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9月3日)摘录
【20150903论语日课027│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不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会像一种器皿那样而仅仅局限于某种固定的用处。”
3.【学习心得】一个君子,绝对不应该只懂得一门学问,只有一种见识,只成为一类行业的专家,只知道一种人生,一个世界。
【20150903语日课02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味,说:“想不到因为欣赏音乐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3.【学习心得】《韶》是上古舜帝时期的音乐,这段话一方面说明了音乐的美妙,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孔子内心向往的舜帝时期的太平与仁政。“仁道”仍是这段话所表达的核心。
【20150903论语日课4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之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季氏又有僭越之行,到泰山去祭祀,这是君王才能有的行为。冉有是季氏的家臣,孔子本希望自己的这个弟子可以劝谏季氏,但冉有却全然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孔子发出慨叹:“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我们都还记得林放,问孔子“礼之本”,受到孔子的赞扬。孔子在这里其实是对冉有很失望的,但是却还是没有明确地贬低他,只是以泰山之神发感慨,暗指其实不懂礼的是季氏、冉有而已!泰山矗立不言,登泰山祭祀与否、僭礼与否,全发乎人心!
【20150902论语日课4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认为,蛮夷之邦即使处在有国君的状态,也还是比不上连没有国君都没有了的中原之国。这种类比,难免让人有一种感觉,是否这种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倾向,对“蛮夷”鄙夷太过,不是很合适。但看了南怀瑾先生对于这则的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礼乐精神也是,中原之邦即使到了没有国君的混乱境地,但其绵延的精神实质还是会流传;在这个层面上,夷狄空有国君,而无文化与礼乐,确实是稍逊一筹的。
【20150903论语日课028│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生来有知识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有知识的人,是次一等的人呢;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就是下等人了。”
3.心得:一个更好的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的最大屏障和依靠,我不信任任何外在的因素,某些时候其实自己对自己的信任度同样很低,从这种意义上说,我是个纯粹怀疑主义者。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是最佳的做事方式,如果等到灾难降临再去想解决办法再去筹备各种资源,未免晚了。提前勾画、妥善处置。
做不到生而知之,最佳的办法或许是自己树立自己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上不断深入率,从而做到生而知之。
扁鹊据说有两个哥哥,一个诊治发病迹象出现之前,一个诊治发病迹象之时,一个诊治病入膏肓者。得传大名的是最后一个。
【20150903 论语日课 34|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原思做孔子的管家,孔子给他发工资的时候,要给他九百斗,原思推辞不受。孔子让原思把米收下,用来接济家乡的人。
读这则论语需要知道原思的背景,以及结合上则论语,即“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这则。原宪家里是出了名的穷,而子华很富有,所以孔子“君子周急而不继富”,并不赞同冉子多给子华俸禄的做法,而主动多给贫穷的原宪粮食让他可以分给父老乡亲。
这两则论语结合起来,可以再了解一些孔子的财富观。君子并不会嫌钱多,关键是手里的钱怎么用,如果用来帮助别人那自然是孔子支持的。君子要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也要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气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