会逃避。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 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不会哪怕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即使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 在颠沛流离之时,也必定会按仁德去办事。”
3.心得:孔子的仁德不是口头上的,而是真正地贯彻在行为之中,将之作为自己得行为底线,作为自己得行动指 南。这种指导下,出现了无数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出现 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传统思想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
但因为与这种思想相伴随的,还有一些不切时代的附属,在新的形式下,时代选择了给他腰斩,一切都进行了否 定和解构。于是我们失去了原本的思想支撑,这股气也随之飘散。
物质世界挤占精神世界,在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无往不胜,但没有精神的物质世界,没有底线,也注定着充斥无数的原罪与罪恶。

师俭师兄@李国祥~8届南京 “原罪”这个词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重要概念之一,儒释道都没有这种概念,如儒家就讲“既往不咎”“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那种纠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是从来不会有的。

【20150817论语日课2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子贡向夫子请教“君子”的准则。夫子说:君子是先行动,然后再说出来。在这段话里,孔子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不赞同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当然,这是对君子的一种很高的要求。换个角度来看,先做而不是先说,对于达成目标也是有好处的。记得之前看到一个ted的演讲主题为“下定的目标可不要告诉别人”,大意是如果你先把目标说出来,心理其实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比如通过被自己的宏图大志感动而觉得自己特别伟大,或者是别人的称赞),这样反而会降低去完成目标的动机(因为已经得到心理满足了),所以就会变成只是说说而已。一点发散,供大家参考。

【20150816论语日课2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不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器皿,都是有特定用途的,不能再变通为其他功用。儒家对君子的要求,不是希望他只具有一种特殊的技能,而是希望他通过修德,具有多方面的技能,能够适应多方面的需求。所以儒家发展“六艺”,而不是只局限于一才一能。由此可见,儒家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很高的。说到人才,想起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了,随着政治的需求,对于人才的标准也变得“不拘一格”。在《人物 志》中,除了依然褒奖类似于“君子”的全才之外,“兼才”“偏才”等才能并不完善或者只有部分突出才能的人也得到作为“人才”的肯定。也算是一种新的定义了。当然如今的我们对于人才的定义并不那么狭窄了。

师俭师兄@八届-重庆-刘婷婷 《人物志》是本好书,要懂得中国的管理智慧,首先就需要知人,《尚书》里说,“在知人,在安民”,圣王都觉得很难。《人物志》读懂了,知人的理论就差不多了:-)

【150817论语日课22】【蔡亚男】
1、        论语一则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和上一则对比,感觉很有意思。父母唯其疾之忧,然能养却非孝之本。想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虎毒不食子的爱子之本心,二是人生阶段的不同。爱子之心是人之天性,所以父母可以抛开名利唯忧子之身;因为爱子之心发乎天性,子女容易狎恩恃爱,不敬由此而生。二则,孩子从小长大,经历的是开拓的过程,父母能够不以名利强压于儿女之身,甚至只求其身体安康,是为发乎本心的爱,不带杂念贪欲的爱。而父母从壮年到老年经历的是内在核心及外在社会地位收缩的过程,儿女能够抛开父母带来的生活便宜变化的贪欲,侍父母以心,则能敬。节制自身是好,不若正其本心。

【20150817论语日课011│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 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无法看到了。能看到君子,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 是无法看到了,能见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不错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 人是难于保持操守的。”
3.心得:孔子给了一个自己心中理想人物的最低标准,那就是“君子”、“有恒者”,孔子不想着见到十全完美 的人,只要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程度,就心足了。不禁想起了“理性人”和“有限理性”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发现现在社会有了新的标准了,现在的人多半要说的是“亿万富翁,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千万者,斯可矣。” “有别墅者,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房者,斯可矣。”同样是不满足,标准不同了而已。
对传统思想是要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但不是取其糟粕弃其精华,也不是全盘否定来个坦荡荡全民无神论做结,耶 稣安拉和佛头救不了世人,做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诞生的自我神性,我不信神,但我的一切行为皆蕴含神意,这 就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不同之处。它追求的是一个更优秀、更完善、更有道德的自己,而不是寄希望一个外来神的 号召。如果要信神,我也愿意信自己心中的那一个神。我就是“神”。
孔子为什么要见圣人、君子、善人和有恒者呢?这或许就是一种与强者为伍,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你能变得更加的优秀,也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的一种间接反映。人的进步靠自己,这是内因;看到了更优秀的人,被吸引了或者受刺激了,这是外因;但终极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提升,进而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现在有太多的宅男、宅男、技术宅、电视宅、手机宅、工具宅……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见”的作用给无形最大化降低了,我们心中只有了自己,但我们缺乏了“修身”的自我内涵,于是导致了更多的纯粹的宅,纯粹的闭关自锁,终还是阻碍自我的提升。
和君有一大批有道德的人,有追求的人,有故事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偶见“君子”,偶见“有恒者”,足矣。“圣人”、“善人”就不想了。

【20150817论语日课00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评论仲弓说:“一头耕牛,生了一头通身赤色而且两角圆满端正的小牛,虽然人们不想用它来当祭祀用的,但是山川之神会肯舍弃它吗?”
3.【学习心得】英雄不论出处,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必担心自己出身不好,也不必担心自己遇不着伯乐,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自己够努力,有真本领,即使人们不愿意看到你成就一番事业,神仙也会助你的,大概“有如神助”就是这个意思,“山川其舍诸?”


【20150817论语日课011│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3.【学习心得】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是儒家迂腐,三年都不能改变父亲之道,有人也拿这个作为满清积弱的原因——闭关守国导致近代中国受尽侮辱。但南师对此有不同见解,南师认为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我个人更倾向于南师的解读,因孔子现在在我心中是有温度的,一个历经沧桑的可爱老头,总不至于这么蛮不讲理~
7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2日 2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23日 05:14 编辑



论语日课(8月21日)摘录

【20150821论语日课 011| 张吉宏】
1、论语述而第七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文,行,忠,信,这句话就是夫子之道的架构吧。正好也和和君国学,和君商学的架构相一致。


【20150821论语日课32|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这句话一连多个“知”字,是为了讲明一个道理:对知道的东西就知道,对不知道的东西不要勉强装作知道、而是坦诚自己不知道,这样的对待知识的态度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人有时候容易陷入一种坐井观天的自我满足感,仿佛一切知识都不过尔尔,其实“全知全能”并不是智慧的表现,它会阻碍你求知的脚步,从而一直将自己限制于那小小的一方蓝天。知道自己知识的边界在哪里,知道自己有很多还不明白的,也会引得自己去探知求索,从而不断扩大认知和理解、朝着精进的方向前进。与大家共勉!


【20150821 论语日课 25|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指的是敏于事而慎于言,也是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比起只说不做的,或者做的并非自己先前所说的,做了再说至少可以给自己一个台阶下。默默来做就好了。
 
1、论语一则已诵读十遍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君子跟小人的所行之事的不同在于为公为私的分别。君子品德高尚,以忠信来待人,言行符合人们的共同利益;相反,小人想的则是一己之私,为此阿私相结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即是损人利己,这样一来他们想的也就不是博爱和天下了。
 
 【20150821论语日课010│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2.注疏已阅读。冉求说:“我并非不喜欢先生的道,只是自己力量不足、资质太差啊!”孔子说:“资质差,如果又中途放弃,那就走到头了。”
3.【学习心得】且不论此处的“道”是什么,暂且把“道”理解为做事情,学习之类的日常,如果还没有做某件事情,或者是刚刚开始做一件事情,心里就想着自己没有能力做好,或者是不自信认为自己做不成这件事情,那就如同是划地自限,自己不愿或者不敢前进罢了。


【20150821论语日课015│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有礼哩。”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3.【学习心得】“贫而乐”比“贫而无谄”境界更高,妙在一“乐”字。历史上的“贫而无谄”有很多,真正做到贫而乐的是少之又少。“贫”不仅指物质,也指精神,“乐”是没有怨言,也是保持平和快乐的心情。一个懂得贫而乐的人,定是一个旷的哲人,宁也是明白“把过去的遗憾变成未来的温暖的人”。

 
蒋丹红
【每日论语05】学而篇第五则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治理诸侯之国,要尽忠职守玉令出必行,节省支出而爱护众人,选择适当的时候征用百姓服劳役。”

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孔子说,治理一个千乘之国,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取信于民,要节约开支、爱护人民,差使百姓要在农事之隙。“千乘之国”是能出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诸侯之国。这五个治国原则,看似简单,但真能践行到底,尧舜之治也不过如此。这五者是治国之本,孔子只言这五者而不多言其他,和“君子务本”的精神一脉相承。

弘丹学习心得
孔子认为,治理诸侯之国有五件重要的事:尽忠职守,令出必行,节省支出,爱护众人,使民已时。对现代社会治理国家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而且,我们现在的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些事。

尽忠职守:在其位谋其政,而不是为一己之私,贪污腐败,滥用职权。
令出必行: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关于法制,我会在后面再稍微多说几句。

节省支出:反对铺张浪费,比如,近年来在慢慢取消的公车。

使民以时,在古代百姓需要服劳役。服劳役是义务性质的,没有工钱也很辛苦,所以要严格规定不能再农忙时要求百姓服劳役,免得引起抱怨。孔子的“使民已时”核心是爱民,要多为百姓设想。在现代,虽然不再需要服劳役,但政府也需要真正得关爱百姓,多为百姓设想。

关于法制的问题。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我们讲究人情与裙带关系。我们有法律,组织或者企业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说实话,整体而言我们的执行度并不是很好。中国人总想法外开恩,总喜欢用人情创造特例,对法律和规章制度并不那么敬畏。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严重缺乏信任感的,普通百姓不相信法官或执法人员,因为他们会受贿;不相信医生,因为他们会收红包;也不相信老师,因为他们也收家长的礼物……因为有太多不按照法律规章制度执行的特例,所以我们也不那么敬畏法律或规章制度,甚至觉得遵守的人才是傻子。我们无情践踏法律和规章制度,因此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其约束作用。

而相反,很多西方国家的民众是非常敬畏法律或规章制度的,他们不会轻易触犯底线。因为他们明白,一旦触犯,自己是一定会承担后果的。有了敬畏之心才会不敢触犯,如果视法律规章制度为儿戏,一旦有人不遵守未受惩罚,那法律的威严就会丧失,民众就会有侥幸心理,法律的地位在西方国家和中国是不同的。

如果哪一天中国的执法人员尽忠职守,铁面无私,中国法律的威严才可树立。

有人会说,这样执法人员的权利岂不是太大了,他们可以决定谁犯罪。我觉得在一个“法治”国家,执法人员的权利一点都不大,因为他们只是按照法律行事。相反在一个“人治”的国家,执法人员的权力才大,因为他可以决定谁可以不遵守法律,可以是特例。也就是说执法人员可以决定谁是需要接受惩罚,谁不需要。这就相当于权利不是归法律所有,而是归执法人员所有。

“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相比,“人治”的社会执法人员的权力更大。

国家制定了法律,就要严格执行,企业/组织制定了规章制度也需要严格执行。一旦有特例,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就会减弱。这及时孔子提倡的“令出必行”。


【20150817论语日课011│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 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无法看到了。能看到君子,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 是无法看到了,能见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不错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 人是难于保持操守的。”
3.心得:孔子给了一个自己心中理想人物的最低标准,那就是“君子”、“有恒者”,孔子不想着见到十全完美 的人,只要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程度,就心足了。不禁想起了“理性人”和“有限理性”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发现现在社会有了新的标准了,现在的人多半要说的是“亿万富翁,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千万者,斯可矣。” “有别墅者,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房者,斯可矣。”同样是不满足,标准不同了而已。
对传统思想是要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但不是取其糟粕弃其精华,也不是全盘否定来个坦荡荡全民无神论做结,耶 稣安拉和佛头救不了世人,做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诞生的自我神性,我不信神,但我的一切行为皆蕴含神意,这 就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不同之处。它追求的是一个更优秀、更完善、更有道德的自己,而不是寄希望一个外来神的 号召。如果要信神,我也愿意信自己心中的那一个神。我就是“神”。
孔子为什么要见圣人、君子、善人和有恒者呢?这或许就是一种与强者为伍,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你能变得更加的优秀,也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的一种间接反映。人的进步靠自己,这是内因;看到了更优秀的人,被吸引了或者受刺激了,这是外因;但终极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提升,进而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现在有太多的宅男、宅男、技术宅、电视宅、手机宅、工具宅……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见”的作用给无形最大化降低了,我们心中只有了自己,但我们缺乏了“修身”的自我内涵,于是导致了更多的纯粹的宅,纯粹的闭关自锁,终还是阻碍自我的提升。
和君有一大批有道德的人,有追求的人,有故事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偶见“君子”,偶见“有恒者”,足矣。“圣人”、“善人”就不想了。


7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3日 05:1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2日)摘录
论语日课(8月22日)摘录.doc (17 KB, 下载次数: 7219)

【20150822论语日课 012| 张吉宏】
1、论语泰伯第八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一,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从这里到看见孔子对礼的态度,是不那么迂腐学究的,这和曾子对礼的机械刻板是不一样的。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既是孔子对六艺功能的解读,也是对礼的地位的解释。这两条可见,礼是原则所体现的规范,而非死板教条的流程仪式,克己复礼所复的是这样的礼。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只能看成一个结果而非过程。老子讲过类似的话,大家都知道了,就危险了,类似于《乌合之众》的效果。
四,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儒家之祖对于商业的态度如此明白,不知为何被后世歪曲的那么厉害。

【20150822论语日课016│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 何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 ,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孔子说:“端木赐通达 事理,对于管理政事又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冉求 有才能,对于管理政事又有什么困难呢?”

3.心得:这里孔子说了管理政事的三种可能性情况,做事果断者、通达事理者、有才能者,这些管理政事不会有 困难。在过去,属于低度复杂性低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相对简单,因而可以进行简单的社会治理。
至于什么样的人可以从事政事管理,这个标准是难以一刀切的,更别说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其复杂度绝对可以叫 冠绝古今。
单单这么一个简单的评价:做事果断、通达事理、有才能,但真正要做到这样的标准,其实千难万难,毕竟宏观 上的一个评价具体到每一个微观上的具体事实时,其中会有各种不同的状况,这只能说明这几个人的综合素质是 达到了相当标准。
今天和一同学聊天,他说我的性格我的学习框架我的成长,适合进入体制,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孔子的这几 个评语来看,我差距还是蛮不小的。
学而优则仕,这是几千年历史中贯穿古今的一句箴言,这是与科举制相伴随的一个必然的途径,这也是儒家思想 中积极入世积极有为思想的一个切实体现。自家各扫门前雪这描写的其实不就是一个当代社会的缩影么,这就是 陌生人的社会。大辟天下寒士才是自始至终的士子理想。
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最好的自己。

【20150822论语日课3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子张学习如何求取禄位。孔子说:“多听,对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加以保留,对自己有把握的东西,在说的时候也要谨慎,这样就很少有过失。多看,对觉得危险的境地加以保留,对有把握的情形也要在行动时小心,这样就很少会有后悔。言语少过失,行为少后悔,功名禄位自然会随之而来。”
       其实子张请教功名禄位,夫子应该是心中不大赞成这样的急切的。“君子务本”,在夫子看来,只要做好了根本的东西,其他的外物自然会来。所以夫子点拨子张也是指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而不是以功名利禄为最终目标。打个比方,如果功名利禄只需要一个人具备B这个层级的一些要素和特点,夫子是要求要奔着比B更高的A境界努力,一旦达到了A,B所能拥有的自然不在话下。但儒家追求的东西,绝不是功名利禄,“一箪食,一瓢饮”,亦可把握到大道之乐。

【20150822论语日课015│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3.【学习心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小小的坚持,小小的给予,不必希冀他人来了解自己~反而正因为自己有了这细微的体验,要更能够懂得他人的不易。

【20150822论语日课01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注疏已阅读。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去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
3.【学习心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贵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孔子对君子的看法——德才双馨。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能够做这样的君子,而不是仅仅拥有技艺却德行有缺的小人。所以,大人和小人的区别不是在于学问和技艺,而是品德。这样的话更应该让学问深厚的人知道,即使才高八斗,技艺精湛,如果品德有瑕疵,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害处。愿为君子儒,莫成小人儒。

【20150822 论语日课 26|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7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不争比争的人更进一步,而争也君子又提高了一个境界。我想到了水,水不与万物争锋,却能宽怀博大,包容万物。若是有意与人相争,别人越是远你不与你交好;越是修炼好了自己雍容揖逊彬彬有礼,别人越是敬你。
想起师俭师兄前段时间在群里面关于这则论语的讲解。孔子也不是什么都不争,涉及到关系到国家的问题的时候,即便年事已高也仍旧是奋身进言。小事无需仅仅计较,有关原則问题的事情却是不能躲避的。一直矜而不争,一直争或许也不难,难的是把握该争与否的度,把握得准确了才是君子风度。
 
 


7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4日 19:4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3日)摘录

【20150823论语日课 013| 张吉宏】
1、论语子罕第九已读十则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今天看来到像佛家之语,可知夫子之道并非教条。

【20150823论语日课01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便会自行在周围旋转运行.
3.【学习心得】这一篇主要讲德治,推行德治百姓自然会拥护,这就像众星拱北辰一样。荀子也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所以德是一切的中心出发点。

【20150823论语日课017│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礼。”樊迟说:“不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3.心得:什么是孝,放在今天来看,也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
在过去,貌似孝这个问题联系的范围很广,以家为支点,构筑起一个连接个人和国家的统一体,个人修身之后乃是齐家,齐家之后便是治国平天下,家文化一直是中国帝王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孝,不仅仅是关乎到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到国家治理统治的大问题。
因而有了举孝廉,有了贞节牌坊,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了门当户对……
但这些不必要的不妨碍孝中的应有之义。孔子说的不违背礼,在现代多少肯定会有一些变化,但关于孝的道德伦理,却是不能过时的,也不应该过时。
想起来以前有报道,老父重病,子女请假回家,结果老父没能尽快死去,这儿子就很焦急啊,你这不快点过世,我的请假日期就要截止了,你说怎么办?再后来有为了实行土葬,而在强制性火葬政策之前赶紧躺进棺材去的义不容辞。再就是有了农村的386199一说。再就是有了老人的碰瓷一说。
以前有养儿防老,现在主流将向财政养老社会养老转变,转变的过程将是痛苦的。
但不论何时何地,父母应有父母的样子,子女应该有子女的样子,这个“礼”是应该永恒的。

【20150823论语日课01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仅仅有数十家的小地方,其中必定有像我这般资质忠信的人,但是他们不如我这样好学呀!”
    3.【学习心得】资质比孔子强的人很多,但是好学如孔子者不多。这则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即使资质聪颖,不爱学习、不好学习又怎能成仁呢?“玉不琢不成器”,圣学难企,非由学得。

【20150823 论语日课 27|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这样的话,就可以一碗水端平了,就像是有了规范所以做事的标准就不会有很大的弹性,也不会厚此薄彼了。
 
【150823论语日课23】【蔡亚男】
1、        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已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教我们观察人的方法,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善、是恶?为恶者终为恶,为善者需要进一步看其为善的原因,如果所为的善事并非出于善心,而是另有所图,亦不为君子。而另外有些人,虽然为善、亦是出于为善的理由,但是可能是出自社会舆论、道德导向,但其内心不不是真心为之,这一类人为善也不会坚持太久,因此也不能算是君子了。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安于何很多情况下并不存在善和恶之分,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安于什么,只是跟着时代的步伐走,一直懵懵懂懂。其实人最大的力量发乎内心,真正找到自己心之所安是唤醒自身最强大力量的必要前提,也是找到自己生活平衡的关键点。愿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心安之处。

【20150823论语日课3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鲁哀公问使民心信服的行为准则。孔子回答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让他们的地位能够在歪曲不正的人之上,这样民众就能信服;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民众不会信服。
向往正直、厌恶心术不正,是大家普遍都认同的道理。在人群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正直,总是泥沙俱下的。可是只要保证正直的人得到重用,就可以压制那些不正之人,从而使政治清明,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古往今来,我们看到太多的民不聊生,都是因为奸佞之人把持朝政、居于上位,正直有德之人被排挤、居于下位。在论语后面的颜渊篇中还提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也是同样的道理,说明了正直之人在上位后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的引导作用。


蒋丹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vb28EEPw9TbnIPrt#rd


7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5日 21:21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4日)摘录

【20150824论语日课01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完了吧!我没有见到过一个能够自己看到自己的过失,并且能够在心里责备自己的人呀!”
3.【学习心得】颜回是个不迁怒,不迁怒,不贰过又好学的人,孔子多次夸奖他,能够看到自己的过错,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看到自己的过错,还能够自我责备,应该就是颜回这样的人。颜回早逝,孔子痛惜不已。这样“见其过而内自讼”的境界普通人实难达到,能够做到自省就已经不错了,世风日下的今日,但愿能够看到众人可以“见其过”,我们就不用像孔子那样感叹:“完蛋了吧!”

【20150824论语日课3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季康子问,怎样才能让人民敬畏、忠诚而且勤勉?孔子说:用庄重的态度面对人民,人民就会敬畏;做到慈爱和孝顺,人民就会忠诚;能够对善举进行褒奖,对没有能力做事的人进行教导,人民就会勤勉。
        其实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人各自所言针对的主体是不一样的。季康子希望是知道能够有什么方法让人民行动,获得某种敬畏、忠诚和勤勉的品格,为统治制造便利。孔子却没有直接回答他的疑问,而是告诉他应该从统治者主体做起,以身作则,那么最后人民自然就会受到教化了。儒家所认为的为政之道,是在统治者层面就要贤明正直,从上至下的一种教化。上一则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宣扬的一个道理。不要老是要求人民这样或那样,不能舍本逐末,应该追求正本清源。


【20150823论语日课01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学习心得】孔子将三百篇《诗经》概括为“思无邪”,发自真情的自我流露都是诗,艺术因表达而存在,因感知而弥久。从这个角度反推,诗在出现诗这个概念前就已经存在。


【20150824论语日课 014| 张吉宏】
1、论语子罕第九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这一章大都是夫子的长吁短叹,啰嗦居多。唯有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却有启发意义。先天与后天如能一致,可以得仁矣。


【20150824论语日课018│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庄稼长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3.心得:种下种子是不是一定会开出花朵?开出花朵是不是一定会有果实?奋斗了是不是就一定会成功?
看到这句话,想到的首先是这一句。现在回首,其实这道理谁都懂得,但真正归到每一个个体自身的时候,却难免患得患失。
如果有一些生下来即已注定一生的结果,那么中间的过程再如何改变是不是就已经没有了意义?如果知道一件事的结果其失望的几率达到80%,是不是就破罐子破摔算了呢?
尽下自己最大的努力,或许不一定能获得自己最满意的结果;但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那么一定没有满意的结果。很多事情,追求的就是这个概率;或者这个追求过程本身的乐趣。




【20150824 论语日课 28|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1
【原文】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14*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把这两则论语放在一块儿学,是因为它们的意思是相通的。“小人常怀念乡土,故不忍离去;小人常念及恩惠,故勇于求讫。”“一个士,若留恋于居家的安逸,就不足以称得上一个士了。”
又想到了前几天刚学过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则。“君子与小人所为不同,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
君子心怀天下,故不以一家人的小安为安。想到了黄花岗起义中的杨觉民,临行前他写信告诉妻子,“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不是仅满足于个人的儿女情长爱情美满。“士当励志修行以为世用”“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
我想的是,一时的积极入世的热情是容易的,难的是坚持。所以和君说的是,“激情只能点燃梦想,习惯才能成就理想”,以及在强调“初恋般的热情的同时”,也注重“宗教般的意志”。
 
7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7日 2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27日 23:41 编辑

论语日课(8月25日)摘录

【20150825论语日课01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 :“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我不知还能做得些什么。正如车上的辕木与横木间,若没有了个灵活的接榫,无论大车小车,试问如何般行进啊?”
3.【学习心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分为被别人信和相信别人。被别人信是因为有被别人信的价值,这就要求个人要诚信,讲信用。大家都愿意做到诚信了,自然也能够信别人。不知其可的原因是恐惧,还怕别人不可信,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下,怎么能够做到信呢?因此,信也要共同做到才能更美好,就像輗軏相互之间的配合。

【150825论语日课26】【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器,能说得出特定用途的物件。尽其所用,但无其它用。二则,物物不能相通。君子不器,从君子自身修为而言,讲究融会贯通,不囿于一角;从外在来看,用无不周,非一才一艺。

【20150825论语日课018│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百姓就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数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附
3.【学习心得】道德意识是一种自省活动,任何强制性制裁都是一种非法干预;惩罚性干预虽可使人心存畏悸,小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却难以达成主观上的道德自律。


【20150825论语日课3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对于旁人疑惑自己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引用了尚书的说法,在尚书中提到,能够对亲人尽孝、对兄弟友爱,能够推广此心,就能够施用在政治上了;所以所谓为政,并不是一定要用身在其位、权谋斡旋等大家通常所认为的方式,从自身做起、从一家做起,做好了自然能推广于天下。 所以我们看到《论语》“为政”这部分的条目,所宣扬的都是应该做好最基本的忠孝仁义的修持,推而广之,人民得到教化,这样一来,自然“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治自然清明起关于“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出自于《尚书》的君陈篇,据史书记载的一种说法,君陈是周公的二儿子、继任了周公之位,这一篇章是歌颂他的品德的。当然,对于这个引用和原文的差异、关于引用过来的句读等等问题,有很多相关的考证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再细细研究。


【20150825 论语日课 29|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朱子解释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跟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大概是相通的。这个主张是形成有着浩然之气的民族气节的重要原因 ,可是它压抑了人性,什么纲常礼教三从四德贞节牌坊之类的东西。
在学习与“君子”有关的论语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为什么两者会有这么多的不同?仿佛君子的形像就是温文尔雅的是美好的,小人的形象就是猥琐的令人不屑的。人各有所志,君子追求的是仁义想的是“公”,他们胸怀天下,所以像孟子在鱼和熊掌中说的那样宁可“舍生取义”;小人要的是一己之利想的是“私”,甚至为此而破坏封建等级秩序。
可是非黑即白,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真的合适么?义与利真的就是那样尖锐对立的么?就像君子跟小人好人跟坏人的矛盾一样。我觉得没有不变的是非标准跟永恒的真理,这是一个对错混乱的时候。在追求“利”的过程中,别有意去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这就不是小人。
 
 


78#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7日 23:4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6日)摘录


【20150826论语日课 016| 张吉宏】
1、论语先进第十一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一,颜回的地位还真高,五则是讲他死的。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个态度很对。三,入门,升堂,入室,学问三阶段。四,夫子对子路与冉有的矛盾态度,正是大道如一的体现。五,最后一段算是有点情节,吾与点也,呵呵。综上,夫子的话,都是有针对性的,不可教条。

【20150826论语日课01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
3.【学习心得】这句话的争议很多,我认为很贴切的理解是不要钻牛角尖。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守株待兔、不知变通,不可能圆满。时间流逝,环境变换,一成不变一定会遭淘汰,历史的车轮滚滚,被碾压而亡的蝼蚁通常是不知道躲避的,不是么?

【20150826 论语日课 30|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道,道德。恭,谦逊。敬,恭敬。惠,爱利人。义,使民以法度。
有的注释把 道 解释为 为政之道。我觉得自己有咬文嚼字的毛病,对每个字的意思好像都得泾渭分明地弄清楚,可是很多字的意思都是相通的。道德与为政之道,并非没有相通之处。恭、敬、惠、义 这四种道德,也是为政之道。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仁,是把仁作为一颗种子在心里播种了,然后让它慢慢长成一棵树,把根深扎在内心深处,如此,任它富贵贫贱、造次颠沛,仁都不会轻易动摇。让仁成为一种习惯,像呼吸一样自然,如果离了空气片刻,人就会不习惯。如果君子处事之时离开了 仁 ,也会觉得不习惯吧。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说话要谨慎些,手脚要勤快些。祸从口出,以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言行要一致,不能打自己的脸不给自己台阶下。不要轻易承诺,被别人信任一次两次容易,难的是多次失信后还能被别人信任,就像哄小孩玩一样,如果一次两次骗他说给他买糖吃还可以,如果次数多了,他就不会听话信你了。
 
 


【20150826论语日课019│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3.【学习心得】“三十而立”还有一种解释——立就是不动,意思是到了30岁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正在奔三的路上,30岁之后的事情暂时不想去想,如果30岁前能把自己的心静下来梳理之后立下来,应该还不晚。


【20150826论语日课3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人若没有诚信,不知道还能成什么?没有诚信,就像没有“輗”的大车、没有“軏”的小车,是根本不可能行动起来的!
       “輗”(ni二声)“軏”(yue,四声)分别是大车和小车中起关键连接作用的部件,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诚信”对于人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在变化的世界中,只有保持着诚信,才能守住不变的内心,让人在变化中看到不变、能真心相对。言必信、行必果,大家共勉!
7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9日 09:08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7日)摘录

【20150827论语日课020│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告诉他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违背’”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活着,以礼事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3.【学习心得】“无违”指孝敬父母不违背礼节,不超越自己的本分。封建社会中有一种愚忠的思想,臣子以死来上柬,甚至婚姻中的“父母之命”,这痛苦了无数代人,其实儒家的思想一开始未必是这个意思,不过被一代一代的利益阶级逐渐演化了。所以我对孝顺的理解是不违背礼节,但如果违背本心了,我还是会follow heart。

【20150827论语日课01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
3.【学习心得】周是忠信的意思,比是勾结的意思。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差不多,小人以利相结,利尽而散,君子以义相结,利散人聚。

【20150827论语日课3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对于判断未来社会的形势,孔子提供了一个基本逻辑,认为虽然朝代更迭,但“礼”是大体不变的。通过过去的经验,可以得出今后社会的走向。孔子的这个逻辑是非常合理的,其实这也是我们判断未来的一种普遍逻辑推演方式。
       但是否就是完全正确的呢?“百世可知也”,但近代中国的剧烈变革,应该是在意料之外吧。到现在,夏商周已经变成遥远而史实大多散佚的故事,其“礼”的精神,已经离我们太遥远!

【20150827论语日课 017| 张吉宏】
1、论语颜渊第十二已五则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这一章明显重要,论及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仁。三个弟子三个答案,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是仁的具体表现。有位老师对仁的解读:内省,我认为十分精当。


        
8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29日 09:1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8日)摘录


【20150828论语日课 031|崔九娟】
1、论语已诵读。
2、注疏已抄录。
3、心得。
今天的论语我学的是有关孔子财富观的章节。
第一则是前两天学的那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另一則是,“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6中提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也是人,也有对物质对钱的需求,所以,君子跟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爱不爱财,而在于是否取之有道。以及,取得以后是懂得克制自己还是纵欲挥霍。之前提到商人,很多时候都是无奸不商之类的贬义词,可是,人家也是靠自己的能力吃饭取之有道,别自己白白去羡慕嫉妒甚至有仇富心理。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手段赚钱,那么我宁愿坚守我的原则,每日粗茶淡饭也能心安理得吃得香。还有另一层意思:我有求得富贵的能力,手段也可正当,可是我仍旧安于贫困,因为那富贵不是我想要的那种,不是“吾所好”。


【20150828论语日课01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注疏已阅读。子贡问如何才是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3.【学习心得】莫做纸上谈兵的赵括。

【20150828论语日课3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非其鬼”指不是自己的祖先的意思。去祭拜不是自己的祖先的人,是一种不当行为,是谄媚的表现。而见到应该去做的符合“义”原则的事情不做,是没有勇气的表现。这一则是“为政”篇的结尾了。我们发现,是以一种似乎有些费解的内容结束。祭祀、与“义”似乎和为政关联甚少。
      但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有的行为,做了是“过”,是不当;有的行为,不做是“不及”,也是不当。过犹不及,都不是君子行事应有的方式。在孔子眼里的为政,从来不是具体的术法和手段,而是做好君子之本、由己及人,推广开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06:08 , Processed in 0.1479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