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1日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9月19日)摘录
【20150919论语日课4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13·25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跟君子共事比较容易,难的是讨他的喜欢。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喜欢,他就会不高兴。可人等到他用人的时候,他却能够量才使用。
跟小人共事比较难,可是容易讨得他的喜欢。虽然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好他,可是他也是很高兴的。但是当他用人的时候,就会求全责备。
君子有自己的原則,对事不对人,小人反之。
 
【201509019论语日课043│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3.【学习心得】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走心比走形重要~

【20150919论语日课039│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泰伯可称为至德了,他三次让了天下,但人民拿不到实迹来称道他。”3.【学习心得】西汉名臣丙吉,危难中多次保护幼年汉宣帝,施恩不求回报,也不愿让人知道,大概就是泰伯这样的,别人没有实迹来称赞他。这才是修身的典范吧。

【20150918论语日课043│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只用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系了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他射鸟时,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3.心得:我觉得这里是说做人留一线,不要做绝了。
其实也是儒家所说的节制,儒家的仁吧。竭泽而渔的后果将是整个系统的毁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孔子或许深谙此理,因而他宣传的是说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好了,不要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在其它生物的毁灭上来。要尊重生命。
这个可能过了,但我愿意这么来理解。

【20150919论语日课044│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有一种人,什么都不懂却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要多听,选择其中好的东西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3.心得:这是对智慧的分级,第一类人是有创造性的智慧,这种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记得佛家有一种说法,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只不过是没有发觉而已。用在此,可以说是人人皆有创造性,但能发掘出来的少矣。乔布斯、musk、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瓦特……都是这种人,他们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第二类人,是学习之后能够成为人才,他们最大的能力在于模仿,然后形成对前人的传承,当然在这种传承上会有不断的小创新。这种人能守成,同时会怀古,处处向后看,不断宣扬这是一个末法的时代。这种人是社会的主流,他们推动者社会一步一步向前进,但多是量变。
做一个普通人,会有普通人的幸福,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智慧人,必将要遭受常人不曾遭遇的痛苦,要感悟他人难以想象的人生,更要时刻让自己的思想保持亢奋,或许在他人眼中,就是一个疯子而已。但疯子不就是还没有成功的天才么?!
做一个偏执狂!

【20150919论语日课61|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管仲虽有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功绩,但孔子给出的评价依然是说他器量狭小。他人疑惑说可能是因为他节俭,所以才表现出给人小器的感觉。孔子加以否定,认为管仲有三处房舍,任用官员也是一人管一事、而不兼职,怎么能说是俭朴呢?又有人也许觉得这也许是一种尊重礼制的表现,所以觉得管仲知礼。但夫子又加以否定,在大门口设照壁、在两国宴会设敬酒放置反爵的坫台,这些都是诸侯的礼仪,而管仲也这样照做,怎么能说他是知礼的人呢。
       在孔子看来,霸道之业再强大,但始终未算行其正道。管仲功绩大,但从君子的角度来衡量,始终显得气量褊狭。
82#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1日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9月20日)摘录
【20150920论语日课49│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4·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君子也有做不到仁德的时候,不是每件事都能做到仁德的人。可是小人从来都不会考虑仁德。孔子对君子是比较现实和宽容的,对于小人则是一棍子打死。那么,偶尔考虑过仁德却没能从一而终坚持的人属于哪类人呢?

求得仁德修成君子的过程,是否可以看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间各种曲折起伏,可大的方向还是前进的上升的。小人则不然,他的仁德轨迹就是一条高度为零起伏为零的直线,甚至可能斜率为零。

可是现在,我也不能说君子小人孰好孰不好。各种各的活法,我们没有权利去评价别人的生活。鉴于前天晚上在洪楼夜市看到的盛装打扮的漂亮的夜场公主。

【20150920论语日课044│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3.【学习心得】对于这句话不是很赞成,诸夏也是从夷狄而来,轻视的也是过去的自己。

【20150920论语日课040│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恭敬而没有礼,便会劳扰不安。慎而没有礼,便会畏怯多惧。勇而没有礼,便会犯上作乱。直而没有礼,便会急切刺人。在上位的若能厚其亲属,民众便会兴起于仁了。在上位的若不能遗弃与他有故旧之人,民众便会不偷薄了。“3.【学习心得】这句话首先强调”礼“的重要性,是对在下位的人说的,礼为重,恭、慎、勇、直才能体现其本身的味道。后半句是对在上位的人说的,强调”仁“,身在上位,要有”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才会形成好的民风、好的社会风气。

【20150920论语日课040│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恭敬而没有礼,便会劳扰不安。慎而没有礼,便会畏怯多惧。勇而没有礼,便会犯上作乱。直而没有礼,便会急切刺人。在上位的若能厚其亲属,民众便会兴起于仁了。在上位的若不能遗弃与他有故旧之人,民众便会不偷薄了。“3.【学习心得】这句话首先强调”礼“的重要性,是对在下位的人说的,礼为重,恭、慎、勇、直才能体现其本身的味道。后半句是对在上位的人说的,强调”仁“,身在上位,要有”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才会形成好的民风、好的社会风气。
8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2日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加我微信吧。18366153782。我把您拉到论语学修小组的群里。
欢迎加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2日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9月21日)摘录

【20150921论语日课5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2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上达、下达:
一,上达于仁义,下达于财利;
二,君子上达达于道,小人下达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
三,上达是日进乎高明,长进向上,下达是日究乎污下,沉沦向下。
君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人每日颓废,不思进取,日日沉沦。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况且还有,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不知道。

【20150921论语日课045│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季孙氏去祭泰山,孔了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3.【学习心得】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20150921论语日课04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2.注疏已阅读。曾子得了重病,召他的门弟子说:“看看我的手和足吧!《诗经》上说:‘小心呀!小心呀!像临深潭边,像蹈薄冰上。’自今而后,我知道能免了,小子呀!”3.【学习心得】这句话的意思我不是特别明白,疑问有二: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众所周知曾子是一名孝子,他得了重病让其弟子看他的手足,说明他一生谨慎小心,没有犯什么错误使父母受辱,这是值得骄傲和弟子们学习的事情。所以,这句话是在弘扬孝道?2,可不可以这样解释:曾子得了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想要教育自己的弟子要小心,要谨慎,要时刻警惕。曾子自己行将就木,所以说自己“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可是弟子们的路还长,这里体现了曾子为了自己弟子打算的良苦用心?

【20150920论语日课62|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对古代礼乐制度非常有研究,所以他才能够来对鲁国乐官讲“乐”的道理。认为“乐”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五音各发合在一起;接下来,这种合变成和谐、纯粹、光明、源源不绝,然后音乐就完成了。
       《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乐”是抒发人心中共同的不变的情感,讲求的是认同。音乐由五音组成,五音相合成为和谐的曲目,作为一种能够引导出人们美好感受的途径,是应该一直被重视的。

【20150921论语日课6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仪这个地方的官员要求见孔子,说所有到他这里的君子、他没有见不到的。可见这个官员也是一个仰慕圣贤之人,所以孔子的随从就带他见了孔子。不过短短一面,这个人就发出感叹:“你们何必要担心失去官职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是将要以夫子作为木铎来号令天下的。”木铎是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摇动它来在发布政令时召集听众。
       这个仪封人也是一个极为不凡的人物,能够看出孔子对天下的教化、号令影响。虽当时未能实现,但孔子的学说和精神影响了中华民族后来的几千年。

【20150920论语日课044│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是由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 子出去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啊。”
3.心得:儒学的思想,是不是忠恕呢?我们平常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学体系,能否体现在这两个字?
忠恕拆开,一为忠,一为恕。细一揣测果如是,两个字当概得夫子的全部心血。
大道至简,很多最深层次的大道理,真的不需要含蓄内敛反复其劲。几个字,足矣。
不仅想到现在很多的思想宣传,感觉做的有些太多复杂了啊。关键词一多了,谁主谁次,哪个是核心,该记住哪一 些,如何记得住……问题多了,大家都忙着想问题去了,谁还来细究如何影响塑造人们的思想,该如何引导大众潮 流呢?
忠恕之道,现在依然是那么的重要;但区别之处是,现在的忠恕之道,当有新的时代意涵。而不是死忠于某个人, 而不是无原则恕于任何事!

【20150921论语日课045│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 所祷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王孙贾问到:“别人说的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是什么意思?”孔子说:“ 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3.心得:中国传统中最有意思的一个概念或许就是“天”了,它超越了物质的存在,或许更直接的说,他其实就相 当于是中国最无厘头的价值信仰。一切最高程度、最普遍信仰的原则,最终都会归于“天”之一字。
中国或许没有西方的宗教信仰,但只要有一单单“天”字,中国就奇迹存在了数千年,中华文明不断绝。
如今,科学当道了,过去的“天”,或许被打破了,或许被遗忘了。我们要么重新建立一个“天”,要么“无法无 天”,不一样的选择,将会不一样的前景。
在此,我不敢想孔子一样说“不是的”,我只能阐释一种可能存在的选择。但我知道的是这种阐述,是有意义的, 而这也是很重要的。
即使没有了外在的统一的“天”,但每个人内心的以“天”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不能丢弃的。
8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4日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9月22日)摘录
【20150922论语日课04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2.注疏已阅读。曾子说:“自己才能高,去问才能低于他的人。自己知道多,去问比他知道少的人。有了像没有,充实像空虚。别人无理犯我,我能不计较。以前我的朋友曾在这上面下过功夫了。”3.【学习心得】这应该是虚心学习的至境了。

【20150922论语日课04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要说有争,那一定是比射了!相互行礼而开始比赛。比赛后就饮酒。这种争是君子之争。”
3.【学习心得】君子不争名利,更不能违背了道去争名逐利,即使要争,也是要谦谦有礼的去竞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一贯的思想,想在一种有序的构架下去发展去竞争。在当今社会下做到孔子说的是很难的,因大多数人还是以外在的物质头衔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失败,每个人压力一大难免走形,但我想还是要努力的靠近这种理想,跋涉在路上,因为人不仅是为物质而活着的,也是为心灵的自由。

【20150922论语日课51│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4·2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最先想到的是魏征。而且这样的君子也不会巧言令色。这是事君这样的大事,对于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要欺骗别人,特别是不能欺骗自己。此外,直言不讳也要有个度,不能打着为了别人好的标签仗义执言,最后反倒让人嫌弃。盲目直言不讳也是情商低的表现。
8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4日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9月23日)摘录

【20150923论语日课52│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5·3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可见子路是个正直可爱的人,我们明明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可是为什么还要遭遇这样的困境?孔子说,我们跟小人的区别就在这里,我们在困境中仍坚持自己的原則,不胡作非为,小人则不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这跟与人相处是一样的。未经共事仅凭一面之缘没法把一个人分辨清楚。譬如君子,在穷途困境之时愈见其不平常的品性。与人相交,总得经历些事情的考验再来决定要不要深交。


【20150923论语日课04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2.注疏已阅读。曾子说:“可以把六尺的孤儿托付他,可以把百里的政令寄放于他,临到大关节处,摇夺不了她,这等人,可以称君子了吧!真可算得了君子了!”

3.【学习心得】值得别人托付孩子,值得别人寄放政令,临危不变节,嗯,这样的人可以是君子了!向君子们看齐吧,见贤思齐。

【20150922论语日课6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短短一则,却有好多可以细细咀嚼品味的东西。“韶”是歌颂舜的乐曲,“武”是歌颂周武王的乐曲。“美”指曲调,是外在;“善”指乐曲所传达的实质,指内在。韶乐在孔子看来,既音韵优美、声容动人,达到极致;又在精神实质上也是臻于至善了。武乐则稍逊一筹,在内在实质上还未达到至善的境界。
       所谓曲通人心,要明白夫子对两种乐曲为何评价不同,就需要了解舜与武王两人的事迹。我们都知道,舜是靠他自己仁义贤明的本性得到人民爱戴,尧才传位于他,在舜即位后,做了许许多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武王伐纣,救人民于水火。但两人相比,舜是“揖逊而有天下”,武王是“征诛而得天下”。虽然都有功于天下,但武王还是掀起了兵燹,也不免生灵涂炭一番。从夫子对两种乐曲的评价,实际上是反应了他内心对于治理天下的价值取向,还是希望以仁德而得天下、化育天下。纣王残暴,武王讨伐他其实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夫子也并未责备。

【20150923论语日课047│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子夏问道:“‘美的笑容,酒涡微动;美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纸上,灿烂颜色.”孔子说: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子夏说:“那么礼在后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呀呀,这样才可以与你讲诗了.”
3.【学习心得】给我的启示是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20150923论语日课65|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身居上位而不宽厚,施行礼仪时心无敬意,面对丧事时没有悲哀的内心感受,这三种表现的共通点就是徒有其表面的行为而无内心的真正感受。孔子一再强调礼的施行宁可在外在形式上简陋朴素一些,也一定不能失去内心的最本源的敬意和情感。君子务本,对于礼乐来说,人内心的仁义、庄敬、情感是“本”。
        八佾篇到此是最后一则,在这一篇章里面,不同的人与夫子的对答,让我们更加地认识到了礼乐的本质。通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素以为绚兮”等,我们都知道,仁义的朴素的内心是礼乐的基础,如果没有仁义,礼乐只是徒有其表。通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等,我们看到了孔子对周代礼乐的推崇,他一直希望通过礼乐制度的重新建立,能够教化人民,使得天下太平。但他身处的年代,礼坏乐崩。孔子面对各种僭越礼乐制度的行为,只能通过“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言语加以讽刺和慨叹,透露的是深深的无力感。



【20150922论语日课046│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又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3.心得:用现代话语解读,这里涉及到两个人才的要素,第一是个人的能力,第二是个人的道德伦理以及行事准则。只有杰出的能力,在良性的合乎人之为人的根本准则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正向增长的作用。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一句俏皮的歇后语,不正是阐述的这样一种对有能力的人在道德人性的不足而产生的深深恐惧么!

【20150923论语日课047│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宰我问到:“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个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在井上也可以救人,不能自己也陷入井中;就像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以被迷惑。”
3.心得:一是问询的方式,有些两难问题,是否就不应该来问世人。只有当面临着真实的情形时,或许才会有该当采取的对应行动,该干嘛就去干嘛。如母亲和女友同时落水的问题,这不是瞎扯淡么;例如列车救一个人和救五个人的问题,这能选么?
或许最好的办法,还是只能跳出对方设定的陷阱。就像孔子一样:君子怎么会掉进水井去呢?君子救人怎么会把自己给坑死呢?
还是孔子聪明。
二是君子是否就要活的很累,如果凡事都给君子套上一层沉重的枷锁,那么做君子又有何意呢?这样的角色或许还是单纯的存在于书本上就好了。毕竟纯粹的君子,本来就违背了人性。
人当求真,求善,求美。而不是求一种虚无的名声。

8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9月24日)摘录



【20150924论语日课6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今天开始论语第四篇章《里仁》篇。里仁,是指要以仁者所在的地方居住。是强调的仁者身上的正确的引导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靠近仁者,向他学习,才能有助于自己的修养与提高。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学会善恶是非,从而获得智慧和聪明。
       在一个人真正培养起强大的内心之前,其实很难坚持行为准则,很容易在一些事件中摇摆不定、无法辨别。所以在这之前,必须有一个精神导师一般的人物,给予正确的指引。能够遇到这样一个导师,是很难得的事情。如果在现实中没有这样一个导师,那就只有在圣贤书籍中寻找答案和方向。坚持论语日课,其实也是这样一种努力,努力以往圣先贤为师,让自己心性能够磨砺、坚韧。

【20150924论语日课04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2.注疏已阅读。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学习心得】人活一口气,没有 没有理想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嗯,不光是男子汉,美丽的女子也要有志气哟~人不能只活一张皮~

【20150924论语日课53│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君子以道义作为自己的原则,然后按照符合礼的标准来实践,用谦逊的方式表达出来,再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就是君子。
义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世界观。具体怎样做,要看另外三个词:礼,逊,信。
 
【201509024论语日课048│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先生说:“我能说夏代之礼,惜乎杞国不够为我说作证明。我能说殷代之礼,惜乎宋国不够为我说作证明。这因杞、宋两国现存的典籍和贤人皆不足之故。否则我准能把来证成我说了。 ” 
3.【学习心得】感觉这段话表达了孔子一种无奈和惋惜的心境,当时礼崩乐坏,孔子想参考历代的礼法以继往开来,但古时候的礼法已经丢失。在当今社会我作为一个渺小的我,依旧有一种对“礼”的缺失无可奈何的心境,在这点上要学习孔子的乐观旷达及坚毅~
88#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9月25日)摘录


【20150925论语日课67|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不仁者不可以长处约,不可以久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约”是穷困之境,“乐”相对来说是富足安乐之境。如果一个人并不心怀仁德,无论是在穷困之境还是富足之境都是不能长久处于其中的。没有仁德之心,就没有自己牢固的行为准则,如果长期处于穷困,就会变得失去底线、为非作歹;如果长期在安乐富足之中,就会变得奢侈淫佚。所以人一定要心怀仁德,才能在无论什么环境中还能保持自我。这世上我们看了太多处在穷困或者富裕中的人迷失自我,环境固然会影响人的行为,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心灵准则,于是容易被环境影响。
       至于心怀仁德,也还是有不同层次的。“仁者安仁”是比较高的境界,本身将“仁”内化于自我,因为认同仁德而安之若素。“智者利仁”则是稍逊一筹了,有智慧的人明白仁德的重要作用,所以会利用仁德来为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衡而服务。前者的状态是圣人之境界,我辈凡人能够明白仁德的意义、并加以运用,已经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了。

【20150925论语日课045│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注疏已阅读。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3.【学习心得】“'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没有主观猜疑,会变得公正;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就少了贪婪;没有固执己见,便容易虚心接受;没有自私自利,就是大公无私。

【20150925论语日课049│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3.【学习心得】本条和上一条一样,就不多做评论了。对行禘礼的议论,也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表达了孔子对现状的不满。

【20150925论语日课054│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小人不知道天命,不知者不惧。畏,敬畏,有敬的意思好一些。
至于圣人的教诲,想起的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想起白天晚上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哪里有什么知道圣人之言的意思。就是这个样子。可是也不能这样定义她们为小人吧。
8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9月26日)摘录

【20150926论语日课68|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不单是在饮食口味上,更是会在与人交往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准则,挑选自己喜欢的或者厌恶的。孔子说只有仁者“能”对人有喜好或厌恶,主要是仁者本着一颗毫无偏私的公正之心,他所做的好恶判断是正确的。他的好恶,不会被一己之私所蒙蔽,因此能真正分辨出人的品格特征,喜欢好人、厌恶坏人。
        仁者是稀少的,所以这则也是要警示我们,在做出自己的厌恶判断之前,先审视自己的心是否藏私、标准是否有误。而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还有私心,所以一定要审慎多思,不要轻易对别人下论断,不要轻易否定别人。

【20150926论语日课046│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3.【学习心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很谦虚,不高傲自大,不过“叩其两端而竭”大概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把握了基本的方法,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这也是孔子之所以为圣之处吧。

【20150926论语日课55│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
【原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想起大课时候先生说的那句话:你要操心的不是你会不会成功,你要操心的是你有没有底蕴。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也想起冰心说的那句话: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0150926论语日课050│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3.【学习心得】孔子侧面表达了礼仪崩坏的不满,也指出了国君如真能秉承礼来治国,治理天下并非难事。
9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9月29日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日课(9月27日)摘录

【20150927论语日课69|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孔子认为,如果真的诚心向仁德修持的话,就不会有为恶的事情了。上一则的“仁者能恶人”,恶字当厌恶讲,是明辨是非原则的意思。如果一心向仁,心中就有了尺度,反应到做事的准则上,是要做好的事,而不是作恶。在这样的思想下,虽然行好事结果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绝对不会有罪恶。想起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要加一句的话,则应是“怀仁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0150927论语日课051│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3.【学习心得】“祭如在”是一种真正的真诚,是真正把这件事当成一回事,而不是只随众碌碌而祭,碌碌而散。“祭如在”作为一种精神,在今天尤为可贵。

【20150927论语日课047│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注疏已阅读。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3.【学习心得】孔子重仁轻利,天命与仁德是比利益更重要的事情,世事万物也总有个平衡,关键是要把握平衡点在哪里,追名逐利本就是舍本逐末。把握好心中的这杆秤,生活会更美好。

【20150927论语日课56│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19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学习心得】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候的写照。君子有三不朽:立德,立功与立言。所谓的名与利,一代代的人都在追,可是又有几人守得住?大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唯有真性情者才能流传千古,比如嵇康,比如李白,比如苏东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5月20日 08:11 , Processed in 0.1235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