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9月28日)摘录

【20150928论语日课7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这一则比较长,前面部分用富贵和贫贱进行对比,用不正当的方法获得富贵或者摆脱贫贱,儒家之士是不会做的。对于常人所向往的富贵和常人都厌恶的贫贱,儒家看的不是结果,而是获得的方法和过程。行为必须是正当的、向善的,不然都不是好的。只要内心坚守准则,正当、向善,即使处在贫贱中,也可以不改其乐。这是儒家的价值取向:轻外在物质、重内心的操守和精神的圆满。于是在这个意义上,“仁”的含义从一颗个体的、向善的心,演化成了儒士心中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原则。“仁”的精神,是君子的精神本质。对君子的要求是要时刻将仁的精神内化于心,不论外在是仓促还是颠沛,都因为固守着“仁”,君子从精神上始终是从容不迫的。用东坡先生沙湖道中遇雨的词来形容,即使面对着风雨,内心状态仍然是异常从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君子须臾之间都不违背仁,是对一个人进行自我修养所提出的极高要求,需要苦下功夫。


【20150928论语日课 032。张吉宏】
1、论语学而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今天开始专题阅读,首先找为政的条目: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0150928论语日课048│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3.【学习心得】圣人心中的苦闷是因为天下太平礼乐当行的社会的实现,不过也有很浓厚的迷信思想。世界总会变化,无论好坏,都在人心,愿人心自在,没有孤单。


【20150928论语日课05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求,要求,期待,责成。君子读书是为了修炼自己,小人读书是做给别人看的。君子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会反省自己,这也是一种自主意识。小人则不然,或许会把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殊不知大家都很忙,也很冷,不要有所期待才好。

【20150928论语日课052│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孔子的意思是,做人要顺应天理,不但不能献媚于灶神,也不能献媚于奥神。孔子此言,从容不迫,刚正不阿,给求神拜佛的人讲明了道理。
92#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感兴趣的话,欢迎加入论语学修小组
9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毛优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44
我已加入国学书目小组了。

9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30日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9月29日)摘录

【20150929论语日课001│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3.【学习心得】新人入群,今天重读孔子生平,感慨良多,发奋重读论语。关于这段话,朱熹评价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虽然这句话很熟悉,但是我又看到了新的解释, “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有必要传承发扬,与同志们共勉!

【20150929论语日课049│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注疏已阅读。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3.【学习心得】孔子是为人师的典范,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文”,还有“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好老师值得敬仰。

【20150929论语日课053│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3.【学习心得】通观论语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荀子则认为复古不能过远,在今天我们学习儒学理性的行为应该是批判性的接受学习。

【20150929论语日课71|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也。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喜好仁德的,主观上会行好事;厌恶不仁的人,行为上不会让不仁的事情发生,因此也不会做不正义的事情。孔子说自己没有见到喜好仁德或者厌恶不仁的人,应该是对当时社会上普遍缺乏操守和准则的一种概括。其实行仁德之事困难吗?孔子认为不难,只要用心和有志向,至少是可以做到一天的仁德。其实一天天累积下去,不就能不断地将仁德内化成为自己的准则了吗?但是自我修养的功夫正在于要承受这个一天天累积、时时用功的过程,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很难。

【20150929论语日课 033。张吉宏】
1、论语为政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为政的条目: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4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9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0月2日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9月30日-10月2日)摘录

【20150930论语日课002│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注疏已阅读。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学习心得】学习《论语》,不能够抛开孔子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当时的环境是“高山为古深谷为陵、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春秋无义战”,而孔子所谓的“仁政”,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精神偶像周公所实施的那套封建宗主制度,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说是三纲五常,所以说,孔子很注重基本的伦理观念。在这里我们可以再联想到《弟子规》里的话“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以亲仁”,以及后世王阳明的“人生惟其是诚, 故能事亲则孝,事兄则悌, 事君则忠, 事友则信, 德性之美, 一本其真,德行之显,一如其真 。”所以,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很注重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或者说是人生准则的。他们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当然,作为律师,我还是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是有局限性的。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力、道德的模范作用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没有足够强的说服力的,毕竟道德的约束力是无形的,犯罪成本也是比较低的,很难保证不会有人超越底线,铤而走险。但是,基于那个时代,以及后世的道德教化而言,还是得为为孔圣先师点赞!

【20150930论语日课│054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孔子虽然熟知各种“礼仪”,但因为第一次进入太庙参与国家重大祭祀活动,为了慎重起见,也为了尊重这种重大的国家祭礼,所以必须每件事、每个细节都询问清楚,不能有丝毫差错,这正是“知礼”的表现。

【20150930论语日课72|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从这句话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新的视角,观察一个人的过错或者不足,就可以判断是否具备仁德。仔细想想,原来判断仁德与否不必非要看到一个正向的结果,因为有时候结果的呈现是多因素的,也许结果是负面的。从负面的结果我们也可以来看,如果是君子行仁德而犯错,应该是偏向于“厚”的一面,比如说该严明的时候宽厚了一些。如果是小人犯错,应该是偏向于“薄”的一面,比如说该宽厚的地方太过苛刻。

【20150930论语日课050│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2.注疏已阅读。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3.【学习心得】美玉待价而沽,一方面说明了孔子自己对自己的“仁德”的推行,认为“仁德”是美玉,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也说明有能力需要展现出来,才能实现价值。

【20151001论语日课003│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学习心得】孔子的,乃至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但是这个仁,具体该怎么理解?我认为就是和老子所讲的道有相同之处。简单而言,就是道法自然的问题。这个道,一为天道,一为人道。天道就好似自然规律,比如天阳东升西落,等等,人道,我觉得就是自内而外的伦理纲常,孔子在上则中提到为人孝悌者,就不会祸乱国家,这是见微知著,从个体的伦理纲常推演到国家,没有人,哪怕是统治者,都不能够违背这种道,这种仁。而在本则中,孔子用了排除法,他认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的人,是缺乏仁心的。为何这样讲,我个人感觉孔子是认为一个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心中是没有对伦理纲常,乃至对天道的敬畏之心的,以花言巧语来推脱自己在伦理纲常中,为君、为臣、为父、为子等等身份的责任,自然不会有仁心。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01论语日课7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死生是大事,但和“闻道”比起来,就次一层级了。作为君子,终极的追求不是外在的荣华和利禄,而是对大道的体悟和了解。一旦明白掌握了人生大道,其他都不再重要。正是因为闻道,颜回可以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所以孔子在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再次强调求道的重要。想起阳明先生困居龙场时,为求悟道,造一具石棺相对,以期超越生死得以找寻到至理。看来要悟道,必须参透生死、不为死亡所恐吓。有的人忙忙碌碌,终其一生也无法明白这种境界、更无法求得大道,纵然功成名就,是否也还缺少些什么?

【20151002论语日课05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3.【学习心得】俗话说“忠孝两难全”,但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的的是忠孝两全的意思。在家对长辈尽孝道,在外为国尽忠,孔子自己身体力行,给后人作出了榜样。

【20151002论语日课004│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注疏已阅读。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学习心得】记得日本有句谚语“没有人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来”,所以说每一天都是不能够蹉跎的。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日又新”的说法也是这个道理。在这一则《论语》中,曾子其实提出的就是我们需要善待每一天,重点要突出三个方面,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其实是言行一致,不会做口惠实不至的之人,至于原因,就是因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就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的要求;学业是否按时复习,其实就是“温故而知新”。这则《论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日常行为审核标准,以此为榜样。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9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0月7日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10月3日-10月7日)摘录

【20151007论语日课009│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注疏已阅读。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3.【学习心得】我们知道孔子不言怪力乱神,并且讲“敬神如神在”,可知孔子并不相信灵魂的存在。那么,这则《论语》的曾子所言根源何在?我们知道儒家讲究的是厚葬制度,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孝和礼。也就是《礼记》中的“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所蕴含的意思。
孝,是儒家非常重视的一项道德标准,“不爱父母而爱他人视为悖德也”,他们认为孝是忠的缩影,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自然也就不可能忠诚于自己的国家。而厚葬父母,追忆先人其实就是孝的一种体现,通过祭祀之礼来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发扬,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在古代的五礼中,丧葬包含于凶礼中之中,祭祀包含于吉礼之中,都是非常隆重的。中国人的孝道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直至今日,依然在被传承和发扬。我前几天看书时,有一种说法“有人说,中国人缺乏信仰,这句话是不对的,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前不辱祖先之名,后不损子孙之福。”也基于此,我们可以对于这则《论语》有更好的理解。

【20151006论语日课 038。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为政的条目: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0151006论语日课051│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祭祀祖先就要像祖先真的在面前一样,祭神就要像神真的在面前一样。孔子说:“我 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像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3.心得:万事万物,最怕一个“真”字,正如学院倡导的正心诚意。心到了,就会为了心中的想法而且脚踏实地, 就会去发自肺腑的遵行。
第四次大课先生说的干将莫邪的铸剑之行,以大愿盖过生死。
关于祖先崇拜,有舍有得。或许养就了我们向后看得习惯,但同时也让我们在没有其它宗教信仰的时候,同样心怀 敬畏。只是不为了给列祖列宗丢脸,为了光宗耀祖,我们世世代代已经奋斗了几千年。
心怀敬畏之心,正心诚意,笃行之。

【20151006论语日课7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这段话主要还是表达了孔子在政治治理方面的理想—希望通过“礼”来约束天下,发挥礼的作用。在统一的礼仪制度下,大家按规则各行其是,不逾矩、不犯上。孔子一直强调实质大于形式,所以如果空有礼仪制度,而不施行,那拿礼来根本无用。
       孔子所在的鲁国就已经发生了各种僭越礼制的行为,其他诸侯国更是如此。当时天下,礼制已经成为一种摆设。“何有?”其实蕴含了孔子的感叹,哪里能找到还按礼制治国的地方呢?

【20151006论语日课05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评价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3.【学习心得】颜渊好学,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孔子十分欣赏颜渊这一点。虽然颜渊早逝,却也是榜样。

【20151006论语日课008│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学习心得】在《论语》之中,君子是一个很核心的概念,但是君子终究该如何定义?往往却见仁见智。我个人总结认为孔子笔下的君子应当是有三个特制的:坦荡本真不失自我、知理守信端正自我、家国社稷超越自我。在本则中,孔子强调的是坦荡本真不失自我的阶段。他认为,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君子,首先应当庄重大方、威严深沉,浩然正气气贯长虹,使人感觉稳重可靠,值得托付大事;同时,君子不应该固步自封,应当重视学习,重视提高自己,善于结交朋友,有错必改。这是在个人层次上对君子内涵的界定。
从个人的职业角度而言,我认为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首先,从着装仪表而言,需要一种稳重之感,值得当事人托付案情、信赖执业;其次,律师行业需要不断加深学习,保证知识武装的超越性;再则,实务经验要求必须知错能改,否则付出代价可能无法估量。从此角度而言,我当以君子之道求索执业之精,岂不也是一种收获?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05论语日课7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如果依照私欲来做事情,就会产生很多怨恨。这个道理,应该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处事只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考虑,难免就会侵害到别人的利益,这样自然是会让别人心生怨恨的。推而广之,如果大家都只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形成恶性循环,结果会是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承受利益被损害的结果,整个社会其实也会充满怨恨。就拿食品安全的事情来说,现今的中国社会,食品生产者往往为了自己的一点利润而罔顾食品会对购买者产生危害。但食品生产者忘了,自己总归也要食用别的种类的食品。大家都按私利来做事情,结果全社会“互相投毒”,每个人都受到侵害,社会满是戾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大家都怀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做事情,那么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整个社会的氛围也会变得平和良善。

【20151005论语日课050│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闲居在家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悠闲自在。
3.心得:一个人自我修养的最直接最好体现,就在于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的行为表现,都是根据社会的标准来进行的刻意的行为表现,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尽自然之意。
孔子的礼仪,是极为繁琐的,真正能达到这些礼仪的更为少数,但它不失为一个政治修辞上的优秀宣传话语,几千年了,都成为了或是枷锁,或是规范性的作用。
孔子能够在七十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已经是超凡脱俗的极高境界。孔子的圣人地位不仅仅在于他理论的提出,更在于他是自我理论的真正践行者。
当个人独居独行的时候,最能显出一个人的内在。我们的理想、性格、抱负、底蕴……都应该蕴育在日常的生活习惯之中。一花一水皆是世界,吃饭穿衣满含真禅。

【20151005论语日课 037。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为政的条目:1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0151005论语日课007│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注疏已阅读。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 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3.【学习心得】子夏就是先哲卜商,是孔子的衣钵传人,在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可以说,他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论语》中有他的言论自然也不足为奇。这则《论语》,其实是在孔子思想道德教育为先的传承与发扬。
但是我突然想到孔子的另外一句话,“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结合这则语录,也许能解释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有“生而知之”“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问题。他们是不是说有人出生就是神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我想不是的。那么,又有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就出现,设么叫作学习,或者说,什么叫作知识?见仁见智的问题吧,我认为,所谓的知识也许并不仅仅局限于别人不知道的规则定理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法条规定我知道等等,这些学科间的单独认知,归根到底,不管是谁,学习知识的目的都是需要明理,这个理,应该是分层次等级的,首先,得是“人之为人”的理,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怜悯之心、仁爱之心、尊敬父母师长、友爱兄弟姐妹等等,也就是说区别于禽兽的表现。其次,才是具具体的经史子集、这一类,当然,现代应该是文科、理科、工科的书本知识等。最后,是发现创造新的知识,比如科学家发现新的定理定律、学者著书立说等等。但是,这三个层次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同金字塔的构造一样,一层为基,二级为干。三级为顶。如果跨越很可能是种悲剧或者笑柄。比如,数不胜数的“反动权威”、“犯罪天才”,甚至于最新出现的硕博论文剽窃事件,很大程度上能为我的论点做些注解吧。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05论语日课05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3.【学习心得】做事情很容易就功亏一篑,做事情、培养好习惯、学习知识等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

【20151004论语日课 036。张吉宏】
1、论语公冶长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为政的条目:1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0151004论语日课7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这一则又再次对比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君子的趣向是德行,所以不会为外在条件所动,颠沛流离间也不会动摇。小人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想着自己所拥有的私产。君子会遵守刑法,不为不善之事,而小人只想着自己的私利、也许有时就会罔顾刑法。安居乐业,是人之常情,也是基本需求。我们要理解,孔子并不是反对人对自己私欲的考虑。我想,我们应该这样理解:第一,我们不能为私欲所限制,任何事情都以一己私欲为考虑原则,罔顾德行道义、罔顾刑法规则;第二,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志向,摒弃对物质的追求,以德行道义为转移,修炼成君子。知易行难,自觉在这样的年纪,还“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对花花世界还有很多迷恋。只是希望通过对论语的学习,能够警醒自己不要陷入追寻物质的泥淖中,知足、知止。

【20151004论语日课049│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的和所增加的东西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即使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知的。”
3.心得:这可以用来理解历史的传承性。中国是世界唯一的没有断代的文明古国,这是中国最大的幸运。但中国自己给自己割了好几刀,有强烈的悲剧性不破不立情节。但或许矫枉过正,或许正当其药,历史已经不能假设。
过去的历史,不论是正确的还是落后的,都不可妄想像丢垃圾一样,批判性的继承、批判性的舍取,就看今人的智慧。

【20151003论语日课048│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祭祀的鬼神,你却去祭祀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不勇敢。”
3.心得:人人都应该自己的生活、价值标准,追求独立思想的自我,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自我人格。
如果鬼神在我的价值体系中,从我的理性思维出发,他是正确的,他是应该的,他是合乎社会正义价值的,这就应该是我们应该为之去奋斗,为之去流汗,为之去流血的事。
别人强迫我们去做,我们从内心反抗的,社会价值从内在上抗拒的,我们就应该反对。
但是,如果这种强迫对于长远的我们,对于暂时不明白事情价值意义的我们,我们是不是应该服从这样的强迫呢?对于有三十年生活经验的先贤来说,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在他们面前让自己的理性幽闭到底呢?这是一个问题。

【20151004论语日课05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3.【学习心得】食色性也,德如果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个人的本性之一,恐怕是很困难的事情。

【20151004论语日课6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2.注疏已阅读。
3.【学习心得】
纣王确实做了不少的坏事,可是并没有人们说的那样多。所以君子讨厌居在下流,以免天下的坏事都加在他身上。所以,选择自己所处的位置很重要。


【20151004论语日课006│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3.【学习心得】记得和君《三度修炼》中讲,古之成大事者,必持四诀:质朴、良师、志远、意笃。在这里,质朴也就是个人品质排在了首位,足可见个人品质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孔子的两个很重要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孔子办教育有教无类,也即是说,孔子教育学生是不存在家庭、出身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他看重的是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而“因材施教”,则是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书本上的知识倒在其次。理解了这两个理念,我觉得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则《论语》:孝顺父母、顺从师长、诚实可信,这是最基础的道德要求。古人所讲“不爱父母而爱他人者,视为悖德也”。这也是和孔子“君子务本”的思想相一致。而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更重要的是一种环境的耳濡目染,这是和“孟母三迁”的宗旨相一致的。目的就是防止环境对道德的损害。
个人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或许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然而,直到两千年之后的今天,反而更加反衬出现在应试教育的一些不足。现实中的大学生为结婚逼迫母亲跳楼、小学生为了手机拉扯母亲头发……这些事情的发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省。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03论语日课 035。张吉宏】
1、论语里仁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为政的条目:1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20151003论语日课7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君子对待天下人,没有特别亲厚的、也没有特别疏远的,只是以义的原则相处。这个说法与“君子之交淡若水”的说法一脉相承。中国人特别喜欢“拉关系”、搞小圈子,只要纳入“圈内人”,就会被给予与“圈外人”不一样的、更优厚的对待。这种关系主义,有时会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我们很明确地看到,孔子推崇的关系是“淡若水”的关系,是不会因为具体人物对象改变自己的处事原则的。

【20151003论语日课05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注疏已阅读。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3.【学习心得】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20151003论语日课06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15.3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3.【学习心得】
这可以当成是用人的标准,不能看做是自我要求的标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事能做好是本事,小事也不能糊涂,对自己的要求得过且过。

【20151003论语日课005│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3.【学习心得】这一则《论语》,是孔子在讲治国执政的三方面要素,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通过这则论语,我突然想到魏征之前提到的“垂拱而治”,和道家所讲的“无为而治”。作为统治者,究竟如何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也就是说如何才能实施“仁政”?守信于民,其实就是政府公信力的问题,人无信而不立,何况是一个政府?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徙木立信”,取信于民;其次,是要厉行节俭,爱护官吏,在此层面上,我觉得是孔子的时代局限性,古时天子号称“代天巡牧”,官吏也就是地方的道德模范和行为楷模,所以会要求爱护官吏。此则中的人,应当指官吏,而非指一切人,这样的解释是和孔子分成层次的管理统治思想相一致的。最后,是使百姓不违农时,我感觉这应该蕴含了一种“举轻以明重”的思想在其中,使民不违农时,其实就是一种“无为而治”。所谓的无为,肯定不应当是指什么事情都不做,而应该解释为“不先物而为”,就是太极里面的“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也就是道法自然,不会违背自然规律和伦理纲常的统治。这则《论语》,不正和我们现时代的“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相一致吗?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9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0月8日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10月7日-8日)摘录

【20151007论语日课05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3.【学习心得】一粒种子由发芽到吐蕊扬花再到成熟结果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注释认为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无论是求学到求官的转变还是出苗到开花结果的转变,每个阶段都朝向最终的目的,无论中断了哪一个过程,都是半途而废。


【20151007论语日课052│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只不过向这个方向努力从不厌烦,教诲别人从不感觉疲倦,那倒可以说做到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3.心得:中国一直很喜欢区分谦称与敬称的区别,如果用反了,难免会闹笑话。这或许对老外来说很不可思议,但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的我们来说,这或许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并不过分深奥。在日常生活中见的多了,也就习惯了那一种说辞。
给别人高的评价,这评价却永远不能由自己来说,因而圣人、亚圣、诗仙、诗圣、诗鬼、四大家之类,便是后人对前辈大贤的敬仰之词。我们一时功利的目标,不过是求得一个立德立功立言,求得在世人心中一个大写的人字。
到了现在,很多人不求在他人心中的人字了,只求或自我。于是,或者自我过度膨胀,或者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或者己所欲施于人。完全抛离了传统的礼节,取而代之的却未必是时代的进步。
我们自己成不了最完善的自我,但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追求一个完善的自我,所谓止于至善大概便源于此。

【20151007论语日课7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一直强调在追求大道的路上,要反求诸己、而不是求诸外物和他人。这一则也正是在贯彻这样的思想: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名位,而是要担心自己怎么才能拥有能够真正站得住脚的本事、配得上相当的名位;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要努力成为能够配别人来知道的人。换到职场上来说,要苦练内功,让自己有着能够真正匹配相应职位的本事,否则即使被擢升也会摔下来;不要担心自己不被认识,如果本身的能力还不够,即使侥幸有了虚名,也最终会暴露。换到人生上来说,只需努力修持自身、蓄深养厚,名位和别人的赞许,迟早会有。

【20151008论语日课05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3.【学习心得】这句话表达了孔子今胜于昔的观点。时代在变化,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后生可畏,不可小觑。

【20151008论语日课010│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注疏已阅读。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一定会遇到国君来咨询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具有温合、善良、庄重、节制、谦逊五种品德,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3.【学习心得】这则《论语》,其实是侧面烘托的形式来表现孔子的人格魅力,以两个学生关于孔子到列国受到各国统治者礼遇和器重的原因,来表现孔子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但更多的是以孔子为模范,树立了道德修养的榜样与目标。归根到底,性格温和,心地善良.态度恭敬,生活俭朴,待人谦让就是孔子学生对于其老师的中肯评价,自然也是他们自己修身养德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这里,会有一个疑问,难道具备温、良、恭、俭、让品德的人就一定熟知政事,以至于每个国家的君主都向孔子咨询请教?关于这一点,以及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认为是有可能的,古人讲究“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所谓的天子,也就是德行最好的人,这样就为王朝更迭之后,新任君主的合法性提供了论据。因此,在古代所讲究的就是“以德治国”,正基于此,孔子的高尚品德才会被各国统治者所重视。当然,当时的统治者可能更多的是在舆论上、表面上的重视,不然也就不会导致“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以史为鉴,这则《论语》当对我国官员及商业决策者有更大的启迪意义吧。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08论语日课6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6·1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君子有九个方面要考虑:看清楚,听明白,脸色温和,容貌与态度庄重,说话忠诚,做事敬业,有疑问向别人请教,生气的时候考虑后患,见到利要想到“义”。由此观之,君子的修行是时时刻刻方方面面的。眼明耳聪,色温貌恭,等等,这些像都是外在的。见利不忘义,想起了孟子的鱼和熊掌。
 

98#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0月10日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10月9日)摘录

【20151009论语日课 039。张吉宏】
1、论语重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为政的条目: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段看似迂腐,可却有道理和操作性:荒年统治者要自己也节俭才行,否则就危险了

【20151009论语日课54│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以和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肯定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揖让而退,然后一起喝酒。即使这样争,也是君子。”

3.心得:这段时间的琅琊榜很火,我觉得确实还是蛮不错的。
我觉得宫廷古装剧,最大的一个点就在于它的礼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将礼仪进行到最大程度的节俭,于是觉得多一个步骤多一份稳重都是不必要的累赘。但在这种电视剧中,我们会发现那一种久远的礼仪,看着还是那么的赏心悦目,那么的顺乎自然;当然,这个一不小心就跪下来了的场景我总是觉得有些别扭。
不论多么高深的道理,多么理所当然的道理,都会有它的对立面都会有各自的个例,显得他们同样的振振有词。小的时候觉得好人和坏人中间有着一到明显的鸿沟,后来发现存在的或许不过是灰色地带。
男儿最大的优势,我希望是有着宽广的胸怀,既怀揣着拉弓射箭的高昂斗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豪饮三分醉,屹立桌旁,拂手一笑,恩仇尽泯。
利益的最高形式,在内不在外,在心不在身。正如佛家所说,佛祖心中留。

【20151009论语日课059│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3.【学习心得】世间多数人是畏于法、畏于权而遵从,而不是因为规则或者是可以约束的道德来改变自身的言行修为。好话人人都爱听,是不是所有的好话都是符合事实,需要听者细细琢磨了,可悲的是众人爱听好话,倒是因忠言逆耳而反目的不少。

【20151009论语日课011│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3.【学习心得】这则《论语》所就讲的是有关孝的问题,在孔子的思想中,孝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是构成忠、仁等其他高贵品质的基础。在文中,孔子提出,不能仅仅仅仅以言语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孝的品德。君子务本,更该看重的是他的实际作为。在父亲在世时,应当看此人的志向。《塔木德》里讲,如果一个父亲不交给自己儿子手艺,无异于养了一个贼。所以,子女的志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父亲所教授的手艺的外在体现,更是子女是否尊重父亲、孝顺父亲的一项指标;如果父亲去世了,就应该看这个人的实际作为,比如是否守孝、是否节制自己的娱乐等等。在此,有一个常识性问题,就是古人为什么会有在父母死后守孝三年的传统?这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孔子认为,子女经过三年才能脱离父母饿怀抱,当父母死了而真有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像父母当时对自己三岁以内这样爱护的有没有?连这个三年怀念都没有,哪里还谈得上孝字?所以,孔子着重强调的是孝的本质,而非形式。这也是和孔子“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相吻合的。
这则《论语》所提倡的思想,跨越了千年依然如此振聋发聩,作为现代人,面对古人的谆谆教诲,是否应当审视自己的行为呢?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09论语日课81|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对比,孔子谈了很多。之前的论语里面曾经提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小人,志趣不同,一个注重公义,一个注重私心。在君子的认知里面,个人私欲、物质条件,都不是所应关注的重点。君子有志于弘道、有志于为社会公众作出贡献,所以考虑的出发点是德行、是公义。小人的视野则完全不同,他们所关注的,是和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事物,愿意为这些东西去努力和争取。
        人生的眼界和角度完全不同,所以君子和小人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走的是不同的路。那么,孔子在这里有对小人的批评之意吗?我觉得,孔子只是在陈述一种分别和不同,并没有太多的批评之意。礼乐教化,能使民风淳朴,但也没办法完全让小人立即改变为拥有君子的眼光的人吧。 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走争取,要掌握不损害别人的度。为了社会公义而努力,有这样的情怀,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20151009论语日课│05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孔子可敬,因为他对“礼”真的是虔诚的,哪怕“举世皆浊我也独醒”,用自己的虔诚之心来捍卫“礼”的尊严。

【20151009论语日课6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君子也崇尚勇敢,可是君子需要用义来节制勇敢,否则的话就会犯上作乱。小人也崇尚勇敢,可是如果不用义来节制自己的话,就会去偷盗。
“聘射之礼,至大礼也。质明而始行事,日几中而后礼成,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强有力者,将以行礼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肉干,人饥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惰。以成礼节,以正君臣,以亲父子,以和长幼。此众人之所难,而君子行之,故谓之有行;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于礼义战胜,而用之于争斗,则谓之乱人。刑罚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
 

【20151010论语日课06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②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5.34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君子也有所厌恶的事情。厌恶指责别人缺点的人。厌恶在下位却诽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却无礼的人。厌恶顽固到处行不通的人。
子贡也有厌恶的。侥幸得手却以为自己聪明。狂妄无礼却以为自己勇敢。揭露别人的隐私却以为自己正直。
君子一定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因为他有自己做人处事的原则,所以不会委曲求全得过且过,不是老好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9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0月11日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10月11日 06:46 编辑

论语日课(10月10日)摘录


【20151010论语日课055│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君子安于道德,小人安于乡土;君子在乎法制,小人在于恩惠。”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容易招致怨恨。”
3.心得:这几天有关穷人富人、有关教育的帖子不少,其中很经典的如“寒门再难出贵子”,“穷人思维的局限”等,其中很多问题所阐述的就是,一个很普见的现实问题,那就是严重的阶级固化。对广大普通群众来说,可谓“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了。
一个人的成才,后天环境重要。很多成功的涌现,不过是思维的突破视野的开拓,只因为他们看到了别样的风景,怀揣着别样的梦境,追逐着别样的梦,因而就选择了走一条坎坷而注定更韵味无穷的道路。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那是因为有太多的曾经体力劳动者向往着走向脑力劳动,而这不正是将自己的命运进行改变的一条相对便捷而现实的方式么?但这还不够。
生活中存在很多无形的食物链,有的在下端,有的在上端。最厉害的人,因为他们能号召别人,他们能制定规则,他们能将自己与大众进行显而易见的区别。他们不是让自己孤立,而是让自己与众不同。
我们追求利,但这个追求不是过程,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我们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过程,而自然而然的生成了利,成为我们人生拼搏的回报。如此,多了很多乐趣。

【20151010论语日课82|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见到贤明有德的人,一般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拜之情,进而觉得自己非常渺小,产生自卑。见到不贤无德的人,又一般会产生一种评判和鄙夷的心情。这两种感觉都不会让我们本身产生改变,无论是崇拜还是鄙夷,不会改变别人的本质,同时也都没有对我们本身产生更大的触动。所以,应该在崇拜或鄙夷之下,更进一步,与自己联系起来。
       见到贤明有德的人,要希冀自己能够通过努力与他比肩、拥有同样的聪慧和美德;见到不贤无德的人,要反观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缺点,要努力警醒自己不要有同样的错误。只有以人为镜,反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是真正地从他人那里汲取力量之道。

【20151010论语日课│057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君子尽礼,小人觉得他谄媚;而小人谄媚,却自以为是尽礼。人生一世,我们做事不能期待别人全尽了解,只要自己内心正直即可。

【20151010论语日课060│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3.【学习心得】孔子也是势利的?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应该理解为道义上、道德上不如自己的朋友,不过,道德上不如自己而去感化的人不能叫做朋友,而是“众”,不是么?

【20151010论语日课012│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注疏已阅读。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3.【学习心得】有子,就是有若,姓有名若,是孔子的重要弟子。有若为众人所推举为师,说明其确有卓异之处。据《孟子》记载,有若认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称“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可见有若对。因此,孟子所谓的有若“似圣人”,非指相貌,而是指他在思想上非常接近孔子。
此则《论语》,反映了有若也是儒家看重的“和”的思想,我们常说的“以和为贵”,正是发源于此。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10月13日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10月11日)摘录

【20151011论语日课│058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当怎样使唤臣下?臣子又当如何事奉君主呢? 孔子回答说:君主使唤臣下应当合乎礼制规定,臣子事奉君主要做到忠心耿耿、尽心尽力。
3.【学习心得】从道法术的角度来说,鲁定公所问的,是领导术或领导的方法,而孔子答复他的,是领导的道德,撇开了鲁定公所问的方法,却是从更高的角度给出了思路。

【20151011论语日课06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学习心得】智、仁、勇,是天下之达德也,具备这三种品质,便是君子了。

【20151011论语日课8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儒家是一贯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对于父母,是需要绝对的尊敬和孝顺。父母当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在儒家看来,发现到父母的错误,也是可以对父母提建议的,但是方式一定要柔和,不能太过直接和粗暴。即使建议没有被采纳,也要继续对父母恭敬、不悖逆,即使被差遣、非常辛劳,也不要心生怨恨。
        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是比较妥当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由于时代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总是可能会出现冲突的。当子女认为父母的处理方式不对,也可以提出建议,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候,即使不理解,如果对于自己并不是很大的压力或者很难实现、也不会损害别人的权益或者社会公义,也可以顺父母心意而行。对自己养育之恩的父母,多一些柔软总是应该的。不过,世事无绝对,如果有的事情已经超过公义的尺度,肯定不能再愚孝了。

【20151011论语日课013│赵栋奎】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注疏已阅读。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3.【学习心得】此则《论语》记载的还是有若的话,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他对“信”和“恭”都是非常看重的。如果要理解这则《论语》,必须明晰“信”和“恭”的含义。
孔子认为,“信”是一个涉及做人、交友、社会、取人、治国诸方面的伦理范畴,是“仁”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指的是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以“信”作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孔子认为,每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完善道德修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一个人尽管有上述“六言”的美德,但如果不学习,就会偏而不舍,产生“六蔽”,所以君子必须“学以致其道”。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好学堪为表率,正是他对学习重要性充分认识的缘故。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孔子思想的引导下,人们“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中国人讲诚信,讲信义,与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关系。
所谓的“恭”,就是谦逊有礼貌,就像孔子所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理解了信和恭,我们也就体会到了此则《论语》对于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敬请各位同志指教!


【20151011论语日课06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18.10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周朝建立以后,周公留在朝廷辅佐皇帝,他的儿子鲁公去封地,周公嘱咐他治国理念 :不疏远自己的亲戚,不使大臣埋怨不重用他们。旧臣故友如果没有大的错误就不要废弃他们。对一个人不要求全责备,而是要“器”之。
“子曰: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君子量才用人,不求全责备。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5月20日 09:59 , Processed in 0.1247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