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8月17、18日)摘录
论语日课0817、18.doc
(47.5 KB, 下载次数: 6417)
【201508188论语日课 009| 张吉宏】
1、论语雍也第六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君子敬鬼神而远之,今天见到一个很智慧的解释:中国文明对神鬼是有科学处理方式的,即圣人不言六合之外,鬼神存而不论,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因此中国文明不是简单否定鬼神,而是强调鬼神的可证伪性以及对现实的意义。如果鬼神不能如科学一样给予证明,那么中国文明就既不否定也不肯定。但是,决不允许任何人妄称自己为鬼神——除非他自己能给出可重复性的、可被严格实验检验的通神功能。这条原则极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可检验的特异功能而可妄称为神或神的代言人,那么就将无法与骗子相区分,就可能沦落到人奴役人的境地。
中国这种对待神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
师俭师兄@fox 第一次读到以可证伪理论来解读此章,脑洞大开,如果注明出处就更好了,便于感兴趣的同仁查原文:-)
死后的世界,是没有人能够知道的,知道的就不是活人了。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这是理性的,也是智慧的,马克斯韦伯说的现代性的“祛魅”,是理性主义过分扩张的产物,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另外附一则孔子与弟子关于死后世界的探讨,耐人寻味。
刘向《说苑·辨物》:
子贡问孔子曰:“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我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将有知无知也,死徐知之(到死时自然慢慢会懂得),犹未晚也。”
【20150818论语日课2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这段话将君子和小人各自与人交往的方式进行对比,君子是“周而不比”,也就是说普遍和大家交往、一视同仁,而不对谁偏私、结党;小人呢则是“比而不周”,只是和一部分人交往、结党。所以还有“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一说。君子对大家都同等相处,施以仁厚,并不过分亲昵;小人只对自己一伙的十分友好,关系热烈、密切。但我们都知道,水才能长流;酒只是一时猛烈而已。小人结党,且不说是利聚而来、利尽则散的短时结交。这种经营自己的小圈子,实际上是对“圈外”大众利益的掠夺与瓜分,也是不提倡的。
【20150818论语日课00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作为道德的中庸啊,它是至高无上的了!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3.【学习心得】中庸,即平常人也。中庸之德,为平常之人容易具有的,也即民德。民鲜久矣,意在表明人心不古,民风败坏。把这个句子放在现在,代入感极强。时不时出现的碰瓷、事故、老人假跌、假冒伪劣食品…甚至七天前出现的天津大爆炸事故,与民德的缺失都脱不了干系。谨以此句祭大爆炸中逝者头七吧。
师俭师兄@金藏玉
中庸的理解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谓也;庸,平常也。
我们不做过分哲学化的解读,就以孔门的两个小故事来体会吧!
“子贡赎人”的故事:春秋时鲁国有一个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其他国家见到同胞沦落为奴,只要把这些人赎回来,赎人者就能获得国家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是个富人,他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自己不领取国家给予的补偿和奖励。孔子批评子贡,说你自己富有,可以不要国家给予的补偿和奖励,但你这样做,会对其他人形成巨大的道德压力,今后有人再在国外看到同胞沦落为奴,由于“不好意思”回国领取补偿奖励,于是就不会花钱把同胞赎回来。
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的意思,孔子主张,积德行善要人人皆可为,君子应当俯就些,小人踮一踮就可以够的着,而不能将道德标准抬高,使得社会的良性循环有被打断的可能。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故事是“子路受牛”:孔子的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被救者用一头牛来答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以后都会勇于搭救落水者了。孔子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对待道德,认为道德最关键是要移风易俗,可施于百姓,要让普通人通过努力,都能学而时习之,身体力行之。像子贡那样花钱赎了人,却不领取国家给予的补偿和奖励,这种道德固然高大上,但一般人不仅学不了,更不堪其沉重的压力。相反,像子路那样勇救落水者,又不拒绝被救者给予的酬谢,这是一般人都能学得了的,是一种平常、普适、人人可得而行之的道德。(部分源自百度)
【20150818论语日课012│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3.【学习心得】我喜欢这句话“为为和谐而和谐,也是不可行的”。生活中有太多强求和无可奈何,假如为了快乐去快乐,为了七夕去七夕,为了创业去创业,很多事物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师俭师兄
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是不适合创业的,那需要极强的内在推动力,不是说只要对钱感兴趣的人都能把一家公司运作上市,那些能创造出让你瞠目财富的人们,其实对于财富到底能买到什么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这个过程本身。而大多数人不是这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UxNFpUL4USJ7cPO6#rd
如上是相关链接
【20150818 论语日课 23|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君子”在我心里是个特别美好的词,对它的感情就像贾宝玉心里的、“女儿是水作的骨肉”一般。“瑟兮僩兮,赫兮咺兮。”庄重不是装出来的,有沉淀好了的内在才能有外在的那种气度。做很多事情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内修于己,结果往往也能利于他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君子求学问。
学则不固该怎样理解?是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是把 不重跟学则不固 两者放在一起理解么?
无友不如己者。翻译说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什么叫不如自己?每个人都有优点跟不足。这个 不如 二字,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书上说,“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虽说同行的人比要去的地方更重要,可我觉得跟不同的朋友相处会有不同的快乐跟收获。只要人本性不坏真诚就好了。
师俭师兄
少年不仅每学期拿一等奖学金,还担任了从班级到学院再到学校等层面的团干部。校刊《青春校园》的执行主编,一干就是一年。少年彼时亦沉浸在宝玉黛玉的世界中。编辑部的属下多为女孩,少年每次都不忍心让女孩冒着严寒给自己送稿子,而是亲自跑到各个“公主楼”下等稿。有时编辑部聚会,个性强的女生会给他开目无长上的玩笑,大家都很尴尬,少年则“匿怨而友其人”。
没有架子是美德,但不重礼仪就是缺德,这是少年后来慢慢明白的道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应当有威仪,应当稳重,不然,毛毛躁躁,所学的礼就不牢固,就会让人轻慢乃至狎昵——宝玉可不是谁都学得来的呢!“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君子之风当如是。
【201508188论语日课 008| 张吉宏】
1、论语公冶长第五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此章主要为人物评论,于今日有借鉴价值。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正是儒商之道!
【20150817论语日课 13|蒋丹红】
1.13【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与人约信,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
傅佩荣:
“信”、“恭”、“因”三字,前两字都是指人际相处的一种操守或品德,“因”字也不应例外。古代“因”与“恩”通用。
“近于”,是指接近而不相同于。譬如,义与礼是原则,而信与恭是实际的作为,所以只能尽量符合原则的要求。
【学习心得】
读这一则论语的时候,觉得孔子对自己的言行以及自律的要求是很高。
有很多时候,我们知道道理和原则,但就是做不到。像“义”和“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很多人都会说: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觉得道理从来都不是用来听的,道理是用来实践的。听了道理,你去做了吗?
我们学习《论语》也是如此,我们不仅是要学习孔子以及弟子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去实践,用这些智慧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
现在,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律”的重要性。在读一些名人的著作,发现他们都是极其自律的人,比如查理芒格,稻盛和夫。
阅读《穷查理宝典》了解到,查理•芒格是一个很少迟到的人,他约了别人,会早到很久,拿出自己带的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人。有一次与晚辈约好时间,因为路上堵车迟到了。他会一个劲得向晚辈道歉,而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觉得迟到是理所当然的事。
查理•芒格会严格遵守自己的原则,在生活中如此,在投资时也是如此。所以,他能够在别人狂热的时候依然保持冷静。
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做一个自律的人。自律的人是很少破坏自己的原则。
对于现代人,“信”这个词其实很难做到。最简单的“守时”都做不到。我自己也做不到守时,最近在反思自己,觉得守时其实就是一个人“轻诺言”的表现,说明你不看重自己的信用和承诺。我是希望自己是重承诺,守信用的人。而准时,守时是守信用最基本的表现。
20150818 论语日课 14
1.14【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至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所谓“食无求饱”,是指不一定吃得很饱;“居无求安”,是指住处不求奢华享受。而“敏于事而慎与言”,更是每一个公众人物都应该深思的话。很多政治人物正好相反,通常是做事慢吞吞,一说起话来就变得伶牙俐齿;“言而世为天下则,行而世为天下法”,政治人物身在高位,言行举止都会成为人民效法的对象,所以在说话、做事上必须不断修养自己,才能起示范作用。
【学习心得】
我们平常说“好学”,会去强调学习态度,用于学习的时间。我自己是第一次看到好学其实跟人的欲望也是相关的。
傅佩荣老师的注解里写道:好学在此有三个步骤:首先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炼及改善自己,接着再虚心向良师请益,使自己走在正途上。每日在自己各方面的行为表现上,都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如果只注重物质上的吃、穿、住如何,就没有心思去想应该想得事,整个生命就会向下沉沦。
这一段话,很受启发,我也很赞同。我自己很喜欢的作家,像:季羡林先生,杨绛先生,从我阅读他们的文字,觉得他们的生活是很朴素,很有规律,很少铺张浪费的。而他们在学问上的造诣非常高。
古典老师在《6堂职场发展必修课》中有讲到:自由=能力-欲望。欲望越大,自由度越小。对于好学也是类似,当你欲望越大,用于学习的时间,精力,心思就越少。
现在是越来越物化的时代。蒋勋在《生活十讲》中有谈到物化。他有讲到,在物化的时代,古代孔子、庄子等都是制衡物化的。从这一则论语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制衡物化的思想,他强调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要在言行上磨炼及改善自己,接着再虚心向良师请益。孔子推崇精神上的丰盈胜于物质上的丰盈。
师俭师兄
@8届-蒋丹红-上海 自由=能力-欲望,赞!制衡欲望,是自律,也是反对异化,上次讨论的人性论中,自己能掌控的就是“性”,“赵孟能贵之,赵孟能贱之”的就是“命”,君子尽心知性立命。
【20150818论语日课012│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富裕和高贵是人们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 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们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拜托它,君子就不会逃避。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 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不会哪怕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即使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 在颠沛流离之时,也必定会按仁德去办事。”
3.心得:孔子的仁德不是口头上的,而是真正地贯彻在行为之中,将之作为自己得行为底线,作为自己得行动指 南。这种指导下,出现了无数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出现 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传统思想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
但因为与这种思想相伴随的,还有一些不切时代的附属,在新的形式下,时代选择了给他腰斩,一切都进行了否 定和解构。于是我们失去了原本的思想支撑,这股气也随之飘散。
物质世界挤占精神世界,在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无往不胜,但没有精神的物质世界,没有底线,也注定着充斥无数的原罪与罪恶。
师俭师兄@李国祥~8届南京 “原罪”这个词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重要概念之一,儒释道都没有这种概念,如儒家就讲“既往不咎”“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那种纠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是从来不会有的。
【20150817论语日课2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子贡向夫子请教“君子”的准则。夫子说:君子是先行动,然后再说出来。在这段话里,孔子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不赞同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当然,这是对君子的一种很高的要求。换个角度来看,先做而不是先说,对于达成目标也是有好处的。记得之前看到一个ted的演讲主题为“下定的目标可不要告诉别人”,大意是如果你先把目标说出来,心理其实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比如通过被自己的宏图大志感动而觉得自己特别伟大,或者是别人的称赞),这样反而会降低去完成目标的动机(因为已经得到心理满足了),所以就会变成只是说说而已。一点发散,供大家参考。
【20150816论语日课2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不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器皿,都是有特定用途的,不能再变通为其他功用。儒家对君子的要求,不是希望他只具有一种特殊的技能,而是希望他通过修德,具有多方面的技能,能够适应多方面的需求。所以儒家发展“六艺”,而不是只局限于一才一能。由此可见,儒家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很高的。说到人才,想起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了,随着政治的需求,对于人才的标准也变得“不拘一格”。在《人物 志》中,除了依然褒奖类似于“君子”的全才之外,“兼才”“偏才”等才能并不完善或者只有部分突出才能的人也得到作为“人才”的肯定。也算是一种新的定义了。当然如今的我们对于人才的定义并不那么狭窄了。
师俭师兄@八届-重庆-刘婷婷 《人物志》是本好书,要懂得中国的管理智慧,首先就需要知人,《尚书》里说,“在知人,在安民”,圣王都觉得很难。《人物志》读懂了,知人的理论就差不多了:-)
【150817论语日课22】【蔡亚男】
1、 论语一则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和上一则对比,感觉很有意思。父母唯其疾之忧,然能养却非孝之本。想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虎毒不食子的爱子之本心,二是人生阶段的不同。爱子之心是人之天性,所以父母可以抛开名利唯忧子之身;因为爱子之心发乎天性,子女容易狎恩恃爱,不敬由此而生。二则,孩子从小长大,经历的是开拓的过程,父母能够不以名利强压于儿女之身,甚至只求其身体安康,是为发乎本心的爱,不带杂念贪欲的爱。而父母从壮年到老年经历的是内在核心及外在社会地位收缩的过程,儿女能够抛开父母带来的生活便宜变化的贪欲,侍父母以心,则能敬。节制自身是好,不若正其本心。
【20150817论语日课011│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 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无法看到了。能看到君子,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 是无法看到了,能见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不错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 人是难于保持操守的。”
3.心得:孔子给了一个自己心中理想人物的最低标准,那就是“君子”、“有恒者”,孔子不想着见到十全完美 的人,只要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程度,就心足了。不禁想起了“理性人”和“有限理性”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发现现在社会有了新的标准了,现在的人多半要说的是“亿万富翁,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千万者,斯可矣。” “有别墅者,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房者,斯可矣。”同样是不满足,标准不同了而已。
对传统思想是要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但不是取其糟粕弃其精华,也不是全盘否定来个坦荡荡全民无神论做结,耶 稣安拉和佛头救不了世人,做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诞生的自我神性,我不信神,但我的一切行为皆蕴含神意,这 就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不同之处。它追求的是一个更优秀、更完善、更有道德的自己,而不是寄希望一个外来神的 号召。如果要信神,我也愿意信自己心中的那一个神。我就是“神”。
孔子为什么要见圣人、君子、善人和有恒者呢?这或许就是一种与强者为伍,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你能变得更加的优秀,也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的一种间接反映。人的进步靠自己,这是内因;看到了更优秀的人,被吸引了或者受刺激了,这是外因;但终极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提升,进而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现在有太多的宅男、宅男、技术宅、电视宅、手机宅、工具宅……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见”的作用给无形最大化降低了,我们心中只有了自己,但我们缺乏了“修身”的自我内涵,于是导致了更多的纯粹的宅,纯粹的闭关自锁,终还是阻碍自我的提升。
和君有一大批有道德的人,有追求的人,有故事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偶见“君子”,偶见“有恒者”,足矣。“圣人”、“善人”就不想了。
【20150817论语日课00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评论仲弓说:“一头耕牛,生了一头通身赤色而且两角圆满端正的小牛,虽然人们不想用它来当祭祀用的,但是山川之神会肯舍弃它吗?”
3.【学习心得】英雄不论出处,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必担心自己出身不好,也不必担心自己遇不着伯乐,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自己够努力,有真本领,即使人们不愿意看到你成就一番事业,神仙也会助你的,大概“有如神助”就是这个意思,“山川其舍诸?”
【20150817论语日课011│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3.【学习心得】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是儒家迂腐,三年都不能改变父亲之道,有人也拿这个作为满清积弱的原因——闭关守国导致近代中国受尽侮辱。但南师对此有不同见解,南师认为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我个人更倾向于南师的解读,因孔子现在在我心中是有温度的,一个历经沧桑的可爱老头,总不至于这么蛮不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