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搜索
楼主: 崔九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习】|论语组|第24周(0227——03.05):论语一则10遍+阅读抄录注疏+心.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5年8月5日 05:51 | 只看该作者
萧伟光 发表于 2015年8月4日 23:01
有加入论语学修群吗?欢迎共修,请联系九娟:)

伟光,已加入,谢谢!
42#
发表于 2015年8月5日 08:18 | 只看该作者
想加入论语共修群,如何加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5日 09:01 | 只看该作者
李莲 发表于 2015年8月5日 08:18
想加入论语共修群,如何加入?

你加我微信吧。我把你拉到群里\(^o^)/~
18366153782 崔九娟
44#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5日 09:13 | 只看该作者
萧伟光 发表于 2015年8月4日 23:05
韦、杨二位在论语学修群吗?好像没看到)

他们两位木有报名学修论语。这是之前他们在国学小组那个群里面提到的有关论语的内容,所以我就把它们贴过来了O(∩_∩)O~~
45#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5日 10:0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4日)摘录

【荷月二十150804论语日课011】【萧师俭】《乐记》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元帝毕。船山爱憎极为分明,经常有些让人惊诧的论断,如猛批史迁,猛批包拯和海瑞,有些熟悉的马上可以知晓其用心,有些就很想回头找《通鉴》仔细研究,究竟是否如此。


【20150804论语日课】【刘婷婷】
论语学而一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要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感到忧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为自己不了解别人而忧患。这段话还是反应了夫子一贯倡导的反求诸己、先从自身做起的观念。

【20150804论语日课010】【崔九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品德不加意修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义的,不能迁而从之。知道了不善的,不能勇于改正。这是我的忧惧呀!”
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
作为一个求学的人,不懂得从善,知道该做的却不去做该改正的却不去改正,圣人都觉得忧惧了,如果还有一点自知的话,怎么还不去学好呢?
现在觉得《论语》就像是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它是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可以衡量比较某些行为这样做对不对。
人的失败其实就是自我管理的失败。大清早的,对此又体会了一点。
46#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5日 10:24 | 只看该作者
“君子无所争”


【150803论语日课004】【钱莹】
【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延伸理解】君子就连竞技竞赛也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之上,比如现代足球开赛前的演奏双方国歌,赛前赛后握手表示友好。这不仅仅是表现友好,更是君子风范的体现。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比试,竞争,若没了章法,不循礼,就会变成不折手段,胜之不武;真正的君子,就算是失败了也不会失掉君子的尊严和风度,就一样会受到世人的尊敬。
师俭师兄:“揖让而升下,而饮”当断为“揖让而升,下而饮”吧:)
钱莹:我读的是张居正版,可能有编排错误。
师俭师兄:魏何晏注,宋邢昺疏的《论语正义》和朱子集注本都是“下而饮”,不过没关系,不影响意思,有些句子,句读不同意思会相反。

   
“君子无所争”  

  日期:2008-12-13 作者:白子超 来源:新民晚报  
    八佾篇载:“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此章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孔子说:“君子对什么事情都不争。如果说有所争,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吧!双方互相作揖,谦让,然后登场;射完箭走下来饮酒。这种争是君子之争。”
    射箭,是西周官学的教育内容之一,也是孔子倡导的“六艺”之一,是贵族子弟以及武士、文人必学的技能。据《仪礼》《礼记》等书记载,正式且成规模的射箭比赛分四种:一是大射,全国性的比赛;二是宾射,贵族之间朝见聘会时举行;三是燕射,贵族间的娱乐;四是乡射,民间的比赛。所有这些射箭比赛,都有严格、繁琐的礼仪规定。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礼记·射义》)确实,在孔子看来,射箭是要分胜负的,是一种“争”,但君子参加比赛,重视过程超过重视结果。这种“争”,与其说是展现射艺,不如说是展现礼仪和品格。
    君子无争,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篇)君子矜持、自重而与人无争,合群而不结党。然而,“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争”,不仅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身上的动物性的表现,或说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情绪表现。问题是人生在世,不可受本能驱使。所以,晏婴紧接着正告齐国内乱中获胜的田桓子,不要去瓜分失败者的财产,说:“怨利生孽,维义可以长存。”怨,通蕴,蕴藏、蓄积。蓄积的财产多了,就会引出祸患来,只有按“义”的原则行事才能久立不败之地。人之异于动物,君子之异于常人,就在于“义”以及“仁”“礼”“信”等思想、品质、规范是否确立。晏子、孔子两位思想家是一致的。
    显然,“君子无所争”是指君子的品德修养,也是针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而言。凡遇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人和事,皆不争,即不争私利。清初学者李中孚在《四书反身录》中说:“世间多事多起于争,文人争名,细人争利,勇夫争功,艺人争能,强者争胜。无往不争,则无往非病。君子学不近名,居不谋利,谦以自牧,恬退不伐,夫何所争?”
    通读《论语》,细察孔子,发现孔子并非如隐士般与世无争。大是大非问题,孔子甚至声色俱厉地去争。面对公众利益、国家利益、天下利益,孔子主张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孔子一生,可说是努力争取的一生,乃至被人讥笑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宪问篇)。无争,有孔子的无争和老子、庄子的无争,两者有相通之处,但又有质的区别。即便同是儒家思想,“无争”和“无为”也是两种概念、两类问题,不可混为一谈。
据说当今是竞争社会,既倡导竞争意识,又遍布竞争机制。殊不知只是一味地、笼统地讲争,不讲无争,人人血气勃发,争心炽热,争强、争胜、争夺、争斗、争辩、争吵盈盈然不绝于耳目,如此则和谐社会遥遥无期矣!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 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大是大非问题,孔子甚至声色俱厉地去争。面对公众利益、国家利益、天下利益,孔子主张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君子无所争”,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大家可以思考。
    大家注意,“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已经71岁,且已不从政。
47#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5日 10:29 | 只看该作者

每日不辍,学问贵有恒


有位朋友以书法为日课,已经坚持144天,每日不辍:-)
记得有人如此说过:一个人如何能在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的同时赢得他人的尊重?难,也不难,那就是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乃至更多件大家都认为有意义但少有人能坚持的事。——我想,这就是“有恒”(《论语述而第七》: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地“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永恒意义。



48#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6日 08:2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5日)摘录
【20150805论语日课】【刘婷婷】
论语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德行来管理国家,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北极星安然在其所在,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为政第一篇就提出了孔子治国理念是以德为重,只要这个原则确立,不再需要其他什么措施就可以垂拱而治了。君子务本,为政亦然。

【荷月廿一150805论语日课012】【萧师俭】《乐记》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阅至“后汉更始”。论治理黄河条最有印象:“非河之病民,而民之就河贪利以触其害耳”,“经义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人类为了眼前利益,逆天而行,四处建水坝修电站,长远来看,必定受其灾殃,可不惧哉!


【20150805论语日课011】【崔九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联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如果是“有志必有学,志学相因而起”,那么,有这个闻道的志向应该是关键吧。如果浑浑噩噩没有所求所欲,对“道”也会提不起兴趣来,更别说有着“苟得闻道,虽死无憾”这样的态度了。
49#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7日 10:40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6日)摘录

【荷月廿二150806论语日课013】【萧师俭】《乐记》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阅至光武帝。船山眼光极高极严,终于碰到一位他高度认可的帝王了,并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是光武帝。个中意味,值得深究。

【论语日课20150806】【刘婷婷】
论语为政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其实“思无邪”原本出自于鲁颂,“思”本是无意义的语气助词,孔子在这里用后,变成实实在在的一个词义。虽然诗经中有各类型的作品,正如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整个诗经都是一种很纯正温和的气息。
程子解释:“无邪者,诚也。”

【20150806论语日课012】【崔九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求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修行。这则论语是孔夫子一生为学、进德的阶段。想起王国维所说的求学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恍然大悟的感觉,对学问能够没有所惑。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能够凭借所学立于社会,“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
3、不惑,不疑惑,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4、“孔子为学,至于不惑之极,自信极真极坚,若已跻于人不能知,惟天知之之一境。”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也是人不知而不愠吧。
5、“不仅明于己,亦复明于人。不仅明其何以而为是,亦复明其何由而为非。”“耳顺,所闻皆通也。”孔子已经经历了“不惑”和“知天命”的过程,所以到了六十岁的时候便能立刻觉察出别人言语之意。
6、随心所欲却能够不违背规矩,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吧。行为举止都是发于本心、自然而然的行为,却能够合乎天命、符合礼的规范。如果现在的人也能这样的话,很多法治手段就可以省下了吧。可是这毕竟是圣人的境界,哪里是常人可比。
50#
 楼主| 发表于 2015年8月8日 17:31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日课(8月7日)摘录

【150807论语日课013】 【崔九娟】论语一则已诵读。注疏已抄录。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疏】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给予别人劳苦之事。”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
【心得】子路的志向表现的是“义”,乐于分享;颜渊不伐善,不施劳,内求于己,外和于人;孔子的回答则体现了一种博爱之心,涉及的对象特别广泛,这就是大仁大义吧。

【150806论语日课006】【钱莹】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无能徵之矣。”
【延伸理解】孔子欲斟酌三代之礼(禹-夏-杞,汤-殷-宋),以立万世之法。但无奈于在当世找不到可以证明他学说的根据,一是可见孔子对史料研究的功夫之深,融会贯通能力之强;二是虽然悟出万世之法,但仍为了寻求实证而努力,而不是责怪世人不理解他。

【150806论语日课001】【胡志超】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翻译:学习并不断的运用于实践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愉悦之情,溢于言表。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自己想到了《一代宗师》当中的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a学习并不断运用,见自己的极限可谓见自己;
b当一个人见了自己,志同道合之人自然会远道而来,这是一件何其欣喜之事;
c当一个人见到了自己,也见到了天地,成长为一代宗师,必然渴盼反哺众生。大地山川不会因理解而烦恼、山在那里水在那里,不增不减。君子亦如山水,微微一笑,可度几度春秋~
举《一代宗师》中例子说明:
  叶问与宫二
见自己,一个是武术世家宫家64手传人,一个是七岁时也就是刚懂事或者说最初就习练咏春,而且终生不辍。
见天地,宫二见到了叶问,叶问见到了宫二的父亲。
见众生,宫二没有开创门派将其武术发扬光大,所以说她没有做到这一步,而咏春却因叶问而盛,他做到了。
另外还有八极拳宗师一线天, 他见众生的方式很奇特,是利用开理发店作为掩护来传承武术,时势使然。

【150807论语日课001│李国祥】
1.论语一则原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最真挚的生活感悟和追求,平淡的现实描述其中蕴含真情。大志向不仅仅可以表述为豪言壮语,也可为平淡之中。不论是豪情还是淡言,都应有一种真的情怀。

【150807论语日课12】【蔡亚男】
1、论语一则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
言行交际,皆当谨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乃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想到办公室万生态。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虽如此,也一定要谨于始而虑其所终,不落苟且之间。引以为戒。

【荷月廿三150807论语日课014】【萧师俭】 《乐记》后四子篇一遍。《论语》一则。
《读通鉴论》上册,继续读光武帝,全书最浓墨重彩的一卷。



【20150807论语日课18| 刘婷婷】
1、论语一则已诵读10遍。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注疏已阅读并抄录
3、心得:用政令来治理,用刑法来约束,老百姓只是会免于刑罚而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治理,用礼法来约束,老百姓会知道以什么为耻、得到教化。
企业管理也是如此,用考核和制度来管理比用文化来影响和管理要低一个层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君咨询 | 和君商学院 ( 京ICP备06033816号

GMT+8, 2024年4月26日 10:15 , Processed in 0.1325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