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1日 22:2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29日~8月31日)摘录




















82#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日 09:1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1日)摘录

【20150901论语日课025│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3.【学习心得】很多时候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20150901论语日课02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2.注疏已阅读。孔子在有丧者之侧进食,从未饱过。哪天吊丧哭了,即不再歌唱。
3.【学习心得】这句话说明孔子的仁心是在生活处处小事中体现出来。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别人的哀戚,似乎自己也能感同身受。

【20150901论语日课4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林放问礼的根本,对于自己的学生能够有此学习的志向、发起如此之问,孔子是非常高兴的。于是他用对比来讲述礼的根本:与其讲求礼的外在奢华,不如俭朴;与其讲求丧礼的形式,不如内心哀戚。细细体会来,奢华与形式都不是礼的根本,礼的根本在于简单纯粹和从心而发的感情,物质的俭朴和心灵的敬意与真诚就已经足够。其实如果做得好的话,应该是在奢华与俭朴、外在形式与内心诚意之间达到平衡,但往往出现的是用力过猛的现实,奢华、形式变得大行其道。所以,为了矫正当时社会上的现象,孔子更提倡回归本质的做法。与其过度,在更回归礼的本质的意义上来讲,不如“不及”。虽然不及,但发乎纯粹与内心,已经是非常好的了!

【20150901论语日课026│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难与之交谈,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 感到很迷惑。孔子说:“我是赞许他的进步,不是赞许他的倒退。又有什么过分的呢?人家改正了缺点以求进步 ,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3.心得:有句话叫,对一个人的认识往往决定在他的第一面,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一生之交往往就决定于那一面之缘。
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往往在于他的过去,但我们对他过去的认识却又往往集中在他过去的某一个静止的状态。 我们总容易忽视一个人的发展状态,或者说对这种状态可以的忽视。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如此简单粗暴。
孔子说,别人进步了,我们就应该赞许他,只要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那么日积月累的变化,就会是巨大的。
对于小孩子,我们总是赞许他得了满分,而对于一个60的则或许很是不感冒,但如果这个60是建立在上次的50, 而上次的50是建立在上上次的40,那么,我们是不是需要给他一点掌声呢?
想起金庸小说中的郭靖,他脑子有点不灵光,但是他是一掌一掌,练出了一个天下无敌。

【20150901论语日课3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十遍。
【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以义”。
2、注疏抄录并诵读。
3、君子指的不只是读书人,还有统治者。这则论语中的君子指的是治理国家的人。子产是卿大夫。恭谨,恭敬,广施恩惠,使百姓的行为合法,所以子产在执政的时候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
关于君子之道,论语14.28讲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这则论语里面的君子之道,强调的是“仁、知、勇”。 这里面的 忧,不该是只顾一己之私只顾眼前的忧,它应该是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国忧民的忧。君子具有仁德,博爱天下,也就不会去计较太多一己之利了,也就能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3日 08:3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2日)摘录

【20150902语日课02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3.【学习心得】做事情要讲原则。升官发财求富贵,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爱去追求什么就去追求什么,但前提是要有原则,讲道义。

【20150902论语日课027│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齐景公有马千驷,他死的时候,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 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他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值得称颂的。伯夷、 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3.心得:时代在发展,过去的价值观不一定就能照搬到现在,这是首先要生声明的。
道德高尚的固然值得称颂,因为这种人往往都有一种公益的情怀,有着为他人谋福利的思考。但有现实财富的人 ,只要他取之有道,我觉得也无不可,这或许就是市场经济思维。当然,对齐景公的这种不称颂,我觉得依然很 需要赞同,因为这种财富不过是借助权力工具而强行占有的,而且这种私人的占有,将会成为个人的私有财产, 并不会对他人有一丝益处。
但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公益情怀。对于有大量个人财富的人,只要在法律范围内、只要在 道德范围内取得的财富,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最大的认可,因为这些财富的取得都是他们自己努力获得的,对这些 财富的自由支配也是他们的自我权力。
想起来之前的各种道德绑架、各种强制募捐、各种指标下派、各种仇富、各种打砸抢、各种强制没收……觉得心 中很是寒冷。
我们需要尊重有崇高道德的人,也需要尊重那些为了实现自己梦想而苦苦打拼的人,而不要因为别人做的比自己 优秀就成为自己去批判别人的借口。

【20150902论语日课02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3.【学习心得】初中时候语文课本学习过的句子,除了理解的温习知识,我想对已经发生事情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也算是“温故”,就像商业中的“复盘”。



【20150902 论语日课 33|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6·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书上解释说:此时的孔子大概已是鲁国的大司寇或是鲁君的顾问,所以有权决定出使齐国的人员任命,以及给与人员怎样的俸禄。而冉子是孔子的管家,负责“国库”出纳。
子华要出使齐国,冉求请求给子华的母亲一些小米。孔子审批的是:6斗4升(釜)+2斗4升(庾)。而冉子执行的是八百斗(一秉=16斛 1斛=十斗 5秉=5*16*10=800斗)。
子华的做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因公济私。自己的同学要出国了,子华就利用自己的主管地位来照顾一下老同学。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好,君子应该急人之急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因为子华已经很富有了,乘肥马,衣轻裘。
    
 
8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4日 08:4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3日)摘录

【20150903论语日课027│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不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会像一种器皿那样而仅仅局限于某种固定的用处。”
3.【学习心得】一个君子,绝对不应该只懂得一门学问,只有一种见识,只成为一类行业的专家,只知道一种人生,一个世界。

【20150903语日课02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味,说:“想不到因为欣赏音乐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3.【学习心得】《韶》是上古舜帝时期的音乐,这段话一方面说明了音乐的美妙,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孔子内心向往的舜帝时期的太平与仁政。“仁道”仍是这段话所表达的核心。



【20150903论语日课4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之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季氏又有僭越之行,到泰山去祭祀,这是君王才能有的行为。冉有是季氏的家臣,孔子本希望自己的这个弟子可以劝谏季氏,但冉有却全然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孔子发出慨叹:“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我们都还记得林放,问孔子“礼之本”,受到孔子的赞扬。孔子在这里其实是对冉有很失望的,但是却还是没有明确地贬低他,只是以泰山之神发感慨,暗指其实不懂礼的是季氏、冉有而已!泰山矗立不言,登泰山祭祀与否、僭礼与否,全发乎人心!

【20150902论语日课4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认为,蛮夷之邦即使处在有国君的状态,也还是比不上连没有国君都没有了的中原之国。这种类比,难免让人有一种感觉,是否这种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倾向,对“蛮夷”鄙夷太过,不是很合适。但看了南怀瑾先生对于这则的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礼乐精神也是,中原之邦即使到了没有国君的混乱境地,但其绵延的精神实质还是会流传;在这个层面上,夷狄空有国君,而无文化与礼乐,确实是稍逊一筹的。

【20150903论语日课028│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生来有知识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有知识的人,是次一等的人呢;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就是下等人了。”
3.心得:一个更好的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的最大屏障和依靠,我不信任任何外在的因素,某些时候其实自己对自己的信任度同样很低,从这种意义上说,我是个纯粹怀疑主义者。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是最佳的做事方式,如果等到灾难降临再去想解决办法再去筹备各种资源,未免晚了。提前勾画、妥善处置。
做不到生而知之,最佳的办法或许是自己树立自己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上不断深入率,从而做到生而知之。
扁鹊据说有两个哥哥,一个诊治发病迹象出现之前,一个诊治发病迹象之时,一个诊治病入膏肓者。得传大名的是最后一个。


【20150903 论语日课 34|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原思做孔子的管家,孔子给他发工资的时候,要给他九百斗,原思推辞不受。孔子让原思把米收下,用来接济家乡的人。
  读这则论语需要知道原思的背景,以及结合上则论语,即“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这则。原宪家里是出了名的穷,而子华很富有,所以孔子“君子周急而不继富”,并不赞同冉子多给子华俸禄的做法,而主动多给贫穷的原宪粮食让他可以分给父老乡亲。
  这两则论语结合起来,可以再了解一些孔子的财富观。君子并不会嫌钱多,关键是手里的钱怎么用,如果用来帮助别人那自然是孔子支持的。君子要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也要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气度。




8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5日 08:18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4日)摘录
   
【20150904论语日课 020| 张吉宏】
1、论语子路第十三已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一,夫子为政之道有二,上行下效,先富后教。二,执事敬,与人忠,忠于事,信于人的意思。三,和而不同,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辩证思维的体现,道德经同一个思路


【20150904论语日课4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对君子的印象,大家一直是“文质彬彬”,以静为主。君子也有动的一面,比如在进行射箭这项活动的时候。射箭是竞技,总是有胜负的,因此君子也会有所相争。这种争也是非常君子的,在比试的时候,比试前会互相作揖敬礼,然后各自上场射箭。《礼记》载:“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场上的相争,其实也都是对自己的考验。射箭中不中靶,在于自己的技巧和心态,必须从自己身上着力,而和对手无关。比试结束后,双方饮酒以示友好和谦逊。比试失败,只能怨怪自己、进行反省。
 其实人生的竞技场也如同射箭的竞技一样,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与其被别人的进展和状况影响,或是想着怎么拖垮别人,不如专注于自己发力。我们要超越的,是自己。

【20150904语日课02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之所慎,齐,战,疾。
2.注疏已阅读。孔子平常谨慎的有三件事:一斋戒,二战阵,三疾病。
3.【学习心得】孔子对神明、战争和疾病是慎重的、不轻视的、不怯对的。自我感觉有两层意思,一种是对这些无法掌控的事情的困惑,一种是对这些事情因为不能预知的恐惧。有道是天道难违,不可知之事,抱以敬心罢了。在此疑问有三:(1)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否慎齐,也能达到民德归厚的效果呢?(2)战争本是人祸,只是人心难测,众人心更难测,可毕竟是人心,何惧之有?(3)生老病死爱怨别离相较于“仁德”,为何慎人生“八苦”?

【20150904论语日课028│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先将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
3.【学习心得】行胜于言。



【20150904 论语日课 35|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
    首先是对于“儒”的理解。“汝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所以可以把“儒”的意思理解为古代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学者,也是为师者吧。
    君子作为学者,志存高远,气度恢弘,是“为公”的。小人则不同,做学问是为了一己之私,志趣偏狭,追求狭隘。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有好多则论语。“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等等。概况说来,就是君子有一颗强大的博大的内心,小人不同,比较小家子气。而在这则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指的不是道德和地位的高低与否,而是指的气量与见识。


8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7日 09:0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5日)摘录

【20150905论语日课3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要说的事给做了,然后再讲自己做过这件事就可以了。
君子的具体要求,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又有所不同。比如说子贡吧,他很聪明反应很快,这样一来就会有话说在行动前面的倾向,所以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例子。
关于言行合一的论语还有很多则。“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以说的比做的多为耻。


【20150905论语日课029│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3.【学习心得】君子用心出于公心,所为也是天下为公,所以能视天下为一家,视天下人如一人。他们爱天下人,并不要求人们归附于自己,施恩于天下人,并不等人们开口求自己。因为他们待人亲厚,心胸宽广,不结党营私,这才是君子的行为。

【20150905语日课02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3.【学习心得】这句话说了三件事情:默默地学习知识;学习不会觉得厌烦;教人不会觉得疲倦。三件看起来都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做起来却很难。孔子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到,一方面说明了他对于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待教育的认真严谨。默默的学习而且把学习当作习惯和生活中的一部分,有耐心的传授知识而不会觉得厌烦,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去做的。

【20150905论语日课4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论语中不少引用诗经之处,看来,通过诗经可以印证很多儒家的思想。子夏引用的诗句,是说一个美人,先自有其美好的笑容和黑白分明的眼睛,再在这样朴素自然的基础上加以缤纷的装饰。我想,子夏并非不懂这字面的意义,只是想问这样的先后顺序是何原因。夫子用绘画时先有素底、然后施五彩的道理类比。子夏马上能推论到礼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夫子,是不是也应该先有仁义的本质,在本质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礼。夫子强调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也通过“与其奢也,宁俭”等说法指出在形式与本质之间,本质更为重要。子夏的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夫子称赞子夏。
       我们回顾一下,同样是“始可与言诗已矣”的赞扬,学而篇中子贡也曾得到。不过子贡是先从别的言语受到点拨窥得道理后,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言语总结自己受教感悟。子夏却是能从诗经文本出发、通过夫子点拨,发散到儒家之道。

【20150905论语日课 021| 张吉宏】
1、论语宪问第十四已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一,夫子为政之道一以贯之,修己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二,天人关系,道之将行也与,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三,处世,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深则厉,浅则揭。四,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01508904论语日课029│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 ,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看到善行,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 样赶紧避开。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来保全自己的志向,实施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 到过这种话,但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3.心得:对善恶的认识和遵守,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的,但对于恪守礼的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 夫子都没有见到过,这说明了孔子思想境界的高。
但我想,这种礼,竟然没有人能做到,那么这个礼本身是不是就一定合理呢?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是孔子等人辛辛 苦苦兢兢业业探索出来的一套完整的社会运行规范,用于约束社会各界各阶层的秩序运行,稍微高些社会日常生 活是很好的,但如果众人跳起来还差他十个脑袋的距离,伸手都够不着,这样的秩序,是否合乎规律?
毕竟这只是少部分人的思想,只是少部分的理想,只是少部分人的智慧。
多少人,自以为人中龙凤,自以为能为民做主,自以为能目空一切,自以为万般皆错唯我是尊,自以为自己是精 英……殊不知,多少人杰之子出的很多东西,就是瞎扯淡。
还是那句话,规则不是少部分人在纸面上勾画出来的素描,哪怕他在完美,也是在纸上。还有太多太多的因素, 没有投入考虑呢!

【20150905论语日课030│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 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老百姓称她为君夫人,但对他国 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3.心得:这句话看着还是很复杂的,这主要涉及到中国称谓的问题,其中更涉及到对当事人、对第三方说及当事 人的不同态度。这种礼仪是儒家思想中所不可获取的一项,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都要时刻牢记各自的角色 么?这种称谓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每个人的角色问题,在论及其它,是地位问题、生存问题、伦理问题。
这在很多时候还是很必要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每个职业具备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要让每一个职业人员都能够自觉达 到。比如老师这个行业的人就要有为人师表的必备,父母就应该有父母的义务,医生就应该是救死扶伤,科学家 还是要做实验做科研的,和尚也应该是和尚……
英语里面的称谓很简单,但中文的称谓复杂到极致。不仅每个人的称谓不一致,在具体环境变化之后还有相应的 变化,实在难免有些苦恼。这先人智慧咋都捣鼓这些东西去了呢。
但我觉得必要的礼还是需要的,例如对父母的尊重,对教师的尊重,对思想家的尊重,对科学家的尊重,对自己 的尊重……没个角色的人在该岗位都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的,这都值得我们的尊重。
当然,对于为老不尊、自恃身份的行为,我还是不够苟同的。
8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7日 09:06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6日)摘录

【20150906论语日课030│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3.【学习心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把学理解为输入,把思理解为加工吸收理解,把行理解为输出。学和思还是前半段,局限于个人,当思考清楚了,便是坚定的输出即:行。只有三者连贯才会有“知行合一”。

【20150906语日课02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胳臂当枕头用,乐趣亦可在这里了。不义而来的富贵,对我只像天际浮云般。”
3.【学习心得】做人要有精神追求。如孔子这般达观的态度,无论受到什么困厄或者是艰难的事情,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呢?对于富贵而言,必在道义下得来才会真正的乐在其中,不然,富且贵又有什么意义呢?孟子的“富贵与我如浮云”也应该是这个意思。因此,第一,有精神追求;第二,生活态度要乐观;第三,追求富贵,要讲道义。


【20150906论语日课031│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仪地的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凡是有君子到这里来,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让孔夫子作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3.心得:圣人对一个时代来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英雄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孔子在春秋时代的世俗世界说是引导了天下,其实更多的是从后世从精神意义上来进行的解读吧,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意义,就好比西方的穆罕默德一个道理。
有好的理论为何就不能实施于世?就好比人人向往和平人人喜欢一个和谐稳定的世界,但现实总归不能达到满足?这或许根源在于资源的空缺,以及人欲的无限。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却是自然的。
知识、理论、进步、信仰,往往都在暴力面前败场,最原始的东西往往有最大的力量。对官位的觊觎是一种对最原始力量的呼吁,对于作为圣人来号令天下同样不也是对原始力量的呼吁?
可能我理解偏了。
这只是单纯的告诉我们一个客观事实,孔子是一个高道德的圣人,我们需要致敬,需要学习,仅此而已,吧。

【20150906论语日课4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杞国是夏朝的后裔,宋国是殷朝的后裔。孔子对于夏、殷的礼制都能说得上来,但孔子所掌握的内容,在两朝各自的后代之国却不能完全得到印证。两国看来也只遗留了部分资料,非常不全面。孔子为何能做到比后代之国都还要明白先朝礼仪呢?由此对圣人的能力表示佩服与敬仰。有一个成语叫“杞宋无征”,就是从这则论语来的,意思是资料不足、无法证明。


【20150906论语日课 022| 张吉宏】
1、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已读十则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一,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并非多学而识,这与前一章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相呼应。二,君子之道,义礼谦信。原来仁义礼智信是内在连贯的,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88#
发表于 2015年9月8日 14:31 | 只看该作者
坚持学习,持之以恒!
8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8日 16:2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9月7日)摘录

【20150907论语日课3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质,朴实;文,文采;野,粗鲁;史,掌管法典和记事的官;彬彬,文和质配合地很恰当。
质朴是没有经过加工雕琢的,所以最自然,最醇厚,可是容易显得粗野;装饰过分,不能与质朴相匹配,就有虚浮、附庸风雅的倾向。
品性是一张白纸,这样的真诚与纯洁是人们所喜欢的,可是如果没有经过教育举止不文雅,那就只能说,可爱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幼稚。所以,我们讲求的是内外兼修。有内涵就像是怀孕,不是一时能看出来的,而且不会有多少人耐心等到你肚子大了,所以,外在还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并没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
关于“文与质”的关系,论语12·8中: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可见,文与质并不分家。还是想说莞娘娘,像是花瓶一样好看,可是就算是花瓶,人家也是景泰蓝,文质不离,价值大大的有。


【20150907语日课02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注疏已阅读。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他的学生:文化教育、言行教育、忠诚教育、诚信教育
3.【学习心得】按照孔子教育弟子的方法要求自己。知行合一。


【20150907论语日课4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禘”是周的礼制,当旧天子丧后,新天子奉其神主入庙,一定要先大祭于太庙,上自始祖,下及历代之祖皆合祭,谓之禘。
        “灌”,又作盥,乃酌鬯(chàng)初献之名。鬯者,煮香草为郁,和黍酿酒,其气芬芳,以之献于尸前。
     鲁国本来是不应该行禘礼的,这也是一种僭越。孔子本就不想观礼。而鲁国君王大臣举行此礼时心意不诚,最初的一道香酒初献仪式后,就更是散漫了,所以孔子说这道仪式之后,他看不下去了。
        从论语的上一则我们看到殷商之礼最后“杞宋无征”,没有得到延续和流传;从这一则看到周公后代的鲁国也没能将礼好好执行和保持下来,可以想见孔子的郁卒之情,所以在八佾篇诸多哀叹礼之不存。

【20150907论语日课031│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攻击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言论,这样很危险。” 
3.【学习心得】这句话是历来《论语》注释中争执最大的章句之一,我认可这种解读,正如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20150907论语日课 023| 张吉宏】
1、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已读二十则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不因言而举人,不因人而废言,太智慧了,有现代意义在其中
9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10日 08:28 | 只看该作者

RE: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九周(8.7——9.12):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得...

论语日课(9月8日)摘录

【20150908论语日课3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井里面掉进去了一个人,就还是不救?不救的话显得很不道义,可是救人也得自己有救人的条件,而非自己都不会游泳就盲目下水。
你可以骗我,我没关系,反正我能分辨地出你是在骗我;你可以做让我难过的事,没关系,反正我不在乎了你自然伤不了我。不是君子经历的困苦少,而是他们明白地多。
 
【20150908论语日课032│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3.【学习心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能实践的少之又少呢?道理都是简单的,是人太复杂。


【20150908语日课02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注疏已阅读。多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缺点,是我学习和改正的对象,故都可以做我的老师。
3.【学习心得】这句话说了两层意思:1,虚心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自觉修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圣人都亦如此,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学习这样的态度。

【20150907论语日课032│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崇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作彭祖。”
3.心得:我一直很好奇一个说法,叫今不如昔昔不如古,还有一个说法叫末法时代。我们往往都普遍有着浓厚的祖先情节,不敬神仙却会敬先祖。最大的大贤貌似都在历史中。有一种说法叫向前看和向后看的区别。
即使有人大声号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貌似不是每个人都能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
很多大贤自己不写书著作,但有人为他们写。这或许不符合现代精神,但有太多的书充斥这个时代,里面良莠不齐,杂草长过了大树,分不清雄雌。所谓著书,不过演变成一种为名为利的手段。
而太多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寄托,失去了主心骨。

【20150908论语日课033│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得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许多人)不培养德行,不讲求学问,听到义不能做到,不能改正缺点错误,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3.心得:孔子很忧郁,但孔子的忧郁不同于我们的忧郁。
我们患得患失的是为生活所困,是基于个人的视角。孔子的忧郁是忧郁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是基于天下的视角。由于时代不同、思考理论不同,或许也不能叫高下立判。
佛教里面有因果报应的说法,我觉得这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修福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所以要修身,要修德。

【20150908论语日课 024| 张吉宏】
1、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已读二十则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龙应台说“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的幸福”。孔子和龙应台不是一个意思么,作为一个弱国,身边小事都没搞好,有什么资格谈论大国之事?

【20150908论语日课5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之于天下者,其如示诸乎!”指其掌。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从上一则我们已经知道了 “禘”是周的礼制,表达了一种王的慎终追远、承继传统的意志和倾向。孔子对于礼制十分有研究,岂能真的不知道这个礼仪?当时的鲁国已经对礼制破坏太过,孔子所以不欲言之。如果国君真能知礼,治理天下,当然易如反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11月23日 06:52 , Processed in 0.1535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