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7日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8月6日)摘录

【荷月廿二150806论语日课013】【萧师俭】《乐记》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阅至光武帝。船山眼光极高极严,终于碰到一位他高度认可的帝王了,并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是光武帝。个中意味,值得深究。

【论语日课20150806】【刘婷婷】
论语为政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其实“思无邪”原本出自于鲁颂,“思”本是无意义的语气助词,孔子在这里用后,变成实实在在的一个词义。虽然诗经中有各类型的作品,正如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整个诗经都是一种很纯正温和的气息。
程子解释:“无邪者,诚也。”

【20150806论语日课012】【崔九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求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修行。这则论语是孔夫子一生为学、进德的阶段。想起王国维所说的求学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恍然大悟的感觉,对学问能够没有所惑。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能够凭借所学立于社会,“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
3、不惑,不疑惑,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4、“孔子为学,至于不惑之极,自信极真极坚,若已跻于人不能知,惟天知之之一境。”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也是人不知而不愠吧。
5、“不仅明于己,亦复明于人。不仅明其何以而为是,亦复明其何由而为非。”“耳顺,所闻皆通也。”孔子已经经历了“不惑”和“知天命”的过程,所以到了六十岁的时候便能立刻觉察出别人言语之意。
6、随心所欲却能够不违背规矩,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吧。行为举止都是发于本心、自然而然的行为,却能够合乎天命、符合礼的规范。如果现在的人也能这样的话,很多法治手段就可以省下了吧。可是这毕竟是圣人的境界,哪里是常人可比。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8日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8月7日)摘录

【150807论语日课013】 【崔九娟】论语一则已诵读。注疏已抄录。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疏】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给予别人劳苦之事。”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
【心得】子路的志向表现的是“义”,乐于分享;颜渊不伐善,不施劳,内求于己,外和于人;孔子的回答则体现了一种博爱之心,涉及的对象特别广泛,这就是大仁大义吧。

【150806论语日课006】【钱莹】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无能徵之矣。”
【延伸理解】孔子欲斟酌三代之礼(禹-夏-杞,汤-殷-宋),以立万世之法。但无奈于在当世找不到可以证明他学说的根据,一是可见孔子对史料研究的功夫之深,融会贯通能力之强;二是虽然悟出万世之法,但仍为了寻求实证而努力,而不是责怪世人不理解他。

【150806论语日课001】【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翻译:学习并不断的运用于实践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愉悦之情,溢于言表。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自己想到了《一代宗师》当中的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a学习并不断运用,见自己的极限可谓见自己;
b当一个人见了自己,志同道合之人自然会远道而来,这是一件何其欣喜之事;
c当一个人见到了自己,也见到了天地,成长为一代宗师,必然渴盼反哺众生。大地山川不会因理解而烦恼、山在那里水在那里,不增不减。君子亦如山水,微微一笑,可度几度春秋~
举《一代宗师》中例子说明:
  叶问与宫二
见自己,一个是武术世家宫家64手传人,一个是七岁时也就是刚懂事或者说最初就习练咏春,而且终生不辍。
见天地,宫二见到了叶问,叶问见到了宫二的父亲。
见众生,宫二没有开创门派将其武术发扬光大,所以说她没有做到这一步,而咏春却因叶问而盛,他做到了。
另外还有八极拳宗师一线天, 他见众生的方式很奇特,是利用开理发店作为掩护来传承武术,时势使然。

【150807论语日课001│李国祥】
1.论语一则原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最真挚的生活感悟和追求,平淡的现实描述其中蕴含真情。大志向不仅仅可以表述为豪言壮语,也可为平淡之中。不论是豪情还是淡言,都应有一种真的情怀。

【150807论语日课12】【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言行交际,皆当谨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乃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想到办公室万生态。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虽如此,也一定要谨于始而虑其所终,不落苟且之间。引以为戒。

【荷月廿三150807论语日课014】【萧师俭】 《乐记》后四子篇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继续读光武帝,全书最浓墨重彩的一卷。



【20150807论语日课18| 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用政令来治理,用刑法来约束,老百姓只是会免于刑罚而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治理,用礼法来约束,老百姓会知道以什么为耻、得到教化。
企业管理也是如此,用考核和制度来管理比用文化来影响和管理要低一个层次。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0日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8月8日)摘录
【荷月廿四150808论语日课015】【萧师俭】 《乐记》后四子篇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阅毕光武帝及明帝、章帝。章帝第二条提供了一个“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好例证。



【20150808论语日课04|蒋丹红】
【原文】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学习心得】
在现代,能做到每日自省的人应该不多了吧?我们忙着社交,看电视,玩游戏等各种活动充斥着自己的空闲时间。一天忙忙碌碌,到晚上,倒头就睡了,留给自己自省的时间几乎为0。但自省是非常重要的。自省可总结一天的表现,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犯了哪些错误,该如何提升自己。
我们常常在强调,要每日自省,却很少人教我们该怎么每日自省。
我觉得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自省方式,用写作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犯的错误。其实人是很容易犯错误的,但人会选择性记忆,犯了错误很快就会忘记,下次会再犯错误。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果把错误写下来,并总结如何避免错误,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精彩犯的错误,即可加深印象,又可以提醒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经常记录可以归纳总结自己常犯的错误。
蒋勋在《生活十讲》中写道:内省能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如果教育没有引带出个人的内省能力,最后却要求他自省,我们就是杀人凶手。自我反省是很可贵的,认识自己有多贪心、有多赖皮、有多恐惧。你知道了以后,再回到现世里,在做人处事上都会有一些不同,平常的咄咄逼人可能会收敛一点点,平常的予取予求会稍微少一点点。

【20150808论语日课19| 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孔子讲述了自己生命关键的一些节点,15有志于学、30自立、40而无所疑惑、50而知天道之理、60而声入心通无所违逆、70已能够随心而发且都不逾越规矩......这些昭示了一个自我修养的路径,对于这样的路径,不同的解释也有不同的理解和逻辑推演。但是我觉得我们并不用去拘泥于每个词的字面意思,因为这并不是让我们完全照搬,只需要我们学着把握自己的人生、去感觉到自己的生命起根本性的变化。

【20150808论语日课02| 胡志超】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学习心得】
这一段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样他顶撞长辈或上级的事就会少,这样的人也不会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这样社会就会稳定下来,这样大的理想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做事要从根本做起。
很多人说这一段体现了儒家主张“以孝治天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此我不想评价。
我想学习的是孔子的思维模式:“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推崇孝弟就是抓住了社会的本。我们年轻人做事情也要从根本做起,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儒家体系是从内到外的,不是一下子就成为乔布斯改变世界,一定是务本,从修身开始,再慢慢扩展到周边的小圈子,再到齐天下”。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论语日课就是修身,每个人每天的分享就是齐家,我们的工作属于社会属性是治国,最终的和君的理想是平天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每日的论语日修就是我们的本,有了这个本才有了内圣外王、见众生,平天下~

【150808论语日课13】【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陈道明言,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节制,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形体上的节制是内心对事对物敬畏之心的体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有道而正,虚怀若谷之心可见,如此才能算的上真正的好学吧。

【20150808论语日课002│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知识分子的思考,我总觉得超越了小格局的限制,不局限在柴米油盐的局限之中,他们阐述的是一种超越了自我的情怀。修德、讲学、徙义、从善,这虽说说的个人,但着眼点俱在于修自身。更重要的是,这一些微言大义能践行下去的,才是真正的传统知识分子。

【20150808 论语日课01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求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且涉及到“志,道,仁,艺”这四个方面。小学、大学以及教学者对这四项侧重有所不同。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其一生都在为学的路上,行为上依据德行、有仁的内在修养、有渊博的知识,都是实现自己的志向所必需的。而且求学的过程急不得,跟学修论语是一样的,不能一蹴而就。日积月累每日不辍,如朱子所说,“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并非刻意求之,就会水到渠成。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0日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0日 09:50 编辑

论语日课(8月9日)摘录

【荷月廿五150809论语日课016】【萧师俭】 《乐记》后四子篇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阅和帝三节。光武家法,流毒万年,也许是无法克服的弊病。



钟超
    分享关于论语中一段相对不太为人熟悉的话的学习心得: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大意就是:这个叫孟懿子的人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不要违背”。孔子想表达的意思是“不要违背礼法,并非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孔子知道孟懿子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同时又没有提出自己疑问的能力,担心他理解出现偏差,故而向弟子樊迟讲述两人的对话,借樊迟的发问,深入阐述“无违”的含义,以点拨孟懿子。
    这段在论语中并没有像“学而时习之”那样广为人知,但我觉得其意义重大,尤其对有意在当前解读并传播国学的我们,怎么讲呢?我觉得这个小故事,除了上面的意思之外,还有如下意义需要发掘:
    1、在团队中,管理者要清晰地知道每个人的能力,并对自身指令的下达与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有清晰的认识;
2、上面所说偏差可能出现时,要果断的进行干预,而澄清指令可以采取十分艺术的方式。

高卫
分享两句:
1.“乐而不淫,痛而不伤”
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第一句的意思是说: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
第二句的意思是: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我的理解,这两句话都在讲,遇事应平静而坦然地面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0150809 论语日课05|蒋丹红】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诸侯之国,要尽忠职守玉令出必行,节省支出而爱护众人,选择适当的时候征用百姓服劳役。”
【学习心得】
孔子认为,治理诸侯之国有五件重要的事:尽忠职守,令出必行,节省支出,爱护众人,使民已时。对现代社会,治理国家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而且,我们现在的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些事。尽忠职守:在其位谋其政,而不是为一己之私,贪污腐败,滥用职权。
令出必行: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关于法制,我会在后面再稍微多说几句。
节省支出:反对铺张浪费,比如,近年来在慢慢取消的公车。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我们讲究人情与裙带关系。我们有法律,组织或者企业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说实话,整体而言我们的执行度并不是很好。中国人总想法外开恩,总喜欢用人情创造特例,对法律和规章制度并不那么敬畏。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严重缺乏信任感的,普通百姓不相信法官或执法人员,因为他们会受贿;不相信医生,因为他们会收红包;也不相信老师,因为他们也收家长的礼物……因为有太多不按照法律规章制度执行的特例,所以我们也不那么敬畏法律或规章制度,甚至觉得遵守的人才是傻子。我们无情践踏法律和规章制度,因此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其约束作用。
而相反,很多西方国家的民众是非常敬畏法律或规章制度的,他们不会轻易触犯底线。因为他们明白,一旦触犯,自己是一定会承担后果的。有了敬畏之心才会不敢触犯,如果视法律规章制度为儿戏,一旦有人不遵守未受惩罚,那法律的威严就会丧失,民众就会有侥幸心理,法律的地位在西方国家和中国是不同的。
如果哪一天中国的执法人员尽忠职守,铁面无私,中国法律的威严才可树立。
有人会说,这样执法人员的权利岂不是太大了,他们可以决定谁犯罪。我觉得在一个“法治”国家,执法人员的权利一点都不大,因为他们只是按照法律行事。相反在一个“人治”的国家,执法人员的权力才大,因为他可以决定谁可以不遵守法律,可以是特例。也就是说执法人员可以决定谁是需要接受惩罚,谁不需要。这就相当于权利不是归法律所有,而是归执法人员所有。
“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相比,“人治”的社会执法人员的权力更大。
《孙子兵法》前言中,作者摘录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里对孙武的传纪《孙子吴起列传》,这是这是孙武的第一篇传记。司马迁记下了孙武“吴宫教战”的精彩一幕。孙武训练吴王宫女,严申军令法规,一旦违逆,即使贵为宠姬,即使吴王求情,也难逃斩杀处罚。严肃军级才能保有部队的战斗力,孙武深谙此道,毅然实施,显示他刚强果决的将帅素质。阖闾虽因失去两位宠姬而心有不快,但他毕竟看出了孙武兼具思想谋略与实战指挥的双重才华,是一位难得的帅才,遂任以为将。孙武没有辜负吴王的期望,在其后吴国数次对外战争中,均不遗余力地贡献了自己的才智。
所以,国家制定了法律,就要严格执行,企业/组织制定了规章制度也需要严格执行。一旦有特例,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就会减弱。

【150809论语日课14】【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很多时候,当我们处于一种环境里,会观察周围人的行为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准则,比如中国式过马路,破窗效应等。但是其实我们内心是知道是非标准的,可是行为举止还是会受到比较心理的影响。就像这里所讲,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相对于贫而谄、富而骄而言。其实我们都知道安己好礼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只因为贫而谄、富而骄是普遍现象,就放松了自身要求。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环境的制约,使眼界、判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才更应该学习国学,克己复礼,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0150809论语日课003│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学习心得】
  儒家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不乏一些小人,巧言令色,而且活得特别滋润。要分清巧言令色和圆融顺通的区别,君子并不是不圆融于周遭,君子是和而不同的。
  一个人如果老是讨好别人,在乎别人的感受,那么他有多少时间来反观诸己?君子是由内而外的,儒家说正己达人,只有正己了,才能达人。我们自身是一个小宇宙,外在是一个大宇宙,儒家的观点是先做好自己的小宇宙,再吸引到相似的小宇宙,最终小宇宙一起引爆大宇宙。



【20150809论语日课003│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 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 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这句话在后世的应用是进行了语义的扩大化迁徙,但我觉得一点都不会有牵强附会之感。人世 很多行为,都需要小心谨慎,要择机而行,这或许是几千年就积累下来的经验。一直很喜欢思考死亡时 候那个节点的事情,只有在那个离去的时刻,才会发现什么是生命的最珍贵东西。我们赤裸裸地来,赤 裸裸地去,中间追求的却是沉甸甸的物质享受。我不觉得追求物质是错,但为了老死时不后悔没遗憾, 偶尔得思考一下自己的精神状态;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20150809论语日课20|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自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注疏已阅读没时间抄了,明天补上
    3、心得:孔子点拨人也是因事而发,对于当时三家僭礼仪的情况,孔子回答孟孙的时候就从礼出发,要不违背礼。
关于孝,这里生死皆以礼待之,是用礼仪这种外在的仪式感的约束来表达孝的本心,而不是繁文缛节。

郭蕾


建华


钱莹



【20150809 论语日课 015|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信我所学的,学我所新的,从一而终。
如果说“志于道”是修身的开始,那么“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修身过程中的做法了。
摘录一些句子:
吾道一以贯之。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直道而行。
士不可以不弘毅。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0日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8月10日)摘录
【20150810 论语日课 002| 滕广斌】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尽管有教无类,但是并不是一味地满怀希望,强行附加教育于他人。我做事也是存在这问题,觉得别人应该如何如何,但如果对方不认可,不去做,不努力,主动放弃了,我又何必去烦扰?创业亦如此,对方并不积极主动又何必去强行拉拢?易位处之,我是否对事足够虔诚,主动愤,悱,举一反三,自己没有做好而怪别人不肯施以援手?(常见的话:这点忙都不帮)
   别人没有意愿,不用强求。

方园


【20150810 论语日课 016|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人贵有志,贵在志有恒,这样的匹夫可以与三军的元帅相提并论。一点理想都没有或许并没有那么糟,因为至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哪里不好。纠结的应该是徘徊在理想或有或无之间的人,有时觉得自己有理想有未来,有时又怀疑理想的存在所以得过且过。不知该有一颗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够那么坚定地怀有理想,相信未来。


钱莹:还有一种纠结的人 是怀揣着理想却又因为现实的需要不得不对自己进行着双重要求 。
3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1日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苑永彬 发表于 2015年8月11日 10:45
请问如何加入论语组,我最近在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想进一步了解论语,谢谢,求拉入群讨论。

你加我微信吧,我把你拉到群里。18366153782。
欢迎加入和君国学论语学修小组!🌹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1日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3日 08:49 编辑

论语日课 屈妙淼

【20150808 论语日课 01| 屈妙淼】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了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注释】
① 曾子——孔子学生,名参(音身),字子舆,南武城(故城在今天的山东平邑县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公元前505-435)。
② 三省——“三”字有读去声的,其实不破读也可以。“省”音醒,自我检查,反省,内省。
                   “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上加数字,这数字一般表示动作频率。而“三”“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数的多,不要着实地去看待。
③ 信——诚也。
④ 传——平声(即二声),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
⑤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一样,包括温习、实习、演习等,概括地译为“复习”。

3、心得:这是让我们每日提醒自己,多反省自己,找出和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的优势,不会妄自菲薄,从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对自身多做总结,不虚度日月。

【20150809 论语日课 02| 屈妙淼】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注释】
① 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 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是“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
③ 习——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里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
④ 说——音读和意义与“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意思。
⑤ 愠——音运,怨恨。
⑥ 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这里指“有德者”。

3、心得:这是让我们每日提醒自己,多反省自己,找出和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的优势,不会妄自菲薄,从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对自身多做总结,不虚度日月。

【20150810 论语日课 03| 屈妙淼】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
① 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 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之人”,有时指“有位之人”,但有时很难分别,这里看起来大概是指“有德之人”。
③ 正——《论语》“正”字用了很多次。当动词的,都作“匡正”或“端正”讲,这里不必例外。一般把“正”字解为“正其是非”、“判其得失”,我所不取。

3、心得:要想让自己不断进步,成为一个好学之人,对物质生活不要有过分追求,而时时提醒自己规范行为和言语,勤于做事,慎于言行,向有道之人多请教接受指引修正自己,便可以达到了。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1日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3日 08:50 编辑

杨伯峻与《论语译注》

具体内容链接如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ca79&scene=1#rd

注:
中华书局1958年6月出版的《论语译注》,是杨伯峻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利用课堂教学的余暇撰著的。杨伯峻认为,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不能离开孔子;而要研究孔子,又不能离开《论语》。《论语》自汉代以来已经成为士子的必读书,是我国最基本的古籍之一。历代有关《论语》的著作很多,近人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搜集古今学者对《论语》的释解相当完备,征引有关古籍多达680余种。但这部书只是一部资料汇编。广征博引,很少撰著者的断语,只能供少数专业工作者参考。杨伯峻认为若能在众说纷纭之中,采取最接近或较接近原著本意之说,加以较通俗的注释,并且译成现代汉语,岂不是有益于一般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了解和进一步研究《论语》这部书的大好事?正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再加上他功力深厚的古汉语基础,在1955年至1956年间,用了两年工夫,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
3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1日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3日 08:54 编辑

李国祥

【20150809论语日课004│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没当念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都会蓦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这种感觉或许才是几千年读书人
的最大依靠。中国的士文化,在时代发展中,逐渐淡去,但是每当想到历史中那一独特的阶层,总不免一种厚重感。从资源学上来看,我们已经是在社会上占据了较多资源的一批人了,但占有不应该是理所当然,而应该是责任重大。君子一诺,千金不悔,市场经济了,更看重诚信,更看重一个君子的磊落之行。这或许不是技术经济的关键,但却是做人的境界。

【20150810论语日课005│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这句话在当代是颇有争议的,体现了孔子在关于维护“礼”的时候的一种被动的方式。我们现如今在用这句话的时候更多采用了根据情景的理解方式。将礼作为一种正当的规则,则体现了一种对正当规则的维护,一种从内心深处的敬畏和遵从。不混淆公共与私有空间的界限,不乱传小八卦,不为非作歹,不知法犯法,不信口开河,其实皆在这话

【20150812论语日课006│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 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贤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己者,顾以是告之。欲其有所严惮切 磋以成其德也。程子曰:“子贡问为仁,非问仁也,顾孔子告之以为仁之资而已。”
3.心得,这强调了一种宏观视野中,抓住要点的思维方式。一生有很多干不完的事,也会有很多的梦想 ,但真正能够将这些事做好,能够将这些梦想实现,实在不容易。同时这也是一种方法论,做事之前有 谋划,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实就在于此。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思维或行动受到桎梏了,或许仅仅是因为 我们方法不对、着力点不对、突破点不对。静下心来,好好打磨一下自己的基本功,让一个更好的自我 来坦然应对各种生活中的困难或挫折。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1日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8月10日)摘录
【20150810论语日课004│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诚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学习心得】
最深的不是后面具体的行为,而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坚持。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鲁就是拙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许三多”,比较老实,不太说话,但后来鲁子谪传孔门道统。
这个世界不缺乏有才华的人,缺乏的是能够默默坚持的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年轻时候有很多缺点,他曾给自己设定目标:达到13种美德  节制,诚实,严谨,果断 ,节俭,勤奋  ,慎言,公正,大度,整洁,沉着,廉洁,谦虚。 他坚持每周备一个小本子,每天晚上自省一次,日间犯了某种过失,就在相应空格记一个黑点 。富兰克林自己说这使他成为一个较为良好和快乐的人 。
除了曾子除了富兰克林,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如林肯、曾国藩。所以我很喜欢曾子的两句话,它们也更加印证了我对儒家的正己达人的认识——吾日三省吾身是正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达人。


【20150810 论语日课 06 |蒋丹红】【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学习心得】
这则论语说明孔子是一位很注重品德的老师。他认为,要先学会良好的行为规范,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再去读书,而不是本末倒置,以为读书就是一切。
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却只强调学习成绩,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钟汉良参加《我们去上学啦》综艺节目,给上海建平中学的寄语: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品德才是最重要的。我也是非常赞同这句话。

【20150810论语日课21|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此段话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含义是,父母爱子,惟恐他会有疾病;为人子女应该体会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保重好身体,不让父母忧心,就是孝顺了。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伤”同义。
第二种解释是将“惟”作唯一讲,意思是为人子女唯一让人担心的就可能是身体了,别的其他犯错或不义的情况不会出现,不会让父母担心,这就是孝顺了。
总的来说,我们要孝顺父母,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放心”,所以要走正道、保重身体,让父母可以不再担心。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5月20日 07:03 , Processed in 0.1316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