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1日 17: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3日 08:50 编辑

杨伯峻与《论语译注》

具体内容链接如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ca79&scene=1#rd

注:
中华书局1958年6月出版的《论语译注》,是杨伯峻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利用课堂教学的余暇撰著的。杨伯峻认为,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不能离开孔子;而要研究孔子,又不能离开《论语》。《论语》自汉代以来已经成为士子的必读书,是我国最基本的古籍之一。历代有关《论语》的著作很多,近人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搜集古今学者对《论语》的释解相当完备,征引有关古籍多达680余种。但这部书只是一部资料汇编。广征博引,很少撰著者的断语,只能供少数专业工作者参考。杨伯峻认为若能在众说纷纭之中,采取最接近或较接近原著本意之说,加以较通俗的注释,并且译成现代汉语,岂不是有益于一般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了解和进一步研究《论语》这部书的大好事?正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再加上他功力深厚的古汉语基础,在1955年至1956年间,用了两年工夫,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
72#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1日 1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3日 08:54 编辑

李国祥

【20150809论语日课004│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没当念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都会蓦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这种感觉或许才是几千年读书人
的最大依靠。中国的士文化,在时代发展中,逐渐淡去,但是每当想到历史中那一独特的阶层,总不免一种厚重感。从资源学上来看,我们已经是在社会上占据了较多资源的一批人了,但占有不应该是理所当然,而应该是责任重大。君子一诺,千金不悔,市场经济了,更看重诚信,更看重一个君子的磊落之行。这或许不是技术经济的关键,但却是做人的境界。

【20150810论语日课005│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这句话在当代是颇有争议的,体现了孔子在关于维护“礼”的时候的一种被动的方式。我们现如今在用这句话的时候更多采用了根据情景的理解方式。将礼作为一种正当的规则,则体现了一种对正当规则的维护,一种从内心深处的敬畏和遵从。不混淆公共与私有空间的界限,不乱传小八卦,不为非作歹,不知法犯法,不信口开河,其实皆在这话

【20150812论语日课006│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 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贤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己者,顾以是告之。欲其有所严惮切 磋以成其德也。程子曰:“子贡问为仁,非问仁也,顾孔子告之以为仁之资而已。”
3.心得,这强调了一种宏观视野中,抓住要点的思维方式。一生有很多干不完的事,也会有很多的梦想 ,但真正能够将这些事做好,能够将这些梦想实现,实在不容易。同时这也是一种方法论,做事之前有 谋划,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实就在于此。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思维或行动受到桎梏了,或许仅仅是因为 我们方法不对、着力点不对、突破点不对。静下心来,好好打磨一下自己的基本功,让一个更好的自我 来坦然应对各种生活中的困难或挫折。
7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1日 17:31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10日)摘录
【20150810论语日课004│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诚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学习心得】
最深的不是后面具体的行为,而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坚持。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鲁就是拙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许三多”,比较老实,不太说话,但后来鲁子谪传孔门道统。
这个世界不缺乏有才华的人,缺乏的是能够默默坚持的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年轻时候有很多缺点,他曾给自己设定目标:达到13种美德  节制,诚实,严谨,果断 ,节俭,勤奋  ,慎言,公正,大度,整洁,沉着,廉洁,谦虚。 他坚持每周备一个小本子,每天晚上自省一次,日间犯了某种过失,就在相应空格记一个黑点 。富兰克林自己说这使他成为一个较为良好和快乐的人 。
除了曾子除了富兰克林,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如林肯、曾国藩。所以我很喜欢曾子的两句话,它们也更加印证了我对儒家的正己达人的认识——吾日三省吾身是正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达人。


【20150810 论语日课 06 |蒋丹红】【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学习心得】
这则论语说明孔子是一位很注重品德的老师。他认为,要先学会良好的行为规范,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再去读书,而不是本末倒置,以为读书就是一切。
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却只强调学习成绩,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钟汉良参加《我们去上学啦》综艺节目,给上海建平中学的寄语: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品德才是最重要的。我也是非常赞同这句话。

【20150810论语日课21|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此段话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含义是,父母爱子,惟恐他会有疾病;为人子女应该体会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保重好身体,不让父母忧心,就是孝顺了。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伤”同义。
第二种解释是将“惟”作唯一讲,意思是为人子女唯一让人担心的就可能是身体了,别的其他犯错或不义的情况不会出现,不会让父母担心,这就是孝顺了。
总的来说,我们要孝顺父母,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放心”,所以要走正道、保重身体,让父母可以不再担心。
7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1日 1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3日 08:57 编辑

论语日课(8月11日)摘录

【20150811论语日课07|蒋丹红】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貌;事奉父母,能够后尽心竭力;为君上服务,能够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答应的事就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它是学习过了。”
【傅佩荣】
夫妻相处的原则列在首位,可能是古人认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推广出去是朋友,然后是整个社会。
这则论语说明,儒家向来讲求知行合一,甚至行重于知的。知识是用来指导实践的。
【学习心得】
这则论语说明儒家是讲求知行合一的,能够在行为上表现合宜,就代表心中已有正确观念。我们求学念书,不就是为了建立系统的观念,可以指导实际的人生吗?正确的观念不一定需要从书本上学习,有些人虽然读书不多,但他的行为品德依然是高尚的;有些人虽然书读得很多,但,他的行为品德可能是低劣的。知识与品德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其实,儒家思想更重视品德,从这则论语中也可以看出。
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却是本末倒置的。我们强调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这样的教育会培养出一些高智商低情商甚至低品德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反而对这会危害越大。
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品德才是最重要的。品德对人一生的安身立命也是非常重要的。

【20150811 论语日课 003| 滕广斌】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同行的人跟去的地方一样重要,有些人就是善于筹划,有些人就是勇者无惧,可以理解成唐僧师徒是一个团队,各人有各人的本事长处。因此孔子说不跟没计划好的人一起,我理解成一个团队里至少有一个人是谋划的,如果整个团队都没有这样的人,不该同行 。我也看重那些“暴虎冯虎”的人,他们不管常理,坚定地去执行。

【20150811 论语日课 017|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言行举止之间就可知道人的品性跟心境,不在于这件事是大是小。曾皙应该是个心性很淡,比较懂生活的人。他的回答说的不过是在自己现时拥有的条件下所做的寻常小事,可是只有他最跟孔子所想相通。礼不是靠武力要来的,它体现在人们的安居乐业谦逊有礼和谐相处,是要老百姓的寻常生活来体现的。


7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2日 18: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3日 08:59 编辑

论语日课(8月11日)摘录
【荷月廿七150811论语日课018】【萧师俭】 《乐记》后四子篇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至安帝。船山批评汉动辄儒言灾祥是“偶合”的虚妄与迷信,一个后果就是“妄人逞妖诬之辞,援天以制人主,贼仁戕义而削社稷之卫”。宋儒言”格物穷理”,不可谓无因也。


【20150811论语日课005│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3.【学习心得】这段话中孔子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这一段写治国,治国与修身的共同之处都在于用心,先要正心,再习韬略,才能兴国。心术不正,则权利越大,能力越强,越要祸国殃民。 
一个组织千头万绪,万事从何做起?就从这三件事做起,做到了“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再由内而外的推及。一个人的一生红尘滚滚,也是简简单单的敬天爱人,信而有度。万事万物都有个起点,把握住这个点就可以正及达人内圣外王,就可以执一而牧天下。这个一在道家中指的是“道”,在儒家个人觉得是“仁”。

【20150811论语日课22|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对于孝顺来说,内在的心意仍然是最重要的,饮食供给,动物都能做到。如果不从心里面尊敬父母,和动物何异?
7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3日 09:16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12日)摘录

【20150812论语日课006│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 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贤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己者,顾以是告之。欲其有所严惮切 磋以成其德也。程子曰:“子贡问为仁,非问仁也,顾孔子告之以为仁之资而已。”
3.心得,这强调了一种宏观视野中,抓住要点的思维方式。一生有很多干不完的事,也会有很多的梦想 ,但真正能够将这些事做好,能够将这些梦想实现,实在不容易。同时这也是一种方法论,做事之前有 谋划,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实就在于此。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思维或行动受到桎梏了,或许仅仅是因为 我们方法不对、着力点不对、突破点不对。静下心来,好好打磨一下自己的基本功,让一个更好的自我 来坦然应对各种生活中的困难或挫折。


【20150812论语日课006│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孔子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3.【学习心得】
过去我喜欢道家,总觉得挥挥洒洒,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一种潇洒,现在我觉得从0到1慢慢建立次序感也是一种享受。

【20150812论语日课001│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达到仁的境界是美好的,做出的选择没有处在仁的境界,怎么算智慧呢?
3.心得。生活中的选择大多是以自己的心为标准的,许多时候,好与不好便在一念之差。里仁,才是最智慧的。


【20150812论语日课01│王旖萱】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君子求其在我,故不患人之不己知。非孔子,则不知尧舜之当祖述。非孟子,则不知孔子之圣,为生民以来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贵,而我之不知人所以为可患。
3.心得。初读注疏,并不能很好领会其中道理。钱穆先生在此更多地是强调后半句之知人之可贵。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确实将被知与知人二者颠倒了,重被人知而疏知人。每个人都渴求被人了解、被人欣赏和喜欢,所以常求知于人。但孔子认为人不知我,于我无损。又回到开篇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不知人,则贤愚不分、善恶无别,足以败事败身。推而广之,从人际交往、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如此。甚至到战场上都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知人之重要性。

钟超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心得:
谈到论语这一则,部分人把它当故事,讲了孔子师徒教学的情景;部分人解读出大智若愚。讲一下我的体会:
我在这里读到的是规则与自由。
从古到今,或者至少从孔子时代到现在,人们都认为“不违如愚”,即“老师(长辈、领导)说什么自己都听,是愚蠢的”。
然而,颜回的“不违”其实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着相似的含义。颜回的“不违”,并非他迷信权威,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他认同老师的学说,且“足以发”,发自内心的“不违”。就像孔子七十,行为虽遵规矩,却不感到束缚,因为其所欲即规矩,故可以从心所欲,为所欲为。
本质上,颜回之“不违”,孔子之“七十”,都是在一个其内心认可的规则下的绝对自由。很多人谈自由,认为绝对的无底线、无束缚是自由,其实不然。个体的自由是以群体的规则为前提的。以交通为例,任何个人为追求绝对自由,突破交通规则的限制,其结果都是交通混乱,人人皆失去规则内的自由。


【20150812论语日课 004| 滕广斌】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以前讲士农工商,然而孔子认为赚钱这事 只要正当职位不分贵贱。这还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理念。而君子取財取之有道,则是亘古以来的君子所为。



【荷月廿八150812论语日课019】【萧师俭】 《乐记》后四子篇一遍。《论语》一则。



【20150812论语日课 002| 张吉宏】
1、论语为政第二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心得:何谓因材施教,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都问孝,孔子回答却各不相同,各有针对性。

【150812论语日课17】【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孤立起来看这一则,感觉和为政没有太多相关,但和上一则“为政以德”联系起来,则不难看出两者都在讲引导、感化、警醒。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诗三百,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矣。以德为本,辅以教育引导,是否就是为政的核心框架了?

【20150812论语日课23|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孝子如果从心中深爱父母,一定会有和气;有和气,就会有愉色;有愉色,就会有婉容。有事情帮助父母去干,有饮食让父母先吃,都不能叫做孝顺。从心中深爱父母,和颜悦色地做这些事情,才是最难的。

【20150812 论语日课 018|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今天才开始看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才知道它是用别的书籍里面的具体事例来解说每则论语的意思,这样就可以把道理形象化了,更容易理解。
杀身成仁。死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一口气断了就走了。活着才是难题,要经过很多磨难的修炼才能成为一个仁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遇到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再决定要不要视死如归死于大义。在“辱可避”的时候,就要好好活着,来弘道。
7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4日 20:11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13日)摘录

20150813 论语日课09|蒋丹红1.9【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傅佩荣:尊敬死者,才能使生者珍惜生命。
如果对祖先的祭祀与父母的丧事都办的草率、马虎,就好像自己没有过去的岁月一样;那么将来呢?我们未来也将成为子孙的过去,也无法得到相对的尊重。
【学习心得】
今天凌晨天津发生了重大的爆炸,已致44人死亡,520人受伤。让人心痛,对死者表示深深的哀悼。
“慎终”不仅仅应该表现在丧礼上,更应该是尊重死亡,对死亡进行思考。比如,这次爆炸事故,我们应该去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重大爆炸事故?存储危害化学品是不是存在问题?但发生爆炸事故时,消防员的在火灾现场救火,如何提升消防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如何降低消防员的伤亡?
当事故发生时,我们应该去思考这么根本的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避免发生这样的悲剧。
如果只停留在对死者的悲痛上,而不去思考这些问题,但对生者也是巨大的威胁。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坚决防止此类事故的重演。


【20150813论语日课007│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3.【学习心得】一个人上没上过学,师从哪位大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本性,秉性如何?精神一到,何事不成?内心所想的却可以改变外界世界,内心是正,修为越深便是大儒贤人;内心不正,掌握的力量越大就越可怕。所以《道士下山》里面大师没有把猿技术传给自己儿子而是传给了“郭富城”,that’s it~


【20150813论语日课007│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娇,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也?”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子贡说:“贫穷但不谄媚,富有但不骄慢,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但是不如贫穷却乐于正道,富裕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道的意思,我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3.心得:这有些类似佛家的两种境界,一种是修自己,让自己得到充实,让自己内心得到强大和宁静;一种是炼世,立志于天下大同的儒家最高理想社会,所谓的“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如所指。儒家一贯强调的是入世的积极态度,修身是起点,终点在于建功立业,因而由子贡的被动防御转为孔子的主动进攻。这可谓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150813论语日课18】【蔡亚男】
1、        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治民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管理一个国家如此,管理一个企业亦如是!

【20150813 论语日课 002|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孔子说:“不仁的人,将不能长久的处在困约之中,亦不能长久的处在逸乐之中。只有仁人,自能安于仁道。智人,便知仁道于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3、心得。仁道、仁德,使人能够在困顿的时候约束自己,不致于堕落,也使人在诸事顺遂、安乐得意的时候不致于忘形。而是不是能够安于仁道,是仁人的标准。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想要拥有仁德并知道仁德是对自己有利的人。


【20150813论语日课 005|滕广斌】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仁”在这里翻译成了一种状态动词,只要你想行仁 立刻就可以行仁。这代表着只有我们行动,也就有了直接的结果。但另一面是结果不等于结局,比如我想跑步,那我就可以跑步,但不我就获得健康。那是需要持续的。

【20150813论语日课24|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颜回是孔子自己最为欣赏的一个学生,但从这则看来,孔夫子最开始对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也有疑惑,认为当自己跟他交谈的时候,他始终顺从聆听,不显露丝毫的疑问,似乎是很愚钝的样子。可是当孔子观察颜回私下的表现的时候,发现教给他的道理他都能表露在行为中,看来是真正学到了。颜回毕竟是禀赋超常,所以对于夫子的教诲能够完全领悟、没有疑问。我想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要多问,通过问来找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贯通下去。插一句题外话,人生无常,过好每一天,最简单的就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一些小小的事情,让每一天都能不单调,比如论语日课。

78#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5日 14: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5日 14:47 编辑

论语日课(8月14日)摘录

吴伊丽


2015.08.14 论语日课10|蒋丹红
1.10【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该国政治的详细资料;这是他自己去找的,还是别人主动给他的?”子贡说:“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退、靠着这样才得到机会;老师获得的方法与别人获得的方法,还是大可不同的。
傅佩荣:
子贡名列于言语科,口才果然一流,他用“温、良、恭、俭、让”来描述自己的老师,实在是精彩。一方面,孔子为人确实如此,他为人温和、个性善良、待人恭敬、遵守礼仪。礼仪的本质就是谦让、恭敬。“俭”字也有自制、收敛之意。
温、良、恭、俭、让,这五点特征是子贡的观察,也是孔子与各国君臣交往时的态度,由此可见,孔子表现出来的EQ(情绪智商)实在很高;而子贡能从这5点来描述老师,也显示他这个学生对老师的了解,已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
【学习心得】
我的学习心得:
礼仪的本质是谦让、恭敬。这句话让我思考。很多人学习礼仪只是流于表面的行为举止,而不是从内心的修养开始。当你的是谦让、恭敬的,在外在表现出来时,也会是得体的礼仪,而不会是飞扬跋扈的。我之前在浙江大学,在光华奖学金颁奖仪式时,有幸见到南怀瑾先生的弟子贾。贾先生出口成章,温和谦逊,真的是“谦谦君子”,见到他,仿佛见到了古代的贤人雅士,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贾显示也非常谦虚,注重礼仪。但他表现出来的礼仪是真诚的,不会让人觉得是装的,或者为了礼仪而礼仪的。
礼仪的本质是谦让、恭敬。而礼仪具体的形式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20150814论语日课008│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 知识不渊博就不会使人敬重,学问就会有欠缺,要忠实于自己一心做学问的信念,远离那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人,要不耻下问,要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
3.【学习心得】学而篇的中心内容是做学问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君子如果不厚重,就会失去威严;如果努力向学则不会固执蔽陋;行事必须以忠信为主;假若发现朋友的某些修为超过自己时,应要加倍努力迎头赶上,以达无友不如己者之境界;万一真有过错的话,则不能害怕被人家指正,应有勇气来改过。


【20150814论语日课02│王旖萱】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本章讲了三个很重要的点,每点都可以引发很多思考,因此分作三天讲述心得。今天,先讲讲我对“学而时习”的领悟。
       首先,众人皆知其理,践行者鲜有。讲到这里,我非常汗颜,因为最好的例子就是论语及弟子规的日课,很多同志坚持每日温故知新,而我因为个人原因直到最后一天才发了第一次日课。这里面有一个重视的问题和坚持的问题,说到底,学而时习终究是一个态度问题,与智力或其它无关。因此,我不想找任何借口,只是诚心忏悔,对自己忏悔,因为至少这一个月我辜负了自己的初衷。要做到“学而时习”,首先一定是自己诚心诚意想学,并明确态度。
       其次,学而时习。学什么(内容)、怎么学(方法)也很重要。现代信息爆炸,我们接受的知识信息、我们所面临的生存挑战较孔子时代已全然不同,因此许多人不相信孔夫子的言论。我曾经对“学而时习”也只是教条式地接受,前阵子阅读一篇讲长期接受碎片式信息会让人缺乏深度思考能力的文章后,结合自身情况分析,对“学而时习”又有了更深的体会。从科学上看,记忆遗忘曲线理论告诉我们知识若不被反复温习,随时会被遗忘。从客观环境上看,信息爆炸式增长,人们往往热心于吸取各种新奇的信息而忽略了自身知识体系、思维系统的建设,导致长期吸收如此多碎片信息最后都宣告无效,还使人思维、心性紊乱不堪,甚至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看人看事仅停留在表面。这是一个普遍存在值得重视的时代通病。而治愈良方正是孔子的“学而时习”。这里并不是否定信息爆炸,这是一个客观环境,我们要做的是认清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主线,让新接收的信息与自身融合、内化,并反复温习、提取、输出,直到它真正成为于己于人都有益的知识。
       最后,通过“学而时习”达到“不亦说乎”的境界,一定是一种很棒的体验。“说”通“悦”,而悦义为内心的愉悦,它不一定是外露的快乐,更多地是对自己学习坚持、努力、勤奋、效果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它是由“学而时习”时光带来的幸福感。这种幸福的味道或许很淡,但却回味无穷。这种愉悦甚至不用与人分享、与人喧嚣,因为“学而时习”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与自己对话、谈心、交友的过程,独而不孤,与智慧交。我个人有幸在习书法中体验过这种“不亦说乎”的幸福感,就好像找到了一个一生相伴的知己。


【20150814论语日课003│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
3.【学习心得】只有充满仁德的人,才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干净纯粹、爱憎分明,不会为功利、私情、闲言碎语等所左右,同时,也能够客观理智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现如今人心不古、浮躁纷杂的世界需要这样能够正视内心,充满仁德的人来打扫、撑起一片值得仰望的蓝天,我希望是我身边的所有人。
  

【20150814论语日课 003| 张吉宏】
1、论语八佾第三已通读
2、注疏已阅读
3、孔子倡礼的重点篇目




【20150815论语日课009│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对于这件事情,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对于这件事,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啊。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会不敬畏他;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会不服从他;在上位者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会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他。要是做到了这些,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3.心得:很多话语的理解都是双面性的。这里面体现的一种教育情怀,值得体味。有自己想法的老师,去贯彻自己思想的老师,有自己性格和价值取舍的老师,想来是很有意思的,特别是偶尔还有一点小脾气。民国时很多大家不也是这样么?想来就透着温馨。学术、研究、教学,我觉得都需要一种自我的发现,只有有自我发现的人,才能更好的启发别人去发现自己。
在这里说精英和民主有些不合时宜,要从产业的思维来看待很多事情,不符合产业形势发展的领域,我们就尽量不要将自己的事业投注在这个领域。农业虽然占据了中国几千年主流历史,但不过是农业经济的体制使然,养就的小民自给自足。孔子深知仕途才是时代的朝阳行业,因而反复强调的是学而优则仕,小农业做的再好,不过一小农,陶渊明归隐更多的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举。
当然,每个行业都是需要的;每个行业做到顶端,都是食物链的boss。


【20150814 论语日课 020|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看到注疏以后脑袋里蹦出“附庸风雅”这个词,也不知道贴不贴切。有内涵了内心丰足充实了,这样来讲求人道,才是有所支撑和依托的。反之,自己还没修炼好,就来标榜自己所行是道,所以它让自己怎样怎样,也是不可能的。“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不是因为学的是大学的知识所以就是大学生了,而是作为一个大学生能够好好努力有着深厚的科班功底,所以它叫大学。
7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7日 0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崔九娟 于 2015年8月17日 07:07 编辑

论语日课(815)摘录
20150815论语日课03│王旖萱】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本章讲了三个很重要的点,每点都可以引发很多思考,因此分作三天讲述心得。昨天讲述了“学而时习”的心得,今天讲讲我对“有朋自远方来”的领悟。
这一条在我看来主要是交友之道。古时候若朋自远方来,一般是慕名而来了。孔子讲这一条置于“学而时习”之后,也因为二者存在一定时间先后性或朴素的因果关系。这给我的启示是,现代人的人脉观念过重、交友目的性太强,导致真正的友谊少之又少,而由友谊引发的快乐更是少见了。在年轻的时候,不要企图建立庞大的人脉关系网,而是致力于“学”,提升自己,让自己足够优秀,从而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另外体味到的一点是,学生时代或青年时期建立在纯粹友情上的朋友,往往不一定功成名就,也不一定是潜力股,但无论无何,只要“有朋来”相聚,你一定要开心,与“学而时习”的内心愉悦不一样,与朋友交的快乐应该外显,让人真切、强烈地感受到这段友谊的快乐。
20150815论语日课004│金藏玉】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注疏已阅读。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3.【学习心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做事情因为原则或自己的德守而孤单的时候不要着急,不要太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和闲言碎语,总会找到知音,总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师俭师兄:@金藏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有意思,我们的先贤更加关注的是“类”是“群”(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不是“色”(异性相吸),孔子多次感叹时人好德不如好色之切,因为他们都是心系天下、希望将“道”行于天下、希望做一番事业的人,所以,他们关注的是群体乃至人类而不是一己的私欲,这也是君子“罕言利”的重要原因:逐利不需要人教而需要节制,追寻道义却需要君子去唤醒。尽管如此,“性相近,习相远”,人作为一个“类”,本性相去是不远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所造就。德行如磁场,它的存在本身就源源不断地释放着能量,有相近频率的人总能够感应到,不是此人,便有彼人,不是此生,还有来世,即便“莫我知也夫”,还有“天”知(关西夫子杨震的“四知”,可谓深得此意,是以见重于后世),君子”敬业乐群”却不害怕孤独,原因正在此。德行是最大的正能量,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
金藏玉:我理解的是“色”与“利”对人来说来的更直接,是跟人本性中的自私相连接的。而“德”和“仁”是放眼苍生,心系天下,把个人自私的部分、享乐的部分冲淡了。当所有人都是仁德的,便是太平盛世了。所以有的时候会怀疑,教导别人内心充满“德”与“仁”是不是另外一种自私的表现?只是这种自私是满足心理需求的利他?@八届-萧师俭-北京 
@金藏玉 这个问题很棒!《礼记》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夫妇一伦是五伦之一,《中庸》甚至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显然,儒家并不笼统地反对食色,而是认为,人之所以为人,除了食色之外,还有更为紧要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点,孟子说得很清楚: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也承认,感官的享受是“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性,但君子却认为,这些东西不是想有就有的,而且有了也不能保证一直都拥有,这就是“有命焉”的意思;仁义礼智也是上天所赋予的(“有命焉”),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所以君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性”,此“性”与感官的欲望并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关系至关重要),而是要发乎情而止乎礼,要“发而中节”。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朱子的理解可谓精准。
@金藏玉 另外,义利的关系很复杂,有很多个层面(有机会再详细探讨),不能简单理解为“义=大利”。后期墨家就提出“义者,利也”的命题,甚至说“孝者,利亲也”,将道义功利化,这是孟子不认可的,因为他明确反对“枉尺直寻”,反对义利之间的简单换算。
20150815论语日课 006|滕广斌】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3、心得:由于做国学方面的创业,因此必不可少与各位国学老师打交道。有一天,与一位老师交流时候,他指着一根竹子说,其实我们的领悟、修行、思想是分等级的,处于底层的那个级别的人浑浑噩噩,你也不需要去谈拯救了他们。接上来有几个级别。处在最上面的是圣贤,你也别想去拯救。我们人生困惑的是,我们的思想级别和我们所处的阶层不匹配。他指着竹子说,比如讲处于只有第二级思想修行的人,生活在第四层级上,他没有这样的思想去加持,需要去修行。我们讨论的是,我们国学到底是去协助那些层级的人修行?我至今没答案。
道家里讲,高阶的人是真人。君子坦荡荡,算真人吗?真人又是处于哪个层级?如果我们自诩做到了君子,或许都不该沾沾自喜,因为我们上面还有很多阶层。
师俭师兄:@滕广斌 译文很赞!讨论也很有意思。窃以为,修行的根本出发点还是要”拯救”自己(如果非得用“拯救”这个词的话),胡适之先生经常说的,“你最大的责任是将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只有自己成为大器乃至达到“君子不器”(超越大器,博学而通乎道)的时候,影响家国天下的能量才足够大,正如湖中心的石子,自身能量愈大,激起的涟漪方能愈远。夫子有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朱子认为孔子教人,这句话最为深切,但却和我们今天流行的教育理念不符,为何?值得慢慢细参。
道家就是要“去名”,大多数道家都是冷眼看世界,但他们的心却不冷。儒墨的圣贤则不然,栖栖惶惶奔走于列国,积极淑世。但是否为世人所知,除了主观的理念和努力,还与时势息息相关,王船山的书就要两百年后才为世人所知。看你选择哪个路径了,了解清楚、选好了就不再混沌了:-)
20150815论语日课009│李国祥】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对于这件事情,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对于这件事,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啊。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会不敬畏他;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会不服从他;在上位者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会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他。要是做到了这些,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3.心得:很多话语的理解都是双面性的。这里面体现的一种教育情怀,值得体味。有自己想法的老师,去贯彻自己思想的老师,有自己性格和价值取舍的老师,想来是很有意思的,特别是偶尔还有一点小脾气。民国时很多大家不也是这样么?想来就透着温馨。学术、研究、教学,我觉得都需要一种自我的发现,只有有自我发现的人,才能更好的启发别人去发现自己。
在这里说精英和民主有些不合时宜,要从产业的思维来看待很多事情,不符合产业形势发展的领域,我们就尽量不要将自己的事业投注在这个领域。农业虽然占据了中国几千年主流历史,但不过是农业经济的体制使然,养就的小民自给自足。孔子深知仕途才是时代的朝阳行业,因而反复强调的是学而优则仕,小农业做的再好,不过一小农,陶渊明归隐更多的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举。
当然,每个行业都是需要的;每个行业做到顶端,都是食物链的boss
150815论语日课013】【钱莹】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提出去掉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是那种礼啊。”
【张居正讲解】赐也,尔之欲去乎饩羊者,岂以告朔之礼废,饩羊之供无实。爱惜此羊而欲去之矣乎!自我观之,所爱尤有甚于羊者。盖正朔颁于天子,所以示天下之有君,告朔行于诸侯,所以示天下之有亲,最为礼之大者。今此礼虽废,而饩羊犹存,后之人,或有因羊以求礼,举而行之者,若将此羊一并去了,则告朔之礼,随羊以亡,自此天子不复颁朔,而人不知有君,诸侯不复视朔,而人不知有亲矣。是礼之亡不尤为可惜耶?夫孔子之意在于存礼,而子贡之言,唯求省费,圣贤度量之广狭,用心之大小,区以别矣。
【心得】1、孔子之意,今世仍有意义。我们往往因省事或省钱而省略了一些必要的礼节。孔子既不主张奢侈的礼数,但又强调保留根本的礼节。反思一下,我们对父母往往愿意花很多钱买礼物,但却忽略了孝的根本是孝敬的心,是不色难,是不让父母担心。我们对朋友,因为有许多外地朋友举办婚礼,每每我先生都要亲赴现场祝贺。我现在可以体会了,如果不是亲自赶赴,而只是给朋友汇去礼金,那么这个礼其实就没有做到,对朋友的祝贺也不够诚心。
[size=10.5000pt]2、孔子虽然是批评了子贡,但我觉得是废正朔在先,后人才有废告朔之心,但孔子不便于直指鲁文公,因此借此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20150815 论语日课 21| 崔九娟】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学虽博,贵能反就己身,笃实践履。”学的知识应该成为指导自己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如果读很多书却不能修炼好自己,提高自己对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问题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就是死读书了。
读书过程中提的问题也不要是漫无目的空洞宽泛的,要贴近己身的实际情况来问,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师俭师兄:@八届-崔九娟-济南 是的,提问也大有学问,所以《学记》中才有“善问”和“不善问”的区分:“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与此章可以参照:-)
150814论语日课19】【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心有理想,出暖花开。胸怀大志之人承载的人生的信念,足矣抵御周遭的变故、冷遇,不会成为蝇营狗苟之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和收获,进步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放任懒惰,也不可好高骛远。从从政角度讲,是引导学者的作用,学者定则社会安矣。
150815论语日课20】【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为不孝。曾经看过一个分析,如果没有和父母居住在一起,而是每年回家一次,那么在今后所有与父母共处的时间也只有两天了。陪伴父母,理所应当,得为而不为,不孝矣。
师俭师兄:@八届—蔡亚男—北京 不可放任懒惰,也不可好高骛远,将“循序渐进”理解得很深入呀:-)因为要”循序”,所以“不可好高骛远”,要安于当下,做好当下的一百分;因为“渐进”,所以“不可放任懒惰”,而要砥砺前行,日新日新又日新。
20150815 论语日课 11 蒋丹红
1.11【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什么志向,在父亲过世以后表现什么行为。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变父亲为人处事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
傅佩荣:“父在关其志,父没观其行”,在古代,父亲是一家之主,任何决策都是由家长决定,做子女的没有单独采取行动的自由。所以,在父亲活着时要看一个人的志向,志向是尚未表现为行为的内心方向;直到父亲过世后,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行为。
【学习心得】:正如傅佩荣介绍的背景,在古代,父亲是一家之主,任何决策都是由家长决定的,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会有这样的一则论语。对于现代的人来说,这则论语会是不合时宜的。
如果父亲做得对,三年之后根本没有必要改;如果父亲做得不对,为什么要等三年才改?
这里,讲的是“道”,可引申为做人处事的作风。虽然现在,家长的一言堂有所改观,但是,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子女还是会潜移默化得受到家长的影响。思维习惯,做人处事的风格都会不知不觉得跟随父母的作风。
应该辩证得看这条论语。对于,父母身上好的习惯和作风,应该传承,比如,我爸爸的善良,在我身上也有体现,我也希望一直传承下去。
对于,父母的局限性,首先应该认识父母的局限性,其实,应该突破这些局限性。有时候,人事很难突破这些局限性的。在人生的前20多年,一直与父母在一起生活,有一些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已经自然而然得成为了你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你甚至都意识不到。所以,有些时候,要跳出环境,要以全新的视角来观察自己,也要仔细观察优秀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认识到自己的局限,然后突破这个局限。我觉得父母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思维方式,比如,之前网络很流行的,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穷人的思维方式。
时代在发展,“孝”这个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孝”不必拘泥于形式,也不必成为道德绑架。
20150815论语日课009│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3.【学习心得】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出自《论语·学而》载曾语.“慎终追远”是对先人一生行为的哀思与深情追忆;“明德归厚”则是了解先人事业功勋,并对其高风亮节、嘉言懿行的一种诚挚的缅怀.
      论语中很有趣的一点就是同一句话有时会有很多的解释,恰如那句“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南怀瑾先生就对这句有不同的解释——“凡事追本溯源,找到事情的原始起因,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谁是正确的呢?我认为都对,恰如小马渡河的故事~
20150815论语日课26|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复习旧的知识能够获得新的东西,就可以当老师了。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随着时间流逝和经验的积累,人的理解力会有所提升的情况,于是就会对之前的知识有着新的理解。书本上的东西,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自己所用,所以已经可以给别人传讲了。
师俭师兄:@八届-重庆-刘婷婷 你的心得让我很受启发:人的阅历会改变,理解力也会随之而变,所感悟的经典也会随之而变,此感悟成为经典的注疏后与经典一起流传甚至成为新的经典,这就是温故知新、人能弘道的道理:-)


附件是word版。
论语日课.doc (35.5 KB, 下载次数: 7736)
8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17日 06:44 | 只看该作者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5月20日 05:53 , Processed in 0.13197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